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
3.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
4. 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能做简单的压缩空气探究性实验。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空气的性质,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三、教学准备
水槽、透明的杯子、塑料袋、矿泉水瓶、气球 、注射器纸、细木棍一根等
四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现在,我们一起猜个谜语好吗?“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动物植物都需要。”——(教师出示迷面,生猜。(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
2.学生回答。
3.谈话: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 学生提问。
5.谈话: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下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板书课题)
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1.提问: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出示气球在瓶里的实验装置)如果我们来吹这个气球,能把它吹大吗?
2.学生假设。
3.推选几位同学来试一试。
4.讨论:气球为什么吹不大?
5.小结: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空气要占据空间。同时,也证明了空气的存在。
三、学生利用实验来探明空气是不是占据空间
(1)实验一
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底部,再把杯子竖直压入水槽中,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 (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
究竟结果怎样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现象,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教师演示纸团不会湿实验)待同学们看到纸团未湿后,再演示纸团被浸湿实验,请生说说两种实验结果为什么不同,大胆猜测。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上面的两个实验,说明空气具有什么性质?
2.师生共同总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空气的又一个性质——空气占据空间。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的空间,都有空气占据着。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板书课题:空气占据空间。)
第二课时
一、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1.教师出示两个雪碧瓶(一个装水,一个空的),提问:这两个瓶子里面有什么?哪个重?
2.提问:这个瓶子里有空气,空气有重量吗?
3.学生讨论。
4.教师介绍器材,谈话:你们可以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有没有重量。
5.学生讨论。
6.学生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法。
7.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
①两只气球要吹得一样大;
②一只气球表面贴一小块胶带;
③把两只气球分别系在长棍的两端;
④在长棍中间系上绳子,调节其位置,并用适量的胶泥配重,使长棍保持平衡;
⑤用大头针从贴胶带处刺破气球,观察发生的现象。
8.学生分小组活动,并画下实验装置图和实验情况。
9.学生汇报实验情况。
10.师生小结。
二、探究空气具有流动性
1. 你能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空气具有流动性?
2. 让生吹大气球,对着自己的脸放出气球里的空气,你有什么感觉?
3 学生回答,
4.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5. 学生回答
6. 小结:用皮肤感觉空气的存在,说明空气具有流动性。
三、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点
(1)还记得我们三年级时了解的水吗?水有什么性质?
(2)水和空气比较,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
(3)教师演示水和空气压缩性的比较实验:水难以压缩,空气容易被压缩。
(3)完成书上的表格
四、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1.教师出示一个充足了气的塑料口袋,提问:用手压“气垫”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是怎么回事?(注意:动手做的时候不要用力太大,以防袋子破裂。)
2. 学生分组实验。
3. 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解释活动中的感觉与看到的现象。
4.师演示喷气气球实验,生记录、观察,得出结论:充气量的多少与它跑的距离有关。充气量越多,气球跑的就越远。
5.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验证压缩空气有弹性。
6. 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
7. 师小结: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五、课后拓展:自制一个压缩空气的玩具。
板书设计
会流动
空气是性质占据一定空间
有质量
可以被压缩,压缩后的空气有弹性
2、冷空气和热空气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用实验并借助想象、联想,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2.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的认识方法。
科学知识
1.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2.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匀是形成自然风风的主要原因。
3.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体会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教学材料:
蜡烛、火柴、纸蛇、细木棍、大小相同的小纸袋两个、细线、蚊香、胶泥、水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在平常的情况下,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可是当空气受热或受冷时又会怎样流动呢?
3、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空气是流动的,我们就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4、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
探索和调查 空气的流动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③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④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②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
③冷空气是下沉的
(3)研究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①为什么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
②演示纸袋不平衡的实验,学生观察在加热的空气的过程中,塑料袋有什么变化,手握住袋顶有什么感觉?
③试着解释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
学生讨论、自我总结冷热空气的性质。
3、热空气的用途
(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2)请学生介绍孔明灯和热气球的升空原理
“有谁知道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和知识吗?”
(3)利用光盘介绍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的知识。
4、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2)演示P8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认识热空气上升,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观察空气的流动。
认识冷空气下沉
认识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二、回顾和解释
1、通过对冷空气和热空气的研究,你有什么样的发现?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2、那么,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冷热空气流动的情况是怎样呢?
通过对实验的回顾,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并对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板书设计:2、冷空气和热空气
体积小 体积大
重轻
下沉上 升
3、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含氧气和二氧化碳。
2.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材料:三只相同的蜡烛、大小不同的两只玻璃杯、火柴、固定在玻璃上的蜡烛、去底塑料瓶、水槽、红色水、细铁丝、小苏打、醋、集气瓶、带乳胶管的橡皮塞、呈梯状的铁条、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导入新课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空气有了一些认识,你知道空气的哪些性质?
2、除了我们通过实验了解到的空气的性质外,你还了解哪些有关空气的知识?
蜡烛熄灭的实验
1、出示书上第九页的实验,请学生预测,哪支蜡烛先熄灭,哪支燃烧的最持久?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2、师演示实验。“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3、学生根据观察,结合自己的假设进行解释。
4、燃烧是不是用去了杯子里的全部空气呢?
了解学生有关空气知识的认识
初步了解学生对空气组成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话题。
探索和调查 蜡烛燃烧的实验
1、学生根据装置思考、回答,蜡烛点燃后,拧上瓶盖,会有什么现象?
2、学生实验、观察记录
3、通过实验的现象,你有什么发现?4、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5、根据观察的现象和小组的讨论在班级进行解释汇报。
火柴熄灭的实验
1、通过刚才的实验,你知道了些什么?此时的瓶中你认为还有空气吗?为什么?
2、师提供实验装置(也可演示实验),讲明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
3、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
4、你们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
5、阅读有关空气组成的资料。
认识二氧化碳
1、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2、观察制取的二氧化碳能,“有颜色,有气味吗?”
3、演示书上第12页的两个实验,你看见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4、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觉得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认识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
引导学生发现,瓶内的红色水比水槽内的高,但只高出一点,没有占满瓶内的空间,从而说明,燃烧只是用去一部分空气。
认识瓶内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判定空气至少由两种气体组成。
结合实验、阅读资料,认识空气的成分。
初步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知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并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注意先引导学生观察的石灰水是澄清的为后面的实验做好对比)
回顾和解释
1、通过前面的实验,你对空气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依据是什么?
