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剪纸的起源 剪纸文化有多少年历史

中 国 剪 纸

第一章 中国剪纸的起源

第一节概述

说剪纸,不说剪纸的产生年代,有点无法交待。“剪纸起源于何时?”对这个问题,看来是较困难,鲍家虎先生在“剪纸的起源”一则中说:我们认为:关于剪纸历史的探源。最好还是从剪纸的基本工具——剪刀,基本材料——纸,基本工艺——剪制、刻镂等方面着手比较可靠,因为只有“剪”和“纸”双重并用,才使艺术家妙手生花。所以,美术史论家王伯敏先生在《中国剪纸史》中把剪纸的产生定在东汉,距今近两千年。

1.剪纸概说

剪纸又名“窗花”,窗花是它的乳名。

剪纸二字的出现,最初见于唐·杜甫《彭衙行》诗。诗中有:“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暖汤濯吾足,剪纸招我魂。”诗中反映了唐代民俗生活中有剪纸招魂的活动,同时,从侧面反映出唐代造纸工艺的科技进步。

“剪纸”二个字,顾名思义,是以剪刀去铰纸片。通过剪刀将纸铰成花鸟鱼虫,山川人物之貌,便形成了一种艺术,一般职业艺人、工匠和剪纸艺术家为多产省工,也用特制的刻刀刻纸,其效果与剪纸大体相同,都是在平面上镂刻花纹,现代人统称为“剪纸艺术”。剪纸的创作,不同于其它门类的美术品,它只是用一把剪刀,几张纸,经过艺术家的妙手,三旋两转,顷刻间就表达出题材作品。剪纸艺术,不同于绘画,落剪之处,不容更改,当即成形,难以增减修补,所以剪纸艺术堪称中国民间美术的精华,曾为西方现代派画家所惊叹和吸收。

(1)民俗文化形象的载体

传统剪纸是一种乡土艺术,扎根于民间,是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并且成为古代妇女美化生活的一种艺术活动。千百年来,剪纸一直结合各地的习俗和民众的愿望而进入千家万户,流遍乡村和城镇。

民间剪纸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现象,它是以精神实用为目的的,它的大部分都以民俗为基础,有的直接来源于民俗活动或与民俗活动有紧密的联系。它寄托着劳动人民的爱和憎,抒发着生产者美好的情怀和理想,伴随着喜庆节日、礼仪祭典,或装饰于门窗壁间;或点缀于喜庆什物之上;或张贴彩楼纸扎之中;或作为刺绣鞋帽的底样,美化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剪纸与中国的印染、陶瓷、木工雕花、瓦工抹灰、建筑彩画纹饰、儿童玩具和木板年画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有形的剪纸与无形的民俗水乳交融。多数民俗离不开剪纸,因为有了剪纸而增加了色彩和兴趣;民间剪纸也离不开民俗,因为有民俗剪纸才得以张扬。剪纸是在民俗活动中展开的,体现了民俗的观念,成为民俗活动的工具,民俗文化气氛的附丽和渲染,是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民俗的观念决定了剪纸的内容取向和表现形态,形成了民间剪纸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成。由于用途不同,使得剪纸的形式和风格各异;由于地理环境,居住条件、审美差异和农牧生产的不同,形成了文化积淀、风俗习惯的差异,最终导致剪纸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与民族风格。

何为民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分四种,一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二是帝王统治者文化;三是文人士大夫文化;四是宗教文化。而剪纸艺术即在广大劳动人民中最为活跃。因此,今天的民俗剪纸文化研究,不仅包括占主体的广大劳动阶层的剪纸活动和作品,还应包括文人士大夫剪纸,甚至还包括专业美术工作者的剪纸创作活动和剪纸作品。

(2)大众艺术的百科全书

剪纸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具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最富有人民性和最广泛、最普及的大众化艺术。同时,又是以反映人民生活、愿望为主的,劳动人民直接参与的一门艺术。人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天文地理、古往今来、世间百态、诸种习俗、神话宗教、伦理道德等等无一不在民间剪纸中反映出来。民间剪纸的庞大体系,是因为它的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阔,作者如云,形式广泛,题材丰富,内涵深厚,是其它任何艺术门类所无法比拟的。民间剪纸有着相当的丰富宝贵知识,健康的情感及正直的伦理观念,保持着古朴的原始艺术特色,即使在现代,在民间剪纸中我们仍然随处都能看到灵魂不死,万物有灵、半人半兽、人神共舞等原始的思想观念形态。传统的某种制度、工艺及信仰、习俗等,在民间剪纸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它的痕迹。这是劳动者在长期劳作和生活中堆积起来的生活经验和美德总汇,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史、民俗史、自然学科、美学、宗教、哲学、政治、经济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像在笔者的十万余件建国前民间剪纸藏品中,有一件山东招远市的清代窗花,表现的是一棵生命之树,地下有兔、虫,地上有兽、人物,树上有飞禽,这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把它们剪在一起就是生物学上的“生物链”,具有现实意义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辨和环保宣传的意义。

