“依恋关系”李鸣工作坊笔记 亲密关系依恋类型测试

“依恋关系”李鸣工作坊笔记

2014-08-07丛非从

  依恋理论属于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关系学派。英国精神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和他的同事玛丽•安斯沃斯(MaryAinsworth)共同发展出了依恋理论。依恋理论认为:童年早期与人交往的真实关系,是造就今天的我们的真正缘由,我们的人际关系模式与早年的依恋关系模式息息相关。

  以依恋理论为基础,心理治疗通过治疗关系(相当于早年依恋关系)来修复并达成治疗效果。课程以李鸣教授睿智而幽默、深入浅出的讲授让您掌握依恋理论知识及如何应用于治疗,治疗效果是怎么发生的!促进治疗师(父母)把治疗干预植根于鲜活的治疗关系(亲子互动)之中,而不仅是对关系的分析。

  内容概要:依恋学说的理论背景、心理治疗起效的原因、依恋关系及其分型、依恋理论中的元认知、觉察、心智化;体验及自我对体验的态度;依恋关系和互为主体性;依恋关系如何塑造自我;父母如何通过镜映影响依恋类型;治疗师如何帮助来访者修通。


  第一天就感觉满满的。
  总觉得培训应该体验式,总觉得理论不该太多。其实只是自己重量不够。书看了那么多,概念知道了那么多,但是真的当一个人面对面跟你说出来的时候,还是感觉不一样。
  可能因为,人是活的,才能把概念和理论说活了。简单的概念在书上看来那么简单,但是到了课里才知道这是一种生活。
  总觉得精神分析已经远去。才发现精分是心理治疗的祖宗——一点都不假。人家就是深入,就是庞大,就是精彩,只是渐渐的只知道了“精神分析”4个字,而忘记了它的内涵。
  记了满满的8页,一天敲了一万多字,有些混乱。摘了些句子出来,和看到的人分享下吧。
  李鸣是个幽默的老头,居然,要和我们去KTV唱歌——呵呵。明晚可能都没时间推送笔记了。

依恋关系:
  人在早年有一段时间,关键要跟人发生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人际模板。
  6-18个月是关键期,人类都有寻求和特定人物形成强烈感情纽带的基本特征。
  动物的安全感,受了惊吓就钻地洞,躲避。当你受到了重大刺激,就是尽快跟最希望的人,最好是家人,在一起。这种感觉是心理的。像食物和性一样,受本能驱使。
  好的治疗师做的一切和成功的父母对他们的孩子所做的一切相似。治疗师最好有女性的气质,但最好不要有女性的行为。各位女治疗师也是,最好也有点女性的气质。(大笑)
  治疗就两句话:第一句,识别出哪些因素是促进他们发展的?第二句话,你做了没有?
  那我不用治疗了,往前一坐就可以了——是这么个道理。
  跟谁在一起,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某种程度上是这样的。
  童年早期的真实关系(而非内在驱力下的对关系的幻想)是塑造我们的基础。
  这种真实的关系,很多是建立在非语言层面上的。我们只看非语言,不看语言的。语言是用来设置障碍的。语言的功能是表达事物。语言能表达多少,就能抑制多少。
  非语言会唤起你的情感,这两个人就形成活现。这种活现是早年的情境。会重复当年的情感,就是具身。这里面充满了投射,但不仅是投射
  屋里站着一个男性,突然进来一个女性,感觉这个男人像爸爸,就会混杂着所有的情感,这时候不用任何话,这个男人就会觉察到这个场,就会以慈祥的眼光看着它。或者早上跟丈夫、领导吵了一架。
  以后最好你一个人住,不然和别人一起住就总是被人唤醒(大笑)。

