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铜雀台》的人都不难发现,电影以灵雎的视角和旁白贯穿了始终,叙述了这起杀曹风波的始末。至于导演为什么这么安排,不解者甚众,更有 人对此批判甚多并将其作为导演剧情铺垫能力不足的一个证据,诟病不少。而接下来,笔者将尝试从灵雎的视角分析剧情,夹杂分析这个小人物的立场、心路、性格来解读导演选取这个独特视角的合理性和创作意图,最终将说说这种对抗传统历史逻辑的历史观的独到之处。
踏上杀曹路:幼丧双亲遭强掳 十年一剑为杀曹
影片的开头是灵雎和穆顺被神秘铁骑带入死士洞窟,从此开始了暗无天日惨无人道的魔鬼训练。电影通过灵雎的叙述和短短几个镜头交代了这种生活之残酷,孩子们每天只练习一个动作:不停的向前刺,更快,更狠,更准,这样才能在被敌人杀死之前及时的将剑送入对方的心脏。十年,重复这么一个简单而绝望的动作,渺小的希望,强烈的生存意念与心灵的极致压抑可以扭曲一个人的心灵。而对灵雎来说,穆顺的眼光,则是她努力活着的希望。即使是这样黑暗的生活,亦无法封冻两颗紧紧相依的心。
长大后的穆顺和灵雎,依然将彼此作为自己的依靠,作为即使不惜性命也要保护的对象。这份情感的铺垫在适时得到了爆发,也就是灵雎被作为战利品的那次,穆顺在人群中搜寻灵雎未果的焦急神情以及最后为确定袋中人是否是灵雎毅然上台决斗,几个简短的镜头,将穆顺对灵雎的在意刻画地淋漓尽致。而灵雎,在穆顺性命危急时刻迅速拾剑杀死对手,展现了她多年来训练出的果敢决绝。两个人还是仿若一体,爱意萌动,直到第二天穆顺被送进宫净身,就此断了这段恋人的念想。一切的讶然都在几日后铜雀宫中的重逢,爱人身上的巨大变故,让刚入宫中的灵雎心灵遭受重创。男耕女织,子孙绵延,就此化作奢想。
杀曹进行时:铜雀深宫生惊变剑心游离疑初衷
入宫后,受宠的灵雎几度试探,一面惊叹于曹操慑人的气度,一面尝试从剑冢获取武器刺杀曹操,然而刺杀行动都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场惊心动魄的刺客伏击战后暂归平静。只因曹操曾持剑护她于身前,只因曹操淡淡的一句“将剑放回去”让她无所遁形,只因那些刺客的尸体无声的向她传递这刺杀行动难如登天。
大汉天下分崩离析,诸侯割据,然而想杀曹操的并不止蜀汉这些打着匡扶汉室江山旗号的敌国。在魏国内,以伏完为代表的大臣,因曹操掌权如坐针毡,而伏后更因屡遭曹丕侵犯而憎恶曹操和懦弱的献帝。他们起事是为了汉献帝吗?从剧情来看,他们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多一丝喘息余地,斩掉紧扼他们咽喉的手罢了。献帝终日颓然,不思反抗,就连召集死士的血诏也是假手他人,最后干脆还来一句“是你们逼我的”。同理不同心,献帝只是诸人起事最完美的借口。最后,伏完与伏后之死多了几分忠义孤直的色彩,然而这些惨烈在百姓的欢呼面前顿显苍白。灵雎不解,伏完被杀为何引得百姓拍手叫好,婢女答:“盖因曹操故,百姓得衣食也。此虽不足道,在此乱世亦是大幸也。”灵雎怅然,这件事情对她的影响,就是从普通百姓最基本的生存诉求动摇了她刺杀的决心。即使明知这场战役未必能将自己带向希望的终点,作为棋子毫无选择的灵雎也没忘记,衣食温饱,各得其所,这些在穆顺安慰她时描述的梦想中的场景。而这些之于她,是如此的遥远,欲求不得。第一次,她看向曹操的目光探究中有些柔软,第一次曹操告诉她应在他犯头疾时下手时露出惊慌之色,第一次,她不愿意杀他,更要命的是,她的情感开始发生一些改变。
灵雎是忠于爱情的,源自多年来的苦难记忆中穆顺与她之间宝贵的温情,正因为无法忍受自己对穆顺的任何背叛,所以也就有了后面那场痛苦的缠!绵!(--)。第一次,两个人即使身体相依,也无法互相汲取温暖。穆顺的绝望感染了灵雎,她伏在穆顺的肩头落下了眼泪,灼伤这被命运折磨地面目全非的爱情。爱情的溃败,也为她后来对命运的反抗埋下伏笔。
