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义001-003集净空老法师主讲_如梦居士 楞严经南怀瑾主讲视频

楞严经讲义 净空老法师 133集/266集文字档 完整版 下载地址:

净空法师讲楞严经.doc 楞严经净空法师.doc文本

WordDOC文档: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37597179.html

编号001-a/133–经题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诸位同修!这个《楞严经》我们先后大概总讲了有十遍以上,同修们对于这部经都非常地欢喜。记得过去一次,在第一公司九楼孔会计师的办公室里面,讲过一段时期,以后由于差别因缘,停下来了。我以为那一次是讲圆满了的,结果有人告诉我,那一次没有圆满。所以有许多人向我打听,这一次是接着上一次未完的讲呢,还是从头讲起。《楞严经》不算太长,我们这一次从头讲起。那么今天我要征求同修们的意见,我们要不要讲玄义?如果要讲玄义呢,大概要耽误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够讲到经文。我们过去讲经呢,好像讲玄义只讲过两次,大多次数就是把经题介绍了,再有这个教起因缘略略地说一说,就入了经文了。老同修们,对于佛法有一些基础的,听玄义是很有味道的。如果是初学,刚刚来听经的,这个玄义不太需要,听的时候会摸不到头绪。那么今天我们头一天开讲呢,同修们是愿不愿讲玄义,我们讲完以后来表决。今天呢,总归开宗明义,先要把经题介绍出来。

本经的题目很长,一共有二十个字。经题长,包含的意思就相当的丰富。《楞严经》至始至终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像《法华经》在分量上与《楞严经》是差不多的,字数是差不多的,六、七万字。但是,《法华经》里面有二十八品,而《楞严经》没有品,自“如是我闻”到后面“信受奉行”一气呵成,是一篇大文章啊。而这一篇大文章,完全是依照这个题目来作的,题目就是这个经题,二十个字,除了那个“经”的一字是通题之外,别题有十九个字,也就是依照这十九个字作这一篇大文章。如果要照字数来讲,拿今天人的眼光来看,还不算太大,为什么呢?只有六万多字,不算是很大。

我们讲楞严经呢,过去将这个经本,曾经印过两次,印过三次。第一次讲,是在华藏莲社,那个时候用的经本,是台中莲社送给我的。第二次在念佛堂讲呢,经本就是我们自己印的。现在诸位用的这个本子,好像是第三次、第四次开始讲的。那么这个本子,现在所剩下来的,只有170本。所以希望同修们听完经之后,本子保存在道场,不要带回去。因为只有170本,如果经本再缺少了,以后听经的人多了,怕经本不够用,这是请同修们特别原谅的。第三次呢,我们曾经印过一个合订本,就是楞严经、金刚经、法华经,精装的小册子。那个时候,也是我们华图会没有放书的地方,我们在佛教会讲经完了的时候,书本子那么多,自己没有地方放,所以全部都结缘。那么所剩下来的书,大概只有三四十本的样子,这个本子不多了。将来如果同修们需要的话,我们可以再印,以后要是大家喜欢,我们再选好的版本来翻印。这就是我们讲堂讲这个经的因缘,也略说到此地。

现在请诸位看这个经本、经本的经题。这个本子上用的经题很省略,不是完全题目。同时这个本子当时翻印的时候,我没有注意到译经的人、证译的人、笔受的人它上面都没有,都省略掉了。那么这个在我们讲经的规矩上,是一定要把它讲出来的,凡是省略掉的部分的,我都会给它写在黑板上,所以这黑板上面就是一个完全的题目。

这个题目,我们一共分做八段来讲。为什么分八段呢?诸位一看底下简单的注解就晓得了。佛经的选题,这老同修们都晓得,七例选题。七例里面是人、法、喻。那么本经,在七例里头,是属于具足例题。就是人、法、喻都有。我们先将这个人、法、喻,就题目当中将它指出来。

【大佛顶】三个字是比喻,将这部经比作“佛顶”,“大”这个字是赞叹,赞叹的话。诸位要晓得,佛,三界之内最尊、最贵,再没有比佛更尊贵了。可在佛的身上,佛的“顶”是最尊贵的。

那么从这个比喻当中,我们就能想像这部经的地位。这部经就像佛的佛顶一样,所以这部经,在过去无论是学佛或者是不学佛,几乎凡是读书人,没有不读《楞严经》的。不但这个义理妙啊,在文字上也是第一流的文章。古德从文学这个文字的立场上,常将《楞严》比美于《庄子》。我们晓得《庄子》在文学上是属于第一流的文章,那么这是讲文辞之好,是一切经都比不上的。那么当然这跟笔受的人很有关系,房融是个文学家,以宰相之尊参加译场,笔记、润文当然是跟一般翻译情形是不同的。

题里面的【如来】是人,如来是证了果的人;题里面有【菩萨】,菩萨也是人,菩萨是正在修行的人。一个是“因地”的人;一个是“果地”的人。那么就是这个题目里面有“人”,有“喻”。

【密因】是法,法里面有四种,就是“教、理、行、果”。所以“密因”在这四种里面是属于“理”法。

【修证了义】,“了义”是属于“教法”。我们常常讲“教”的时候,你看“四依法”里面就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那么这部经是“了义法”。

【万行】是“行法”,“万行”就是讲的“六度万行”。“六度”是万行的纲领。

【首楞严】是“果法”,就是修行所证的“果”。

所以在“法”里面,“四种法”都非常地完备——“教、理、行、果”。所以从别题十九个字,你能把这一部经的大意就可以看出来了,它在佛法里面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的话,它是完完整整的。经文虽然不长,这个义理相当地完整。

这一部经无论在佛法里头学哪一宗、哪一派,也可以说是共同的科目,是在“教理”上的共同科目。它的普遍啊,可以说已经超过了《唯识》。《唯识》在教义上也是共同科目,但是,学佛的人,不读《唯识》的人很多,但是不读《楞严》的那太少了。那么由此可知啊,在这个教义上面,《楞严》已经取代了《唯识》了。由此可知,这部经在中国一千多年来,为我们中国人所喜爱。那么说到喜爱呢,当然深契中国人之机啊,所以能够得到我们这样地尊重、喜爱。因此,历代弘扬《楞严》的人特别多。

《楞严经》的注解,我们不要说今人的注解,古人的注子将近一百种之多。我晓得的差不多就将近有九十种,还有我不知道的呀。我所看到的大概有三、四十种,那么这是古注里面代表的注疏、最好的注疏。那么现在也有几种注子在台湾最近几年在翻印流通,便于学习,流通得最普遍的要算是圆瑛法师的讲义。

圆瑛法师是近代人,这一位老法师他的一生的功力都在《楞严》上。从他这个序文里面看,他二十几岁就留意于楞严、听楞严、研究楞严,他到六十八岁开始写这个讲义。讲义写成了之后,那么接着写一部《圆觉经讲义》,他老人家就圆寂了。所以《楞严经讲义》跟《圆觉经讲义》是圆瑛法师一生当中,可以讲是他的代表作,最成熟的作品,与圆瑛法师一生弘法利生,行解相应。我们从他讲义里面去看啊,依旧脱离不了古人的范围。由此可知,注解经相当不容易。

那么他这个讲义的好处,就是深入浅出,便利于初学。古人的注疏都有相当的深度,换句话说,在文言文没有相当的基础,文字上就是障碍。所以我们有这个圆瑛法师这部讲义啊,对于今日之下的学人来说,那是有很多的帮助。读了他这个讲义之后,再要研究古人的注疏,那就方便多了。

但是这还不是入门正确的办法。入门正确的办法是什么呢?是要熟读经文,给诸位说要背诵经文。经是佛说的啊,个人的注解是代表他个人的心得,他的看法,不是佛完整的意思。所以说是,一百家的注解,当然,这一百家不一样的看法。如果看法都一样,那个人已经写出来了,何必还要重复呢?重复也没有人看了,也没有价值了。

过去我们净土宗的祖师莲池大师,他老人家也有一部《楞严经》的注解。但是他可不是按照这个经文逐字逐句来解释,他不是,他是选择、择要地拿几段来解释。那个题目叫《楞严摸象记》,是瞎子摸象的意思。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明古来大德的这些注疏都是瞎子摸象啊,所摸到的那一部分都是真实的。

因此我们读《楞严》不要有成见,不要随着一家的注疏去走,我们要跳出这个圈子之外,很冷静客观地观察各家的讲法,自己做个参考、做个比较,才能够看得出点真实。当然,最好是要实证,实证那就是要从背诵下手。古来的这些大德,研究《楞严经》的,能够背诵的人都不少,那么在今日之下我们也提倡背诵。

前些年,这个香港海仁老和尚,在香港号称为首楞严王啊,这是一生研究首楞严经的。他是前年过世的,好像是去年还是前年过世的?去年过世的,九十多岁。他在香港教学生只教人楞严,跟他学的不多,只有五六个人。为什么呢?条件太苛刻了,就是一定要背《楞严经》。你《楞严经》不会背呀,你就不能入他的门。入他的门,他要考试,第几卷第几行马上你就要背下来,你背不下来的时候,他不收你做学生。所以他的学生,对《楞严经》都背得很熟。不但要背经啊,还要背注解。他选择的是藕益大师的文句,就是《楞严经文句》,连经文连注解都要背,也不容易啊!还有五六个学生,还真能背得下来啊。

这个经题是一部经的总纲,经文这是一个经题的细目啊,所以全经的要义就在经题的里面。不但《楞严》如此,一切经都不例外。所以日本人呢,他喜欢偷懒,他不念经文,他就念经题。为什么呢?经题就是一部经的代表了嘛。所以你到日本去参观,他们念的什么?“南无妙法莲华经”。我们念经文,他念经题,“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他搞这个。

诸位要晓得,那个经文熟透了,受持经题就是受持全经。经中之义完全都不晓得,经题起不了作用啊。为什么呢?一切大乘经,它的要义都是教我们“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啊,经题、经文皆是文字般若。如果义理要不透彻,怎么能从这个文字般若里头起观照的功夫呢?

所以诸位这一点一定要记住:不能起观照的功夫,于“行”就不相应。我们常常讲,“行解相应”啊,不相应就得不到利益,就得不到功德。功德、利益呢,一定要从相应里面来求。换句话说,一定要晓得观照的功夫啊!唯有观照的功夫才能够实证啊。你像《心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啊:“观自在菩萨”,“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那不是浅啊,“般若波罗蜜多”是智慧到彼岸,到了家的智慧啊,最圆满、最究竟的智慧,叫“般若波罗蜜”啊。“行”是什么?“行”是修行,是起作用啊,就是最圆满的智慧,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叫做“行深般若波罗蜜”啊。

怎么个“行”法呢?观照,“照见五蕴皆空”,观照啊。大乘佛法的功夫都在观照之中,所以诸位要是懂得观照,那你就是头头是道啊;你要不晓得观照啊,处处成障啊,你的障碍就多了。那么我们修行这么多年了,有成就、没有成就,就在“行门”里头有没有观照的功夫啊。

佛法里面常讲啊,“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就是观照。“念”是什么?念是烦恼、是障碍啊。烦恼、业障现前了,不要紧,没有关系。为什么呢?无始劫以来我们都是生死凡夫啊,那个烦恼、习气不是一下子就断得了的呀,它会时时刻刻起现行的。起现行不要紧,要紧的是什么呢?就是般若观照的功夫。为什么呢?观照一起来呀,烦恼立刻就止住、就降服住了,那个就是功夫啊。妄念常常起啊,观照也随之而起。功夫用久了,观照就得力了,妄念就少了;妄念少啊,心自然就清净了,这个时候你也就得大自在了。所以那个“观自在”,自在从哪里来?从观照当中这个功夫上得来的。

