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腹针疗法治百病内部资料 《中》 腹针疗法挂图

原文地址:腹针疗法治百病(内部资料)《中》作者:开心中医缘

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

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是指在临床治疗时具有共同特定功效的处方。基本处方有固定的腧穴;并具有共同的特定功效。一般采取深刺或中刺,调理的是人体的整体机能。祖国医学重视人的整体调整,认为“邪气所凑,其气必虚”,局部病变反映了整体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基本处方是调整人体机能常用的、有效的几种方法。临床使用中强调辨证施治,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相关的基本处方为主方与其它必要的治疗处方叠加使用。

调任、冲脉,益脾,肾,补元气,抗衰老

调任、冲二脉法,用于调补脏腑气血,强壮机体,具有抗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力,平衡内分泌水平,广泛适用于各种老年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的治疗。

任脉、冲脉属奇经八脉,行于胸腹,其中任脉的分支与督脉相贯,督脉的分支行于前腹上通于心,两脉相通相连。督脉统全身阳经,为“阳脉之海”:任脉在关元穴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通手三阴,任脉统全身阴经为“阴脉之海”。冲脉上行头目、下贯四肢百骸,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内属脏腑外络四肢。任、冲二脉在人体经脉气血运行中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古代医学论著对这两条经脉的作用有许多论述,归结起来主要是作用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主治内科疾病和生殖系统疾病。而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生殖器都与脏腑气血盛衰相关。因此疏通调理任、冲二脉可活五脏气血,五脏气血旺盛,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

任脉在腹部上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等腧穴,脐以上的可调补脾胃和心肺功能;脐以下的可培补肝肾,调整内分泌水平;上下合用可旺盛五脏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和平衡内分泌,并具有抗衰老的重要意义;冲脉循行与足少阴肾经的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穴相交会,如配合上述腧穴针刺,调补的力度更强。

薄氏腹针的两个基本处方:天地针(中脘、关元)和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作用相似,调补程度不同而已。特效腹针疗法选用的任、冲二脉上常用的基本处方如下:

一、小补:“补脾肾”选用中脘、关元二穴补脾肾。

二、中补:“调补脏腑”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调补五脏六腑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和平衡内分泌,并具有抗衰老功效。

三、大补:“调补脏腑”四穴加刺双气穴。上肢疾病加刺双商曲等穴。

针刺以上处方腧穴均选用中剌或深刺。由于上腹部脂肪组织较薄,脐以上腧穴针刺应较浅,下腹部脂肪组织较厚,脐以下的腧穴针刺应较深,所以,脐上、下各穴针刺深浅应有所不同。中脘穴开始针刺时不宜深刺,待各穴全部针刺后,再调整中脘所需针刺深度,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切不可大意。

调任、冲脉法,临床上常作为治疗各种慢性病,疑难病的主方使用,特别是别是用于中、老年患者。如:颈、腰椎退行性病变、骨性关节病、脑血管病后遗症,以及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诸症。由于内分泌下降或不足引起的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男性前列腺疾病、性功能低下,以及中老年人由于肾虚引起的头昏眼花、腰酸腿软、二便失调等症状都具有显著而稳定的疗效。对于因病伤正、久病体虚的患者调任、冲二脉也是匡扶正气的有效治疗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调补的程度应由患者的身体状态而定,不可一概而论。补泄适度,补之不足不能御邪,临床表现为疗效不稳定。补之过度亦可使患者出现过度兴奋、失眠和上火的症状,出现这些症状时停止治疗两三天后,症状则会自行消失。

疏通经络,行气血

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精气旺盛,为全身布输精气。足阳明胃经在腹部的滑肉门、外陵穴,是腹针定位取穴中肩关节和髋关节的对应部位。薄氏将其四穴合称为“腹四关”,认为四关是脏腑之气布输到四肢之“关”,主要作用在于疏通经络、行气血。其中滑肉门用于上肢疾病的调节,外陵用于调节下肢。

临床应用发现,滑肉门、外陵穴不但可疏通四肢经络,而且可以调节全身气血运行,使全身气血平衡。其中双滑肉门穴配双上风湿点穴可柔肝健脾,双上风湿点穴配滑肉门、外陵穴可舒肝理气,降逆除烦,缓解精神紧张。选用滑肉门、外陵穴疏通经络,针刺应用中剌。