杀曹终结点:探问前尘明身世步步皆殇尘归尘
随着相处日益深入,灵雎对曹操的情感开始变得柔和起来,因为她见到面前这个男子褪去了神的光辉后,向她露出属于人真实脆弱的一面。在曹操与骞伯的诙谐对话时,她第一次放松心情的愉悦笑出声来。在骞伯提到其母貂蝉时,让她开始探究父母和曹操之间被掩埋的过往。在阅读卷宗时,灵雎较其他人更早明白真相:曹操是杀死自己父母的仇人。突如其来的打击令其大病一场,醒后看见曹操为她所建的鹿苑之后,灵雎内心的纠结达到极致,潸然泪下。此时遇见太医吉本。吉本首次以卧底的身份与她对话,想再度劝说他刺曹是为了医治天下,兴复大汉时,灵雎向来波澜不惊的表情终于有了裂缝,多日缠绕在心头的千头万绪瞬间爆发:“一个容不下她和爱人栖身的天下,与她有何关系!“至此她的战斗,与天下一统和虚无的主公彻底划清界限。
但一切终将需要一个答案,失去父母的仇恨激起她内心的愤怒,这场刺曹的行动中似乎她找到了属于她的情感,让她重新拿起许久不曾拿起的武器。正如穆顺与她在剑冢分别时说的,“让我们为自己活一次。”灵雎在铜雀台上惊鸿一舞之后,前往剑冢取得吕布大戟,以刺穿经年结痂的世仇,刺穿禁锢在她身上的命运。
于是,她一袭红衣从城楼上纵身跃下,用尽全力刺向身穿盔甲的那人,却在那人蓦然回首间,错愕,惊惧,终于来不及收手。
穆顺死前说,她不应该杀曹操。因为他认为只有曹操让灵雎过上美好的生活,这些他给不了,却愿意用命来换。
而她却说,他永远不会明白她为什么这么做。但是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穆顺死后,她对这乱世,连最后的念想也破灭。
最终她抱着穆顺尸体纵马跌入深渊,在猎猎风声中,她看向曹操的眼神,竟满是释然。正如某位哲人所说,向死而生,有时未尝不是一种完整。
小结
简评灵雎的性格,相较于穆顺的隐忍沉稳,灵雎是勇敢的,她敢于质疑这不公的安排,在最后关头,她选择为自己的命运抗争,哪怕违背所谓死士的使命。同时,她就像她的母亲,那个于乱军之中承接夫君头颅的貂蝉,忠于爱情,在曹操与穆顺二人的感情纠葛中,她饱受煎熬却依然坚持最初的选择。
关于是否刺曹,如果除去世仇的因素,灵雎这个突然闯入曹操生命的年青女子,对曹操应该是没有恨意的。灵雎,从她的立场来说,她无法选择,甚至没有知道为谁效力的权利。没有人告诉她匡扶大汉这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她只是一颗被选中的棋子,无法享受恋人,无法追逐梦想的棋子。如果她是一个普通的邺城百姓,或许也能享受平淡的生活,遇到中意的人,为其洗手作羹汤,生儿育女。情色权谋的血腥饕餮中,最微不足道的,或许正是这些最简单最基本的诉求。而她连作为百姓的权利都被剥夺。“生为刍狗“这就是对死士们生存价值最精辟的概括。高呼“讨伐曹贼,兴复汉室“渴求改朝换代的枭雄们忽略的正是这些小人物的利益。大义没有错,但执行手段总是以牺牲更无辜更弱小的群体利益为代价。也正是以此为反射基点,成为了创作者此次声援“奸雄”曹操最有力的依据。
从小人物的角度来对主流历史评论进行质疑的并不是铜雀台一例。《轩辕剑:汉之云》中,以朝云为主角,讲述了他在经历一系列事件后由为北伐效力到不惜刺杀诸葛亮进而阻止北伐的一系列心路转变。这个作品从一个小人物的视角独树一帜地对提出诸葛亮“只顾大义不顾苍生“的批判,揭露其军事战略上的短板,将这个千百年来被神化的人物还原成一个为普通人。诸葛亮之于蜀国,正如曹操之于魏国:其能力威望势力均远胜帝王,对各自所在领土都有卓越成就。以往史论只以曹操独断对其盖棺定论,却不反观孔明在刘备死后长达多年执掌朝内大小政务,与曹操在魏国做的事情,其实没有太多本质区别。然而一个落得挟天子以令诸侯乱世奸雄之名,一个则得鞠躬尽瘁千古忠良的美誉。这其中的反差,其实又夹杂了多少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