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未获诺贝尔文学奖真正原因是什么?图 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

鲁迅为何未获诺贝尔文学奖?【一九二七年,瑞典考古探险家到中国考察研究时,曾与刘半农商量,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奖候选人,由刘半农托台静农写信探询鲁迅意见。这年九月二十五日,鲁迅便郑重地给台静农回了这封信。】
静农兄:
鲁迅未获诺贝尔文学奖真正原因是什么?【图】 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
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致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这“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好笑。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学,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摘自《鲁迅全集》第十一卷第58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鲁迅未获诺贝尔文学奖照样很牛。鲁迅未获诺贝尔文学奖照样令人尊敬。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最崇拜的中国作家就是鲁迅。鲁迅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精神,只有这样的作家,才能获得世界的尊敬。鲁迅被称为民族魂,很少有几位作家能担得起这样的称呼。但目前,我们的国家和我们国家的文学,同样处于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时刻,需要激发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的文学艺术,确实到了一个需要重新呼唤鲁迅精神的时代——魂兮归来,民族之魂![洪烛]

鲁迅为什么令人尊敬?

洪烛

你问我为什么热爱鲁迅。那我就要问自己,我为什么热爱杜甫,热爱那个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实中,忘了自身的饥寒,却傻乎乎地祈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我为什么热爱屈原,热爱那个自己原本混得不错(至少食有鱼、出有车吧),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

和屈原一样,和杜甫一样,鲁迅也是经常叹息的。他们还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不在乎个人的得失,却总为别人的命运而叹息,好伤心哟!就凭这一点,如同爱屈原、爱杜甫一样,我也会爱鲁迅的。因他的叹息而叹息,因他的伤心而伤心。如果我想说:“鲁迅爱人民,人民爱鲁迅”,语气上是否会有点显得“假太空”?但这种因果关系是存在的。我就换一种说法吧:“因为鲁迅爱别人,所以别人也会爱鲁迅。别人也会把鲁迅当成自己人。”其实,中国人爱屈原、爱杜甫,爱了千百年也无法忘记,都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你不爱国、不爱民、不爱别人,只爱自己,即使文章写得再漂亮,谁还爱你呢?谁还爱理你呢?况且,没有这种大爱,文章也不可能写得大气。

中国文学史,倒也浩浩荡荡,可惜小鼻子小眼、小气的作家太多,有一股浩然之气的作家太少。幸亏有了屈原、杜甫、鲁迅这“三个代表”,证明“爱人甚于爱己”的作家仍大有人在,我们也就不至于为自己民族的文学史失望了。

历史不曾让我们失望,现实呢,是否令人怅然?今天,这样的大作家还有吗?还有多少?难怪文学不景气呢。难怪诗人、作家越来越让人瞧不起呢。所谓“文学的边缘化”,作家们总把责任推卸给外因,是否也该找找内因呢:是读者抛弃了你,还是你先抛弃了自己,抛弃了自古传承的神圣使命?总是自怜自爱、自私自利、孤芳自赏的作家,被读者抛弃了也是活该。

屈原、杜甫、鲁迅,可不是这样的。他们是忘我的,无私的。至少他们的诗文中体现出的是这种精神。他们忘掉的是小我,却忘不掉大我,忘不掉和自己本是同根生的那些别人,忘不掉家人、族人乃至国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肩头抢着挑的担子越重,手中写出的诗文也就越有份量。相反,如果天生一副溜肩膀,啥责任都不愿扛,吟诗作文也不过是花拳绣腿。

你也许会说,鲁迅的文章固然“关注民生”,谁知道他不写文章时怎么想的,说不定是个伪君子呢,日常生活中照样尽惦记着自己?但我觉得,一个作家,他真正的生命应该延续在作品里,他真正的形象应该是作品里烘托出的形象。仅凭读过的鲁迅文章,我就爱上他了。确切地说,我爱上的是文学中的鲁迅。或许我并不了解鲁迅的生活,但了解他作品中体现的情感、思想、精神就足够了。即使生活中的鲁迅对于我很陌生,这不妨碍我把作为文学形象的鲁迅当作亲人、导师,当作孤军奋战的先行者。我会为他喝彩、鼓掌的,我会为他擂鼓助威,我会为他的《彷徨》而彷徨、为他的《呐喊》而呐喊。我会从他的文字中汲取力量。一个作家,能给后人带去力量,这还不足够伟大吗?没准我从鲁迅那儿汲取的力量,还能转化为另一种能量,去感染更多的人呢。