健脾、化湿、去痰

大横穴是足太阴脾经在腹部之腧穴。脾主运化,既为人体各组织运化营养物质,又运化水湿,使体内多余水液排出体外、。脾胃为人之“后天之本”,脾胃功能正常,人体气血充足,四肢百骸才能强壮:如果脾运失健,生化之源不足,肌肉关节失养,困乏无力。脾运失健亦可水湿内停,多余水份在体内凝而成痰或阻塞脉道,造成关节不利。

针刺大横穴调脾经,可健脾化湿去痰、生养肌肉、滑利关节。临床上用于脾虚有湿之症的治疗,如慢性胃病、寒湿性腰痛、风湿性关节炎和外感咳嗽、痰多等症。

辨证患者是否脾虚有湿可望其舌,如舌淡、舌体胖,舌边缘有齿痕,舌苔白滑为湿寒症,舌苔黄腻为湿热症。

针刺大横选用中刺或深刺。

风湿点的疏泄

上、下风湿点是薄氏腹针的新穴。定位取穴时上风湿点与肘部相对应,下风湿点相当于人体膝部。采取浅刺调节肘、膝部的局部病变。循经取穴双上风湿点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在腹部八廓取穴中,上、下风湿点位于四个廓区,所主脏腑与人体腹腔内的内脏相对应。深刺上、下风湿点在调节脏腑功能上各有其不同的疏泄作用。在内科杂症的治疗方面使用得当有很好的疗效。

一、八廓取穴双上风湿点,左侧主脾,右侧主肝。此穴从位置上应为足厥阴肝经循行之途径。深刺可调理肝脾之气,既可舒肝养肝,又可理气和胃。临床用于肝失条达所引起的肝气不舒、胸胁胀痛;肝郁气滞引起的心烦失眠、口苦反酸;肝火上扬引起的头疼、耳聋等症。另外,治疗由于肾水亏损,肝阴不足引起的阴虚诸症,在调补任冲脉的同时,配双上风湿点,可柔肝养血,平衡阴阳,化解诸虚火上扬之症。

二、双下风湿点,作用各有不同。左下风湿点主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深刺可通大肠、降肺气、除肺热。临床用于肺气壅塞咳喘、多痰,大便不通等。右下风湿点主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深刺可泻心肝实热,用于心肝火旺、心烦易怒、舌尖红、小便黄热等症。

风湿点的疏泄作用必须运用得当,辨证不当可给病人造成不利,特别是双下风湿点,对体虚气弱、脾胃虚寒的患者不可贸然使用,选用不当可引起泄泻,如出现此种症状,可及时温补关元、气海以壮其阳气。

关于风湿点的取穴,因其深刺时调节的是脏腑之气,属八廓的廓区;浅刺时则属定位之肘、膝部位。遇有治疗既要定位调治关节,又需调理脏腑,可分别针刺两针,浅刺定位不变,将深刺之针向下或向外稍加偏移。

清热解毒、抗感染

清热解毒处方选用中脘、下脘、下脘下和双上风湿点下腧穴。用于消炎抗感染。

有人认为此方不可深刺,若深刺会引邪入内。临床应用中,我们发现深刺的效果好于中刺或浅刺。双上风湿点深刺加强了肝脏的解毒功能,养护脾气;下脘下点深刺,激发督脉阳气;共同使用激发机体的正气,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临床用于治疗人体各部位的炎症。使用此方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配合其它腧穴或针刺点针刺以综台治疗。

改善头部供血、改善血液循环

近年来,中老年人由于脑供血不足或脑血管血流异常循环障碍引发的各类疾病有所增加,以致造成严重的后果,影响人的健康,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如因脑缺血或出血导致的中风、其后遗症造成的肢体不利,脑萎缩造成的老年痴呆、小脑萎缩,眼底疾患造成的失明或弱视,以及颈椎病引起的眩晕、耳鸣等。改善脑供血,预防因脑供血不良所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并能促进病人的康复。

腹针改善头部供血的针刺方法不仅简单,并且疗效显著。彭印高氏用针刺腹部完全能改善脑血管血流,并已被多普勒检测所证实。

针刺选用上脘、下脘、双商曲(或选用石关)、加刺下脘上穴。为加强改善供血可在下脘上与商曲连线的中点加针。中脘、下脘、商曲、石关、下脘上及加针点选用中刺或深刺。

腹针的基本处方具有调理人体整体机能的功效,临床应用时应辨证施治。并要结台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方,达到整体而全面的综合调治,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切忌误调、误通、误补、误泻而影响治疗效果。

