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索满族说部《八旗子弟传闻录》中神力王的原型
内容提要:
笔者根据有关清代笔记与史籍,来追索满族说部《八旗子弟传闻录》中神力王的原型。本文通过“清朝历史上的神力王”、“满族说部中神力王的线索”’、满族说部神力王的原型”等三个方面,论述“神力王的故事”中的神力王原型可能是道光朝定恭王绵恩。
关键词: 满族说部神力王原型
2009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赵书、常利民、崔墨卿主编的《八旗子弟传闻录》,这是《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之一,笔者根据有关清代笔记与史籍,来追索满族说部《八旗子弟传闻录》中神力王的原型。
八旗制度是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初清太祖努尔哈赤将部族及来归人众,编三百人为一牛录[①]。随着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兵民人口不断增加,于是在原来编制的基础上发展为八旗。随着清军入关,八旗各有营地驻防,八旗子弟世代生活在营房,久而久之,有许多传奇故事在各旗中渐渐流传下来。《八旗子弟传闻录》[②]就是这样一本由后人抢救整理的流传于各旗之中的故事。《神力王的故事》便出自这本《八旗子弟传闻录》。
神力王不知何许人,据说力大无穷,其神力堪比六个倒拔垂杨柳的花和尚鲁智深,“想当年王爷年轻的时候,曾横推八匹马,倒拽九头牛”,[③]跺一下脚,“愣把护国寺大殿前的石头台阶剁碎了一块儿!”由于和皇上的替僧大喇嘛抬杠,非要手下从南方运来一头大象,神力王和大象较劲,居然赢了大象。这个活灵活现的故事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过神力王?神力王到底是清朝的哪位王爷?它的原型是谁?
一、清朝历史上的神力王
满族是个骁勇善战的马上民族,清太祖努尔哈赤当年以十三副铠甲起家,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与明朝分庭抗礼的后金政权;清太宗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动摇了明朝的根基;睿亲王多尔衮攻城克敌、所向披靡,打下了大清江山;康熙帝平三藩、收台湾、亲征准噶尔、驱逐沙俄侵略者……可以说满族子孙,上自皇族,下至八旗,能征惯战,他们为建立和巩固清朝国祚立下汗马功劳,这是一个不缺勇士的民族,但是若论以神力著称的王爷,却并不算多,笔者认为仅四人而已。
第一个为景祖长子武功郡王礼敦,《清史稿》中称:“礼敦生而英勇,景祖讨平硕色纳、奈乎二部,礼敦功最,号曰‘巴图鲁’”[④]既称“生而英勇”又号称“巴图鲁”,则礼敦应该可称为神力王。
第二个为惠顺亲王,在宗室昭槤所撰《啸亭杂录》中,曾有过这样一条记载:“国初诸王,披坚执锐,抚定辽、沈,先烈亲王诸子中如克勤郡王、颖毅王。诸王平定山左,各著有劳绩,惟先惠顺王以年幼未经从军,然天授神勇,众罕与匹。生有髭须数十茎,人争异之。顺治中,使臣与斗,应手而扑。世祖大悦,赏赉无算,时年甫弱冠也。然后告人曰:‘此间殊寂寞恼人,未若诸天乐也。’烈王方讶为不祥,未逾年薨。”[⑤]昭槤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礼烈亲王代善之后,因为他本人为皇室宗亲,其中许多记载都出于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故老耆旧见闻,且未见于史料记载,因此他所撰之《啸亭杂录》有一定史料价值。在此条目中所记载的惠顺亲王算是昭槤叔祖辈的人物,此人便以力大著称。惠顺亲王为礼亲王代善之子,名祜塞,可能因早亡,故史书中对其人并未有太多记载,但从昭槤的叙述看,此人天生异象,甫出生便生有胡须,虽然年纪小,但因为天生神勇而在皇族中十分出名,年方弱冠就已经力大无穷,与使臣斗,竟应手而扑。这里所说的使臣为喀尔喀蒙古的使臣。试想一下,将壮年的蒙古大汉随手摔倒,这需要何等的气力?因此称其为神力王并不为过。