十二生肖剪纸,并非单独的为纪年所用,而是对人生的重视和对生日的纪念。在农村,孩子出生后,如是龙年就剪个龙,虎年就剪个虎贴在床头,这种民俗形式又渗透了深沉的母爱。作为民族的一种纪年形式,其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观念的影响以及中国人对动物的特有感情。招远市靠近海边一带的剪纸,内容多为崇拜自然物和巫术礼仪民俗活动,图形有着神秘感。剪纸中的动物都有吉祥美好或赐福人间的寓意,对民俗研究很有形象价值。

张道一先生曾对“麒麟送子”题材的民间剪纸形象作过缜密的考察,竟然发现这一民俗题材杂糅了儒、道、佛诸家思想于一体,历时已有两千余年。集麒麟、麒麟儿、五男二女、五子登科、化生儿、摩喉罗、莲花童子、送子观音等多种变化,异体的化合,最终形成了深富传统意味的麒麟送子形象。(图1-1)



(麒麟送子 招远)

多种论据和研究表明,民间剪纸的博大精深,民间剪纸是一部反映中国民间艺术体系的百科全书。

第二节 剪纸探源

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研究中,想要探寻民间剪纸发展史,是件最为困难的事情。剪纸是种平面纸质镂空的艺术,一是纸质易损、易腐烂,用过即弃。二是历代统治者和主流文化的记录者只注重正史的记录,鄙视民间艺术,尤其对底层妇女的手工艺更是绝少记载,为我们的探本求源增加了难度。所幸,我们可以从古人留下的史前艺术、传说、文献记载、考古发现、流传文物等蛛丝马迹中,去分析和探讨中国剪纸的孕育、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任何一种艺术的诞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有一个借鉴已有艺术形式和酝酿的过程,剪纸亦不例外。研究者在史料短缺的障隔中,依稀辨识中国古代剪纸孕育的全过程。

1、原始社会的石器、岩画和陶器

远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以影像作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段,继而创造了在各种材质上的雕刻镂空的艺术语言。石器是人类较早使用的工具,有了工具和火种后,人类脱离动物界,开始了人的生活历程。尽管石器制作粗糙,却是人类文化历史开端的标志。粗糙的石器表面,给后人留下人类初级阶段的审美意识的萌芽。人类在不断地实践中,在石器、石珠、贝壳的装饰使用的制作中,取得丰富的经验,发明在石器上穿孔打眼。穿孔是很了不起的,它是对平面的突破,使之在空间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空间观念是一切造型形式语言的基础。在工艺制作上,由于石器能穿孔,使许多单体相连接而成一个整体,这种劳动实践,促使人的思维在二维度的平面材料上塑造出三维空间的图像,体现出空间思维的跳跃,迈出了雕镂的第一步,影响到后来其它工艺制作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文化发展历史时期。诸如岩画,岩画是人类原始时代进行宗教活动和生产活动时自我表达的艺术形式。它以其特有的风格,富有魅力地反映了人类的童年。岩画现在看来,虽与民间剪纸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是有一条,这是中华民族本土上的本源文化的美术形态,与民间剪纸同样存在着一种相应性的审美感。中国的岩画造型有两种造型特点: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具象艺术又称写实艺术,即对自然形象的再现。意象艺术是人类头脑中意念的艺术形象。中国岩画的造型是在具象的基础上塑造意象,即将二者的造型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了独特的平面造型方法。

