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胡侃:天朝的宇宙真理

酱油胡侃:天朝的宇宙真理

  孔子说:“知的途径有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等到领悟了,效果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殊途同归,亨廷顿曾经提出著名的文明冲突论,这是西方世界对文明未来的看法,文明冲突论是很狭隘的,伏羲在早年间,已经对文明发展未来的方向性做出了结论,《易经》本来没有用文字表达,缺失了一个重要的中间理论环节,尽管如此,创造易经的古圣先贤,留给国人的,仍然是深入骨髓的独特文化基因。

  天下大同论直接脱胎于易经,这套理论模型少说也已经具有三千年的历史,更早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七千年以前,中华传统思想智慧的真正源头是易家!包括儒家,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都只不过是它的枝蔓而已,即使现代天朝引进了西方的一些文明成果,也都可以融合统一到易家的思想价值体系中来,华夏社会包括政治制度发展,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逻辑合理的系统,就像电脑系统的升级,只需要随形势打几个补丁。

  如果让你预测世界各国的未来发展大趋势,你能看清楚几年?五十年?一百年?那已经是牛人级别的了,但是至少七千年前的一位老祖宗,居然可以看到宇宙和人类发展的终极,并创造了八卦理论,他就是圣人伏羲,至少三千年前的一位老前辈周文王姬昌,完善了伏羲的理论,提出了人类社会进化到终极状态的方法和路线图,并用自己的努力做了次伟大的尝试,创立了一个深远影响历史的朝代:周朝!真正意义上的天朝概念由此开始逐渐清晰。

  伏羲和文王的成果分别是八卦和易经,易经作为群经之首,深远的影响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并且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天下大同!从来没有因为各种挫折而根本上改变过这个理想,所有的朝代包括其选择的社会政治制度,都是以组建天下统一政府为最高追求,这才是历史上不论怎么命名自己的朝代,都坚定认为自己就是一脉相承的深层次原因,今天的提出了天朝梦,实质还是天下大同理想在现阶段的目标。

  土共近代从西方引进的,最主要的就是马克思唯物辩证哲学,但是马克思的这套思想体系在具体领域的应用延伸上,有不合理的狭隘之处,所以犯了照搬照抄的教条主义错误的,以苏联为代表的很多社会主义国家,要么成为历史,要么发展不成功,不过,马克思思想从天朝人接受并学习的阶段,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这个进程在毛泽东思想上,有了为人民服务这个核心,就使得马克思思想融合统一到传统思想哲学体系里来了。

  说到底,西方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天朝人玩过以后,丢历史垃圾堆里的东西,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历史上有天朝对社会制度模式的尝试多?西方制度在近现代的成功,有历史偶然性,当历史偶然性造成的客观坏境不再,所显露出来的弊端和造成的苦果,很可能要非常长的历史时间和几代人的努力来扭转消化,天朝历史上为这种类似制度付出过沉重代价,西方国家为此将要蒙受的损失现在已经初露端倪。

  中西方之间制度模式的不同,在于其各自指导思想的差异,也就是哲学层面的认识差异,哲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指导整个社会系统的正确发展,在传统文化的概念里,哲学被称为治世之学,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西方哲学就局部的某些方面而言,有其先进性,整体而言,与华夏的传统哲学比较就不在一个层次上,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系统化的大哲学。

二千多年前的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样的话哪位西方哲人敢说?老子凭什么这么自信?难道他也喜欢吹牛?结果一不小心还吹出了一部道德经!问题在于道德经还只是传统哲学的发展枝蔓,是诸子百家之一,真正的传统哲学源头是易经,易经之前,还有连山易和归藏易,天朝的传统哲学源远流长,从易经最根本的卦象来看,就是以伏羲八卦为基础,按上下方式重叠,排列组合而成的六十四卦,从伏羲八卦到文王六十四卦,是一个系统理论的发展完善,而这套系统理论的鼻祖伏羲氏,至少也应该是七千年前的人了。

  什么是文明?西方的标准很大程度上是物化的刚性标准,这实际上是不够确切的,正确的文明标准应该是出现了深远影响社会发展的思想价值,但是思想这东西靠考古是考不出来的,再牛的考古学家都没有这个能力,别说古文献从来惜字如金,能读懂不产生歧义已经不容易了,何况古文字还有个发展过程,殷墟甲骨文到现在也没完全破解出来,更绝的是八卦和易经这套系统哲学理论就没有用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而是用阴阳两种符号构成的符号系统来表达的,怎么破?

  恰恰是这套符号系统,超越了文字的束缚,保留下了统哲学的完整面貌,结合后世用文字表达的诸子百家经典里的只言片语,给了咱们寻找传统哲学源头,破解中华文明基因密码的机会,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这也反过来应证了儒家和道家在历史中的地位,儒家自不多言,二千年来就一直是显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儒道本质上是一家的,道家作为隐学从来就没有因为儒家的强势而失去影响力,最明显的证据就是道统思想。

道统是天朝社会独有的概念,其地位甚至高于法统,历朝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道统,道统概念的形成和道家思想是有密切联系的,而儒道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统统只不过是易家的部分解读版本,是体和用的关系,道家为体,儒家为用,真正道的概念根本来源是易家,道统思想的解释,最精炼的两个版本,分别是古代老子的使民无争,和现代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

  道的最根本的意思是路,一个古老文明的基础居然是路,怎么着都让人匪夷所思,道德这个词,顾名思义就是基于道的品德,老子一部道德经,开篇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既然说不清楚,说出来就不是所谓的道了,这就把个问题搞得玄而又玄了,古人用字是很有深意的,绝不会无缘无故的明知说不清楚,还非要来说道,这不是吃饱了撑着?古人一定没那么无聊,那么这个道,就一定有一个可以从路的本意,用逻辑推导引申出来的确切的含义。

  要找到道所指应的确切含义,就必须回到华夏文化上的源头,那就是易经,无字天书啊,就那两种中间断与不断的线条,按上下各三爻共六爻,不重复的六十四种排列组合,居然可以表达非常非常复杂的意思,人类历史上,还能找到同类的文化现象吗?文王演周易,是在伏羲制八卦的基础之上,那他为什么只是用上下的方式把八卦又分别排列组合一遍?为什么不是和八卦一样用上中下的方式?这样做的理论逻辑依据是什么呢?后人又为什么不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排列组合下去?伏羲制八卦,他的理论逻辑依据又是什么呢?

  不幸的是文王以后,周易居然被用来卜卦以断吉凶,后世的各种解释时代越晚越是玄奥,到现在还有谁敢说能看懂易经?易经被用来卜卦是后来被异化利用了,以至于它所包含的本来的内容也被一步步的曲解,也就注定了在漫长的历史中,易经只能被小用,但是易经被如此推崇,肯定是因为历史上有人曾经真正的看懂或部分看懂过易经,读懂了易经背后隐藏的奥秘,这些人是谁?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那个时代,易经还没有完全的被异化到一点都不可能读懂的地步,所以孔夫子才会说善易不卜,因为读懂了根本不需要卜。

  所以,现在开始忘了那些卦爻辞,忘了那些后世的各种解释,只关注那六十四卦的卦象,只有弄懂了这些个东西,才有可能理解易经,千万不要本末倒置的想用卦爻辞来解释理解卦象,易经卦象是由八卦按上下的方式排列组合而成的,如果想一步到位直接解读卦象隐含的内容,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几乎没可能找到有用的线索来解释易经的原理,事实上就算是那基本的阴阳代表的是什么,到现在还是糊里糊涂的。

  混沌生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千万别小看这三句话,因为从这里才有了从根本上解开八卦之谜的可能和突破口,混沌,无极和太极的概念毫无疑问都指向的是宇宙,这就涉及到了古人的宇宙观问题,华夏先民对宇宙是有理论学说的,并且是比现在西方的宇宙大爆炸更早的对宇宙的猜测,这个理论学说最后深深影响了华夏先民的思想,影响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华夏先民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唯物论群体,相信的是物质不灭,他们是最早的无神论者,他们描述的宇宙是无始无终的永恒存在,历史上当然有追求长生不死的人,他们形容的长生就是与天齐寿,这里的天就是指宇宙,但是即使到了红楼梦里描述那块灵石,也只会说又不知经历了几世几劫,除了屈原等少数几位,你几时听到过天朝人问过宇宙存在了多少年,又还能存在多少年?

