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的智慧四逆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五苓散,猪苓汤, 伤寒论四逆汤

肝升肺降与四逆散、旋覆花汤□陈 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肝升肺降理论
  肝升肺降的理论出自《内经》,原文是“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初看上去,这句话很有问题,肝不是在右边吗?怎么“生于左”呢?肺是一边一个,怎么只“藏于右”呢?原来,《内经》在这里不是讲解剖的,中医很重视内脏的功能,大多数情况下讲到脏腑都是讲的功能概念,而不是讲的解剖概念,这与西方医学有很大不同。比如“脾”,中医认为它是主运化的,也就是负责整个人体消化系统的功能,所有消化系统器官的功能都是“脾”范围,人要靠吃饭、消化才能活着,所以中医把脾称作“后天之本”。而西医认识脾只是一个解剖概念的脏器,是一个内分泌器官,而中医更多的是讲功能概念的脏。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从天人相应规律讲肝、肺功能特点的。前人在祭拜天地、神灵的时候必须向着太阳,即面南而背北,这样才能使体内阳气与自然界阳气融会贯通,对人体健康有利。而当人面向南方的时候,人体的左侧便为东方,右侧便为西方。按照中医五行理论,五方分别对应五脏,东方属木,对应的是肝脏;西方属金,对应的是肺脏;南方属火,对应的是心脏;北方属水,对应的是肾脏;而中央属土,对应的是脾脏。古人看到,每天日月从东方升到西方降,所以古人认为东方是主升的,西方是主降的,东方应肝,所以中医认为肝主升,西方应肺,所以肺主降。《内经》的这一句话,讲的正是肝气主升,肺气主降的道理。
  天人相应,阴阳升降,是大的周天,但人体内又有许多气机升降的小周天,如肝气的上升与肺气的下降;心火的下降与肾水的上升;脾气的上升与胃气的肃降等,从此维持着人体阴阳气机升降的平衡,只有这样人才能气血平和,身体健康。如果打破了这些平衡,当然就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
  就肝升肺降的特点来讲,表现为肝气从左上升,然后肺气从右降下,由此构成了一个气机的回路。如果肝气左升异常,所出现的胁痛反而多在左侧。但是如果肝气左升了,肺气不得右降,也会出现胁痛,这种胁痛往往就出现在右侧,就像电路一样,有来无回,构不成回路,电灯是不会亮的。所以根据这种理论,我体会到临床上治疗肝胆病的胁痛,一般原则当然可以疏肝理气,但如果胁痛日久,尤其是右胁疼痛,就必须在疏肝理气的同时加入肃降肺气之方药。有些病人右胁久痛不止,按照肝升肺降的理论,他一定有肺气不降的原因在内,这一点从患者大便秘结症状可得到佐证,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大肠就会蠕动缓慢,从而导致大便秘结,临床上有许多大便秘结患者是属于肺的原因。
  我在临床碰到顽固性胁痛,不论是器质性的还是功能性的,单用疏肝理气的四逆散效果不好,我常采用疏肝理气的四逆散,加上降肺气为主的旋覆花汤,屡试屡验。
  四逆散与旋覆花汤的功效
  四逆散和旋覆花汤均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都是非常著名的常用方剂。这两个方剂配合使用,恰是应用了中医肝升肺降的理论,气机升降正常,疾病自然而解。
  四逆散由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四味药物组成,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旋覆花汤由旋覆花、茜草(本用新绛,因无药源,现以茜草代之)、葱管三味药组成,具有肃降肺气的作用。这两个方子合在一起,可以治疗很多肝胆疾患。
  四逆散在《伤寒论》中本是治四肢厥冷的,此四肢厥冷并不是阳气不足引起的,而是由于阳气运行不畅,郁于体内,不能透达于四肢所造成的。所以治疗不是温补阳气,而是通达阳气。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肝的疏泄所用,四逆散是疏泄肝气的祖方。本方由柴胡、枳实、芍药、甘草组成,利用柴胡的升,配合枳实的降,以恢复人体气机的升与降。柴胡配芍药,一散一收,一出一入,柴胡辛散,增强肝的疏泄,芍药酸收,加强肝的藏血,二者配伍,又恢复气机的出与入。芍药与甘草相配,又可以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人体气机的运动形式无非有四种,一升一降,一出一入,四逆散这四味药物就全做到了,是调理人体三阴经枢机的主方,与调理人体三阳经枢机的小柴胡汤前后呼应,用于治疗肝胆病引起的气机郁滞诸疾,确为良方。
  旋覆花汤在《金匮要略》中是治“肝着”病的,《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篇说:“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所谓“着”,就是着而不去的意思。肝着,是患者经常感觉胸胁部痞硬或疼痛且久久不去的一种病症,为缓解症状,患者常捶打病变部位,所以说“其人常欲蹈其胸上”,这是肝气严重不舒的现象,患者经常揪疼痛之处的皮肤,也属于这种表现。但有趣的是,张仲景治疗这样一个肝着病,用的却是降肺气为主的旋覆花汤,这个方子一共三味药物,旋覆花、新绛和青葱管,旋覆花是入肺、胃经的,有降气化痰的作用,可以治疗咳喘、呃逆。新绛是古人帽子上经过用茜草根染制的红缨,现在没有了这种药源,就用茜草代替,这是一个专入肝经的药,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青葱是专入肺的,有降肺气、发散解表的作用。三味药有两味入肺,一味入肝,什么道理呢?张仲景在这里正是运用肝升肺降的理论,肺气降了,肝气才能很好的升,气机才会调达,肝着也就会很快好了。若再合上四逆散,治肝着一类的病,可谓其效如神。
  这两个方子不仅只治疗一般的疼痛疾病,即使肝病的肿块也很灵验,不过一般要加上生牡蛎、制鳖甲、土元、丹参、香附、贝母、花粉等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药物,我经常用这些方药治疗肝硬化和肝癌,疗效肯定。此外,由于肝经绕阴器,所以也可以用这个方子治疗妇科的肿瘤,如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盆腔囊肿等,效果非凡。
  四逆散合旋覆花汤擅治肝胆疾患
  现在的肝胆病非常多,最常见的是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肝胆结石等,这和我们的饮食起居非常有关系,现在人们因工作、学习或生活的原因,脾气比较急躁,动不动就大动肝火,在饮食上吃一些煎炒油炸、肥甘厚腻的东西,也容易伤肝,又加上经常熬夜,使肝脏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不能很好的藏血,因为夜晚从23点~凌晨3点是肝胆所主时辰,子时(23~1点)通于胆,丑时(1~3点)通于肝,肝藏血,主疏泄,此时很多人都在熬夜,肝脏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藏血、主疏泄的功能就会遭到伤害,不得肝病才怪!