正确使用基本处方,诊病要清、辩证要准、用方有度,再配合合理的定位取穴,对症治疗,才能使腹针由内而外,由整体到局部的调治各种疾病。

常见病的腹针治疗

落枕

落枕一般见于成年人,是在睡眠后出现的颈部肌肉僵直,伴有不同程度疼痛,严重时出现强痛的综合症。多发于冬春两季。可因睡眠姿势不当,或因枕头高低不适,致使颈部肌肉长时间被牵拉而发生的肌肉不同程度痉挛所致,也可因颈部扭伤,或感受风寒等因素导致的颈背部气血凝滞,肌肉痉挛僵痛而发病。中医称颈部伤筋,又称失枕。

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睡眠后颈部不适、不同程度疼痛、或剧痛,头有时因疼痛而歪向患侧,头、颈部活动功能受限。局部肌肉紧张,有时可触及条索,并有触痛或压痛。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中脘、患侧商曲、患侧滑肉门三穴。

配方:根据颈部疼痛不同部位,肩颈部疼痛可以选刺商曲、石关及周围针刺点,或刺下脘上。

针剌深度:落枕属伤及筋脉的疾病,除中脘用中刺外,余穴以浅刺为宜。

腹针针刺中脘调理脏腑之气,商曲在腹部“早期经络范围”定位颈部。治疗头颈部的疾病,商曲是足少阴肾经的经穴,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又循颈部而至背部,用商曲治颈项病变疗效很好。临床发现,针刺商曲患者有时出现一种热感,最远可上达面颊部,取患侧的商曲疗效好于健侧,商曲配患侧的滑肉门,滑肉门是疏通经络、行气血的要穴,是治疗颈、肩、肘、手部等疾病的必选之穴,具有滑利关节、肌肉、筋、脉的作用。

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俗称凝肩。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及关节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因关节内、外无菌性充血,肿胀、粘连,而以活动时疼痛、功能受损为其临床特点。

病因:

l.肩部原因:(1)本病大多发生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软组织退行性变,对各种外力的承受能力减弱是基本因素;(2)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所产生的慢性劳损是主要的激发困素:(3)上肢外伤后肩部固定过久,肩部组织继发粘连、萎缩:(4)肩部急性搓伤、牵拉伤后治疗不当等。

2.肩外因素:颈椎病,心、肺、胆道疾病发生的肩部牵涉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使肩部肌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的炎性病灶,转变为肩周炎。

中医称“漏肩风”或“肩凝症”,又称“五十肩”。本病多因营卫虚弱,筋骨衰颓,局部感受风寒,劳累闪搓或外伤,经脉受阻,气血阻滞而致。

临床表现:

女性发病多于男性,左侧多于右侧,也可两侧先后发病。病发初期肩部某部位疼痛,与动作、姿势相关。病程逐渐发展疼痛范围扩大,并牵涉到上臂中段,伴肩关节活动受限,活动增大疼痛剧烈,疼痛初期病人可指出痛点,后期往往感觉疼痛来自肱骨。体征三角肌有轻度萎缩,三角肌和周围肌可有明显压痛。肩关节以外展、外旋、后伸受限展明显,少数人内收、内旋亦受限。年龄大或病程长者,x线平片可见肩部骨质疏松,冈上肌腱、肩峰下滑囊钙化。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中脘、健侧商曲、患侧滑肉门三穴。

配方:

1.患者体虚气弱应加强调补,可加刺气海、关元穴等。

2.发病早期肩部定位浅刺患侧滑肉门穴;病情较重可在滑肉门穴周围加针,疼痛呈片状在滑肉门周围加刺三角形针。

3.根据不同的疼痛表现,可依据腹部早期经络循行路线方向在滑肉门穴周围加针。加针间距视肩部疼痛放散的远近、范周大小而定。其加针点不宜远离滑肉门穴。

4.颈部疼痛在滑肉门穴周围加针外、可加刺患侧商曲穴。

5.体质虚弱者可灸神阙穴,或按针刺顺序灸各腧穴。

针刺深度:中脘中刺或深刺。商曲中刺。滑肉门及周围加针根据病情选不同程度浅刺。

肩部软组织疾病,病因复杂。临床以肩痛和伴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为特征。肩关节周围炎最多见,时而可见冈上肌腱炎、冈下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腱炎等。上述各病中医统称“痹症”。腹针治疗以肩痛为主要表现的各肩部软组织疾病组处方大致相同,应在治疗落枕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定位取穴法原则,视肩部病变情况在滑肉门穴及其周围辨证加针施治。