天朝神话里神仙不少,可天朝人真正从心里敬拜的有吗?一动就是什么赛过活神仙,连神仙都可以开玩笑,你觉得天朝人会是真正意义上的有神论者?孔子是不言鬼神的,孟子有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里有神仙什么事吗?显然也没有,可见天朝人在文化的源头上从来就是无神论者,而这一切,就是华夏祖先留给天朝人的最好的精神财富。

  华夏先民创造出了一个混沌宇宙的理论学说,最初的宇宙状态是天地不分的,无限的空间里面充斥着如同极端稀薄的气体一样的,体积无限小的,呈现混乱运动状态的物质,而物质的总量也是无限的,这样状态的物质是人所不能感知的,所以总的宇宙空间是虚无的,这就是混沌的概念,慢慢的有些物质开始聚合,变成了人所可以感知的状态,由这些人可以感知的物质就组成了空间上没有极限的无极宇宙,混沌生无极,是因为混沌宇宙包括了人所不能感知的物质,和人所能够感知的组成无极宇宙的物质。

但是无极宇宙实在太大了,人的感知能力是有极限的,超过了一定的范围,那么这个范围之外的物质同样是人所感知不到的,所以宏观上来讲,人也只能够感知到无极宇宙的一部分,孔子给了这部分的宇宙一个名称,就是太极,太极根本上就从微观的角度和宏观的角度,按人的感知能力把混沌宇宙和无极宇宙给区分开了,混沌包括无极,无极又包括太极,太极属于无极,无极又属于混沌。

混沌宇宙理论是一个广义上的整体的宇宙观,所以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但它还只是按人的感知能力极限从空间上解决了宇宙构架的问题,实际上还没有解释宇宙间的万物变化的规律是什么,这就是两仪的来历了,太极之外的无极和混沌既然无法感知,那么要解释整个宇宙的变化规律,也只能从人能感知的太极宇宙中,来总结出可以适应混沌宇宙和无极宇宙的普遍规律。

  夜空中的流星给了古人很大的灵感启发,华夏先民中,一定有人想象过把一个物体,按它的体积放到人所可以感知到的最远的极限位置,然后想象中把它分离成若干份,因为物体的分化导致各部分的体积减小,实际上在原来那个极限位置,就会超出人所能感知的范围,也就是说,在人能感知到的最远的那个相对位置,物体的分离会导致这部分物质超出人的感知能力范围。

同样,如果在那个位置有物质聚合成为足够大的物体,一样也会进入人的感知能力范围,分离导致不可见,有化作无,古人命名为阴,用一条中间断开的线段表示,聚合导致可见,无中生有,古人命名为阳 ,用一条中间连续的线段表示,这是关于两仪阴阳概念的最合理的解释,那种阴就是阴,阳就是阳之类的不是解释的解释,搞个半天还是云里雾里,一天到晚挂在嘴边的是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就是不明白阴阳最初指的就是分合,好像手里拿着钥匙偏偏满世界找钥匙一样。

  分离和聚合导致的不可见和可见,相对太极的两个极限,无论是对微观的混沌角度,还是对宏观的无极角度都是成立的,宇宙中,只要存在物质的地方,会少了这样两种相对立的物质运动状式吗?阴阳的概念一开始就应该是抽象思考产生的,古人用这一概念来验证可以观察的万物,发现万物的分合是很普遍的现象嘛,由此确立了表示分离和聚合的阴阳是宇宙间物质运动基本和普遍的规律。

  既然分离和聚合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和普遍的规律,那么宇宙万物又为什么要发生分离或者聚合这样的现象呢?这中间一定有一种力量在左右着物质的运动,这股力量来自于哪里呢?古人认为力量来自于最初的混沌宇宙中,处于混沌状态的所有物质的无规则运动,并把这股力量命名为自然,自然的力量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唯一的原始力量和最终力量,所有的物质都不可能违背自然力量的束缚。

古人认为在总的分离的物质中间,自然的力量一定会让其中的一部分进一步分离,让另外的一部分又逐渐的聚合,同样的在总的聚合的物质中间,自然的力量也一定会让其中的一部分进一步聚合,让另外的一部分又逐渐的分离,分离中的分离:太阴。分离中的聚合,少阴。聚合中的聚合,太阳。聚合中的分离,少阳。这就是现在约定俗成的四象,四象的概念也就此产生了,真实的四象应该是先看上爻,再看下爻。

  但是在太极的基础上有了两仪,有了四象,就可以解释宇宙中所有的物质现象了吗?显然不可以,因为自然的力量导致了分离,又导致了聚合,如果这个过程永远无休止的的继续,所有的物质都在不断的无序变化中,那么就不会出现任何相对稳定和相对静止的宇宙万物,并且这样的宇宙万物还按一定的规律在运行下去,但是这样的万物是比比兼是的,就如日月星辰永远的东升西落,一年四季永远的寒暑交替。

阴阳是可以平衡的,阴阳在不同程度上的平衡才是产生宇宙万物的基础,这里的道,可以初步的解释为宇宙的发展之道了,用现代的语言解释这句话,应该是这样的:宇宙发展之道产生于按人对物质的感知能力极限划分出的太极宇宙的思考总结,并在太极的基础上分析出了代表分离和聚合这样两种物质运动状态的阴阳概念,然后又由阴阳这两个相对立的概念推导出了阴阳的平衡概念,阴阳在不同程度上的平衡才是产生宇宙万物的基础。

  在引入了平衡的概念之后,古人犯了难,因为按照阴阳的概念和平衡的概念,是可以很好的解释宇宙万物的产生原因,但是整个宇宙的发展到底是趋向于分离还是聚合呢?又或者永远保持平衡?实际上就表示宇宙的发展总的会有三个方向,如果加入四象的概念那就更复杂了,宇宙到底往何处去?这个问题一定困扰了古人很久很久,直到一个人的出现,为宇宙的发展方向找到了可行的分析方法,这个人就是伏羲。

  伏羲最最伟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八卦,那又该怎么理解八卦呢?八卦是建立在太极,两仪和四象的基础上,这本身没错!但是八卦比四象多出来的那一爻是什么意思?他是根据什么理论逻辑来添加这一爻的?如果你认为他是用三连画比天,三断画比地,又用哪里动了产生了什么什么卦来解释这个问题,如果有这么简单,伏羲会千古留名?

  伏羲创立八卦的时候,是综合了太极两仪四象的概念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概念,伏羲根据物质的分离,平衡,聚合这三种结果,概括的把分离与聚合统一成了一个概念,就是不平衡,然后借用了阴的符号,把平衡用阳的符号表示,也就是说,八卦里的阴爻和阳爻,分别代表的是不平衡以及平衡,这是古人第一次对阴阳概念的引申应用,之后伏羲创造性的把两仪和四象结合了起来,中间的一爻表示的是整个宇宙总的处于分离状态的物质,和总的处于聚合状态的物质之间的转化是不是平衡,代表总体。

下爻表示总的处于分离状态的物质中,继续分离和逐渐聚合的趋势是不是平衡,分离导致不可见,代表微观,上爻表示总的处于聚合状态的物质中,继续聚合和逐渐分离的趋势是不是平衡,聚合导致可见,代表宏观,综合起来八卦就是分析总体以及宏观和微观这两个相对的局部三方面之间平衡关系所产生的八种平衡模式,八卦是在谈宇宙的问题,但它已经开始不再单纯的谈宇宙的问题了,八卦已经具备了从单纯的思想理论反过来指导和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可能性。

  这八种卦象,究竟哪种是宇宙的最终未来?它们之间又是如何转化的呢?八卦的命名很可能是在伏羲完成八卦之后就接着完成的,坤卦和乾卦,这两卦很重要,坤卦是实卦,或者说本卦,乾卦则是虚卦,或者说末卦。为什么?因为混沌宇宙理论!

宇宙空间是没有边际的,物质是没有质量极限的,你永远也不可能了解宇宙全部的面貌,没有极限也就意味着不可能有平衡,但是有规律,那就是自然之力,物质永远要受到自然的力量的约束,所以总的广义的混沌宇宙是没有平衡可言的,坤卦代表的就是广义的混沌宇宙的状态,所以它是实卦,坤是什么意思呢?借用老子的道德经中描述的观点来解释,那就是万物之母,坤卦就是母卦的意思。

一切一切的平衡都是在坤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为八卦中的阴爻表示不平衡,但是不平衡又有分以及合两种情况,所以在坤卦的基础上,在坤卦旁边再分别加上八卦,但是旁边那个八卦的阴阳爻恢复为它分离或聚合的本意,你会发现坤卦有八种变体卦,这八个恢复阴阳本意的变体卦,它们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程度上达成了平衡,才会脱离坤卦的范畴,才会转化成其余的七卦,所以坤卦是本卦。

  再来说乾卦,其余的卦象中的阳爻,代表的是相对的,动态的平衡,但是乾卦三爻全部平衡,那么这样的平衡只能是绝对意义上的平衡,这样的平衡只能有两种:乾卦旁边加一个恢复阴阳本意的坤卦,代表分无可分;乾卦旁边加一个恢复阴阳本意的乾卦,代表聚无可聚,但是,同样因为混沌宇宙理论,广义的空间和物质是无极限的,没有极限也就意味着这样的平衡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乾卦是一个虚卦,广义宇宙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平衡。

乾卦对华夏先民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乾卦代表的是绝对的平衡,一旦出现乾卦所代表的平衡现象,也就意味着除非有足够的外力作用,否则这样的平衡就是永恒,这个在狭义宇宙空间中是有可能出现的,具体如日月星辰,如化学元素,它们在相对的宇宙空间里,没受到外力破坏之前是永恒的,乾是什么意思?永恒!乾卦就是恒卦的意思,代表的是万事万物的终极,其余七卦只有整体程度上全部达到平衡,才能转化成乾卦,所以说乾卦是末卦。

