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孩子罗伯特》课堂实录
成都市高新区中和小学陈莲 成都市成华小学李建荣(特级教师) 点评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地球家庭”,主要反映“和平”、“民族”、“种族”、“责任”、“给予”等内容。《黑孩子罗伯特》叙述了黑孩子罗伯特为了救治得病的白人同学,毅然捐出了苦心积攒打算购买心爱玩具的钱,刻画了一个天真、善良、富有爱心、乐于助人的黑孩子形象,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不同种族的人应如何相处。重点训练考察项目:通过人物的举止,言行表现人物的美好心灵。
二、学情分析
种族歧视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对其知之甚少,应先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进行交流,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种族歧视问题。大部分学生通过充分地准备、预习,能够很好地感知课文,形成较强的迁移能力,对文章理解分析较深刻具体,部分学生会因程度较差在文章学习中出现障碍,但应该能完成正常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学习罗伯特面对残酷生活时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宽容、善良、坚强的美好品质。消除种族歧视、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爱。
此外我班的孩子进入高段后在理解句子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很多孩子并不知道理解一个句子该从何下手!因此教给孩子们正确的理解语句的方法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个性品读让学生感悟罗伯特对残酷生活的积极、豁达的正确的人生态度。消除种族歧视、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爱。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动作、心理描写。
3、培养学生针对重点语句质疑并积极解疑的方法和形成这一意识,更有助于今后语文文本的个性学习。
四、教学难点:
1、人物形象的刻画及生活在种族歧视阴影下儿童心灵的创伤。
2、引导学生学会理解重点语句的方法,并升华朗读的层次,加深对文章内涵的个性化理解与感悟。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师: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学生读课题《黑孩子罗伯特》。
【直接入课,不绕弯子。】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罗伯特是个怎样的孩子?
【“纲举目张”,抓住关键性话题,是引导学习的好方法。同时,这个话题也便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用自己的不同理解进行整理、归纳。】
生1:罗伯特是个勤奋的孩子。
师:是啊!他的成绩是五年级中成绩最好的一个。
生2:罗伯特是个坚持不懈的孩子。
师:是的!为了梦想,罗伯特忍受着白人的白眼,他人的奚落,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为拥有心爱的战斗机这一梦想而攒钱的想法!这确实是一个做事坚持不懈的孩子啊!
生3:他是一个有梦想的孩子。
生4:他还是一个善良的孩子。
师:是啊!这么可爱,这么优秀的罗伯特,他的同学丽莎却是怎么对待他的呢?
【话藏玄机,巧妙地把学生的思路引开了。】
生1:常常带头奚落他。
生2:不止一次地拒绝和他做朋友。
生3:甚至还对他说:“哼,谁跟你做朋友!我爸爸最讨厌黑人,他说你们黑人又蠢又脏。”
师:丽莎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出“种族歧视)
师: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中有这样一段话,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我梦想有一天,……黑人男孩和女孩能跟白人男孩和女孩手拉手,像兄弟姐妹似的走在一起……”
【引入课外资料,适时,适宜,不露声色,恰到好处。】
师:黑孩子罗伯特也有一个梦想,那就是——
生:买一架心爱的战斗模型。
师:为此,罗伯特历尽艰辛终于攒够了买战斗机的钱,可他买到战斗机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捐给丽莎治病了。
师:是那个总把罗伯特称为“小黑鬼”的丽莎吗?
生:是的。
师:就是那个不止一次地拒绝和罗伯特做朋友的丽莎吗?
生:是的!
【两个反问句,趁势将罗伯特与丽莎进行了对比,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后面的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师:那么着迷战斗机的罗伯特,那么辛苦才攒够钱的罗伯特,为什么要把钱全部捐给了丽莎呢?