肱骨外上髁炎

肱骨外上髁炎是肱骨外上髁处,伸肌总腱起点附近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有的仅肱骨外上髁尖部、筋膜、骨膜炎为主,有的在肱骨外上髁与桡骨头间,以肌筋膜炎或肱桡关节滑膜炎为主。因早年发病见于网球运动员故俗称“网球肘”。

病因:

在前臂过度旋前、旋后、握拳、屈腕,牵拉伸肌总腱,而引起局部慢性损伤。凡需经常性活动腕部的职业性或日常生活者,均可导致发病。

中医认为感受风寒、劳损、外伤等因素而劳伤气血、筋脉不和或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临床表现:

凡有上述职业性或日常生活者,逐渐肘关节外侧痛,在用力握拳、伸腕等动作时加重以至不能持物。检查仅在肱骨外上髁、桡骨头及二者之间有局限性、敏锐性的压痛。与皮肤、肘关节无关。伸肌腱牵拉试验(Mjus症),伸肘、握拳、屈腕,在使前臂旋前,致肘外侧疼痛为阳性,有时疼痛可牵涉及前臂伸肌中上部。

治疗方法:

主方:中脘、健侧商曲、患侧滑肉门、上风湿点四穴。

配方:肘上、下部疼痛,或疼痛向前臂放散,可沿早期经络循行路径周围加针。加针距离依据疼痛放散远近而定。

针刺深度:中脘中刺,商曲亦中刺,上风湿点穴及周围加针均宜浅刺。

先刺中脘穴调理脏腑,调动脏腑之气,再刺肉门疏通经络、活气血,后刺上风湿点活血化瘀,消除局部炎症。

手与腕部狭窄性腱鞘炎、腕管综合症

是最常见的腱鞘炎,好发于长期、快速、用力使用手指和腕部者,在手指常发生屈肌腱鞘炎,又称弹响指或板机指,电脑手。在腕部为拇长展肌和拇伸肌腱鞘炎,又称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或deQuervain病。腱鞘为损伤性炎症,肌腱和腱鞘水肿、增生、粘连和变性。腱鞘的水肿和增生使“骨一纤维隧道”狭窄进而压迫水肿的肌腱,在环状韧带区腱鞘腔特别狭窄而坚韧,呈葫芦状,阻碍肌腱的滑动,如用力伸屈手指,葫芦状膨大部在环状韧带处强行挤过,而产生弹拨动作和响声,并疼痛,故称弹响指。

腕管综合征属性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是其中常见的一种,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而表现出的一组症状和体征。腕管由腕骨构成底和两侧壁其上为腕横韧带盖成的一个骨性隧道;腕管内有拇长屈肌、2—4指的屈指深、浅屈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正中神经最表浅。当腕关节掌屈时神经受压,如用力握拳则受压更剧。任何管腔内容物受压的原因;外源性压迫;长期过度使用腕部,腕管内压力反复急剧变化均可导致发病。中年女性多于男性,常具有职业病史。双侧发病率可达30%,其中女性占双侧发病率90%。

腕、手部的疾病中医统称为“筋痹”。本病多因感受风寒、劳累闪挫、劳伤气血、筋脉不和或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临床表现:

弹响指起病缓慢,初起患指晨起发僵,疼痛,缓慢活动后即消失。随病程延长逐渐出现弹响伴明显疼痛,严重者患指屈曲,不敢活动。发病以依次为中、环指最多,食、拇指次之,小指最少。患者述疼痛常在指间关节,而不在掌指关节。检查发现可在远侧横纹处扪及痛性结节随屈肌腱上、下移动,或出现弹拨现象,局部为弹响部位。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腕关节桡侧疼痛,逐渐加重,无力提物。检查局部皮肤无炎症,在桡骨茎突表面或其远侧有局限性压痛,有时可扪及痛性结节。握拳尺偏腕关节时,桡骨茎突部出现疼痛,称为Finkelstein试验阳性.