2、对二氧化碳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我们可以做哪些事呢?
板书设计:3、空气中有什么
氮气(N2)78%、氧气(O2)21%、其它气体1%。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学习用简易的方法考察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
科学知识
1.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
2.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并能提出保护空气的建议。
2.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会造成空气污染。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调查周围的空气是否被污染。
教学材料:图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空气污染物的器材。
教学方法:探讨、考察、交流。
教学步骤:
一、集中话题、导入新课
1、谈话:空气对我们来说重不重要?
学生讨论之后回答
2、哪些地方体现出空气对我们很重要呢?
3、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大家用手把鼻子捏起来,把嘴闭上。(持续十几秒中左右。)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刚才有什么样的感受
4、大家有什么感觉啊?
5、这说明什么啊?从中感受到空气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空气的关注。
二、探索和调查 了解自然界中的生命和空气的关系
1、大家看看书上第十二页的第一副图,这就是我们刚才所做的那个试验,通过刚才的试验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个什么结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空气)
讨论回答这个问题
2、第二副图呢?又说明了什么?
3、第三副图是什么人啊?她在地球上吗?她为什么要被设一个氧气瓶呢
4、同学们说说看,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
借助教学光盘补充例子。
5、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6、那我们的空气是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呢?如果有一天没有了可以利用的空气,那我们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三、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状况
1、虽然空气对我们来说是这样的重要,可是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书上第十三页。
讨论回答这个问题
2、看了书上的这副图,你有什么感受?
3、你在身边有没有见到过空气受污染的情况?
4、在以前的生活中你自己有没有做过什么污染空气的事情呢?
5、你在日长生活中有没有使用一些会使空气受到污染的工具?这些工具能否改造,使他们不再污染空气呢?
四、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呢?
1、看看书上第十四页的六副图,然后讨论,他们分别为净化空气做了什么事情?
2、在这方面你可以有哪些地方向她学习的?
3、说说现在人们已经为精华空气做了哪些事情?
4、还有哪些不足,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
5、我们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能为净化空气做哪些事情?
五、调查了解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的污染,并向有关部门提出你的建议
1、我们知道身边有不少污染空气的事,可也有不少的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可能有一些地方呢还没有做到位的,我们要从小为家乡出力,所以老师打算提议组织一个防治空气污染小队,为空气污染的防治工作出一份自己的力。
2、感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就到课代表那去报名
六、认识空气对生命的意义,引出空气污染的话题。
引导学生总结出:这说明空气不但对我们的生命很重要,而且对动植物的生命也很重要。
七、认识空气的污染与危害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会造成空气污染。
交流调查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了解应该防治空气的污染。
回顾和解释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氧气
吸呼
人和动物植物
呼吸
二氧化碳
第二单元 冷和热
1、冷热与温度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2.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
教学材料:
三个杯子、冷、温、热三种温度的水、温度计、三杯不同温度的水
教学步骤:
一、集中话题、导入新课
1、老师这里有一杯开水,你们看热气腾腾的,很难靠近嘴,可是为什么过了一会之后就不在冒热气了,而且可以从容的喝了?
2、激疑,使学生产生思考。
二、探索和调查 试水温
1、学生分组实验。
2、请你说说实验时的感受。
3、你能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解释吗?
4、光凭自己的感觉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吗?
5、要准确测出物体的温度,要借助温度计。
三、测水温
1、如何借助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呢?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
2、布置实验要求。
利用教学光盘,播放前半段,提醒学生听清要求。
3、再次提醒:A.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表,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在本节课中老师适当给予提醒。B.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
四、猜测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
1、那么你们知道热水在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吗?
2、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记下来。
六、实验:
连续测量一杯水的温度,证明热水变凉温度变化规律。
1、我们要想通过实验来知道热水是怎样变凉的,你们认为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材料?
“热水、杯子、温度计。”
2、那么我们在实验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3、布置实验要求。
七、利用教学光盘,播放前半段,提醒学生听清要求。
4、再次提醒:A.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B.每隔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温度?C.从什么时间开始记录温度?D.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5、学生分组实验,并在实验记录上做下记载。 建立温度的概念
八、形成温度的概念
学会测量水温的技能
探究常温下一杯水的温度变化规律
九、回顾和解释
1、教师请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2、你的实验结果和你的预测一样吗?
3、提问:请同学们说说看,如果再继续观测下去的话,温度会怎样呢?
4、借助教学光盘结合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的结果和结论。
让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学会分析并进行合理地解释,得出结论。
板书设计:1、冷热与温度
冷——温度低
热——温度高
2、热 的 传 递
教学内容:热的传递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
2.能够做液体对流的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2.体会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像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理解热传递的主要方式。
难点:设计实验验证热传递的方向。
教学准备:金属丝、金属片、酒精灯、火柴、铁架台、蜡环、烧杯、石棉网、锯末、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画片吗?今天老师请来了一部动画片中的主人公,看看它是谁?(灰太狼)谁知道红太狼经常用什么打灰太狼?(平底锅)在生活中,我们用它做什么?(炒菜)请同学们想一想,炒菜时,菜和锅原本是凉的,后来为什么变热了呢?
生:略
师:你是说热在物体中可以传递,是吗?
师:既然热可以传递,那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热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是怎样传递,属于那种方式。板书:热的传递
二、研究热传递方式
(一)、研究固体的传递方式
师:大家请看,这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丝和金属片,一会,我们就用这些金属材料代替平底锅做一个模拟实验,研究热在固体中怎样传递的。用什么来加热呢?(酒精灯)除了这些,桌面上还有那些实验材料,谁来说一说(火柴、铁架台、蜡环)。先请大家猜想一下,如果从这些材料的一端(出示两种传热方式的图片)或中间加热,热会怎样传递?
生:1、从中间加热,热向两边传递;2、从一端加热,热向另一端传递。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你们的猜测有一个共同点,热都是从哪开始传递?(加热的地方)加热的地方温度怎样?(温度高)没有加热的地方呢?(温度低)那你们的猜测应该是热从什么地方传到什么地方?
找两个学生说。(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真的是这样吗?(是)
师:想一想对这六种情况都进行验证呢?(想)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每个小组只能选择其中一种,哪个小组选择第一种情况来做?‥‥‥
师:现在就设计实验方案,想一想你们要通过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来证明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开始。
生:设计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设计出六个实验,怎样设计?)
师:选择第一种情况的是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设计的?
