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灵感来自生活。生活有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读书读史算是间接生活。
我的这组【读史戏作】,却源自于诗。
半年前购得一部【棕槐室诗】,当时只是大致浏览,近日细读,方悔相见太晚。诗皆上乘之作,平中见奇,由浅入深,是个人很喜欢的那种风格。其中一首七绝,颇有意思。友人欲请作者彭鹤濂做些古籍校刊工作,回诗婉拒:已成衰老力难胜,得赋 闲居喜倍增。爱咏樊川诗一句,清时有味是无能。为此友人慨曰:“借用句极贴切!”
唐人有许多句子,介于似解非解之间。如老杜的“丛菊双开他日泪”,李商隐的“琴瑟无端五十弦”,再如小杜的这句“清时有味是无能”。原诗为:
清时有味是无能, 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清时是指清闲时候。有味怎么会无能呢?此诗以前读时,只觉新奇而未深思。这次由彭诗的借用,引发了我的奇想,且由清时的无能想到了明时的无能。其实,大清的历任皇帝,包括清末几位,皆非昏庸无能之辈。然而,精明如慈禧,开明如光绪,都挽救不了必败之局,那就统统归于无能吧。“明末昏庸皆特色,清时有味是无能”。莫名其妙的句子就这样蹦出来了。
我读中国历朝历代史,最注重两头,即开国和完结。教训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亡国之君更值得玩味。此前还写过一首【戏说阿斗】:凭何更上一层楼,击鼓传花阿斗愁。诸葛大名垂宇宙,锦囊妙计付东流。何妨恋魏还思蜀,管保降曹不改刘。慢笑庸才扶不起,中原逐鹿几人羞!诗不是论说文,五首歪诗更非醒世救世之言,只是作者对个像的具体感慨。我的老乡四月天先生留言: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先生的意思是否可作如下解:今事有历史的影子,历史是今事的镜子?如是,则“回春恨有冰三尺,对症唯差药一盅”,便不算无的放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