从屈原、杜甫直到鲁迅,我感受到一种巨大力量的传递。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大写的文人的形象,以及这种形象所产生的力量。他们就像是同一个人,就像是同一个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就像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同一个人。他们的形象是同一个形象。他们的形象是文学的形象。他们因为文学而体现出感召力,文学也因他们而显得高大、伟岸、悲壮。

鲁迅正是因为符合了国人对诗人、作家的期望,符合了国人理想中的文学形象(既是民族的代言人,更是民族中弱势群体的代言人),而成为鲁迅的。当代的诗人、作家还别不服气,有本事你就当一回鲁迅试试?别提在现实中当鲁迅了,即使在作品中,想扮演一下也不容易的。鲁迅真正是进入角色了。所以他的诗文是有体温的。我不管生活中的鲁迅如何如何,作品中的鲁迅绝对是热血沸腾的,捧读他八十多年前写下的文字我一样觉得烫手。当代的某些诗人、作家,即使在写作时都很难进入角色,从那些假话、废话、套话中我看不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病态的或懦弱的文学形象怎么可能让人肃然起敬?

唉,与其读这些无关痛痒、味同嚼蜡的“伪文学”,还不如转过身去读鲁迅呢。如果你对文学、对中国的诗人、作家形象还抱有什么期望值的话,读鲁迅才过瘾呢。读鲁迅会帮助你回到文学的巨人时代。读鲁迅等于是在读杜甫、读屈原。既是读书,更是读人。伟大的诗人、作家,既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更应该是一个民族的情感标本。

屈原、杜甫,在我想像中都是爱叹息的,甚至爱哭。文学是他们的伤心泪。到了鲁迅,很少哭了,因为他知道哭不管用,现实中的黑暗是不相信眼泪的。长歌当哭,忧伤在鲁迅这里变成了愤怒。叹息的时间长了,变成脱口而出的呐喊。鲁迅也就一改屈原、杜甫的愁肠百结,变得焦燥不安,最终豁出去了,宁愿让斯文扫地,冲着茫茫黑夜和世间的不平等狂吼一声:“我操你大爷的!”[我想像的。]

鲁迅也就以一个老“愤青”的形象,留在人们印象中。以骂为哭。

很多人不喜欢鲁迅的愤怒。我却是喜欢的,因为我理解,理解他的愤怒。你可以因为他的愤怒觉得他“疯掉”,我却因为他的愤怒觉得他并没有“垮掉”。

只要鲁迅还在愤怒,则证明他没有“垮掉”。只要还有人喜欢鲁迅的愤怒,则证明我们这一代人,还没有“垮掉”。鲁迅的愤怒是双重的,即针对让他看不惯的某些世态,又是基于旁观者或看客的麻木,他愤怒于“中国人你为什么不愤怒?”

我想杜甫面对“朱门酒肉臭”时是愤怒的,他努力克制着自己,指引大家:“瞧一瞧,路边还有冻饿而死的尸体呢,吃饱了撑的人该脸红吧?”鲁迅则没那么含蓄,比杜甫更进一步,直接控诉当时的社会是“吃人”的,恨不得当场把那桌以别人为鱼肉的千年筵席给掀翻了。对于世间的种种不平等,敢怒不敢言的人多,到了最后,敢怒的人都不多了。麻木的看客,或者连看都懒得看的人,越来越多了。鲁迅,也就越来越成为少数中的少数,越来越像是异类。鲁迅最终必将是孤独的,甚至是不被理解的,或者被误解的。越来越多的人会因为愤怒者的呐喊扰了自己的清梦而责难:“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至于嘛?……”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已对不平等见怪不怪,乃至视之为必然的常态。

