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潇潇——诗人林雪再致著名诗人潇潇 现代著名诗人

再见!潇潇

——诗人林雪再致著名诗人潇潇

5月3日下午,为回应我的《林雪致潇潇的公开信》,你的《究竟谁在撒谎》在“为你读诗”客户端发表了。你的稿子除了坚持“害你没商量”外,这篇洋洒着荼毒的文章没有丝毫反思、歉意,反而变本加利,进一步将构陷升级。

一、撒谎指数+陷害吆喝分贝的升级:坚持不承认你先联络林雪

《究竟谁在撒谎》继续引用去年的《怪翻翻》里的虚假的时间节点证据:“8月8日下午14:32分,林雪打来电话|”。在你博文被新浪删除后你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贴,并信誓旦旦的向诗人、网友们重申说:我说的百分之百是真实的。在《究竟谁在撒谎》这篇文章中,你轻松的将撒谎指数猛然升级了100倍:“关于你打电话给我这个事实,即使你说出一万个理由也不能改变!2014年8月8日下午14:32分,电话记录随时可查......”

好吧。无奈的我只好去翻看手机了。2014年8月8日的短信记录,还在。

2015年8月8日13:48,你在打过两次电话我没接的情况下,又发来了短信。这条短信,比你两篇文章都提到“林雪打来电话”的时间早了整46分钟。如图:


在“潇潇”名字下,手机号码为+8613011203809。确实是你的手机。

短信内容:亲,一切都好吧!这次工作结束,有时间到我家咱俩喝一杯。

68分钟后,我回复了短信:潇潇,看到昨天中国作家网公示了吧?以后还有机会哈。希望不要灰心。也祝生活写作双丰收。

我的回信时间,照片上显示的很清楚:14:55分。

结论:在你两次引用时间说林雪打电话给你之前,你已经发了短信给我,我也回复了你的短信。这个短信的语气适度、礼貌、平静。许多看到《怪翻翻》后的朋友对我说:那个在潇潇《怪翻翻》里被“绑架”着说话的林雪,简直就是一个僵直的人偶,对评奖常识、程序无知到令人吃惊的程度。特别是后半截的戏剧化转变,生硬、自负、高调、狂妄。如同一个被拙劣导演教坏了的演员,说着处处“穿帮”的台词。面对这种性情、行事的差异,你也要有所解释使之合理。所以,你在文中阴损的用“精神分裂”惊诧了一下。后来,又有诗人朋友对你提出:不明白林雪为什么会对你自曝她的‘趴死经’,因为这不合常情。对此你故作轻松地为那里的“我”代言,说:反正评奖结束后,“内幕”也会流出,早说不如晚说。以后,当又有朋友质疑时,你为使他们相信,又说你让我开口说出的那些话,是评委会某评委告诉你的。“至于是谁,我现在还不能说!”我在给你公开信里问过这个问题,你很江湖的说,就是听你说的。这不是摆事实而是抬杠了。到此打住。

至此,关于2014年8月8日下午13点48分至15点,我们之间到底谁跟谁先联系,不必再纠缠了。

***

本来,在正常情境中,谁给谁打电话并不是问题。而在鲁奖背景下,这成了敏感时段。我也因为是评委,才小心选择在入围作品网上公示后才回复你电话,以避开泄密之嫌。但,你不顾事实抛弃道义,对我痛下狠手,必欲终结我评委资格而后快。一篇《怪翻翻》贴了删删了贴,直到发不上去。时间在流逝,你的仇恨丝毫不减,你生怕看见帖子的人少,生怕更多的人错过了围观谩骂的机会,还把所有谩骂我的跟帖复制粘贴到评论框示众,以造成对我心灵精神的持续折磨持续打击.....直到5月3号你发出了《究竟谁在撒谎》,我才明白了你如此过激的反应,并不是我想象的因为表述的误会、理解的差异,而是你因为接受不了落选一个奖,就要公开报复我,不把底料加的足够大,怎么能有骇人效果?那时的你,一定是尝到了被围观成舆论中心的充实快感,尝到了说谎的甜头,尝到了看到众多不明真相的人们争相转帖的隆重,还有坐等看一出林雪因你的揭发被终止评委资格的好戏......今天的你仍然没有回归理性、尊重事实,依然在不仁不义失去人心的路上一路狂奔。

二、《究竟谁在撒谎》进一步将陷害我的行为细节化了

升级版《究竟谁在撒谎》相比《怪翻翻》,将陷害我的故事细节化了。你声称整个评奖没完全结束期间,你只与我有接触。并且,你的文章又自动多报了一料:你声称2014年7月绵阳中国诗歌节期间,我一见面就主动告诉你,我是评委。

