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苛和周昌
一、周氏兄弟是秦廷的小军官
周苛和周昌是堂兄弟,都是沛县人,前者为兄。两人都是汉王的大臣。周苛死得早,无传记。周昌是汉初三公之一的名臣,有传记。
这两兄弟没随刘邦上芒砀山,因他俩是秦廷的“卒史”。“卒史”是小军官,率兵百人,相当于今日的连长,属职业军人,年俸百石许,当年比刘亭长的俸禄高。
刘邦9月举事,在10月份打败泗水郡郡监后,他两才加入沛公军。这说明他们观望了一个月,或者是从敌阵中投诚的。从此他们追隨刘邦,两人都是至死不渝,最为坚贞。
最初在沛公军中,周苛为“客”—幕僚,周昌“为职志”。“职志”是管理徽标和旗帜的军官,姑名之为“掌旗官”。他虽不一定打旗帜,但这两兄弟无疑是在沛公左右。
他俩毕竟是职业军人,公元前206年4月刘邦当汉王后,刘邦命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为中尉。“中尉”相当于中央警卫团团长。这时他俩的地位都比曹参高,曹参只是将军。
秦、汉时有“三公”,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当时的丞相是萧何,太尉是卢绾。御史大夫是仅次于丞相的高官,也是丞相的接班人。御史大夫是最接近帝王的人,掌管图籍文书、升贬官吏、颁发诏书,直接为帝王办公,办公地点就在皇宫内。由此可见这两兄弟有才干,而且是有文化的。
那时张良、陈平还没加入汉军,韩信也刚从楚营投奔过来。故刘邦由弱渐强,最终平天下、一四海,相当不容易。
周氏兄弟出身旧军官,有才干,深得沛公倚重。
二、周苛乃汉家第一忠臣
公元前204年4月,项羽复彭城之仇,发大兵围荥阳,刘邦借纪信冒名顶替之机逃出荥阳,周苛力战被俘,这是汉军第一个被俘的高官。项羽自然知道周苛的地位和为人,十分器重,想揽为己用,他也舍不得杀。
据《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谓周苛曰:‘为我将,我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周苛骂曰:‘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你还不赶快投降汉军,汉军就要俘虏你了,你不是汉王的敌手。)项王怒,烹周苛,并杀枞公。”
“烹周苛”是什么时候?周苛是公元前204年5月被俘的,项羽把他带到了楚国,项羽劝降了9个月无效后,于次年三月才处死周苛。(《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汉4年3月“汉御史周苛入楚,死。”)
周苛坚拒高官厚禄的利诱,他宁死不降,说明他是忠于刘邦的。而从周苛骂项羽的话来看,他对汉军必胜怀有坚定的信念,也对刘邦有一定的信仰,由此亦反射出刘邦的为人。
周苛死后,刘邦命周昌为汉王朝的御史大夫,后来仍是汉皇朝的第一任御史大夫。
五年后,刘邦追念周苛忠贞不渝的节操,追封周苛之子周成为高京侯,世世传承。
苏武牧羊19载,宁死不降;文天祥宁死不降;瞿秋白、方志敏也宁死不降……忠于自己的民族,忠于自己的事业,从容赴死,必彪炳史册。
中国人敬重民族英雄,尊崇并怀念死难的英烈,这就是有浩然之气的汉文化。
中国历史上孕育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实自汉朝起。讲操守,重气节,痛恨叛徒和汉奸,是汉刘文化的又一特色。
在太史公的史记中,象这样描写坚拒高官厚禄的利诱而宁死不降的军人,夏、商、周、秦、汉以来,周苛是第一人,也是汉家的第一人。
三、刘邦怕周昌
周昌强悍,倔强有力,敢直言,连萧、曹都比不上他。
(“昌为人彊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史记.张丞相列传》)
根据这段介绍,我们可知周昌这人很犟,认准了的理,不论是谁,都敢直言,半步不让。这就是古大臣的坚贞之风。用今天的话讲,叫“敢于坚持真理”。
他和刘邦之间有个小故事,最能说明他俩的人品和性格。按逻辑,次序应当是这样。
刘邦欲废刘盈而立如意为太子,与大臣们商量,大臣们有的争之,周昌争得最凶。
刘邦叫他讲讲道理,为什么不可。周昌为人口吃,又气又急讲不出话,于是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史记.张丞相列传》)
三国时魏国有个邓艾,也口吃,讲到自己自称“艾”时,连连说“艾艾”,(见《世说新语-言语》)后世就用“期期艾艾”来形容口吃。
在中国历史上,象周昌这样据理与皇帝当面廷争,面红耳赤地急得来期期不能言,是罕见的。这说明他俩当时争得很凶,诸大臣旁观,都不敢劝。
刘邦拿周昌无办法,见他急成那样,“上欣然而笑。”这是无奈的苦笑。
实在气不过的刘邦叫周昌散朝后到后宫去说。
刘邦同大臣们议事是在前殿的“宣室”,前殿后宫,没几步路。
周昌去时,见刘邦搂着戚夫人的肩膀,大概是在宽慰她。刘邦爱怜戚夫人,由这个镜头可见。
周昌见状,装没看见,转身想走。刘邦厉声叫他回来,周昌假装没听见,走得更快了。
这年五十八岁的刘邦,大步流星地追上去,将周昌掀翻在地,骑在他颈项上,喝问道:“说!我是什么样的人主?”
