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这句话的常规解释是: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这样解释,叫望文生义的解经法,不能贴近真实的孔子的生活状态。我多次出入佛教修行场所,曾经认识一位广州东华寺主持——万行上师,他三次闭关修行,在闭关期间,双腿叠加,一天打坐18个小时,并且“日中一食,夜不倒单”,意思就是一天就吃一餐饭,夜里不睡觉,就是坐着,这样的日子,万行上师过了三年多时间。万行上师的这种“日中一食,夜不倒单”的状况,就是孔子所谓的“终日不食,终夜不寝”的修行实录;孔子所谓的“以思”也不是什么左思右想,而是打坐修行、进入“静”的“专注”状态的一种表叙形式;这样的修行,没有让孔子获得预期的修行效果,于是,他放弃了这样的“专业修行”方式,转而进入社会,投入了火热的生活,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去向生活本身寻找修行的场所。
所以,孔子这段话,我以为应该是这样的:“我曾经尝试过不吃饭、不睡觉的修行方式,打坐进入专注状态,结果效果不怎么好,于是,放弃了这种修行法,转而进入社会这个大舞台,在现实生活的大熔炉中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
对于投入生活,向生活学习,孔子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述,比如这一段: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生下来就懂得作人做事道理的人,就是最上乘的人;通过后天的学习——向社会学、向榜样学、向坏人坏事学、向书本学、向环境学……从而懂得了作人做事道理的人,就是次一等的 人;因为自己有缺点有错误,而被社会环境所不容,遭到社会环境的打击和管制、或遭遇生活的艰难等等,从而懂得了作人做事道理的重要性,转而走向学习的修行行列的人,这是又次一等的人;而那些不懂得作人做事道理而屡遭生活的打击,仍然执迷不悟,不修行,而是坚持错误,死不改悔的人,这样的人就没救了,是下下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