第三个为礼烈亲王代善曾孙、惠顺亲王祜塞之孙、康亲王杰书之子椿泰,《清史稿》曰:“椿泰豁达大度,遇下以宽。善舞六合枪,手法矫健,敌十数人。”[⑥]椿泰善舞枪,凭着一杆枪,同时与十数人对敌,除了枪法精湛之外,还需力大过人,若气力不济,如何力敌十数人?因此椿泰也堪称神力王。
第四个可称神力的王爷是定恭王绵恩。绵恩为清高宗长子定安亲王永璜之子,在其兄绵德坐事夺爵后袭爵,并在乾隆五十八年进亲王爵位,死后谥曰“恭”,《清史稿》中对这位王爷的记述不过是数句,大抵他最大的功绩便是在嘉庆八年的护驾有功,此外再难找出其他事迹。不过,在《清稗类钞》中有“定恭王猿臂善射”条,说得便是这位王爷:“定恭王绵恩,定安亲王次子。貌颀秀,猿臂善射,驰马矫捷如飞。举止安详,趋跄有节,高宗爱之。弱冠即充火器营统领,凡五十余年,年七十六薨。仁宗震悼,亲往奠醊。”[⑦]
当然,满族人以善骑射著称,先不论普通披甲人,在皇室宗亲中,包括清朝前期的几代皇帝都堪称善射。传闻清圣祖康熙帝西巡时曾经射杀老虎,因此当地号称“射虎川”,晚年时,康熙曾经对近御侍卫大臣概括自己一生中的捕猎成果:“朕自幼至老,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狲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射获之兽不胜记矣。”[⑧]若虎豹之兽果为康熙帝本人射杀,那么史书中还将大书一笔这位超级打虎英雄“神力无敌”,但遍翻史书,却只找到了康熙帝英明果断之伟大,却没有康熙帝力大无穷的记录,可以想象,皇帝打猎,可能只是是象征性的射上几箭,射杀几只兔子、麋鹿、猞猁狲估计没有问题,但是将虎、熊、豹这样的猛兽射死则是众人围猎的结果。因此在众多满族人中,能够得到“善射”的考语,起码说明了定恭亲王绵恩不仅眼神奇准、下手果断,还要有相当的臂力才行。因此在清朝历代王爷中,绵恩算得上是力大的王爷。
在清朝的所有王爷中,笔者可以考证这四位王爷可称为神力王,但是《传闻录》“神力王的故事”中的主人公只有一位,到底哪位王爷是《传闻录》中所记录的那位与大象较劲的神力王?也许故事本身可以提供有用的线索。
二、满族说部中神力王的线索
满族说部中的“神力王的故事”留给后人的线索如下:
1.人物线索
①达木苏王
在“神力王的故事”中多次提到了另一位王爷“达木苏王爷”,其实神力王的故事还是起源自这位达木苏王爷,“原来,在昨天晚上,神力王和达木苏王到护国寺找大喇嘛闲聊,他们山南海北云山雾罩一通儿以后,达木苏王夸起神力王的劲头来,大喇嘛问:‘他比当年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如何?’达木苏王说:‘让他六个。’接着他替神力王吹起来,‘想当年王爷年轻的时候,曾横推八匹马,拽倒九头牛。’”[⑨]祸从口出,正是因为这位达木苏王爷胡乱吹牛,又偏偏碰上了为爱抬杠的大喇嘛,因此才衍生出了神力王与大象较劲的故事来。那么这个故事中的关键人物达木苏王又是何人?在清朝的正史和野史中,并没有达木苏王这个人物,但是这个人物却在许多小说中曾经出现过。比如在晚清小说《施公案》中,有一回就叫做“达木苏王抗旨比武,康熙佛爷归罪含嗔”,在小说中,达木苏王是康熙帝的皇子,又膂力过人,曾在景山打过虎,他自恃力大无穷,不服气武艺高强的黄天霸,要和其比武。在膂力过人这一点上,似乎这位达木苏王爷也十分符合神力王这一称号,不过在康熙帝的二十四位皇子中,并没有一位叫做达木苏的王爷,因此,这只是小说的虚构罢了。
在清代名为贪梦道人所著的小说《彭公案》中也曾提到过“达木苏王”,有意思的是,小说的背景依然是康熙年间。在张朗朗写的文革小说《宁静的地平线》中,曾经提到过“索家麟从小就习武,这些练家子供奉的是‘达木苏王’。”这似乎说明了一件事,就是,神力王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但其主角似乎变成了《传闻录》中配角“达木苏王”,甚至一直到了现代,民间的一些练家子还在供奉着这位神力王。但是无论如何,这个达木苏王没有为我们定位神力王的年代和具体的历史原型。
②神力王