八万四千法门,从原理、原则上讲,是“一”不是“二”啊,都不例外啊。所以我们对经一定要熟。大经太长了,我们没有办法背诵,这就是我们自己有业障啊,我们的机缘、时节因缘错过了。假如我们要是在个六、七岁的时候,我们的老人呢,就觉得《楞严经》很好,叫我们背诵,给诸位说,不要三个月的时间就都会背了,小孩背东西快啊。现在我们到二、三十岁以上了,再要背东西,哎呀!叫苦连天啊。四十岁以上的人啊,就不能背诵了,听听就好了。

所以背书这个时节因缘是在十三、四岁以前,那是黄金时代,那个时候所背的东西,只要下的工夫深,一生都不会忘掉。所以这个古人教学,这个儿童上学的时候,老师教他什么?就是教他背书。也不需要讲解给他听,督促呢,督促他念的遍数。小孩很聪明,一、二百字的这个文章,一遍啊,聪明、能力高一点的,一遍就会背。

我自己本身就是例子。我念小学、念初中的时候,那个国文我一遍就会背。因此怎么样呢?不念书啦!考试之前十分钟,顶多考五科不得了吧,考五科十分钟,看一遍,都会背了。应付考试啊,那是绝没有问题。不念书了,但是怎么样呢?第二天就忘掉了。所以,以前那个老师,就是看着学生,一遍会背,不行!你给我念一百遍!念两百遍!为什么要念那么多遍数呢?不会忘掉啊。我在学校里念书的时候,我的老师就不这么严格,只是说混过考试就算了,没有这样严厉地督促啊。所以小的时候念那些书通通都忘光了,都还给老师了。

那么在古人教学经验里面告诉我们:天赋高的,一天可以背诵六七百字,不会忘掉,一生都不会忘掉啊;中等的天赋可以背四五百字;比较上差一点的能够读二三百字,这是过去教学经验当中的记录。那么我们比比古人,我们一天能背多少字呢?我们到底是上等根器还是个下等根器?不必问别人,自己试验试验就晓得了。假如说一天背六百字,这个《楞严经》,一百天就够了,三个多月就全都会背了,算不了一回什么事情啊。

所以现在诸位啊,年轻的同修们,你们在做学生的时代,一定要下决心,要背诵!背诵经文,给诸位说,“三学”同修啊,就是修“戒、定、慧”啊,比念佛、比持咒效果还要大!那么古人为什么提倡这个念佛与持咒啊?好像这个背诵经典的很少啊。诸位要晓得:背诵经典是第一层的功夫;持咒、念佛是第二层的功夫。心清净了,那一句佛号才得力了。我们现在这个心乱七八糟的,所以佛号念了几十年都不得力。为什么呢?念佛的时候会打妄想,念佛的时候啊,六根一遇到外面六尘境界的境缘的时候,心马上就随缘去了,所以念佛不能摄心。念咒也是如此,不得力啊。

可是你要背楞严经呢,那就不行了,那个效果就不一样。为什么呢?你心念一往外缘跑掉的时候,你今天这一段文,你就背不熟了,你一定要专心!你要把一部楞严经背得滚瓜烂熟,然后你再念佛啊,那就不一样了,句句佛号得力!为什么呢?有这一部大经啊,那真是把心都收回来了,才会得力啊。

在背诵经典的时候,心里面没有妄念,这个就是“戒律清净”啊。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心里面没有妄念,“诸恶莫作”啊;《大佛顶楞严经》是善中之善啊,你背诵这个经文,那是“众善奉行”。持戒就圆满了,背楞严经,持戒就圆满了。你背诵的时候,一定要专心,专心,就是修定啊;背诵的时候,经文、义理,了了分明,这个就是修慧啊。修戒、修定、修慧,这个就在背楞严经上通通都具足了,所以叫做三学等运啊。背诵的时候,那真是昼夜之中不间断啊,熟透了对你的工作也不妨碍,日常工作照做,心里面在默念着经文,所以这个功夫是不间断的。

熟透了,就有开悟的机缘了。这个开悟就是俗话说触类旁通啊,在一切境缘里面呢,就有悟处。常常有悟处,处处有悟处。经文不能熟记啊,悟处的机会就少;记得越多,悟处就越多,机会就越多。所以说是一定要熟啊,不熟起不了作用。唯有熟透了,这个种子的力量才强,在阿赖耶识里头才有力量将烦恼习气把它压下去,不熟没有这个力量啊。

古人学佛,人人都是从背诵下手。所以,古代的那些出家人,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啊,国王、大臣,没有不恭敬的。他敬你什么呢?敬你的学问、道德。世间的这些学者,世间法里面他熟,四书五经,他能够背得很熟,佛经他没有背过啊。而出家人呢,那个四书五经,不比他们差,人人都背得熟透了,还再加上大乘经典。换句话说,从背书这一门说,出家人所背的书籍,要比世间人多一倍以上啊。他怎么不佩服你,当然佩服你!

所以你看看古来这些祖师,注解这个佛经的,引用《四书五经》,引用道家的,引用这个墨子的、韩非子的、诸子百家的,多的是啊。他这些东西要不是熟透了,他怎么能随随便便就引用出来了。可见得人家读的东西多啊,世出世法,都通达,都熟透啦。绝不像今天的出家人啊,佛经,没有一样东西能背诵,世间的典籍啊,也没有一样东西能背诵。要跟古人比,怎么能比啊!不要比得太远了,连圆瑛法师也比不上啊。近代这些老和尚,像圆瑛法师、华严宗的应慈法师、天台的谛闲、倓虛、禅宗的虚云老和尚,哪一个不是在国学上有很深的基础啊!不读书不能成就啊。

千万不要讲:哦,我现在已经出了家了,我还念世间书?!好,世间书你没有成就,佛书那个边你也摸不到。李老师在台中教学的时候,从《四书》念起,文言文从《古文观止》讲起。《古文观止》三百篇通通从头到尾讲完,不容易啊!他会下的学生,《古文观止》三百篇都读过,《四书》也是从头到尾讲过几遍啊,《五经》是选择一部分出来讲,国学佛学都有底子啊。我们要不在这上真实地用工夫,绝对不会有成就。世间学说没有基础,那个佛法的学是没办法的,佛法是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上。所以我们现在一方面读佛经,一方面还要把《四书》、《五经》来补习啊,要常常读诵啊,弥补我们自己基础上的不足。

编号001-b/133–经题

赞叹到极处,找不到一个适当的名词来说了,不得已用个“大”字!“大”的意思啊。“佛顶”比喻,比喻也有赞叹的意思。把下面所讲这个四法,就是本经里讲的四法,理法是“密因”,密因是大因,成佛之因;“了义”是教法,了义教,这个大教啊,大乘佛法的教义,一乘佛法的教义;“万行”是大行,行法啊,不是单指空谈理论,而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把这些理论要行出来,要做到。我们总统提倡的,行的教育。政府到台湾来之后,在阳明山,办的这个革命实践研究院,实践的教育,实践就是行的教育。佛法最重实践,最重实行,所以要把理论与方法要行出来,自他才能得真实的受用。

“首楞严”是果法,是大果啊。“首楞严”这三个字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叫“一切事究竟坚固”,这个也是大定的名称。到经文里面有很长的一段经文专门讲这桩事的,一般的定啊,有出有入,入了定的时候有这个定的境界,出了定境界就失掉了,有入有出的定啊。楞严大定呢,是没有出入的定,换句话说,就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经里面常常讲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种定才叫楞严大定,这个叫真正的定、管用的定。

那么这个定怎么个修法呢?如果要说到修法啊,妙极了,说出来也好像不稀奇,太简单了。咱们念“阿弥陀佛”就是修的楞严大定,我们心里一直一句“阿弥陀佛”,走着也是“阿弥陀佛”,睡着还是“阿弥陀佛”,坐在这里也“阿弥陀佛”,站在那里也“阿弥陀佛”。这不是楞严大定是什么?!可是不容易做到。为什么呢?四威仪当中啊,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没有第二念,才叫做楞严大定,念着“阿弥陀佛”又打着妄想了,这个定就没有了。

所以一般人不晓得,以为什么呢?《楞严经》与禅宗有关系,参禅的人没有不读《楞严》的。里面有“五会楞严神咒”,而《楞严》与密宗有关系,也有人把它大藏经放到密教部里头去了。他就不晓得《楞严经》与净土有关系啊。

《楞严经》这个里头的格局、味道跟《华严》相仿佛啊。《华严》有理论、有方法,有这个善财童子给我们做榜样,做修行的榜样。《楞严经》也不例外,有理论、有方法,里面有二十五个菩萨给我们示范,做修行的榜样。二十五圆通那一章啊,很有味道啊。

《华严》里面是一个人代表,那是代表什么呢?代表的修因,修因一个人啊。《楞严经》二十五位菩萨代表,是代表的证果,这个是不一样的。修因是做学生,学生只许我一个人是学生,除我之外,人人都是我的老师,我的学问才能成就。《楞严经》里面并不是讲修因,而佛是问在会的这些弟子们:“你们是怎么样证果的?”所以他们是讲证果。每一个菩萨代表一种法门,人人所证的果啊,你看看都是第一了,法门无二无别,无有高下了。

只要证到首楞严大定了,那都是第一啊,没有第二啊。这个二十五啊,就是代表的“万行”,把万行归纳为二十五类,用二十五位菩萨来做代表。如果要是一展开,那是无量无边啊。那么这个二十五类就是依照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是把这个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了这个二十五大类。前面就是十八界,十八界加七,二十五啊。这个二十五类一展开,就是“诸菩萨万行”。“诸菩萨万行”在《楞严经》里归纳了就是这二十五大类。所以每一类以一个菩萨来做代表,人人都是修的首楞严大定。

那么二十五位里面最特殊的两位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那么这两位菩萨在《圆通章》里面讲的是全经的精华之所在,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这两位菩萨都是代表净土法门,观音、势至,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左右手啊。那么由此可知,念佛法门就是修的楞严大定啊,念佛法门是大佛顶法啊。

很可惜,我们不明了这个道理,不能够如法地修行,念了几十年的佛,与大佛顶丝毫不相应啊。你看这多么可惜!那么从这个经从《华严经》诸位也能看到一点消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他的目标啊,就是在净土。《华严经》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楞严经》里面观音、势至也是净土法门啊,真是古人所谓的“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啊,这个话说得并不过分啊。

因此,这些大经大论,我们要认真地学习;行门呢,就是把这一句“阿弥陀佛”把它念好。如法地去念,有个二三年我们就变样子了,就能够收到效果。你不懂理论、不懂方法,那是没有办法的,不要说二三年,二三十年还是不行。

那么理论是不是这样讲讲就能懂呢?不可能!不要说我讲不行啊,十方诸佛菩萨来讲,也不行!为什么不行呢?讲得再清楚我们都听不懂。这个原因呢,是我们有障啊。假如我们自己要把这个障碍去掉了,不必佛菩萨了,世间再笨的人来给我们讲,我们都会开悟。

那么这个障是什么呢?一个字啊,我们的心不诚不敬啊,这是大障碍啊。世间法的障碍也是这个。你看看《礼记》一打开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啊。为什么要学敬呢,去障!学佛的障碍去掉了,德行的障碍也去掉了,事业成就的障碍也去掉了,都在诚敬啊,这个是根本法啊。诚与敬别人帮不上忙啊,诸佛菩萨都没办法,这是要我们自己发心啊,至诚恭敬啊,障碍才去掉。

佛法里面你看看,常念的“一切恭敬”。华严号为经中之王,根本法门。你看在行法里面,十大纲领里面第一句话:“礼敬诸佛”。“礼敬诸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礼记里头那一句话:毋不敬。诸佛是谁呢?情与无情通通是诸佛,意思就是教给我们,我们眼睛里面所看的、六根所接触的境界全是佛菩萨。我们对佛怎么样恭敬,对这个境界就要怎么样恭敬,我们能做到吗?做不到啊。