我眼看你走远了。

事实完全不是这样。一,我没向任何人主动说我是评委,对你也不例外。二,你对我说知道我是评委并不是在绵阳中国诗歌节上,而是我提前返回沈阳约一二天之后,你打来电话时提到的。

你若不提绵阳诗歌节,我并不愿意先提到。但即使你提到,我也不想多说了。参加那个诗歌节之前,我也向中国作协评委会联络人做了咨询。在得到没有规定不能参加的回答后,才决定成行。我回沈阳之后,你打电话来说了两件事,一是说想邀请我参加7月底在德令哈举办的第二届海子青年诗歌节,二是你参评了鲁奖,是某出版社报送的,也知道了我是评委。我只好默认了。我还说,我这个评委资历浅,是人家资深评委身体不好去不了,不然也轮不到我。我也说了以我一已之力只有一票,怕不能起决定作用。这时,你说#¥%……&**&……%(此处略),我负担才觉得小了些。

自我2014年6月9日接到中国作协发来的邀请通知后,还是遵守了要求,做到一直守口如瓶的。连请假都等到即将成行的前几天才向部门领导、党组书记两人汇报过。除此之外,我没有向任何一个人透露自己是评委。在224位参评诗人中,有相识20多年的编辑老师、诗人朋友,更有友情持续了近30年的老朋友。在电讯如此发达、沟通没有距离的时代,我没有向他们任何一个人主动提及自己是评委。这是遵守集体契约,也是个人品位。却一见到你就“主动”告诉你了?这么火爆有力的证据,在前文《怪翻翻》里为什么没有引用?那不是更具杀生效果吗?还是当时你没想到的,后来在《究竟谁在撒谎》里就可以随意添加、如自助餐里免费的佐料?如情境剧里的演员,可以随时走下台来拉上那么一些包袱,以博观众一笑?

在这里,我呼吁认识我的诗人朋友们广泛互询,听听林雪是否主动告诉他们自己是评委。也接受潇潇任意对任何一位参评诗人问询。我相信大多数诗人是诚实的有良知的。

三:“紧急会议”与“主角”及“趴死掉诗人”说:荒唐可笑的臆想,胡编乱造的闹剧,恶意离间的企图——总之你人品大爆发了?

你在《怪翻翻》中,借“林雪之说”发了这样一通怪论:说你的作品通过了80进40这一轮之后的傍晚,评委会召开了紧急会议。会上,我(林雪)变成了另一个人,我成为了这个紧急会议的主角。我很细致很严谨地,把你诗集中的组诗《另一个世界的悲歌》,做了全面的分析。我认为你的这组诗,有严重的政治问题。你的内心有强烈的“64”情节,是特意为“64”而写。我不仅对你,还对张执浩、路也、陈先发、子川、胡弦,进行了极其到位的分析,他们也被我彻底“趴死”掉了。你怪我吧!我不怪你。不仅你,还会有更多的诗人怪我的。我无法选择,我只能选择这一条路,这一条路有一个伟大的名字叫:无奈!

也许你已经知道了,正是你这通怪论,令许多诗人朋友开始警惕。如果说,之前你那些文字还曾让他们半信半疑,一头雾水的话,从这段开始,你的恶意昭彰,路人皆知了。

我真不好意思一一为你校对:1,你的诗集在哪一轮没通过,将来你自己可以去查查,你文中的说法肯定是不准确的。2评委会诗歌委员会从来没在哪一个傍晚召开什么紧急会议。这一点,评奖程序和个人记录都会证明。3林雪只是评委会普通一员,从来不是评委会上的什么主角。4小组没有专门针对任何一部作品单独开会进行分析,包括《另一个世界的悲歌》。5在讨论中没有任何评委给任何一部作品贴任何政治标签,不管是64还是55或是37.。6张执浩、路也、陈先发、子川、胡弦安琪等都是我欣赏的诗人,遗憾他们在按序号划分到小组讨论时,与我们组失之交臂。但他们作品所在组的评委也对他们的作品做了责任提报,在集体讨论中做了充分肯定。其中有作品因此晋级到新一轮。我在集中讨论投票时都为他们投了赞成票。