岩画艺术主要有三种,后来成为民间剪纸所具备的三方面特征:一是平面造像。原始岩画的作者是不懂透视的,他们如同儿童一样,只有二维空间的平面观念,所以,岩画的形象都是平面的,没有立体感。当表现大场面复杂的事物时,只能把前后位置的人物或景观,变为上下层次的平面排列,没有重叠,没有层次感。二是简括夸张的造型。为了容易塑造平面形象,岩画的作者抓住物象的基本形象,进行概括而又高度简化。岩画的制作技法有凿刻和涂绘,造型以影像为主。想要表现物象的主要特征时,作者不考虑物象的透视和比例,强调夸张变形来塑造形象。在组合不同物象时,也不考虑自然界物象比例关系,自己认为是重要物象时,就随意夸大。三是象征寓意。象征是原始人的互渗思维。它是构成原始艺术、巫术的思想基础。新石器时期的岩画,是一种表意的象征艺术,其表现手法有两种:其一是给象征画面中寓以一定的意蕴;其二是岩画中的抽象纹饰符号,本身就是一定意义的象征体现。意蕴与巫术有关,而抽象纹饰符号又是作为祭祀象征意义的象形纹饰。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原始时代进行宗教活动和生产活动时的一种装饰艺术器具。反映人类已能充分发挥火的功能。陶器上的彩绘,使我们直接了解远古时代的绘画实际。陶器上的雕刻和纹饰所表现出镂空意识和美感,已是后代剪纸的肇端。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陶器上刻画着一头猪,值得注意的,在这头猪的身上,刻有简洁的花朵和叶子,其纹饰似有现代剪纸的影子。有专家说“锯齿纹、月牙纹是我国民间剪纸艺术中最常用的两种基本装饰纹样。”并指出“彩陶上的锯齿纹、月牙纹与现今民间剪纸完全一致。”虽然不能明确说剪纸的锯齿纹就是继承彩陶上的锯齿纹,但表明民族性的绘画艺术,总存在着它的民族性与传统性。不论其时代距今有多久,它那具有共同的民族风采总是有相延续、被传承的情况。在彩陶艺术中,原始人已萌生了纹样的镂空连接意识。有一件山东宁阳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圈足镂空陶豆(图1-2),


中国剪纸的起源 剪纸文化有多少年历史
(象牙筒 陶豆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
图纹是采用镂空连接的形式绘在陶豆上,那雕透回旋的线条和连续的圆孔,被人评其为“孕育了玲珑剔透美感意识”,与剪纸有异曲同工之妙。说明“影像透空”的造型意识,早在新石器时期已经产生。

2、商周青铜器及骨玉

青铜器是中国奴隶社会灿烂的艺术形式。在工艺制作上,商周的青铜器的制造,标志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对艺术创作的无穷潜力。列举青铜器造型和纹饰,无非是与后来剪纸的产生、发展和艺术形式,作一项美术历史的延续性来加以说明。青铜器的立体造型,采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重大体、抓特征,概括简练,夸张变形,富有意蕴。我们不妨看商代的象尊、四挲羊尊、鸟纹牺尊,周代的兕觥、羊尊、鸭尊等动物形象的塑造,都体现了这些特点。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图案构成纹样丰富多彩,以古代先民追求方正、圆满、均衡的审美意识为主,例如商、周时期的饕餮纹、夔龙纹、夔凤纹,分为意象纹、抽象纹和象形纹三种类型,无一不是作为后世剪纸造型的示范。

记述先秦手工业情况的《考工记》,提到当时社会中很重要的“百工”行业,当时有“攻皮之工”、“攻金之工”、“攻木之工”、“抟埴之工”等工种。百工各有其艺,然如记中所言:“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说明百工的发展和提高,也是需要相互的启蒙、融合与交流,才能产生“互多开智”的结果。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不少商周时期的骨玉手工艺品,例如距今6000年前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刻了相对的两只鸟,昂首扬尾,向着太阳振翅起飞,构图对称,形象生动。大汶口文化的骨梳和象牙雕筒(图1-2),腹部上有镂空的四方连续纹样,玲珑剔透,十分精致。大汶口、龙山、红山、良渚等遗址中又出土了大量玉雕制品,发现有良渚文化透雕的玉冠。其中藏于宝鸡博物馆的西周《玉鹿》,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商代《玉鹅》等动物,形象生动,造型概括简炼,运用了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都可以看出剪纸在受传统“开智”的影响。透雕是雕刻的形式之一。它雕刻的是镂空纹样,一般是质地较薄的材料。古代玉骨牙雕饰件的镂空纹饰设计理念和审美情趣,与后来的民间剪纸异曲同工,诚如园林学大家陈从周先生所说:“这是民族性使然也。”可以说,民间剪纸的镂空纹饰技法是从先人透雕镂空的艺术形式延伸、演化而来的。

夏商周时,透雕工艺形式也及时反映到金、银、铜等多种金属材料上。流传范围涉及山东、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地。例如2001年在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一张商代晚期的“太阳神鸟”(图1-3)金箔,


(太阳神鸟 四川金沙遗址)
整个金饰是一圆环形状,金饰上有复杂的镂空图案,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圈图案围绕着内层图案,由四只相同的朝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四只鸟首是前后相接,朝同一方向飞行,与内层漩涡旋转方向相反。整幅图案汇集了剪纸中常见的基本表现语汇——锯齿纹、月牙纹、几何纹,线条简练流畅,极富韵律,充满强烈的动感,富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和极大的想象空间。这是目前发现最古老的“贴金花”实物资料,应该说它已经接近剪纸的雏形了。

