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赫鲁晓夫的改革失败谈起 赫鲁晓夫改革内容

写于1989年

案头正好有一篇写赫鲁晓夫改革的报告文学《历史·人·幻梦》。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虽不乏局部成功的试验,但就整体而言,尚无成功的先例。失败似已成为改革者的炼狱。鉴此,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也就特别引人深思。
那篇作品对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作了剀切的分析。大体上概括了这样几条:
一、在农业问题上的失败。赫氏的农业改革没有触及所有制问题。
二、赫鲁晓夫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经济改革上,而从未提出和实行依靠民主力量来改造官僚政治结构的政治改革,这是造成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最后夭折的根本原因。
三、赫鲁晓夫所有的改革措施尽管是有意义的,但却是不彻底的,其结果,反映在经济上是旧体制的旧病重犯,消费品供应不足和持续的物价上涨;反映在政治上是改革失去了几乎所有阶层的支持:官僚阶层恨他,是因为他要改革;人民群众不满,是因为他的改革软弱无力。他几乎将左派右派、上层下层全都得罪了。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时下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在缺少民主传统的东方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进行改革,必须首先树立改革领导者的高度的个人权威,使其能以钢一般的意志和铁一般的手腕来统率整个改革的进程,惟此方可使改革奏效。
从赫鲁晓夫的改革失败谈起 赫鲁晓夫改革内容
我以为,依靠个人权威进行的改革是危险的。
赫鲁晓夫的个人权威不可谓不大吧:他第一个掀开了历史的铁幕,并以令人敬佩的魄力医治了历史留下的创伤,他在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率先举起改革的旗帜,并向人民许诺保证在1975年至1980年使苏联进入天堂般的共产主义,他精力充沛、刚毅倔强、到处巡视、检查、批评、发火、骂人……在六年之内撤换了四个农业部长……然而,结果呢?权威夭折了,改革流产了。
改革从来就不是哪一个或几个人的事情;领导人个人的思想、魄力、能力和魅力,代替不了全民族的共识。改革可以而且应该由杰出的领导者发起、组织和领导(这是以领导者顺应历史潮流为前提的)。但改革若不能成为全民族的自觉的行动,那么,旧体制是不会轻易让位于新体制的。改革的主体是人民。改革的最大力量来自人民。如果颠倒过来,民众成为改革的“被动语态”,民众不是改革的直接实施者而是单方面的承受着,改革当然就会有一个令领导者万分棘手的承受力问题。历史反复证明,改革一旦成为“圈子里的事情”,改革只能由领导人的“恩准”并由领导人来裁剪改革的规模与尺度,民众对于改革的支持和参与程度就必将大大降低——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几乎失去了对改革进行支持与参与的权利。
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正在于他不是依靠民主力量而是依靠个人权力对庞大的官僚统治作 寡不敌众的孤军奋战;而民众对他改革的支持(尽管有不满)又无从实现(在专制政权下民众的意志无法正常地表达出来),赫鲁晓夫甚至在失去官僚阶层支持的情况下都未曾想到依靠民主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寻求支持改革的力量,而仅仅喟叹:没有别的力量可以指望了。
看来,没有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高度民主,就没有全民族对于改革的共识和主体参与。赫鲁晓夫改革失败所提供的“前车之鉴”,大概是可以证实这一点。

载自《解放日报》第7版,1989年2月28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91971.html

更多阅读

一分区史研究——一言难尽黄土岭:从沙飞的老照片谈起

一言难尽黄土岭:从沙飞的老照片谈起先从沙飞拍摄的一张老照片说起。作为从1919年到1949年这三十年的历史,在历史分期上被称作是“现代史”。1919年以前为“近代史”,1949年以后为“当代史”。总之,凡时间一经过去,便可被称为“历史”。

从《死囚漫步》谈起 死囚漫步 电影

这篇文章是因为看到蒂姆·罗宾斯和阿德里安·布劳迪要加盟冯小刚的《1942》。海伦·普雷金是一位真诚的天主教修女,1993年她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完成的小说《死囚漫步》(又译《死囚上路》或《越过死亡线》)在美国及世界上都引起了广

从马云出书谈起 从闪电谈起

——众筹融资谈4众筹进行股权融资的目的是为了进行项目投资,之所以投资于早期的创业项目就是希望能够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众筹之后就成为了投资者,从这个角度来看创业项目,如何才能在获得高收益的过程中,有效的降低风险?投融资双方是

从赫鲁晓夫的改革失败谈起 赫鲁晓夫改革内容

写于1989年案头正好有一篇写赫鲁晓夫改革的报告文学《历史·人·幻梦》。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虽不乏局部成功的试验,但就整体而言,尚无成功的先例。失败似已成为改革者的炼狱。鉴此,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也就特别引人深思。那篇

声明:《从赫鲁晓夫的改革失败谈起 赫鲁晓夫改革内容》为网友火焰风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