  不管是哪一种肝胆病,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疼痛或肿块。
  疼痛多表现为胁痛,有时两侧胁痛,有时一侧胁痛,最常见的是右侧胁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肝区痛。因为肝胆经都走胁肋,肝胆有病,不管是虚、实、寒、热都会影响到肝胆经脉的气血运行,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甚至不通,就会导致经脉所过之处的疼痛,中医叫做“不通则痛”。
  肿块是肝病的另一个常见症状,做B超可发现肝脏有强回声团,做CT、核磁就能知道肝脏内有占位性病变。肝脏内出现肿块有良性、恶性,但从临床看,恶性的或预后不良的较多见。一个肝炎患者,如果在肝脏内发现肿块,多半是肝硬化或肝癌的可能。中医认为,肿块与气滞血瘀有关,肝气郁滞,日久及血,使血液瘀积不畅,就会形成肿块,肝脏内之所以容易形成肿块,与肝藏血密切相关,肝脏内血液多,在疾病的情况下就容易瘀积成块,这就像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一样。
  有位老太太,右胁的肝区部位疼痛二年多了,自己怀疑必是癌症无疑,但到处检查都确诊是脂肪肝,没有发现肝硬化或肝癌,老太太情绪多虑,加上肝区的疼痛也逐渐加重,以致夜晚不得睡眠,搞得家庭都不安,在当地找中医治疗,一直没有很好的效果。有一天,老太太的儿女带着她来我这里治疗。我看了她的一摞子检查单,包括在北京检查的,都排除了肝占位性疾病,确诊为脂肪肝。再问一下她的症状,也只是肝区疼痛,并且肝区及其周围的皮肤发红,问其缘故,原来是因为那里经常疼痛,老太太就用手揪,所以那一片皮肤揪的发红。看她的舌苔,也没有太大的热象,但是大便经常秘结。看后我知道老太太患的是脂肪肝,由于肝内脂肪堆积,影响了肝的疏泄气机的作用,肝郁气滞,经脉不通,所以就疼痛。按照常规治疗胁痛的法则是疏肝理气,但老太太拿的病历上有许多先前医生开的方子,都是舒肝理气的,用的最多的就是四逆散,还有后世根据四逆散变化出来的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如果再单纯使用这些方药,仍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胁痛肯定有肝气郁结,四逆散又是最好的一个疏肝理气的方子,于是我就决定用四逆散合上旋覆花汤,基本的一个治疗原则是在疏肝理气的同时肃降肺气,再加一些通络止痛和润肠通便的药物。同时,为增强患者的信心,我告诉她我开的处方是古代医圣张仲景的,并告诉她为什么我要将这两个方子合在一起使用,她听后频频点头,看得出她很满意我的诊治手段。果然,服用一周,她从家乡打来电话,肝区疼痛消失,大便也通畅了。
《伤寒论》中的智慧(8)伤寒治水方之一:苓桂术甘汤□ 陈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机体水液代谢平衡,人体生命活动才能正常,一旦代谢失衡,就易导致“水”病。
  水液在体内运行的方式
  我们喝进去的水是如何在体内代谢运行的呢?正常的水液在体内运行必须以“气”的形式,也就是液态的水必须转变成气态的“气”才能运行到全身,而要将水变化为气,就需一种动力——火,生理的火就是人的阳气,阳气的温煦、蒸化作用促使水转变成气,这就像一锅凉水变成水蒸气就必须加火一样,这个过程中医称之为“气化”。
  如果阳气不足,就会使体内水液不能转换成气,停聚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停聚在松软的皮肤组织下导致水肿,或是停聚在胸、腹腔导致胸水、腹水,也可能停聚在内脏,形成五脏水病。故水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阳气或者说“火”的不足,因此在治疗水肿这些疾病时,往往加些温阳的药物,以促使水尽快转为气运转全身。正如张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症
  若人体的水液代谢失常,会表现出许多病症,包括水、湿、痰、饮引起的诸多病症,可导致各个系统出现问题。如有个老太太,从东北来,患眩晕症,诊为“梅里埃病”,已得病半个月。发作时天旋地转,站立不稳,恶心呕吐,吐出物尽是白白的、黏黏的涎沫,躺在床上连眼睛也不敢睁。就诊时须由两人搀扶,否则必坐立不稳倒地,问话时两目紧闭,不敢出声作答,否则呕吐。舌苔白滑而腻。这在中医看来,多属痰饮上犯清窍,属水液代谢失常的疾病。
  水、湿、痰、饮等的滋生,统称为水液代谢失常病症,一般认为,湿聚为水,水聚为饮,饮聚为痰。稀者为饮,稠者为痰。但临床上有时难以截然划分,所以有“水湿”、“水饮”、“痰饮”、“痰湿”等不同名称,突出显示中医的整体观念特色。
  《伤寒论》是如何治水液病的
  《伤寒论》治水病可谓层次分明,基本上分为三个层次:化水(饮)、利水、逐水。
  当水湿不甚,可采用温阳化气的方法治疗,就是通过用温阳药或芳香药将水湿或水饮蒸化掉,犹如天下小雨,刚湿地皮或地之小凹处积水,太阳一照,则即刻蒸发一样,这叫做化湿法、化饮法,《伤寒论》中的茯苓甘草汤、苓桂甘枣汤基本属于这类方剂。
  当水停渐多,比如有一小坑水,只靠温化难以速去、尽去,这时便要燥湿、渗湿,燥湿就是用干燥的药物祛湿。渗湿就是用土填坑,使水渗到土内的过程,所以渗湿就是用补土的药,脾属于土,补脾就是补土,就是使用健脾的药去达到渗湿的目的,甚至有的药就是要用黄土来炒,如土炒白术等,《伤寒论》中的苓桂术甘汤、理中汤等属于这类方剂。但通常情况下是化湿、燥湿、渗湿联合使用,也不可太绝对划分。
  如果体内水湿较多,用上述方法难以祛除,比如有一大坑水,用土渗的方法就有些费时、费事了,这时最好是疏通排泄,也就是挖沟排水,这就是利水的方法,《伤寒论》里的五苓散、真武汤、猪苓汤属于这类方剂。
  但如果水湿太重,甚至泛滥成洪水,或排泄道路堵塞严重,那就要强力疏导泄洪了,这就是中医的逐水方法了,具有逐水作用的药物有强烈的泻下作用,服用后不仅小便明显增多,而且大便也往往一泄如注,使用时应特别小心,中病即止。《伤寒论》中的十枣汤、大陷胸汤、牡蛎泽泻散属于这类方剂。
  苓桂术甘汤的组成及功效
  苓桂术甘汤就是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这四味药组成,是化湿、渗湿、利水的结合。
  茯苓是菌类的一种,味淡性平,具有渗湿、利水的效果,它的利水作用可通过增加小便量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它的渗湿作用将水液的残留物、人体组织的渗出物吸收掉;同时,茯苓还有健脾宁心的作用。
  桂枝是辛甘温的药物,具有温阳化气的作用,它属于樟科植物,有特异的芳香味道,能够开胃健脾,扩张血管,从而将多余的水分“化”掉,比如阳光一照,水分即蒸发。
  白术是一个苦温的药物,能够补益脾气,干燥湿邪,与茯苓配合吸收组织渗出的水分。
  甘草,一方面补益脾气,能够修补组织,另一方面调和其他药物,使各个药物更加协调工作。
  苓桂术甘汤治眩晕