3、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金属工艺、剪金银箔、皮革、缣帛、画像石、绘绣、漆绘

春秋战国时期金属工艺制作,从工艺技法上看,已汇集了剪纸中常见的基本形:尖齿形、三角形、双钩形、S形、多边形等,还刻有细小的基本纹样——月牙纹、锯齿纹、几何纹,应该说它们已经是异料同工的雏形剪纸。其中有两件作品特别精彩:一件是河南辉县出土的银嵌狩猎纹铜鉴;一件是四川成都出土的银嵌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两件作品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结构严谨,造型生动,气势豪放。题材有动物、狩猎、捕鱼、娱乐、战争、宴飨、采桑等等。

历史学家范文澜曾经说过:“在历史的进程中,秦汉是让人们可跨大步而上的阶梯”。美术史论家王伯敏先生在美术史的论述中也曾说过,“它所留下来的跨步足印是巨人的足印”。我们可以从秦汉画像石、剪金银箔、镂皮革等工艺制品纹样上进行剖析说明。

早期研究民间剪纸的专家曾说过,“历史上剪金箔过渡到剪纸”。这话不假,从二十世纪50年代,在河南辉县战国遗址出土发现的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来看,在刻制技术与艺术风格上,显然成为剪纸(刻纸)艺术的前身。

在汉唐时有一种工艺叫做“金银平脱”用来装饰贵重的漆器和铜镜的背面。金银平脱,又名贴金花,是春秋战国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用来装饰珍贵的铜器、漆器的工艺,将金箔或银箔镂空或剪成影像,贴在铜器或漆器的表面,然后多次涂漆,干后再经打磨,使其显出嵌于铜器或漆器中的金、银花纹,平整光亮,灿烂夺目。镂空金银箔除了物质材料的不同之外,最具剪纸的艺术特点,造型方法和制作技术,并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例如在河南辉县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片是非常精彩的。(图1-4)在出土的晋国文物中也发现一件圆形剪影对凤金箔贴花(图1-5)。






(金箔贴花对凤 晋国)
两汉时期的这种贴金花的工艺,发现的更多。汉代锤金片的工艺技术得到很大提高,汉代的锤金片,锤得极薄。金的密度大,延展性高。金片有韧性,不脆,剪起来爽利。关于锤金片进行镂刻,传源于商代。剪金箔,两汉也称“剪金叶”。剪金叶是汉之后富豪人家高档次的工艺装饰品。汉代出土了大批金银箔刻花,其中陕西兴平汉武帝茂陵一座汉墓中,出土了一组贴金花,金箔剪片只有小指甲大小,有金箔虎、象、鸟、怪兽与云气等纹样,金箔片上用极细的墨线勾画出动物的细部,造型十分精巧生动。(图1-4)湖南长沙出土了众多汉代金箔剪影贴花,纹样有鹿、虎、骆驼、鸟、打猎、农耕、马车、杂耍等,造型简练、生动,反映了当时的民俗生活,可见汉代贴金花工艺的盛行,这个工艺,一直延续到今天。唐人诗中有“巧剪无题三月半,纸花金叶迎麒麟”。

山西至今流传着一种“十果花”鞋花。相传春秋时晋国,上自皇宫王室下到民间都流行贴绣“金果鞋”,用金箔剪成十种果子(石榴、桃、佛手、枣、桂圆、荔枝、白果、葡萄、柿子、香瓜)纹样贴在鞋面上,然后用丝线绣缀上。因为花样是从晋国宫里传出来的,所以民间称“晋国鞋”,后世也成为山西部分地区女儿出嫁的必备之物。

古诗有“对镜贴花黄”之句,花黄,又叫贴面花、花靥、花钿等,是古代妇女用极薄的金属箔片、绸罗、蝉翅等物作材料,剪镂成花、鸟、日、月、星等纹饰,贴在额部、眉眼间、面颊、下颌、鬓角等处,以示美观、吉祥的一种纹饰。花黄在战国时即已出现,《中华古今注》载:“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色面花,画为云凤虎飞升。”西汉王桀的《神女赋》中也有“施华的结羽钗”诗句。贴花黄风俗也从先秦以降的各朝代宫中兴盛,而流传于民间。