诸佛菩萨千经万论教什么呢?就是教我们“敬”,没有别的,你只要懂得了诚与敬啊,给诸位说,那个大藏经那么多,都叫废话啊,里头所讲的意思道理你全都悟了,不要佛讲了。就像《坛经》六祖所说的:“慧能自性常生智慧”,心里面生智慧,世出世法无所不通达。所以说,不诚不敬,诸佛都无可奈何,想教也没办法。怎么样讲,听不进去,听了不懂。

所以古人教学,从小孩一上学,五六岁的时候教什么?就教他个“敬”。书本上的东西,就是背诵,不必懂得意思,就是叫你背、熟背!背上个几百遍。生活行为上就是讲“敬”,对父母要敬、对师长要敬、对朋友要敬、对一切人都要学恭敬。成就你将来在学术、事业上的根本,就在一个“敬”字上啊。所以说是万行(hèng),这个万行(xíng)啊,也念行(xíng),今日之下念行(xíng),古人读去声,念行(hèng),行(hèng)当动词讲,实际上的行为都是从诚敬上做起。

我们今天修布施,布施里头没有敬意。不但没有敬意,还带了贡高我慢,这在果报上当然就不一样了。佛菩萨修布施,恭恭敬敬地供养啊,平等心地供养,所以才能够成就首楞严大定之果啊。楞严大定是信定,这是如来所修的定,那么到底下我们一条一条解释,讲到的时候再说。

所以这个“大佛顶”都是赞这个四法,这个四法就是如来的顶法,无上的大,指这个密因、了义、万行、首楞严。

“如来”这两个字是佛的十号之一,十种通号之一,将来讲到经文里头再说。通常最浅的一个讲法就说“佛佛道同”啊,今佛如古佛之再来,所以叫如来,就如同古佛再来。佛所证得的理是圆满的,没有欠缺的,所以佛与佛才是真正的平等。心平等了,给诸位说,相貌就平等了,为什么呢?那个相是心变现的。众生为什么一个人一个相貌呢?心不平等,如果你要看到有两个人相貌一样,大概这两个人的思想、行为、性情都差不多,他平等的。

那么这个事情我在没有学佛的时候就见到了。抗战期间我在贵州念书,我有个同班同学。复员之后我在南京念书啊,同班上又有一同学。那两个同学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不相识,但是怎么呢?相貌一样,那个举止态度也差不多。我就把他叫来,我说你有什么毛病,一样一样的。他说:哎,你会看相啊,不错啊,你看得还挺准呢!我说我不是会看相,我过去那个同学跟我相处一年多,他那个毛病习气我深深清楚,你那个面貌、走路那个样子很像他,大概你这个心理啊、毛病大概也差不多。所以以后我读到佛经就想想,哎,是很有道理。

佛与佛的心绝对是清净的,所以相貌相同啊。菩萨心地清净烦恼少,所以菩萨的相貌很接近,并不是真正地相同,到如来地的时候才完全相同。那么由此可知,相好、依正庄严从哪里来?从心地里面修来的啊。我们要想依报都庄严,必须要从心地里头认真地去修学。只要真下功夫,相貌会变的啊,相随心转啊。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熟悉的人、常常接近的人,有的时候他相貌变好了,有的时候相貌变坏了,善与恶的感应啊。一个人常常修善,相貌自自然然会转变,有光彩啊;人要常常作恶,恶事太多了,人就变样子,脸上也无光了。俗话说啊,快倒霉了,果报就快现前了。这是很粗浅之理,很容易看得出来的。所以我们明了这个道理,要求自己真正的福报,求自己真实的功德利益,必须要记住:存好心、行好事啊。决定不吃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啊。何必要做恶事?!

那么“如来”粗浅地讲如此,深一层的讲法呢,从理上讲,《金刚经》上讲得好,“如来者,诸法如义”啊。这句话的理很深。“诸法”是指一切法。“如义”,那个“如”字就很难讲。浅言之,《法华经》里面讲的“十如是”,天台大师把它发挥。“诸法如义”就像《法华经》里面所讲的“百界千如”,那个“如”字不能细讲,要是讲的话讲三天也讲不完。《金刚经》上只有四个字:诸法如义。太妙了!

那么通常我们也说,比如说《金刚经》有的时候称“如来”,有的时候称“佛”,那它是有特别用意,凡是称“如来”都是从法身、理体上讲的,凡是称“佛”呢,是从应身、体相上讲的。

那么《金刚经》在中国流行得最普遍,因此对于佛的十种称号啊,是以“如来”跟“佛”这两种称号最为普遍,其余八种称号很少。除了是我们读了佛经,或者学佛的人他知道,一般人他不晓得佛还有另外八种称号。

那么什么叫做“密因”呢?这个地方的“密”啊不是秘密,和诸位说,佛法里面没有秘密法。那么佛教里头密宗啊,密宗也不是秘密法。尤其是此地讲这个“密”,这个“密”是深密,理太深了,不是一般人所能懂的,讲了也不懂,那就叫做“密”吧,所以当作深讲,甚深难解啊,是这个意思,而不是秘密。

秘密那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不是正大光明的,邪教才秘密啊。现在一贯道,什么鸭蛋教,秘密传教,秘密一定不是好事情,它不能公开,不能见人嘛。所以,从这个粗浅的观点上,我们就能够理解到:凡是秘密传教的一定有问题啊,不要去相信他。你要是相信他,那真叫迷信啊。凡是正大光明传教的,他都有一番道理的。我们实实在在不能够辨别什么叫“邪”,什么叫“正”,我们从显密里头可以能看得出来。所以说秘密传教的,我们不要相信他们。

佛法里面那个密宗,那个也有道理。有些地方他是秘密,实实在在不得已啊。理太深了,事情呢超越了常情,是根据甚深的教理,超越一般人情的那种修法,绝不是普通的修法。所以对一般人他要回避一点,为什么呢?怕人家看到感觉到奇怪,生毁谤、生迷惑,是为了这个。

那么这是将来讲到大经里面也会讨论到这个问题。那么这个地方讲的因啊,是成佛之因,成佛这个因太深了,所以称之为密因。“密”这一个字也能够去凡夫、外道、权教、小乘人一些过失。为什么呢?这些人不能懂得这种、这个因,换句话说,凡夫、外道、小乘人、乃至于权教菩萨,他们的学问都达不到啊,他们的见解达不到啊。这个确确实实,那么在楞严经里面说得很详细。

我们现在是凡夫,我们也在读《楞严经》,也在讨论《楞严经》,那这个密因我们晓得了吗?我们只晓得名称而已,实际上呢,不懂啊。实际上如果诸位一懂啊,现在立刻就超凡入圣了。你几时懂得这个密因了,你的修行,不管你修什么行,穿衣吃饭都是修证了义,那个很奇怪了。

功夫成就了的人,你看看永嘉大师,我们过去曾经讨论过永嘉的禅宗集。别人问道的话:“禅师啊!您老人家用什么功夫啊?平常怎么样修行?怎么用功啊?”他告诉我们:“饥来吃饭,困来眠”。人家肚子饿了吃饭,是修证了义。疲倦了睡一觉,是修证了义。他那个就是了生死,证涅槃的。我们越睡越迷惑,越睡越颠倒,那没有用处的。人家懂了义,懂密因,我们不懂密因啊。

密因是什么呢?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舍识用根”,密因就是指根中之性啊。这个性是佛性,是自己的佛性啊,不生不灭啊,常住真心!一切大乘法都是以它做因地心,所以才能成就。我们念佛人要以这个为因地心,你的一句“阿弥陀佛”,这叫理念啊。

经中常讲: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一点都不假。一句“阿弥陀佛”就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是小而言之啊,实际上一句“阿弥陀佛”的力量比这个还不晓得大多少倍啊。为什么有这个力量呢?密因!就是一个用根中之性,一个用八识啊。我们凡夫用八识,凡夫、外道、小乘、权教菩萨通通用这八个识,所以这个念佛不生力量啊,不能产生力量。那个一句佛号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的,是指什么,是指理念、是指舍识用根的人。我们要懂得密因了、舍识用根了,我们就有这个力量,现在就转啊。

如果这部《楞严经》讲下来,我们同修当中有那么一两个会了,那就不得了了,我们这个道场就真正的庄严,真正的成就。我们全省一千七百万的同胞都有福了,为什么呢?有一个真佛出世了,这是佛啊,那肉身菩萨再来的啊。至于这个理论、形象、方法,到了经文的时侯再给诸位细细讲。不是我们做不到,就是我们肯不肯做。你肯不肯做佛?你肯不肯为我们现在一千七百万同胞做真正的福田?你干不干?不是能做到做不到啊,问题不在此地。问题在:我干不干?!干就能做到,不肯干那就做不到。肯干怎么样呢?舍识,八个识、五十一个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通通放下,这才叫“放下万缘”啊。“放下万缘”是这么个讲法的啊,放下身心世界也就是这样讲法的,什么叫身心世界?什么叫万缘?放下之后所用的就是根中之性,不要再找根性了。

我们眼见外面的色相,把眼识放下了,我们眼所见的是见性见佛,见性见到外面是什么?法性啊,就是禅家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立刻就成佛了。所以《楞严经》里面讲那个修行,一个字:歇即菩提!菩提就是成佛,歇是什么呢?就是把刚才讲的,我是讲百法,大家好懂啊,八识、五十一个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歇了!歇就是放下。一歇呢,你立刻就成佛了,不必三大阿僧祇劫啊,也不必三年五载啊,一念之间就成佛啊。

这一部经确确实实有这个功效,有这个力量,就看我们自己肯不肯接受,愿不愿意接受,肯不肯照这个方法做。肯照这个方法做,给诸位说,这一念转过来,生死就没有了。了生死了,三界也没有了;不但三界没有了,十法界没有了。你的法界是一真法界,那就是《华严经》善财童子所入的法界,那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啊。我再给同修们说的是:不难做到啊!何必受生死累赘之苦啊,为什么不干啊!

今天时间已经到了,就讲到这里好了。

编号002-a/133–经题

我们用的经本,上面的题目简略,那么它的具足的经题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那么上一次我们像这个经题,一二两条介绍过,那我们现在讲密因。密因讲过了,下面一段是修证了义。

前面这个“如来密因”是讲的理体,“修证了义”是讲的修行的方法。怎么样才叫做“了义”呢?必须与“如来密因”相应的修法才叫做“了义”。

那么在本经里面,阿难尊者是楞严会上的一个代表人物。也就是说,我们要想修诸佛如来的楞严大定,怎么个修法呢?阿难尊者就是一个代表人物,那么我们学阿难就行了。

尊者在这一会里面听了世尊的开导之后,那么这个经文要到第三卷的末了,才示现的大彻大悟。悟什么呢?就是悟的密因。也就是说,如来藏性原来是我们自己本具之物,并不要向外面去求啊。那么如来藏性呢,就是密因。这个理悟了之后,当然接着就要求证。

如何将这个圆满周遍之理运用在我们生活之中,这是非常要紧的事情。那么这种修行方法呢,当然不同以往了。以往的修行,理与事是分开的,理是理,事是事,理与事不能够相应啊,不能够圆融。那么现在回过头来,就是希望能够修证“理事圆融、事事无碍”的了义法。

那么世尊教给他的原则,第一个要决定以因同果。因果要不相同,你修的因,你所希求的果得不到。这一点关系很大!希望我们同修要特别注意到。纵然我们不能修楞严大定,无论修学哪个法门,这个原则一定要把握住,就是:因与果要相同,因果要相应。密因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的因将来才能够证得不生不灭的果,因与果相应啊。生灭的因要想证得不生灭的果,那就像经里面所讲,“无有是处”啊,没有这个道理啊!