真要感谢去年的实名投票制。六轮里人手一张选票,每张都是实名投票。那些选票如今应该封存某个被公证后的保险柜里吧。过了封存期,它们就会接受查询了吧?写到这里,我内心依然感慨:从第一轮80位到最后的5位,是对许多优秀诗作一路告别惋惜着走过来的。是为了在另一个诗歌的天地再见。一个奖项的评审阅读只是阅读格制化一种,而自由创造交融于心灵的优秀诗歌所创造的生态,虽与奖错失,却会在心中铭记,为时代留存。

四、《怪翻翻》及《究竟谁在撒谎》二文虚构了如此离谱的对话,除了恶意将林雪置于舆论泥淖中,还阴险地恶意离间林雪与参评评委会及诗人们的关系

“7月26号,林雪和我通电话时说:潇潇你真潇洒,这个时候还在德令哈,别人都跑到北京来了,千方百计找到领导,找到评委,找到评委会主任,在做深度工作……。”

没错,潇潇。我确实是在7月26号接到了你一通电话,开始就说了一句“这时候参评的人去北京,会被误以为是跑奖,那你去德令哈干嘛——”

我可不可以在去年当你那个混蛋《怪翻翻》出笼后就马上写文章质疑你去德令哈?可不可以现在继续质疑你去了德令哈?我不愿意牵连其它。就如同我不再提绵阳中国诗歌节。还是就此打住!你懂的。

结束语

1在去年8月评奖期间,曾经有资深评委老师提议担任过数届评委的诗人们在评奖结束后适当的时间写些回忆文字,然后结集出版。当时大家正在围着餐桌吃自助餐。从1979年开始的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一个文学奖持续了快40年了。积累档案意识,积累文学内涵以及经验教训非常有益。这将是所有参评诗人作品的回声,将文学记忆更加透明化人性化典藏化。希望那一天早些到来。

我们之间其他你网文未涉及的话题,我这里也暂不披露。

2015-5-9

附一:评奖日记4篇

2014年8月9日晚

......在连续阅读讨论的车轮中旋转了十多天,神经紧张,身心疲惫。我命令自己要坚强要挺住。看着潇潇的微信在网上疯狂转载,或许不知什么时候就会通过哪只邻居的手转到了他们的眼皮底下——这个想法让我急的快要喊出来!先给年近八十岁的父母打电话,小心翼翼地打探他们有没有听说什么,网络世界,哪里是能遮蔽秘密的地方呢?我不知道。我给孩子打电话,让那个对诗歌对人间都是觉得无限美好无限期望的孩子暂时退出微信。上午的我在听到两位评委会主任转达潇潇这一消息时强恃镇静,马上提出辞去评委一职,因为我给评委会带来了大麻烦。他们安慰我说,在事情没有调查清楚之前,没有辞去的必要。

我尴尬地留在北京评委会现场。晚上不敢去食堂吃饭了......

2014年8月10日晚

今天, 我看人们的表情觉得都不一样了。等待时间的洗刷吧。

明天还是审读时间。午饭后得去买点痛药。我觉得也不敢上大街,怕自已晕倒。

一百个不明白一千个不明白一万个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2014年8月15日晚

.....答案只有一个:我们对话确实涉及了一些词,包括人名。但每一处都被重新编排、组合,重而变成了完全与原意不符的意思变成极其险恶的意思。比如,我们说到一个人没有获奖,了账就会说他没有获奖是我刷掉的?而且要以我载言,林雪说。林雪说,林雪说——天哪!这是什么女人?太可怕了。

2015年1月

一封没发出的信倾诉式

......我们虽交往不多,也毕竟相识了几年。我们虽无太多交流,毕竟见面时也曾礼遇加客套。在2014年1月的湖南,你在主持金迪诗歌奖颁奖典礼时,妙语连珠,尽心尽意,精彩纷呈。特别是结尾,在悠扬音乐中,你与高兴先生翩翩共舞,引发全场热烈掌声,那一刻并没有事先排练而是临场发挥,足见你的灵活机智。稍后,我接受了高兴先生代表评委会的一个满满拥抱祝福....那是多美的时光!我内心汹涌,眼眶潮湿,彼情彼景,与会全场都目睹见证。5月在山东泅水,我们又一次邂逅。这次还是你主持,诗人们走红地毯上台朗诵。在台上朗诵之前我说我是你们的粉丝,你听后马上说,你也是我的粉丝大家互敬互爱的场景如在眼前,永远这样留存下去,多好!