在纸没有发明前,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社会变革,促使透雕工艺更加广泛应用到木、皮革、玉、铜等器具上。在这些材料上透雕产生了与剪纸相近的艺术,有人称之为“类剪纸”。在湖北随县、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透雕木器,(图1-6)以方胜纹、太阳纹、云纹等构成透空图案,玲珑剔透,纹样意趣与后世的剪纸形状有相似。又如河北出土的战国三龙蟠杯透雕珮,湖北出土的战国透雕玉磺(图1-6),


(透雕木器下透雕玉磺战国)
其云纹、窃曲纹灵巧多变,线条流畅、婉转,不是剪纸,而似剪纸。并深刻而久远地影响和沿用到后世的剪纸中,成为民间剪纸艺人心目中的传统形式。

汉代的艺术品,除了透雕盛行外,画像石、画像砖,还有肖形影像的雕刻,无论在形象的塑造上,审美的灵感上,都与后世的民间剪纸,似乎是一师之徒。特别像汉画像石,以简括、朴实的平面影像造型,突破时空,透视的限制,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物象的组合,对嬗变演化后的纸质剪纸影响深远。可见剪纸是源于远古的诸种工艺,脱胎于陶器、骨玉器、金属、皮革镂空的相似的工艺。

剪纸是在平面薄片上雕刻镂空成图纹,在纸没有发明前的商周战国秦汉时期的影像镂空形式,是随着刀、剪的出现和对各种薄皮材质的应用,从刻花皮革、各种金属、陶器、骨器、木材和玉片雕镂等先世艺术中产生与剪纸艺术相近的艺术。这些非纸质的剪纸是纸质剪纸的前身,由于它们受到雕镂工艺的影响,受民族的传统文化意识所制约与融合。它离不开中国民族形式,更离不开它共同的民族性、传统性,而从原始宗教、民俗生活中产生的,所以我们称之为“类似剪纸”,可以说它是纸质剪纸的先河。

第三节工具和材料

关于剪纸历史的探源,还是从剪纸的基本工具谈起,因为随着剪跟刀的出现,以及从各种金属,缣帛、玉石、皮革、牙骨等薄片材料的镂刻,转向以唾手可得,廉价轻便,以纸张作为加工对象的一门传统民间造型艺术,成为独立性的民间艺术品种,所以中国民间剪纸的历史应从“剪”、“刀”、“纸”等工具开始阐述。

1、剪子

中国民间剪纸是大众的手工艺艺术,其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以刀剪为工具,以纸为加工对象。剪子本是女红工具,也是剪纸的必备工具。《说文解字·羽部》:“翦(剪古字翦),羽生也。从羽,前声。”意指截断、斩断。《墨子·公孟》载:“昔者越王勾践,剪发身,以治其国”。剪,又指铰断布、纸等物的金属工具。其基本外型为“两刃交错,可以开合”。《释名·释兵》:“剪刀。剪,进也。所剪稍进前也”,讲剪子两刃开合前行,达到分离材料的原理。故“剪纸”二字,可释为“用剪子铰断”,所以剪纸在民间又称“铰花”。王先谦在《释名疏证补》中说:“亦作交刀,剪刀两刃相交,故曰交刀耳”。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把好剪子能使剪纸人的手工运作有更大灵活性,并能充分发挥纸张重复叠剪的性能,使剪纸的特性更加鲜明突出。浦江的剪纸姑娘对剪子好坏非常挑剔,当地有句顺口溜:“巧剪剪出好名堂,劣剪姑娘不出堂。”若无一把好剪子交给剪纸姑娘,姑娘们自然是不愿意出来表演示人。过去剪窗花等小型剪纸的专用剪刀形体较小,尖峰、薄刀,俗称“花剪”。凡剪纸能手,都有一把得心应手的好剪子在手。

据杭州剪刀博物馆记载,中国剪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古史考》载:“剪,铁器也,用于裁布帛,始于黄帝时。”说明用剪子的历史比较早,中国古人的劳动工具经历由石器到青铜器然后再到铁器的发展过程,管子曰:“黄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从《二议实录》载:“刀之制,自黄帝与蚩尤战即有之。”说明中国的冶炼术和刀器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证明了没有先进的冶炼工艺是不会打制出精巧实用剪、刀。到西周时,铁器也已出现。真正的钢铁等器具在社会上普遍使用,是在春秋战国之后,在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是战国时期的一把铁剪子,呈两股相连的形状(图1-7),


(U型剪 8字型剪 交剪)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唐青铜刀)

比较简单。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青铜剪子,出土于洛阳古墓中,这把剪子呈U形,刀刃相对应而成。湖南长沙汉墓、广州淘金坑南越赵氏王国贵族墓都出土了一把汉代的剪子,形制为U形,与战国时的差不多。这种剪子与现代纱厂女工随身使用剪接线头的小剪类似,这是最早的剪子造型。