生:汇报
(1)我们组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把金属丝固定在铁架台上,再把蜡环套在金属丝上面,依次排开,用酒精灯从一端加热,看热是怎样传递的
师:为什么要用蜡环呢?(直接对金属丝加热,看不清热怎样传递的,蜡环遇热会化,通过蜡环掉下的顺序就可以看出热是怎样传递的)你们是想借助蜡环,观察热传递的现象吗?(是)用一个蜡环行吗?(不行)为什么?(一个看不清热传递的方向)至少几个?(两个以上)蜡环怎样掉落才能证明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离酒精灯近的蜡环先掉,远的后掉)你们认为会这样吗?(会)如果不是,说明你们的猜测是(不正确)
师:第二种与第一种情况都是从一端加热,只是加热方向不同,你们组有没有补充?
师:选择第三种情况的是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设计的?
(2)先把金属丝固定在铁架台上,再把蜡环套在金属丝上面,依次排开,用酒精灯从中间加热。看热是怎样传递的。
师:你们是在金属丝中间加热,那蜡环应该怎样放?(酒精灯两边都要放)至少几个?(两个以上)你们认为蜡环会怎样掉落?(离酒精灯近的蜡环先掉落,远的后掉落)从而可以证明热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
师:选择验证第四组猜测的是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设计的?
(3)先把金属片固定在铁架台上,放上蜡环,用酒精灯从一端加热,看热是怎样传递的。如果涂上一层蜡,效果是不是更明显?那你仔细观察金属片的两面有什么发现?(一面涂蜡的)还用不用蜡环?(不用)。观察实验现象时,将哪一面向上?(涂蜡的那面)为什么?如果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那蜡会怎样融化?(加热点处的蜡先融化,在向另一端扩散)
师:第五种与第四种情况都是从一端加热,只是加热方向不同,你们组有没有补充?
师:选择验证的第六种猜测的是哪个小组,你们是从金属片的中间加热,你们组认为蜡将怎样融化?(加热点处的蜡先融化,在向周围扩散)
师:说的太棒了。
师:实验过程中,小组内分工明确,相互合作,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不能用手摸加热后的金属材料。在实验前,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同学们的设计方案。
研究热在金属丝中是怎样传递的小组:
1、把金属丝固定在铁架台上。
2、套上蜡环。
3、点燃酒精灯,对金属丝进行加热
注意蜡环融化后的先后顺序
研究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小组:
1、把金属片涂蜡的那面向上,固定在铁架台上
2、点燃酒精灯,对金属片进行加热
注意蜡融化的先后顺序
大家清楚了吗?下面开始实验。
生动手实验。教师下到各组指导(现象、结果)
师:同学们已完成了实验,而且整理好了桌子。现在从第一小组开始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汇报现象及结果
(1)把蜡环套在条形金属丝上面,依次排开,从一端加热。蜡环从加热点依次落下。(是这样吗?)师播放课件(能说明热是怎样传递的?)说明了热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
2至5种略
(6)对金属片从中间加热,蜡从加热点向四周融化。(是这样吗)是播放课件,说明了热从温度高的地方想温度低的地方传递。
师:通过模拟实验,大家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像这样,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播放课件)这种传递的方式就叫做“传导”。(板书:传导)
(二)研究液体的传递方式
师:热在固体中是这样传递的,那在液体中有时怎样传递的?同学们请看(放幻灯片)这是一张正在加热水的图片。请大家猜想一下,热在液体中会怎样传递?学生思考
师:老师这里就有一杯水,你想怎么做?
生:给这杯水加热,看热传递方向。
师:大家知道水是无色透明并且会流动,加热后能不能清楚地看到水流动的方向?
生:不能,
师:怎么办?
生:往杯子里面放东西。(你们也想借助材料来观察实验现象,太聪明了,那放什么呢?(可以随意说,合适就行。)
师:你们的点子真多,借助材料的话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实验的现象,但是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试验,这种材料既不能过轻也不能过重,它要随着水的流动方向而运动。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锯末,一会儿,可以把它放在水中,加热时,观察锯末在水中时怎样运动的,从而推想出热在液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师:为了使实验更加安全,加热时一定要用石棉网垫在烧杯底部,这样可以避免受热不均匀而导致杯底炸裂,下面各组到前面领取实验材料。(锯末、石棉网、烧杯),开始实验。
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先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汇报(发现加热一段时间后加热点处锯末上升,上升后锯末向四周扩散,又下降到杯底,说明了在液体中,热是通过液体的循环流动来传递的。)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其他小组你们看到了什么?
其他小组对不充分的加以补充
师:你说的真具体,像这样:液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通过冷热液体的循环流动来传递,这种方式叫做对流。(板书:对流)
师:因为气体也具有流动的性质,所以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也是对流。(师出示气体对流示意图)
(三)认识热辐射
师: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了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对流。其实,热还有一种传递方式,我们来看一张图片(播放幻灯片:辐射图片)在夏天的烈日下,为什么很多物体摸上去很烫呢?
生:因为太阳的照射。
师:出示图片,这是一堆篝火,在它周围的人会感到‥‥‥像这种由太阳、篝火等物体直接照射,使其它物体也变热,这种传热的方式叫做辐射。(板书:辐射)它可以不靠空气、水或者其它物体也能传递热。
三、巩固、应用
师:现在回过头来看看,热在平底锅中传递方式是什么)(传导)热气球为什么会升空?(空气对流)
师:在生活中热往往不只是以单一的方式传递,而是多种方式同时进行,同学们请看(出示图片)谁能说一说这个图片中有哪些传递现象,属于哪种方式?
学生分析、汇报。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热的三种传递方式和借助材料来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够学有所用。科学无处不在,在于你是否留心观察。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热的传递
固体----------传导
液体、气体----------对流
辐射
3、加热和冷却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会做加热糖的实验,观察糖的形态变化。
2.会做加热铁垫圈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铁垫圈的体积变化。
3.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
2.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3.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
4.知道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2.意识到每一项科技发明都是科学家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的结果。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
教学材料:
蜡烛、火柴、铝片、竹夹、烧杯、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茶叶、高锰酸钾、砂糖、蜡烛、火柴、牙签、玻璃、加热容器、铁垫圈、热胀冷缩的铜球、小钩子、小钉子、水、木板、圆底烧瓶、带孔的胶皮塞、细玻璃管、塑料瓶、气球、水槽、热水(不能是开水)、冷水、红色颜料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导入新课
1、在今天的科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件礼物。
2、出示:第一件礼物----银杏叶蜡画,让学生猜一猜这片叶画是用什么做的。
3、点拨:这是用蜡笔做成的。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课题
探索和调查 探究蜡笔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的现象
1、提问:你们知道这幅蜡画与蜡笔之间有什么奥秘吗?
