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天
三清天,又称三清境,是道教所称最高神(三清)所居之最高天界。即元始天尊所居之清微天玉清境, 灵宝天尊所居之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所居之大赤天太清境。
三清天说的理论基础为老子的道论和汉代元气说 三清天的理论基础,是《老子》的道论和汉代的元气说。《老子》第一章称:“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东汉王充《论衡·谈天》篇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三清天即为:玉清天(又名清微天)、上清天(又名禹余天)、太清天(又名大赤天)《言毒》篇曰:“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这些是道教对自己的宇宙观和修道论的思想阐发。如《太平经》在论述天地万物的起源时,曰:“夫物始于元气。”“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按上下文义,本句‘一’与天字当互换——引者注);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在论述人的生命本原时,亦据此一分为三的思想模式,将其分为精、气、神三者,曰:“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也”。“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
道教在塑造最高神灵以及他们的居处时,将他们分为三尊而分居三个最高天界。据诸书所记,“三清天”之说经过两晋南北朝至唐代才最后形成。晋代成书的《九天生神章经》提出了此说的最初构想:天地万物,皆本于三元、三气,由此化生出三尊神:
天宝君者,则大洞之尊神,是混洞太无元高上玉皇之气,至龙汉元年化生天宝君。出书度人时,号高上大有玉清宫。
灵宝君者,则洞玄之尊神,是赤混太无之气,至龙汉开图化生灵宝君,出书度人时,号上清玄都玉京七宝紫微宫。
神宝君者,即洞神之尊神,是冥寂玄通元无上玉虚之气,至赤明元年化生神宝君,出书度人时,号三皇洞神太清太极宫。
此三号,虽年殊号异,本同一也,分为玄、元、始三气而治三宝,皆三气之尊神。
南北朝以后,许多道士继续对玄、元、始三气及三清境加以阐发。大约成书于南北朝的《上清太上开天龙蹻经》中,宁君告黄帝曰:
窈寂法身而生空洞,空洞之内而生太源,太源之化,三气生焉,上气曰始,中气曰元,下气曰玄。玄元始气,三境玄根,上应三境而立三尊。
龙汉劫时,应为天宝大洞圣君,上生玉清十二圣天;
赤明劫时,应为洞玄灵宝真君,次生上清十二真天;
上皇劫时,应为神宝洞神仙君,次生太清十二仙天。
隋代成书的《洞玄灵宝玄门大义》中,《九天生神章》云:
天地万物,自非三元所育、九气所导莫能生也。
三元者,一曰混洞太无元,高上玉虚之气;二曰赤混太无元,无上紫虚之气;三曰冥寂玄通元,无上清虚之气。
唐代成书的《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上对上述思想作了概括:
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成三气;又从三气,变生三才。三才既立,万物斯备。
其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
大洞迹别,出为化主,治在三清境。
其三清境者,玉清、上清、太清是也。
亦名三天。
其三天者,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是也。
天宝君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也,其气青始;
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其气白元;
神宝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其气黄玄。
故《九天生神章经》云:此三号年殊号异,本同一也。此三君各为教主,即是三洞之尊神也。
唐高宗和武则天朝代的孟安排,在所作《道教义枢》中,对上述思想作了更为明确系统的阐释,《太真科》云:
三天最上号曰大罗,是道境极地。妙气本一,唯此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
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
二曰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
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
从此三气各生三气,合为九气以成九天,九天名号具在洞真经中。
九天各生三天,三九二十七天,就本九天,合三十六天,名号出《外国放品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