考古材料证明,剪子发明于纸前。剪的对象起初与纺织布帛、剪制衣服有关。当然也剪彩为饰。《礼运》曰:“昔先王食鸟兽之肉,茹其毛,未有丝麻,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治其丝麻,以为帛。”《易》曰:“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始知,纺织布帛、剪制衣裳始于黄帝时代。《周礼·天官·内司服》载:“掌王后之服,制祎衣,……”郑玄注:“王后之服。刻缯为雉形,而彩画之,缀于衣以为文章。制祎衣,画翚者”。是说用丝帛之物剪刻并彩绘成五彩的雉,缝在王后祭服上作为装饰。

《两汉十专闻》夹注,说先秦时,人们用剪子剪头发,兽毛或树叶。河南郑州出土东汉窖藏剪子四把。形制为连柄交股8字式。有研究表明它们都是用生铁铸成铁条,再经脱碳加热弯成8字形,再处理成钢材磨砺成剪子。说明东汉剪子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大家都知道,一般剪子剪稍厚一点的纸片较易,若用于剪薄纸片或素纱之类,则不易行,非有上好的剪锋与把手才可行。所以后世的剪子有很大的改良和提高。在考古发现中,浙江淳安县古墓中出土了一把晋代的剪子。形状是8字交股形(图1-7),“剪刀两刃相交,故曰交刀耳”。所以剪子也称“交刀”。

我国出土的古代剪子,从晋代,到唐、宋、明、清各时期都有,1972年在北京昌平县等地墓中,发现了盛唐时期的一把随葬铁剪,形状与晋代相似。唐、五代以后的剪子形制又有了变化,出现两股分离,中间带轴,使用起来更加方便灵活。1953年在湖南长沙出土了一把五代时期的铁剪子,两股分离,中间带轴,与现代的剪子已没什么两样了(图1-7)。有关剪子,明清时期剪子的造型和种类已经很丰富了,并出现脱离实际功用的辟邪剪。早在周朝就有剪氏官职,专门掌管民间消毒、除害之事。《南史·陶弘景传》里提到“以镜铜剪刀镊属挂权”,把剪子做驱邪用。杭州“张小泉”和北京“王麻子”剪刀有三百年历史,分别为我国一南一北两大老字号名剪。“名播南北,誉满华夏”。杭剪久负盛名,唐代李白就有盛赞吴地剪子的诗句:“吴刀剪裁缝舞衣,明妆丽服夺春晖。”宋代人用杭剪“剪字”、“剪镞花样”。正因为剪子对剪纸艺人的关系密切,她们爱惜剪子,珍视剪子,并用剪子作纹饰来美化自己的生活。像胶东民间剪纸《巧剪》(图1-8)即是一例。


(胶东巧剪)

2、刻刀

刻刀的出现要早于剪子,这与雕刻艺术的发展有关。早在新石器文化早期(约7000年前),我国就出土了大量的石雕、骨雕、牙雕、岩画雕刻等作品,也出土了大量陶刻和其它不同材质的雕刻作品,其中也不乏有硬度较高的雕刻作品。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骨雕双鸟纹、木雕鱼纹等十分精彩。而山东大汶口新石器时代的一批透雕手法的牙雕工艺更为发达。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和汉陵汉墓都出土了铜制削刀、凿刀和铁制书刀等。这说明金属刻刀工具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到秦汉时期已广为流传应用。

古代“刀剪”时常互用。南朝梁萧纲的《和徐录事见内人作卧具》诗云:“龙刀横膝上,画尺坠衣前”,描述女性操持女红之状。其中“龙刀”即为“龙头交刀”。到了唐代,李白在《白纻辞》中“吴刀剪裁缝舞衣,明妆丽服夺春晖”,也把吴地剪子说成刀。

有些剪纸,不是剪,而是用刀刻出来。刻纸的出现,是剪纸艺术发展、社会商品经济和手工艺繁荣的反映。一般来说,北方剪纸多用剪,南方剪纸则刀剪并施。刻,多为男性艺人所使用,如浙江乐清“细纹刻纸”,河北蔚县点色剪纸,不是剪,而是用刀一刀一刀的刻出来。在民间剪纸里,刻纸是因为社会需要增多,像河北蔚县商业性的点彩戏曲人物刻纸,一次可以镂刻出上百幅作品。