2、制作蜡画的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小组讨论
3、分小组制作(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制作自己喜欢的一幅蜡画)
实验制作
4、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一起探究。
5、各小组汇报:各小组把制作的蜡画展示前面的黑板上(有苹果形的、西红柿形的、五角星形的、大山形的、草莓形的)。
学生代表汇报实验记录
6、教师点拨:还有哪些物体加热后会产生与蜡笔相似的变化?
学生根据材料作出假设、并实验
7、观看教学光盘中巧克力受热后的变化。
探究小铜球热胀冷缩的现象
1、谈话:通过以上两个探究活动,大家发现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可真不小。那么,一些看不出来变化的物体比如这个铜球,受热后会发生变化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
2、究竟它会不会发生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
3、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这种现象科学上叫热胀冷缩,其实是冷和热对物体体积产生了影响。
探究水和空气在加热、冷却后的变化
1、刚才的两个实验使你有什么发现?
2、如果将水和空气加热和冷却后会和前面的物体一样都发生变化吗?
3、学生预测。
4、师提供材料,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5、汇报实验设计,修改完善。
6、动手实验。
7、汇报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形成的结论。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
认识加热、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进一步认识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的现象。
回顾和解释 了解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在生活中,你们看到过哪些物体受到冷和热的影响?
大组交流:铺水泥地时要夹木条、自来水管会冻裂、夏天电线变长……
2、讲解:法国塞纳桥断裂的故事和北京至太原铁轨伸长的事例。
3、立交桥、快轨在建造在建造时应注意些什么?协和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为什么会长胖25厘米?
学生大组交流、汇报
了解温度计
1、阅读有关温度计发明的内容。
思考:
(1)温度计的发明者是谁?
(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3)温度计的标准是怎样确定的。
总结
通过本节课中的实验,你对物体经过加热或冷却后,有了怎样的认识?了解生活中人们利用加热和冷却所做的事情。了解温度计的发明史,感受其中凝聚着的科学家的智慧和劳动。
板书设计:3、加热和冷却
温度升高温度下降
体积膨胀体积缩小
变成液态变成固态
4、吸热和散热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进行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2.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散热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2.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3.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
教学材料:
同样大小、质地的杯子、沙、水、温度计、酒精灯、三角架、同样大小的黑色袋和白色袋、温度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导入新课(吸热)
1、每年冬天来临的时候,许多人都喜欢晒太阳,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
2、你们还能发现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事例吗?
探索和调查:
1、不同的物体吸热的性能相同吗? 2、组织学生讨论:
那些物体吸热快、那些物体吸热慢?你在生活中的那些地方看到过?
(2)那些物体吸热慢、散热也慢?
(3)那些物体吸热快、散热慢?
(4)那些物体吸热慢、散热快?
3、那么现在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水和沙这两种物体,你们能猜猜看他们的吸热和散热的情况吗?
实验前
1、现在请同学们作好作实验的准备,在实验之前你们认为做这个实验应该注意什么啊?
2、学生分小组讨论。需要控制什么条件,要什么材料,怎样做实验。
实验:
指导实验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安排。各自进行实验。
实验结束进行对比。
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大家评价。
板书设计:4、吸热
不同物质吸热本领不一样。
吸热本领大的物质,温度上升的快;吸热本领小的物质,温度上升的慢。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导入新课(散热)
1、每年冬天来临的时候,许多人都喜欢在手上拿一个热水袋,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
2、你们还能发现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事例吗?
组织学生讨论:
(1)那些物体吸热快、散热也快?
(2)那些物体吸热慢、散热也慢?
(3)那些物体吸热快、散热慢?
(4)那些物体吸热慢、散热快?你在生活中的那些地方看到过?
实验:
演示实验
实验建议:两个烧瓶放入相同的有色(红墨水)热的液体,在它们的外面分别涂上黑色、白色,过十分钟之后观测液体温度,得出结论。
学生观察、汇报。(既要注重结果,还要仔细观察降温的进程)研究不同颜色物体散热性能是否相同
让学生进行预测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
探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
回顾和解释1、通过两个实验,你对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和相同物质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有了哪些认识呢?
3、吸热和散热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4、设计一个保温杯。了解生活中常见吸热、散热现象的原理及应用。
板书设计:4、吸热和散热
不同物质,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本领不同。
黑色物体吸热和散热本领大;白色物体吸热和散热本领小
5、水加热和冷却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3.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科学知识
1.知道云、雾、露、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教学材料:
水杯、冰块、杯盖(或玻璃片)、课件、深色铝制易拉罐、试管、温度计两支、冰块、盐、湿抹布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导入新课
1、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画面.(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
2、从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自然现象?[师板书云、雾、雨、雪、霜、露、冰等]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3、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很好奇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老师和你们一样,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
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形态。
探索和调查 进行有关“水的变化”的实验。
1、请你联系自己平日的生活,想一想这些自然现象,你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看见的?{霜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霜是什么东西[水]水汽凝华成霜露是水汽遇冷凝结成的[实验时放两块冰]云和雾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云和雾主要是高度不同云是怎样产生的[冷热空气相遇]}。
2、你们想不想把这些自然现象在我们的实验室里再现呢?黑板上写的这些自然现象哪些可以利用实验在教室里进行再现?
3、黑板上写的这些形态的水哪些是你感兴趣的?你想研究什么?先请你在心里想好研究的内容,下面根据你们的选择组成新的研究小组,先安排好的小组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每组前面放一个牌子,并宣布组长)
4、讲解表的填写要求。
(请组长带领大家讨论的同时,记录下你们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你们准备如何实验的步骤,并写出你们预计的实验结果。在记录的过程中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利用符号和简笔画进行记录。)
5、指导小组讨论。
6、下面同学来交流你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他小组的同学请认真听讲并给他们纠错。
“请代表上台来展示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
云的实验:
你们准备利用哪些材料?怎样做?你觉得在哪能观察到云或雾?