  上述那个梅里埃病眩晕病例就适合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简称为苓桂术甘汤)治疗,此方是《伤寒论》里的重要方剂,张仲景用它来治疗因脾虚导致的水饮内停。中医所讲的“脾”,是一个功能单位,包括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人出生后,即赖摄取饮食消化成气血以生存,故中医把脾叫做“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我们的饮食,先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其中的营养成分由脾运转到全身,中医称为“脾运化水湿”,相当于西医所讲的小肠的吸收功能。如果由于疲劳过度,或作息不规律,起居失宜,或思虑过度伤脾,或饮食不节等,都会导致脾气虚弱,脾气虚就不能很好地运化体内的水湿,于是水湿就会停聚下来,形成水饮、痰湿等,就会导致很多疾病,这时就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伤寒论》苓桂术甘汤条下讲脾虚水停可导致许多种病症,如“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包括有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疾病。如“心下逆满”,就是讲的消化系统的疾病,胃在心脏的下面,古人常称胃为“心下”,意思是胃脘胀满、恶心、呕吐、呃逆等。“气上冲胸”,胸是心脏的位置,脾虚所生水饮可以上行冲于心胸,往往导致心悸、胸闷、气短的心脏病,苓桂术甘汤是治疗水气上冲型心脏病不可多得的方剂。“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就是站立时头目眩晕,使之身体摇动,站立不稳,这种眩晕发作多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梅里埃病,中医认为由中焦水饮上泛于清窍所致,可以说苓桂术甘汤是治疗这种疾病的王牌药物。前面说的梅里埃病的病例就属于张仲景讲的“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的情况,即开苓桂术甘汤,合上张仲景《金匮要略》里的另一个方子泽泻汤(泽泻、白术),只服一周,就基本上痊愈了。
  苓桂术甘汤治“水心病”
  我的老师、已故著名伤寒学家刘渡舟先生把这个方子用得非常神奇,根据“气上冲胸”的记载,治愈了许多水气凌心的心脏病,刘老把这一型心脏病命名为“水心病”。
  望色:多见面色黧黑,此为“水色”。病重者,在颧、颊、鼻柱、唇围、下颏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之黑斑,名为“水斑”。
  察舌: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
  切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者见结代或沉弦不起。
  辨证:(1)有水气上冲之候。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2)胸痛胸闷,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曾有个50岁男性病人,经常咽喉哽咽,一直按慢性咽炎治疗,过一段时间,脸颊出现黑斑。突然有一天,发生心绞痛,送医院治疗,冠状动脉堵塞,放了三个支架。(3)心悸,多发于晨起、夜卧、饮食之后,或伴有左侧颈部血脉胀痛;(4)短气。表现为动则胸闷发憋,呼吸不利,甚则冷汗自出。
  他曾治一个40多岁男性病人,形体肥胖,患“冠心病”、“心肌梗死”而住院,救治两月有余,功效不显。来诊时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多在夜晚发作。每当发作之时,自觉有气上冲咽喉,顿感气息窒塞,有时憋气而周身出冷汗,有死亡来临之感,颈部的血脉也随气上冲而胀痛不休。舌苔水滑欲滴,脉沉弦,偶见有结象。辨证为水气凌心之“水心病”,由心阳不足,血脉不利所致。用苓桂术甘汤原方,服3剂,气冲得平,心神得安,诸症明显减轻。但脉仍有结象,犹显露出畏寒怕冷的阳虚见症。于上方中加附子、肉桂,以复心肾阳气。又服3剂后,手足转温,不再恶寒,但仍时有心悸、气短,再于上方中加入党参、五味子,以补心肺脉络之气,连服6剂,诸症皆愈。
  苓桂术甘汤治水气痰饮
  水气、痰饮是中医认为的一个致病广泛的邪气,因这些邪气具有流动不定的特点,所以能在体内引起许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消化疾病、呼吸疾病、五官科疾病等,苓桂术甘汤是化水气、痰饮的良方,所以用途非常广泛。
  心血管“怪病”:再举一个导师刘渡舟用苓桂术甘汤治疗的“怪病”病例。
  一冠心病患者,发病为奇,除了有心悸、胸闷、胸痛的心脏病症状外,还有一个颇为奇怪的症状,就是不时地口中嘶嘶作响,作响时从咽喉气门向上喷吐白沫,能喷出一米之远,甚为痛苦,就诊时恐怕白沫喷到大夫,特将头扭向一边。伴有恶心,咽喉哽噎,头沉,手颤。舌红,脉沉弦而滑。刘渡舟诊断为水气凌心证。处以苓桂术甘加泽泻、半夏、生姜汁。14剂而愈。
  消化疾病:除了上述心血管疾病外,像消化系统疾病,胃脘胀满,没有食欲,恶心想吐,打嗝,或一吃饭就腹胀、想解大便,用苓桂术甘汤也很灵光。本方补中气的作用很强,经常服用可增加免疫力,防止感冒。
  呼吸疾病:呼吸系统方面,如痰饮所导致的咳嗽、气喘,吐痰量多,用苓桂术甘汤较好。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用宣肺平喘药得到控制后,为根除痰饮,经常用苓桂术甘汤善后处理,因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用苓桂术甘汤健脾,以绝生痰之源,则哮喘就不容易反复。
  五官疾病:上述所说的梅尼埃病,是苓桂术甘汤运用于五官科的典例,五官科许多疾病都可使用苓桂术甘汤,如用于眼科之视神经乳头水肿病就很好,我有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2000年患视神经乳头水肿,视力下降很快,原来双目都1.5的视力,一年内下降为0.4和0.5。形体偏胖,但素来脾虚,大便不成形,经常头晕,舌体胖大有齿痕,脉细。用苓桂术甘汤加人参、菊花、枸杞子、车前子,服用三个月,双目视力恢复到1.0。眼科疾患像青光眼之眼压高,也可用本方治疗,可加车前子、牛膝。
  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塞流涕或鼻涕倒流于口腔、咽喉,用苓桂术甘汤都有很好疗效。曾治一女性病人,30岁,鼻炎病史,生孩子三个月后,鼻炎又发,鼻涕流入口腔,感觉清稀寒凉,不时吐唾沫,外出时随身携带小塑料袋,就诊几分钟,吐十数口。怕冷,大便稀散,舌淡嫩,有齿痕,脉细无力。因为吐物清稀、怕冷,阳虚现象,用苓桂术甘汤合上理中汤,服用3周,治愈。
  苓桂术甘汤加减
  苓桂术甘汤用于临床时,可以随证加减。如痰多脉滑的,可与二陈汤配合使用;如头眩较重的,可加泽泻;若头面有烘热之象的,可加白薇;若血压偏高的,可加红花、茜草、益母草、牛膝;若脉见结代,则减去白术而加五味子;若湿痰作咳,则减去白术而加苡米;若见惊悸不安的,可加龙骨、牡蛎
《伤寒论》中的智慧(9)伤寒治水方之二:茯苓甘草汤、苓桂枣甘汤□ 陈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水饮为病,可出现在人体任何部位,下面的一个病例很有代表性。
  茯苓甘草汤治水胃病
  我看过一个50多岁的女性患者,有浅表性胃炎几年了,还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她一喝水或稀粥就胃胀,而且胀得非常严重,叩一叩肚皮就像敲鼓一样,晚上影响睡眠,所以她再渴也尽量忍住不喝水,喜欢吃一些干燥的食物,如烧饼、油条等。
  她来就诊时开始不说话,只是摇晃身子,让我听她胃里的水声,果然有“咣当咣当”的声音。伸出舌头一看,舌面上尽是水,她告诉我有时不自觉地流出口水。
  这都是水停在胃的表现,《伤寒论》指出,水停在胃的特征是“心下悸”。心下是指胃;悸,就是悸动不安。心下悸就是胃里悸动不安,有嘈杂的感觉,甚至胃里会听到振水音。当然,水饮为病,舌苔多是白滑的,舌面有好多水。临床上见到,属于水饮型的胃病(俗称“水胃”,病人自觉胃中有水)还真不少,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甚至消化道溃疡,都会有这种表现
  茯苓甘草汤是治胃虚水停的有效方剂,凡是水饮停胃的各种胃病,均有良效。
  茯苓甘草汤由茯苓、桂枝、生姜、甘草四味组成,和苓桂术甘汤只相差一味药物,就是生姜和白术的不同,正是因为如此,才被用于脾虚水停、胃虚水停的不同。
  方中白术入脾,有健脾燥湿的功能,所以苓桂术甘汤治脾虚水停;生姜,就是我们厨房里使用的调味品,性温热,主入胃经,有和胃、暖胃、开胃、解表的效果,古人把它称为“止呕之圣药”,通过自身的温热发散效应,可以很好地温化、发散胃中的水饮。茯苓甘草汤里用量最大的就是生姜,所以这个方子治水停在胃。
