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路线图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刘日光

【教学理念】

1、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最优秀的古典小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书,一般认为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但它又是一本主题多义的书,鲁迅就说过:“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今天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出现了更多的不同的解读。在短短的几节课时间里,我们不需要也无法对小说的主题进行深究与落实,也不应该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过多的简单的善恶是非的判断,因为我们知道,在文学作品中,我们要研究的从来都不是原始的事实,而是被作者以某种方式所描写出来的“事件”。作者的描写必然会有自己的用意,只有当我们透过这些表面事件进入作品中所展现的境界时,我们的认识才会更深透。因此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判断;重要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不是授予现成的结论。

《红楼梦》吸引人的地方主要在于作者运用语言的高度技巧和叙事手法的细腻。课文节选的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这么一段文字描写,在小说中有很特殊的叙事功能。第一方面,通过林黛玉进贾府,写出整个贾府的布局和气派;第二方面,通过林黛玉进贾府,介绍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第三方面,就是写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第一次见面。贾府人口众多,关系复杂,这许多的人物,重要的、次重要的,都在这一回首次直接登场,如何将这些各具特点的人物在这么简短的篇幅中介绍清楚是需要很高的写作功力的,曹雪芹在这里给我们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技巧。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时常常采用对照的手法,这一点清人王希廉的《红楼梦回评》和张新之的《红楼梦读法》中早已提及。贾府上下的各色人物,从主子到奴才,几乎都可以找出性格和行为形成对比的几组典型来。即使在描写同一类型的人物时,作者也常常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一方的眼睛和行为来观察和反衬对方,从而打破了我国传统小说叙事手法的单一性。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叙事的视点可以灵活的进行调整,能够照顾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其作立体的观察。因为我们知道,“叙事的时间是一种线性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则是立体的。在故事中,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但话语则必须把他们一件一件地叙述出来。”采用对比的方法, 选择不同的叙述者和叙事视点,往往可以克服这一矛盾所造成的不足。节选部分在写人物出场时也多处采用了这种手法,如贾赦贾政出场的对比、凤姐出场与众人出场的对比、宝玉凤姐眼中的黛玉的对比等。在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比较,深入体会作者用笔之妙,并养成研读的习惯。

【学生情况】

课前调查显示,全班51位同学,通读过的仅2人;个别曾有接触,但没读几页就因感觉无味而放弃;大部分同学仅闻其名,甚至连电视剧、连环画等都没有看过。感觉选文平铺直叙的介绍人物,不值得选入教材。

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平常已养成小组研究讨论的习惯,但发言声音普遍较小,课堂发言不够积极。

【教学目标】

1、从研究人物出场描写入手,研究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初步归纳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2、体会《红楼梦》“看似平淡而内涵深厚,仿佛无心却有意为之”的艺术特点,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培养细读深究的习惯。

【重点难点】

1、从研究人物出场描写入手,研究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培养细读深究的习惯。

说明:课文可讲点很多,但最核心的内容却是人物的出场,抓住了这点就能把握住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领悟到作者运用语言的高度技巧和叙事手法的细腻。同时本册书有一个小说写作教学的任务,而人物的描写是学生写作的一个难点,所以确定“从研究人物出场描写入手,研究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同时这又是一个难点。弄懂了这点也就能“体会《红楼梦》‘看似平淡而内涵深厚,仿佛无心却有意为之’的艺术特点”。

学生读书多失之于粗,常浅尝辄止,而选文的特点是“看似平淡而内涵深厚,仿佛无心却有意为之”,因此拟通过引导学生去精读这些细微之处培养学生细读深究的学习习惯,授之以渔。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的性格特征的概括本也是重点与难点,但因学生手头练习《优化设计》分析较细,故拟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分析去作出自己的概括,重过程分析而不重结论授予,避免学生的搬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这么一段文字描写,在小说中有很特殊的叙事功能。第一方面,通过林黛玉进贾府,写出整个贾府的布局和气派;第二方面,通过林黛玉进贾府,介绍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贾府人口众多,关系复杂,这许多的人物,重要的、次重要的,多在这一回首次直接登场,如何将这些各具特点的人物在这么简短的篇幅中介绍清楚是需要很高的写作功力的,曹雪芹在这里给我们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技巧。所以我想将小说人物出场的描写作为这节课研读的中心内容,确定以下的学习任务。

二、明确学习任务:

1、研究学习课文中人物出场的写法。

2、体会《红楼梦》“看似平淡而内涵深厚,仿佛无心却有意为之”的艺术特点。

3、初步归纳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说明:先明示学习目标,为学生的研读定向,这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一步。)

三、复习贾府人物关系,思考:

贾府人物关系表中的人物哪些在本文中出现了?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哪些实写?哪些虚写?(小组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一)

