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舍我 成思危

个人简介

 成舍我 (1898~1991年)新闻出版界人士。原名希箕,又名汉勋,后改名成平。湖南湘乡人,出生于南京下关。10岁时即与新闻活动结缘,13岁被安徽一家报纸聘为外勤记者,第二年又与他人进行了办报生涯的第一次尝试。14岁参加青年军,投身革命行列。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上海《民国日报》主编,北京《益世报》总编辑。其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

经历

  1924年起,先后创办《世界晚报》(北京),《民生报》(南京),《立报》(上海),《香港立报》等,在新闻界影响强烈,成舍我打响名号的就是他第一份报纸:《世界晚报》。当时因为报社立场公正不阿、言论公正,加上消息灵通正确,不畏强权暴力,完全做到民众喉舌之功能,所以民众都非常喜爱和支持,报纸销路极佳。后出任国民参政员。  1945年在重庆创办《世界日报》。  1947年被选为“立法委员”。  1952年由香港去台湾,执教于政治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  成舍我办《世界晚报》时,为了节俭,报馆就设在手帕胡同35号自家住宅。此时他已成家,妻子是他的好帮手。就在晚报声誉益隆之际,他踌躇满志,已经在筹划着创办《世界日报》了。  1925年2月10日,《世界日报》以对开四版(两个月后增至对开八版)创刊,社址迁至石驸马大街90号。日报宗旨一如其旧,不改初衷,以夹叙夹议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见长。日报问世不久,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该报陆续刊载许多揭露新闻,并募捐援助上海罢工工人。6月10日发表署名“舍我”的时评《沪案唯一之目标》,主张惩凶、赔偿。  次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日报以大量篇幅刊登了有关惨案的新闻和照片,发表了署名“舍我”的时评《段政府尚不知悔祸耶》,在谴责军阀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同时,提出了段祺瑞政府引咎辞职、惩办凶手和抚恤死难者三项要求。这些时评喊出了时代的声音。  1955年创办世界新闻职业学校,后升格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现名世新大学),创办宗旨是为了“改进中国新闻事业及训练手脑交用之新闻人才”,并设立了成舍我先生师资培育奖学金。1967年起任世界书局董事长。  1991年4月1日,成舍我先生病逝台北。

成就

  日报除揭载国内外要闻外,还设有经济界、教育界、妇女界等专栏。副刊《明珠》发表张恨水长篇小说《金粉世家》,连载2196次,历时七年,成为风靡一时的小说。日报版面扩大后,增出“世界日报副刊”,由刘半农主编,约请许多学者名家撰稿。如鲁迅的杂文《马上日记》、《马上日记之二》,张闻天的小说《周先生》,许钦文的小说《我的父亲和兰花》,沈尹默的旧体诗《杂感七首》等,都使副刊增色不少。《世界日报》创刊半年后,即1925年10月1日,将原先第五版的画报版,改出单张画报,即《世界画报》。至此,成舍我成了在我国报业史上第一个独立办三个报的报人。

新闻教育事业

  除了办报之外,舍我先生亦重视新闻人才的培育,在先后在北平、桂林创办新闻专科学校,1955年在台北创办世界新闻职业学校,1991年改制为世新大学。

评价

  成舍我先生办报与兴学的过程讲求“立场坚定,态度公正”、“德智兼修,手脑并用”。

  民国41年先生举家迁台,因当时报禁关系未能如愿办报。故于民国45年在台北木栅沟子口创办“世界新闻职业学校”仍以“德智兼修,手脑并用”为校训。先生一生为“新闻自由”与“人权保障”而奋斗,民国44年担任立法委员期间为前国大代表龚德柏蒙冤失踪五年,有关当局“不审、不判、不杀、不放”在立法院提出质询,并质问“新办报纸杂志何以不许登记?”,挑战执政当局的“戒严”、“报禁”措施。义正辞严,掷地有声,在当时台湾,尤有空谷足音之感!