  刚才说的这个病例就是水饮在胃的典型表现。我就开了茯苓甘草汤,重用生姜到24克,并加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的药物。服用一周,她胃中的振水音就基本消失,也敢喝上一碗粥了,一个月后,症状全部消除,饮水、吃饭均正常,检查幽门螺旋杆菌也为阴性。
  苓桂枣甘汤治奔豚病
  另外一个治水饮的方子也很好,叫茯桂枣甘汤,是治疗奔豚病的良方。
  我的导师刘渡舟先生有一则医案:张某某,男,54岁。主诉脐下跳动不安,小便困难,有气从小腹上冲,至胸则心慌气闷,呼吸不利而精神恐惧。每日发作四五次,上午轻而下午重。切其脉沉弦略滑,舌质淡,苔白而水滑。辨证为水停下焦的苓桂枣甘汤证,《伤寒论》称之为奔豚病。疏方:茯苓30克,桂枝10克,肉桂6克,炙甘草6克,大枣15枚。仅服3剂,则小便畅通而病愈。
  奔,是跑的意思,豚指小猪,这里用奔跑的小猪来形容疾病的发作情形。这是一种功能失调性疾病,呈阵发性发作,发作时自觉有一股寒气像小猪一样从小腹部往上奔跑,这股气冲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冲到腹部就会腹胀如鼓,吃不下饭;冲动心胸,就会心慌、胸闷、气短,并有恐怖感;冲到咽喉,就会有咽喉部哽噎不利,像被人掐住脖子一样;如果冲动头部,就会眩晕,甚至昏倒。发作一会儿后可自行缓解,到医院用仪器检查,往往找不到任何阳性体征。大多数病人发作时有恐惧感,有些病人形容就像世界末日来临般的恐慌。
  中医治疗这类疾病有独特疗效,《伤寒论》里有两个方子用于奔豚病的治疗,一个是本方,即苓桂枣甘汤,一个是桂枝加桂汤。另外在《金匮要略》里还有一个奔豚汤。
  奔豚病的发生是心肾不交所致
  苓桂枣甘汤治疗寒水上冲的即将发作的“奔豚”,表现为经常在肚脐以下有跳动的感觉,小便排出不畅。引起这个病症的原因是因为心脏阳气的不足。中医讲“心肾相交”,心在上属火,肾在下属水,根据水火阴阳的升降规律,心火要下行温肾水,以防肾水太寒;同时,肾水要上行济心火,以防心火的上亢。如果心脏的阳气不足,心火少了,就不能去很好地温肾水,久之,肾水就会寒而不化,水不能化成气了,就会在下面越聚越多,当达到一定量的时候,由于心脏阳气的不足,就会上冲侵犯心脏,这叫做“水气凌心”,是一种水克火的现象,这种情况往往发生于火虚水寒的时候。如上篇的苓桂术甘汤所治,也有水气凌心,只不过是水从中焦上冲,而本方所治是水从下焦上冲。当下面寒水即将蠢蠢欲动上冲时,往往就会在肚脐下出现跳动的感觉,伴有小腹发凉发胀,由于寒水在下,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多会出现小便不利的现象,这时便可使用苓桂枣甘汤治疗。
  苓桂枣甘汤由茯苓、桂枝、甘草、大枣四味组成,本方治疗奔豚是三保险:
  桂枝配甘草,叫桂枝甘草汤,是专补心脏阳气的方子,所以能温心阳于上;茯苓在这个方子里用量很大,主要是利水,将下焦的寒水通过小便排出去,所以能利水于下;大枣甘温补中健脾,脾属土,用大枣补脾就像在中焦筑土拦坝,以防止水气上泛凌心,所以能防水于中。
  尽管药味少,但上、中、下并治,堪为治水气上冲之良剂。
  张仲景对大枣的妙用
  苓桂枣甘汤与茯苓甘草汤相差一味药物,就是将生姜换成大枣,其功能就有所改变。生姜入胃,主散胃中之水;大枣入脾,可以健脾益气,以防下焦的水气上冲。所以,茯苓甘草汤用于水胃病,而苓桂枣甘汤用于水气上冲的奔豚病。
  说起大枣,它是一个典型的药食同用的果实。大枣主产于我国的北方省份,张仲景的家乡河南省更是盛产大枣的地方,像新郑大枣、灵宝大枣等驰名中外。张仲景喜欢用大枣,在《伤寒论》112个方子中,有37个方子里使用了大枣,用量一般是12枚。
  大枣未成熟时味淡酸,成熟后变为甜味,中药称为甘味。凡是甘味的药,都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在苓桂枣甘汤里也是用于健脾益气以补土,防止水邪上泛。大枣不仅药用,更是一个美味的食物,脾虚的人适宜用大枣熬小米粥饮用。但湿盛肚子经常胀的人,忌用大枣等甘味药,因甘味药因补而容易壅滞,会加重腹胀的症状,所以古人说“中满不食甘”。
  大枣是一味治病良药,中医认为它味甘、性平、无毒,入脾、胃、心经,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调营卫、生津液、解药毒等功效。大枣是鼠李科植物的果实,富有营养成分,作为药物主要用于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可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稀薄、疲乏无力、气血不足、津液亏损、营卫不和、心悸失眠等。如《伤寒论》桂枝汤、小建中汤里面用大枣,有健脾的作用;《伤寒论》炙甘草汤里面重用大枣,是为了滋补心血。此外,张仲景巧妙地使用大枣来减轻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如十枣汤用10枚大枣,因为方中的甘遂、大戟、芫花有强烈的泻下作用,为保护肠胃,用大枣以缓和其药性,同时可以补益脾气,提供营养,增强病人的正气。
《伤寒论》中的智慧(10)伤寒治水方之三:五苓散□ 陈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里有一个著名的治水方剂——五苓散,是治疗水蓄于膀胱的,临床非常常用。而要谈五苓散的功效、应用,须从膀胱的的功能说起。
  膀胱与“藏津液”
  说起膀胱,恐怕大家都知道它是人身上一个储存尿液的袋子,俗语叫“尿脬”。实际上,这只说对一半,膀胱不仅仅只扮演着一个尿袋子的角色,中医对膀胱的功能认识的更深一些。中医认为,膀胱是参与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器官,它所储存的不是简单的尿液,而是“津液”,也就是说,膀胱内藏的不只是无用的废物,也有人体可以再利用的成分。《黄帝内经》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就是说,通过人体水液代谢系统输送到膀胱的水液,不是直接被排出体外,还要经过膀胱自身的作用,再将里面有营养的成分分离出来,并转换成气的形式发送出去,真正的废水才由膀胱变成尿液排出,这个进一步加工、浓缩膀胱中水液的功能称为膀胱的气化。
  膀胱的气化功能虽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终端过程,但它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有了膀胱的气化,机体才能尽最大量地回收营养成分,而同时尽最大量排出有害毒素。如果膀胱的气化“藏津液”的功能失常了,不但会造成废水排不出去,而且会导致水分营养吸收不完全。临床既可见到小便排出不畅,或尿频而量少,甚至点滴不通,导致癃闭。也常见到小便频数而量多,一喝水就小便,甚至导致尿崩症的发生。这些病症表现虽然不同,但中医治疗都可以从调理、恢复膀胱的气化功能入手。
  膀胱与蓄水证
  如果膀胱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水液蓄积于膀胱。为何膀胱就会出问题呢?就会得“蓄水证”呢?原来这和感冒还有着密切的关系。属于膀胱的那条经脉叫足太阳经,它是主管人的体表的,就像一个篱笆门一样,负责着肌表的气血流行,每天早晨六点钟开始第一个运行到足太阳膀胱经的气是“卫气”,它起着保护机体、抵御外邪的作用,因此足太阳膀胱经就成为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一旦有六淫邪气,包括病毒、细菌等的侵袭,膀胱经就会首当其冲,第一个挺身而出与病邪、菌毒作战,在大多数情况下,膀胱经的气血旺盛,或借助药物的作用,足以能战胜邪气、病原菌,所以外感病一般在一周以内痊愈。但也有另外一些情况,比如外邪的力量比较大,或机体的正气不够充足,或是医生的初期治疗方法有误,就会使位于机体表浅的病邪,顺着足太阳经脉往里侵犯,这样很容易受到连累的就是膀胱本身,病邪可沿着太阳经脉到达膀胱脏腑,之后,干扰膀胱的功能,当然主要是它的气化功能,导致膀胱对水液代谢的终端过程不能进行很好地处理,从而使水液得不到充分的气化、布散,小便不通畅,水液就逐渐在膀胱蓄积起来,形成蓄水证。