在“神力王的故事”中,曾经提到 “神力老王爷怒火冲天,……老王爷手捻长须哈哈大笑起来。”[⑩]在主角神力王出场时,已经不是一个年轻人了,而是一位“老王爷”,这说明,神力王起码已经五十开外了,因此,神力王的原型一定是一位算得上长寿的王爷。
清朝的王爷有很多,但除去清朝初年有孔、耿、尚、吴的四位异姓藩王,其余的王爷基本上都是皇室宗亲。其中有皇帝的叔伯兄长,有皇帝的子孙。且王爷这个称号也只是个笼统的称呼而已,其中也有着高下等级之别,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爵等品级,就连普通宗室子弟,民间百姓们也少不得要尊称一声王爷。那么神力王到底属于哪一种王爷?和皇帝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在《传闻录》中给出了这样一个线索:“找象的人分几路下去了,沿途府县的官员,谁不想为当今万岁的兄长办好这件事?可惜他们管的地面上没有啊!”这段文字中提到“当今万岁的兄长”,已经给出了答案,即神力王在辈分上算是皇帝的兄长,然而这里又产生了新的疑问,即神力王到底是哪位皇帝的兄长?他和皇帝到底是亲兄弟还是堂兄弟,抑或是宗室旁支,只不过按照辈分是皇帝的兄长?
2.时间与地点线索
①双眼井、象来街、西便门
故事中提到了神力王为了将大象运到城里,于是在西面的城墙拆了个洞,后来在与大象较劲的过程中,由于使得力气过大,将脚下的路踩出了两道深坑。“神力王一抬脚,脚下这块条石踩成两个深深的坑。后来,这坑冒出水来,这地方就叫‘双眼井’,他跟象较力的这条路,就是现在的‘象来街’,城墙开的那个豁子,后来砌好了城门楼子,这里的城门就叫‘西便门’。”[11]这似乎告诉了我们,这个神力王的故事是有历史渊源的,是有据可查的,至少这个故事留下了三个时间与地点上的线索,即双眼井、象来街、西便门,只要知道了这三个地名的由来,那么神力王原型生活的年代似乎就迎刃而解了。
双眼井,即有两个眼的井,这在中国各地并不稀奇,有居民的地方自然有井水,今在我国杭州、成都、贵州等地都有叫双眼井的地名,有些地方不仅有双眼井,而且有四眼井、六眼井,一般都出现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宋人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画得是北宋东京汴梁的繁华景象,上面赫然就有四眼井的踪迹。北京作为古都,人口一向繁盛,双眼井一定是有的,今日北京仍然保留了这个古老的地名,北京有一条广渠路,双井就在广渠路一带,北京的地铁十号线就有一站名叫“双井站”,可这个双井是否就是故事中被神力王踩出的那口双眼井却难以确定。
象来街,北京真的有一条街叫象来街,也就是北京现在的长椿街。象来街位于宣武门西侧一里左右,原来这里是明清时代饲养大象的地方。明清两朝,东南亚一些国家曾带大象来华,进贡皇帝,以示友好。明弘治八年,在宣武门内西南城根设立象房和演象所,驯养大象。古代将大象视为太平吉祥的象征,寓万象更新之意。每当太和殿举行盛典,象群被牵到皇宫,有驾车的、驮宝的、站班的,各有分工。平时大臣上朝,大象站立排列于午门前御道左右,蔚为壮观。清朝沿用明朝役使大象的制度与习俗不变,但至清代后期,驯养大象的经费被层层克扣,大象境遇不断恶化,因而逐渐病饿而死,仅留下象来街这一名称。因此这象来街与神力王的故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西便门,西便门是北京外城西南端的一座小城门,位于北京城墙西南端角楼旁边,主要由城楼、箭楼、瓮城组成。但这个西便门与神力王和大象更加没有任何关系了,据说这个西便门是明嘉靖三十二年修筑而成的,当时因蒙古骑兵数次南侵,加之城外关厢居民日渐增多,在京城四周修筑外城。后因财力不济,只修了环抱南郊的一段,设永定门等5门,使京师城垣呈“凸”字型。后与外城东北、西北两隅与内城连接处附近各辟一朝北的城门,规制较简陋,门楼通高仅11米,分别称东便门、西便门。嘉靖四十三年补修外城及其7门,西便门增筑径长31米的半圆形瓮城,加固其东侧内外城连接处的城墙垛口,疏浚城门外的护城河道,同时在城门以东修筑一座3孔水门,使玉泉山在附近顺利分流注入通惠河。清代又在瓮城上修筑宽9米、高4.7米的小型箭楼。试想一道明嘉靖年间修好的城门,与一位清朝的大力王爷能发生什么关系呢?
