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连村系属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盖尾镇一大行政村,位于仙游县东部,莆田市第一大河木兰溪畔,距县城约15公里,东与湖坂村接壤,西与盖尾村毗邻,南与郊尾镇西山村交界,北隔木兰溪与昌山村遥对。前连村交通便捷,除环村村道外连结“三郊”省道的“宝杉”镇道贯穿我村,并与“濑榜”市道连接;正在兴化修建的仙港大道也横贯该村。前连村于南宋隆兴年间(1163-1190)开族至今有八百多年历史,世代耕读,诗书史家,科甲联芳,英才辈出,素有“笔杆村”、“文化村”盛誉。古有唐庙堂之高的宋右丞相、镇南大将军连沿公,文韬武略、显极朝野;有登进士第的榜昭连元灿,学贯古今、能诗善赋;有桃李满天下的教谕连谦、连文显、连原清;有 科 场摘桂、坚旗立匾的亚魁、武魁连上进、连上拔兄弟。现有大专以上学历近千人,其中博士27名、硕士28名、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90余名,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名,党政部门科局级以上干部、军队将校和 工厂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中小学校长等数以百计,人才济济。
前连古民居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盖尾镇前连村,是由16座大厝相互毗邻,构成纵横长达2.5公里的“丁”字形老民居群,至今有二百多年历史,是由一家族(连姓)组建的古民居群。
古民居群保持明清建筑风格。进深三进,左右护厝,穿斗式梁架,悬山式屋顶,门前墙壁下部砌以磨光花岗石,中部镶有人物、花鸟及几何图案的装饰砖雕二百余帧、檐下垂莲、吊蓝、雕梁画栋、贴金描彩。厅堂上方悬挂历代朝廷敕封或达官贵人赠送的匾额。整个古民居群古香古色、保留完整,是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的完美组合,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据载连氏开族于南宋年间,明代由连治丞(俗称阿头)率子孙从连坂移居前连,至清乾隆年间,其裔连春候传四子,四子共生二十四孙,后又增添九十九曾孙,连氏子孙,继承祖训,辛勤创业,先后建成16座大厝,最早的阿头祖厝及田厝等6座营建在“丁”字形横画上,旗杆厝、阿五亭、阿六亭等8座均建造在“丁”字形的竖笔画上。最晚建的下过溪厝,上过溪厝建造在“丁”字形的钩笔画上。这“丁”字形排列体现出连氏族人期盼人丁兴旺、子孙发达的传统理念。如今这个家族内外人口已近万人,其中大学生500多人,硕士、博士有30多人。前连古民居能够完整地保护是与其姓氏的单一性和家风的传承性有关。前连村94%以上姓连,村规民约风俗习惯都与“连”氏家族的祖训族规有关,自明朝第一座阿头祖厝开始,至清末上过溪厝的落成,其前后几百年间大家形成建筑风水的共识,有一条全族人共同遵守的法则,不在大厝前盖新房。这样,“丁”字形古民居群才能够鲜活地存在。19座古民居毗邻而建,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逐渐构成纵横长达2.5公里的“丁”字形古民居群。今年年初,福建省省政府公布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仙游县盖尾镇前连村是莆田唯一一个入选的历史文化名村。
记者了解到,前连村最大的特色,就是这片占地二十几万平方米,较完整地保存着清代传统风貌的大型古民居群。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原仙游县博物馆馆长陈职仪说,纵观全国古民居群,平面格局以中国汉字排列的不多见,而以“丁”字形格局排列的古民居群,仙游前连村是全国唯一一处。
子孙盼兴旺建屋连成“丁”字形
古民居群规模宏大,造型独特,体现了地方古民居的特色,也是莆仙红砖建筑的代表
穿斗式梁架,悬山式屋顶,刨面磨光花岗石外墙坚实牢固。站在前连村“丁”字形古民居群前,抬头一眼望不到头。随行的陈职仪带来一张自制的“地图”,向记者介绍,南宋年间,连氏开族,先祖连治丞率子孙从连坂移居到前连,到了清乾隆年间,他的后裔连春侯公生了四个孩子,长子庶生、次子熙生、三子驾生、四子敬生。这四兄弟子孙繁衍,俗称四子二十四孙,九十九曾孙。连氏子孙继承祖训,辛勤创业,在建民居时,连成一片,有意识地排列成“丁”字格局,期盼人丁兴旺,子孙发达。