【点评:前一节课初读课文后,对文中人物有了初步印象。这节课一开课,就抓住“罗伯特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个话题,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课文内容,既是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回顾,符合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又便于这节课抓住人物、线索、情感、表达方法等进行深入探究。看似简单的师生对话,却有意识地把即将进入深度理解的人物、情感、表达方法暗含其中,老师的“接话”可谓暗藏玄机,富于引发性。】
(二)直奔重点,探究学习
师:听到丽莎生病了,而且可能会死去,罗伯特是怎么想、做、说的?请孩子们用不同的符号在相关词句下勾画出来并做批注,写出你的感受。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批注,是尊重孩子的表现。】
PPT出示:悟“想”——
“要是丽莎死了,岂不是永远见不到她了吗?呃,天哪!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
师:当听到丽莎生病了,而且可能会死去,罗伯特是怎么想的?
生汇报:“要是丽莎死了,岂不是永远见不到她了吗?呃,天哪!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
师:从这个句子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生1:罗伯特很为丽莎担忧。
师:那请你带着这种感受试着读出你的担忧——
师:其他孩子,你们担心吗?
生:担心!
师:相信你们的读定能表达你们内心的那股担忧之情!
生:齐读
生2:罗伯特很着急!
师:谁能想象一个人着急时的神情是怎样的?
生:面部表情比较痛苦!
生:皱眉!
师:就是这种感觉!朗读就得这样声情并茂地去读!谁来试试?
生:“读出”着急
师:女同学的感情最细腻!相信你们的表情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你们内心的那种着急,试着读读。
【“把读书权还给学生”,这,就是最好的例子。学生读书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是正常的,要充分尊重学生。】
师:同学们,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让我们再有所思地读读这句,想想:为了更好地帮我们理解这句话,走进罗伯特的内心世界,针对这句话我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下面就请孩子们按8人小组进行讨论,请各组小队长整理本小组同学讨论出的问题,提炼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待会儿在全班做交流!
【敢于放手,更是尊重孩子。这样做,是必须以平日的严格训练相关的。如果没有平常的有素训练,那是盲目的放手,是放羊式的表现,追求课堂高效,不能不以先前的基本训练为前提。否则,做过场的放手,就没有价值了。放手,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地探究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极有好处。】
小组汇报(1)——
生1:我们组提得问题是:“要是丽莎死了,岂不是永远见不到她了吗?”是一个反问句。我们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不用陈述句直接表达,而采用反问句的方式描写呢?
师:是啊!这的确是一个反问句,那谁能告诉我们这个反问句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要是丽莎死了,肯定就永远见不到丽莎了。
师: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这里作者要用反问句这一修辞手法来表达呢?
生: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更强烈!
师:那在这里是表达了怎样强烈的情感呢?
生:这句话强烈地表达出了罗伯特对丽莎的担忧!
师:你体会得真好!那你能把那种对丽莎强烈的担忧以反问句的形式读出来吗?
生:读!——引导全班读出那种强烈地担忧。
【学生的提问准确,有深度。师生在交流汇报之中,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情感十分到位。】
小组汇报(2)——
生:“呃,天哪!”这里为什么要用“呃”这个语气词,不直接写“天啦”?
师:是啊!“呃”和“天啦”都是语气词。这里怎么就用两个语气词呢?会不会显得有点啰嗦呢?
生:我认为不会!用两个语气词更能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此时的罗伯特对丽莎的病情是多么的担心,可以说担心到了极致!
师:体会得真好!那请你把这种担忧的语气也带进这两个词语去读一读吧!
师:你的朗读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此时罗伯特的担忧之情,也让我们仿佛能看到那满脸忧郁的罗伯特。所以,请全班的孩子也带着你的想象和理解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生:齐读——“要是丽莎死了,岂不是永远见不到她了吗?呃,天哪!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
【连语气词也被学生发现了,这样的孩子真了不得。“了不得”的背后,还是老师训练的结果。】
汇报(3)——
生:“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此处为什么要用三个“不能死”?只用一个不行吗?
师:同学们觉得呢?用一个可以吗?
生:可以的。
师:但是这里却偏偏用了三个“不能死”,谁能说说为什么?