  余下的六卦是常卦,它们代表的是整个宇宙空间里最普遍的现象,例如艮卦,什么样的物质是在总体上不平衡,微观部分也不平衡,但是在宏观部分又是平衡的呢?伏羲的回答是相对静止状态下的固体物质,相对静止的固体是偏向聚合的块状或者是偏向分离的碎片状的,它不是永远融合在一起的,所以不平衡,在宏观的可见部分,它又是基本平衡不动的,微观部分这样的固体其实是不平衡的,如果聚合那就岩化矿化,如果分离就是风化粉末化,艮卦有两爻不平衡,如果在不平衡的爻旁边加上恢复阴阳本意的阴阳爻,排列组合可以得到四种变体卦。

  以此类推,震卦,代表运动变化中的固体,四种变体卦,坎卦,代表运动状态下的液体,四种变体卦,兑卦,代表相对静止状态下的液体,两种变体卦,离卦,代表剧烈运动状态下的气体,两种变体卦,巽卦,代表相对静止状态下的气体,两种变体卦。

  天朝人为什么对天上这么多的繁星,偏偏只命名了二十八个星宿,真正的原因就是来源于八卦,准确的说来源于八卦的二十八个变体卦。无规则的自然力量才是左右宇宙发展的最终力量,它虽然始终让物质分分合合,但是本质上是没有任何适用于整个宇宙的规则可言的,你觉得八卦会按照你想的那样按一定的顺序转化,周而复始?别忘了,八卦下面是有二十八个变体卦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网络化的,就好像道路一样,这是道这个概念的根本由来。

  道,就是物质随机性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从不平衡到平衡,从分裂到统一,平衡的统一才能永恒,天道就是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平衡的统一,古人认为,被限定在同一个大地上的人类的发展之道,最终的结果也一定是平衡的统一,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统一思想最根本的来源就是对天道的认识,如果人道不能实现平衡的统一,那么不同实体必然会因利益矛盾而导致对抗,结果很可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倒退甚至毁灭,这是最早意义上的人类社会平衡而统一的大同理想。

  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发展都脱离不了八卦的范畴,八卦谈的是天道,易经谈的主题已经是人道,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来源与此,那么人道的八卦中,阴阳的本意对应的又是什么样的概念?引申应用后所要平衡的又是什么样的变量?人类又该怎么根据客观现实确定合理的主观目标?并且这个主观目标最终有利于实现平衡的统一?

  易经的六十四卦绝对不是周而复始,它只是排列出八卦在主客观上的对照关系,仅此而已,八卦和易经的思想,绝对不在它们的排列次序上,卦与卦之间的转化,是网络化的,随机的,但是文王把自己创立的朝代命名为周朝,是很有深意的,周就是中心的意思,周朝就是以周王室为中心,最终完成代表全天下人民利益的平衡统一任务的国家的意思,周朝就是中国概念的一种文雅表述。

  伏羲八卦就是古人所说的归藏易:宇宙间所有的客观事物的发展,都归纳隐藏在这八种平衡模式里面,同样可以认为二十八变体卦就是连山易,这个命名来源于二十八卦卦象的形状,在详细解读完人道之后,可以合理科学的解释清楚为什么连山易会失传,归藏易会解读错误,周易会被异化。

  从易经的理论逻辑依据来看,首先是因为最初宇宙中物质的分合,产生的人感知上有无这两个相对立的阴阳本意,然后是由阴阳产生的平衡和不平衡,然后是总体的平衡和不平衡,然后是宏观和微观这两个局部的平衡和不平衡,然后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照关系一致不一致,一共是五个变量,这就是后世阴阳五行理论的最初起源。

  易经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神秘,但是你能理解它所包含的思想的博大吗?用易经的方法,只要肯思考,真的可以科学的预测和干预事物的大体发展方向,包括人类的未来,关于命,很多中国人是相信的,但什么是命呢?命就是人的主观意愿和努力无论如何都不能违背和改变的客观现实,不过千万注意不要用唯心的观点去看待命运,解释命运!

  道德经是一本非常出色的经典,最简单的比如上善若水,不仅仅是柔弱胜刚强,而是指水为代表的液体在任何情况下,总体上都是平衡的,老子的治世思想,是以总体平衡为出发点的,由此总结出来的无为思想,非常有道理,但是无为不是真的不作为,现在对儒家,道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思想的解释理解,有很多有失偏颇的地方。

  中华的哲学思想就是平衡的思想,八卦谈的是平衡,易经在主客观上谈的还是平衡,反应到社会价值观上依然是平衡,孔夫子说: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庸就是平衡,是社会价值观意义上的平衡,这个东西是植根于易经的,儒家只是拿来应用了,现在提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本质上是符合易经中人道观点的,可以大致的分析出来是有道理的,但是度的把握要用中庸的标准来衡量,孔夫子可是说过,过犹不及!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历史上华夏文明从来都是很强势的,尽管从来不热衷于武力,一个以追求宇宙之道和人类发展之道为基础的文明,他的文化基因上会是个弱势的文明吗?他的理想会是仅仅做个世界第一吗?与其吵吵闹闹的争论一些无谓的话题,不如让我们安安心心的坐下来思考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我们的文明是如此的理性,那就让理性的光辉照耀我们所处的时代,所以,进一步解放曾经僵化的思想,直接从文化的源头寻找固有的价值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解读八卦的时候,其实只是解释了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人法地,地法天又是怎么回事呢?所有的物质,客观上都不能脱离八卦排列组合出的这八种平衡模式,所以再提到物质的概念的时候,你要理解成处于某种平衡模式状态下的物质。

  当你环顾四周,认真审视生活的这片大地,大地之上,无处不在的生存着各种各样的生命,而生命是很独特的物质存在形式,它不是简单的由一种平衡模式之下的物质构成,而是一个各种物质的有机混合体,并且时刻要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如果以单个的生命体为例,可以看成是在总的震卦模式之下,各种物质组合构成的一个物体。

汉语里面,很精准的把单个的生命体称之为生物,就是确定无疑的表明了天朝人对生命物质性的认识,对单个生物的平衡模式归纳总结,还是比较简单的,如果把视野放大到整个生物圈,情况就变复杂了,生命的多样性决定了整个生物圈压根就没有范围边界可言,你能具体的统计出地球上总共有多少物种?你能随时知道全球的生命个体总数?这是一个时刻在发生变化的情况。

坤卦之所以代表大地,实际是代表大地之上所有生物组成的生物圈,那么地法天的意思,就是说所有生物圈中的生物,其发展演化是有一定规则的,但是生命的规则仍然要遵循宇宙最基本的规则,人类作为生物圈的一部分,人法地还奇怪吗?人类当然不能违背生命最基本的规则,生命要遵循的基本规则就是地道,人类要遵循的基本规则就是人道,人道不可能脱离地道的约束,人道之所以特别,是因为人有主观意识,客观规则的部分,人道和地道其实是一样的,解释人道的客观规则,实际就是在解释地道。

  所有生命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生命之所以特别,是因为生命不同程度存在着意识,但是生命的意识是完全依赖物质的,离开了对物质的利用,生命都将不复存在,那还谈什么意识!那什么是意识呢?意识又是怎么产生的?所谓意识的产生,其实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下的由物质构成的生命体,在受到外力的作用和影响时,对还不致于破坏总体平衡的外力的再平衡反应。

当生命体经常受到这种外力刺激的情况下,这种再平衡的应激反应过程越来越迅速,也就是组成生命体的物质越来越快的就取得了重新平衡,当这种应激反应变得越来越容易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反应逐渐程序化的过程,到最后即使受到轻微外力的影响就会迅速被启动,生命体因此而逐渐进化出了一系列的感知和应对外界环境的感觉器官和应对器官。

在器官逐渐进化完善过程中,生命逐渐具有了对外界环境主动的应对反应,这种主动的应对反应其实就是意识,并进一步促进了控制生命体全身器官的神经系统的进化,最终进化出了大脑,生命体的结构越复杂,再平衡的反应也就越复杂,所具有的意识也就越复杂,当最后生命体进化到能够主动认识并改变外界环境的时候,就具有了最复杂的主观意识,这种最复杂的主观意识的拥有者,就是人类!