腕管综合症患者首先感到桡侧三个手指端麻木或疼痛,持物无力,以中指为甚。夜间或晨起症状最重,适当抖动手腕症状可以减轻。有时疼痛可牵涉到前臂,但感觉异常仅限于正中神经腕下支配区。检查拇、食、中指有感觉过敏或迟钝。屈腕试验(Phalen症);正中神经Tinel征阳性,屈肘、前臂上举,双腕同时屈曲90度,1分钟内诱发出正中神经经刺激症状,阳性率达70%左右。腕管内有炎症、肿块者,局部隆起、有压痛或可扪及包块边缘。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中脘、健侧商曲、患侧滑肉门、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

配方:症状减轻,但不同手指部位仍有疼痛或麻木,根据腹部早期经络循行路径,在上风湿外点近处周围适当部位加针。但不宜远离上风湿外点穴。

针刺深度:中脘中刺,商曲亦中刺,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及周围加针均宜选不同深度浅刺。

先刺中脘穴调理脏腑,调动脏腑之气,再刺滑肉门、上风湿点疏通经绐、活气血,后刺上风湿外点活血化淤,消除局部炎症。

颈 肩痛

脊柱颈段有7块颈椎,6个椎间盘。第l颈椎又称寰椎,没有椎体和棘突,由前、后弓和侧块组成:第2颈椎又称枢椎,其椎体上方隆起形成齿状突,齿突与寰椎的前弓榴成寰枢关节。颈椎横突有横突孔,其间为椎动脉通过。当颈段脊柱不稳定,或椎体侧方骨质增生时,刺激椎动脉使其痉挛,继发颅内缺血。颈椎椎体上缘侧后方有嵴状突起,称钩突。椎体下缘侧后方呈斜坡状,下一椎体的钩突与上一椎体的斜坡构成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或弓体关节),钩椎关节能防止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但当其退行性变而增生时,反可刺激侧后方的椎动脉.或压迫后方的颈神经根。

颈椎之间有5个椎间盘、两侧钩椎关节和两侧关节突关节。后纵韧带在颈段较宽,其中部厚而坚实,后纵韧带退变钙化较多见,是导致椎管前后径狭窄,脊髓受压的重要原因。颈椎棘上韧带,即项韧带,项韧带退变钙化也是颈痛原因之一。脊柱颈段是脊柱话动度最大的节段,头的屈伸动作主要是寰枕关节,旋转在寰枢关节,而颈部屈伸主要在下颈段,任何节段因病变活动受限后,相邻节段颈椎各关节及韧带所承受的压力均明显增加,从而产生关节、椎间盘、韧带的变性。

脊髓有三个膨大.以下颈段的颈膨大为最。其膨大的左右径约为前后径的一倍,故椎管相对的狭窄,容易受到外来因素压迫。颈神经(1—4)的前支组成颈丛,支配颈部肌肉、膈肌、及颈、枕、面部感觉:其后支形成的颈后丛,以颈2后支发出的枕大神经与临床关系较大,受刺激时可山现枕下肌痛及同侧头皮感觉异常。颈5一胸1组成臂丛,其分支支配肩胛、肩胸肌、及上肢肌肉及皮肤。脊神经皮肤支配虽有一定重叠,但有其主要分布区:上肢外侧为颈5支配区;拇指为颈6支配区:食、中指为颈7支配区:前臂内侧、环、小指为颈8支配区:上肢内侧为胸1支配区。

颈肩痛的病因及分类与创伤、炎症、肿瘤、和先天性疾病有关。但应注意的是,椎动脉、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后出现的头、眼、耳、心、胸等表现,与这些器官本身病变时的症状和体征相似。此外,老年性退行性病变是颈肩痛的重要原因,而老人又常患有头、眼、耳、心、肺等疾患,这些因素常互相影响,又可共同存在。给颈肩痛的诊断和治疗带来较多影响。

发生颈肩痛的疾病较多,但以颈椎病最为多见。

颈 椎病

颈椎病应是泛指颈段脊柱病变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目前国际上较一致看法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病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伤所导致的症状和体征。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是颈椎病发生和发展的最基本原因。椎间盘退行病变使桩间隙狭窄,关节囊、韧带松弛,脊柱活动时稳定性下降,继而引起椎体、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前后纵韧带、黄韧带及项韧带变性、增生、钙化。如此颈段脊柱不稳定的恶性循环,最后导致脊髓、神经、血管受到刺激或压迫。急性损伤可使原已退行性颈椎间盘损害加重而诱发颈椎病。颈椎先天性椎管狡窄,使椎管矢状径小于正常14—16毫米。在此基础上,即使运行性变比较轻,也可因压迫而发病。