心智化和觉察都能够使体验转化:
  心智化:对认知的认知,叫元认知。对思维进行思维,就会改变思维。为什么会这样呢?
  空调太低了,我觉得冷。这是个体验。我为什么会觉得冷呢?这是对思维的思维,会改变你的体验。外面的温度高,我穿的少,拿着扇子,这时候体验就会有所改变。
  抑郁的正常思维:我掉了1000块钱,真不该活着。对思维的思维:为什么我掉了1000块钱就会抑郁呢?就会有这么悲观的想法。
  觉察:对当下有不评判的体验。如果我们能教会来访者去觉察,去反思。主体是谁,是谁在觉得冷?
  如果来访者有心智化和觉察的能力,他就有能力改变依恋的关系。
  代际关系——长大后我就成为了你,传递。心智化和觉察可以改变。
  如果你觉得不像父母,那这是个悲惨的事:父母没把你当孩子。只要父母是用心的,都会唤起活现具身。
  治疗关系是改变的主要推力:解构以前的依恋关系,并重构。这样就能改变人际交往。你可以重新塑造你的心理表征。两个主体间的互动,才能形成最后的治疗性改变。

问题:具身和投射性认同有什么不一样?心智化和解释有什么不一样?
  李鸣:不一样。
  问题:哪里不一样?
  李鸣:不一样的就是:除了一样的,剩下的都是不一样。说死你。不幸福的婚姻有多少不一样?你能说出来吗?

依恋学说的演变过程:
  表征:信息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及记载方式。是对过往体验的心理模型。认知图式:很多表征聚在一起就是图式。图式是综合的表征。
  外依恋是一种表征。在人际交往中,也会有表征。你愿意改吗?不愿意!难怪改不掉。没学的时候觉得完了。学了后知道:彻底完了。Main最后的研究是:代际相传。表征会代代相传。我的孩子也完了,他的孩子再出生也完了。我只能说完了,回去吧,该吃药吃药去。
  Fonagy:这是可以改变的:心智化。治疗师的心智化会改变你。心智化不一定是心理师,一本书,一个电影,都可以。遇到一个对的人,更可以。如果一个有心智化有觉察的人,你把它弄坏了,也是可能的(大笑)。
  天下好男人都死光了,很对,那是天下好女人都先死光了。

依恋理论对心理治疗影响的三因素:
  孩子是怎么样,就能看到父母是怎么样的。看到父母,就能知道孩子是怎么样的。

  1.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李鸣工作坊笔记 亲密关系依恋类型测试
  人们依恋的需要,更多的是情感的需要。具有3种功能:
  (1)生存需要。如果你不依恋,就很难生存。幼小的动物会跟着母亲,即使吃饱了也要跟着。我们今天能活到今天,要感谢祖先的祖先,能准时进洞的。
  (2)母婴默契:亲抚的行为是相互刺激的。依恋关系是发展前语言体验的。
  缺乏精力、身体有病,都会影响。没有精力去执行心理能力。心理也需要执行力
等到你有了语言了,你的非语言就被抑制了。因此在6-18个月非常重要。很聪明的人会犯很低级的错误,指的就是你,——和我。非语言的交流取决于早期的默契。你长大了后,很难跟人深交,就是早期的默契程度低,主要是母亲。语言能力强、智力高,事业有成,但成功到最后肯定就不会成功。成功的人不是智商高。
  不识字,可以吃饭。不识人,不可以吃饭。读书有个鸟用。因此脑子缺东西,是不可以读书的。(大笑)
  互为刺激源,一个人幸福不幸福,不取决于你做什么,赚多少钱。在于你能不能有一个很好的环境。一个微环境,决定了你的幸福度。一个人无论在什么环境,都能创造一个幸福的环境,那么你才是个幸福的人。
  学心理治疗是一种艺术。人生活着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部艺术。艺到了一定的境界,就是制造环境。加强自己的修养,为了是造境。有了这个境,你就会活得好好的,这才叫本事。
  你在任何一个环境里,你都能读得懂,你就办得到。
  (3.)亲抚是为探究提供安全保障。小月月被汽车碾死。那时候他的父母在哪?这个小孩应该在哪里?为什么他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吗?被碾了7次他们都没感知到。难道父母就不该跟他有一定的依恋关系?
  小孩子这么小,根本就不知道多大的距离是安全的。父亲的脸冲着他,他的安全范围就会大一些。父亲的眼睛不看报纸,看着孩子,他的安全范围就更大。安全,是一种内在的感知,不是一种空间距离现实。不敢离开孩子,并不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妈妈会不会在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认为妈妈会不会在。最初的,身体的接触是有益的。他真的不需要这个人一直在身边,他需要的是需要的时候就会来。
  24小时陪伴是错的,再也不看孩子也是错的。身体的接触更多的是种象征,让他知道他是随时可以得到的。