  宇宙中不存在上帝式的神,即使存在也帮不了有生命的人类,如果上帝真的存在,那他也一定是拥有比人类更高级意识的生物,这就说明,上帝有能力创造人类,却又不直接利用人类,并且把整个地球空间都让给人类生存支配,本身就是个不合理的逻辑,即使上帝可以做到长生不老,那他也和人类一样,要被束缚在物质性的身体里。

一个居住在遥远宇宙空间的另一个物质载体上的智慧生命,他怎么来细致观察人类,并且发现人类所犯的错误?他又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人类的思想,控制人类的行为?他又怎么实现对遵循他指导的人类信徒的物质回报承诺?死后上天堂?人都死了,身体都腐烂了,如果纯意识形态的灵魂还能存在,靠什么来感知并到达天堂?失去双眼的盲人,连现实世界的精彩都无法完全享受。

  天朝人的性格是现实主义的,本质上是不信任何宗教的,所拜的神,都是历史上有原型的人,他们只是某种完美智慧和人格的化身而已,这种不信宗教的源头,就是创造传统哲学的古圣先贤对生命物质性的深刻认识,在这套哲学体系指导下发展出来的文明,只可能是以人为本的世俗伦理社会,而绝不会是某种宗教占支配地位的神权社会,所以中国是所有文明中,独一无二的世俗伦理社会,这不光是儒家或者道家的功劳,这是创造易经的易家先圣群体的功劳,西方是到什么时候才真正正视人的作用的?从这一点,你能看出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了吗?

  人道,包括人道的客观基础地道和天道就拥有了完全相同的出发点:物质!天道是根据人对物质的感知能力出发的,人道则根据人对物质的利用能力出发,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可以被人所利用,微观层面,各种物质处于的平衡模式和平衡程度是不一样的,拥有同样的物理和化学属性的物质元素的基本单位是原子,原子之间的结合,就构成了各种分子,而原子的组成还可以分成质子中子和电子,质子中子和电子层面的研究到现在还是前研科学。

这种物质元素的基本单位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平衡之后,就是我们可以认识的千变万化的各种物质,但是受能力限制,很多的物质,即使是在现代仍然没有办法被有效利用,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可控核聚变,真正实现了可控核聚变,人类也就摆脱了能源的限制,但是这个技术问题现在还没有解决,没解决就意味着还没有能力有效利用可聚变物质,所以人对物质的利用,第一个受限制的范围边界,就是有没有能力有效利用。

  宏观层面,道法自然,自然的力量是无规则的,所以物质在空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即使是人类可以有效利用的物质,人类的行动能力能够利用得到的也是很有限的,超出了人类行动能力范围的物质,人类同样没有办法能够利用。就比如彗星倒是很多水,你能把它运到西部地区去治理沙漠?地球核心一定有很多贵重金属,你能去那开个矿?在没有这样的能力之前,这只能是一种妄想,所以人对物质利用的另一个受限制的范围边界,就是有没有能力获取利用。

  有能力有效利用,而且可以获取利用的这部分物质,就是资源,它在人类的能力范围之内,是人类的物质利益所在,和天道对应的概念就是太极,其中资源真正被人利用的部分,就是物质利益,所有的生命个体,包括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同一部分物质,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被某个生命个体利用了,那么其他的个体就无法同时利用这部分物质。

就比如一碗饭,你吃掉了,其他人就没得吃了,不同生命个体对同一物质利用的不可同时性,决定了生命个体之间物质利益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导致生命个体拥有的意识,永远有独特的个性,所以这个世界上,你永远也找不到两个在任何时候想法都完全一致的人。

  易经是华夏先民的智慧结晶,是一整套的认识和指导事物发展的方式方法,历经几千年而连绵不绝,每个人都会思考,思考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也不是专家们的特权,其实整个易经的卦象系统,还有两个没有画出的卦象,分别是在八卦中的乾卦右边,加上一个汉字王一样的符号,这个卦就叫王卦,两个王字按上下重叠的方式组合成另一个卦象,这个卦象就是大同卦,大同卦中的两个王字中间的一竖,就是中庸。
  
汉语里面有一个词:人物!所有生命个体都是物体,只不过人类拥有生命中最复杂的主观意识,能够认识到自己同样也是别人可以利用的资源,这才是人类可以和其他人合作,一起创造更多的物质利益,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共享的根本原因,而没有这样复杂的主观意识的生命,那就只有弱肉强食,靠个体的实力说话了,所以二千多年前的老子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事实就是这么残酷,生命的法则,就是赤裸裸的丛林法则,这就是地道。

  如果人道不是具有了认识自身的主观意识,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很残酷的,什么真善美,统统都不会存在,正是因为彼此利用的理性合作,才使得人类萌生了正确的群体意识,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最终一定程度脱离地道的束缚,产生了公平正义等一系列的道德伦理,即使其中的某个个体,拥有更高的智慧,他也不可能脱离群体的合作而获得无上的能力。

  作为个体,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使是在物产丰饶的条件下,很多本来可以利用的资源,个人也是没能力去利用的,你能想象一个人拿着简单的木棒或石头去猎取猛犸象充饥?但是如果把其他人也看做可以彼此利用的资源,通过群体合作的方式,就有能力去利用个人本来没能力去利用的更多资源。

  群体合作可以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人类很自然的选择了群体生活,基本共同利益超脱于个体利益之外,是群体维持平衡的基础,任何个体之间的竞争,都必须在不破坏这个基础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就会打破群体赖以存在的平衡,群体生活一定陷入混乱,反之,个体之间拥有的共同利益越多,这个群体也就越稳定和平衡,越有可能发展出复杂的合作关系。

  在群体生活中,所有的物质利益最终都需要分配到个体,才能满足个体的物质利益需要,使资源真正得到利用,而资源永远处于相对稀缺的状态,这就导致所有的个体,一定会竞争有限的资源,如果群体不能发挥有效作用,让资源的分配达到基本的平衡,一定导致个体的恶性竞争,最终动摇整个群体存在的基础。

  个体的基本单位是个人,谈人的需求,西方有一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概括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说的有道理,但是不完整,至少人的需求不是层次递进的关系,实际上,在分析人道的时候,仍然要运用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解释为当代的唯物辩证,对立统一的分析方法的古代版本。

  以物质利益为原点,生命必须依赖物质,所以产生利益需求,而需求大致的可以分为两类:能活!活好!能活就得解决生存的问题,活好则要解决发展的问题,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也是所有生命体的基本需求,生命之所以存在,是要由物质的身体支撑的,失去了物质性的身体,一切意识都将化为乌有,那么谈论任何理论都是没有意义的。

  生存的需求简单说,就是活下去的需求,就需要维持身体内部的生理平衡,以及保证这样的生理平衡不受外力的破坏,这样的需求就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生命的物质性身体能够维持内部的生理平衡,时刻离不开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这样的物质交换包括空气,水,食物,温度等等,否则就不能维持基本的生理指标,生命物质性的身体很快就会因失去生理平衡而走向死亡。

生命必须与外界环境交换的物质,包括空气,水,食物,温度等等笼统的给一个概念,就是温饱,为了满足温饱的物质交换时,不可避免的被迫同时接受不利于生理平衡的有害物质交换,尽管可以通过排泄把这样的有害物质大部分清除出身体,终究仍然会有一部分有害物质残留在身体内部,生理平衡是一种非常脆弱的动态平衡,无论是不能完成物质交换,还是受到某些外力的影响,都有可能破坏这样的平衡机制,导致的结果就是生命体的死亡。

生命体为了维持物质身体的正常生理平衡,就必须应对外界环境中的各种有可能破坏生理平衡的危险因素,这样的需求就是安全需求,自然环境中本来就存在着很多的危险因素,生命的存在必须能够有效的应对危险,不解决安全问题,生理平衡随时都有被打断的可能,身体一旦不再具有再平衡反应的能力,也就失去了生命活力。没有物质身体的支撑,一切意识都将不复存在,那么谈论任何理论都是没有意义的。

  很多时候危险因素是超出生命个体的应对能力范围的,在不具备解决这样的危险因素能力之前,唯一的办法也只能是规避危险,如果实在规避不了,那么生命个体能否继续生存,就取决于能否拥有对抗危险的能力,对抗危险的能力越强,相对也就越安全,否则必然被自然环境淘汰。

  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生存需求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并列的关系,不存在哪个比另一个更高一层的情况,你挨着饿在荒野好不容易寻找到了食物,忽然发现自己变成了猛兽的猎物,你是淡定的继续享用食物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还是想办法先解决眼前的安全威胁?很多的时候,这两个需求是重合在一起的,不能够简单的一刀切。

人们需要房子来躲避危险,同样可以满足对合适的小气候的需求,需要工具来抵御威胁,同样可以拿它来猎取食物,你怎么来利用物质资源,取决于哪一个需求对你来说更紧迫,也就是说,生理和安全都严重依赖物质资源,两者之间,同样存在怎么平衡的问题,这两种需求平衡的结果就产生了财富的概念。

财富是个体拥有的为了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所能够利用的所有物质资源的总称,这是生命得以生存的物质保证,当个体拥有的财富不能满足生存最基本的需要的时候,个体对待财富的态度是极端自私的,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物质财富需求之后,生命的个体才能拥抱自由,这是个体能够独立的物质保障,就是财富需求。

  西方世界老是高喊着到处宣传要自由,要独立,这些东西本身是每个人都向往的美好的东西,但是却从不告诉后发展国家的人民,自由和独立是需要物质资源做保障的,当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民还在为满足生存需求而忧心的时候,西方不是鼓励他们去努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而是告诉人民要争取自由独立的人权,没有物质基础,你自由得起来吗?你独立得起来吗?