②道光帝
“神力王的故事”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时间定位,而此时间定位正是由故事中的三号主角大喇嘛引出的,“大喇嘛这人最爱抬杠,再者他是皇上的替僧,就连道光帝也让他三分。”[12]这句话直接点出了大喇嘛的身份是皇上的替僧,而且提到了道光帝,至于大喇嘛是否是道光帝的替僧这且不去管他,至少故事中的年代确定了下来,既然是发生在道光年间的故事,那么这个神力王的原型也必定是道光年间的人。
综上,可以得出的有效线索有几点:
(一)神力王爷年齿较长,因此不可能是英年早逝的王爷;
(二)神力王是皇帝的兄长,即使不是皇帝的亲兄弟,至少也是相隔并不远的皇室宗亲;(三)神力王生活的年代大概是在道光年间。
三、满族说部神力王的原型
根据清朝历史上的几位神力王的情况,结合“神力王的故事”中关于神力王的种种线索,大致可以推定神力王的原型。
首先,景祖长子,武功郡王礼敦可以排除,因为景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祖父,故武功郡王礼敦充其量只能是清太祖的伯父,在他的平辈兄弟中,并没有人做皇帝,而他的弟弟塔克世被追封为显祖宣皇帝,也只不过是在努尔哈赤称帝之后的追封,他本人并没有做过皇帝,因此,礼敦也不能称为皇帝的兄长。
其次,惠顺亲王祜塞也可被排除,因为祜塞年命不永,未逾年而薨,因此还称不上老王爷。
第三,康悼王椿泰亦可排除,因为其生活的年代为康熙年间。
因此四位神力王,经排除,只剩定恭王绵恩一人符合条件,他是道光帝的堂兄,又活到了七十六岁薨,故“神力王的故事”中的神力王,其原型有可能指得是定恭王绵恩。
四、结论
满族说部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精神财富,其中有满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民俗、历史、文化。通过它,今天的人们可以更加了解满族人民。当然,说部中的传说故事毕竟不是历史真实。即使定恭王绵恩真的是“神力王的故事”中的那位神力王,故事中的情节也不可能发生在现实,毕竟,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的力气大过大象,那此人的气力只能用可怖来形容了。而且,就算是贵为王爷,也不可能胡闹到这种地步,只不过为了一时的玩笑,兴师动众的找来大象,而且还把城门开了个口子,这都是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情节。因此传说也只是传说而已,它满足了普通百姓对于神力英雄的美好想象。
[①] 女真语:大箭。后成为八旗中基层单位的名称。
[②] 赵书、常利民、崔墨卿主编:《八旗子弟传闻录》,《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③] 同上,《神力王的故事》,第一百三十三页。
[④]【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十五,第八九三八页,.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⑤] 【清】昭槤撰:《啸亭杂录》,第四十一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⑥] 《清史稿》,卷二百十六,第八九七九页。
[⑦] 【清】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六册,第二○九五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⑧]
[⑨] 《八旗子弟传闻录》,《神力王的故事》,第一百三十三页。
[⑩] 《八旗子弟传闻录》,《神力王的故事》,第一百三十三页。
[11] 同上,第一百三十五页。
[12] 同上,地一百三十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