中医认为如人体脏腑肝肾渐亏,筋骨懈惰,经气不畅而发病;

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四种临床类型。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在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50%一60%)。由于颈椎间盘侧后方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开始多为颈肩痛,短期内加重,并向上肢放射。上肢痛放射范围根据神经根受压不同而表现不同皮节。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同时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动作不灵活。当头部或上肢姿势不当,或突然牵撞患肢即可发生剧烈的闪电式锐痛。检查可见患侧颈肌痉挛,头喜偏向患病侧,且肩部上耸。病程长上肢肌可有萎缩,在横突、斜方肌,肱二头肌长、短头礁、三角肌,肩袖等部位可有压痛。患肢上举、外展和后伸有不同程度受限。上肢牵拉试验、头顶加压试验阳性。神经可见定位体征。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及椎问孔狭窄等退行性征象。CT、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及脊神经受压情况。

二、脊髓型颈椎病:约占10%一15%。由于下段椎管相对较小,脊髓容易受压。颈痛不明显,而以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稳最先出现。随病情加重出现不同类型神经损害。如走路似踩棉花样,严重时可出现高位瘫痪等。x线平片表现与神经根型相似。脊髓造影、CT、MRI可显示脊髓受压征象。

三、交惑神经型颈椎病:发病机制尚不太清楚,患者可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头痛、偏头痛、头晕特别在头转动时加重,有时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瞳孔扩大或缩小,跟后部胀痛;心跳加速、心律不齐、心前区疼痛和血压升高:头颈及上肢出汗,以及耳鸣、听力下降,发音障碍等。交感神经抑制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昏、眼花、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及胃肠胀气等。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椎横突孔增生狭窄、上关节明显增生肥大直接刺激压迫椎动脉:颈椎退变稳定性降低,颈部活动时椎间关节过度移动而牵拉椎动脉;或颈部交感神经兴奋,反射性引起椎动脉痉挛等均是本病原因。眩晕是主要症状,可为旋转性、浮动性、或摇动性眩晕。由于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血管代偿性扩张,引起头痛,主要在枕部、顶枕部痛、也可放射到颞部。多为发作性胀痛,常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有的出现突发性视觉障碍,弱视、复视、失明,短期内自动恢复。是脑后动脉及脑干内3、4、6脑神经核缺血所致。还可有猝倒、其它运动或感觉障碍、以及精神症状等。根据病史、症状、体征、x线片,正位、侧位、斜位、过伸拉和过屈位片,CT、MRI等检查即可作出诊断。

颈椎病除上述类型外,可有两种或多种类型以上同时并存,常称混合型或复合型。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中腑、关元、下脘、下脘上(5分处),双商曲、双滑肉门。

配方:

1.神经根型:颈痛明显双商曲内加针、患侧滑肉门内加针。

2.椎动脉型:加下脘上,加针高低随颈椎病变波及高低而定。孙可在下脘上与商曲连线的中点加针。

3.交感神经型:心悸、出汗等加刺左气旁(金河)穴。

4.颈痛剧烈加水分穴。

5.年老,或体质虚弱者可将主方中脘、关元,改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也可用灸神阙穴,或按针刺顺序灸各腧穴。

针刺深度:中脘、关元、下脘、下脘上中刺或深刺。商曲、滑肉门、气旁及各加针点均应中刺。水分中刺或深刺。

中医认为“肾虚则骨不坚”,治疗以刺中脘、关元穴补脾肾,或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统调脏腑,调理脏腑之气。刺胃经滑肉门穴多气多血以通经络,行气血。下脘、下脘上、商曲以及下脘上与商曲连线的加针点不仅可以改善头部供血、改善血液循环,同时这些腧穴和针刺点均属于早期经络范围内的定位部位,针刺可以兼得两种治疗效果。