雨、雪的实验:
雨和雪实验设计中的不同点
露的实验:
注意易拉罐的外面出现了什么?温度又是多少?(湿毛巾是为了增加周围的湿度或水汽的量)[鼓励学生做对比性的实验(干毛巾和湿毛巾的对比)]
7、刚才,每个实验都有小组进行了汇报和交流,下面请每个小组根据大家交流的情况对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完善和补充。
8、各小组是不是已经完成了修改。请各小组的组长来选取你们小组实验所需的器材。
9、“请各小组在实验的过程中,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记录在什么情况下,在哪里可以看到这些现象)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适当的时候给与必要的帮助。
10、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
11、观看教学光盘,进一步加深云、雾、雨、霜、雪的形成。
研究蒸发
1、提问: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猜测、汇报
2、提问:把水和酒精涂在手背上,会怎样?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进行实验、汇报
3、提问:用温度计先测量教室的温度,再测量水的温度,把温度计从水中取出的瞬间,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会是多少?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5、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把水和酒精涂在手上后,手总是感觉凉丝丝的?温度计从水中取出时,温度反而会下降呢?
6、得出结论:水在常温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由液体形态的水变成眼睛看不见的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7、观看教学光盘进一步理解蒸发和沸腾的现象。
了解水的冰点;认识霜的成因。
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了解云、雨、露的成因。
认识水的蒸发现象。
回顾和解释
1、在这次研究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想法?
2、利用教学光盘复习巩固水的三态及其形成的条件。
水的循环
1、为什么年年下雨,雨水却总是降不完?
2、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3、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
4、小组讨论。(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水的循环)
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板书设计:5、水加热和冷却后
水加热:冰——水——水蒸气
水冷却:水蒸气——水——冰
自然界的水:水蒸气(看不见),云、雾(小水滴、小冰晶),液态水有:地面水、雨、露;固态水有:冰川、雪、霜。
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1.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 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
2. 学习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
科学知识
1.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2. 学会尊重事实。
3. 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材料:
食品保鲜待、钢尺、橡皮筋(塑料琴)、音叉、小鼓、小镲、塑料瓶…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放录音 国歌声雨声 鞭炮声 鸟鸣声欢呼声 打雷声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板书] 学生的汇报
师:你能将刚刚听到的这些声音分为两类吗?
[板书]人为 自然
2、保鲜袋发声
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一会儿告诉大家。
学生交流,将方法做出来。
3、身体发声
师: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一个人轮流做,老师也参加。
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4、小结
师: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
探索和调查:
研究声音的产生
1、师: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2、师:把你的预测写在纸上。
[板书学生的回答]
3、师:下面我们要来做一些活动。
[活动一] 发声时有明显振动的物体。
请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这张记录。A、橡皮筋,(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橡皮筋。)B、钢尺,(一只手在桌子边缘用手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C、音叉,(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
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
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活动二] 发声时借助其它物体才能发现其振动的物体。
活动内容同上:A、鼓、鼓槌、绿豆,(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B、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
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
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活动三] 通过反证巩固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师: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请你们通过下面的活动去证明。
[小镲和喉咙的实验]
学生汇报(有些物体在发声时,虽然我们看不见它在振动,但可以通过其它物体推出它在振动。)
回顾和解释:
师: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板书设计: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 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 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科学知识
1. 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 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3. 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教学材料:
烧瓶、橡皮塞、橡皮管,小铃铛;沙子、塑料袋、水;制作土电话的材料等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的是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你们是怎么看的呢?(学生会提到通过空气传播。)
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
方法: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活上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
引出问题: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学生对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较容易接受,而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难以理解,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产生研究这一问题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
1.那么到底固体和液体能不能传播声音呢?如果可以,传播的效果又如何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活动来进行研究。
隔着沙子、水、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
教师讲活动步骤。
提出问题:
(1)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2)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
2.做“土电话”的活动
让学生知道棉线也可以传播声音(提醒做的时候棉线要拉直。)
(建议课后完成)沙子、水、空气是固体、液体、气体的代表物质,用这三种物质来做实验,对学生很有说服力。实验中教师要先帮学生将同等体积的沙子、水、空气装好,以便学生顺利实验。
同时提醒学生
(1)橡皮头铅笔敲击桌面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
(2)教室一定要十分安静,用手势交流,并记下自己的感受。
(3)只要学生能举例说明我们还能听见远处的声音即可。
回顾和解释:
1.自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学生填写预测并设计实验(可以从固体、液体、气体等几方面着手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鼓励学生将思维拓展开,从各个领域入手)。
学生汇报实验设计(互相质疑补充)
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3.拓展
(1)你能用你学得的知识来解释成语“伏罂而听”吗?
(2)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
板书设计:2.声音的传播
各种物体都能传播声音。
声音波的形式在物体中传播。
不同的物体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能够根据耳朵的构造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
2、能够根据耳廓的构造提出有关耳廓功能的假设。
3、能够使用助听器进行耳廓功能的模拟研究。
科学知识
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知道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2、认识到噪音的危害,学会积极的应对噪音的办法。
学习成果预计:
1、对人是怎样听到声音以及耳廓的功能提出合理假设。
2、了解人耳的构造及作用,知道如何保护耳朵。
3、可以用模型对所学内容进行合理解释。
4、对噪音有一定认识。
教学重点:人是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难点:人耳的构造及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耳膜模拟实验演示材料,收录机、磁带,相应的课件。
学生准备:白纸1张、透明胶带、线少许、牙签1根、剪刀1把。
教学方法: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交流共享。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创造情境。
师: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以及声音传播的媒介,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出示课题)
师:用录音机给学生播放一小段音乐,对人是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合理假设。
【分析】教师直接提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声音,除了研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外,对声音的接收和感知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儿童已知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用声波的形式借助物质向各个方向的基础上,必然提出我们是怎样接收和感知声音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指声音的接收器构造、原理和对声音的感受的内容。
二、探索和调查。
(一)引导学生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1.你觉得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将你的预测填在表格上,(可以用文字和图画的形式)
2.学生汇报预测内容,大家评价。
【分析】鼓励学生进行合理推测,在学生汇报时一定要追问学生预测的理由。(例如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以声波的方式传递的,据此推测耳朵里可能有收集声波的构造和把声波传送转换为振动的构造;耳朵能听到微弱的声音,可能具有把振动放大的构造;看电视时只听到电视机里发出的声音,外界的其他声音不被注意,说明听声音同人的大脑有关系,等等。)
(提示:在学生汇报预测时可以为他们准备相应的模拟材料,例如当学生说到接收声波、声波在耳朵里引起振动时,让学生做相关的实验进行观察。)
教师归纳,并进行适当概括,
3.教师通过挂图及碟片、课件向学生介绍人耳的构造。
板书声音传递的路径: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4. 学生把自己的推测和课件陈述的内容加以比较。
5.请学生说一说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三、认识耳廓的作用
1.我们的耳廓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写出预测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预测。
2.学生汇报预测及实验并开始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提示:要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力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的耳廓又会怎样呢?)