眼里容不得沙子的鲁迅,敢怒,敢言,还敢动手。动笔对于他,就相当于“动手”了。他把笔当匕首、投枪来使唤了。有的人怕他,有的人恨他,有的人烦他。我却是爱他的。我爱他的真性情,包括他的愤怒。我还敬他,说出了我这类人不敢说的话——若把我放在他当时面临的场景里。

跟鲁迅相比,我这类诗人、作家还差很大一截子。若连这份敬与爱都没有,都失去了,我们将离鲁迅更远,离屈原、杜甫那伟大的文学传统更远。那么不过是把笔当成筷子来使唤,挟一点儿名利,挟一点儿鱼肉,使那不平等的筵席多一个消费者而已。那么,我们就不配称作屈原、杜甫的传人,只是他们的叛徒。我们就对不起手中这杆祖传的笔。

鲁迅再怎么抨击历史,抨击的只是历史中存在过的不平等,为了警示现实,他骨子里,并没有叛变屈原、杜甫所谛造的那种有大爱的中国知识分子传统。他没法不忧国忧民,他也就没法不愤怒。

如今,愤怒的鲁迅也进入历史了。我们将如何面对鲁迅已不在了的这个现实?如何面对属于自己的这一段“未来的历史”?

我想,进入历史的鲁迅,面对屈原、杜甫,不会感到脸红的。

我们呢,将如何面对鲁迅,如何面对自己?

最近,因中学语文教材删减鲁迅作品的事件,被冷落的鲁迅再度热了起来,孰是孰非,该纪念还是该忘却,成了一个热门话题。这是一次谁也没预料到的“鲁迅热”。估计修订教材的部门都想不到这原本平常之举,竟在民众中激起如此巨大的反响。有媒体称之为酷夏热浪中的一场鲁迅保卫战。我在新浪博客贴出一篇《鲁迅为什么走下圣坛?》,两天有近八万点击率。逐一浏览近九百条网友评论,发现支持鲁迅的占多数。也算一项小小的民意测验吧:看来中国人并没有淡忘掉鲁迅。看来像我这样爱鲁迅的大有人在。

你若问中国人为什么爱鲁迅,那是因为:鲁迅爱中国人,爱他同时代的中国人,也爱未来的中国人。当他深情呼吁“救救孩子”时,其实是在呼唤救救中国,,救救中国的未来,救救未来的中国。对于遥远的鲁迅,我们都是孩子,都是他孩子的孩子,都是那一代孩子的孩子的孩子,事隔多年,事隔若干代,我们仍然能感受到鲁迅那不死的爱,对现实也对未来的爱。我们今天的现实,对于鲁迅就是曾经的未来。我们的未来,未来的未来,仍然需要鲁迅的爱。

当代作家应该如何面对鲁迅,还真该好好想一想。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吧。北京小说家张弛,读了我纪念鲁迅的一系列博文,给我打电话,他说近期赶写了话剧剧本《大先生鲁迅》,想先给我看看。我俩在电话里聊鲁迅又聊了好一会。张弛在生活中,是个“一点正经没有”的幽默人物,极爱开玩笑。等我打开电子信箱,读完张弛的《大先生鲁迅》剧本,发现他没有开玩笑,真的写了个大作品。如果没有鲁迅,他哪来的力气在大热天里码这么多字?张弛准是从鲁迅的源泉里汲取了点力量,这部让人耳目一新的话剧剧本,同样也使作为小说家的张弛,在我眼中更有力量了。他说的没错,不管对于他还是对于我,或者对于当代的作家们,鲁迅都称得上是大先生。鲁迅身上还有好多东西,我们还没学到手呢。一时半会儿,想学也学不会的,还得去慢慢琢磨。新文学诞生以来,快百年了,还没有哪位作家,能像鲁迅这样耐得住咀嚼、经得起琢磨的。

越是琢磨,越是有更多的思考,鲁迅的形象便显得越丰富。说白了,鲁迅不属于他自己,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鲁迅。每个人心目中塑造的鲁迅形象,都无意识地掺杂了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血肉。如果你非要说这是在造神,历次鲁迅热都属于造神运动,那只能说明:中国的文学,太需要神明了,它已被平庸与世俗折腾得太久,快失去那份崇高了。

同时是否也说明:鲁迅,至今还未找到新的替身?