当社会的财富总量和分配方式,可以满足这个国家的人民基本的生存需求的时候,个体之间的竞争才会趋于理性,自由独立的人权才真正具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人民自然而然的就会拥有这些美好的东西,当然,如果社会的财富被少数人拥有,人民不能从社会财富中获得满足生存需求的个人财富,这就不是高喊自由独立的口号可以解决的问题了,这是社会内部的平衡问题。

  人类社会,其实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平衡的有机体,甚至可以看成是生命体,个人只是其中的一个细胞而已,易家的思想就是要理清各种平衡关系之间的脉络,是扎扎实实建立在物质利益平衡的基础之上,完全不需要用西方式的好高骛远的方式来影响别人,而是用务实的态度来审视差异,寻找各种可能的合作机会,发展了别人,也提高了自己!

  对个体而言,生存是目的,但是生存的目的是发展,所以发展需求是本质需求,发展的需求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联系起来看,就是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这两个层次,如果一个学说,说来说去结果最后没有碰触到问题的本质,这就不能最后用来很好的解决问题,个体如果想要活得好,必须能够利用好同类资源,这种利用同类资源的需求是发展需求的一方面,减少被他人利用的需求是发展需求的另一面。

  生命个体之间的互相利用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永恒事实,但是天然物质资源利用的不可同时性,导致个体利益需求差异的存在,总是有些个体趋向于获得这样的物质资源,另一些个体趋向于获得那样的物质资源,导致不同的个体之间互相利用时,存在合作或竞争的可能,并且可以合作或者需要竞争的对象是会变化的。

很多时候在一个层面上彼此合作,在另一个层面上彼此又存在竞争,个体需要判断自己和具体对象之间的关系,在什么时候必须竞争,什么时候又可以合作,或者在哪方面竞争,又在哪方面合作,以及可以合作或者需要竞争的程度,这种个体基于自身利益做出的与他人竞争或者合作关系判断的需求,是能否利用同类资源的基础,因此是利用同类资源需求的一个方面。

  个体不可避免的因为他人的选择,被动的选择应对的行为,每个个体的行为选择,都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当他人基于自身利益的行为选择不构成重大利益威胁,或者在某一方面的利益损失可以通过另一方面获得弥补的时候,个体的应对选择就会趋向于合作,但是一旦他人的选择不利于自身利益,并且无法通过别的方面来弥补自身利益损失,个体的应对选择就一定会趋向于竞争。

结果就是个体主动的行为选择以及被动的应对行为,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变化的社会关系,这种根据社会关系不断调整自身行为的需求,就是社交行为需求,社交的目的,本质上是个体从自身利益出发,通过竞争或者合作的行为,最大程度的利用同类资源,维护自身利益,因此社交行为需求是利用同类资源需求的另一个方面。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个体需要把自身的利益需求向其他个体明确的表达出来,目的在于向他人明确宣示自身利益所在,侵犯这样的利益一定会导致敌对的社交行为,这有利于他人容易做出关系判断,并在彼此的关系判断比较中寻找各自的利益差异性,最大程度的寻找彼此合作可能性,也就最大程度的避免不必要的竞争。

这种明确表达自身利益需求的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身份,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个体对物质利益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同一个个体是可以拥有很多不同的身份的,个体根据自己利益需求和他人利益需求的对比,来确认彼此的社会关系,不同的个体根据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认定来决定与对方到底是合作还是竞争,然后根据结果给予对方认同或排斥,并由此决定个体的社交行为。

每一个个体都希望在合作或者竞争中,自己都有利可图,也就是确保自己在物质分配时能够取得优先权,但是实际上,人人都希望获得优先权的合作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个体之间存在合作的基础,要么是少数个体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确定了群体中利益分配的优先权;要么就是个体之间彼此做出让步,按彼此事先约定的普遍可以接受的方式,确定彼此在不同利益分配中的优先权。

  为了获得物质分配优先权,就必须尽可能的不受同类的制约,而这一目的的实现是需要个体自身能力支撑的,当个体有能力事实上限制同类对自身不利的竞争行为的时候,合作就不会是必须的选择,只有当同类之间的能力以及最终反映出能力的实力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竞争行为事实上成为两败俱伤的时候,合作才是合适的选择。

无论竞争还是合作,总是有个体能够相对突破同类的制约因素,获得相对的物质分配优先权,这样的个体在群体竞争中是具有优势的个体,也就意味着获得了整合同类资源的主导权,主导权是个体尽可能不受同类制约,减少被同类当作资源利用几率的保证,因此个体永远具有获得整合同类资源主导权的需求,这是减少被同类利用需求的一部分。

  谁能够在利用物质资源转化成为真正的物质财富方面获得优先,并且尽可能保证这样的成果不被同类利用,那么无论在群体中选择竞争或者合作的手段来实现自身利益,都将处于有利的地位,只要存在竞争,每一个个体都必须发挥自身全部的能力,才能拥有保持住这样的竞争优势的实力。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保证自己在任何状况下都能活,活好的同时,还要能够活得容易一点,也就是保证自身实力不受身体状况的影响,很显然,这样的需求指望别人的配合,不因自身的实力受损而停止和你的竞争是不现实的,它只能来自于个体对自身能力的提高,通过能力的提高来弥补受身体状况影响发挥而损失的实力。

  可以把怎么活的容易一点的需求,概括理解为基于思考的思想需求,这是使得人类真正可以部分脱离地道的束缚的根本原因,不能武断的认为其他物种就没有主观意识,但是最复杂主观意识的拥有者一定是人类,这是人类不间断的运用主观思考的能力,一代代的把突破身体对自身客观能力限制的成果传承下来的结果,这也是人类与其他物种的最大区别所在。

  个体要想正确运用自身所具有的客观能力,在竞争中发挥出最大的实力,达到最佳的效果,首先必须能够正确的认识自身到底具有哪些客观能力,以及在与别人的对比中,哪些能力是具有对比优势的,通过扬长避短,有针对性的去利用优势能力,弥补弱势能力,这才有可能使得自己的实力最大化,也就是说,个体必须具有正确认识自身和外界环境的能力。

而这样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慢慢总结出来的,所以思想需求的第一个层面就是对自身和环境客观的认知需求,个体有认知需求的目的,是为了在与其他个体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也就是最终服务于竞争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过来验证自己的认知到底正不正确,所以思想需求的第二个层面就是有机会验证认知正确与否的实践需求。

  认知需求与实践需求是一个认识,提高,验证,再认识,再提高,再验证的过程,是主观意识不断的作用于客观现实的过程,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认知,没有正确的认知就不可能保证实践的成功,两者相辅相成,同样是并列的关系,认知需求包括总结过往经验和教训的需求,以及追求更高能力来提高自身实力的方法需求,简单概括为总结需求和方法需求。

  只有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正确的认识到自身能力的优势和不足,才能明白自身和环境对比中到底具有怎么样的实力,以及需要保持和弥补的到底是哪些方面的能力,并且通过不断的努力,寻找有效的方式方法,来追求自身能力的不断进步,这才有可能更容易的发挥自身优势,因此这样的认知需求,实际也可以概括为学习需求。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拥有更多的能力,可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实力,个体努力学习的动力,是为了有机会更好的实践,如果个体在实践中,发现通过某方面学习获得的能力,的确可以让自身在竞争中处于优势,那么就会激励个体更努力的去强化学习,也更愿意在这方面去参与竞争,反之就会对这方面的学习和实践都持消极的态度,个体在竞争实践的过程中,是需要不断的获得激励的。

在正面效果的反馈激励之下,个体就会不断修正自己的目标,使得最大限度的资源都可以为己所用,实践需求包括不断受正面效果激励的需求和不断征服外界环境的需求,简单概括为激励需求和征服需求,不断实践的需求也是一个不断创造的需求,因此实践需求也可以概括为创造需求。

  在总结经验教训,追求更高目标,再到参与新的竞争,获得正面的激励,然后征服既定目标,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个体总是具有使自己能够不断从成功走向更成功的需求,这样的成功需求才是促使个体不断的思考和想象的根本动力,因此给个体的主观意识层面的思想需求换一个概念,就是成功需求。

  在个体达到既定目标,获得一定程度成功的过程中,个体将会反过来试图影响更多的其他个体,使得其他个体接受自己的领导,进一步的巩固自己在物质利益分配过程中的优先权,因此,个体会倾向于在一定程度上和他人分享取得的成果,同样也会向他人炫耀自身的成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其他个体进一步的在思想上接受并承认自己处于优势的身份和地位,也就是消灭其他个体主观意识上参与和自己竞争的动机,从而减少产生不利于自己成功的竞争者的几率,这样的需求就是荣誉需求。

