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最令人痛心的一个社会痼疾,就是儿童拐卖。据报道,很多孩子被拐后,被砍掉手脚、弄瞎眼睛或变成哑巴,扔到街边乞讨,成为替人挣钱的残疾工具。其实这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孩子是以几万块的价格被卖,卖到穷乡僻壤或不会生育的人家,形成一个非常大的人头交易黑市。尽管政府对拐卖儿童的犯罪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但法律只惩罚那些人贩子,却对买孩子的人网开一面。这就带来了另一个令人忧心的社会问题,借用一句动物保护广告: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香港导演陈可辛根据“打拐”圈里人尽皆知的“彭高峰寻子”的真实故事,拍摄了电影《亲爱的》。区别于刘德华的寻子电影《失孤》,《亲爱的》在寻找到孩子后,又加上了追讨孩子,于是我们看到生(父)母的“失而复得”和养母的“得而复失”这种人间悲喜剧,一个家庭的团圆意味着另一个家庭的分离,他们之间唯一的呼应点,就是开始时生父在寻人启事的那句提醒“不能给孩子吃桃子,他会过敏”,成了结尾处养母对生父的同样叮嘱。这就让观众产生了一个叩问:谁才是孩子真正的归宿,血缘与亲情究竟该如何选择?从而引发了另一个道德命题:生孩子的人和养育孩子的人,谁对孩子能够主张更多的权利?
导演陈可辛显然无意做社会问题专家,他只是事件的陈述者,并且尝试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采取了对称式的电影结构。第一部分,他让观众跟随着正面主人公(生父母)的视角,第二部分,他又让观众跟着反面主人公(养母)的视角,最后观众发现,通过两种视角看待同一个故事,你无法选择,失去立场,谁是正面?谁是反面?导演甚至在片中设置了这样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那位讨儿心切的养母在车站见到正在被用作反拐卖宣传的儿子,不顾一切上前拥抱他,这时一群原本是受害者的生父母,突然对养母施加暴力与侮辱,无法劝阻,不可理喻。于是观众开始怀疑,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影片最后,导演还让那个被丈夫告知没有生育能力的养母突然怀了孕。很多人认为这代表了某种希望,是一个宽慰的结局——难道一个农村妇女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生育?这是多么大的讽刺与悲哀啊!原来并不是自己没有生育能力,而是丈夫不行,但她为此却被责怪了许多年,还养育了两个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孩子,无论是拐卖来的,还是捡来的。我们不禁想问,什么是悲?什么是喜?
作为西方意识强烈的香港导演,陈可辛是惟一敢北上拍摄中国内地现实题材的人,有艺术的良知和责任感,勇气可嘉。 然而他毕竟是香港导演,没有中国“第六代”导演那样的文艺基因,他的电影都有商业计算,甚至把片名由《亲爱的小孩》改为《亲爱的》,以免让人误以为是儿童片,同时好做商业宣传。所以,对于《亲爱的》这样一个题材不算新颖的现实剧,他找来了赵薇、黄渤、佟大为、张译、郝蕾和张雨绮等六大内地华语电影圈中的人气明星,组成商业电影才有的“梦幻阵容”,将这场事关亲情和血缘撕扯的情感大戏演绎得百转千回,深情动人,被誉为“年度最佳集体表演”。比起影片本身,几位演员的表现更为出彩。
饰演寻子父亲的黄渤在片中用影帝级的表演,再次证明他不仅仅是中国内地的“喜剧之王”。他是影坛最写实的小生,其貌不扬恰好是生活的写照,那蜿蜒的皱纹最好地展现了命运的曲折与悲苦,连笑都是苦笑。当然,他的哭也为人所津津乐道。在本片中,黄渤在派出所楼梯转角处的一场哭戏最为深入人心,历尽多年的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找到丢失的儿子,儿子却不认他,直接就把他当成抢人的坏人,求警察叔叔把他(们)抓起来。黄渤这时的悲从中来,完全是情感积蓄已久的一次爆发和宣泄,那种痛彻心扉的绝望和撕心裂肺的哭喊令观众唏嘘不已。
而首次挑战农村妇女还要说方言的赵薇的表演,也受到了导演、影评人及观众的热烈赞誉。片中一身乡土打扮素颜出镜的赵薇,颠覆性演绎了外形粗糙的村妇,真实而自然,其新闻纪录片的演法,令人匪夷所思,被称赞为零痕迹表演,甚至连准备都看不出来。除了有安徽老家方言的优势,她那双中国银幕上最大的眼睛,也发挥了作用,明显是蓄足了泪水,可以源源不绝地流出来,一哭到底。难能可贵的是,赵薇还将每个泪点每场哭戏都演出了微妙的区别,不仅有悲伤,还有悲愤,甚至是悲悯。有了本片中最为成熟而放松的表演,如果观众还没有忘记她小燕子的角色,那只能说明观众还没成熟。
看得出来,香港导演陈可辛想要在内地影坛上有所作为,铆足了劲儿:大量晃动与运动镜头的应用,最直接和直白的哭喊嚎叫,引人深思又揪结的人口拐卖问题……然而他似乎用力过猛,使得《亲爱的》有讨好观众之嫌,被外媒病诟为煽情过度。事实上,本片并没有过多放催泪弹,配乐使用上有所抑制,很多时候处于静音状态,此时无声胜有声,令情感窒息。从现场效果来看,也并不像清华大学点映时需要为每个坐席准备一方小手帕,还不到泪奔的地步,或许如黄渤在片中所言,因为你不是孩子的父亲,所以你不理解。
但是,光哭没有用,泪水解决不了社会现实与情感问题——或许连导演自己都不解。
《中国合伙人》的编剧张冀,在这部133分钟时长的电影里,想承载太多的故事和情感,对每个人物都用情至深,矛盾不断,各有高潮,却让他们不得不弱化自己,迁就别人的需求,以致几位主角都没有得到充足的空间展现自己。而他在剧本中增加了很多“格局”的东西,使得电影跟整个社会、时代的关联更强了,却造成大量的故事线交代不明确,剧情有时显得松散且偏离主题,削弱了演员们的动情演绎,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亲爱的》对警察、法官、福利院院长、计生办政府人员等都有提及,却对情与法、法与理无能为力。比如,人口失踪24小时才能立案,有更好的生活条件与教育环境的人才有资格领养,孩子丢失后必须有死亡证明才准许再生——太搞笑了,对于一个土豪来讲,生孩子还需办准生证吗?
但是,正如导演陈可辛所言,我们不能改变某些绝望,但我们可以给予爱的关怀,理解是一种爱,同情也是一种爱,当然,帮助更是爱。所以在《亲爱的》最后,影片还原了真实现状,出现了现实中从未放弃、至今仍在寻找孩子的父母们,甚至放上了孩子的照片和联系电话——万一有人能看到呢?
突然注意到电影的角色海报,上面写着:“勿失勿忘,带爱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