洪烛
新书《北京:城南旧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京东 :京东价¥ 22.6 http://t.cn/RvITrzd

当当网:http://t.cn/RvkKjSJ

洪烛新书《北京:城南旧事》后记节选:地图上的北京

洪烛

阅读一座城市有多种方式,譬如实地考察,或者浏览史料。我力图以当代人的视角,剖析北京这座有3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的古老城市。2003年,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筹建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我受聘为文案顾问,使自己多年来研究北京历史文化所做的知识积累得到发挥,同时又更全面地接触到有关北京的图文资料。位于北京前门东大街(老北京火车站东侧)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于2004年9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展馆共分4层,分别以展板、灯箱、模型、图片、雕塑、立体电影等形式介绍、展示了北京悠久的历史和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的伟大成就。
我荣幸地参予进这项工程,其原因又很偶然。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新华书店见到我的《游牧北京》、《北京的梦影星尘》、《北京的前世今生》等专著,很喜欢我的研究角度和抒情风格,想方设法通过出版社联系上我。一拍即合。那一年里,我不得不暂时中断诗歌创作,参加了一系列专题会议和项目研讨,撰写并不断修改着策划方案和各种文稿,周末经常带着几位助手加班,一直忙碌到第二年春天。虽然辛苦,但也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武功”大增。我在此基础上酝酿升华,尝试用文化散文的笔法来重新审视、勾勒北京的轮廓及细节,便于当代读者了解北京的古迹与往事。
后来,我还连续几年为《北京规划建设》杂志担任专栏作家,开设个人专栏发表了一系列新作。每一期都有编辑的推荐语,譬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作者的眼中也有一千个北京。不同的是角度各异,互有倚重,相同的是老北京的沧桑厚重辉煌。规划、建筑界人士从专业视角对北京的精读细研,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但作家眼中的北京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们似乎并未熟稔。为此,我刊特刊登洪烛的系列篇章,以便让我们跟随作家洪烛一道走近北京的前世今生,寻找这座城市古老的灵魂。”
北京旅游一直是世界热点,为了展示人文北京,我还与李阳泉合写了畅销书《北京AtoZ》,一部北京文化词典,在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出版后,被新加坡出版公司购买英文版权,翻译成英文于2006年出版,全球发行。
我的《北京的金粉遗事》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推出后,台湾知本家出版公司购买了该书繁体竖排版权,2005年易名为《千年一梦紫禁城》在海外出版发行。我不敢自称“北京通”,但绝对是北京文化的铁杆粉丝。
感谢中国地图出版社的王毅先生,策划并约组了我的这部书稿,还为之起了一个响亮的书名:《北京:城南旧事》。《北京:城南旧事》里的每一篇文章,都牵扯着一座城市的记忆和我的记忆。是的,记忆就像一块块补丁。它们汇集到一起的主要理由,只是因为它们产生于同样的地点——北京,并且在这同样的背景烘托下呈现出情绪上的差别。

【内容简介】

让我们跟随洪烛的脚步,一道走近北京的前世今生,寻找这座城市古老的灵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作者的眼中也有一千个北京。而这是我们与洪烛的北京。北京旅游一直是世界热点,跟洪烛一起领略人文北京历史北京文化北京美食北京。城南原本没有城,没有城墙也没有城门。月光照耀北京城,照耀城墙也照耀城门。没去过城南,没去过城南的老胡同,等于没来过北京,城南是北京的另一半。它代表官方的北京,却象征着民间的北京,土著的北京,老北京。它们不用演绎就是一段城南旧事。而所谓的城南,则是由星罗棋布的一个个地名组成的。北京上空的月亮,与图腾的华表、盘踞着九条大龙的回音壁、祈祷江山社稷的五色土、残缺的城门楼子同在,照耀着四合院与胡同地带,照耀着城南旧事,也照耀着徘徊在历史长廊的游人。