四、认识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1.放一些噪音给学生听,问:听到这些声音你有什么感觉?
2.阅读教材上的资料
思考:通过阅读你发现了什么?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防治噪音污染?
【分析】让学生根据事实进行推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磨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适当的知识讲授在科学课的学习是也是必要的,教师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耳朵的构造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预测与实际构造的对比,来加深对耳朵构造的印象。
五、活动:对听力有障的人,我们能给他们哪些帮助。
【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围绕“助听器”开展的体验活动而展开的,意到让学生理解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在此,课文将耳廓与“助听器”的相似点突出出来,采用的手法是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相似研究法。
让学生将实际生活中的噪音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认识噪音的危害并说出合理的防治方法。
回顾和解释:
1、结合上面学习的内容,耳朵的构造、耳廓的作用、对噪音的认识等等,你认为如果我们身处嘈杂的环境中,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呢?
2、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并用它来解释这两个问题
板书设计: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脑(我们听到声音了)
4.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的:
过程与技能
1.在猜一猜游戏中细心感受人的嗓音具有差异。
2.细致观察物体的不同的振动,就同一个物体而言,试着提出声音强弱与哪些条件有关系。
3.细致观察一根弦的振动和音高的变化,能发现弦的变化、振动的变化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科学知识
学会辨别声音的高低与强弱。知道改变声音强弱与高低的办法,并能初步认识声音强弱、高低与哪些条件有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耐心、细致地观察各种变化。
教学材料:
小鼓、三角铃、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空盒子、粗细相同但长短不同的吸管、橡皮泥等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
1.猜声游戏:找一名同学蒙住眼睛,由其他同学分别用自己正常的嗓音对这为同学说一句话,让这个同学猜是谁发出的声音。
2.问:为什么他能猜出是谁的声音呢?
你还发现有哪些物体和其他物体相比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探索和调查,
一、发现声音有大小的不同
1.出示一段相同的音效,放两次(大小不同)问:听到什么?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声音的大小不一样,或者说强弱不同。
2.你能试着用你身边的物体发出这样大小不同的声音吗?(学生做发声活动)
我们把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板书)
3.学生演示,问:你觉得要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关键是什么?(使用力的大小以及距离的远近)
二、辨别声音的高低
1. 教师用乐器(钢琴或吉他等)演奏两个高低不同的音,让学生说有什么不同?
2. 发给学生橡皮筋,你能用它也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
3. 你觉得声音的高低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4. 学生填写预测并设计实验
5.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要指导提醒学生保持安静,认真倾听。
6.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7.你能试着用长短不同的吸管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建议课后完成)
回顾和解释:
为学生准备一些乐器,请他们发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并做出相应解释。例如:用吉他中的一跟弦发出大小高低不同的音。将所学知识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4.不同的声音
声音的大小不同——叫音量。与发声力度有关。
声音的高低不同——叫音调。与发声体形状有关。
第四单元 吃的学问
1、 我们吃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
2.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材料:
食物卡片、统计图表、食物营养标签的挂图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有哪些呢?
生:食物、空气……
2.对,食物是我们每天都要吃的,可有的人就是因为吃而得了疾病。实际上,每天吃什么是很有讲究的,这里面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3.现在我来问一下,你们常吃的食物有哪些呢?
生:米饭、蔬菜、肉类、水果……
那这些食物里究竟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呢?引出关于食物营养的话题
探索和调查
1. 生:阅读资料
粮食类:丰富的淀粉,供给我们热量和力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鱼、肉、蛋、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
油脂类:丰富的脂肪,供给我们能量和保持体温,但不能多吃。
蔬菜、水果类: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是我们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食物。
2.你能把我们刚才所说的食物分类吗?(强调分类要有一个标准)
生:学生按自己的标准给食物分类。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
反思和解释
你是按照什么标准给这些食物进行分类的?
集中话题
在这些食物中,你最爱吃什么呢?
生:小组交流、记录,汇报给全班。
探索和调查
现在我要做一个统计,我想统计一下你们最爱吃的三种食物(用图表统计,强调三种)
生:先设想统计的方法,进行比较,作出自己的统计图。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反思和解释
通过统计,我们发现什么?
生:喜欢吃的食物比较集中。
3.这样只爱吃一种食物有什么危害?
生:就会营养不全,由于缺少这样或那样的营养而得各种疾病。
4. 我们应该吃什么?
生: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得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不能偏食。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板书设计:1、我们吃什么
粮食类:(米饭、面条、面包等)淀粉类食物,给我们提供能量。
鱼、肉、蛋、奶、豆类:(动物的肉、奶,豆制品等)含蛋白质,为长身体提供营养。
油脂类:(动植物油脂)含有丰富的脂肪,个哦我们保持体温。
瓜果、蔬菜类:(各种瓜果、蔬菜)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什我们保持健康。
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我们的食物要多样化。
2、怎样搭配食物
一、设计理念
学习此课前,学生已经研究了本单元的《我们吃什么》,对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有了清晰的认识,知道了我们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哪些营养成分,哪些给我们提供活动能量的食物,哪些使我们保持健康的食物。本课的探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的。
1、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的过程,对于食物搭配,老师不能生硬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创设各种情景,巧妙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自搭配食物中体验到膳食营养合理搭配的重要。
2、科学学习以探究学习为主。本课教学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科学探究为中心”,按照“生活导入—引出问题—讨论解决—得出结论—实践模拟—交流讨论”的原则,以学生的体验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科学源自生活应用于生活。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于饮食,学生并不陌生,天天与食物打交道,故在教学设计上应从生活入手,着眼生活问题,最后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4、课外延伸,巩固科学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本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倡导个性化设计,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合理化的调整与处理。将课中的学习活动延续到课外,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设计一顿晚餐,注意膳食的营养搭配,自己尝试着买菜、做饭,完成一份非常有意义的课外作业。
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食物金字塔评价自己的饮食结构。
2、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3、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4、能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食谱。
知识与技能:
知道合理搭配食物的基本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用科学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饮食结构。
教学重点:
认识食物金字塔,学习科学合理搭配食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依照金字塔结构设计自己一天的食谱。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种食物的图片、“食物结构金字塔”课件 、小组合作活动记录表。
2.、学生准备:纸餐盘、卡纸、直尺、彩笔等。
四、课时安排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都很羡慕篮球明星姚明,你了解他的一日三餐吗?