  荣誉的需求实际上是个体在主观意识层面的终极需求,但是荣誉必须以成功的拥有一定的财富,并且在群体的竞争中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为基础,离开了这样的客观基础,这样的所谓成功就一定是自身主观意识层面的认知上出现了错误,体现在学习层面,就会确定不符合实际的错误目标,最终在实践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东西同样无助于巩固自身的竞争优势。

天朝古代有一个总结性的结论:个人最终追求的是荣华富贵。荣,荣誉!华,成功!富,财富!贵,影响力!大到文明的程度,中国的文明为什么叫中华文明?你现在能找到的各种解释,有没有根本上解释中华的概念?实际上中华文明指的是要建立一个注重平衡的成功型文明的意思。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善恶的问题,历来是一个争论很大的问题,西方倾向于性恶论,中国传统文化倾向于性善论,但是就其实质,人性的善恶问题,其实是在追问人类在社会关系中,究竟是竞争性多,还是合作性多,这是一个大问题,答案无所谓对错,因为竞争性和合作性是同时存在的,即使合作之中也会有竞争,只不过你倾向于性善或者性恶,将会直接影响到你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方式。

性恶,潜藏的观念就是只要获得利益,竞争甚至非理性的斗争方式,都是合理的行为选择;性善,对应的观点则是为了最大程度的获得利益,理性的相互合作才是最佳方式,人类作为生物,在客观层面,也就是地道的层面上来说,显然无法摆脱竞争天性的束缚,竞争是生命的共性,因此性恶论会更有市场,但是人类作为拥有复杂主观意识的物种,与其他物种的最大区别,就是存在高度复杂的合作关系。

从人道独有的层面上来说,因为人不断追求成功的需求,需要用分享或者炫耀的方式来获得荣誉,根本目的是要整合群体资源,主导合作,减少并限制竞争,体现的更多是合作性,这是人道和地道的根本不同,那么在人类文明发展到现代的过程中,竞争性和合作性,哪个的影响更大些,答案不言而喻,没有复杂理性的合作,人类压根就摆脱不了地道丛林法则的束缚,任何文明都不可能产生。

地道永远趋向竞争,人道则提倡合作,人道当然必须要以地道为基础,但是要高于地道,因此中华古圣先贤给出的答案是人性本善,这个答案决定了中华文明的性质,是理性的合作型文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永远都离不开理性的相互合作,这是原则性的方向,永远也不可能改变,因此人类文明最终极的状态,一定是理性的合作型文明。

  客观上的成功更多是竞争的结果,是动态的,他人为了自身利益当然有随时挑战的动机,因此一旦获得成功者往往倾向于限制竞争,这是向他人炫耀自身实力的动机,当自身实力强大的时候,这一策略是有效的,当自身实力不足以吓阻竞争者的时候,挑战就不可避免,不管结果如何,其实力将因竞争而进一步受损,也就越有可能出现新的挑战者。

自身实力能永远保持足够吓阻他人的强大程度吗?因此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少竞争,通过分享部分利益的方式,建立并扩大与他人的合作基础,让他人同样获得比其现状更好的成功,使更多人成为自身利益相关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并用合作的方式创造更多的利益,保持自身领先他人的成功,那么利益相关者为了自身利益,必然支持成功者的领导,即使出现竞争挑战者,他也很难超越利益共同体的整体实力。

这种分享和支持的关系,就是信任!受信任者拥有的荣誉就是信誉!信誉是一切荣誉的基础,一时的成功可能会受到偶然性因素的影响,但是持续的成功是不容易的,离不开个体对自身思想认知的正确总结,并对自身实力的正确指导应用,自身实力重要,整合支持者的总体实力更重要!那么,人无信,能立吗?这样的观念决定了中华文明的性格,是分享式的信誉型文明!

  霸道,王道,帝道!这是个体运用自身实力,整合群体资源,发挥自身影响力的三种方式,霸道,指的是运用自身拥有的客观实力,也就是硬实力,通过竞争的方法,尽最大可能控制竞争对手的行为,使其不能或者不敢成为自身利益的挑战者,这是以自身实力为基础,以维护自身绝对利益为目的,竞争手段多于合作手段的方式,因为必须保证自身的绝对实力永远绝对领先挑战者,这显然是办不到的,所以也是最不可靠的方式。

  王道,指的是以自身拥有的客观实力为依托,用利益分享的手段,通过示范说服的方法,也就是软实力,通过合作让潜在的竞争者变成利益相关者,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使竞争者挑战面临的风险远远大于合作的成本,因此不能或不愿成为真实的挑战者,这种方式以自身实力整合群体实力为基础,以维护自身相对利益为目的,合作手段多于竞争手段,个体只需保证自身的相对实力能够维护利益共同体的正常运转,就足以让竞争对手要不要挑战三思而后行,因此是相对可靠的方式。

  帝道,是个体发挥影响力时隐含的一种手段,指的是运用自身拥有的客观实力,用利益分享的手段,通过教育同化的方法,也就是思想实力,直接影响他人的思想认知,让思想共同者变成利益共同者,或者让利益共同者变成思想共同者,使思想同化的群体实力变成自身实力的一部分,使竞争者要想挑战,意味着挑战群体,这就把挑战者必须具备的实力标准提高到一个几乎不可能的地步,从根本上消除挑战的动机。

这种方式以同化群体实力为基础,以维护自身根本利益为目的,合作手段远远多于竞争手段,个体只需保证自身实力能够有效影响并主导群体共同思想认知的主流,竞争者就不能或不想成为真正的挑战者。即使由于各种因素偶然性的挑战成功,慑于群体的力量,他也必须照顾失败者的根本利益,那么这样的挑战几乎是一种没有意义的挑战,因此是最理想也是最可靠的方式。

  帝道以思想同化为根本,其一在利益分享直至最后的利益同化,其二在于必须以教育同化的方法,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人的思想认知,必须认识到,所有生命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其个人思想的产生,是以自身视角观察总结得出的认识,他人可以影响这个过程,但是主导不了这个过程,所以只能以利益引导和教育同化的方式,让个体的思想认知朝既定的方向发展,进而在群体中最大程度的产生利益共识和思想共识。

所以帝道的思想同化是以利益共识为依托的思想共识,而绝不在于要去控制个体的全部思想,因此帝道思想是可以容纳利益共识为依托的思想共识之外的其他思想的,包括宗教思想,自己信不信宗教,那是自己的事,强迫他人信或不信,就是强人所难,宗教合理不合理,在现阶段都客观存在,最终消亡不消亡,也在于人类整体思想认知的提高,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所以帝道的思想同化仅仅是求同而存异,礼尚往来。

  中华文明的思想哲学基础,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哲学智慧,世界上没有利益永远一致的个体,无法求同,那么只会不断的显异,竞争就永远不可能理性,最后对所有人都有利吗?不断的消耗自身实力,最后符合自身的根本利益吗?人类的未来,唯一的道路就是在合作中逐渐融合,在融合中形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以至于思想共同体,最终达到更高的文明程度。

民主制度的产生,当然具有良好的本意,毫不怀疑西方制度的设计者美好的初衷,并对此深感敬佩,三权分立制衡,民主选举监督,从利益的角度,本质是为了实现全民利益共享,但现实是政客通过利益集团的支持,许诺以眼前的蝇头小利骗取人民的信任,进而间接实现自身利益,转而利用上位后的影响力,控制国家政治,反馈给利益集团间接的回报。

虽然这不是天朝人所谓的腐败,却是比腐败更严重的问题,天朝的腐败可查,西方的权钱交易可查吗?都是合法的你要怎么查?间接的回报就要用间接的手段,那还有比操纵有利于利益集团的舆论更有效,更低成本的吗?这种权钱交易的方式置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于何地?制度设计得再好又有什么用?根本性的漏洞在那里,整体社会又怎么可能发展得越来越好?

所以西方社会总体处于利益饥渴状态,没有外部利益的补充就只会越来越糟糕,对外就只能走霸权道路,霸权强势,社会问题得到缓解,霸权衰落,社会矛盾集中爆发,这样的问题,完全不走霸权道路的天朝存在吗?所以西方式的民主制度移植到任何不具备霸权实力的国家,都不可避免的必然走向失败,无论是伊拉克还是一系列民主化小国,别说从外部持续获得利益补充,反过来还得向外部输出利益,这样的国家怎么发展得起来?

