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林
袁隆平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他研究的杂交水稻已经是国内外尤其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重大科技成果。不过,前段时间,因为他支持转基因技术,将这位老科学家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1月10日,袁隆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仍重申:“转基因技术不能一概而论,转基因技术所属的分子发展技术,将成为未来农业技术的发展方向。”他表示,他将身体力行支持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自己也愿意试吃转基因作物。
袁隆平一向谨言慎行,对转基因技术,即不赞同,也不反对,被业界称为转基因技术的“中间派”。但由于他支持转基因技术,赢得“赞成派”的喝彩声。
在转基因“赞成派”中,中国农业科学院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宏福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他看来,转基因玉米和大豆这些产品在美国,加拿大还有阿根廷,巴西,都是人直接食用,直接食用都没发现有什么不良的反映,那么它经过动物食用,动物之下的产品对人有什么不良作用,根本是无稽之谈。
虽然“赞成派”对转基因技术说得头头是道,但他们现在却没拿出权威的数据证明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基因就没改变。事实上,在全球生态系统中,转基因生物是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外来物种,它可能破坏整个生态的平衡。
国际上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2001年的“墨西哥玉米基因污染事件”、2002年的“转基因玉米混进美国大豆事件”,2006年还曾出现“转基因大马哈鱼逃逸事件”。目前,墨西哥禁止种植转基因玉米;欧盟暂缓进口转基因食品;英国的许多大超市禁止使用转基因生物作为原料生产食品。
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敢于或愿意把转基因粮食商业化。特别是有13亿人的中国,更应该严格管理和审慎地对待,如果转基因粮食,一旦大量进口的负面危害成为现实,将悔之晚矣。
不久前,在国内某网站进行的调查中,100%的消费者都选择了“对转基因安全性将 信将疑”这一选项。消费者之所以会如此迷茫,是因为这场旷日持久的转基因技术安全激辩自始至终未能厘清“推进转基因研究”与“推广转基因食品”的界限。一些科学家对转基因研究的“笃定”支持,与公众对转基因技术安全“不确定”的恐惧交织在一起。
目前,中国的粮食越来越不够吃了,其自给自足的神话早已被打破,粮食的对外依赖度达到5至8%左右。尽管如此,中国的粮食进口仍应以自然生产的产品为主,而不是大量进口转基因产品。而从国外进口到中国的转基因粮食,质检部门发现一起就要处理一起,该退回的应坚决退回。
据新华社报道,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已退运60.1万吨进口转基因玉米及其产品。基于2013年12月19日中国质检部门曾发表声明,称中国已退运54.5万吨美国玉米。新华社的最新报道意味着,在那之后,中国又退运了更多美国玉米。
质检部门对这些转基因玉米做退货处理,是对国家和公众的高度负责。事实上,中国大批量退回美国的转基因玉米并不是偶然。包括玉米、大豆等在内,中国转基因食品的最大来源国是美国。美国向中国大量输出含有转基因成分的玉米,恰恰撞在了中国的枪口上。随着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对食品安全的越来越重视,走出这一步有一定的必然性。
回到本文开头的话题,在国内争论不休的情况下,袁隆平对转基因技术的支持,让我们大惑不解。正是由于他态度的转变,似乎为转基因技术“赞成派”增添了砝码。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已经是国内外尤其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重大科技成果,因此,他没必要去挺转基因技术,避免有人借他的嘴,为“赞成派”找到难得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