刻刀,薄钢片特制,大小随刻制对象而异,蔚县刻纸艺人手中多者,有大小上百种。有斜刀、平刀、尖刀,也有弧口刀等,单刃刀宜刻直线,双刃刀宜刻曲线,刀刃锋利,有刻、切、凿等手法。(图1-9)



( 门笺凿刀)

刻纸的出现,对于剪纸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发展,至关重要。

3、蜡盘

为了刻纸达到较好的效果,使切口光滑平整,刻纸时,纸下需垫一蜡盘或胶皮垫,以便于将纸切透,又不致损伤刻刀。蜡盘,在《中国民间美术辞典·蜡盘》中说:“或称‘油盘’,剪(刻)纸的工具和材料之一。是用香灰和牛油,或焚香的香料和凡士林,或用白蜡和橡皮泥做成。它是刻纸时垫在下面以便行刀的。制做时,须将原料在锅中加热调和,使之融为一体。盘的大小,可用薄木板钉成长25厘米、宽20厘米、深度约3厘米的木盒,再将调和好的材料压入盒内,抹平即可。蜡盘的硬度,以手指压在上面不出现明显的指印为好。刻纸时,如没有蜡盘,也可用厚板纸或较松软的木板代替,但这种材料不宜反复使用”。(图1-10)

( 蜡盘 刻刀 凿门笺工具)

4、纸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剪纸,顾名思义,纸是这门艺术的主要材料,故而,名之“剪纸”。纸与缣帛,古时相混。《后汉书·蔡伦》有“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弊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秦上之,和帝善其能,自是天下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又宋赵彦衡《云麓漫抄》卷七中说:“古之纸,即缣帛”。王隐《晋书》曰:“魏太和六年,张揖云:‘古之素帛,依书长短,随事截,枚数重沓,名番纸,故从系,后汉蔡伦以故布捣作之,故字从巾。”据《说文解字》解释:“纸,絮一苫也。从系,氏声”。说明纸的起源与丝绢有密切关系。也明确了在后汉蔡伦之前,中国古人曾把缣帛当做纸使用,所以就有了中古时期“剪帛”、“剪绢”的现象。

剪纸,毕竟材料是纸,纸的使用,大概在秦汉时代,民间已发明了用乱絮制作“蚕纸”、“麻纸”的技法,还发明了用楮树皮、桑树皮等材料制作的“树皮纸”,南方称为“树皮布”,又叫榻布、答布、纳布,古文献中提及的楮冠、布衣,就是指此。

谈到纸的历史,因为纸是剪纸的直接用品,我们对纸的制造发展,有必要了解一些。对于东汉的蔡伦,在纸的产生历史上,不论他是发明家,还是改进了植物纤维造纸术,他总是一位关键人物,纸的概念才从缣帛中区别开来。用来取代木版、竹简、缣帛等书写,记录文字的材料,由于纸质轻,价格低等特点,得到了广泛应用。所以,我们论及剪纸的产生年代,不能不提到他。在这之前,1933年,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淖尔汉烽燧遗址中发现了公元前2世纪的麻纸。第二次在1951年西安灞桥再次发现同样的麻纸。经过科学化验,它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制成,这比有记录的蔡伦造纸的年代(公元105年)早了一百多年。而在1979年陕西扶风中颜村发现的麻纸,据当时发掘的报告称:“纸较为坚韧,耐折,色泽较好,没有虫蛀和朽坏,略精于灞桥西汉故纸,但仍然较为粗糙。”“实测纸的厚度约0.022~0.024厘米,从纸的物理结构观察,属于早期纸的范畴,与先前在罗布淖尔发掘的麻纸近似。”结论其制作时间“很可能在宣帝时”。初创阶段的纸粗糙且昂贵,只能供少数上层人士享用,根本无法普及,也不可能作为民间剪纸的加工对象,政府文书仍用简牍、缣帛书。虽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使用,但已属于真正的纸。至献帝时,东莱人左伯又对以往的造纸法进行改良,进一步提高了纸张的质量。他造的纸洁白、细腻、柔软、匀密、色泽光亮,纸质尤佳,世称“左伯纸”。原有的已经十分成熟的剪镂雕刻工艺也就顺理成章地移植到纸张上,这才诞生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剪纸。

汉代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简称六朝。纸的生产技术更提高,造纸业也由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的黄河流域,扩展到四川、安徽、浙江等长江流域地区。产量、质量与日俱增。造纸原料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齐高帝时,已经有“红笺、银笺”的品种。这个时期,造纸已能做到纸质匀细光滑,色泽洁白,轻薄柔软而不脆。剪纸,也就是特指这类以植物纤维纸为主的剪刻工艺。