  培养一个合作伙伴是很不容易的,要理性合作,要分享信任,要宽容礼让,没有一定的见识和气量,你怎么期待别人的合作?你怎么让别人信服你的作为?别人又怎么愿意尊重你的根本利益?剪羊毛是剪不来真正的朋友的!西方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利用同类资源上的失败,主观上选择了错误的影响力方式,最终导致的是竞争性的利益矛盾,西方的思路还没有脱离马洛斯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局限性。

  易经理论是完整的人类社会整体需求理论,在此指导下诞生的传统中华文明,注重个体需求,但是并不仅仅关注个体需求,而是如何在整体社会发展的情况下,如何满足所有个体需求的真正拥有全天下意识,也就是全球意识的高度人类文明。

中华文明对文化和道德的推崇,最深刻的原因就是来源于对和平环境的渴望,绝大多数历史时期,天朝都是政治家治国,并重视以德治国,很多人因此误解中国历史法治缺失,天朝历史不缺法治,并且上演过很多次堪比西方革命的影响巨大的变法,但是法律可变,道德标准从没有根本改变,法律是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道德的最低层次要求,归根结底是要为道德服务的,道德要远远高于法律。

因此天朝历史法律的所谓薄弱,恰恰是道德力量强大的结果,关于道德的内容,建议去研究儒家,这方面儒家总结的很好,中国的将来,一定会完善法律体系,但是更应当重振道德体系,可能的思路是提倡以德治国,重视以法治国!德法并举,道德是内涵,法律是手段,用道德的力量从思想源头上约束社会成员的言行,用法律制度保证道德标准的效力,两者优势互补,最大限度保证社会理性合作成为主流。

当初易家人道思想的开创者周文王,对此是有深刻认识的,周朝礼法制度的本质,即使现在看来,依然是先进和正确的!在此后的大一统时期,都有外儒内法的说法,就是在一直强调法律是维护道德的手段,道德是检验法律适用性的唯一标准,中国文化是和平的文化,当他解决了近代以来这个特殊时期造成的理性和道德内涵的困扰,文化的复兴是可以期待的。

  能力资本是一个大概念,绝不等同于现代狭义的物质资本概念,这才是资本的本来面目。人类社会的早期,人口有限,生产力水平不高,人类活动只能在气候合适的区域。在完全靠天吃饭,温饱都是问题的时候,不管是渔猎还是采集为生,本质上都属于农业,这时劳动力就是资本,个体参加群体合作,凭劳动分享生产成果。

技术原始的前提下,每个人的劳动力不会有巨大差别,因此所有人可以接受较公平的财富分配方式,以满足各自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较强壮个体发挥影响力,无非也就是获取优质食物的挑选权而已,物质供给是很贫瘠的,几乎不可能有剩余的财富积累,即使有也缺少相应的技术手段来有效保存珍贵的劳动成果,因此人类只能受自然环境的摆布,群体规模更多的受自然调节,这样的状态就是原始共产社会。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逐渐从随手在自然环境里面获得天然工具,到自己主动的制造更有效的工具,生产力水平也随之逐渐提高,群体的规模也就逐渐扩大,并且可以更主动的适应很多原来不可适应的自然环境,活动范围也就逐渐扩大,那么群体需要的物质供给也就越多,也就越需要彼此合作,合作的结果又促进了社会进一步发展,技术进一步提高,这同样是一个正面的良性循环过程。

  直到有一天,某些群体生产的物质财富相对的超过了所有成员最根本的生存需求,并且可以保持劳动成果,也就是出现了相对剩余财富的时候,如何分配就出现了问题,最合理的方式应该是由群体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真正使得所有个体成员衣食无忧之后,让一部分劳动力不再继续从事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转而生产其他的物资,通过彼此交换生产成果,来满足群体日益增多的物质需求种类,但最合理不代表最可行。

  虽然整个人类群体的活动范围已经扩大,但是作为个体的个人,受能力限制,他的活动范围并没有显著扩大,因此个人只能根据其活动范围,选择便于联系的其他个体合作,也就是原始共产社会的人类是由一个个被特定地域划分的小群体构成的,这些群体内部因为共同合作生产,共同分享成果,拥有高度一致的共同利益,但是因为地域限制,与其他群体几乎没有什么利益交往,群体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关系。

  受科技的限制,出现剩余财富的一定是某些率先取得进步的群体,尽管只是相对的某些时期内会有剩余,但是已经足够支持这个群体逐渐扩大人口规模,使得生产的物质财富与人口的物质消耗达到相对的平衡,但是受自然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物质财富的生产数量是有波动的,并不足以保证任何时期都能生产出足够的物质财富,来满足成员的物质需求,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这个群体就必须扩大活动的地域范围,来获取更多的物质资源。

这就与原本生活在扩张目标地域的其他群体产生了利益冲突,选择要么是基于利益不可调和矛盾的地道层面竞争,胜利者取得扩大的活动空间;要么双方人道层面融合,形成更大的群体,不管以地道竞争还是以人道合作方式,最终结果都是群体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劳动力增多,物质财富生产增速,即使是以劳动力作为分配基础的资本,也天然的具有扩张性,这是资本的第一个特点。

  随着群体的扩张,在更大的范围内,继续直接以劳动力作为资本来分配的方式渐渐变得不可能,变通的办法是给群体成员的活动区域做一个划分,群体成员就近选择某个活动区域内的其他成员合作,在活动区域内的社会成员继续以劳动力资本的方式分配,利用剩余财富来调节区域之间社会成员的分配,这是群体扩张到一定程度以后的必然选择,人类分配也由此开始出现以剩余财富作为资本的方式。

  从逻辑上来说,这样的分配方式是可行的,但是本质上不可行,原因在于个体由于活动范围的限制,他所经常可以合作的其他群体成员有某种固定性,也就是在某个活动区域内的群体成员,拥有更多的共同利益,当群体成员的活动区域划分以后,这个活动区域内的群体成员事实上构成了一个拥有比整个群体更多共同利益的小群体,也就是集体,当整个群体利用区域间的剩余财富来调节成员间的物质分配的时候,集体就体现出了个体的所有特征。

他首先必须满足集体内部成员基本的物质财富需求,并且会尽可能的利用影响力来获得物质财富,因为资源或者能力有优势的集体,总是很容易就生产出了足够满足集体内部成员基本需求的物质财富,并且总是处于物质剩余的状态,从群体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集体应该给予物质财富得不到满足的其他集体帮助,如果这样的帮助是单向的,有财富剩余的集体就会失去生产并提供多余物资的动机,而没有财富剩余的集体,因为可以得到其他集体的帮助,就会产生依赖的企图,同样失去自己生产物质财富的动机。

结果就是群体没有可以利用的调节区域间财富差异的剩余物资,而依赖调节的区域集体又指望群体,这个问题不解决,群体就会因为区域间的矛盾而破坏掉赖以存在的共同利益基础,所以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双向的调节,各区域间的集体根据资源或自身能力优势,在尽可能生产出满足自身需求的基本物质财富的同时,必须同时生产用于交换的可以满足其他集体某方面需求的其他物质财富。

实在没有资源或能力优势的区域集体,那么群体调节财富分配的方式,应该是让这些集体的部分成员自由流动到其他对劳动力有需要的优势区域,或者优势集体利用剩余物资支持不发达地区劳动力开发新的资源,转化成更多的财富,完成群体事实上更高层次的融合。

在这样的分配方式下,剩余财富的调节就不是无偿的,优势集体提供剩余物资的动机,是为了获取自身稀缺的物资,某种意义上,从无优势区域流入或融合的人口也是种稀缺的劳动力资源。这就说明,依赖劳动力资本的剩余物质资本,本质上和劳动力资本一样,都有获得回报的要求,也就是逐利性,这是资本的第二个特点。

  当群体社会发展到普遍出现剩余财富的时候,私有财富开始出现,每个个体,包括体现出个体特征的集体,终于有了在合作的前提下,利用自身影响力获得的财富超过自身以劳动力资本获得的财富的可能,谁能够控制较多的剩余财富,谁就可以在群体的物资交换中获得更多的财富,其他个体如果不能提供可以交换的剩余财富,那么只有以自身劳动力作为资源,以未来的预期收益换取当前必须得到满足的基本物质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本来应该发挥公平分配作用的劳动力资本,逐渐让位于物质资本,或者说控制剩余财富能力的影响力资本,群体的分配,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穷富分化,穷人因为满足当前需求的急迫性,在物资交换中天然处于弱势地位,逐渐丧失自身劳动力资本的控制权,最后某种意义上失去部分的人身自由。

劳动力资本在群体分配中的作用,也就渐渐落后于控制剩余财富能力的影响力资本,物质资本最后一定在分配中占据主流,就是富人垄断了群体的分配,穷人必须以劳动力资本来换取富人手中的剩余财富,穷人得到财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物质需求;而富人得到财富是为了当做资本换取更多财富,满足自身更大的影响力需求,这就导致社会财富最后高度集中在一部分人手中,出现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资本的扩张性和逐利性必然产生的垄断性,垄断性是资本体现出的终极特征。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因为在一定的范围内,物质需要淘汰掉具有分离倾向的部分,才能实现平衡,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很多程度上说的就是资本的垄断性,在一定的范围内,财富总是更容易的聚合到本来就富有的人手中,而更需要分配到财富的群体成员,反而因为劳动力资本的被控制,在这个分配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最后是穷者越穷,富者越富。