  不该来到世上的,依恋都会出问题。想要男孩出了女孩,意外怀孕的。原始母性关注会打折扣的,那时候打了折扣以后要补很困难的。
  对妈妈依恋的,多半妈妈不在身边。强化。我们不需要经常在身边,孩子根本不是依据你的人在哪里,而是心在哪里。儿童对可获得性的评估是关键,而不是真实。评估是对当下的评估,但是是根据过往的体验。
  安全感的评估不是根据空间的远近,而是主体的状态。随着照看着的行为改变,也根据自己的内心改变。孩子的主观体验在变化,你没有变化,就会把关心当做不关心。他需要的可能是离开。母亲怎么坏,他就会怎么想。孩子的过往体验改变了,你就需要改变。
  你想的东西他做了,就是一种依恋。成人的观点不再是对儿童不离左右就是爱,如果这么认为的是没发育好。(大笑)。
  这种体验到了成人越来越复杂。拥抱的时候不够靠近,说话的时候不够认真,沉默的时候过于用心,记忆清楚的不够干净。成人的情绪需要常常是很主观的。如果你有默契,而且有精力。才可以。

  Anisworth:
  敏感的母亲就是,该对他好的时候对他好,该对他坏的时候要对他坏。当他呼求你的惩罚的时候,你就需要惩罚。孩子会寻求惩罚。我们会自动寻求惩罚,比如说好好的班不上来上什么心理课。说好听了叫励志,找死。这是同个词的两个面。探究,充满了艰辛。不艰险的不叫探究,叫看一看。探究就是历尽千辛。这就是我们活着的意义——找死。
  人活着就是吃喝,那是猪。人都不愿意像猪一样活着,而是像人一样找死。受虐起码可以消除内疚。在地震中,爬出来血淋淋的人才舒坦。幸存者好好活着就会内疚。
敏感的母亲,孩子就会觉得安全。敏感的母亲取决于母亲哺乳的愉悦程度。如果你不愉悦,安全感就难以建立。因此,哺乳的母亲不适合增加压力,因为他需要愉悦。只要改变母亲的愉悦程度,就可以改变依恋。
  玩到年龄相称的玩具,就不会再看妈妈。学习成绩的好坏,跟智力关系不大。

  他不听你的话了,不过是长大了而已。有时候你得承认,你对他的吸引力,的确不如玩具。

  依恋的4个型,都说明了孩子要跟父母连接,不管代价有多大。你的基因里一定要依靠一个强大的、智慧的个体。如果这个人是敏感的,你就可以用安全。如果是不敏感的,就回避。如果不够敏感,就要去试了,矛盾型。

  安全型的儿童,表现出对母亲强烈的亲密行为。很小的时候,孩子就会表现出极其亲密的行为。有些人,无论跟你多亲密,有些行为是做不出来的,这就是儿童期发育不良。不安全的孩子,就会抱住后抓、哭、闹。

  依恋类型的关键是沟通,两者是平行的。安全型是沟通出来的。安全型的人,什么都不做,他也是幸福的。其实人跟人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哪种依恋型的人,影响太大了

  JohnBowlby:
  人的依恋是安全感的可获得性。
  问:敏感性。对孩子惩罚的需要?
  答:有时候我们需要妈妈的照顾。最合适的就是惩罚。如果他做错了,不惩罚,他会更内疚。比如说我一定要为革命,牺牲自己。
  问:溺爱呢?过度关注呢?
  答:只要是敏感的,就不会有过度。但是只要不关注,就不可能是敏感。溺爱,只要不敏感,就是个炸弹。
  问:人的发展,除了是依恋决定的。还有基因成分吗?
  答:如果都是Goodenoughmother,那得看基因了。