(课件展示姚明的一日三餐)但在我们学校就有一些这样的同学(课件出示“豆牙菜”和小胖墩型同学)
2、提问:看了以上三个资料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是健康的?(看书P43)
学生各抒己见。
3、谈话:过胖或者过瘦、过矮都不能称为健康的人。看来如何科学搭配食物、合理饮食,也存在很多学问,我们今天就具体了解怎样搭配食物。(板书课题)
(二)合理搭配解决问题
1、了解班级特殊学生的食谱
(1)实物投影学生一天食谱
(2)学生讨论:你认为这几份食物的搭配合理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2、出示课件食物金字塔:“这是一个有趣的食物金字塔,你们能说说这食物金字塔有什么特点吗?
3、学生观察后小组讨论交流。
A、小组交流:怎样的饮食才算合理?饮食中要包括那些营养成分?(淀粉、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
B、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经常吃的食物按营养分类填在表格中。
C、讨论:这么多食物,你认为哪些应多吃?哪些应少吃?
D、引导学生认识“食物金字塔”。(课件出示)分组讨论:
(1)金字塔分几层?
(2)每层有哪些食物?各是哪类食物?
(3)一共有几大类食物?
(4)金字塔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我们在搭配食物时应注意什么?
E、学生汇报,教师小结:我们每日的食物应包括这几大类食物,各类食物要搭配着吃,而且下面的食物(如粮食类)要多吃,上面的食物(如油脂类)要少吃。
(三)运用原则设计食谱
1、同学们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小营养师了。下面请你们露一手,用食物卡片配出一日三餐,把结果填在表格上,然后小组进行汇报,看看哪个小组的食物搭配合理、好吃、省钱。
我们的营养食谱
早餐 | 午餐 | 晚餐 | |
我搭配的食物 | 牛奶250 g 馒头100 g | 萝卜烧猪肉200 g 米饭100 g 蔬菜150 g 水果150 g | 猪肉100 g 蔬菜250 g 面条100 g |
这样搭配的理由 |
2、汇报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食物配餐,并说一说这样搭配的理由。
3、老师小结:同学们很会思考,找出了好多问题。我们每天的饮食应该有荤有素,各层食物都要吃,下层吃多点,越往上吃得越少,平时注意营养全面,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4、学生对照“食物金字塔”分组研究自己的饮食结构
(1)分析自己一天的食谱,看是否科学合理,并修改。
(2)小队互相看,挑选一份食谱,再修改。
(3)每组汇报一个同学的食谱,及分析意见。
5、实践活动:小队设计自己的营养食谱
(1)教师提比赛要求:科学、合理、好吃、省钱。
(2)分组先设计食谱,然后利用水彩笔将食谱誊写在大卡纸上,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小队互评。
(四)趣味活动 课外延伸
1、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搭配食物,就是要用科学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饮食结构。这里有营养学家的提醒(课件)
2、课后合理设计一周的食谱。注意科学、合理、营养的多样化。
3、回家用自己设计的食物金字塔食谱,为家人准备一份晚餐,在爸妈的帮助下完成。
3、食物的消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消化过程,认识消化器官。
②知道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
③知道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
2、过程与方法:
①能够在己有经验的基础上,做出食物消化过程图。
②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食物中人体内消化的知识,对照资料能够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饮食消化卫生,自觉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消化卫生,自觉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食物中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2、难点:了解食物中消化道里的运动方式。
三、教学准备:小馒头、多媒体课件、人体器官模型
四、教学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通过课前的交流,老师知道同学们个个思维敏捷,见多识广,猜谜语也很厉害。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有关人体器官的谜语,大家来猜一猜,好吗?
谜语:
(1)一个住在这边,一个住在那边,说话都能听见,到老也不见面。
(2)左边一个孔,右边一个孔,是香还是臭,问他他就懂。
(3)上边毛,下边毛,中间夹颗黑葡萄,假如你要猜不着,请你对我瞧一瞧。(多媒体逐个点击出示)
师:刚才同学们猜的很对,耳朵、鼻子、眼睛都是我们身体的外部器官,你们还知道人体的哪些内部器官呢?
师:可是光知道名称还是不够的。你们能认识它们吗?知道它们在人体的什么位置吗?(并点出今天要研究的器官)
(出示多媒体课件:一幅人体图,左边是器官,有口腔、食管、胃、肝、大肠、小肠。学生说自己认识的器官,然后教师指出它所在人体的位置,通过一一点击显示名称显示到人体准确的位置。)
2、合作探究,进入新课
师:我们知道了这些器官和它们的位置,那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器官吗?
师:是的,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就要靠这些消化器官来消化。课上到这里,同学们肯定知道今天要研究的内容了吗?(学生答揭课题)
师:对,食物要消化我们首先就要让食物——(吃下去)。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点心,我们就来吃一吃,但老师有两个要求,一要细细地品尝,二要请同桌的同学一个吃,另一个用听诊器来追着听。
(一个学生吃馒头另一个拿听诊器听,然后相互调换,并进行交流。)
师:你尝到了什么味道?
用听诊器听到了什么声音?
饼干到哪里去了?
3、大胆猜测,进行新课
师:馒头由口腔经过食管到达胃里,到了胃里之后食物又怎样在我们体内“旅行”呢?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带着四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交流。
(1)食物在体内是通过怎样的路线旅行的?
(2)食物在消化道中运动的方式是什么?
(3)运动过程中它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4)食物中的营养主要靠什么器官吸收的?
(学生小组展开讨论)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但这只是我们的猜测。大家猜测的对不对,就让书本来告诉我们答案吧。请大家把书本翻开,看一看书本里的小朋友肚子里消化过程图仔细观察检验自己猜测的结果和这四个问题的正确答案。
谈话:通过小馒头的旅行故事,我们知道了食物的消化过程是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共同来完成的,但是,除了这些,像肝、胆、胰腺等也是辅助消化器官,虽然食物不经过它们,但它们能够分泌出一种象唾液一样的消化液帮助食物消化。
认识消化道的蠕动是推进食物前进的只要方式。
1、教师谈话:人倒立吃东西时,食物会不会进到胃里?