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现在这个麻烦是真大!为什么呢?我们现在所用的心是生灭心,我们所希求的果报是不生不灭的果报,这个因与果就不相应了。我们因地心是个生灭心,怎么会得到不生不灭的菩提涅槃的果报呢?!

我们把话再说回来,我们现在是一个烦恼的、生灭的心,要想求得西方清净庄严的果报,诸位想一想,相不相应呢?不相应啊!经上明明告诉我们呢,“心净则土净”啊!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啊,换句话说,我们这个“因”要修“净因”啊,绝不是念几句“阿弥陀佛”那就叫“净因”啊!这个地方要误会了,果报就不能成就。因此,要想成就“净业”,必须要在净土经论里面去研求。它也有密因啊,把它的因找到。

佛法找出来,然后在我们生活行为当中,修净业,“业”就是“三业”的造作。“三业”的造作要清净,不像过去再染污了。染污就是不净,与净土决定不相应啊。所以佛在本经里面开导阿难:这个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那么这个原则是无论是大乘、小乘、乃至于人天乘的佛法,都要懂得这个原则。

那么第二个原则呢,是决定从根解结。这个原则,给诸位说,只有大乘菩萨才有。那么也就是说,二乘人天没有。二乘人天要想成就呢,决定以因同果就可以办到。从根解结,直接入上上的禅定啊,就是楞严大定。

什么叫做“根”?什么叫做“结”?到入了经文,我们再详细地讨论。“根”是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佛给我们说,每一个根啊有六个结。“结”并不是真正打了一个结,不是这个意思。这是比喻,就是有六重障碍啊,障碍了本性。眼根的六个结障碍了见性啊,我们的见性不能够得到自在的受用;耳根有六个结,障碍了闻性,那么是六六三十六个结啊。

可是,修行的方法是很巧妙的。一根归源了,六根就通达了。所以在修行的方法上来讲,只要修一根,一根解决了,其他的通通都解决了,所以本经里面是“解六结,越三空”啊。

那么楞严里面所选择的方法,是从耳根上说的。在理论上来讲呢,佛是从眼根上讲得多。你比如说“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十番显见完全是举见性做一个比喻来说明。但是到了用工夫,在二十五圆通里面,文殊菩萨替我们选择的是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所修的是耳根法门,换句话说,他所解的结就是耳根闻性障碍的那六个结。那么我们以耳根来做个比喻,这六个结就是六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动,动就有音声啊,我们就能够闻到。动的声音去掉了,我们还能够闻。闻什么呢?“静”。不能说:有声音我听到了,没有声音我没有听到。那个“没有听到”是错误的!哪里没有听到,你听到的是静啊。所以闻动是闻,闻静还是闻啊,那么这个到后头有很微细的讨论。我们凡夫啊,只知道“闻动”,不晓得“闻静”也是闻啊;功夫深的人晓得“闻动”是闻、“闻静”还是闻。

动静两边都离开了,所闻的动静没有了,他有能闻的根在啊;根再离开了,还有个觉在啊;觉离开了之后啊,还有个空在;空离开了之后,还有个灭,最后还有个灭;灭再离开了之后,闻性才完全地显露出来。

诸位想一想,这个六个境界好不容易超越啊!那么真正修行人他懂理论、懂方法,理论是我们耳根里面如如不动的闻性,那是常住真心啊,是自己本人啊。主要的就是在境界里面要叫主人能真正做得了主宰,不但动静不染不着,不能够扰乱啊,连那个“根觉空灭”那样微细的境界都不迷惑、都不动摇,这才叫做真正的修行啊!

离开境界,不叫修行。都市里头啊,太繁华了,噪音太多了,吵得我们不能够安宁,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去修行去。给诸位说那个是小乘的修法、初级的修法、不了义的修法;了义的修法呢,没有环境,环境的清净和吵闹是一如的,他都如如不动,这是了义,是高级的修行方法。

所以决定啊,从根解结,这是楞严经在修法里面最重要的一点意思。那么我们要会用这个方法了,把它运用在念佛法门里面来呢,给诸位说,这就是“理一心不乱”。那一句佛号啊,就跟经里面所讲的:这一句佛号的力量,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啊!真有这么大的力量吗?给诸位说,真有!在我观察之中啊,力量不只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啊。说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还说得太少了,真有这个力量!所以说,这个理论你要懂得,方法你要会用啊,那这个用功夫实在是得力啊。到以后我们慢慢再来讨论。

这个两点的开示是佛对于大乘指示最重要的原则,那么我们从这个原则上去寻找下手之处。我们从哪里下手呢?从哪里入门呢?这是很重要的!所以《楞严》里面有初方便,有最初方便。那么一入经文,我们就能看到阿难所请的是最初方便,就是最初下手啊。最初下手,诸位要晓得,这是大乘法,这是一乘法,是佛法里面最高级的佛法,不是普通的佛法,所以他的最初方便,这个水准就相当地高。

第一,用根不用识。什么是根?什么是识?我们要把它分得清清楚楚。这个“根”是指根中之性。你比如,我们“见”,你要是懂得《楞严》的道理,依照《楞严经》的修法,我们要用见性去见一切法,不用眼识去见一切法。这就转过来啦!我们听一切音声,我们用闻性去闻,不要用耳识去闻,这就是“舍识用根”。为什么呢?见性、闻性不生不灭啦,与如来果地上的大涅槃不生不灭相应。你看,跟佛的开示,因果相同啊。

我们用眼识去见,眼识是生灭法。我们读《唯识》,诸位晓得,“眼识九缘生”啊。少一个缘,眼识都不生啊,所以眼识是生灭法。“耳识八缘生”,它也是生灭法。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是用生灭心,不管你修哪个法门,你用生灭心,你要求不生不灭的果,你就错用了心了,你在果报上说,你得不到。这个关系非常地重大!

如果我们会用了,给诸位说,现在就得自在啊,就离苦得乐啊。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心开意解,真是法喜充满啊!一切的烦恼、忧悲、恐怖,通通都没有了,只要你会用。所以,不要说将来殊胜的果报,现前的果报,连神仙也办不到啊。所以一会用了,立刻就有享受。

那么,如果我们要会用,当然在会用之前,必须要把根识要分得清清楚楚。根识要分得清楚,也不是个容易事情。你看看玄奘大师的《八十规矩》里面就说:“愚者难分识与根。”那个愚者是指什么人呢?指阿罗汉。阿罗汉对于什么是识,我们就举这个眼来说吧,什么叫眼识?什么叫见性?那个“根”就是指的见性,阿罗汉都分不清楚啊。分不清楚,当然他不会用。

那么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就是根与识混合起来在一起用,这是佛告诉我们的。现在我们要做的工作呢,就是混合在这个里面的,把那个识,把它剔除,单单用根,用根中之性,这是最高明、最究竟的修行方法,也是最直截了当的方法。用这个方法去修,给诸位说,不要三大阿僧祇劫啊。如果你真把这个道理明白,真会用了,几天就成功了。成个什么呢?给诸位说,成佛了!成佛就太快了。

所以成佛做祖不难啊,难在这个道理难明!道理懂得之后啊,你要能信得过啊,要能体认啊,认真地去干啊。因此,性相两宗的东西,我们都要留意。为什么呢?目的就是在拣别什么叫性、什么叫识。不但要拣别,而且还要把它圆融。

诸位要晓得,识从哪里来的?识还是性里头变现出来的,是性的一种作用,是“迷”的作用,不是“悟”的作用。因此,我们讲阿赖耶识,讲真如本性,真性跟阿赖耶识是一体,不是二体啊。所以阿赖耶,我们常常讲是“真妄和合”啊;实在讲呢,纯真无妄啊。那个“妄”是假的,哪里会有真的“妄”?所以那个“妄”不过是一念迷情而已,迷情就不真实啊。把那个不真实的迷情看破了,就成功了。迷没有关系,你要觉悟了那是“迷”,迷不碍事啊。怕的是什么呢?迷而不觉,这个就叫真迷。迷的时候觉悟了,那是“悟”,不是“迷”,所以就大用自在了。那么这是大乘学人入门的第一步。

第二、称性不着相,这个是了义的修行。称性就是要与法性相应啊。我们离不离开相呢?不必离开相。相虽然是虚妄的,你知道它虚妄的,刚才说过了,它不碍事。妄不碍真、妄也不碍妄,所以在《华严》里面才讲到理事无碍,它没有妨碍,只要你悟。迷了就有妨碍,悟了没有妨碍,所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与事也无碍。为什么?妄不碍妄、妄也不碍真,这个样子才能入无障碍的法界。

麻烦的在哪里?麻烦在着相,着相是迷而不悟啊。那么离相呢?不着相呢?不着相并不是离开了相,就在相里面而不执著。这个不执著当然是指我们心地上不执著,心地清净啊,事相无碍啊。

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看这个五十三参,菩萨在世间,从事于各行各业都没有障碍,每一行业都是行菩萨道,都是了义的修证啊。五十三参里面,每一位善知识都是了义的修证啊。所以楞严说理的多,实际上修行的榜样是四十华严的五十三参。

那么了义修证表现在生活上,就是在修证的事项上,你看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以出家身份来修行的,五十三个人里面只占了五个人啊,那么其余四十八位都是示现的在家众,没有出家啊。而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把六道里面的众生全都概括了,有天神,有外道,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从政的有帝王、有宰官,里面也有教学的,也有从事于工商的,也有做医生的,各行各业都举出代表啊。实在讲,那五十三人都代表完也代表不尽啊。五十三个人是举一个例子 而已啊,那么这个将来在大经里面,我们可以能看得到的,是举例而已。他们各个都是了义的修证,皆是称性不着相的修行。

不着相,身心清净,没有烦恼啊。心清净了,就放光明,一切的理、一切的事就看得清楚;着相,心就不清净了,不清净了,对于一切事理就看不清楚。所以我们要想叫自己心里面常常能生智慧,生智慧,那你就得在事相上不要执著。

那么也许要问啊,有的时候不执著、不分别,事情办不通啊;那么执著、分别又错啊,那到底叫我怎么办呢?这个里面就是迷与悟啊。悟了的时候表现的那个执著分别啊,恒顺众生、是办事的啊。心里面有没有执著啊?心里面决定没有执著!为了要把这个事情办得好,可以发一顿脾气,骂人、打人;心里面有没有呢?心里头没有真正发脾气啊。面孔上发了脾气,心里头没有,心里头清清静静、欢欢喜喜,这个是菩萨道啊。凡夫什么呢?凡夫面孔上嗔恨,心里也嗔恨,那是凡夫啊,那心里就结业了。

所以本经后面告诉我们:“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两句话跟《华严经》里面:“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一样的意思。说的话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华严》从事上说的,《楞严》从理上讲的,所以事与事才无碍啊,它是相有体无,事是有的,理是空的。

尤其菩萨在六道里面和光同尘,事相上所表现的跟凡夫是一样的,内里是完全不相同的。凡夫不称性,他能称性;凡夫真的着相,他是假着相,不是真着相。那么这种现象在佛门里常称之为“游戏神通”。神,不可思议的意思,通是通达而没有障碍啊,那么也就是善巧方便的意思,这样的修行才叫做了义的修证。在本经里面有三卷半的经文,给我们说明了这种理论与方法。

那么在如来密因里头,就是这一段,在本经里头也占了三卷半,所以这部经完全是照题目来写的文章,那么修证了义一直到第七卷。这一段里面非常地难得,有理论、有方法、还有示范。这个地方的示范比《华严经》要简略得多。《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示范,那是相当地详细,可以说是很完备而周密。只要我们稍稍留意,真正能够体会到大乘菩萨修行是怎么个修法的。

那么在本经里面呢,没有那么详细,而代表的人,是二十五位菩萨,就是二十五圆通。他们只是概略地说出来,运用什么样的理论、什么样的方法,自己成就了、明心见性了。所以在本经里头有二十五位菩萨来给我们表演、示范。

