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许地山散文选集》2373 散文精选集

读书破万卷·《许地山散文选集》(2373)

《许地山散文选集》,散文集。许地山著。杨川庆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作者事迹参见《读书破万卷·<春桃>(2179)》。

《许地山散文选集》为”百花散文书系”丛书现代卷之分册。共收入许地山1917年到1941年的61篇散文。

许地山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他的散文,以朴实的语言,精巧的构思,充满宗教色彩的韵味而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阿英说:“落华生的小品,在小品文运动史上是将永久存在着的。

许地山的散文小品,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表达着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生的态度。他认为写作应有“三宝”。一是“智慧宝”,即“创作者个人的经验,是他的作品的无上根基。他要受经验默示,然后所创作的方能有感力达到鉴赏者那方面。他的经验,不论是由直接方面得来,或是由间接方面得来,只是从他理性的评度,选出那最玄妙的段落—就是个人特殊的经验有裨益于智慧或识见的片断—描写出来。这就是创作的第一宝。”二是“人生宝”,即“创作者的生活和经验既是人间的,所以他的作品需含有人生的原素。人间生活不能离开道德的形式,创作者所描写的纵然是一种不道德的事实,但他的笔力要使鉴赏者有‘见不肖而内自省’的反感,才能算是佳作。即使他是一位神秘派、象征派,或唯美派的作家,他也需将所描那些虚无缥渺的,或超越人间生活的事情化为人间的,使之和现实或理想的道德生活相表里。这就是创作的第二宝。”三是“美丽宝”,即“美丽本是不能独立的,他要有所附丽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所以要有乐器,歌喉,才能表现声音美,要有光暗,油彩,才能表现颜色美,要有绮语,丽词,才能表现思想美。若是没有乐器,光暗,言文等,那所谓美就无着落,也就不能存在。单纯的文艺创作—如小说、诗歌之类—的审美限度只在文字的组织上头,至于戏剧,非得具有上述三种美丽不可。因为美有附丽的性质,故此,列它为创作的第三宝。”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许地山说的“人生宝”,无论写的是什么,要对人有益。

《落花生》是许地山的散文代表作,这篇短文通过对落花生好处的叙写,赞美了具有献身精神的落花生。“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并写道:“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这篇散文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这是许地山的基本的立身处世态度。他把自己的笔名定为落华生,这正是他献身社会与人生的崇高志向的表露。

在散文《愿》一文中,作家也通过夫妻两人的对话,表达了同样的人生追求。妻子对丈夫说:“我愿你作无边宝华盖,能普荫一切世间诸有情;愿你为如意净明珠,能普照一切世间诸有情,愿你为降魔金刚杵,能破坏一切世间诸障碍;愿你为多宝盂兰盆,能盛百味,滋养一切世间诸饥渴者;愿你有六手,十二手,百手,千万手,无量数那由他如意手,能成全一切世间等等美善事。”夫说:“极善,极妙!但我愿做调味的精盐,渗入等等食品中,把自己的形骸融散,且回复当时在海里的面目,使一切有情得尝咸味,而不见盐体。”

《债》一文,歌颂了一个客居岳母家的男子忧虑他人,为别人着想的情怀,仿佛是许地山自己的写照:“他的妻子早已去世,……他的生活就是念书、写字,有时还弹弹七弦。”“他从没有特意到园里游玩,也没有呼唤过一个仆人。”他说:“我只觉得我负的债太多……”岳母不解地问:“什么债?有人问你算帐么?唉,你太过见外了!我看你和自己的子侄一样。你短了什么,尽管问管家的要去,若有人敢说闲话,我定不饶他。”他说:“我所欠的是一切的债,我看见许多贫乏人、愁苦人,就如该了他们无量数的债一般。我有好的衣食,总想先偿还他们。世间若有一个人吃不饱足,穿不暖和,住不舒服,我也不敢公然独享这具足的生活。”表达了作家的济世理想,这债就是一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由于许地山受其父许南英的 人道主义、平民主义思想的影响,加之年轻时对佛学兴趣极大,因而他的散文小品充溢着一种宗教韵味。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和消极解脱的宗教情绪相交融,使他的作品出现了矛盾复杂的现象。但许地山毕竟是一个参加过“五·四”运动的青年人,因而他作品中充溢着的反封建的人道主义思想,也显示了“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精神。在浓厚的宗教气息背后,许地山的作品有着一种对封建愚昧势力的批判。在《<空山灵雨弁言>》中,开篇就写:“生本不乐。”接着又写道:“自入世以来,屡遭变难,四方流离,未尝宽怀就忱。”表明了他对“四方流离”的忧虑,这不正是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吗?在《蝉》一文中,许地山写到了蝉的命运:被雨打湿双翼的蝉,无法飞动了,它“在地面慢慢地爬,好容易爬到不老的松根上头”,却又被“从千丈高处脱下来”的雨珠滴中,“嘶了一声”,“又从树底露根摔到地上了。”然后,“蚂蚁来了”,“野鸟也快要看见它了!”蝉的不幸遭遇,就是千百万广大中国劳苦大众命运的写照。《光的死》,则通过千方百计为人间送来温暖的光反遭“几位聪明的天文家”的诅咒,隐喻拒绝光明的现实生活,批判了封建社会对理想之光的戕害。

