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英华校记》序 文苑英华

杨旭辉

有唐一代,文章极盛,名家辈出,足以结集者即有三百余(据《新唐书·艺文志》),严沧浪更“尝见方子通墓志:唐诗有八百家,子通所藏有五百家”(《沧浪诗话·考证》)。到清乾隆修纂《四库全书》时,仅收存七十六家,且其中也不乏后人重新辑校之本。而众多没有成集或诗集早已亡佚的中小诗人,其诗作至今还赖以流传,见收于《全唐诗》,此功当首归前代编定的总集和各类选本,后人才得以从中窥得一斑。在众多的前代总集中,《文苑英华》则是较早而又十分重要的一部。

清耿文光《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一三四引赵怀玉《亦有生斋文钞》云:“《文苑英华》有三善:唐人文字足本颇少,可以补遗,一也;与本集互有异同,可资校勘,二也;去古未远,体例赅备,可供取法,三也。”此一语道出了其中之真味,此煌煌总集,实为百家文集之总龟,一代词翰之渊海。《英华》一书,编修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九八二),至雍熙二年(九八六)告成,此时去古未远,旧集多存,再加上宋初先后平定南唐、西蜀等国,尽得其庋藏,凭借既厚,搜采较广,故唐文之藴藏尤为丰富。周必大《文苑英华序》云:“是时印本絶少,虽韩、柳、元、白之文尚未甚传,其它如陈子昂、张说、张九龄、李翱等诸名士文集,世尤罕见,修书官于宗元、居易、权德舆、李商隐、顾云、罗隐辈,或全卷收入。”(《平园续稿》卷一五)《四库全书》所著録的七十六唐别集中,李邕、李华、萧颖士、李商隐《樊南甲乙集》等就因据《英华》辑録而成的,四库本《张燕公集》则据《英华》补杂文六十一篇,使之收罗更为完备。①《英华》当时所据以钞録的别集多为旧本,接近原集之旧貌,于文字校勘上颇有参考价值。更有南宋嘉泰间周必大、彭叔夏二公的精校,于书中多补有异文“一作×”,“集作×”,彼所谓“集”,则当为二公庆元间所见之刻本,与北宋太宗时之旧本又有异矣,关于这点,赵怀玉氏并未说清,但他强调其校勘价值却是极为精辟的。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八三就曾举出时行王右丞及崔颢诗集文字不及《英华》佳者,并云“如此类甚多,读者宜详之”。②基于这些原因,清编《全唐诗》、《全唐文》、《四库全书》时都取资参考。清徐松考释唐史,开始较多地利用其中的材料,他的《登科记考》和劳格、赵钺的《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都是这方面的成功范例;至现代,岑仲勉先生钩稽《英华》,于考订唐史颇有得益。

然此煌煌巨著,“非出一手,丛脞重复,首尾衡决,一诗或析为三,二诗或合为一,姓名差异,先后颠倒,不可胜计”(周必大序)。其弊端早在北宋真宗景德间就有所觉,于是“四年(一〇〇七)八月,诏三馆秘阁直馆校理《文苑英华》、李善《文选》……《文苑英华》以前所编次未精,遂令文臣择古贤文章,重加编録,芟繁补阙,换易之,卷数如旧”(《宋会要辑稿》卷五五)。大中祥符二年(一〇〇九),又由陈彭年等覆校二次。而后此书一直未受世人所重,盖因其未见刊行,无以睹其全貌之故。至南渡之初,周必大与彭叔夏对《文苑英华》的整理作出了巨大贡献,“凡经、史、子、集、传注、《通典》、《通鉴》及《艺文类聚》、《初学记》,下至乐府、释老、小说之类,无不参用”,书中之讹误悉正之,“详注逐篇之下”(周必大序)。经过此番整理,于嘉泰间付之枣梨,是较为完备的本子,惜此刻今仅有一百四十卷残本存世(中华书局有影印)。彭叔夏所撰《文苑英华辨证》十卷,又以“考订商榷,以类而分,各举数端,不复具载小小异同”(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叙〉)。故二公之巨业仅可获见一斑,未能得其全。明隆庆间刊本,今存全帙,也较为通行,然此刻所据为一缮写之钞本(事见涂泽民《刻文苑英华序》),“不数阅月”③即成,杀青如此之仓卒,必不能对原书作很好的校订,遗颣孔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隆庆本(《提要》误作万历本)时云:“而卷帙浩繁,仍多疏漏,今参校诸书,各为厘正,其无别本可证者,则姑仍其旧焉”。可见,对通行本的校订,早就有先贤为之,而于校勘用力最勤者,则莫过于江安藏园傅增湘。