  舍我先生将其一生奉献给了中国新闻事业与新闻教育,以终身记者自许。直至晚年病中口不能言,仍以笔书写“我要说话”四字,恰是舍我先生毕生事业写照。

纪念 

 世新大学于2006年10月15日创校五十周年纪念日成立舍我纪念馆,舍我纪念馆设立之宗旨,在于纪念世新大学成创办人舍我先生在办报、兴学与问政三方面的努力与贡献。

家庭生活

成舍我 成思危

  韩镜良女士(成舍我第三任妻子)目前现居加拿大  成舍我先生共有五位子女:

  成之凡:曾经竞选过法国总理,现旅居法国

成幼殊:曾经担任中国外交官,现居中国大陆

  成思危:目前担任中国人大副委员长,现居中国大陆  成嘉玲:世新大学董事长,现居台湾。  成露茜:世新大学舍我纪念馆主任,2010年1月底在台湾过世。
http://csw.shu.edu.tw/

成舍我报业经营特色

毫无疑问,经营好报纸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从编辑、印刷到广告、发行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协调,这其中必然有许多共同的办报规律,凡是经营报纸的人都能够掌握。比如,民国时期,副刊在报纸的经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大报纸,包括成舍我在内都注意到这点,纷纷创办副刊吸引读者;广告成为报纸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后,各大报纸纷纷设立广告科,想方设法招揽广告。但是,除此共同的经营方法、手段之外,成舍我肯定有其独特的经营之道,否则怎会取得脱颖而出,成绩骄人呢?成舍我独特的“一手”究竟是什么,包含哪些经营特色?

  一、以读者为出发点的办报思路

读者市场对一份报纸的生存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中国报刊发展的特殊情况,使得读者概念在办报人头脑中是模糊、笼统的,甚至是漠视的。中国近代报刊诞生以来,主要是作为一种政治宣传工具而存在的。无论是早期的洋务派、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还是后来的国共两党,其创办报纸都是从自身宣传思想、主张、政见的需要出发,以宣传为出发点和主要目的。读者只是说服、教育的对象。少数盈利性报刊出现以后,是注意吸引读者的,然而很少与读者互动,一般都是观念中的读者。成舍我创办报刊之后,却非常重视读者,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做到了以读者为出发点,从而能够准确地把握读者市场,使报纸销路大佳。

在办报过程中,成舍我注重了解读者意见。《创办世界晚》创刊后,为打开销路,成舍我曾与伙计混在人群中自卖自买,吸引购者。在这个过程中,他注意了解读者的意见,以改进报纸。为改进报纸,在《世界日报》创办8周年的时候,成舍我还开展了与读者互动的活动,充分采纳读者意见来调整、改进版面。1932年5月,成随《世界日报》附送了一份函表,公开征求读者对于报纸的意见。半个月后,共收到3700多封读者复函。经过整理,报纸以整版的篇幅刊登了“读者意见总揭布”。同时根据读者意见,锐意调整、改进版面,完善发行。如,在新闻编排方面,历来是将同一事件的稿子编在一起,但是有时稿子太多,读者必须全部看完,才能完全了解事件。这对读者而言是十分不方便的。于是报社以后在要闻版头条新闻前,刊登一条综合记述,说明事件的原委和要点,简单扼要,使读者一目了然,自然受到读者的极大欢迎。在1934年2月,成舍我又致读者一封公开信,征求直质的批评。

除在报纸内容方面与读者互动外,成舍我还在报纸管理方面与读者互动。1933年,成舍我在报社实施科学化的管理制度,设立监核处,并且专门添装了一部电话,作为读者监督检举之用。读者可以就五个方面的事项打电话或者写信进行监督,报社方面负责查明情况,给予切实答复。比如,读者可以对“报差有迟送、漏送情形者”或“本报职员对待顾主有侮慢及故意留难者”进行检举。