在《公理战胜》一文中,讥讽了所谓的“公理战胜”,这种战胜是以“愚昧可怜的牺牲者”为代价的。揭露了帝国主义的残暴本质。

这些散文作品,无疑跳荡着作家关注现实的脉搏,是“五·四”精神的表现。从人道主义出发,在《公理战胜》一文中,讥讽了所谓的“公理战胜”,这种战胜是以“愚昧可怜的牺牲者”为代价的。揭露了帝国主义的残暴本质。

这些散文作品,无疑跳荡着作家关注现实的脉搏,是“五·四”精神的表现。

从人道主义出发,许地山的散文作品还描写了真挚的人间情爱。在这些抒情的作品中,作家表达了两性“真相知”的恋爱观。在《桥边》一文中,许地山描写了蔗园主人阿芳和他的“腹婚妻”红儿的一件趣事。阿芳把红儿赠与他的小囝红儿掉在水中,他很忧郁,因为他听红儿的话,红儿说丢了这个小囝“便是丢了她。”但事实使他打破了这个信念。红儿说:“信念算什么?要真相知才有用哪。”这种朴素的恋爱观,在“五·四”时期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荼蘼》一文中,贬斥了视爱情为儿戏的男子宗之,对松姑娘的痴情报之以同情。宗之送了一束荼蘼给松姑娘,它给松姑娘带来了痛苦。《难解决的问题》一文中,一位纨绔子弟面对三位钟爱自己的女子梅、白、区,竟然用“拈阄的方法瞎挑一个得了”,许地山对这种游戏感情的现象作了嘲讽。《七宝池上底乡思》一文,是描绘许地山对亡妻的深沉朴素的爱情的。许地山是1918年与同乡台湾人林月森结婚的,婚后,夫妻关系甚好,不料于1920年在随许地山赶赴北京的途中染疾去世。许地山为了纪念发妻,遂有这怀恋之作。在这篇散文中,许地山凭借自己对佛学的博识,给读者写下了一个近似佛界中的虚幻故事。一位被度入“极乐世界”的少妇,因思念人间夫君,竟天天悲泣在七宝池上,要返回人间。她与佛爷大胆抗争:“你的声,不能变为爱的喷泉,不能灭我身上一切爱痕的烈焰,也不能变为忘的深渊,使他将一切情愫投入里头,不再将人惦念。我还得回去和他相见,去解他的眷念。”爱“人”与爱“神”是尖锐对立的,这种叛逆表现了她对“极乐世界”愁苦孤寂生活的不满,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笑》、《香》、《爱就是刑罚》、《花香雾气中的梦》、《爱流汐涨》等散文作品,也描写了夫妇间真挚感人的情爱。

20年代,鲁迅说过:“那时觉醒起来的知识青年的心情,是大抵热烈而悲凉的。即使寻到一点光明,径一周三,却是分明地看见了周围无涯际的黑暗。”许地山也是这些知识青年中的一个。由于受佛教哲学的影响,加之“五·四”高潮的过去,因而他的作品弥漫着一种苦闷彷徨情绪。在《香》一文中,丈夫让妻子说“什么是佛法”,妻子说:“佛法么?—色,—声,—香,—味,—触,—造作,—思维,都是佛法,惟有爱闻香的爱不是佛法。”丈夫又问:“这是什么因明?”妻子答道:“不明白么?因为你一爱,便成为你的嗜好,那香在你闻觉中,便不是本然的香了。”这显然是佛家思想。在《鬼赞》一文中,许地山赞美着“死”,他写道:“人哪,你在当生、来生的时候,有泪就得尽量流,有声就得尽量唱,有苦就得尽量施,有欲就……等到你疲劳,等到你歇息的时候,你就有福了。”沈从文对此评价道:“把福气归到死亡,作者心情与时代是显然起了分解。”所谓“人”在“当生,来生”时及时行乐,无疑思想是颓废的。《海》一文,宣扬了人生如海中孤舟,听天由命,随波逐流的观点,也是消极的。茅盾在《落华生论》一文中曾指出了许地山有此颓废思想的原因:“因为那时候社会的内在矛盾虽然已经很深刻,可是解决这矛盾的新势力还没有现在那么坚强,一般知识分子望来望去没有路,就要怀疑悲观了。”