生:三个“不能死”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罗伯特是多么的不想丽莎死去啊!
生:我还感受到罗伯特对丽莎的不舍!
师:那请你读出这种不舍吧!
师:作者利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深入了我们对罗伯特感受的体验。这种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值得男同学们学学。男孩子们再读一读,读出罗伯特当时的“不舍”!
【理解到位,才能读得声情并茂。罗伯特的形象此时应该说已经进入孩子们的心中了,罗伯特的情感更是感染着课堂参与者。这就是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箱的有机统一。】
汇报(4)——
生:我发现一个奇怪的写法,在““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中,前两个“不能死”后面用的都是“,”,而最后一个“不能死”后面用的是“!”收尾!同样的词语,为什么标点符号运用却不同呢?
师:你太会观察了!会针对作者标点符号的运用质疑,你真了不起!是个会思考问题的孩子!是啊,这是为什么呢?聪明的孩子谁来告诉同学们这个奇怪的用法呢?
生:因为最后一个“不能死”前面加了一个表示程度的“绝”字!感情比前两个更为强烈了,所以要用“!”。
师:你了不起,发现了三个“不能死”用词上的细微差异。
生:罗伯特在说三个“不能死”的时候,应该是对丽莎的病情越来越担心,担心的程度越来越深,也表达了对丽莎的越来越不舍!所以最后一个“不能死”感情是最强烈的,理所应当用“!”才符合当时感情表达的需要!
师:你们真是一群了不起的孩子!不仅会针对文章的用词用句发现问题,连标点和修辞手法叶成了你们质疑的对象。还能自己学会解决问题。学习语文就该如此反复地抓住文章的字、词、句等叩问自己,把自己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思考,去理解。你们算是真正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了,去感悟到了人物的真实情感。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啊!
【引导学生明白理解句子得从关键词句、标点、修辞等去理解——理解反复、感叹号、反问句的不同表达效果。让学生明白真正会学习不仅需要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自己能针对文本相机质疑,进而解决问题。这才有利于语文综合学力的提高。】
师:在罗伯特的心目中,丽莎仅仅是他的同学吗?
生:还是他的朋友。
师:可是,丽莎把他当朋友吗?
生:(哑然)
师:尽管丽莎不停地叫他——
生:“小黑鬼!”
师:多伤自尊的话语啊!可是听说到丽莎的噩耗,他满怀担忧地想——
生读:“呃,天哪!丽莎,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
师:尽管丽莎不止一次地——
生读:拒绝和他做朋友!
师:多么无奈啊!可是想到病重的丽莎,他还是着急地想——
生读:“呃,天哪!丽莎,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
师:丽莎甚至还对他说——
生读:“哼,谁跟你做朋友!我爸爸最讨厌黑人,他说你们黑人又蠢又脏。”
师:多么不屑的奚落啊!可是一想到丽莎的病情,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悲痛,想——
生读:“呃,天哪!丽莎,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
师:从丽莎对罗伯特的态度和罗伯特对丽莎的态度两者一对比,孩子们此时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罗伯特呢?
生:善良、宽容
【引导学生再次回归课文,用读的方式回顾人物情感,可以加深对罗伯特崇高品质的升华理解和行为趋同,不经意间,又在对孩子们进行“传道”教育。】
PPT出示:品“做”——
理解句子:“罗伯特摸了摸裤子的口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三步两步冲到讲台前,把钱全部掏了出来。”——体会其:善良的心,乐于助人,不计较,宽容的人……
师:一想到这些,罗伯特再也坐不住了,他采取了行动。他是怎么做的呢?
师:这段文字采抓住了人物的什么在描写?
生:动作描写。
师:请同学们迅速圈出这段话的动词,看看针对这些动词你是否产生了新的感受?
生汇报(1)——
生:我从“摸一摸”体会到了不舍。
师:请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想想罗伯特为什么这么的不舍?
生:买战斗机的钱来得很不容易!
生:有一部分钱是他存了4个多月,4个月,整整120天哪,几乎就是我们的一个学期呀!来之不易!