经文一直到第七卷,从四卷的后半到第七卷是讲的修证了义。那么示范里面最重要的是观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用的方法是念佛,观世音菩萨用的是反闻闻自性,这两个菩萨用的方法把它合起来,就是永明大师所讲的:“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

可不是叫你一面学念佛,一面在参禅“念佛是谁”,那就错了,不是这个意思!是运用参禅的理论,把参禅的理论运用在我们一句佛号里面,是这个方法。就是禅与净合二为一了,并不是双修、兼修啊,是合成一个,那才是真正的极高明啊。二道中融,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面,收到最高的效果。

那么观音菩萨他用的这个方法妙极了!就是用反闻的这个功夫,所谓是:如幻三摩地,弹指超无学。本经里面,观世音菩萨叙说的只有五六句话,而在四十华严里面差不多占十卷的经文。你看看那个“如幻三摩地,弹指超无学”那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的一个修法,要到《华严》里面才能看得出来,才能够看得到。

所以我们道场这几部经呢,现在都在这边讲,能够合起来看,其味无穷啊!看出趣味出来了,这是初步的功夫。有了趣味了,进一步呢,进一步要学。菩萨入了这个境界,我也得入啊。我一入进去,我就是菩萨了。入到究竟处啊,就成佛了。所以了义的修证啊,是诸佛如来对我们殷切的期望,这个才是畅佛本怀啊,才是佛的真正意思啊。

第四段呢,诸菩萨万行。菩萨,在这个地方呢,怕有初学的同修,不常听经的,我们要简单地加以解释。

编号002-b/133–经题

菩萨两个字是印度话,印度话里面称为“菩提萨埵”,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把这个字的尾音都略掉了,简单地就称作“菩萨”。这个字的意思,古时候的翻译翻作“大道心众生”,这是古译。新译,这个“新”就是玄奘大师以后,玄奘大师他所翻译的“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菩萨与佛究竟有什么差别呢?老同修都晓得,菩萨是在因地,如来是在果地。证了果就成佛了,没有证果以前都叫菩萨。所以菩萨是我们一切众生里面觉悟了,悟而不迷,就叫做菩萨。

那么也许我们听了这样的解释,自己认为:我是菩萨。为什么呢?我不迷啊。我眼也看得清楚,耳也听得清楚,样样都清楚,我不迷惑。实在说,你说你不迷,真是迷惑颠倒。迷悟有许许多多的标准,最高的标准是宇宙人生的真妄。比如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六根的根性是“真”,不生不灭;八识是虚妄啊,八识是生灭的啊。那么这样的话说出来好像很容易,我们听起来好像也没什么困难,真正的境界我们依然不能领悟啊。

我们现在听这个大乘经典、了义的经典,就像什么呢?那个两三岁的小朋友,你给他说一些大道理啊,他也在听,他句句都听得清楚,甚至于听了他也发问。他懂不懂呢?他不懂。你教他唱个歌,《三民主义》。“什么叫‘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就是‘三民主义’。”“哦,哦,哦,我懂了!‘三民主义’就是‘三民主义’。”小朋友的境界啊,怎晓得那个大道理啊?开始说得不错啊,他很会说,也很会唱啊,就是意思不懂,境界入不进去啊!

我们现在学这个了义经啊,情形就像这个样子,所以千千万万不能把它误会。我们要追根究底,要把那个真妄的根源给找出来,体相搞清楚,真正地理解它的运用,我们自己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所以千万不能够含糊笼统,不能够记住几个法相名词,那是错误的,那大大地错误了。

所以,小小的觉悟者,像这个阿罗汉、辟支佛,这是觉悟的少分,他能够了生死、出三界,他还不能做菩萨,他不能算菩萨。为什么呢?他所觉的有限啊,他那个心量还不够大啊,唯求自利、不愿利生啊,所以他不能叫菩萨。

那么菩萨的标准有没有一个简单的界限呢?给诸位说,有的。你看《金刚经》里面讲的,如果你还有四相存在,你就不叫菩萨。《金刚经》的经文很清楚:“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就不是菩萨了。那么小乘人、小乘的圣者,“我相”没有了,小乘人有“众生相”,有“寿者相”,所以他不能成为菩萨。

凡夫是四相都具足啊,千万不可以误会:我们受了菩萨戒了,哦!我就是菩萨了。为什么?我受了菩萨戒,你看看我还有证书,菩萨还有证书的?!你当了菩萨了啦。四相都具足,你拿了一张证书,谁给你的啊?谁给你证明的?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证明,四相破了,那你是个真正的菩萨,释迦牟尼佛承认的,那是真菩萨。四相都具足,不叫菩萨啊。那么由此可知,这个菩萨,确确实实是有相当的深度,不是一般人都能够称的啊。

这个地方讲的“诸菩萨”,是指大乘初信位到等觉位五十一个阶级,所以称“诸”,这个“诸”就是指五十一位菩萨。那么这个五十一位菩萨,我们在《弥陀经》疏钞里面刚刚讲到“六即佛”。六即,前面三个讲了,后面三个我们下个星期四再讲。在六即里面呢,初发心的菩萨是名字即菩萨啊,那就是我们现在所讲受了菩萨戒了,挂上一个菩萨的名字,有名无实啊。可是挂上这个菩萨的名,就要认真地修菩萨道啊。

在行解二门里面真正得力了,这个地位就升了一级:观行即的菩萨。那么这一级也并不是自己随便把自己就升上来了,不是!是要有断证的功夫,什么样的功夫呢?要能以观照破见思烦恼。见思断尽了,这是观行级的菩萨,在圆教里面相当第七信啊。入了住之后啊,才是分证即菩萨,那是真正的菩萨,这个《金刚经》里面所承认的。可见得,大乘圆教十信之前在《金刚经》里面都不承认啊,因为十信以前四相都还有,四相没有完全破掉啊。

那么由此可知,菩萨五十一个等级,是不是真的有这个等级呢?给诸位说,这是假设,绝不是像学校念书,一年级、二年级界限划得那么清楚。不是!此地所讲的是把我们见思、尘沙、无明烦恼,浅深的成分,就是迷惑的浅深的成分,把它分作五十一段,破了一段进一级,这么个意思,作为我们自己修正的标准。但见了性之后,这种分法若有若无。为众生解说,方便说“五十一”啊,实际上呢,实际上没有分别,为什么呢?一有分别心啊,就落在意识里头了,那是凡夫,决定不是菩萨!

所以佛菩萨所有的言说都是为一切众生方便演说而已。真实法里面,那像六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啊,哪有五十一个阶级啊?“本来无一物”,哪里有见思无明啊?没有这些东西啊!“本来无一物”,也没有十法界啊,也没有一真法界啊。“一真”是给十法界相对而说的啊。没有十法界,哪有一真?!那么这些言语、这些暗示里面我们要能去体会啊。说!说不出来,但是会学的要在言语当中去体会,所谓是以心印心啊,这才能真正地见道、才能悟道、才能够证道!千万不可以死在字里行间,不可以死在名相之下。

那么这样名相我们要不要学呢?要学。为什么呢?方便众生,接引众生。如果不度众生,讲老实话,不要学名相,没用处啊。但是菩萨有大悲心,要接引一切众生;接引一切众生,那就得要学名相。既学名相,晓得名相是假的,那么这种学,学即是无学、无学即是学,学与无学不二、学与不学圆融啊,这叫真正的学佛。所以这个觉悟的有情一定是觉到人我空、法我空。能觉人我空的,权教的菩萨;觉到法我空的,那是实教的菩萨。因此,菩萨这个名称是称谁的呢,是称我们自己。

一提到菩萨,不要去想到泥塑木雕的偶像,那就错了!泥塑木雕的偶像,它是代表一种意义存在那里,是叫我们学习,提醒我们,叫我们见到那个像就要想到它代表的意思。我们有没有照这个意思去做?有没有照这个意思去修?所以,佛菩萨的形象,功德就无量无边。

比如说,地藏菩萨是代表孝道的,这一尊像你要供养在家里,就等于说你请了一个老师,常常提醒你,要修孝道啊、要尽孝道啊,就是这个意思。怕你自己忘掉,一看到菩萨,哦!他是代表孝道的。

观音菩萨是代表慈悲的,一见到观音菩萨,我今天从早到晚待人接物有没有慈悲心?要有慈悲心,你就修的是观音法门啊。这个说法都是从最浅的方面讲。那深一层讲,像《楞严经》讲的,观世音菩萨是代表耳根圆通,是代表舍识用根、反闻闻自性,那是高级的修行方法。初级叫你学慈悲,高级教你反闻闻自性。

弥勒菩萨是代表欢喜的。你看最近电视里头常常在广播,归国的华侨,庆祝十月的庆典,希望同胞们对华侨都要以微笑来款待。我们弥勒菩萨就是微笑运动啊,见到人就笑眯眯的,那就是学的弥勒佛。大肚皮是代表忍辱、包容啊。你要懂得这个意思,你才晓得那个佛菩萨的名号、佛菩萨的形象不是迷信啊,不是泛神教啊。那些解释通通都错了啊,而是一种最高级的教学的艺术。佛菩萨形象是“教具”之一啊,怎么是迷信呢?所成就的实在是成就我们自己。

我们自己能行孝、能尽孝,我们就有了地藏菩萨的这一份啊;我们待人接物能存大慈大悲的心,我们有观音菩萨这一份啊;我们能够忍辱负重、欢喜待人,我们有弥勒菩萨这一份啊。集一切菩萨的大成,就叫做“佛”。那么这些菩萨呢,正如同在学校里面读书一样。我们在学校读书,有许许多多的科目,一尊菩萨就代表一个科目。我们所有的科目都学完了,这才得到一个学位啊,那么得到学位就好比成佛了。还有一部分没有学完的,这就毕不了业,成不了佛啊。所以要懂得这个意思。

因此,菩萨有无量无边,代表无量无边的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一个法门是一个菩萨的代表,一切的菩萨成就自己。自己在学生的地位,自己就是菩萨,圆满了就叫成佛。

万行(hèng),此地这个“万”,不是数目字,是形容词。“行(xíng)”就是“行门”,也就指的行为。行为一桩一桩地来计算,算不尽啊,无量无边啊,所以用一个“万”字来作代表。我们身体的造作,“身”的行为,身一举一动都是行为;口的言语,“口”的行为;心里面起心动念,叫“意”的行为。一切的行为,佛经里头把它归纳为三大类,“三业”的行为,就是把一切行为都包括尽了。那么每一类里面都是无量无边,尤其是意地的行为,连睡觉它的行为都不中断,睡觉它还做梦啊,做梦是意地里头的行为。身与口不动了,休息了,那个“意”还在那里动。

行为有正确、有错误;有善、有恶;有利、有害。有害的行为把它修正过来,修成有利啊;恶的行为修正过来,使它能够成就善的行为;邪的行为修正过来,使它成为正确的行为。这就叫做“修行”,所以修行不是呆呆板板,不是每个人都一样的。为什么呢?每个人的行为不相同啊。哪里有说用一个方法来修正一切人的行为?没有这个道理啊!所以这个修行的方法就非常非常之多,所以是“八万四千法门”啊!八万四千种不同的修法。

为什么有八万四千呢?我们毛病有八万四千,一个方法对治一个毛病,是“对治”的啊。那么这个“八万四千”是确实的数字,不是笼统说的,所以是八万四千烦恼啊。诸位要想详细地知道,佛学词典里面有,教乘法数里面有,你们可以去查一查,细说太烦太烦了。所以天亲菩萨在“百法”里面把八万四千的烦恼归纳为二十六大类:六类的根本烦恼,二十类的随烦恼,那么通常我们一般讲的时候都以二十六个提出来解释。这是从纲领上讲,每一条里面都是无量无边的啊。实在讲,不只八万四千。八万四千还是从纲目上说的,细说,说不尽的。那么诸位要懂这个道理,你就晓得佛法是活活泼泼,佛法不是死的,佛法不是一个呆呆板板的方法,极其灵活,所以才能够对治一切众生的毛病啊。