控诉式

8月你在微博出笼所谓热评,将我蒸煮在舆论汤锅之前,就没有一种犹豫思忖吗?就没想过要确凿信息,对舆情和读者负责吗?就没想过爱护别人的名誉,爱护你参评的鲁奖的公信力吗?就没想过误会就可化解,人心有标杆?没想过鲁奖也好,别的奖也好,只要是评委制,只要是投票制,我只能对自己的一票负责。一票是少数,只有在共识里,每个人的一票才构成多数票。我也只能对自己的鉴赏负责。在成熟的评委制度链条的评委们成熟的认知中,对其他的影响很有限,逆转几乎没有可能。“主角”之说,太抬举我了,我刷掉作品更是滑稽,奇怪说法,政治关。我把这种说法转述给评委会领导时,他哑然失笑:怎么可能呢?这是全体共同检验守的,怎么会单独的哪个人?你如此置常识于不顾!你的帖子下,一时网评口水横流,辱骂如潮,遭到删帖后,你一而再再而三的续帖,最后干脆把帖子复制贴到微博上,必欲置我于死地而后快!

忽然想到,或许你只需要会和我通个电话而已。只要通个电话,你所有的愤怒就有了形状了,你急于宣泄的误解就有了出口,你的报复就有个实现,哪管是乌龙,哪管是曲会,哪管是片面!在诗歌评委中,你选了一个你认为是最弱的,最好下手的。北京市的你不敢,中国作协的你不敢,主编你不敢,男的你不敢,老的你不敢——我想起某老师的一句话:她挑了一个软肋!你是当林雪是软柿子了!是的。我可以很软很软很软一直软下去吗?你知道,软柿子里的汁液,有时也可以像血的!血!血!雪!雪!雪血!这样写做最合适了!

附二:十二月党人及他们的妻子(我说过那个女人的诗像什么十二月党人的妻子吗?,你觉得她还像吗? 她早成了口唱高调灵魂近乎寄生的“贵妇”。我要收回我的赞美。彻底收回)

以鲜血和牺牲在专制黑暗的俄国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唤醒了一大批后来的革命者。他们身为贵族,却为废除自身的贵族特权,为解放他们自己拥有的农奴,为社会的进步而斗争。他们彻底地背叛了他们所出身的那个阶级,背叛了他们曾经捍卫过的那个制度,自觉地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历史的趋势联结在一起,献出了自己的幸福,甚至生命,这是令人十分钦佩的。

然而,更令人钦佩的是十二月党人妻子们的崇高行为。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尼古拉一世命令他们的妻子与“罪犯丈夫”断绝关系。只要哪一位贵妇提出离婚,法院立即给予批准。出人意料的是,绝大多数十二月党人的妻子坚决要求随同丈夫一起流放西伯利亚。尼古拉一世不得不答应了她们的要求,但紧接着又颁布了一项紧急法令,对她们做出了限制:凡愿意跟随丈夫流放西伯利亚的妻子,将不得携带子女,不得再返回家乡城市,并永久取消贵族特权。这一法令意味着:这些端庄,雍容,高贵的女性将永远离开金碧辉煌的宫殿,离开襁褓中的孩子和亲人,告别昔日的富足和优裕。

这一切仍无法阻止她们,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义无反顾地追着她们丈夫的脚印,宁可在拿着武器的哥萨克卫兵的押送下被铁链捆锁着行走,也要到那苦寒的,野兽出没的地方去,守在自己的丈夫身旁。她们的意志令铁石心肠的阻拦者也不由得泪雨滂沱。

当一位十二月党人的妻子特鲁别茨卡娅的马车冒着大风雪来到远东的伊尔库茨克省时,省长奉沙皇的命令规劝她回到彼得堡去,但是她说:“纵然我会死去,但并没有什么遗憾。我要去!我要去!我要死在丈夫的身边”。她在后来的回忆中是这样描述她和丈夫相会时的情景:“谢尔盖向我扑来,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一阵脚镣的叮当响声使我惊呆了。他那双高贵的脚竟然上了镣铐!这种严酷的监禁使我立刻理解了他的痛苦,屈辱的程度。当时,谢尔盖的镣铐如此激动了我,以致我先跪下来吻他的镣铐,而后才吻他的身体”。从此亲吻镣铐的女性成为俄罗斯爱情的象征,人类的爱情因为这冷酷,冰凉的镣铐而变得更加圣洁。
再见!潇潇——诗人林雪再致著名诗人潇潇 现代著名诗人


