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前期欧洲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是法国作家雨果“命运三部曲”之一。它以15世纪路易十一王朝为背景,以巍峨雄壮的巴黎圣母院为舞台,以卑贱地下的小人物为正面 形象,叙述了一个悲惨而动人的感情故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吉普赛女孩爱丝美拉达、副主教克洛德和他收养的义子加西莫多。爱丝美拉达作为“美”代表,不仅外表美丽可爱,而且内心善良性格淳朴;加西莫多则是外表丑陋内心单纯善良,有恩必报;克洛德道貌岸然的外表下是自私卑鄙丑恶的内心,三个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除此之外,诗人、剧作家格兰古瓦个性胆小,但对朋友关怀有加;乞丐王国的人们团结友爱,同情弱者。社会地位地下的底层人民的身上有着美好的品质,与社会上层的贵族、宗教统治者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雨果把爱丝美拉达这个光彩夺目的形象放在阴暗恐怖的中世纪的社会背景里,犹如寒夜中的一堆篝火光辉灿烂温暖宜人。然而正因为这样,她才不见容于黑暗的专制社会,终于被国王、宗教、法律、军队所组成的反动统治势力迫害吞噬了。读者因此而激起的反封建思想不是十分强烈吗?这正是作品的主题所在(1)。
一、巴黎圣母院的主要内容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浪漫主义小说,它以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却蛇蝎心肠,妄图占有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失败后痛下杀手。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加西莫多被克洛德从小收养,视他为父,认清其丑恶的内心之后将他推下钟楼,最后为爱丝美拉达舍身。乞丐王国在得知爱丝美拉达被审判、囚禁之后自发地进行救助的活动。小说在美与丑、善与恶的强烈对比中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恶,反映了雨果同情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思想。作品评击了封建王朝宗教势力迫害和残杀善良无辜人民的卑劣罪行,颂扬了饱受摧残下层人民内心善良、对同伴友爱团结、舍己为人,反抗贵族和宗教的欺压的淳朴善良的高贵品质。
二、人物形象分析
(一)加西莫多与爱丝美拉达和克洛德
敲钟人加西莫多外表丑陋,“眼皮翘起,呈现出血红的颜色,长着血盆大口,额头皱得像我们脚上穿的帝国骑兵式的靴子……他本人就是世界上所有丑相的组合体。一个大脑袋,红棕色头发竖起;两个肩膀之间耸着一个偌大的驼背,与其相对应的是前面鸡胸隆凸;大腿与小腿之间,七扭八拐,不成个架势,两腿之间只有膝盖才能勉强并拢。从正面瞧去,就像两把只有刀把结合在一起的月牙形的大镰刀;宽大的脚板,巨大无比的手掌……这纯粹是打碎后又胡乱焊接起来的一个巨人”(2)加西莫多因为丑陋的外表被父母抛弃,被社会嫌弃,从小被副主教克洛德收养,因而视克洛德为父,认为他是像神一样的存在,对他怀有一颗敬畏之心“爱他就像爱圣母院,也许犹有过之……加西莫多的感情,深沉、炽烈、无限。尽管养父时常板着脸孔,阴霾密布,尽管他的一直言辞简短、蛮横、生硬,加西莫多的这种感激之情却一刻也未曾中止过”(2),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浓烈的感激之情,冷酷自私的克洛德无限挥霍着加西莫多的真诚之心,“世上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副主教对敲钟人的支配力量,也没什么能比得上敲钟人对副主教的眷恋之情……加西莫多对副主教的爱,就是连狗、马、大象对主人那样死心塌地的,也是望尘莫及”(2),当加西莫多看到他所敬畏的副主教大人对爱丝美拉达的无礼行为时,虽然从愤怒变为惊恐,但内心深处更多的却是疑惑,自己从小敬若神明的人,怎么能违背他一直奉行的高尚道德呢?一边是多年的养育之恩,一边是患难时的一杯水,但那所谓的养育其实更多的是利用,克洛德像使唤牲畜一样地对待可怜的加西莫多,没有尊严,没有平等,只是加西莫多要的却那么少,在加西莫多在爱上爱斯梅拉达之后,他对开始克洛德并有了叛逆之心,在巴黎圣母院中,加西莫多看到克洛德企图侵犯爱斯梅拉达的时候,他准备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既保全爱斯梅拉达又不忤逆他的义父。故事的最后,加西莫多看清了所谓的信奉禁欲主义的副教主克洛德的丑恶、阴险、卑鄙本质,将他推下钟楼。但是“理智不过足欲望、感情的眼睛,不过是用来指导实现欲望和感情的手段而已:‘理性只能叫人知道某件事情该做,某件事情该怎样做,却不能叫人去做事;能叫人去做事的,只有情感’”。(3)。加西莫多结束克洛德生命的行为,是他对克洛德大失所望、极度愤恨和内心深爱的一切均被毁灭的结果。