周昌仍不改口,仰首道:“陛下就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
周昌就是这样犟,半步不让。刘邦无奈,“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
根据这番应对,可猜测在宣室议论废太子之事时,他俩争得相当厉害。当时刘邦大怒,喝斥过周昌。周昌也不虚,亦口不择言地大骂刘邦是桀纣之主。
当时,两人的态度都不好,以致互相对骂,周昌最终以“臣期期不奉诏”打住。
当时,吕后在东厢房偷听,及见周昌,欠身谢道:“假如没有你,太子就差点被废掉了。”
(吕后侧耳於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史记.张丞相列传》)
现在,两个“老儿童”以近乎打架的方式“私了”了。
他们都是真性情,刘邦不含恨整周昌,反而更怕周昌了。
这等君臣,论公不论私,论理不论情,除了刘邦和周昌,还有唐太宗和魏征。故史称汉祖、唐宗为英主。
从这个故事可看出,刘邦并不一意孤行,最终还是听了大臣们的。
四、刘邦托妻寄子于周昌
刘如意3岁零10个月时被立为代王,7岁零10个月时迁为赵王。吕后的凶悍歹毒,刘邦有所觉察,“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于是闷闷不乐,常独自哼歌。
周昌管的御史有15人,在宫中的兰台办公,直到汉武帝时皆如是。
其中有个掌管符玺的御史叫赵尧,见刘邦不乐,于是问道:“陛下不乐,莫非是因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又与吕后有矛盾,担心万岁之后赵王不能自保?”
刘邦:“是啊,我很耽心,正不知怎么办呢。”
赵尧:“陛下应该为赵王设一位强有力的相国,这个人应该是吕后、太子及群臣素来敬畏的人。”
刘邦:“对,我也是这么想的,你看谁合适?”
赵尧:“御史大夫周昌,其人正直刚强,吕后、太子及众大臣素来敬畏之,只有周昌可以。”
于是刘邦召来周昌,对他说:“我要麻烦你一下,请你为我去当赵相国。”
周昌泣道:“我初起时就随陛下,为何中途将我放到诸候那里去?”
刘邦说:“我固然知道这是降级,但我耽心赵王啊。想来想去除了你就没有合适的人了,你再为难,我只好强请你了。”于是周昌徙为赵相。
两个老头为了保一个不足十岁小孩的命,求的求,哭的哭,令人好不心酸。
从公元前196年9月陈豨反,刘邦亲征时赵相周昌也带兵助战来看,刘邦托妻寄子于周昌应在这之前。一年零七个月后,刘邦去世。
在平叛陈豨时,常山郡有25城失守20城。周昌请奏诛郡守和郡尉。
刘邦问:“郡守、郡尉反了没有?”
周昌说:“没有反。”
刘邦说:“他们是力量不足,无罪。”
(赵相周昌奏常山二十五城亡其二十城,请诛守、尉。上曰:“守、尉反乎?”对曰:“不。”上曰:“是力不足,亡罪。”《汉书.高帝本纪》)
刘邦极善阅物览情,故通情达理,此为一例。
五、周昌不负重托
刘邦于公元前194年4月去世。吕后派使者召赵王如意来京师。
周昌叫赵王称有病,不去。使者来了三趟,周昌坚决不让赵王去。
当时周昌说:“高帝属臣赵王,(高帝将赵王托附给我)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史记.吕太后本纪》,下同。)
“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周昌到后,拜谒吕后。
吕后怒骂周昌道:“你不知道我恨戚氏吗?为何不让赵王来?”
然后吕后再派使者去召赵王,赵王只好来了。
刘邦生前曾手敇太子书:“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馀诸儿皆自足立,哀此儿犹小也。”(《文苑》)刘邦这是叫太子要好好照顾刘如意。
刘盈仁慈,也听父亲的话。赵王来时,惠帝刘盈亲自迎于灞上。“灞上”是指灞水之上,在长安以东约10公里。汉、唐时期,迎送都在“灞上”。刘邦入咸阳后,是“沛公军灞上。”刘邦出征英布,群臣皆送至“灞上”。
刘盈将三弟如意接至宫中,同起居饮食。吕后找不到机会下手。
一天清晨,刘盈出练骑马射箭。赵王年少,不能早起。吕后派人去灌了毒酒。
黎明,刘盈还,赵王己死。
刘邦死于4月份,如意死于12月份。
这年,刘盈16岁,如意10岁。汉文帝时代,刘恒将如意合葬于刘盈的安陵旁;将戚夫人合葬于刘邦的长陵旁。
其后,“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
(《史记.吕太后本纪》)
“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史记.张丞相列传》)
周昌和刘邦父子,该做到的都做到了,他们亦只能这么做了,后人不宜指责他们。
吕后虐杀戚夫人和毒杀如意,是一件具有震撼性的事件。这事件的余震波及到刘邦的四世孙汉武帝。
前面曾谈到过:汉武帝70岁时生幼子刘弗陵,刘弗陵5岁 时立为太子。仅立太子数日,其母钩弋夫人立即赐死于云阳宫。
为什么?汉武帝说:“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汝)不闻吕后邪?”
“故诸为武帝生子者,无男女,其母无不谴死。”(《史记.外戚世家》)
这就是历史的教训。
人类是最善于学习的动物。中国历史悠久,善于从数百数千年的历史经验中去学。
周昌任赵相后,刘邦任赵尧为御史大夫。五年后,吕后闻知赵尧曾替刘邦策画过赵王之事,治罪赵尧,免去职务,由任敖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