生:还有部分钱是他打工时遭人白眼才好不容易挣来的!
师:发挥你们的想象!为了挣这战斗机的钱,他仅仅是遭受别人的白眼吗?还会遭遇什么?
生:别人侮辱他。
生:奚落他。
生:有可能遭受别人的刻意刁难。
生:甚至可能有人打他呢!
生:……
师:总之,罗伯特为了攒够买战斗机的钱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啊!现在终于可以买战斗机,实现他的梦想了。可是,却得知了丽莎的病情。这种不舍是显而易见的。同学们不舍地读读这句——
师:从这个“摸一摸”上,你们仅仅能体会那种不舍吗?还有其它感受吗?
生:我觉得这里连用两个“摸”字还能看出罗伯特此时的心理是很矛盾的。
师:用一个“摸”字不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两个“摸”字说明罗伯特在包里拿钱的时候边拿就边在想到底这钱是捐还是不捐呢!
师:此时的罗伯特内心确实是矛盾交加啊。他有些犹豫。读出犹豫的语气。
生:语速可以放慢。
师:那就你们这个学习小组来读一读。
师:罗伯特舍了他最舍不得的,这就是伟大!这就是罗伯特的——
生读:善良、宽容!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理解句子,就得倒过来,抓住关键字词,才能理解到文中人物的真实情感。这里的描写动作的叠词的使用,就是需要抓住的关键,同学们抓得好,也理解得很好了。】
生汇报(2)——
生:我从这个“冲”字体会到了他怕后悔。并且这里用上了“三步两步”来形容“冲”说明罗伯特生怕自己稍微慢一点就表现出舍不得捐钱了,只好三步两步地冲上讲台去了。
师:真好,你也学会了利用词语的删减来体会文章人物的情感。这也是我们理解语句的好方法啊!
师:能干的孩子们告诉我罗伯特此时为什么就这么怕后悔呢?
生:因为我们通过练习上文可以知道这钱不仅是罗伯特好不容易攒够的钱!更重要的是罗伯特对战斗机的那种喜爱程度几乎到了入迷的程度。
师:“入迷”!这个词用得好。他对战斗机到底入迷到了什么程度?
生:他把战斗机的钱数了一次又一次。
生:不仅如此,他每次都是小心翼翼地把钱装进口袋,生怕弄丢了。
师:是啊!罗伯特越是珍惜这些钱,我们越能看出他对战斗机的喜爱程度。越是喜爱就越是不舍,越是不舍就越怕自己会后悔啊!
师:这感受的由来我们已经弄明白了。那孩子们你们觉得为了读出他的怕后悔。这句话该怎么读呢?
生:语速应加快。
师:那你试着读一读。
师:全班读。
生汇报(3)——
生: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我从这句中体会出罗伯特下定决心是多么困难。
师:何以见得?
生:我也用词语删减法来理解!如果下这个决心不那么困难地话,他就不会用“深深”这个词语了。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种不舍、犹豫再来读读这段话吧。
师:他掏出来的仅仅是钱吗?他掏出的还是什么?
生:还是他的梦想。
生:还是他的善良的心。
生:还掏出了他的“宽容”。
生:还有他的“纯真”。
生:……
师:就是这个生活在灰暗、破烂、充满霉臭的黑人区的——
生:黑孩子罗伯特。
师:就是这个被丽莎叫做“小黑鬼”的——
生:黑孩子罗伯特。
师:也正是这个被丽莎的爸爸称为又蠢又脏的——
生:黑孩子罗伯特。
师:他掏出了自己辛苦攒够的钱,简单地说了句——
生:给丽莎治病。
师: 他掏出了自己的梦想,坚定地说了句——
生:给丽莎治病。
师:他掏出了自己水晶般纯洁的心,满含真情地说了句——
师生:给丽莎治病!