三十年后,这些曾经是达官显贵不谙劳作的娇小姐,却成了西伯利亚土地上的一等劳力。她们可以持久地把握耕犁,还可以用锥子和麻绳在厚皮子上飞针走线。那时沙皇下了大赦令,她们中有人已经永远埋骨在这片寒冷的土地上,也有人披着满头白发回到了久违的故乡,迎接她们的是生疏的儿女和从未谋面的孙子。她们的人生就是这样地渡过了,华丽的舞会,昔日的密友,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随之而来的只剩下平淡的晚年。

  

附三: 写作者:迫害的主要对象之一

  迫害古已有之。所谓迫害,是指个体由于强势者——无论是来自国家,还是来自政治、宗教及其他社会团体或势力——带有针对性的暴力或潜暴力行为,致使生命、财产、名誉等遭到侵犯、损害和剥夺的情形。集体迫害实质上是对个体迫害的集合。这里强调受迫害的个人性,目的在于防止将生命抽象化、符号化。事实上,在历史叙述中,许多集体迫害事件,倘若有幸不曾遭到抹杀和窜改,众多鲜血淋漓的生命,也往往被简化为寥寥几组数字,失去原来的可感性。(林贤治)

附四:百度词条:迫害[pòhài]

迫害或压迫,指任何人或团体在某社群中所受到的严重不公平对待,包括严重的歧视、不公正的法律、社会规范,以及暴力等。迫害源于社会对被压迫者的歧视。当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等偏见被付诸实行或列入法律,即构成迫害。

迫害可以是无意识的(即压迫者可以是在无意中进行迫害),亦不限于政府所作的行动。迫害者对不同对象亦会进行不同程度的迫害,常用的迫害手段包括抹黑、妖魔化、代罪羔羊、黑名单等等。

迫害被普遍认为是侵犯被迫害者的人权。包括世界人权宣言在内的多项人权理念或宣言均对迫害行为予以谴责及挑战。被迫害者也可能会进行抗争以抵抗迫害。

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极权主义都是历史上与迫害相关连的思想或政治制度。

附四:

林雪:鲁奖问题最新回应

2015-05-02 林雪 诗歌杂志 诗歌杂志诗歌杂志

pm_sgzz

《诗歌杂志》:诗让我们认识。改变认识,再认识,认识自己;求真,辩证,日常与非日常,美与美中不足;……我们拒绝无原则的包容。慢慢来,走着瞧——

·翻怪怪——致潇潇的一封信·

林雪

  潇潇:

  人在旅途的今天中午,忽接一好心诗友将你昨天晚上在某微信群进行诗歌讲座的截图发我,其中一诗人提问关于去年你的鲁奖热评喧嚣过后,是否现在会理性评价?该诗人连续两次发问,你的回答是因时间短暂以后再做答。看到这条消息,我的心依然阵痛。我愿意相信经过近一年时间沉淀、澄清,你或许已知道了真相。不知你还要沉默多久,于我,在经历相关人士承诺“对此恶意炒作”暂不做任何回应与解释的今天,经历了数个网络热点炒作,大面积精神消费的今天,忽然觉得是到了开口说话的时候了。

  去年八月九日凌晨你在未与我核实、示经我同意即以与我通话名义,将失真信息在微博及微信发布。时值鲁奖提名奖公示第二天,特殊关注时段,引数以万计点击及大量转载,许多不明真相的跟贴质疑、谩骂、抵毁,给我的名誉、人格造成巨大伤害,给我心理及精神带来巨大困扰,今日回想,仍然不寒而栗、几度潸然泪下……

  百思不解的几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要问你:你为什么撒谎?

  一、当天明明是你打了两个电话给我(我因为铃音震动没接到),又发了一条说评奖结束后邀我到你家做客,后我出于礼貌和情谊稍后回拨给你一个答谢电话(因你信号不好中断了三次的电话),怎么就成了《怪翻翻》中“林雪打电话给我”,以造成林雪主动通风报信泄密之嫌?(你的两个电话有通话记录,我给一个诗人看过)。

  二、对你诗集的评价,有许多明明是我们在更早时间出差邂逅时交流的,为什么要时空穿越,将之提放在我受邀评委之后?

  三、明明我对你的参评诗集一如既往支持,在有评委提出不同意见时仍然坚持提报到全体诗歌评委会上,为什么你在回答诗友冲动发表《怪翻翻》的原因意是“林雪当面认同作品,却没有在评委会上支持你”?你并且说是一评委给你的信息。谁蛊惑挑唆了你?你轻信了谁?

  四、你为何散布安琪路也胡弦等诗人也是把他们刷掉的谣言?