那么在菩萨法里面有“四摄六度”,这个是总纲领,就是修学里头的总纲啊。“四摄”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爱语”,第三个是“利行”,第四个是“同事”。“四摄”,“摄”是什么呢?“摄受”的意思,拿现在的话来说,菩萨要想推展他的教学,用这四种方法来招生啊,这是招生的四种原则。

“布施”是给人结恩惠啊。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了,对你有感激,你叫他做什么,他愿意听,所以布施就变成了摄受众生的一种手段。那菩萨的布施跟一般的布施不一样,菩萨布施虽然是接引众生的一种手段,出自于至诚心、恭敬心啊,所以能够感动人心。世间人也有用这个做手段的,但是怎么样呢?往往收的是反效果。那个原因在哪里啊?他的心不是至诚的、不是恭敬的。他用的是欺诈的心、欺骗的心、虚妄的心,所以只要一被人看破了,立刻就给人生反感啊。

二次大战之后,美国人在世界上可以说是大施主啊,军事、经济,援助很多很多的国家。照理说啊,他对于国际上有很多的恩惠啊,但是哪一个国家接受他经济援助的时候不恨美国人呢?!恨到了极处了!为什么呢?干涉人家内政。这个就不是至诚心,不是恭敬心啊,而是一种欺诈、傲慢、玩弄的这种心理,所以他那个施舍遭到的是恶报啊,不是善报啊。事看着好像是善事啊,心不善啊,那么这是我们必须要懂得的。

布施里面有财、法、无畏,所以在四摄法里布施,布施的形象是一样,用意不相同。四摄法里的布施是与众生结恩,目的在此,是劝勉他学佛的第一个阶段,跟这个六度里面布施不相同。六度里面的布施,度自己的贪悭烦恼,四摄里面的布施是劝他学佛,不一样啊!不要看到说,哎,四摄法里有布施,六度里也有布施,那不重复了吗?不重复。那么这个我们也不必细讲。

在菩萨的行门里,从大的纲领上来说,“十信位”这是初学,奠定佛学的基础。诸位要晓得,佛学是智慧之学、觉悟之学,奠定我们觉悟、智慧的基础。你看我们在三十七道品里面讲“五根五力”,“五根五力”里面第一个就是信。信、进、念、定、慧。

第二个阶段是“十住”,心定了,有了住处了。住在什么地方呢?住在如来之道中。换句话说,真正得到大乘佛法的受用了,你已经体会到了,心住在大乘法里头不摇动了,不会退转了。

第三层功夫就是“十行”。有行为、有行动。行的什么呢?就是刚才所讲的“四摄六度”。自行化他,教学相长啊,是在这个阶段。

再进一步,第四个阶段叫“十回向”。“十回向”是修什么呢?把“自行化他”所有的功德通通在心地里面离开,贡献给一切众生。自己所修的功德送给别人,所修的福报也给别人。我的福报叫大家来享,而不是自己来享受啊。换句话说,十行位的菩萨是在那里认真地造福啊。十住是培福啊,十行是造福啊,那么十回向应该是享福了,他自己不享,他把福报送给别人去享,这个是真正的难得了。

再上去呢,就是十地,十地才算真正的成就。你要是有福自己享,不让别人享,你不能登地啊,你不会成就的。

那么在本经里面,菩萨这个位次说得更详细。那就是说,在十回向之后,十地之前有“四加行”。到后来讲到经文里,这个“四加行”要细说。为什么“四加行”?不一定是说十回向的菩萨要登地的时候,运用这个方法了,实在来讲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位次上都要用这个方法。那么这通常讲的时候是把它省略掉了,因为从三贤到十圣,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关头,在这个里面细说“四加行”是很有道理的。

那么“五十一”加上“四”,这就是五十五个位次了,那么这是《楞严经》里面常讲的五十五位诸菩萨。如果再加上“三渐次”,后面再加上个金刚位,一共有六十个位次之多,这就是《楞严经》跟一切经里面所讲的菩萨这个位次啊,说得特别地详细。但有的经里面说五十一,有的经里面说四十一,诸位要晓得,并不是佛经里面说的前后不相应,不是的,他是开合不同,有的时候哪一部分归纳在一起,有的地方那一部分展开来细说,所以是一样的。四十一就是五十一,五十一就是六十,开合不同。

拿《华严》里面讲,六度就是十度,十度就是六度。展开来,说十度,归纳起来,说六度。是开合不同而已,当中没有矛盾之处,这是我们要把它记住的.

这个是说的“诸菩萨万行”啊,“行”读去声,读hèng啊,当作动词讲,行动。今天时间到了,这个题目还没讲得完。

编号003-a/133–经题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这部经完整的经题,在前两次里面,“密因”、“了义”、“万行”依照这个顺序讲了。“首楞严”是印度话,在这部经里面是说诸佛如来所证的这个大定的总名称,叫“首楞严”。那么“首楞严”是什么意思呢?佛自己解释过,在中国意思里头说之为“一切事究竟坚固”。那么这句话我们听了,只能得一个模糊的概念。“一切事究竟坚固”,那“一切事”是什么?“究竟坚固”又是指的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明了的。如果不晓得“一切事”指的是什么,那么这个“楞严大定”它的含义我们就没有法子明了。

“一切事”跟“一切法”是一样的意思,“一切事究竟坚固”,那么也就是常讲“一切法不生不灭”,凡是有生灭就是不坚固,不生不灭才是究竟真正的坚固。如来所证的这个大定叫“首楞严定”,换句话说,佛所证的境界就是一种不生不灭的究竟坚固的境界。这个意思在本经里面不但在理论上说得很透彻,在境界里面也有明显的表示,将来读到经里面呢,诸位就能够看得到。

可是佛法最贵的是要能够契入,“契入”就是平常讲的要“证得”。为什么呢?“证得”了,我们自己才有受用;不能“证得”了,不但没有这个受用,再说实在的话,对于这个“理”,我们讲“开解”,解这个理啊,都解得不透彻,所以佛法至始至终都是讲求要“证悟”啊,要有实证的功夫。那么怎样才能够实证呢?实证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用般若的观照啊,所谓“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

首楞严是什么呢?就是《般若经》里面讲的“实相般若”啊。名字是不一样,事实是一桩事情。那么再给诸位说,我们念佛法门里面讲的“理一心”就是首楞严大定,所以《楞严经》不但与禅宗有密切的关系,与净土宗的关系也密切啊。我们要懂得《楞严》的道理,运用《楞严》的方法,我们二六时中念佛就是修楞严大定啊!何况在《圆通章》里面,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楞严经》里面的关键人物,这两章是《楞严经》的精华之所在,最重要的部分。那么观音、势至,你想想看,在净土法门,他是什么样的地位?那《楞严经》要不是净土的经,那算是什么经呢?!这个道理很少人明了,大家都把这部经认为与禅宗有关系,又看到这个经里面有“五会楞严神咒”,于是又说与密宗有关系。关系嘛,当然是有,不能说这话是不对的,但是要说与净土宗没有关系,那就是大大的错了!与净土宗的关系,实在讲的时候,比禅与密的关系还要来得密切。

这个“究竟坚固”实实在在是我们必须要证得的,为什么呢?我们学佛的目的无非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啊。悟与乐就是“究竟坚固”,这个才是真正的悟、真实的乐啊!学佛之人读《金刚经》,看到经上讲的“金刚不坏身”,心里头多么羡慕啊!哪一个人不希望得到金刚不坏身呢?金刚不坏身,就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不但我们自己身“金刚不坏”,一切的事物都是“金刚不坏”。

这个也就是般若里头常讲的“诸法实相”啊。我们迷而不觉,看不出诸法不生不灭的真实相。唯有破迷、大彻大悟之人,他们心目之中对于一切万法的观察啊,是一一法,都是“究竟坚固”,皆是“不生不灭”。老同修们晓得这个理啊。虽然说晓得这个理,只能是个“仿佛的晓得”,并不彻底明了,彻底明了就有殷切求证之心。因为不彻底明了,所以求证的心并不很切实,这个与“解”关系很大啊!证入的境界相,《华严》里面说得清楚啊。虽然说得清楚,自己要没有入处,还是看不懂,打开《华严经》,看不出里面的门道啊。自己有了入处,那《华严》那个味道就不一样了。

古德解释楞严大定,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叫“圆定”,“圆”是圆满,鉴别一般所修的定是不圆满。实实在在说,首楞严定也叫做性定。性定要不要修?不要修啊。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事物皆有法性,性本来就如如不动,要修个什么呢?!我们这个动摇的妄相不是性啊,而是什么呢?是无明啊。

无明是个动相,佛在大经里面讨论一切众生迷惑的根源,佛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又跟我们讲“无明不觉生三细”。那么由此可知,无明还在三细相之前。给诸位说,觉与迷的鉴别,“觉”不动,“迷”是动的。真的不动,妄的动。凡是动的决定不是真的,这个是最简单的一个鉴别法。

那么我们入一切境界里面起心动念,我们心动了,会动的那个心是妄心,不是真心。修楞严大定的人首先就要晓得这个道理,要能够辨别哪是真心,哪是妄心。能辨别之后,日常生活当中真心用事啊,那就是楞严大定当家了。那个妄心有没有作用?有作用。这就是说,真性当了家了,八个识是他底下办事的佣人,事事都能够听从主人的,所以那八个识就起了作用了。

第八识叫大圆镜,无所不照,一切明了啊。竖穷三际、横遍十方,都照在大圆镜里。第七识变成平等性了,真实平等,从这个地方生的。第六意识变成妙观察,前五识变成成所作了。只要你一得到楞严大定了,八个识还是八个识,还是平常一般用事,只是名字变了,不叫八识了,叫“四智”。这个就是大定所起的相与作用,所以说得大自在啊。这个定叫“圆定”,叫“性定”啊。

一般世出世间的禅定与真如本性不相应,因此他那种定的功夫有出有入的。入定了,有定的境界;出定了,心就散乱了,有出有入啊。世人眼光短浅啊,看到那个修小定的人,腿子一盘、眼睛一闭,坐在那个地方坐了一个星期。哎呀,某人不得了啊!他一入定入了一个星期。报纸、新闻、电视都广播出去了,哎呀,某人不得了啊!那是幼稚园的定啊,大大地宣扬赞叹,菩萨那个大定啊,没有一个人晓得!

首楞严大定不是盘腿面壁啊,而是什么样子呢?跟我们日常凡夫的生活没有两样,完全一样啊!我们日常的这个三业、四威仪、八识之下,人家是“四智”,我们哪能看得出?大定啊!所以说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楞严定没有出也没有入,无时不在定啊。

释迦牟尼佛当年所示现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佛住在楞严大定之中。说法是定,旅游也是定;无时不是定,无处不是定;喜怒笑骂通通都是大定。举心动念,一切的作为都是从定中起来,所起的相。起的相做什么用处呢?利益一切众生啊。那么今天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就要跟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给我们讲这个圆满、究竟的大定,说出这个道理,这个在佛法里是最上乘法,所以经题里头比喻作“大佛顶”,是大佛顶法,至高无上!

