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广的故事的补充 飞将军李广的故事

李广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将领,王昌龄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渡阴山”反映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他的尊敬和喜爱。但是李广一生大小70余战,却始终未能封侯,其中原委真的仅仅是“数奇”(倒楣)所能概括的么?李广的遭遇又能给今天的领导者怎样的启示呢?

历史上的李广英勇善战,凭借着自己的沉着和勇敢屡屡化--险为夷。在《史记》中关于李广在战争方面的记述很详细,其中比较精彩的有下面两段:

公元前137年(汉武帝建元四年),李广率领部队出雁门攻击匈奴。匈奴兵多,击败了李广的部队,李广本人也被俘虏。当时李广受伤,匈奴把两马相联结,将李广放在中间。走了十余里,李广装死以麻痹匈奴人。在路上李广暗中看见旁边有一个匈奴骑着好马,他突然飞身腾上敌人的马背,将敌人推下马,取其弓箭,鞭马南驰。匈奴数百骑来追,他一边奔马飞驰,一边取其弓,射杀追兵,因而脱险,回汉军阵地。

一次,匈奴进攻上郡,景帝派了一名亲随到李广军中,这名亲随带了几十骑卫士出游,路上遭遇三名匈奴骑士。结果,卫士们全被射杀,亲随本人也中箭逃回。李广闻讯即率百名骑兵追击,亲自射杀其中两人,生擒一人。刚把俘虏缚上马,匈奴数千骑兵赶来,见到李广等人,以为是汉军诱敌之兵,连忙抢占了一座高地。李广所带的百骑兵士慌忙欲逃。李广大喝:“我们远离大军数十里,逃必死!不逃,匈奴以为是诱敌之计,必不敢攻击我们。” 遂带领兵士向匈奴骑兵迎去,离匈奴阵前二里之遥,他令士兵下马解鞍,匈奴搞不清他们的意图,果然不敢攻击,只派一名将官出阵试探,李广飞马抢到阵前,将他射落马下,然后从容归队。到夜半时,匈奴认为一定有汉军埋伏夜袭,遂引兵而去。

李广作为一员武将的作战能力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就是这样的将军却始终无法得到皇帝的认可,始终没有能够在地位上更进一步,是他生活的环境没有给他晋升的机会么?

李广最早为汉朝效力是在汉文帝时期,当时的国策是无为而治,没有太多的战争。作为武将的李广当然没有太多的表现机会,不过即便这样李广也凭着出色的能力和武艺得到了汉文帝的赏识,汉文帝曾亲口对李广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样的褒奖对一个和平年代的将军可谓很高了。李广所欠缺的似乎仅仅是一个战争的机遇而已。

汉景帝期间国内出现了叛乱,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七国之乱”。当时李广以骁骑都尉官职跟随太尉周亚夫出征平叛,在昌邑城下夺得叛军军旗,立下显赫战功,本来完全有封侯的机会。可是战争结束后的一件事让李广封侯的愿望成为了泡影:他接受了梁王的将军职务的印授。梁王是窦太后的宠儿,一心想在哥哥汉景帝死后当皇帝,景帝对他早有戒心,李广居然敢接受梁王的兵印自然不会得到皇帝的封赏。果然李广非但没有封侯反而被派到边境,远离了政治中心。

对于一个武将来说虽然失去了第一次的机会,但是边境的生活既可以培养经验也可以更好的建立声望,等待时机。此时李广还很年轻,还有很多的机会。在边疆的几年里匈奴人吃尽了李广的苦头,畏惧李广之深,称之曰“飞将军”。这时的李广似乎只要有一个供个人驰骋的战争舞台,功成名就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汉武帝继位后中国迎来了历史上最激动人心,也最让人血脉贲张的年代。汉武帝以他的雄才大略和强大的国力为依托,展开了与匈奴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李广似乎也将要迎来自己军旅生涯的巅峰。

但是直到公元前911年汉匈漠北会战后李广因为在沙漠中迷路没有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而自杀,这位威震匈奴的“飞将军”并没有因功被封为哪怕是最低一级的侯爵。李广的遭遇除了让历代的文人慨叹之外,他白首未封侯的背后各种原委也值得现在的人们深思。

从历史的文字中我们能够看到李广临危不惧,沉着勇敢的优秀品质,但是作为将军仅仅这样是不够的。作为团队的领导者除了自己要勇敢沉着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带领自己的团队取得好的成绩。李广在这方面无疑是欠缺的。事实上整个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在对李广的介绍中都很难找到他指挥的成功的战役。李广的英勇往往是在他一意孤行的冒险被俘或被围后体现的。这样的英勇固然精彩,但是对全局却没有好处。因此李广在本文第一段中奋力逃回后被贬为庶民也就并不奇怪了。