这些迟到的问题,你公开或私下回应我都可以。但我等待的时间有限。

我们之间其他你网文未涉及的话题,我这里也暂不披露

  2015-5-2

  (鲁奖审读图片林雪已在其微信中发出)

……………………………………

·鲁奖热评,怪翻翻·

潇潇

  (2014年)8月8日下午14:32分,林雪打来电话。先寒暄了几句后,告诉我:你的诗出局了。但还是那句话,你的诗非常好!这让我想起12月党人的妻子,在冰天雪地中跟随着他们。

  林雪说:你的这次初评得票很高,80进40这轮得票还很高。随后,林雪情绪变得有点激动说:有的人,诗写得很不错,一不小心就范了大忌,把自己毁了。比如路也写辛亥革命的一首诗里有这样的句子:皇帝没了,龙袍还在。还有陈先发、张执浩等好几个诗人,也犯了这类忌讳。安琪是“寂寞,我操!”,犯了性之忌。林雪还告诉我:你可以放开写,关键是不能编进报鲁奖的作品里面。

  ……。林雪停顿了一会儿。她平静地说:真对不起你。

  对不起我什么?我想。

  7月26号,林雪和我通电话时说:潇潇你真潇洒,这个时候还在德令哈,别人都跑到北京来了,千方百计找到领导,找到评委,找到评委会主任,在做深度工作……。前两天领导还给我打过电话,让我从两个候选女诗人中选择一个。我回答:未必,最后还是要以作品的质量为标准。这两个女诗人都不在我的视野里。你的作品比她们好多了,不在一个等级上。

  林雪很正气。

  我无法免俗地说:你这个大评委要支持我呀!我现在回不了北京,还在开会。

林雪回答:你不跟我说,我也会全力支持你的。最近一直在读你的诗集《踮起脚尖的时间》,真的很震撼和感动!是当下难得有时代精神品质与担当的作品。我多次在阅读中,停下来深思。还做了许多,令我感动的文字笔记。以后一定会给你看这些读诗笔记,还会为此专门写一篇文章。

  (这段对话发生在7月26号下午5点23分)

  “对不起我,难道是因为评奖?”

  林雪回答:“是”。语气还是那么平静。

  然后林雪继续说:在你的作品通过了80进40这一轮之后的傍晚,评委会突然召开了紧急会议。会上,我变成了另一个人,我成为了这个紧急会议的主角。我很细致很严谨地,把你诗集中的组诗《另一个世界的悲歌》,做了全面的分析。我认为你的这组诗,有严重的政治问题。你的内心有强烈的“64”情节,是特意为“64”而写。我不仅对你,还对张执浩、路也、陈先发、子川、胡弦,进行了极其到位的分析,他们也被我彻底“趴死”掉了。你怪我吧!我不怪你。不仅你,还会有更多的诗人怪我的。我无法选择,我只能选择这一条路,这一条路有一个伟大的名字叫:无奈!

  我第一个反应是林雪分裂了?紧跟着我就被一个巨大的汉字压抑住了。这个字,就是“怪”。真是,怪翻翻啊!也许还有更奇怪的其它原因吧?!

  都是别人怪吗?我也很奇怪啊!此时此刻,我的心里发生了奇怪的变化!

  我是被拿下了。原本,我对获得这次鲁奖和鲁奖的名和利,充满了期待。因为林雪的无奈关照,我与鲁奖无缘。但我的心里,有一种轻松的怪怪的轻松!感谢林雪!感谢这届鲁奖!

  鲁奖还在热评中……

…………………………………………

  此篇文章在及时地在网上或网上诗歌界形成了“热点”。显然的是,作为参评者的该文作者针对的其实并非“鲁奖”本身。在此转发,也不是针对此文作者而是针对某些中国特色式现象(它们在中国诗歌界如影随形,并不只存在于这位作者身上)。由此,读客们可放开心胸理解。顺便也看看,今天,前鲁奖获将诗人、第六届鲁奖评委之一的林雪有话说——

  潇潇:女,60年代生于四川,曾获《中国诗歌》杂志主办的“闻一多诗歌奖”等。编著诗歌图书多种。居北京。曾参评第六届鲁奖诗歌奖。

  林雪,女,60年代生于辽宁。出版诗集、随笔集多种。曾获鲁迅文学奖等。2006年被《诗刊》杂志评为新时期十佳青年女诗人。居沈阳。曾为第六届鲁奖诗歌奖评委。

(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90415.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再见!潇潇——诗人林雪再致著名诗人潇潇 现代著名诗人》为网友信與誰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