抒写奉献济世的美好情怀,批判封建主义的愚昧专制和社会黑暗,歌颂平等、自由的爱情,弥漫神秘奥妙的宗教思想,这是许地山散文小品表现出来的四个重要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决定了他的散文小品艺术上的特色。

语言质朴、清丽。不管是写现实生活的《落花生》、《难解决的问题》等,还是写另一个世界的《鬼赞》、《七宝池上底乡思》等,语言都是朴实的,绝没有堆砌华丽的词藻。《落花生》一开头就写道:“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吧。’我们几姊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这些语言是平白如话的。但它却交待了事情的起因,表现了孩子们忙碌的情景和丰收的喜悦,使人有栩栩如生之感。在《鬼赞》一文的结尾,作家写道:“他们诵完这段,就各自分散。一时,山中睡不熟的云直望下压,远地的丘陵都给埋没了。我险些儿也迷了路途,幸而有断断续续的鱼跃出水声从寒潭那边传来,使我稍微认得归路。”这其中,“山中睡不熟的云”一句,看似平淡,实则新奇,一个“睡”字,真实传神,可谓诗意盎然。

精巧的构思。许地山的散文小品在现实描写中,融进了幻想的成份,使其充满了神话色彩。《光的死》、《我想》、《公理战胜》等文,不拘泥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述,而是采用拟人化的手段,将虚幻和现实联系起来。在《光的死》中,离开母亲到“无量无边一切生命的世界上”的光,和“几位聪明的天文家”相遇,光是要奉献自己的,而天文家却诅咒着光,这种对比,令读者愤恨当时的社会黑暗现实,这种精巧的构思使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极大地增强了。

鲜明的宗教色彩和哲理意味。自幼就渗透在许地山头脑中的佛教思想充溢在他的散文小品中,他试图在作品中反映人生的出路,因而作品具有哲理意味。散文《愚妇人》中的“鸧鹒歌”,表露出人生如草虫,不过百日命,转瞬即逝的思想。《面具》一文,则写出了面具的专一。许地山写道:“人面到底是靠不住呀!我们要学面具,但不要戴它,因为面具后头应当让它空着才好。”作品直接就说出了道理。难怪有些作品我们看起来像寓言。沈从文说:“在中国,以异教特殊民族生活,作为创作基本,以佛经中邃智明辨笔墨,显示散文的美与光,色香中不缺少诗,落华生为最本质的使散文发展到一个和谐的境界的作者之一。”

在许地山短暂的一生中,他还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杂论,这些杂论虽然不像他的散文小品那样有广泛的影响,但如火的激情,透彻的分析,思辨的色彩,使他的这些文字充满了魅力。

早在1919年,许地山就和郑振铎等创办了《新社会》旬刊,这是当时重要的进步刊物之一,它和《新青年》、《新潮》一样,在青年中是一个旗帜鲜明,备受欢迎的刊物。在这个只出了十八期的刊物上,许地山发表了近十篇文章。他在《女子的服饰》一文中,提出参加社会活动的女性改换服饰的三个条件:一是要合乎生理,二是要便于操作,三是要不诱起肉欲,表现了他的新思想。

在《劳动的究竟》一文中,许地山写道:“劳动的究竟是要得着安乐,而安乐又是随时伴着劳动而生的。”在十天后发表的《劳动的威仪》一文中,他又满怀激情地写道:“我们青年人既信劳动具有改造社会的威仪,就不得不赞美劳动说:劳动的威仪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光辉!”

在许地山早期发表的杂论中,有一篇名为《强奸》的,亦引起了读者的注意。郑振铎在发表这篇文章时,特意写了一段附言,“……近来安武军和边防军的兽行,尤为显著。许君这篇文章,做得实在痛切。我很希望拥有兵权的人,和提倡军国主义的人看一看,不要贻祸于自己的妻女呀!”许地山在这篇文章中,从生理上、心理上分析那些侵略者和军阀士兵的暴行产生的根源,痛切地指出:“母的庄严在人类社会里头几乎忘记了!”