那么初学的同修,一入手听这个经啊,确实不太适合。但是,不是不能听,只要你有耐心,你一直听下去。懂,我也这么听下去;不懂,也那么听下去。这个就是有善根、有福德了。善根福德浅的人,听了这个听不懂,下次再不来了。再不来,没有关系,我们星期二讲小部经,很浅的,初学人听了很有兴趣。

那么听不懂为什么也要听呢?常常听就会懂了,这是修学一个好态度。你比如从前小孩上学念书,六、七岁啊,上学念书,念什么?念四书五经。他懂不懂呢?他不懂啊。可是有些小孩你教他念啊,他念得很高兴,念得很有兴趣,念得很熟,他并不求解啊。这个我在过去也给诸位提了,从前的人善根厚,福德厚,人老成啊。父母老师教你怎么做,就怎么做,不会去问理由的。现在人福薄,没有从前人那么厚道,现在是两三岁小孩他就会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啊?从前给诸位说啊,十一二岁小孩都不会问这个话。

我在童年读书的时候,真的,从来就没有想过这是要问个什么道理,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起过。现在小孩不得了了。他从哪里学来的呢?给诸位说,从电视里学来的啊。有没有好处呢?给诸位说,没有好处!现在小孩你教他念四书五经,他不念。为什么?他要问问:你教我念这个,念这个有什么用处啊?这个有什么意思啊?你要不能把这个意思、道理讲给他听,就是讲给他听,他也听不懂。他不懂,他心里头不服,他就不干了。

表面上看起来,哎呀,现在小孩比从前聪明啊;严格地讲呢,现在小孩没有从前人有福报啊。从前小孩从小就在这个学术上奠定深厚的基础,现在没办法了。几时再晓得要去念书了,知道这个好处了,已经来不及了。现在人对于这个四书五经,觉悟了这是好东西,大概总是二十五岁、三十以后了。晓得好啊,再去背啊,背不出来了。小的时候有这个能力去背啊,不知道;到了晓得这个好处的时候,时节因缘过去了。一生不能成就啊!

你们这个道理要懂得了以后啊,诸位要去想:大部经论我们听不懂,听不懂啊,他有个欢喜的兴趣听,就好!长时间的熏习就会开悟,怕的是你不肯干啊!真正用心,肯去听就行。开头听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味道,听不出这个名堂;连续听上三个月以后,渐渐就熟悉了;两三年不间断,利根的人就有入处,就有悟处。自古以来这种例子太多了。

真正要求开悟,要求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就是证得首楞严大定,那么除了听还不行,还要讲啊,天天要为人演说啊。你要说我不会讲啊,没有关系,为人演说不一定要你讲这一部经,你会一句就讲这一句,会两句就讲两句。不会的不讲,会的我讲。自己真正懂得的,我讲,有疑问的不讲,所以说多闻祛疑。这样你去讲,绝对正确,没有过失。

所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是求学的态度。万不可以说:强不知以为知。我不晓得的,人家来问我,那我要不知道,这个面子多难为情啊。也得要诌一个出来答复人家,显得我还不错啊。这个就错啦!万万不可以顾及到自己的情面,一旦被人揭穿,没有人瞧得起你。你老老实实,能够守住本分,别人一定会尊重你。

我们并没有成佛啊,不是“一切智”啊。成了佛才是一切智。菩萨都不敢说他一切智,还会被人问倒了的,答复不出来了,何况我们初学呢!成了佛才是一切智啊。所以没有成佛以前,人家把我们问住了,答复不出来,绝对不难为情。为什么呢?我没成佛。你要说我已成了佛了,人家问一个问题啊把你难住了,哎呀,那真难为情。那个说实在话,你并没有成佛啊,你冒充成佛啊。成了佛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啊。等觉菩萨还有一分无明没有破,换句话说,宇宙人生的道理还没有能真正圆满,还有一分欠缺,还有一分答不上来的。因此我们求学、教学不要怕难为情,这样才能够有成就。

第二个意思呢是讲的妙定。妙定实在讲就是性定。和着两个意思,所以才叫做大定啊,定中之王啊,再没有比这个更高了。

那么在这个地方特别要提醒诸位同修,圆教的菩萨,也就是经论里面常讲圆顿根性的人,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修的这个定,跟那个藏教、通教、别教不一样啊。圆教人一下手,说实实在在的,我们看不出他在用功,看不出他在修行,一下成就了之后,真是惊人!没有看到他用功。这在我们历代祖师大德里面示现这种行法的多得很啊,六祖惠能大师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

我们在《坛经》里面没有看到他修行,实际上呢,人家的功夫从来没有间断。我们所讲看得出来修行,是看到他怎么样?他早晚两堂功课不缺,他每一天去静坐,去参禅,参几个钟点,念多少钟点佛,我们看到这个叫修行啊。完全看的什么呢?很粗浅的外表。真正的那个修行呢,我们不但是说看不出来,因为我们不懂啊,不知道那是修行啊。不懂,换句话说,我们自己也不晓得修行的方法。

那么在这个地方是圆顿的菩萨,我简单地给诸位同修说明白。他们这个修行的方法呢,就在生活当中,在生活里修什么呢?修性定,就是修楞严大定。眼见一切色法,不是不办事啊,照样办,什么事都办得圆圆满满、周周道道,心里头如如不动,干干净净啊。古人有比喻啊,好像“明镜鉴物”。那个镜,干干净净,你看他照外面呢,照得清清楚楚,镜子的本身不落印象啊!他就修的这个定!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以他事事无碍。公务员天天上班,做生意的人是天天照顾店里买卖,家庭主妇的时候,家庭里面日常一些琐碎事情,没有一样事情耽误。他在那干什么?他修楞严大定。我们怎么看得出来?我们要看到什么人修定呢?盘腿面壁打禅七了,哦,那叫修定。

眼根看一切色法,一切色法了了分明,这是慧啊;如如不动,这是定啊;定慧等持,这叫禅定。眼根在色尘里面入禅定,又不碍事。又不碍事,这才叫“一切事究竟坚固”啊,有了障碍就不究竟啦,就不坚固啦。你看那个入定,盘腿面壁,一入定的时候定境就现前了;眼睛一张开,腿一放下,定就没有了。他那个定不坚固啊,有成有坏啊。楞严大定修成的时候是究竟坚固,没有出入之相。

这个定的作用在《华严经》里面是讲“用”,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动静一如啊;动是办事,动就是静、静就是动啊,不是两桩事情,是一桩事情,定慧等持啊。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都是菩萨,都是第一等的。为什么呢?你有智慧、有福报,你做生意,商业界的巨头,菩萨的商人啊;你做工,菩萨的工人啊;你耕田,菩萨的农人啊;你从政,菩萨的官吏啊。各行各业都是做模范的、做榜样的,这个是楞严大定。所以楞严大定真正有用处啊,才能够解决我们的一切问题,才能够叫我们自己、叫一切大众都得到大自在,都得到真正的幸福、安乐。

一切的学人,藏教的也好、通教的也好、别教的也好,他们要走一段相当长的冤枉路,最后还是要入圆教的行人,他才能成就。《虚云老和尚年谱》印好了,送到我们这边来,诸位听完经之后回家去,请一本,回去好好地看一看。虚云老和尚是了不起的一个人,他老人家一生示现当中你去看,他示现的是前面就走了不少的冤枉路,后来归到圆顿才成就。

可是有一些修行人呢,总是希望先修苦行,先要受苦。受苦当然也有道理,多吃一点苦头消业障啊;不吃苦头,业障消不了啊,不能培福啊。可是圆顿之人吃苦啊,他没有苦受;他享乐,他没有乐受;他的境界是平等的。不能像诸佛菩萨那样地平等,苦乐这个差距近,不太大。

从这一层就能体会,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根性。如果我们在生活里面,苦乐的差距很大,我们不是圆教种性的人。圆教种性的人差距小,换句话说,事事不搭在心里头,享乐也无所谓,受苦也无所谓,不大放在心里。人家对待他好,他很感激,人家对待他不好,也不放在心里,不计较。这个就是差距近,所以圆教容易。

分别心重,差距很大,这个圆教不得契门而入,入不进去。可是圆教来得快啊,不走冤枉路;藏、通、别走的迂回路走得大,慢慢地来,当然也有成就。圆顿是从根本上修;藏、通、别是从枝叶上修。修持戒,枝叶上修啊,那个戒律我们不要说太多了,说到八万细行那是太多了,我们就讲现在一般传戒里面所讲的比丘戒两百五十条,菩萨戒…

编号003-b/133–经题

不能得定,增长分别心、增长执着心,搞一辈子都得不到定。给诸位说,一切都不分别,心才能定得下来。分别世间法,心不能得定;分别佛法,还是不能得定啊。你分别心是一样的,换个对象而已嘛。所以说是,执着恶法是病,执着善法还是病啊。

从根本上修,很简单!你要想修这个戒律的话,我们从明了佛法这一天起,明因果这一天起,绝对不存一个念头害人。确确实实这个心里头没有损害一切众生的心,你的戒律就圆满了。所有戒律不过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啊。我心里面起害人,让人起烦恼、恼害人的心,把这个念头啊,从根拔掉。我起心动念都是真真实实地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比丘戒圆满了、菩萨戒圆满了。菩萨戒是利益一切众生,比丘戒是“诸恶莫作”,菩萨戒是“众善奉行”,你这个戒律通通就圆满了。从根本修啊!

一切万法,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里头绝对没有这些东西存在心里,给诸位说,楞严大定就现前了。这个不是小定,是大定啊!就是六祖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啊。“本来”两个字是什么?指我们心里,清净心里面本来无一物,所以一物也不放在心里,这个是楞严大定。一切世出世间这些万相,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前因后果了如指掌,这是慧啊!圆顿学人修戒定慧是这样的一个修法,不是让你枝枝叶叶、斤斤两两跟你计较的,成就快。

在我们这个道场,我也有一个感触啊。要不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还带着几分圆顿根性的人,不会到我们这个道场来。所以能到这个道场的,都是有因缘。我们之所以还没有个门路可入,说实在话呢,烦恼太重了,也就是说,分别、执着啊。晓得“唉!不应该有哈”,心里面本来无一物嘛,偏偏还要装一些东西进去,还舍不得把它丢掉,这就叫烦恼,这就叫习气。

那么有这些东西啊,不怕!为什么呢?你现在知道这些东西是烦恼、是习气,我还丢不掉,这就是大进步。为什么呢?一般人他不知道啊!你现在晓得这个东西,这么一个进步不得了啊。晓得我想丢,现在还舍不掉,不要紧!慢慢来嘛。几时能舍,就得了。舍,得了;不舍,就不得了。舍就能得,慢慢地舍吧。这个道理明白了,这叫解悟啊,这是大彻大悟。

悟了以后啊,这叫“起修”。修是什么呢?修就是在一切境界里修的不染着,就是修“舍”啊,六度里面要修布施啊。布施,我舍一点财,我舍一点物,那个布施是枝叶上的布施,布施得再多都有限。经上常讲啊,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还是有限。为什么呢?枝叶啊,不是在根本上舍。根本上的布施是布施什么呢?把贪嗔痴烦恼布施掉了,这叫根本上的施。枝叶上的布施不究竟不坚固,有障碍啊;根本上的布施,究竟坚固,没有障碍啊,能成就无量功德。

所以这个大乘佛法,尤其是圆顿的大法,在今天这个世界,虽然讲众生造罪的多,正如同《地藏经》里面所说: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普遍地造罪业,造极重的罪业。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呢,阎浮提众生非常地可爱啊!好像那个小孩一样,非常地顽皮、顽劣,但是呢,他很聪明!如果他一走到正道,他马上就成就。就好像学校里那个学生一样,顽劣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就看老师会不会教了。会教,那将来在社会国家是最有贡献的,出人头地的就这几个人。平常的循规蹈矩的学生呢,庸才啊,出不了头地啊。