加西莫多与爱丝美拉达的初次交集是在黑暗的小巷子里,加西莫多奉克洛德之命绑架爱丝美拉达失败被抓,经过一场滑稽可笑的法庭审判,加西莫多被绑缚在广场上,在所有人都对这个“怪物”投去或恐惧、或嘲笑的目光时,有且只有爱丝美拉达给这个妄图绑架她的人送去水。虽然美感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爱,但爱情往往由美感产生(3)。就因为这次相遇,让加西莫多对爱丝美拉达心生爱恋。加西莫多看到给他送水的人竟然是他伤害过的爱丝美拉达不禁心生愧疚,并为爱丝美拉达的善良所深深地感动,这也是加西莫多开始了对爱丝美拉达保护的最初的原因,加西莫多无视所有人的打骂,将爱丝美拉达藏入教堂,给她送去自己仅有的食物和棉被,尽自己所能地帮助爱丝美拉达,让“阴森”的教堂成为家一样的地方,只是这份温暖被阴险的克洛德打断。当加西莫多看到爱丝美拉达被送上绞刑架,联想到此前的种种细节,终于认识到“副教主抢走了埃及姑娘,那是毋庸置疑的了”(2),在疑惑之后是极端的矛盾心情,“如果换上任何别的人干的,加西莫多准会感到不共戴天的愤恨,费用鲜血和死亡不足以泄愤,现在却是克洛德,可怜聋子内心的这种愤恨就化作不断增长的痛苦”。加西莫多在钟楼顶,看到远处广场上爱丝美拉达被架上绞刑架,将副主教推下钟楼的那一刻想必内心充满了悲伤的情绪。看到抚养他长大的副主教克洛德和此生所爱吉普赛女孩爱丝美拉达相继死亡,说道“天啊!这就是我所深深爱过的一切呀!”内心的绝望和无助让这个悲剧人物更显悲哀。
拥有强大力量的加西莫多是个悲哀的可怜人,他背着克洛德参加“丑王”集会,成为“丑王”,心理学认为,虚荣是以不适当的方式保护自己自尊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同时由于迫切需要自尊,加西莫多变得凶狠了。“他的确凶狠,这是因为他粗野,他粗野又是因为他丑陋。他这种天性,也同我们的天性一样,自有一套逻辑。他的体力异常发达,这也是他凶狠的一个原因。霍布斯说,‘健壮的孩子天生凶狠’。”(6)
(二)爱丝美拉达与格兰古瓦和弗比斯
诗人、剧作家格兰古瓦与美丽单纯的爱丝美拉达相会于河滩广场.贫穷失意的格兰古瓦看到“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精灵,一个山林仙女,一个女神,一个梅纳路斯山的酒神女祭司”(1)的爱丝美拉达之后就深深地被他所吸引了,他一路跟随爱丝美拉达来到乞丐王国,受到乞丐王国的“审判”,善良的爱丝美拉达为了挽救他的生命,和格兰古瓦结下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格兰古瓦落户于乞丐王国之后,陪伴爱丝美拉达一起上街卖艺,当发现爱丝美拉达身处危险之中时去寻求侍卫队长弗比斯的帮助。
转看那个让爱丝美拉达心心念念的御前侍卫队长弗比斯,外表英俊帅气,从怪物一样的加西莫多手中解救了爱丝美拉达,但是他救助美人于危难的初衷并不是出自善良或者责任,而是对美色的垂涎,让所有读者不禁唾弃,同时为爱丝美拉达的选择而深感惋惜。
三、《巴黎圣母院》中强烈的“美与丑”的对比
《巴黎圣母院》中,外表美丽可爱,内心单纯善良的爱丝美拉达,对自己的山羊爱护有加,对素昧平生的格兰古瓦和被缚的加西莫多报以同情,对解救她的侍卫队长弗比斯心生爱恋,在副主教克洛德的摧残下最终成为封建君权和封建教会统治之下的牺牲品。她身上所体现的是下层人民所具有的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与表面上看道貌岸然实际上卑鄙自私、邪恶无耻,信奉禁欲主义却垂涎美色的副主教克洛德所代表的腐朽落后的封建教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加西莫多相貌奇丑,但他的爱却是高尚的具有人道和自我牺牲的特点,和克洛德的罪恶情欲完全不同。道貌岸然的克洛德,在他的罪恶企图不能达到时,便卑鄙地采用嫁祸于人的办法,把爱丝美拉达推向绞架(4)。这同样生活在圣母院中的两个人,对他人、对感情的看待却是云泥之别。副主教克洛德淫秽、叛教,不信天主教会,偏信炼金邪术,为淫欲所支配,终于导致他自己以及他所爱的人们统统灭亡(5)。这样一个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有能力伤害他人的人,并将伤害付诸实际的卑劣者,是真正的丑陋!
结论:
《巴黎圣母院》作为一部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运用多重对比,通过分析和表现人物,揭示出封建君权神权对社会下层人民的摧残。“美与丑”、“善与恶”的鲜明对比,发人深省,让读者在感慨女主人公爱丝美拉达的悲哀和不幸的同时,唾弃副主教克洛德的卑劣无耻,并为勇敢善良的敲钟人加西莫多所感动。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高超的艺术手法使得《巴黎圣母院》名垂文史,为后世所瞻仰。
参考文献:
(1)《外国文学——导论、作家作品选讲》,吴郎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雨果著,贺章发译,《巴黎圣母院》,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
(3)黄涛梅著,《巴黎圣母院人物新论》,甘肃高师学报,第7卷第3期,2002
(4)《外国文学史》,朱维之、赵澧、崔宝衡、王立新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5)《亲近名著》,徐鲁主编,青岛出版社,2004
(6)休谟著,关文运泽,《人性论》,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6
(7)王海明著,《人性论》,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