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笼换鸟
———逸致闲情
最近时常听到一个新词叫“腾笼换鸟”,单从字面来看还是很好理解其意的,玩鸟的人就更容易理解了。买来新鸟没地方养,又舍不得或来不及买新鸟笼子,那就把老鸟处理掉,用老笼子来养新鸟,这就齐了。当然了,这与旧瓶装新酒可不是一回事!
虽然笼中养鸟有违环保和生态的本质,但民间的花、鸟、鱼、虫的饲养和把玩还是有着相当的传统流行态势的,尤其是中老年人,养鸟也是其修生养性的一大乐趣。
生活处处皆学问,这话一点不假。就拿养鸟来说,那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养不好、养不活更是大有人在的家常便饭之事。
同事中,有几位爱好养鸟,什么鸟什么习性、习惯、生活规律,都是了如指掌,说来条条是道,外行人听来简直就是大学问,
就连养鸟的工具,其专用名称就不少,什么鸟笼、鸟食罐、鸟杠、抓、链子等等,以及各种鸟食的种类、干湿、剂量以及温度、开口、倒毛等等术语,不玩鸟的人真是如听天书。
虽然对“腾笼换鸟”一词,能从字面猜它了大概其,但又怕闹出曾对“焚琴煮鹤”一词曲解的笑话,于是赶忙上网查《成语大全》,输入“腾笼换鸟”一词,屏幕显示:
“对不起,没有符合搜索条件的记录”。看来这不是一句成语。
再查《中华在线词典》,输入“腾笼换鸟”一词,屏幕显示:
“系统在《词典》中共找到0个含有‘腾笼换鸟’的相关信息”。
也就是说,此前,词典里并没有“腾笼换鸟”一词,它既不是成语,也不是俗语,甚至它根本就不是一条词语。
那它会不会又是一条新造的词语呢?果然!
有问题找百度,最后还是在百度输入“腾笼换鸟”一词后,显示出:
“腾笼换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战略措施,就是把现有的传统制造业从目前的产业基地‘转移出去’,再把‘先进生产力’转移过来,以达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西方很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会实行这种政策,以达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腾笼换鸟’就是“壮士断腕”的勇气,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腾出空间,培育“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好“鸟”。
咱老百姓也不懂什么经济发展的大理论,但这个型、那个型,这个方式、那个方式,这么转,那么移的,最后让一只‘鸟’来承载这么伟大而艰巨的经济发展理论,想想就有点不靠谱,就像‘腾笼换鸟’这句人造新词一样,多少有些臆造理论的嫌疑。
为了给这条臆造的理论提供一个有力的佐证,又说什么“西方很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会实行这种政策,以达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且不去考证西方社会当初实行没实行这种政 策,我想这个名词起码不是那时候外国人起的,不然字典里不会没有这个词。再说,怎么又拿‘西方很多国家’说事,那西方很多国家实行的是啥制度?和你一样吗?各种客观条件都不尽相同的事物哪来的可比性!
最要命的是这句:“腾笼换鸟就是‘壮士断腕’的勇气,……。好么!又来了!想当初也说是只有进行国有企业改制,才能成就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但使大批的下岗职工到如今断腕的伤口还在流着血,还养肥了一群使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而自己富得流油的害马之猪。
壮士们已经长痛不如短痛地断过一回腕了,不知这回倒霉的产业工人们还会不会再断一次腕?让他们没有了两只手,只好在城里吃闲饭了?!
但愿这次‘腾笼换鸟’不是坟头烧报纸——糊弄鬼!
这回‘腾笼换鸟’后,受益的不知道还是不是原来那群猪!还是另有其狼!但肯定不是马!
爱咋整,咋整吧!反正就剩两枯枝了,又不能把它咋地,更不会去“打起黄莺儿,没教枝上啼”,任凭它吆喝吧!
俺睡不着——听着!
听它个损鸟叫喳喳!
睡它个一觉儿自然醒。
201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