天道是无规则无意识的自然行为,这样的平衡谈不上有什么利害关系,反而可以长久的保持平衡,甚至永恒的绝对平衡,但是人道是有意识建立规则合作创造出的平衡,如果最后财富完全垄断在部分人手中,就一定会出现改变规则的意识,从而破坏合作的基础,直到财富分配建立起新的平衡,因此财富过于集中的平衡是不可能持久的,所以当分配依据的资本发展到控制剩余财富能力的物质资本为主阶段以后,必须要让这样的资本受到一定限制,使群体的分配尽可能回归劳动力资本的本质。

  中华文明是很早就认识到资本的本质的,可惜的是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也没有逃脱治乱循环的怪圈,其中有一条是对一项长期国策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就是备受争议的重农抑商,本质上重农强调的是生产的重要性,抑商并不是要排斥商业,而是防止商人利用控制的剩余财富作为资本,在分配中占据大多数的社会财富,是在强调分配的公平性,从重视生产,强调公平的出发点来说,本意是要尽可能公平的确保物质财富的分配回归劳动力资本,实现全民生产全民分享,这样的思想放到现在仍然是先进的思想。

  重农抑商思想理解的偏差,导致历代的执行过程中应对的方式失当,结果就是国家对资本的处理政策违背了资本的规律,反过来又抑制了生产的提高,资本的发展就成为制约天朝进步的短板,造成近代天朝的落后,这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中国的体制有不违背规律情况下逐步解决资本问题的能力,今天的中国一步步的吸取历史教训,终于走到了资本认识的正轨道路上来了。

  人类社会的发展,最后一定是相对剩余的财富越来越多,而财富不能合理有效的被分配给个人,满足其逐渐增长的物质需求,就不能实现其利用价值,如果脱离劳动力资本,一味强调影响力资本的作用;或者一味强调劳动力资本,忽视影响力资本的作用,群体社会发展最后一定会出现问题,历史足以证明这一资本分配规律的重要性。

齐家,治国,平天下!天朝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国家观念和世界观念,就是来源于对有利于促进合作的虚构组织主体权威性的深刻认识,家庭是群体组织的最基本细胞,天朝人进一步把家的概念延伸成为一切群体最基础的组织形式,没有家庭观念的人,同样也容易成为没有基本合作观念的人,没有基本合作观念,同样也是个没有公共利益意识的人,这怎么可能成为代表公共利益的国家治理人才?怎么可能给天下人带来最起码的公平?

 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但人类再也不可能回到地道层面的组织形式去了,所有的虚构组织主体,都是社会公器,土共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堪,至少把天朝体制拉回到了传统道路上来了,给了子孙后代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历史的趋势一定是强化代表公共利益的组织主体的权威性,土共需要有强大的能力来促进公平,这样的能力需要军队保证,怀疑这一点的人,放眼看世界,去思考为什么天朝崛起而西方衰落这个总体趋势的体制原因。

 西方国家实行的是多党制,但是能够有机会执政的是代表少数人的资本阶层利益,必须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获得大多数人的授权,才能证明其组建政府,掌握公共利益支配权的合法性,即使如此,由于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天然缺陷,仍然不能保证在野党质疑其组建的政府主导下的政治利益分配,政府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公共利益的存在,是因为合作产生的结果,因此人道的群体秩序只能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如果掌握公共利益的个体侵害公共利益严重,不再承担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也就是试图改变公共利益的性质,就一定会反应到群体秩序的稳定程度上,最严重的结局就是导致秩序的解构和重建,这在天朝的历史上不断的发生和重演,就是所谓历史周期律的真实原因。

  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运用古老智慧的结晶,终于有了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性,思想来源于认知,并且服务于实践,当人类进化到能够利用工具或者说武器以后,竞争的成本或者说风险就超过了收益,地道的竞争方式事实上就难以为继,在合作中有序竞争的人道成为主要的利益获得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必然的要认识到群体利益的存在,最终要反应到思想认识的主观意识层面上来,然后又反馈到实践中去。

 

 人类群体公共利益上的共识越来越清晰和密切,社会共识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共识就形成了理论,理论是指导群体共同的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最终是要服务于群体共同的实践活动的,否则就体现不出价值,但是理论再正确,拿来指导群体共同的实践却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能指望所有个体都能够在私有利益与公共利益冲突的时候,都可以选择服从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存在的本身意义,就是为了保证个体获得合理的私有利益,公共利益同样不可以侵犯个体合理的私有利益,这就要求在个体私有利益与群体公共利益之间,有一个合理界限,双方都不能主张超过这个界限的利益要求,也就是双方都有维护合理界限的义务,只有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才能行使各自的利益支配权利,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避免利益冲突,群体共同的实践活动才可能施行。

权利是因利益的存在天然产生的,但是义务不是,义务是在私有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合理界限产生之后才同时出现的,义务同样是双方面的,对个体而言,维护合理界限的义务是对公共利益的奉献,对群体而言,维护合理界限的义务是公共利益对所有个体的服务,不对等的义务是不可能长久维持的,只有群体所有成员,不论是个体还是代表公共利益的群体虚构主体都自觉履行维护合理利益界限的义务情况下,共同实践活动才能施行,理论才能指导共同行动。

  团结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的,个体不会在利益受到损害而又没有合理的补偿的情况下选择合作,更谈不上团结,个体在与虚构主体的互动中,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关系,最终会在情感的表达上本应该是一种友好态度,统治虚构主体的实际个体对所有群体成员的情感表达上也本应该是一种友好态度,如果不是,那么最后一定导致虚构主体所代表的公共利益异化成其私人利益,那么这个群体的总体团结就是没有指望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兵家的最高哲学思想,有多少人知道兵家思想的哲学基础同样是易经?如果把这句话直白表述,那就是获得强大的止战能力,所有的战争归根到底都是因为财富分配的竞争引起的,而分配是需要物质基础的,没有生产哪来的财富?而没有和平的环境又怎么保证正常的生产以及最终合理的分配?和平环境是需要理性行为以及道德要求维护的,在现实利益面前,又怎么保证所有人能够经得起诱惑?

只要有人试图通过非理性不道德方式获取利益,引起的地道竞争就足以阻碍人类的进步,防止战争的最好方式,就是让战争的发起者付出的成本远远大于获得的收益,让潜在的敌人知难而退,但是指望敌人的慈悲是不现实的,更好的办法就是发展自身实力,使自己抵御侵略依靠的物质基础强大到让敌人绝望的地步。

这就只能凭借自身有限的能力,让自身有限的能力更多的是变成劳动力去发展生产,并以此为最基本的资本依据完成合理的分配,使整个群体成为密切的利益共同体,提高整个群体的实力,用群体的力量来抵御侵略,这才是止战的根本办法,有多少人明白,中华文明是最早的也是最科学的资本文明?几千年历史悠悠而过,中华文明,从来就是以服务生产的劳动力为基本分配资本的自强型文明。

  华夏入夷狄,则夷狄之;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华是成功,这在个人需求理论部分已经提到过了,夏呢?古汉语夏有大的意思,引申而来的有疆域广阔,群体繁盛等等,但是怎么实现这一切呢?天朝的文明,从一开始同样也是弱小的,在人类群体中的力量对比并不比周边更有优势,凭什么可以成为中华大地最终的主人?团结!夏就是团结的意思,没有团结,靠蛮力征服是没有出路的。

夷狄则是华夏的反面,华夏入夷狄,则夷狄之;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这是祖先告诫后人要注意任何导致不团结最后导致整体不成功的不利因素,采用合理的方法消除这方面的不利影响,同时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让群体社会获得更大的整体成功,最终完成人类文明的融合,这是最古老的统一战线!谁说中华文明排外?

  读易经最忌讳宗教式思想的混淆,一切都必须回到科学的思维逻辑上来,才最终有可能读懂卦象体系中,各爻对应的变量,才明白卦爻辞要表达的意思,这是一个很精彩的思想体系,易经的出发点是能力,基本点是利益,着力点是需求,追求合作又重视竞争,这个才是真正可以解释生命互动社会现象的理论体系,如果要论华夏古人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所谓的四大发明,和易经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94166.html

更多阅读

星际之门-3我的宇宙和空间飞行器超光速原理3 星际战甲飞行器

空间飞行器超光速原理在前面介绍的我的宇宙史时,有介绍到一点:在宇宙大爆炸的前后一段时间里,光子的速度远比现在的光子的速度快。其中主要原因是背景空间的能场(也可能是U惯性系能场)比现在的背景空间的能场高『如果用宇宙常数解释,就是

名人名言:读书的好处世界读书日-4月23日 _左岸右岸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名人名言:读书的好处[辑自网络]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2.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4.读

霍金的宇宙世界 霍金的宇宙世界6

《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第4集:揭开万物之迷(下)《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第4集:揭开万物之迷(下)阅102转11评0公众公开14-10-19 09:59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1—6集(高清视频)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1—6集(高清视频)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1—6集。走进霍金

胡乔木:怎样写公文

胡乔木:怎样写公文人物小传:胡乔木,江苏盐城人,1912年6月出生,历任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宣传部副部长、副秘书长、书记处候补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以及担任新华通讯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等,是杰

声明:《酱油胡侃:天朝的宇宙真理》为网友憨豆先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