  有效的治疗做的跟父母是一样的,不是做你父母。治疗师需要做:
  1.找到他形成回避型的原初的情境,在什么情况下,跟谁。2.退回去。3.建立安全型的依恋。

  你会找到普通话比我好的,但他讲的会没我好。

  非语言沟通形成的心理表征和规则,将影响儿童、青少年、成人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无论最初的依恋对象是否真正在场。

  团体中的脱离都是由于早期治疗联盟的建立不良。如果你说你的成员是主要是最近加班没时间过来——你放心好了,弗洛伊德是不会同意的。

  非语言沟通,重要的是提供安全的基地。好的心理治疗,就是帮助他。你只是提供安全的基地。这样患者就会去探索,发展。这是转化的先决条件。
  转化是首先安全。安全来自于你能调节自己的情感。
  你不能说:你这个病,得按照弗洛伊德说的来生。


  代际就是:A=B,B=C,因此A=C。儿童在模式情境中的行为与父母的AAI测定结果有相关性。
  婴儿在12月时陌生情境中行为与5年后的内在心理表征有相关性。

  语言能够隐瞒一切,正如能够揭示一切一样。

  我们常常跟父母的回顾性关系,通常不是真实的。

  清晰一致的反思能力。安全感来自于对事情有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客观发生了什么事件。

  客体关系是 内化了客体和关系。依恋理论则是内化了关系过程,内化为了规则。

  适应性策略,就是不得以求其次。不能获得的时候,我就用表达来获得(讨好、指责——总是不由自主想到萨提亚),要么忽略你的不敏感(打岔、超理智)。这样才能在情感上存活。一方面,依恋是生物导向,是必须的。一方面,也是现实。

  他会自动调配注意力。并认为自己的模式是合理的,这是他多年来通过适应获得的。一方面是来寻求治疗的,一方面又会抓住自己的不放。他会调配自己的注意力来应对父母,也会如此应对作为父母表征的你。
  强迫性重复。让一个人存活下来,是不容易放弃的。持续性运作的。
  修通,就是重复4AB,5AB。

  问:会退行。用病态、自残,跟治疗师连接。
  答:你确定是退行?
 问:是。
  答:凡是自杀、自残。别做心理治疗了。危机干预,先。
  问:有什么方法吗?
  方法呀,你跟着他一起退行,成为他的客体。
  问:太慢了。
  答:那没办法,你跟他说,你快点。他同意就好了。或者你找个热得快,一插电,唰,就热了。回答完毕。
  快一点很简单。强迫洗手,把手绑起来立马停止。生病也去上班,快吧。

治疗:
  1.建立安全的环境。
  2.触及被否定、解离的体验。(自我价值感是如何被对待而丧失及发展出怎样的姿态来保护的)
  3.治疗师提供容器,了解体验
  4.获取表达、反思这些体验。
  5.提高叙事能力和安全感。
  你的榜样就让他知道了。一边在解构,一边在建构。不是做了一个才做一个。是同时做的。
  一个人有叙事能力,不是有讲故事的能力。一本书,看得懂,只需要20%就够了。要触类旁通,要至少懂40%,如果你能够讲,至少要懂80%。


听懂了吗?
嘿、嘿、嘿…………
你们需要小组讨论吗?
不是。不是。不是。
看小书。看兰书。看大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94462.html

更多阅读

木荃老师孕妇-产后恢复瑜伽工作坊郑州站 木荃瑜伽

如果您是一位瑜伽馆的经营者或教练,在担心怀孕后会不会影响上课,影响瑜伽馆的经营吗?请不必担心,在孕期时,我们仍可以很好的去教授更多的属于女性的瑜伽课程,更多的为女性服务,开拓孕妇、亲子瑜伽课程。如果您是一个瑜伽会所的老板,您希望

徐肖冰桐乡青年工作坊日记之一 桐乡青年旅行社

  一、背景  倍受关注的“徐肖冰杯”全国青年摄影桐乡工作坊如期举行。3月31日晚上8点,12名被招录的青年学员齐聚浙江桐乡银园大酒店三楼会议室,在孙京涛的主持下,举办了一个气氛轻松的见面会。  笔者受邀参加工作坊的全过程,通

声明:《“依恋关系”李鸣工作坊笔记 亲密关系依恋类型测试》为网友月光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