(说明:小说人物众多,抓住了人物就把握了小说的基本内容。此题引导学生快速梳理课文。)

四、研读人物出场的文字:

1、贾母等:与下面这段电视录像比较,看看两者在处理上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明:引导学生先从课文中找出有关文段,朗读体味;再与电视录像比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读深读细。)

2、三春:看下面这段电视录像,三春的扮相与原文是否相符?两者在处理上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方法同前)

3、贾赦与贾政:写贾赦、贾政出场,在写法上有何异同?(说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研读,从比较中感受作者写法的精妙。)

4、凤姐与宝玉:王熙凤与贾宝玉的出场有哪些异同?(说明:目的同前,但此处更复杂,更可见出作者写法之妙。以上四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体会《红楼梦》“看似平淡而内涵深厚,仿佛无心却有意为之”的艺术特点。)(以上第一课时)

五、精读写凤姐文字,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1、前人评语中说:“是书写凤姐无一懈笔,无一滞笔。看他劈头一段,忽喜忽悲,忽啼忽笑,一身小解数已令人眼花缭乱,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对此评价你有何看法?这里的“一身小解数”具体指什么?

2、黛玉为何“纳罕”?贾母对她的介绍与对其他人的介绍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写?

3、凤姐浓妆艳抹,穿着打扮与其他人迥异,这反映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

4、根据对以上问题的理解,简单谈谈你对王熙凤这个人的看法。

(分小组就1、2、3个问题中的某一个进行研读,各小组分别推举一人作答。比较电视录像,看看自己心中的王熙凤与邓婕所饰演的是否一致,加深对人物的理解。最后小组内交换意见,书面回答第4个问题。)

六、研读写宝玉的文字,思考:

1、宝玉出场最费周章,先有王夫人称其为“孽根祸胎”,而刚来又“转身去了”,还录下后人《西江月》词贬抑之,为什么要这样写?

2、黛玉见宝玉写一“惊”字,宝玉见黛玉写一“笑”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3、宝玉眼中所见之黛玉与众人、凤姐所见迥异,这不同的取舍反映了宝玉怎样的思想性格?

4、宝玉为什么要“摔玉”?这一举动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5、根据对以上问题的理解,概括你心中的贾宝玉形象。

(说明:以上对小说中的两个重要人物进行分析都采取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组内讨论后再书面作答的方式,一方面引导学生互学互教,另一方面也针对学生书面表达的弱项进行训练。)

七、小结:

从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是《红楼梦》中正面写贾府的第一次,这第一次是非常成功的,它既介绍了贾府中的主要人物以及他们生活的环境,也写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写到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当中,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以后小说进一步展开,这些不同性格的人物生活在同样的大家庭中,同样的社会关系中,他们相互性格的碰撞、冲突、融合等,构成了一个个丰富而美丽的篇章,不仅展示了宝黛的爱情过程,也展示了贾府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

八、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中描写王熙凤的语句。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路线图

2、林黛玉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进贾府时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进得贾府,一天下来,有什么感想?请替她写一篇日记。(注意:林黛玉是心细如发感觉敏感的人;替人写日记,见闻可以从略,多写感受和想法。)

3、课后自读《红楼梦》,思考:

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林黛玉与薛宝钗有哪些异同?

(说明:第1题让学生积累词汇并借此进入小说的语言环境。第2题其实是让学生改写课文,一方面引导进一步深读课文,另一方面训练书面表达能力。第3题进行拓展,设计两个研究问题,目的不再得到结论,而是借此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以上第二课时)

【课后反思】

1、电影视频引入课堂,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虽然电影语言的形象性会影响--学生想象力的丰富,但面对今天读图时代长大的一代学生,这或许是一种较好的过渡方式。从操作结果看,许多学生借助这种方式开始喜欢《红楼梦》,并产生了通读原著或看完全剧的念头。

2、为帮助学生理解传统观点对《红楼梦》的解读,增加一课时引导学生研究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一方面通过对建筑、摆设等“硬件”的研读,另一方面通过对贾府人物关系等“软件”的理解,认识贾府的特点:富贵尊荣、等级森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94443.html

更多阅读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张文波一、导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土日益沦丧。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局面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方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

郑重声明:此文为原作者原创,原作者对此文拥有著作权,为了方便广大馆友交流,在本馆发表。为了保护原作者隐私,发表时隐去了原作者姓名,改用admin。未竟原作者允许,不得侵犯原作者著作权。《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方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 节约能源教学设计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设计者:李授姬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有这么一幅画,在美法两国多次交涉之后,她才能暂时离开巴黎的卢浮宫前去纽约,受到了皇后式规格的隆重接待,美国动用四万多名联邦特警、地方警察和保安人员

声明:《《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路线图》为网友记忆里那片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