“这19座古民居坐北朝南偏西,坐落在金凤左右翼中凤阿吉地。面宽有五间、七间、九间、十一间,最多达到十九间,进深都是三进,而且都有左右护厝。”陈职仪说,最早的阿头祖厝及田厝等6座建在“丁”字形横笔画上,尚存明代古建筑风貌。紧接着旗杆厝、旧厝、中厝、阿毛厝、仙公厝、下张厝和阿五亭、阿六亭等8座,均建造在“丁”字形的竖笔画上。最晚建的下过溪厝、顶过溪厝等建造在“丁”字形的钩笔画上。
记者看到,所有的大门坦两旁均用雕刻有人物花鸟图案的青石板砌筑,显得坚固端庄、古朴大方。各厝门前外墙中部还镶着用红砖雕刻的各种人物、花鸟图案装饰,大厝的所有窗户、门户也都用木雕古钱圈、菱形等几何图案装饰。每座大厝外院用红砖铺筑一个宽阔的大埕,以纳天地水和左右长生水进堂。当地村民说,这大埕也作为庄稼收成的晒场和族人夏夜纳凉的场所。
陈职仪认为,前连村“丁”字形古民居群规模宏大,造型独特,体现了地方古民居特色,是莆仙红砖建筑的代表,其砖、木、石雕刻艺术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风水宝地走出500多位大学生
两座“大户侯”的大厝,尽显连氏旧时辉煌;即便是现在,大厝群风光依旧,光一个屋就出了30多位硕士、博士
记者在竖笔画的大厝群看到,有两座“大户侯”大厝,较其他各座更有气魄。据仙游县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连庆功介绍,这是阿五和阿六建的大厝。阿五是庶生的第五个儿子,名字叫连文芳,他建造的这座大厝面宽三进,左边有仓库、书堂、护厝,右边为二层三间护厝楼,称为“听涛楼”,俗称公子楼。
登上“听涛楼”,记者看到,周围设曲杞形栏杆排座椅,楼上左右墙壁有清代名人书写的“龙飞凤舞”四个大行书。斗拱、雀替、垂莲及二梁灯架均精雕细刻,贴金彩绘。让人奇怪的是,这片古民居群周围并未有海,那为何叫“听涛楼”?住在大厝里的谢美爱说,楼后面有棵大榕树,风一吹,树叶发出“沙沙”声响,犹如海涛拍打海岸的声音,先祖因此把这楼命名为“听涛楼”。
在“仙公厝”,进入大门坦,一幅“萱堂燕喜”匾额悬挂在厅堂正中,连庆功向记者介绍,这是老大的房子,这块牌匾是连家老母亲林氏八十大寿时,朝廷的达官贵人送来道贺的。这座大厝正对着“文笔峰”,村民都说这是块风水宝地。也的确如此,连家出了500多个大学生,从这屋子里走出的硕士、博士就有30多人。
在采访中,当地村民说,连家先祖当年在建房时,进城买建材,一次性采购的数量多得让人惊诧。消息一传出,大街小巷都在谈论连家建大厝的事。先祖在建房时,设想周到,在每座大厝前都挖井,保证子孙饮水,还在大厝里建书堂,供子孙读书。
建筑奇葩独一无二的祠堂
少见的砖雕对联、寓意深刻的半级台阶、大量的石刻和木雕、连战的题词……当地村民都自觉地保护着这片古民居
在连家族群大厝中,有一座大厝门前大埕左右各保存着一对旗杆夹。这座大厝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因同治年间大厝主人连上进中第五名举人,制造了一幅“亚魁”匾,并在大门前竖旗杆夹,后来这大厝也叫“旗杆厝”,而这块“亚魁”匾至今还完好地悬挂在大门坦上。
连家有独特的族群大厝,他们的祠堂也是独一无二的。记者看到,祠堂前的台阶仅有一级半,按照莆仙老民居的风格,祠堂台阶一般为“三”、“五”、“八”级分布。那么,连家先祖为何要建一级半的台阶?当地七旬老人连怀忠说,这祠堂按地理朝向坐葵向丁,属土,因古语有云“半阶为一土”,因此先祖在造祠堂时,用一级半的台阶。记者了解到,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曾经还为这座祠堂提过词。
在钩笔画的大厝群上,记者看到前连大厝群最大的一座古民居,称为“顶过溪厝”。大厝里的大小天井有11个,规模巨大,构造雅观。墙面上还分布着大量的石刻和木雕,最具特色的就是大厝外墙分布着形式多样的砖雕,花鸟、博古、几何,应有尽有。大厝石柱还用红砖雕刻成对联。记者了解到,目前砖雕艺人已经绝迹,遗留下的砖雕对联更是少见。
前连村村支部书记连文洪告诉记者,前连村的连氏家族有一万多口人,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目前连家族群大厝都是老人居住。尽管如此,当地村民都很保护这片“丁”字形古民居群,他们自觉地把房屋建在这片老民居群的外围,主动腾出500多亩空地,为古民居群留下空间。
——文字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