  所以,蓄水证和感冒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一感冒就会小便不通畅,甚至几天后一点也尿不出来,全身水肿,就是这个道理。随着水蓄渐多,小便愈发不利,小肚子也跟着会胀满疼痛。机体的水液蓄积在膀胱,还会造成全身水液分布失于均衡,下面的水多了,上面自然就会缺水,所以膀胱蓄水的患者还会有明显的口渴症状。
  蓄水证临床特点
  患蓄水证的病人很辛苦,上有口渴难耐,而下面小便又不通畅,喝下去的水排不出去,蓄水逐渐增多,严重者可导致水肿。但是这种口渴症状并不是体内水少了,体内水总量并不少,只是分布不均匀而已,就像地球上有的地方闹水灾,而有的地方却是干旱一样。所以这样的口渴,在临床表现上有一个特点,就是患者虽然口渴,但并不是太想把水喝下去,或者即使喝也喜欢喝热水,不像上火缺水那种口渴,喜欢多喝水、喝凉水。所以对于这种口渴,决不能用滋阴生津止渴的药,这相当于往身体内加水,越用滋阴的药膀胱就会越受不了,口渴现象也就越重。唯一的方法就是将膀胱内多余的水利掉,恢复膀胱的气化,这样水就能均匀地分布了,口渴自然就会解除
  五苓散治膀胱蓄水
  五苓散是利水剂。张仲景用它来治疗膀胱蓄水。一个40多岁的中年妇女,患多饮、多尿已经两个多月,自己怀疑患上了糖尿病,但到医院检查血糖、尿糖均正常,医院怀疑是“尿崩症”,但尿比重正常,治疗无效。后找中医看,用了一些滋阴生津止渴、补肾固涩的方子,效果也不明显。眼下的表现是口渴依然明显,每天不停地喝水,来我这里时包里放着两瓶水,而且频繁的如厕,平均每小时要去2~3次。我看了她的病历对治疗的记载,又见她的舌苔非常水滑,辨证这不是一个津液亏乏或肾虚不固的疾病,而是一个水蓄膀胱,津液不均匀布散的蓄水证。就问她喜欢喝热水还是凉水,她回答喜欢喝温热的水,这就更加佐证了我的诊断。那么蓄水证不是小便排出不畅吗?其实临床上是不一定的,膀胱的气化失常,可以排不出水,见小便短少,也可能对水失于控制反而见小便频数。而且患者的小便次数多的直接原因是饮水多造成的,口渴才是她的主要症状,只不过这个口渴是水蓄积在下,不能上行滋润于口所致。于是,我决定给她开五苓散为主,少加一、二味补肾药物。服一周后即有明显减轻,一共服三周达到痊愈。
  五苓散的药物组成
  五苓散由五味药物组成: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
  方中的茯苓、猪苓都是菌类的东西,渗湿利水的效果特别好,尤其是猪苓利水效果最佳。
  泽泻也是一味非常好的利水药,且可以保护肾脏和膀胱,《药性赋》上记载它利水而不伤阴,就是具有护肾的作用。
  这三个药物配合在一起,能明显促进小便量的增加,以排出膀胱内多余的邪水。
  桂枝在这里起温阳化气的作用,蒸发膀胱内残余的水分。
  白术健脾补土,起到一个筑堤拦坝的作用,以防止膀胱蓄积之水上冲凌心。
  药物虽不多,但分工明晰,各司其职,从三个方面遏制蓄水的泛滥,组方不可以说不严谨。
  五苓散的加减运用
  春泽煎:五苓散加上人参,名为春泽煎,可用于老年人气化无力的小便不畅,如男性前列腺肥大的初期,小便不畅,或无力排出,或尿变细,滴滴答答。
  茵陈五苓散:五苓散加上茵陈蒿,名为茵陈五苓散,是治疗肝病黄疸的良方,又能很好地降血脂,我经常用茵陈五苓散加上山楂、丹参、桃仁、红花、地龙,治疗高血脂症,降脂作用非常明显。另外,因为茵陈五苓散有很强的渗利水湿作用,能利出身体内多余的水分,因此可以减肥,胖人大多爱喝啤酒,尤其是冰啤酒,极易造成停饮、蓄水,五苓散治蓄水证,所以能减肥。
  五苓散治水饮型糖尿病、干燥综合征
  有人问:五苓散能治口渴,是否可用于治疗糖尿病或干燥综合征呢?答曰:当然可以,只不过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是水液蓄积所引起的糖尿病或干燥综合征。现在这些病都很多。有一老太太,患干燥综合征二年,不但口干口渴,连眼睛、鼻子都是干燥的,口干的舌头发木,吃饭没有味道,舌头是红的。开始我给她用滋阴生津止渴的药,服了2、3周,干燥症状一点也没缓解。仔细察看症状,舌头虽红,但舌面上光滑有津。口虽干渴,但不喜欢喝水,一喝水就想吐,小便频而量少不畅。判断为膀胱蓄水证,《伤寒论》描述蓄水重证为“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这个病案即为蓄水重证,所以用滋阴药属不对证,反而会加重病情。改用五苓散加人参、葛根、天花粉,治疗一个多月,干燥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五苓散治膀胱气化失常病症
  由于膀胱通过它的经脉与皮表联系甚密,因此《黄帝内经》认为膀胱也是主表的,《灵枢·本脏》说“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膀胱主气化,不但主管排尿,也主管排汗。所以,当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常时,就有可能引起皮肤汗出的异常,值得临床注意。
  五苓散治汗出异常:一年过花甲老太,异常汗出5年,出汗后有恶风寒的感觉,动则汗出较多,我给她用了很多治汗的方子,如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六味地黄汤等等,都没有奏效。后来她偶然说到她怀疑自己有慢性泌尿感染,因为小便经常排出不畅,虽然次数多,但每次尿量少。我忽然醒悟,这个出汗异常莫非是膀胱的功能不好引起?再仔细地询问她出汗的特点,吃惊的发现,她出汗多的部位集中在额头、后脖颈及背部,这不是膀胱经脉的循行路线吗?于是我开了两个方子:五苓散合上玉屏风散。真没想到,一周后患者再复诊,喜笑颜开,告诉我出汗减少多了,又调理两周汗出基本正常。所以,膀胱主表的理论确是古人临床经验的总结,当我们在临床上遇到汗出异常,或一些皮肤疾病束手无策时,应当多去拓宽一些治疗的思路,而这个理论就值得我们深思。
  五苓散治脑积水:五苓散不仅可用于水蓄于下(膀胱),即使人体上部蓄水如小儿脑积水,用五苓散治疗也有很好疗效,若再合上清震汤(苍术、荷叶、升麻),效果更佳。
  五苓散与上病下取治呃逆:中医擅长上病下取或下病上取,这种理论是最早由《黄帝内经》提出的,临床实施可以用针灸,也可以用药。所谓上病取下,就是病在上焦,其治在下焦,如人火气很大,火性炎上,火大了就往上攻,出现口舌生疮、脱发、耳鸣、耳聋、面生痤疖等,就可以用大黄、黄连、甚至芒硝下泄的药物,使火从下泄。而所谓下病上取,就是病在下焦,其治在上。如中医临床经常用灸百会穴的方法治疗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病,疗效极佳。这在兵法三十六计中叫“声东击西”。
《伤寒论》中的智慧(11)伤寒治水方之四:真武汤与猪苓汤□ 陈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肾主水,肾脏功能失调,最容易引起水液内停,《伤寒论》根据不同情况用真武汤,或猪苓汤治疗。
  肾主水的生理与病理
  肾是人体泌尿系统的一个核心器官,有主水的作用,这一点中西医的认识是相同的,《黄帝内经》称肾为水之根本。肾主水是依靠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肾中的阳气是一身阳气的根本,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及气、血、津、液等都需要肾阳的温煦,才能维持各自的正常功能。肾主管水液的代谢,就是通过肾阳的温煦、蒸化,把水变成气运行到全身。