成舍我的这一系列举动,在北京新闻界都是创举,充分反映出成舍我以读者为出发点的办报思路。正是这样一种办报思路,使成舍我常常能够准确把握读者市场,走在其他报社前头,赢得发展先机。成舍我对于教育新闻的把握就是一个极好的说明。

在“世界”报系初创时期,北洋军阀政府当政,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因而包括《世界晚 报》、《世界日报》在内的各大报纸都十分注重军事政治新闻。但是,成舍我却独创性地专门开设了其他报纸所没有的教育新闻专栏,刊登北京教育界的消息。经过《世界晚报》、《世界日报》后来的实践证明,教育新闻为报纸招徕了大量的读者,尤其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全国政治中心转移,北京报业凋零之际,《世界日报》更是一枝独秀。为什么只有成舍我把握住了教育新闻呢?就是因为成舍我从读者出发的办报思路,使他注意到了一个人数众多的教职员和学生读者市场。北京除了是政治中心,还是文化中心。当时北京是全国中小学校最多的城市。仅公私立的大学就有29所,是全国最多的。所以确实存在一个人数众多的教职员和学生读者市场。加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教育界一直处于时代的风口浪尖,学生学潮时有发生,此外教育界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如拖欠教师薪水等等,使得教育界总是有很多有价值的新闻,教育新闻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新闻类目。正是成舍我的以读者为出发点的意识,使得他具有今天所谓的市场眼光,能够准确把握读者市场,编辑出受读者欢迎的内容。这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他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总是牢牢站稳脚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尚方宝剑。

二、科学化的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对于报社运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决定着运作质量与效率。当时各大报纸在管理上都煞费苦心。但是,由于成游历过欧美(1930-1931年),他根据自己的办报实践,吸收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设计了一套科学化的企业管理制度。由于受成舍我个性特色的影响,这套管理体制又带有明显的十分节俭的管理作风,颇具成氏特色。这套科学而严格的管理制度是成舍我报业经营中的突出特点,也是又一大制胜法宝。

成的管理制度设计如下(需要说明的是,这套管理制度有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并不是一步到位成为下面所说的样子):在报社设立总管理处,集中统一领导报社各方面的事务。其下分设总务、监核、扩充、仓库四组,分工负责管理诸如办公用品的物资调配等相关事务。此外,又设立编辑、营业、印刷、会计四处,各司其责,搞好新闻报道、发行、广告、财务等具体工作,维持报社日常运作。

在这套管理制度中,总务处监核组是管理的核心与亮点,也是优于其他报社管理制度的地方。监核组负责对报社的日常编辑、发行、广告等工作实行全面、细致、系统的监督管理,而且行之有效。

在编排方面,设立专门的读报人进行监核。每天报纸出版后,专门的读报人负责通读,一方面拿各新闻版与其他报纸比较,如发现重大消息有遗漏,报社长处理;另一方面,核查报上错别字,一经发现,马上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罚。这一监核措施,对于提高报社的编排工作水平、提高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大有裨益。

在广告、发行方面,对外,设立监督电话,欢迎读者、广告主对报社送报问题、广告刊登款项问题(如数目不清、舞弊等)进行监督。对内,每天对广告、发行收支款项记录进行监核。如,对于报上所登广告,根据收据存根,核查所占版面与收费是否相符,报纸每日发行量与回收的款项是否相符。这种内外结合的严格的监核管理措施,使得所有的错误几乎都能够被发现,有效地杜绝了财务管理人员私吞公款等舞弊行为,提高报社资金回笼的效度,变相地为报社创造了资金。

在人事管理上,实行工作日记制度。具体规定是,全社成员必须每天在工作日记本上记载当天的工作情况,下班时上交,然后汇总到总管理处审阅。各处负责人及编辑记者的日记,由成审阅;一般职员的日记由经理审阅。若有错处,则写有批语;若有表现出色之处,则给予言语鼓励。此外,对于社员的作息时间、请假、旷职等也有严格细致的规定,处罚措施与薪水挂钩。这一监管措施对于端正员工工作态度,防止工作懈怠,提高工作效率,具有极大的督促力度,非常具有实效。