【有时候,直接理解不很容易,采取换词、去词等方法也是可取的。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只要管用,就行。】
PPT出示:动“情”
师:在战斗机和丽莎之间很辛苦才做了一个抉择,他是哭着回家的。想到梦寐以求的战斗机,他为之付出艰辛努力的梦想有自己的战斗机,他多么伤心、失望,然而,他想到生病的丽莎,心里难过又无助,只有让泪水来冲刷心中的痛苦——
师:配乐感情朗读“一出教室……哭着回了家”
师:孩子们,现在你就是罗伯特,想到你心爱的战斗机,想到丽莎,于是你——
生:配乐朗读:“一出教室……哭着回了家”
(教室里哭声一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孩子们为罗伯特而感动,为罗伯特的行为而感动,为罗伯特的精神而感动,更为罗伯特的宽大胸怀而感动。在极富感情的朗读中,不得不让我们受到感动。】
师:你已经是罗伯特了!你哭着一路跑回家!在这条看似短暂而漫长的路上,你还会想些什么呢?请你将它们宣泄在你的笔端吧——
生:现场换位情感体验小练笔
(学生快速小练笔)
师:把你们写的只言片语拿出来大家分享吧!
生1:丽莎!你一定要坚持住啊!
生2:丽莎!虽然我的钱很少,但是希望它能给你带去战胜病魔的力量!
生3:丽莎!你一定要好好的,好好的!我会是你永远的朋友!
生:……
师:尽管你捐出了自己所有的钱,可遗憾的是丽莎还是死了,一朵玫瑰花就这样凋谢了。葬礼上,你再一次落下了眼泪,你为什么又落泪呢?请孩子们带着问题读19自然段。
师:回想往昔!当你被别人叫做“小黑鬼”的时候你哭了吗?
生:没有!
师:当你打工想赚点钱来买飞机模型却遭人白眼的时候,你哭了吗?
生:没有!
师:当你和自己的妈妈整日生活在肮脏、灰暗、霉臭的地方,你哭了吗?
师:可是此时此刻,你泪流满面,你到底怎么了?
生1:是因为丽莎爸爸的拥抱 感动地哭!
生2:是因为我得到了丽莎爸爸的尊重而激动地哭!
生3:是因为得到了丽莎爸爸的理解尊重而高兴地哭!
生4:是因为我得到了别人的爱与肯定,改变了对黑人的态度而忍不住地哭!
【“情动而辞发”,小练笔安排在此处,自然而生了。学生写出的东西,也一定是自己内心的表白和呐喊。】
(三)小结全文,总结板书
——重温《我有一个梦想》
师:罗伯特用他的善良、宽容、这颗包容着“爱”的心改变了丽莎爸爸以前对黑人孩子的看法,这拥抱,代表着黑人和白人的平等!这是罗伯特梦寐以求的,这也正是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也是千千万万黑人的梦想。
师:让我们再重温所有黑人的梦想——生读:“我梦想有一天,……黑人男孩和女孩能跟白人男孩和女孩手拉手,像兄弟姐妹似的走在一起……”
(四)激情总结,欣赏歌曲
——《爱不分肤色》(回扣本单元主题“地球家庭”)
师:我们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庭中,在这个大家庭里有很多不同肤色的人,但是——
生读:每一种肤色都漂亮,因为他是上天的恩赐;每一种肤色都健康,因为他是生命的写真;每一种肤色都值得尊重,因为他都是高贵的颜色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庭!因为——
生读:“爱不分肤色”。
师:“爱不分肤色”,这是一首英文歌曲!最后让我们边听边以诵读的方式将爱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吧!
生:激情朗诵《爱不分肤色》。
人啊!我们身上都流淌着
同样的血液啊
你应该为自己而活,
活得比你们的长辈更要好
让我们给多点爱,
让所有的孩子都为他们而活,
我不管他们,
还是你们
抑或是我们
是什么肤色,都要
相亲相爱
你可以是我的妈妈,
你可以是我的兄弟,
或者是我的姐妹
或者是我的爸爸?