傅增湘长年专研版本目録之学,校勘古籍,平生校书近八百种。其少时酷嗜唐文,时披《英华》一集,“往往览未终篇,榛芜触目”,“惜明刻沿讹踵谬,孤行天壤,无人董理,私自策厉,引为己责”(《藏园群书题记》)。从清季至本世纪三十年代,经多方搜访,广储异本,其中不乏宋椠明钞,亦复有明刊及清人校本多种,于一九三七年九月始为雠校,历近二载,卒偿始愿。藏园聚宋、明诸本,对明刊之讹误,细加校勘,其订正分异字、疑字、脱讹、脱句、脱行、补注、错简、脱全篇、脱全叶、补校记和补撰人十一类;又改正了格式行款的错误多处,使得《文苑英华》日臻完善。中华书局一九六六年影印《英华》时,在《出版说明》中说:傅校本“不仅不注据校的出处,而且还有不少遗漏,不足以令使用者信赖”,这一评价显然与事实不符,粗观傅校,不作仔细的分析研究,确会有此误解。笔者曾在北京图书馆寓目此书,并加以过録,花费了相当长时间去整理,有机会细加考察,对傅校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事实并非如《出版说明》所云,《藏园群书题记》其实早已有过交代,存世之一百四十卷宋椠残本,均首取而移写之;至于他卷,则以周叔弢所藏明钞本为主,④若遇有疑滞,更用另一明钞(傅氏称之为“百衲本”)参订,两本校毕,又复以范校本补其疏漏,⑤证其异同,而遇周本、“百衲本”二明钞均无者,则以范校本校勘。以周本校定者,全书所占居多,一概不加以说明,以免累赘,而依范校本之卷帙,藏园则在相应卷末的校语中明示。如傅校本卷二二〇之卷末就有校语云:“自二百十一卷至二百二十卷,凡十卷,家藏明钞两本皆缺,假东方馆藏本校之,乃夺讹溜幅,殊不足据,因以范履卿临叶君校本移録于上,竢异时访得精善之本,再为补勘也。藏园老人识。”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书局影印本配有宋刊一百四十卷,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中之数亦同,而其所寓目之卷次又略有不同,《题记》言及宋刊时云:“余四十卷咸属诗篇,其中二百六十一至二百七十之帙为余所藏”,此十卷宋本恰为中华本所无。傅氏在《英华》全书校毕,作完校跋之后,⑥又有新的发现,于己卯年(一九三九)十一月复见及十卷宋本,遂取箧中旧校予以补订,此十卷为卷二七一至卷二八〇,傅校本于此十卷之卷末除有先前校语外,又有补记云:“己卯十一月以宋本重校,改几字”。由是,此二十卷尤当珍视,其价值勿用多言。

今通行的明刊《文苑英华》,杀青仓卒,未能加以精校,造成书中讹误脱漏极多,傅校每卷是正之讹误往往至百许,片言只字不胜枚举,甚而至于有脱句、脱全篇的,仅以诗言之,刊本较明钞少杜甫《九日登梓州城》(卷一八五)、柳恽《关山道》、沉佺期《关山月》、庾信《出自蓟北门行》(均为卷一九八)、刘长卿《送皇甫曾赴上都》(卷二七〇)等五首,凡此巨失,今皆补完,实为快事。除此而外,明刊还有一个更大的弊病,周、彭二公所作的校和注文多为其删落径改,既失本真,或致武断,而藏园据各本,一准原式补入。观其所补,以异文居多,据沅叔自己讲,“此类钞本甚多,而校以刊本,删落者乃居半数”,这些义可两存的异文却是前人据其所见的本集、总集、选本所补,这些古集中的异文自应引起重视。傅校本中所补周、彭二公校记亦颇多,校记有録异文者,亦有録异文之出处者,注文中往往有“一作某”,诗末的校记往往以“一作皆艺文类聚”、“一作皆中兴间气集”等形式以示异文出处。《全唐诗》所録之异文多有出处不明者,由此亦可辑得一二。《英华》作为《全唐诗》辑佚的重要文献,今人童养年、陈尚君已付诸努力,而他们所据仅为通行本,而傅校本中尚有聂夷中诗的三联逸句未被收辑。《全唐诗》收聂夷中《送友人归江南》仅有前六句“皇州五更鼓,月落西南维。此时有行客,别我孤舟归。上国身无主,下第诚可悲。”傅校于此下补六句,遂使之成为完篇:“天风动高柯,不振短木枝。归路无愁肠,省亲无愁眉。春日隋河路,杨柳飘飘吹。”此事《文苑英华辨证》卷六亦指出,不知今人辑作何以未録。另 外,傅校还补刊本漏刻的撰人、作品本事多处,不复赘言。

