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陇东青年,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尤其广大农村青年,陇东的现实情况是男女比例3:1 。女青年特别缺乏。 记者询问当地父母,为啥男娃多而女娃少?父母们都说:由于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好。我们农村男娃挑大梁,普遍都重男轻女,生第一个是女的往往都送掉,都要男的。女娃少。才导致现在男娃难找到对象。 男青年更无奈,到了27-30岁也没法找到对象。他们说,一些女孩一听说家中弟兄2-3,话都不说就拜拜。 记者所到之处,都是“男青年急煞,父母愁煞”。
二、陇东“人市场”,热闹非凡 改革开放时尚:一切皆市场,一切皆商品。国家各级都开设“人才市场”。 陇东百姓的“人市场”人头攒动、一派兴旺。什么叫人市场。记者调查才明白,所谓人市场即媒人、父母、男青年——找对象市场。又为啥女青年基本不出面呢?也正是“物稀为贵”的市场客观规律所造成。 尽管男青年们在“人市场”转悠一天半载,绝大多数也是“瞎忙乎”。一不小心还要被“媒人”敲去香烟和饭局。结果多是“两手空空”回家见父母。 这样“改革开放”的“人市场”,也许为“国务院”增加了不少GDP(狗 的屁)。
三、陇东“结婚彩礼”,时髦又“接轨” 记者走家访户细调查:甘肃(陇东)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过4000元。农民们说绝大多数是贫困户。正真有钱的是极少数。 当地结婚彩礼2010年是10万多,至2014年“涨价”到了25万多。翻一番还要转一个弯。百姓面对记者说,我们全家年收入不过1-2万,“你说父母愁不愁”?彩礼包括:女方父母养育费、其父母衣服费、女方的金首饰费、请客办酒席的钱、外加一个“登婚费”(新名词)、等等等。25万怎能够呀。 记者询问女青年,结婚为啥多追求房子和财产。女青年直言不讳说:现在社会很现实,有了才能婚后少吃苦。 不少农民无奈讲:甚至出了钱也“买”不到媳妇。记者急着追问道:怎么能说是买卖呢。农民答:“社会现实”就这样!——正真的理论、哲学家在民众。正是让“中国社科院”的专家们“羞红脸面”又无地自容。
四、陇东“离婚率”,很“惊人” 记者走访了当地的法院。法院领导坦言说: 前2-3年时,离婚的有250-260对(法院只有县级设,估计是指一个县);去年上升至580多对了。而且闹离婚的85%以上都是结婚不久的小青年。 记者究其主要的原因。法院说:主要是为了避免少“涨价”而匆匆忙忙“结的婚”。婚后由于双方并不了解和理解,家庭生活纠纷多。凡是到法院来离婚的,大多为了彩礼等等财产的纠纷。法院也感很无奈。 青年夫妻的离婚率这么高,并不是国家、社会、民族的喜事和好兆头。——更没有幸灾乐祸、欢欣鼓舞、成就辉煌的理由!却却是对国家、社会、民族,特别是对执政的党政的严峻“拷问”!
五、《陇东婚事》,深刻启示 1、改革开放,究竟“改”什么?“放”什么? 2、市场经济,究竟哪些是“市场”?什么是“商品”? 3、收入分配,为啥99%穷?1%富?特别是百倍千倍万倍的两极分化谁造成? 4、一刀切的计划生育,究竟好不好?为啥男女比例如此的失调?罚取的“抚养费”又正真“抚养”了谁? 5、经济压倒一切、稳定压倒一切,究竟能不能压倒民族和“社会”? 6、中国社会管理的现代化,究竟如何去实现? 7、特色理论、代表思想、发展观的大旗,是不是继续“高举”? 8、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究竟何时才能正真回归?!
看《陇东婚事》只是全国一切的“一斑”。全国的党政官员岂能继续“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