脊髓型颈椎病腹针虽能改善患者症状,但脊髓型颈椎病由于椎管内的骨质病变对脊髓的压迫导致脊髓损伤,针刺治疗往往延误外科治疗的时机。应建议患者及早手术治疗为佳。

腰 腿痛

腰腿痛是一组临床多见的症状,其病因复杂,以损伤居多。发病率各家不一,在厂矿中约占22%,农村发病更高。

腰腿痛的病因繁多,刨伤、炎症、肿瘤、和先天性疾病等四大基本病因均可囊括在内。见下表

损伤

骨折和/或脱位

脊椎滑脱

椎间盘突出

腰扭伤腰背筋膜脂肪疝韧带损伤腰、横突综合征

陈旧性骨折

畸形

[转载]腹针疗法治百病(内部资料)《中》 腹针疗法挂图

硬脊膜囊肿

肾搓伤

炎症

结核

强直性脊柱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纤维织炎

筋膜炎

血管炎

神经炎

蛛网膜炎

硬膜外感染

脊髓炎

神经根炎

溃疡病、胰腺炎、前列腺炎、盆腔炎、肾炎、肾盂肾炎、上尿路结石

退变

腰椎骨关节炎

小关节紊乱

骨质疏松症

椎体后缘骨赘

椎管披窄

黄韧带肥厚

内脏下垂

发育及

姿势异常

脊柱裂

侧凸、后凸

移行裂

水平骶椎

脊肌瘫痪性侧弯

脊膜膨出

神经根和神经节变异

血管畸形

游走肾

多囊肾

腰腿痛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局部疼痛由病变本身或继发性肌痉挛所致。部位较局限,多有固定明显的压痛点:可有放射痛,是神经根受到损害的特征性表现。疼痛沿受损神经向末捎放射。

腰腿痛病因复杂,与运动系统有直接关系者以损伤和退行性病变最为多见,其中又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具有代表性。

中医认为,肾虚性腰腿痛则因肾之精气不足,肾气虚衰而致腰腿痛,此类腰腿痛多因内脏疾病而致肾虚者,如妇科疾病或房事伤肾等。肾虚腰腿痛,起病缓慢,隐隐作痛,或酸多痛少,绵绵不已,腰腿酸软乏力。寒湿性腰腿痛因风寒湿邪为患,故见腰腿部重痛、酸麻或拘急不可俯仰,如迁延日久,则时轻时重,患部时觉发凉,阴雨风冷尤甚。腰肌劳损多因陈旧性损伤,劳累时腰痛加重。腰部僵硬或有牵制感,其痛固定不移,转侧为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92533.html

更多阅读

神奇甩手功,可以治百病 甩手功甩掉癌症和百病

你看他, 可治肺癌, 食道癌, 淋巴癌, 肝癌, 治眼病, 愈半身不遂, 有那麼多好處, 真可以得好幾個諾貝爾獎, 讓全世界所有的癌症研究所關門!癌症病人要試嗎?當然歡迎, 一天甩他個六千次, 手甩斷了恕不負責, 癌症好不了請勿埋怨–繼續甩

转载 甩手功治百病??????????????????????????作者:gaosan...

[转载]甩手功治百病 作者:gaosanyi  (2011-09-14 21:01:33) 转载甩手功治百病  甩手功由中国古代“易筋经”蜕变而来的,“甩手运动”其实名叫“达摩易筋经”我现在之名为“甩手功”。这套功夫,容易学习,用地不多,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

无病到天年—调理脾胃治百病真法:国医大师路志正养生笔记

病久脾胃虚弱的病人,可以吃点扁豆红枣粳米粥。用党参6克、山药20克、扁豆20克、红枣3枚、粳米100克,加水熬粥,每天吃3次,一次100克左右。在服用前最好请当地中医审定修改。茶饮方:生晒参5克、黄精6克、炒薏苡仁15克、玉米须10克、谷麦芽

正心中医 国医大师贺普仁:“一针一得”治百病

国医大师贺普仁:“一针一得”治百病——从医70年首度公开秘籍贺普仁从医七十年首度公开秘籍  不轻传,诚者主动传!http://www.56.com/u11/v_MzcwMDYxMTI.html  一、针灸界的“九阴真经”  第一眼看到《“一针一得”针灸临证秘法

引用 大蒜治百病?贴肚脐治混合痔疮 痔疮能吃大蒜吗

分享美好 品味精彩一朝相识 终身相惜“abc328”欢迎您!  一线网络,流淌着你我的心情;一段文字,飘逸着生活的轨迹;一份友情,温暖着冷漠的荧屏;一方博园,连接着彼此的情谊。  大蒜治百病?贴肚脐治混合痔疮1.白汤,防止伤风是良方 大蒜250克,剥

声明:《转载 腹针疗法治百病内部资料 《中》 腹针疗法挂图》为网友王与賤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