在《“五一”与“五四”》一文中,许地山把工人阶级团结战斗的行动和青年学生的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行动归结于对“强权不合人道的事情”的痛恨,是“为着将来社会的福利计”而产生的一种“救护的悲愿”。在《“五七”纪念与人类》一文中,许地山呼吁:“教等等不合人道的主义在世界上绝迹”,“应当把人道在昏睡之中摇醒!”

许地山这一时期追求进步,热爱祖国的积极表现,都是与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密切相联。

到了后期,许地山在抗日洪流的冲击和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他告别了早期的人道主义思想,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站在了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他在《七七感言》中,对消极抗日的反动派进行了揭露,呼吁大家“要加紧做打狗轰猫的工作。”在《国庆日所立的愿望》一文中,许地山指出:“我们不要打空洞的如意算盘,望国际形势的好转,望人来扶助我们。我们先要扶助我们自己,深知道自己建立的国家应当自己来救护,别人是靠不住的!”

1934年至1941年,文化斗争在香港非常激烈。许地山当时主持香港文协的工作,他在群众集会上做主席演讲,在夜晚去深水的小破楼上偷偷摸摸给几个十七、八岁的流亡青年上补习课。这时候,国民党的驻港海外部一方面压迫他,要他出去给他们也开会挣场面,另一方面造他的谣,说他拍共产党的马屁,想出风头。他并不因之而对他们妥协。这时,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在《谈3莱根谈4》一文中,许地山批判那些宣扬“世事如棋局,不著的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见真空”的“消极的格言与闲人的哲学”,认为“很不适于向上思想的。”针对香港学术界的守旧派所鼓吹的“保存国粹”,写了长文《国粹与国学》,指出:所谓“国粹”,许多“简直是民族文化的渣滓,沉淀在知识落后与理智昏聩的社会里。”在香港,许地山还积极筹划了“香港新文字学会”的成立。在《中国文字的命运》、《拼音字和象形字的比较》、《青年节对青年讲话》等文章中,他大力宣扬文字改革的主张,强调语言统一、文字改革的重要性。

许地山的杂论都是有感而发,因而无矫饰,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其中不少篇章,至今仍是我们写作杂论的楷模。

许地山英年早逝,事业未竟,令人沉痛。他的叙事散文无论是写景言情,状物论事,均朴实无华,栩栩如生。《上景山》《先农坛》《忆卢沟桥》等文,不是简单的山水游记之作,是情感和真实生活的记录,令人寻味。《窥园先生诗传》系许地山为其父许南英先生诗集《窥园留草》写的一篇序文,文情并茂。其结构之严谨,文字之精炼,开传记写作的先河。

许地山与周俟松于1929年5月1日结婚,婚后感情甚笃,恩爱和睦。《旅印家书》系1934年间许地山在印度写给周俟松的。信中反映了他在印度期间的忙忙碌碌的生活以及对朋友的热心和对妻子的爱护,真实、感人。

许地山的散文创作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不管是抒情小品、还是叙事散文、杂论,都表达着作家的人生态度,这些作品是他精神的一种寄托,是他生活的写照。阿英说:许地山的“小品文的境界,不是一般的,不是完完全全和现代思想契合的,基于他的思想与生活,反映在他的小品文中的,是一个很混乱的集合体。”许地山留下的散文作品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的宝贵遗产,但他早期作品中的一些宗教消极思想,倒是值得当今的青年读者注意的。

评:奉献济世好情怀,平等自由颂情爱。

神秘奥妙弥宗教,朴实无华文精彩。

质朴清丽语言美,精巧构思寄情怀。

传记写作开先河,英年早逝泪满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91231.html

更多阅读

春的林野作者:许地山朗读:密湘茶醴

春的林野 作者:许地山春光在万山环抱里,更是泄露得迟。那里的桃花还是开着;漫游的薄云从这峰飞过那峰,有时稍停一会,为的是挡住太阳,教地面的花草在它的荫下避光焰的威吓。  岩下的荫处和山溪满了薇蕨和其他凤尾草。红、黄、蓝、紫的小

许地山文集----1 许地山文集

《许地山文集》作者:许地山综合集000<i></i>作者简介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

声明:《读书破万卷•《许地山散文选集》2373 散文精选集》为网友白嫌泰妍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