  所以,一旦肾阳不足,体内的水液就会寒而不化,积存到体内,泛滥成灾,就会导致一系列水液代谢失常的疾病。如水上凌于心,就会出现心悸、胸闷,导致心脏病的发生;水上犯于肺,就会引起咳喘,许多呼吸系统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水肿等都与此有关;如果水上攻于胃,还会出现恶心、呕吐,一些慢性肾炎水肿出现尿毒症时就有这些症状;如果水上犯于头脑清窍,则往往出现眩晕,头摇手抖,甚至站立不稳,张仲景形容为“振振欲僻地”;水泛头窍,也可能会形成脑积水;肾与膀胱相表里,如果水蓄积于膀胱,就会小便不畅、小腹胀满;如果水外泛于皮肤,轻则四肢郁胀,或肌肉、眼皮跳动,重则导致水肿。上述这些病症,用真武汤都可以发挥作用,所以真武汤使用的范围极广。
  治肾阳不足的方剂——真武汤
  肾阳不足的表现
  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肾阳虚时机体会呈现出一派脏腑机能低下的现象,如特别感到怕冷,腰膝酸软,有些病人从腰以下冷如冰,两脚像站在冰水中,晚上凉的睡不着觉,需穿上棉袜子睡觉,小便次数多,尤其是夜尿频数,困倦乏力,精神萎靡不振,心慌气短,大便溏泻,男子性功能低下、女子性冷淡等,这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都有论述,用真武汤、四逆汤、肾着汤治疗,都有很好疗效。
  真武汤的药物组成
  真武汤处方组成为附子、白术、茯苓、生姜、白芍。
  本方是用来温阳散寒利水的,利水的药物有茯苓、白术,白芍也有利水的作用,在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里就记载芍药能够“利小便”。
  生姜是个发汗、开胃、止呕的药物,在这里张仲景是利用它的发散作用来向外表散水气。生姜治水以它的皮最好用,华佗所发明一个用五种药物的皮组成的方子叫“五皮饮”,里面就有生姜皮,是专用于治疗水肿的名方。
  而真武汤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了附子,附子是温阳散寒的,能沟通行十二经,身体的任何一部分或任何一个脏腑的阳气虚了,都可以使用附子温补,尤其以温心阳、肾阳效果最优,它的强心、保肾作用堪称一流,所以经常被用于心衰、肾衰的病症。
  这五种药物组合在一起,可治疗阳气虚的水液内停,犹治疗肾阳虚水停为临床常用。
  真武汤治慢性心衰水肿
  真武汤是温阳利水的代表方剂,临床较多用于少阴阳虚所导致的水饮内停,少阴包括心、肾两个脏,因此,由于肾阳虚、心阳虚导致的水肿,像慢性肾炎水肿、慢性肾炎蛋白尿、尿毒症、心源性水肿等属于阳气不足的,真武汤都可以治。一中年男性,患心脏病慢性心衰,导致心源性水肿,晨起眼睑浮肿,午后小腿及踝关节水肿,按之凹陷不起,小便次数多,夜尿3~4次,畏寒怕冷,腰膝酸软,手脚发凉,一走路就气喘心慌,舌体胖大,脉极沉弱。此符合真武汤证特点,属于少阴心肾阳虚水气内停。用真武汤重用附子至30克,并加肉桂、五加皮,服70多剂,症状基本消失,心功能得到很大改善,能日行几公里而面不改色心不跳。
  肾阳虚与肝风内动
  张仲景告诉我们,真武汤可以治疗头晕目眩、肌肉润动、站立不稳的动风病症,动风与肝相关,称为肝风内动。《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僻地,真武汤主之”。
  为什么肾阳虚水停会导致肝风内动呢?主要是肝肾之间的密切关系,肝为木,肾为水,水能生木,所以肝与肾为母子关系,肾为母,肝为子。一般而言,水能涵木,肾水涵肝木,则肝血充足,肝阳就不至于上亢化风,出现脑血管疾病。但如果肾水泛滥,亦可影响到肝木的生长,水淫则木浸,同样可以导致肝风内动,轻者眼睑、肌肉跳动、头晕目眩,重者则昏倒、不省人事,也可出现脑血管中风疾患。所以,临床治疗中风脑血管病,要看有无水气内动,如果属于本型,真武汤有很好疗效。而在平时,水气内动最多见于眼睑、肌肉的跳动。
  真武汤治眼皮跳动
  我的一个学生的母亲,46岁,患右侧眼睑跳动不止,已有三年余,开始只是眼皮跳,后来发展到右侧脸颊也随着眼睑抽动,病人感到非常的难忍。曾到医院针灸过,病情没有太大减轻。没办法只好打封闭针,但药力已过,仍然眼睑牵及脸部抽动。问及月经,经期尚准,但月经来潮要10余天方干净,前三天有血色,以后所下全是水状物。伴有腰酸怕冷。看她的舌苔薄白。我辨证为肾阳不足,水气内停。水上泛到头面,就会导致眼睑、面部肌肉跳动,张仲景在讲真武汤的症状时就说到有“头眩,身润动,振振欲僻地”,这个患者正是这种表现。肾主管着二便、月经,肾脏阳虚有水,所以患者经期不排血反排水。决定用真武汤治疗,由于脸部抽动,又加上白附子、僵蚕、葛根等缓急解痉的药物。前后服用月余,面目抽动痊愈。
  真武汤的双向调节作用
  中药、方剂具有双向性调节作用,因为它所针对的是证的病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病根”。例如,真武汤具有很强的强心、升高血压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低血压等。但对肾脏高血压,真武汤又有降压的功效,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只要阳虚有水的,不论血压高低,都可使用。也就是真武汤治病所对应的是阳气虚水气内停,而不是血压的高或低。
  真武汤治“甲减”
  真武汤治“甲减”(甲状腺功能减少症)致黏液性水肿也很好,这个病是一个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常表现小腿肿胀或斑块,怕冷,心率慢心慌,便溏,与阳虚水停相符,所以符合真武汤的治疗特征。黏液性水肿相当顽固,守方治疗,方能见效。
  真武汤治崩漏案
  一42岁女患者,经来三月淋漓不尽,用多种止血剂均不效。妇科行诊刮术报告为“子宫内膜轻度增值”,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曾在别处服中药两周,仍然出血。询问阴道出血情况,所下多为水,少为血,小腹发凉,小便频数,大便不成形,晨起面目浮肿,两手郁胀。舌淡苔白脉沉。辨证为阳虚水停,宫寒不固。处真武汤加艾叶、阿胶、贯众炭,附子用至18克,取阳能固阴之意。服到4剂,血即止,又服2周,阳虚症状消失
  治阴虚水停的方剂——猪苓汤
  肾阴不足的水液内停
  前面讲到肾阳虚会导致水液内停,但这只是肾主水失常最常见的一种情况,临床上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肾阴虚导致的水液停积。肾主水是靠肾气完成的,肾气是肾脏动力的一种统称,这种动力,除了需要阳气的鼓动以外,还需要阴津补养,阴和阳是可分而不可离的。就像汽车的发动机一样,没有油就没有了动力。所以,如果肾阴不足,就会使肾脏的动力减少,同样会发生肾主水功能的不足,导致水肿等一些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症,这种水肿称为阴虚性水肿,会伴有一系列阴虚有热的症状,如口渴、心烦、失眠、小便短赤、两颧潮红、舌头红,舌苔少,脉细数等。近年来,阴虚性的水病逐渐增多,有人统计过水肿病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阳虚性的水肿占绝大部分,但到了八、九十年代,阴虚性的水肿就已过半。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较复杂,主要是全球温室效应;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煎炒油炸、肥甘厚腻等高热量食物增多;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易使精神紧张化火。这些都可导致热性体质的增加,得病后易化火伤阴,再加上治疗水肿病对激素的滥用,都是直接导致机体阴液损失的原因。所以,阴虚性水病不容忽视。
  猪苓汤是张仲景专为阴虚性水病而设。猪苓汤主要用于泌尿系统感染的疾病,如肾盂肾炎、膀胱炎、输尿管炎、尿道炎,中医称之为热淋、尿血,多见于女性。也经常用于泌尿系的结石、乳糜尿等病。
  一35岁女性病人,患慢性肾盂肾炎,经常反复发作。一日劳动时突发腰痛,随后出现小便混浊发红,小便时尿道发热、疼痛。化验小便有较多红、白细胞。舌红苔黄。辨为阴虚挟有湿热,用猪苓汤加通草、白茅根、车前子,两周痊愈。经常反复发作的疾病,多是正气不足,机体抗邪能力较差的缘故,本案用猪苓汤一方面清利湿热,另一方面滋阴扶正,两相兼顾,较为对证。