2、指名回答。
3、让同学示范。
4、提问:为什么人倒过来也能将食物送到胃里呢?
5、听小馒头的叙述。
6、让学生说说自己听明白了些什么?
(食物的运动方式是靠消化道的蠕动推进的。)
师:通过看书和讨论交流,大家都弄清了食物在我们体内的“旅行”。
4、总结拓展,结束新课
师:“民以食为天”,通过今天的学习,食物的消化真是一件复杂的工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一丝懈怠,不能出一点差错,那么我们平时应该养成什么样的饮食习惯来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呢?
重点:让学生认识保护消化器官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注意卫生,饭前要洗手。
2.少吃零食,要按时就餐。
3.吃东西的时候要细嚼慢咽,不能暴饮暴食。
4.还要注意食物的搭配。
……
师:说得真好,其实啊在民间有许多有关饮食方面的谚语,有哪些是你们知道的呢?如: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
冬吃萝卜夏吃姜。
师:其实在民间有许多这样的关于饮食方面的谚语,老师这里就还有几条,如:
“有荤有素,有粗有细。”
“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
“饭后一个果,医生不找我。”
课后希望同学们再去收集一些,然后在班内交流。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5、作业:
(1)收集有关饮食方面的谚语,并且在班内交流。
(2)让学生自己找出符合自己实际年龄中不宜多吃的食物,相互交流。
4、我们吃的食物安全吗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调查加工食品中添加剂的种类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利弊,知道安全饮食常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安全饮食的意识,关心食品安全问题。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材料:
常见食品的挂图、色彩鲜艳的小食品和饮料、1-2种食品包装袋、果汁瓶上成分说明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我们常吃的食物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食品,一类是加工食品,你知道这些食品中哪些是天然食品哪些是加工食品吗?
2.你是怎么来区分的?区分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引出食品安全的话
探索和调查
1.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我们通常吃的这些加工食品安全吗?
2.你知道这些食品和饮料中漂亮的颜色是什么吗?
3.下面请同学们来调查一下,这些食品中含有哪些食品添加剂,然后在表格中记录下来。
4.出示一些天然食品的图片,然后请同学说说这些天然食品安全吗?为什么?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及危害
反思和解释
1.分析调查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加工食品?
2.什么样的天然食物才安全?
3.怎样吃才安全?
第五单元 排序和分类
1、排序
教学目标:
1.能独立根据物体的同一特征进行简单排序。
2.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深化"排序"概念。
3.初步尝试用两个或多个特征同时给物体排序。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某一特征或多种特征进行排序。
难点:找出物体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分组实验记录。
学生实验材料:五种不同型号的铅笔、三种不同的塑料薄膜。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游戏"排队",并说说是按什么来排的?
2.揭示:生活中,我们常常像排队这样,根据物体的某一种特征来排列,这种活动就是排序。(板书课题)
(二)学会简单排序。
A.根据物体的某一特征来排序。
1.谈话:老师这里有一组科学家测出的关于声音传播速度的数据,你能为它们来排序吗?
2.活动,填写排序结果。
3.成果交流。
4.小结:排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B.判断物体排序的特征:
1.快速说出下列物体是根据什么特征来排序的?
2.出示铅笔:6B、3B、HB、3H、6H
老师已经为它们进行了排序,请你们试着用各种铅笔依次写写画画,猜猜看它们是按
么特征来排序的?
3.学生实验,寻求答案。
4.交流,相机出示"资料库"。
(三)学会复杂排序。
1.谈话:刚才我们都是根据物体的同一种特征来排序的,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物体往往会有几种不同的特征。
2.(出示塑料薄膜)找一找,这三种塑料薄膜会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3.学生交流。
4.提问:如果我们要比较这三种塑料薄膜的透明度,该怎么做?
5.学生示范演示,教师相机指导实验记录。
6.自主选择其他的两个特征进行比较,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排序。
7.实验汇报。
8.小结:根据不同的特征来排序,结果就不怎么一样了。生活中我们会选择厚实的衣物塑料袋装一些分量较重的东西,而用透明程度很高的保鲜膜袋盛放食物,正是运用了排序的知识。
(四)全课总结、拓展运用。
1.拓展:编排速成班活动。
2.课外实践活动:运用今天所学的排序知识,回家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如整理一下碗橱、收拾一下衣柜等。
2、分类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2.从五个一组的材料实物中,正确归纳出其中的四个共同具有的特征,从而区分出哪一类不同。
3.以指纹图是为标准,用找相同点的方法给小组同学的指纹分类。
4.独立寻找特征,画出一个符合特征的海洋生物。
5.根据教材的图示,能连续地发现分类的特征。
6.模仿教材的图示,能用多积两分法给自己选择的果实分类。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动物具有的相同特征。
2.能够识别出三种指纹的类型,并能正确地与文字配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视分类的科学证据
2.善待自然界动物教学材料:印泥
教学步骤:
出示图片,商店里面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表示?
1.老师这里有一些文具,你能不能将他们分成六类。
2.学生讨论进行分类
3.我们来认识一下科学家是怎样给动物进行分类的?
4.人的指纹有三种,看一看你们的右手拇指上的指纹,在纸上按下你的指纹印,然后在小组中分一分类。
5.做一个小游戏:
你能找出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吗?说说看他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点?
在下面的几个海洋生物中,指出哪一个是他们家族的成员?
在活动记录纸上画一个这样的生物。
6.如果老师给大家提供鱼、斑马、猫、鸟、龟、人,这几种动物你能为他们分类吗?之后还可以再分吗?
能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能够识别出三种指纹的类型,并能正确地与文字配对
独立寻找特征,画出一个符合特征的海洋生物
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动物具有的相同特征
根据教材的图示,能连续地发现分类的特征
1.学生汇报说说是怎样分的,并说出这样分的理由
2.生活中有很多分类的事例,想一想还有哪些?我们为什么要给实物分类,这样分类有什么好处?
3.让小组中的同学分开站,分为一类的同学说明他们的指纹怎么样?
4.请你选择8种水果然后用多积两分法为他们分类。
模仿教材的图示,能用多积两分法给自己选择的果实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