【编辑推荐】

到北京旅游不为摩天大楼,不为霓虹灯,只为寻找滚滚历史长河下遗留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和地道美食。洪烛20多年来于京城各地踏迹寻根,用笔墨浓情吟唱一曲曲皇城根的情歌,美景过目,历历入心;独特视角亲述文人眼中不一样的京华风物,小旅游,大史家。历史与现实交错,景色与体悟契合,带你游玩民谣里的北京,白话文的北京,方言的北京。没去过城南,等于没来过北京。


《北京往事》洪烛 著周一渤摄影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内容提要】洪烛《名城记忆》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选取中国的十座名城和十座小城,层层铺开,娓娓道来。《名城记忆》旨在为中国的名城画像,为读者铭刻那些值得人回味与存留的诸多名城记忆,继承城市的内在精神,为城市的发展指引美好的方向。作品并不单纯地沉湎于怀念过去的辉煌,而是呈现出这些城市各种交错的画面,来体现在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积累中所蕴藏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文化力量。在旧与新、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碰撞中,引领读者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其深沉的笔调不仅浸染着这些古老名城历史的沧桑和沉重,而且渗透着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追求。


洪烛著《仓央嘉措心史》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东方出版社推荐语:《仓央嘉措心史》作者从仓央嘉措角度出发,写仓央嘉措作为一个精神领袖和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之间的矛盾。文字优美,感情表达深入。此书深受藏区文化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对仓央嘉措感兴趣的读者喜爱。


洪烛《舌尖上的记忆-中国美食》新华出版社 2012年9月第1版定价:36元

【编辑推荐】洪烛继2004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闲说中国美食》,2006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舌尖上的狂欢》之后,2012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新书《舌尖上的记忆-中国美食》。可谓“中国美食三部曲”。我们通过本书可以看到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感动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日本青土社购买海外版权,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朝日新闻》刊登日本汉学家铃木博的评论:“洪烛从诗人的角度介绍中国饮食,用优美的描述、充沛的情感使中国料理成为‘无国籍料理’。他对传统的食物正如对传统的文化一样,有超越时空的激情与想象力……”日文版易名为《中国美味礼赞》。

洪烛《舌尖上的狂欢》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老北京人文地图》洪烛

新华 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90387.html

更多阅读

冰箱不制冷的原因是什么? 新飞冰箱不制冷的原因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遇到过家里的冰箱不制冷了,但其真正的原因都不是分了解,下面我就为大家综合的简单介绍几种原因,帮您更好的解析冰箱不制冷的原因是什么?——步骤/方法冰箱不制冷的原因是什么? 1、冰箱不制冷的原因 首先:电冰箱温控器是

月经量多的原因是什么 月经量很多是什么原因

月经量多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卵巢雌激素分泌过多,或较长期刺激子宫内膜使其增生超过正常厚度,因此脱落时出血量增多。如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精神因素,劳累,产后,宫内节育器等也可以引起月经量多。子宫内膜的螺旋小动脉丰富,或血管

右腹部隐痛的原因是什么 男生小腹左侧隐痛

右腹部隐痛是日常生活中较为普遍的症状表现,右上腹部隐痛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内外脏器的病变,而表现为腹部的疼痛,由于在右上腹的器官有肝脏、胆囊、胆道、胰脏、十二指肠、右肾、大肠右等,因此右上腹部的隐痛多和这些器官有很大

从“农家娃”到“囚徒”:王月喜蜕变的体制原因是什么?

从“农家娃”到“囚徒”:王月喜蜕变的体制原因是什么?    近日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的原山西省霍州市委书记王月喜,出生在临汾市尧都偏远山村的贫寒家庭,从小“衣不遮体、食不饱肚”,几乎没穿过袜子,只有几双布鞋,“几个指头还经常露在

声明:《鲁迅未获诺贝尔文学奖真正原因是什么?图 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为网友骚年先锋队队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