你可以是我的伙伴
可以是我的老师,
也可以是我的朋友?
我都会很高兴遇到你。
无论你是黑人
白种人
还是黄种人,
抑或是棕色人
还是红种人,
都让我们一起来实现
爱无定界
师:地球就是一个大家庭,只要人人都像罗伯特一样有爱心,整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让我们用“爱”一起生活在世界大家庭里吧!因为爱不分肤色、爱无疆界!
【总评】
这是一堂难得的校级赛课优质课。
作为校级赛课,参赛老师大都要做充分的准备,包括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对教学流程的精心设计,对参赛的心理、课件、课前预习等的精心准备,凡此种种,不一列举。这些准备,都是必要的,甚至是必须的。陈老师的课的准备更多的是反映在对教材的深度解读上。整节课,老师没有翻阅一次教材,也没有留意一下教案,更没有表现出对教学流程的记忆似的回忆,而是十分老道、信手拈来、水到渠成、天然生就的了。老师被罗伯特感染,学生被罗伯特吸引,听课者和评委也被师生课堂上的表现所左右……所有人都被罗伯特及其所发生的故事深深牵绊。一堂语文课,几乎成了一堂情感呈现课和情感宣泄课。这样的语文课,能打动人,能感染人,能启发人,能教育人,能影响人,是难得的校级优质课。
这是一堂具有大师风范的好课。
说大师,一般都会想到派头很大,影响不凡,地位很高的著名人士。但是,年仅三十出头的陈老师这节语文课却具有大师般的风范。一是对教材处理的得心应手具有大师风范。面对《黑孩子罗伯特》这样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情感丰富而细腻,人物形象鲜明而深刻,要驾驭它,难度的确不小,但老师在课堂上如庖丁解牛——不以目视,而以神遇,紧紧抓住“罗伯特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个话题做文章,在层层剥笋之后,或者说是在做够了这个话题的文章之后,又回扣到话题上,轻松中透露出教育的智慧,简洁中折射出语文课的灵性,简明中突出了语文课的特质,收放中彰显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二是对课堂的驾轻就熟具有大师风范。今天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备学生、备学情,将教学的处理融入对学情的充分掌握之中。在陈老师的课堂上,师生的配合可谓是天衣无缝,天然生成。这是为什么呢?那就是对学情的充分把握——师生在课堂上,简直就有孪生姐妹般的默契,有时还有心灵感应。有这样的效果,自然与老师平常的训练、培养分不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三是对教学流程的设计具有大师风范。谈话导入,整体感知;直奔重点,探究学习;小结全文,总结板书;激情总结,欣赏歌曲四个部分逻辑性强,可成为语文学习的一般惯例。而第二部分中的悟“想”、品“做”、动“情”,就是一般老师不敢轻易而为的了。因为其中表现出大胆的放手,大量的变序教学,还有信手拈来的“一唱三叹”,也有课外文章的有益补充和适度拓展,这都是需要老师具备相当的基本功才行的。
这是一堂诠释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好课。
不少老师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把握总存在偏差,要么偏重工具性,要么偏重人文性,不容易使其二者有机融合。陈老师的这节课就较好地诠释了怎么做才叫协调统一。就全节课而言,总体上还是站在人文性角度来处理的,始终抓住任务的情感及其变化展开教学,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情育人。但是,只做这些,就像文学欣赏课了,或者还有品德课的影子。老师在处理人文性的同时,始终不忘工具性的特质,连学生心中都知道学习一篇课文要抓字词,要抓句子,要抓修辞,要抓标点符号,要抓作者的表达方法,要抓语言训练,要抓思维训练,要抓动笔练习,要抓交流反馈,要抓评价导向,要抓理解感悟,要抓归纳提炼,要抓延伸拓展等等,这就是工具性的处理和训练的落实。这些训练做好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学力就会慢慢培养起来,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逐步提高,今天的学生将来或许就成了语文大师了。总之,语文老师一定要做自己该做的事,别忙了人家的“责任田”,荒了自己的“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