  猪苓汤的药物组成
  猪苓汤有五味药物组成: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猪苓、茯苓、泽泻都具有利水作用,这与前面说的五苓散是同样的。
  这个方子的特色用药就是滑石和阿胶,滑石有很强的通淋止痛的作用,是一味治疗泌尿系感染的良药,同时它的通窍利水作用也很强。后世用滑石与甘草相配,组成个方子叫“六一散”,即滑石6份、甘草1份,有很强的利尿效果,通过利尿,夏日可以解暑,也可以治疗暑日腹泻,甚至产妇奶水不足,用六一散也可以使奶水增多,这都取决与它的通窍利水作用。
  阿胶为驴皮熬制,因特用山东东阿井水制作而得名,能够大补真阴,治疗虚劳疾病、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多种疾病。阿胶有明显的升高血色素、红细胞、血小板的作用。所以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配上阿胶,就具有滋阴利水的功效,用于肾炎尿毒症、肾性贫血最好。
  猪苓汤治泌尿系诸多疾病
  猪苓汤除多用于泌尿系统感染的疾病外,还常用于泌尿系统的其他疾病,如肾小球肾炎、尿毒症、蛋白尿、血尿、尿路结石等。透析的病人用了猪苓汤,可以帮助血中毒素的排出,并且因为有阿胶,可以升高血色素,改善肾性贫血的状况,如果再加入鸡血藤、丹参,效果就会更好,因此,猪苓汤是利水而不伤阴,最适合于这种病情。
  肾炎水肿:可以加上一些补肾的药,如和六味地黄丸同用,治疗阴虚型水肿很不错。
  单纯蛋白尿:这种病有时找不到原因,站立时间长了,或一疲劳,尿中就有蛋白,蛋白是精微物质,长期外漏,就会造成阴精的不足,可用猪苓汤补阴利水,排出水浊,留下真阴,可以合上参苓白术散使用,以加强其固摄精微的作用。
  血尿:可用猪苓汤加牛膝、车前子、白茅根、仙鹤草、藕节、冬瓜仁等。
  尿路结石:用本方加金钱草、海金砂、冬葵子、鸡内金、琥珀等治疗,效果肯定。
  此外,猪苓汤也是治脚气的良方,可配合冰硼散外敷。
  猪苓汤与真武汤、五苓散的区别使用
  猪苓汤与五苓散只差两味药物,都用猪苓、茯苓、泽泻利水,所不同者,五苓散用白术、桂枝,而猪苓汤用滑石、阿胶。所以,五苓散的特点是渗湿利水,恢复气化;猪苓汤的特点是滋阴利水,利水而不伤阴;真武汤用了附子,所以最大的作用特点是温阳利水,用于肾阳虚水停。  所以,中医治病必须辨证论治,根据每个方剂的病机不同二区别使用,比如说肾炎水肿,有的病人需用五苓散,有的病人需用真武汤,有的病人则需用猪苓汤,那就看这个水肿患者所表现的具体情况了,若水肿见阳虚者,用真武汤;水肿见阴虚者,则用猪苓汤;上述两种情况都是水邪偏重在肾,若水邪偏重在膀胱,明显有小便不利、口渴、小腹胀满者,则用五苓散。
《伤寒论》中的智慧(12)伤寒治水方之五:小青龙汤 发散寒饮解咳喘□ 陈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张仲景用小青龙汤治疗寒饮咳喘证,什么是寒饮咳喘呢?也就是寒性的水饮引起的咳嗽、气喘病,这种咳喘病的表现特点,兹通过一个病例加以说明。
  寒饮咳喘的特征
  2006年10月份初的一次晚诊时,进来一位50多岁中年女士,她的装束打扮引起了我的注意,外披棉袄,内穿两个毛衣,脱掉棉袄,见前胸与后背都有凸起物,看我有疑,这位女士就从衣服内取出两件东西,一看是两个大热水袋,前胸放一个,后背放一个。病人对我说,她患支气管哮喘多年了,一到秋冬季节天气寒凉时哮喘就会发作,发作时胸部憋闷,气喘不能平卧,睡觉时须背后垫上两床被子半卧,呼吸才能稍感顺利,若完全平卧则气短憋闷,出不来气,异常辛苦。大口大口吐痰,痰液非常稀薄,像水一样,很凉,自感口腔、舌头都是凉的。极度怕冷,尤其是背部最凉,像是背一个冰块一样。秋冬季节不敢洗澡,一洗澡就感冒,一感冒哮喘即发作,所以病人一个月也不洗一次澡了,洗澡时要开上两个“浴霸”灯,舌面上有很多水。这就是寒饮咳喘。
  患咳喘病的朋友,自己也可以判断是否属于这一型,寒饮咳喘基本有以下几个特点:
  (1)咳喘,痰多色白,质地清稀寒凉,或落地为水,或如蛋清状,触舌觉冷;
  (2)其喘在秋冬天气寒冷时发作或加重,春夏天气暖和时减轻或痊愈;
  (3)发作时气喘憋闷,气短,甚则不能平卧于床;
  (4)或面有水色(面部青灰或黎黑色)、水斑(面部色素沉着,或眼周暗黑)、水气(面部虚浮、眼睑浮肿)、水苔(舌苔白滑、水滑,甚至舌面津垂欲滴,舌尖发凉,舌质淡嫩而胖)。
  寒饮咳喘多见于流行性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老年性肺气肿、肺心病、小儿百日咳、咳嗽变异性哮喘(慢性咳嗽)等。
  寒饮的来源
  那么,寒与饮是从哪里来的呢?这里的水饮是从中焦脾胃而来。《伤寒论》讲“心下有水气”,“心下”,就是指胃脘部,因胃在心脏的下面,所以古人称“胃”为“心下”。胃居于中焦,中焦水饮的产生,是脾胃对水液代谢的功能失常所致。脾主运化水湿,其功能紊乱,就会使水饮停于中焦。但停于中焦的水饮,往往会上犯于肺。肺是一个娇脏,拿通俗的话说就是性格很娇气,因为肺脏内是空虚的,所以易受邪气的侵犯,特别是痰饮侵犯,肺就会变成一个痰盂一样,于是就会出现咳嗽、气喘、吐痰的症状,所以古人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至于肺中的寒,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感受外寒,二是饮食寒凉。《黄帝内经》所说的“形寒寒饮则伤肺”,就是指的这种情况,所以有气管病、肺病的人,一受凉或一吃凉饮、冷食即发作。
  小青龙汤是首选方剂
  那么,对寒饮咳喘病怎么治疗呢?张仲景使用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组成:麻黄,桂枝,干姜,半夏,细辛,五味子,白芍,炙甘草,
  方中用麻黄、桂枝以解外寒,用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白芍以化内饮。尤其是干姜、细辛、五味子三味,被认为是仲景治寒饮咳喘的核心药物,与麻黄、桂枝等相配伍,则温中有滋,散中有敛,在使寒与饮俱从汗而解的同时,又可防止肺气耗散。
  临床上,若肺寒偏重,则干姜、细辛用量大于五味子。如久咳肺虚,又当酌情加重五味子用量。本方重在温化寒饮,不论有无表证,但见咳嗽气喘,痰稀而冷,舌苔水滑,脉象浮弦或弦紧者,皆可考虑使用。
  上述病人就是典型的寒饮咳喘,我用了小青龙汤,因寒气较重,又加制附子10克,这样就等于合上了《伤寒论》里的“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对心肺寒冷导致的背寒有特效。然而患者服用一周,效果却平平,查其症状表现,仍属寒饮不化,于是加重剂量,干姜由上次10克加至20克,细辛由6克加至10克,附子由10克加至18克,又服用一周,咳喘减轻,痰也变少,背也没有那么凉了。前后服用小青龙汤方4周,干姜用到25克,细辛用到15克,附子用到30克,所有症状都基本消失,后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合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善后。第二年11月份该病人来门诊看感冒,说一年多来哮喘未有发作过,本次感冒也没引起哮喘。
  对于此类冬天易发的疾病,中医还经常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
  可用麻黄、细辛、白芥子等药研末,醋调,贴于肺俞穴(第三、四胸椎棘突之间,背正中线旁开1寸5分。头伏贴第一次,一次10天,可到三伏结束,共4次,对寒性咳喘有很好效果。
  在小青龙汤中,张仲景用于化寒饮的配伍:干姜、细辛、五味子,是治疗寒饮的代表药物,在《金匮要略》里治疗寒饮证也基本上使用这几味药。
  干姜与生姜、炮姜的区别
  干姜是治寒证的良药,先前我们说过生姜,可以温胃、止呕、散水。可能我们要问,那干姜与生姜是一物吗,是否把生姜晒干了就是干姜呢?作用有什么不一样呢?