第四节剪纸的产生

关于剪纸的起源,史籍失载,史书中关于剪纸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在《史记·晋世家》中载:“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这则“剪桐封弟”的故事记述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圭,赐其弟姬虞到唐国(今山西翼县境内)去当诸侯,就是有关剪纸的最早记载了。这则故事与陕西歌谣中唱到:“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相印证,也说明了利用梧桐叶这种薄片材料进行剪刻。晋代干宝《搜神记》记述:“汉武帝,幸李夫人。夫人卒后,帝思念不已。方士齐人李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施帷帐,明灯烛,而令帝居他帐,遥望之。见美女居帐中,如李夫人之状,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帝愈益悲感,为作诗曰:‘是耶?非耶?而立望之,偏。娜娜何冉冉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记载了齐方士李少翁用纸剪李夫人像慰藉武帝的事情,被附会作剪纸、皮影和胶东斗鸡剪纸的起源。

剪纸的起源,有些人说应该从新石器时代算起,意既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一样,但是,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奴隶社会时期,随着剪刻刀具的出现,对岩画、陶器、青铜器等镂刻,以及对软体薄片缣帛、布帛、皮革、毛毡和极薄的金属箔片等进行剪刻,直至秦汉时期的贴花黄、金银平脱、花胜和春幡,剪镂也罢,雕镂也罢,这些非纸质的剪纸,不能认为是剪纸的产生期,由于它们受到雕刻工艺的影响,是从贵族生活中产生的“剪影镂空”艺术形式,开创了中国剪纸的先河,所以认为这只能作为“类剪纸”。

真正的剪纸产生,《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内程征、鲍家虎合撰的《中国民间剪纸的艺术系统》中,在“剪纸的起源”一节说的很明白:“我们认为,关于剪纸历史的探源,最好还是从剪纸的基本工具——剪刀,基本材料——纸,基本工艺——剪制、刻镂等方面着手比较可靠,因为只有‘剪’和‘纸’双重并用,才使艺术家妙手生花。”说得很实在。剪子与刀,在纸产生之前早已有之,并且使用这类工具来铰金箔,剪缣帛,刻镂薄片材料,已积累相当的经验。(图1-10)

而纸的历史,从考古发掘中发现西汉时已有之。有纸不等于就与剪纸有关系,东汉元兴元年,即公元105年《后汉书·蔡伦》中所载的蔡伦将造纸术向民间推广,从而使造纸工艺跃到一个新台阶,而且也解决了“缣贵简重”而“不便于人”的问题,直到“左伯纸”的改良之前这一阶段,纸张的质地粗糙,纤维组织松散,交织不紧,生产数很少,这种纸是难以实现剪纸的镂空和线条连接的。当时主要都是供给皇家贵族所用。西汉纸的产生,虽然没有文献佐证与剪纸的生产有任何关系,但是“蔡侯纸”的应用方便,易镂性,人们将剪缣帛改为剪纸是顺理成章的事,也是合乎常理的事情。早在20世纪50年代,阿英在《民间窗花》一书中提出:“剪纸的历史,实际上是很远的,但究竟远到什么程度,只有依靠推断来决定。”我们将中国剪纸产生于汉代,距今两千年,显得符合历史实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90303.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图书馆的起源 图书馆的起源

中国图书馆的起源“图书馆” 一词顾名思义就是收藏管理文献的处所。但是作为“图书馆” 一词中的“图书” 就应作广义解释,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那些装订成册的纸质形态的图书。这也就是说, 各种载体、材质、形式的文献资料

美的紫砂锅到底有多“毒”:这时候了还在骗人(图)

美的紫砂锅到底有多“毒”:这时候了还在骗人(图)新闻背景:23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称,美的在产品宣传册中称紫砂煲内胆叫“紫金风火内胆”,是“全部选用纯正紫砂烧制”,“富含丰富微量元素,补铁补血,有益身体健康”。但美的紫砂煲实际

文字的起源 文字起源的故事

原文地址:文字的起源作者:张泰庶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文字的创始人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诸多学者说法不一,但都认为这时间大约相当于传说的五帝时期之初上至三皇时期。二是文字创制的方法或途径。在这个问题上,历代学者

看看民国时期的女警察到底有多美丽(组图) 世界多美丽

看看民国时期的女警察到底有多美丽(组图)女警察一直都是个亮丽风景,在上个世纪的民国时代有没有女警察呢?我们在《警政史料》上看到,1934年4月,中国办理女警最有成效的上海市公安局内外组织官警为5902 人,女性只有21人;1936年12月份,上海市

声明:《中国剪纸的起源 剪纸文化有多少年历史》为网友令我的爱人微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