以一人之力校此千卷巨著,实为不易,功不可没,然其疏漏处亦时有之。如卷一七四宋之问《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一诗,“春发幔城中”后脱四句,这在彭叔夏《辨证》中已指出:“宋之问《幸未央宫应制》诗,‘春发幔城中’,集作‘春发幔城东’,仍有四句‘登高省时物,怀古发宸聪。钟连长乐处,台识未央中’。《文苑》以‘东’作‘中’,遂脱四句。”《全唐诗》承其谬而脱,藏园未能据《辨证》补入,或其所见诸本均未有此四句,然校《英华》岂有不参考《辨证》之理欤?又,按《文苑英华》体例,一人而连篇入选者,辄以“前人”二字概之,在刊印时偶有漏载,傅校于此虽有所补,但有一些仍付之阙如。而实际上有些作品的作者,完全可以根据编排体例的分析和查阅别集及其它总集钩稽出来。如卷一八四《听霜钟》二诗,傅校未补作者,观二诗收于戴叔伦《晓闻长乐钟声》之后,而二诗又均在戴集中可以查找到,由此可断定为戴叔伦所作,诗题下当补作者“前人”。因《全唐诗》之编定时,零章碎句多采自《唐诗纪事》、《文苑英华》诸书,《英华》此二首脱作者,编订时未加审核,以为无名氏而收入《全唐诗》,殊不知已与戴叔伦诗重出,则明刊《英华》之误事大矣。《文苑英华》卷二七八《送人归沔南》及以下六诗均定为“朱颀”所作,而唐时无一名“朱颀”之诗人,查此七首诗的来历,均见李颀集中,中华书局影印本后所附索引亦据正文单列“朱颀”条,是为未加细辨矣,此种失误,傅氏亦未觉察。

《文苑英华》作为一代文章之渊薮,研习唐文、唐史者不可不读,通行之本讹误尤多,而佳本长期以来尘封一隅。草为此文,以引起博雅君子重视傅校,这也正是笔者心愿所在。

注:

①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八六《文苑英华》。

②钱谦益见有宋刊,《牧斋初学集》卷八五《跋宋版文苑英华》言其尝假宋刻残本七十册(七百卷)于王岕庵处。

③胡维新《刻文苑英华序》。

④一九三〇年九月三十日,傅增湘致张元济信云:“《文苑英华》传世明钞甚多,叔弢有一部,似据宋本所校,异时或以此本足之。”(商务印书馆一九八三年版《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又《藏园群书题记》云,“其行与宋刻无异”,“行格画一,渊源当出于宋刊;缮写精严,校字亦至为审慎”,是较好的本子,是故傅校“凡宋本所无者,咸以因本为主”。

⑤所谓范校本,为康熙时范履平从叶石君校本移録者,《藏园群书题记》有专为此而作的跋。

⑥据《藏园群书题记》,校跋作于己卯(一九三九)九月初八日。

《文苑英华校记》序 文苑英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92328.html

更多阅读

《夜谭十记》之《盗官记》——马识途 马识途一一夜谭十记

《夜谭十记》之《盗官记》巴陵野老  峨眉山人摆了一个发生在县衙门里的故事,我也来摆一个发生在县衙门里的故事吧。你们要问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县衙门里,我可只能回答一句:反正不是发生在我们这个县衙门里。我们这个县即使称不得模

李慎之:《哈维尔文集》序

捷克是个小国,但在这个小国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瓦茨拉夫·哈维尔。我们是一个大国,但当代中国称得上思想家的有几人?原因或许在于哈维尔所强调的道德和良知,如今我们这里有知识而无良知的专家教授是很多的,但他们注定成不了思想家

原创 《飞屋环游记》的启示之一 飞屋环游记电影完整版

《飞屋环游记》看名字就能想到那童话般的历险故事,加之是皮克斯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极易被贴上儿童电影的标签。其实不然,这部电影通过年近八旬的老人卡尔和妻子艾丽的平凡生活以及在艾丽病逝后卡尔和少年罗素飞屋环游的惊险故事所揭示

声明:《《文苑英华校记》序 文苑英华》为网友流年晕开时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