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设计“华容道义释曹操” 是一石五鸟的高招
“华容道义释曹操”乃千古佳话。看过《三国演义》或新版《三国》的人都知道,那是诸葛亮有意而为之的。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放走曹操?又为什么要让关羽去放走曹操呢?
无论是《三国演义》或新版《三国》都交代了诸葛亮对刘备陈述的一番理由:说他夜观天象,发现曹操不灭,而曹操对关羽恩重如山,不如将这个人情卖与关羽。
其实,诸葛亮所说的“夜观天象”不过是在刘备面前故弄玄虚罢了,实为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诸葛亮“未出茅庐即以三分天下”,曹操占天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北方;孙权有地利,雄踞江东,已历三世;刘备虽得民心,可当时却是居无定所,只能暂居刘琦的江夏,且兵少将寡,兵不上万,将也不过关、张和赵云。刘氏这样一个弱小的政治势力只有凭借着曹、孙两大政治势力的相互牵制,在社会形式相对安定的情况下,才可得以生存和发展。这与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之所以在“西安事变”中坚持要放走蒋介石,逼蒋抗日是一样的道理,共产党也是要凭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抗击日寇、无暇剿共之机,从而积极开辟敌后战场,扩大根据地,壮大自己。
试想,如果曹操死了,北方必然再度混乱,社会不得安宁,且曹操如果被刘氏杀了,曹氏集团必定要以刘氏为头敌,一定要发兵刘备替曹操报仇,刘备何以生存,何以发展?再就是曹操死后,孙权势力最大,也必定要设法一统天下,而刘备集团也必然成了孙权要扫除的头号障碍,刘备又何以生存,何以发展?所以,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看到共产党的势力不断壮大,非常害怕,就改为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皖南事变”也就是在那样的形式下被国民党制造出来的。
所以“华容道义释曹操”是诸葛亮出于政治形势考虑而作出的明智之举。这在《三国演义》和新版《三国》中明眼人是可以看出来的。
可是,诸葛亮既然有意要放走曹操,为什么还要派赵云,张飞,关羽分别在乌林、葫芦口、华容道阻击曹操呢?这是因为周瑜在火烧赤壁后围追曹操时故意空出北路,意图把曹操赶到刘备地盘,借刘备之手来杀曹操,以实现其刘备成为曹氏集团头敌的计谋。而诸葛亮在紧要地段派兵阻击之,意义有三:
一方面,可以不违背“孙刘联盟”,对东吴有个交代;
另一方面,也可削弱曹操力量,令其元气大伤,不能在短期内再度发兵“孙刘联盟”;
其三,也可借此让世人知道他诸葛亮料敌如神,运筹帷幄,以便树立他在刘氏集团的绝对权威。
还有一点,就是诸葛亮既然有意要卖人情与关羽放走曹操,却又为何要逼着关羽立下军令状呢?这也是出于他要确立自己在刘氏集团绝对领导地位考虑的。
我们知道,有民谣称“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可是在英雄可辈出的乱世,诸葛亮却“不【】求闻达于诸侯”隐居隆中,不是他不想发挥他的满腹经纶,实现他的人生价值,而是正如徐庶所言“天下英雄没有人配作他的主公,与其寻找一个主公,不如创造一个主公”。纵观天下,也只有刘备深得民心,思贤若渴,然心高智短,正好可作为他借助的一面旗帜,可创造的一个主公。刘备“三顾茅庐”之际,他之所以要出外云游,一则是暗访蜀川,为日后“三分天下”,立足汉中进行社会调查;二则是借此来抬高身价,确立他在刘氏集团的绝对领导地位,才可充分施展他的雄才伟略。“隆重对策”令刘备茅塞顿开,称“孤得孔明,如鱼得水”,对诸葛亮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绝对服从。可是关羽心高气傲,虽然也佩服他的足智多谋,却只敬他的大哥刘备。在刘备携百姓逃亡江夏的时候,关羽就跟诸葛亮名言过“我一生只敬三者,一是天,二是地,三就是我大哥,我大哥的仁义与天同高,与地同广”。诸葛亮要想确保在刘氏集团的绝对领导地位,借用刘备这个他要创造的“主公”,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就必须要降得住关羽,关羽乃义薄云天,有恩必报之人,所以他逼关羽立下军令状,然后再放了关羽,这样他就于关羽有着不杀之恩了,让关羽欠下他的人情,以便关羽也能对他唯令是从。
综上所述,诸葛亮设计的“华容道义释曹操”有五点妙处:一是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二是不会违背“孙刘联盟”的约定;三是进一步削弱了曹操的势力;四是再一次体现了他料敌如神、运筹帷幄的智慧;五是令心高气傲又有恩必报的关羽欠下了他的一个大人情。可见,诸葛亮设计“华容道义释曹操”真乃是一石五鸟的高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