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的实施将是建筑工程领域的重大变革,也是划时代的技术进步。规范中“钢筋工程”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一是使用高强钢筋,降低钢材消耗量,达到节能减排、高强增效的目的;二是专业化生产,可有效防控“瘦身钢筋”,减少钢材浪费,确保工程质量。
关于高强钢筋的使用,相关研究表明,板筋使用HRB400级钢筋较HRB235级钢筋节材34.6%~41.7%;框架柱使用HRB400级钢筋较HRB335级钢筋节材8.3%~16.7%。
专业化生产归纳起来有两大优势:一是质量和效率的优势。由于专业化生产使用先进的设备及管理软件,可使钢筋的抽筋、下料、弯曲、绑扎等大量现场作业量转移到专业化工厂内用机械完成,提高产品质量,进而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有利于提高建筑业的工业化水平。特别是钢筋焊接网、组合梁、柱、笼可大幅度提高钢筋混凝 土工程的施工质量,降低钢筋工程安装的劳动强度,有利于加快钢筋工程的专业化发展。二是成本和效益。实际上专业化生产的成型钢筋制品最大动力还在经济效益上,其中包括商品钢筋加工企业的效益和商品钢筋应用企业的效益,节能降耗效果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15%以上,比现场加工节约电耗60%,原料废料率从6%降到2%,降低工程造价。同时,在实施专业化成型钢筋加工配送过程中,确保了施工现场整洁文明,排除了由于钢筋加工制作带来的不安全隐患,提高工程安全系数。因此,推广专业化生产成型钢筋制品是利国利民的举措。
与以往的规范相比,本规范具有技术更全面、更科学,操作更规范、更严谨的特点,对加快钢筋工程实现专业化加工配送、提高钢筋工程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钢筋工程属于一个集中范畴,本规范从钢筋工程涉及材料的材质、机械性能,成型钢筋制品的加工成型、连接施工、质量检验以及成型钢筋制品的配送、存放及现场监管施工都做了详细规定,提出了具体要求,更科学规范,规范操作性强,更具有强制性,应该严格贯彻执行。
规范对钢筋工程的专业化加工配送及施工安装都将产生长远、重大影响,也是对建筑工程钢筋技术进步的推动,同时还会催生一个新的产业,总体来说体现在三大方面。
一是改变钢筋工程生产加工配送现状。建筑业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为其中最重要的环节,而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三大块钢筋、混凝土和模板中,后两者已经实现商品化、专业化,而占建筑工程总成本30%的钢筋,其加工生产依然保持落后的手工、半机械模式。长久以来,我国建筑工程所需要的钢筋加工主要依靠人力在施工现场进行,机械化程度低,生产能力低,且加工质量和时间进度难以控制,材料和能源浪费高、产品质量差,劳动强度大。高成本、低利润,严重制约了建筑施工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也制约着工程质量的提高。钢筋加工技术的落后已成为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提高钢筋工程质量的瓶颈。
钢筋工厂化生产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规的钢筋加工厂在美国、德国、英国陆续建成,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这些国家基本上每隔50~100公里就有一座现代化的钢筋加工厂,1989年的法国和荷兰工厂化加工钢筋用量已分别占总用钢量的29%和50%,而在德国已经拥有40%以上的钢筋市场。这些国家的钢筋加工标准齐全,设备先进,管理到位,效率高。而我国钢筋工厂化生产至少落后欧美等发达国家50年,即使是商品化成型钢筋发展较好的北京市也仅处于推广应用的初级阶段,珠三角地区仅有一两个城市在探索推广商品化成型钢筋,仅处于起步阶段。规范的实施对改变我国钢筋工程生产加工配送的落后状况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是规范的实施是顺应世界钢铁产业发展趋势的。从世界钢铁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建立完善的钢材深加工配送产业链体系既是钢铁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面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世界发达国家钢材综合深加工比例可达50%以上,其中线材60%,棒材40%,管材30%,板材达70%左右。国际先进钢铁企业主要通过完善的营销网络和加工配送中心来提高钢铁产品的销售服务,同时加工服务中心也是提高钢铁售后服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是规范的实施是面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钢材物流加工配送已成为外资进入的一个热点,外资物流企业和国外钢铁企业已经在从东北到华北、从华东到华南的沿海地区建立了数百个钢铁加工配送中心和仓储中心。从整个产业链来看,我国钢铁物流服务发展严重滞后,如任由外企强势扩张,国内很多钢铁企业将会失去国际甚至国内市场,钢材加工配送是我国企业不能放弃的领域。规范的实施,可以掀起建筑施工领域的一次产业革命——钢筋工程工业化,钢筋加工配送可以发展成为横跨钢材、物流、施工、信息领域的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