正是成舍我的这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节俭的管理作风,使得报社的人、财、物得到有效的监管,人尽其力,物尽其用,各项工作也有条不紊,报社成为一个有机运行的整体。这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夯实了报社的基础,而且为与其他报社竞争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三、以办学促办报的人才策略

一份报纸办得好不好,人才因素是关键。这里的人才不仅是指优秀的名编辑、名记者,更包括一大批掌握新闻理论知识与业务技巧的新闻人才。但是那个时候,我国的新闻事业教育事业才刚刚萌芽,全国只有约12所大学开设报学系(科),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新闻事业。所以,专业的新闻人才紧缺,人才供求处于不均衡状态。在此情况下,要想获得精兵强将,无疑要以高薪吸引人。当然,招不懂新闻的人进报社,通过天天跑新闻,学编排,慢慢入门也是可以的。事实上,这也确实是当时各大报社的主要做法。但是,从经营的角度上讲,这样降低了报社的工作效率,扩大了报社的成本。

面对此种状况,成舍我不落窠臼,独辟溪径,想出了开办新闻专科学校为自己的报业培养输送人才的办法。这一手充分显示了成舍我的经营天分,也是成舍我一大经营特色。

1933年2月,成在北平创办新闻专科学校。首先开设培养熟练印刷工人的初级职业班。学校训练学生的方针是学科教育与实习并重。学校既是工厂,同时又是报馆。学生上午学习文化课,下午开技术课,学排字、背字盘,学习两个月后即为报社印务服务。不多时,报社排字房里所有的排字工人就都由新闻专科学校的学生充当了。表面上看,学校免费培养学员上学,还解决学员的食宿问题,负担了一定的开支,但事实上,开办学校培养人才为报社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成本。因为对于学生的劳动,报社只支付学徒工资,这比雇佣熟练工人节约了大量人力成本。

成在实施科学管理制度的时候,需要具备报业管理知识的人员,于是在1933年开办报业管理夜班,以最短的期限训练报业管理的合格人员。毕业之后,这批学员全部分在《世界日报》工作,薪金只有15元,低于排字印刷工人。在报社电务人员不足的时候,又适时开设无线电特班,训练电务人员。学员毕业之后,择优录用,分在《世界日报》和《民生报》,月薪也不高,比从外面聘请的有经验的从业人员低得多。总之,成根据报社发展对于人才的需要,不断拓展新闻专科学校的教学领域,机动灵活地开办新专业。

成舍我通过开办新闻专科学校为自己的报业培养输送人才的办法,为世界报系和其他自办报纸提供了发展所需的人才以及储备了后备队,不仅大大缓解了人才压力,而且提高了报社的工作水平与工作效率。同时,由于对新闻转科学校的学生所付工资低,给报社节约的大量的人力成本。所以,总的看来,学生给报社节约的开支和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办学的成本,办学促办报的方法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一大批专业新闻人才的走马上任,为参与报业竞争增加了获胜的砝码,使报业经营更上一层楼。

四、善于炒作的宣传手法

除了上述三大特点之外,成舍我还是一个善于炒作的高手。但是成舍我的炒作不同于小报在桃色新闻等上大做文章的做法,而是采取更加精明的做法。从他创办上海《立报》时的筹资策略可以看出这一点。