好学生教得不得法,那就是顽皮啊。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学校里头太保太妹,都是聪明人啊,老实人、笨人他不会去当太保太妹。你叫他去当,他不晓得怎么当法,他不会啊。那都是聪明人,聪明没有用到正当地方,那一回头,也一定有大成就。所以圆顿根性的就是这一类的人。因此,我们在这个世间看,你看看,天天动歪脑筋的、出歪主意、做坏事的,多啊!要是把他们一唤醒,立刻就能转罪业的世界变成极乐世界了。

这一个转机就在大乘佛法的普遍的弘扬。怎样劝勉他来接受这个教育,这是今天很重要的一桩事情,这是祸福的一个转机啊。在今天整个世界来说,世界是个大混乱的一个时代,人心没有皈依,邪说横行啊。对治邪知邪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乘圆教,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

从哪里做起呢?从我们本身做起,自己真正能够一切放下了,身心自在了,不必说法,不要劝人,你一入了大众,人家一看到你的风采就跟人家不同,不是装的啊!是自自然然。别人一定问你:“你为什么这么自在啊?”他来问你,你就给他说法:“我心里没有牵挂了嘛,所以就自在啊。”不要给他讲经说法,佛经怎么讲的、我怎么修的,说了那一大堆啊,人家不能接受的。我没有牵挂啊,我当然自在。我没有烦恼嘛,我怎么不快乐呢。那么你也想像我这样自在,你把你的烦恼放下啊,布施掉就行了嘛。这个事情不要求人哪,求自己的啊。

世间人这个苦恼,两个字就说尽了:患得、患失!一有得失心,无尽的烦恼就现前了;没有得,就没有失,心就清净了。没有得失,才能够真正地做到无争无求啊。做到这个境界,给诸位说,十方三世诸佛见到你的面呢,也哑口无言,没话可说了,禅家里面讲的:口挂在墙壁上了——没用处了。因为众生有得失,佛菩萨才有言说;因为众生有求、有争,所以诸佛菩萨才有一切的解释。

所以你说这个大乘圆顿教法极其简单、极其容易,诸位要能这几句话里头会了,那《楞严经》就不要讲了。为什么呢?一部《楞严经》讲的还不是讲这个事情?一大堆废话啊,说到最后还不是一句“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啊。无得就无失啊,所以成佛也就是入了这个境界而已啊。入了这个境界,在这个世间,以这个境界合一切的境界,这个就叫做“事事无碍”。自己所证得的是一真法界,事啊,众生所住的十法界,十法界跟一真法界合起来,没有障碍。佛不碍众生,众生不碍佛;佛的心行不碍于众生,众生的心行不碍于佛陀,事事无碍啊。一有障碍,不能同住了。小乘法就有这个障碍,出家人和在家人不能同住。为什么呢?着相啊!他在枝叶上修的;大乘佛法在根本上修的,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功夫真的要到家了,给诸位说,人跟野兽在一块住也没有障碍。我们过去高僧有很多住在山上,跟老虎住在一起的,彼此没有障碍,而且老虎还很乖,还很听话。一般人看到奇怪啊,我看到不奇怪。老虎也有心,人也有心,心同此理啊,理得心就开了,没有不能融洽的。

李长者写《华严经合论》,他就住在一个老虎洞里,不但那些毒蛇猛兽不伤害他,还保护他。印光大师在七十岁的时候,蚊虫、跳蚤、臭虫都不咬他。你看看,感应啊!当时有很多人实验啦,这个房间里头有蚊子、有臭虫,而且很多,请老和尚到里面去住。老和尚一到里面去住啊,再去找,一个都找不到,搬家了,搬走啦。老和尚大慈大悲啊!它们对他很尊敬,不伤害他。它们找谁的麻烦呢?没有慈悲心的人,找那些人的麻烦啊。心不清净的人,去找他;心清净的,它不找。

那么这是我们的大定,首楞严大定说出的一点意思,说明了我们可以修。诸位要是真要想从这里下手,确确实实有个三五年工夫啊,就能得到消息。但是问题在哪里呢?三五年要天天在这里,在一起研究。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啊,一辈子也不能入门!所以要一个道场一个礼拜讲一次经,有没有用呢?比不讲好一点。没用的。七天的烦恼熏习,听一天经,不行啊!

我记得过去有一年,台中办这个大专讲座。三个星期有一百多个大专生,三个星期在一起讲学啊。老师看看这个同学啊,不错,这三个星期以来都变了样子了,都上了轨道了。一结了业啊,到电影院去看两个钟点的电影,又复了原了。三个礼拜完了,付之于流水啦。这个就是什么呢?无量劫来都是烦恼的熏习,短短的佛法的熏习力量不够,不起作用!

我自己在这个二十多年经验里面体会到的。我天天在讲,天天在读诵,没有一天间断,所以深重的烦恼,有这个力量控制得住。因此我才觉悟到啊,古时候寺院里头,一天二时讲经。那个二时要记住,是现在的八小时,佛经里面常讲的那个二时啊,是印度的时,印度是六时,昼三时夜三时,人家的一时等于我们四小时。二时讲经,八个种点讲经啊。有八个钟点讲堂里面的熏习,他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心行都在道场。他天天这样干,干上三年,人家成佛做祖了。他不断地在熏习啊,这个力量大啊!

我们干一天休息十天,有用吗?没有用处!所以南部的同修,南部听经人多啊。我在高雄佛教堂讲经,一个月到那边去讲五天,听讲的人四百人以上。它那个讲堂能够坐六百人,楼下坐满是四百人,楼上还要坐一些。有人就告诉我:法师,法缘太好了,太盛啦!你要常常来讲啊。我就告诉他:没用处。他说为什么没用呢?一个月三十天哪,你们听五天的佛法,还有二十五天在那边胡思乱想、起烦恼,不管用啊!所以我到南部来说,对我自己是无所谓啊,我讲没中断啊,我自己的熏习是无所谓,对你们不能起作用。

这个不是不慈悲啊。所以我劝他们:你一定要慈悲慈悲。为什么呢?我不要来讲啦。我要能住在一个地方,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讲,我这个道场有三个人、有五个人也好,他要在这边住上个三年五年,他有成就,这是你们大家的慈悲啊!你们不要今天请我到这里去,明天请我到那里去,你请我去的人,真正不慈悲啊!

所以说要懂得这个缘、原理啊!我们在一个地方如如不动,能够成就几个人做佛啊。这样将来才能够续佛慧命,才能够把佛法普遍地弘扬光大啊。我要到处去讲,一个都不能成就,我一死了就完了,对不起佛教啊!对不起众生啊!一个地方如如不动,就能培养人,这才叫真正的慈悲!

本经里面阿难尊者,并不懂这个道理。阿难还不晓得佛修的是什么定,不知道啊。佛平常告诉他们所修的呢,奢摩他、三摩、禅那。这些都是印度话,将来入了经文再给诸位说。

翻译的这个名词翻得很多,那么在一般讲呢,“奢摩他”偏重在“止”,就是断一切的妄念,也就是“诸恶莫作”的意思,是把心呢定下来,止住一切的妄念。

“三摩”偏重在“观”,“观”就是偏重在看破上、在理论上、在智慧上;“奢摩他”的“止”啊,偏重在放下上。

“禅那”呢,是止观平等,有止有观,这是普通的一个讲法。实际上呢,这三个名词里面意思都是止观等运,但是它有宾主之分,有稍稍偏重一点,所以才叫做禅定。

那么这就是佛平常教给小乘人,教给初学菩萨,教他们这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给诸位说,不能见性,可以修成阿罗汉,可以修成辟支佛,在我们念佛法门里头呢,可以修得“事一心不乱”,就是应用了“奢摩他三摩禅那”呢,可以到这个程度。

如果你要用首楞严呢,那就高了。为什么呢?奢摩他三摩禅那啊,都在阿赖耶识之内。因此交光法师注解《楞严经》,他反对古人的说法。古人注解《楞严经》呢,多半是用天台家的教义来注。天台是三止三观,以三止三观来配这个奢摩他三摩禅那。但是,天台的止观是用意识心,不是称性的。因此交光大师一反过去人的见解,他直截了当地指出来,修楞严大定要舍识用根,就是直截了当地我们用六根根性来用事。

换句话说,现在我们用眼识见色尘,用耳识闻声尘,以这个方法来修呢,是天台家的三止三观的方法。有效,也有成就,但是不能见性。实在讲,《楞严》里面教给我们,确确实实是交光大师所讲的。他老人家讲的话没错,很有道理,教我们舍识用根。会了之后,我们用见性见外面的色性,不是色尘;我们用闻性闻的声性,不是声尘。六根根性接触外面是六尘尘性,这才叫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过去《楞严经》讲过不少遍,凡是听了《楞严经》的同学,好多人都来问我:法师啊,怎么样舍识用根啊?大家很关心,都很想学。是好现象!给诸位说,问者不会,会者不问啊。怎么样舍识用根?你这一句话是从意识里头生起来的,那么就是你不会嘛!会了怎么呢?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就会啦,那就是舍识用根。

在日常生活当中,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是舍识用根。一切事相众生要做的时候,你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不碍我的清净心嘛。你那样做我不同意,我要这样做,我的心就不清净啦!没有“我”啊!那有的时候众生把事情做错了怎么办呢?做错的,看到于他不利,再纠正他一下,不是于我不利啊。于他没有什么不利的,爱怎么做就怎么做。于他有不利的,他没有看到,我看到了,我就要把他纠正过来。是为他,不是我,我心里头没事。看得清楚,听得清楚,念念都能看得到,看到过去,看到现在,看到未来。舍识用根啊!所以记住“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啦。这两句话你要把它讲清楚,就是一部《楞严经》。一部《楞严经》的道理运用在一切生活之中,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所以,十大愿王每一句话那个意思、事理,都说不尽啊。不要简简单单看到:哎呀,只有这么十句嘛。好像一看自己就懂了,真的不懂啊。境界之广大要晓得,十大愿王是整个《华严经》的十大纲领。《华严经》诸位晓得,那个义理浩如烟海,十大愿王是纲领。你不懂整个华严的教义,十大愿王你怎么会懂啊?所以现在有讲十大愿王的,讲什么?讲十个法相名词,增加执着,增加分别。意思不懂,根本做不到!这是讲经之难啊。自己真正懂这个意思了,而且还得做到几分,味道才讲得出来;不然的话,讲不出来。那么经题呢,我们就讲到此地。

“经”这一字不要讲了,平常我们讲经的时候后头那一个经字都讲。这一次给诸位讲《楞严》,我们也讲得很细,希望每一次来听的人都能得利益。连续听,得连续的利益;偶尔来一次,有一次的利益。所以我们深入地讲经,我们采取江味农居士他的看法,深讲、圆讲。

经题就到此地结束了。我想下一次啊,那个教起因缘呢,我们也可以免了,直接就入经文好啦。诸位要想知道玄义,要讲玄义呢,我们将来经讲完了,我们把经本子合起来谈玄说妙,那有味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91349.html

更多阅读

道德经译文---南怀瑾 南怀瑾讲道德经视频

 1、《道德经》之一章原文: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可遵循的抽象的运动法则,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抽象

南怀瑾老师说道教《清静经》 南怀瑾老师第二任妻子

道家有一本经典写得非常好,将近四百个字,叫做《清静经》,你们不管学佛修道的找来念念看。《清静经》可以同佛家的《心经》媲美,但是如果讲学术,对不起,那是仿照佛家《心经》来的。《清静经》上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一个人能够常清

净空老法师讲《讲解》 第二集 心经讲解净空法师

第二集第六页第四段:【四、是故沙弥剃落。先受十戒。次则登坛受具。今名为沙弥。而本所受戒。愚者茫乎不知。狂者忽而不学。便拟躐等。罔意高远。亦可慨矣。】我们修学,无论是经、律、论或者是祖师的语录,会学的人知道在这里面撷取重要

声明:《楞严经讲义001-003集净空老法师主讲_如梦居士 楞严经南怀瑾主讲视频》为网友野味道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