李广为什么总是会遇到这样的险境呢?《史记》中的一段记载似乎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李广和程不识都是当时的名将,李广带兵“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意思是李广的部队并不排成战斗的队伍,哪里有好的水草就在哪里扎营。一旦扎营,对战士也没有过多的约束,有的时候连守卫和向总部传递的文书都省略了。而程不识则相反,带兵外出非常严谨,而且很注意守卫工作使得“军不得休息”。因此在当时汉军大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这显然和李广平时在军中和战士“饮食与共”是相对应的,战士们也当然很喜欢这样宽松又平易近人的将军。但关键的问题是李广毕竟是将军,能和下属打成一片虽然是好事,但是如果这样的做法是在牺牲集体利益的前提下那就得不偿失了。李广的部队虽然有很强的凝聚力,但是屡屡遇险导致全军覆没或无功而返正说明李广式的治军方法的失败。遗憾的是李广一生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直到最后一次因为迷路而贻误军机李广一生似乎都在犯同样的错误而未能改正。

最后要说的是李广的心胸问题,《史记》记载李广在被贬职期间经常到南山中打猎。曾经在一天夜里带着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和别人一起在田野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安国),韩将军迁调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虽然在当时杀一个小校尉不是李广不能封侯的理由,但是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李广为人还缺乏相应的度量。和韩信将当年让自己受胯下之辱的人封为中尉相比李广的心胸明显要狭隘很多。而和列宁表扬那个坚持检查自己证件的哨兵相比李广更是明显缺乏对纪律的认识。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李广为人在性格和认识上的不足。正是这些不足导致了李广一生的悲剧,也引来了两千多年来人们对他命运的感叹。

毫无疑问,李广的遭遇对于现代社会中的领导是有很大的启示的。

首先,在为人处事上要始终保持清醒,始终要有大是大非的观念。李广在“七王之乱”中私受梁王印毫无疑问是胜利后的不理智行为。这是一个原则上的致命错误。2003年,常州高新区管委会、扬中市政府在未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的情况下非法批准铁本公司征用、占用土地,并违规组织实施征地拆迁。这一行为就明显的违背了中央政府停止批准新建钢铁厂的指令。最终造成相关领导被严厉处罚,铁本公司被收购,被占农田无法恢复耕作的三败俱伤的局面。可见大是大非的观念是要时刻保持的。

其次,作为领导切忌一味的以下属为中心。平易近人,身先士卒当然是好事,但是在很多问题上如果一味的从下属的个人角度考虑往往会造成全局上的失误和战略上的短视。李广的军事生涯中“其将兵数困辱”的局面就是这么造成的。

第三,作为领导的首要任务是团结好团队,领导好团队而不是一味的单打独斗。李广在个人奋战时的勇敢和面对危机时的冷静都是值得称道的。但是李广从来没有把自己的部队组织好形成统一的战斗力。以至于我们在史书中读到的更多的是“飞将军”一个人的神勇表现而没有看到卫青,霍去病那样彪炳的斩首成绩。

第四,作为领导随时随地都是下属的表率,也是上级的考察对象,对于纪律一定要重视。李广斩杀灞陵尉的事件从根本上反映了他对纪律的漠视。这种漠视,也是导致李广一生悲剧的根源。

关于李广的故事的补充 飞将军李广的故事

最后,领导人要有宽阔的心胸,既要能及时的接受批评和建议也要对曾经出翻过自己的人包容宽厚。韩信最终成为一代名将而李广却活在人们的叹息中也许两个人的胸襟是最根本的差距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90940.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关于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 虞美人 李煜 朗诵

很是欣赏他的文学才华原文地址:关于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作者:攻玉李煜是怎么死的?写完虞美人后赐酒毒死的李煜是几岁死的,怎么死的:42岁作虞美人的词后被宋皇帝毒死的~李煜 (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第六

那些关于李赫宰的二三事 关于高中生活的二三事

(转载)喜欢SJ有段日子了。或许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但是我却因为这欣喜不已。已经陪13个人走过一段岁月了,我的记忆里已经有了很多很多关于13只的部分了。这种感觉,这种彼此守护、一起成长的感觉,让我觉得异常满足。以后,也会一直一直在一起

李泽厚、刘悦笛:关于“情本体”的中国哲学对话录下

关于“情本体”的中国哲学对话录(下)李泽厚 刘悦笛(《文史哲》2014年第3期)李泽厚、刘悦笛2014年1月4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波斋李泽厚、刘悦笛2014年1月4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波斋十四、“普遍立法”行为及其问题刘:“普遍立法”的四个例子,很有趣!您说,如人自杀

声明:《关于李广的故事的补充 飞将军李广的故事》为网友忠誠且嬌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