早在1928年,《世界日报》就进入发展时期。1932年起,报社进入鼎盛时期,盈利非常可观。从报社会计规定—现金每到赢余5000元时,就由社长提存—可以看出,成每月应该可以获得5000元的收入。因为如果赢余不超过5000的话,就没有必要订立此规定。再加上南京《民生报》也获得成功,应该也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即使成舍我没有10万元的资本积累,按照他的社会活动能力,筹齐这笔资金也不是难事,其创业初期的资金就是通过社会活动所筹。比如,他利用新闻采访机会结交权贵,通过众议院议长吴景濂关系任众议院任一等秘书,月薪大洋200元;又因为外交界的宋发祥的关系,由宋介绍给当时的财政总长王正廷,当上华威银行监理官。这些官职都是领薪不上班,为成舍我创办报纸提供了资金来源。那么,一向主张创办自己报纸的成舍我为何会与友人合资办报呢?其实,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友人们的政治、社会影响力造势,为报纸在新闻竞争激烈的上海立足寻求庇护。

上海的报业市场为两大老牌报纸《申报》和《新闻报》所牢牢占据,且1935年前后两报仍处在鼎盛时期。此外,还有一大批小报存在。要想让一份新报在上海立足并快速成长是很有难度的。有多年办报经验的成舍我岂会不知?仔细考察合资友人的背景情况,成的用心就一目了然了。参与创办的严谔声是新声通信社社长,肖同兹是国民党中央通信社社长,钱沧硕是国民党中央通信社上海分社社长,陈沧波是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胡朴安是民报社长,管际安是民报总编辑,田丹佛是南京复旦通信社社长等等。这一批“友人”都是全国或者上海新闻界、有头有脸的人物,还有的有政治背景,由他们联合创办的报纸毫无疑问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也就是说,成舍我通过和他们合资,巧妙地利用他们的政治、社会影响力为《立报》免费宣传造势,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且效果是立竿见影的。《立报》创刊时,《申报》的马良荫和《新闻报》的汪伯奇曾商议过合资创办个小报,来挤跨《立报》。单从惊动两份大报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成舍我的宣传炒作目的达到了,为《立报》制造了一个良好的高度受关注的开局。

除此之外,成舍我还想出与其他报社打笔仗,或者特意选择名人加以抨击的方法,引起大家的关注。比如,成舍我曾与当时的《北京晚报》相互打笔仗。成舍我指称对方新闻报道失实,主持《北京晚报》的刘煌,也乐得与《世界晚报》对骂,于是互打笔仗。这样一来提升了两报的销量,而且创刊不久的《世界晚报》借此在读者心中树立了与《北京晚报》同等的地位。

综观成舍我这些特有的经营方法与手段,他确实是一个极富经营头脑、不可多得的经营人才,办报能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也就不足为奇了。尽管时过境迁,但在报业日益市场化的今天,成舍我的某些经营特色对我们仍然具有启示的作用。

成舍我成功举例:将《立报》办成了一个小报型的大报

成舍我认为,“舆论家是要往前进的,不可随后走的。他是要秉公理的,不可存党见的。他是要顾道德的,不可以攻阴私的。他是要据事实的,不可以臆想的。他是要主知识的,不可以尚意气的。”这些话代表了成舍我一生对新闻自由的追求。在《世界日报》发刊词中,成舍我还提出——不党不偏,不受津贴,言论公正,不畏强暴,替老百姓说话,作民众喉舌。同时提出“以国民意见为意见”,“以超党派立场争取全民福利”等。这比当年《大公报》提出的“四不”原则(即不党、不卖、不私、不盲)还要早。成先生常对编辑记者说:“只要保证真实,对社会没有危害,什么新闻都可以刊登。如果出了什么事,你们不负责任,打官司、坐牢,归我去。”1934年,他在南京创办的《民生报》因为揭发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吉学沛经手建筑行政院官署贪污案,行政院长汪精卫一怒之下,封闭了《民生报》,并将他拘押40天。可见,此话并不是说说而已,成先生还是亲身实践过的。

成舍我个人投资创立的世界报系,拥有《世界日报》、《世界晚报》和《世界画报》三种有影响的报刊,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和最具规模的民营报业集团。他还是中国新闻史上个人办报最多的第一人,所以还有人戏称他为“报阀”。1935年,成舍我在上海创立小型报《立报》,是中国早期最成功的小型报,但也是最费经营的一家报纸。当时上海已有多年来叫得很响的报纸如《申报》和《新闻报》等,要开辟新路,谈何容易?可成舍我硬是在这两家行销全国、发行最广的霸主报纸中,又打进一个楔子,创办了自己的《立报》。

为什么要叫《立报》呢?是什么创意?蕴涵着什么?这里面有一段故事。原来成舍我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上海报纸卖得最好的零售市场,是闸北火车站,这里有通向南京和宁波的两条铁路,沿线人文荟萃、财富聚集,每天上下旅客数十万之多,大都利用在车上的时间看报,报贩子也很集中,都是利用上下车的几分钟的时间急迫地叫卖。《申报》的名字只有两个字,叫起来简洁明快“申报、申报!”而与《申报》齐名的《新闻报》和其他四个字的报纸,只是喊一声报名。成舍我之所以选择《立报》这个名字,是认为这个立字比起申字来更易发音,更利于报贩叫卖。另外,“人要能立,国要能立,立之意大矣哉!不过,我的灵感是得自于闸北火车站的报贩的叫卖声。”《立报》发行后,果然印证了成先生的推断,沿街报贩们急切的叫卖声都是“申报立报!立报申报!”

光有名字还是不行的,还要在办报理念上下功夫。成舍我对《立报》采取的是法国巴黎某家报纸四开型的报样,也可装订成杂志。虽是小报的报样,但要求大报的内容。当年国内的各家报纸都采用外国通讯社的新闻电稿,将英、美、法、德、俄、日等各家通讯电稿分类并列。《立报》则不然,它要求将各家通讯社的消息以及国内新闻加以整合分析,由编辑重新编写。这项工作十分繁重,耗费人力,据当时的总编辑萨空了回忆,每天晚上上班后直至发稿,“屁股不离板凳”。这样下来,能让读者从简明的文字中,系统地了解国内外大事。所以,读过《立报》可以不去读《申报》,但读过《申报》,你还想再了解一下《立报》对新闻事件是如何评介的。另外,副刊是由著名文人张恨水来主编的,“张迷”的读者群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也让报纸吸引了广大读者。

  对于报纸广告,成舍我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起初,他预感到广告不可能太多,但却将广告价格定得与另两家大报一样高,并宣布在《立报》销量达不到一定数量时,不接受广告。等后来报纸发行量达到一定数量时,广告源源不断地如雪片般飞来。报纸另一个优势是,广告增加,新闻与内容则只增不减。对自己的做法,成舍我说过,“销路只要能达到一万份以上,即可自给,不接受广告并非冒险。”

想当年,成舍我最初办报时,集社长、记者、编辑、校对、工友于一身,赤手空拳,艰苦创业。《立报》创办之始,所有的人都心存疑惑,担心他能否成功。也只有成舍我一个人打破常规,一往无前,并最终按照自己的办报理念,将《立报》办成了一个小报型的大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93829.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魅力成思危_月映天涯 天涯明月刀ol魅力值

原文地址:魅力成思危作者:作家吴志菲我眼中的成思危文/余玮成思危有双重身份:一个身份是国家领导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席。他说,这个身份是一时的、暂时的。另一个身份是学者――活跃在经济、管理和软科

成思危经典语录__山间小溪 山间小溪高清图片

今天,7月12日,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于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0岁。成思危是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第七、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第八、九届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由于在中国新兴的风险投资业做出了奠基性贡献,他被誉为“中国

我所尊敬的经济学家成思危去世 成思危女儿成方圆

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于北京时间7月12日与世长辞,享年80岁。个人履历1951年至1952年广州南方大学工人学院学习政治理论,后任广东省总工会组织部科员,广州珠江区“五反”指挥部民船业分队长。1952年至1956年先华南工学院无机专业、后

声明:《成舍我 成思危》为网友国际型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