  在张仲景那个时代,所用干姜即为将生姜切片晒干,直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问世,提出“干姜以母姜造之”,随将生姜、干姜区别为二物。生姜就是新出的姜,表面一般都是黄色的。干姜也叫老姜,就是隔年的姜,做姜种的,可以驱寒。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实际上,我们现在使用的生姜与干姜,主要的区别是采收的季节不同。夏季秋季,正值姜根茎生长的旺盛期,此时收采作蔬菜用的即是生姜,姜农称之为嫩姜、鲜姜、子姜,不管鲜品或干品,均是生姜的性味,用于解表或止呕。如将此生姜栽种于土中,只会长茎长叶,而不会再长出姜的,故姜农叫其为子姜,原因即在于此。晚秋或入冬采收的生姜,姜质老熟充实,含水量少,姜味辛辣浓厚,既可做姜种,也可做药用。不管干品鲜品,均具备中药干姜的性味。所以,干姜、生姜本源于一物,其中生姜长于发散风寒,又能温中止呕;干姜辛热,燥烈之性较强,长于温中回阳,兼可温肺化饮。
  小青龙汤用干姜有二个作用:一是温肺化饮,干姜很燥热,可以将犯于肺的痰饮蒸化掉,咳喘自止;二是温中化饮,因为小青龙汤治疗的寒饮是从中焦而来,干姜是温中焦的首选药物,通过温化中焦痰饮,以根绝其痰饮犯肺的根源。
  另外,临床使用还有一个炮姜,炮姜是将干姜炒黑,但最好是用热沙烫至表面膨胀。其性苦温涩,辛散作用大减,善温中止泻,兼能止血。所以,古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之说。
  关于“细辛不过钱”
  细辛,属于马兜铃科植物,性味辛温,入肺、肾、心、膀胱经,具有温经散寒、解表、化饮的功能,可以治疗风寒感冒、头痛、咳喘及少阴心肾虚寒证。在《伤寒论》里有5个方子使用过细辛,小青龙汤内用细辛,是三个作用一起使用。细辛是治寒饮证最恰当的药物,所以张仲景用的量很大——三两,相当于现在的45克多。但现在认为细辛含有马兜铃酸,可以损伤肾功能,主要损伤肾小管的功能,因此不少医生在使用这味药时有顾虑,古人也提出“细辛不过钱”的看法,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关于“细辛不过钱”,语见《证类本草》引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又见李时珍《本草纲目》引陈承曰:“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二书所引虽有量的差别,但皆示所谓“细辛不过钱”是指单用药末冲服而言,并非指用于汤剂配伍的情况。细辛的确有毒,其毒为挥发性极强的物质——黄樟醚,如果将细辛研粉吞服,则有毒物质全部吸收,剂量超过3克,就有可能中毒。但该物质在高温条件下容易被破坏,煎煮30分钟后大多已挥发,所剩不过1/50,几乎无毒。从仲景在小青龙汤中使用细辛三两(相当于现在用量45克余)亦可得到验证,细辛在汤剂中使用的量,与一般药物无异。现代临床作汤剂使用时,一般以6~15克为宜,是比较安全的。
  关于五味子的使用
  五味子本是一个酸敛药,似乎在温化寒饮的时候不适合使用,岂不知这正是经方组方配伍的奥妙所在。五味子在小青龙汤中使用是为了收敛肺气,以防止麻黄、桂枝、细辛、干姜的发散、温燥太过,同时又可通过肃敛肺气而达到止咳平喘的目的。小青龙汤中麻黄、细辛具有很强的辛味,喝到嘴里麻麻的,干姜很辣,五味子酸味很强,所以小青龙汤就像一碗酸辣汤。五味子的收汗作用,能够保护心脏,后世的生脉饮中使用五味子,就是治疗心脏气阴两虚的,有强心作用。此外,五味子通过酸敛作用还可以收小便,用来治疗小儿、老人肾虚遗尿。
  使用小青龙汤的注意事项
  小青龙汤毕竟发散力大,能上耗肺气,下拔肾根,虚人误服可致手足厥冷,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其面翕热如醉状(张仲景原话)等副作用。因此,服用本方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一旦病情缓解,即改用苓桂剂(如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甘草汤等)温化之,张仲景主张用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也可以使用宋朝《和剂局方》的方子二陈汤(橘红、半夏、茯苓、炙甘草,与生姜、乌梅同煎),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善后。
  小青龙汤可治多种疾病
  小儿百日咳:剧烈阵咳,数十声连续不绝,弓腰曲背,涕泪俱下,面色青紫,痰吐出后咳方缓解。过一会儿,咳声又起,如此反复发作,有时一昼夜达几十次。延续数月不愈,故名百日咳。如咳痰稀色白的,用小青龙汤加百部。对小儿一般性咳嗽属于寒的,小青龙汤都有很好效果。
  寒性鼻炎:对冷气过敏,一遇冷气或秋冬晨起气温低时即打喷嚏,有的一阵喷嚏达几百次,流清涕不止,用纸巾把鼻子都擦疼了,鼻头红红的,有时鼻子很痒、眼睛痒、流泪,即为寒性鼻炎,小青龙汤有迅捷之效果。
  腹泻(结肠炎):一二十多岁青年男子,腹泻5年多,医院检查诊断为结肠炎。每日大便3~4次,如果食冷物则腹泻频繁,所泻下物多为黏黏的、稀稀的东西,夹有不消化的食物。这个病人的治疗过程,曲折复杂,非常费力,我用过健脾止泻、温肾止泻、寒热并用等多种方法,均收效不大。所幸,该病人对我“一往情深”,非常地配合,后来我想肺与大肠相表里,张仲景讲小青龙汤的治疗时也提到“或利”。利,就是下利,包括我们现在说的泄泻和痢疾,多是指泄泻。或利,就是寒饮犯肺的病人中会有一部分出现腹泻的,这个病人每次受凉感冒必有咳嗽,吐稀白痰,说明有肺中寒饮的潜症。后来,就改用小青龙汤加砂仁、焦白术、破故纸,服用一周,效果明显,后3天每日大便1~2次,大便的形状也好了很多,前后服用1个多月,期间虽有反复,后来大便基本成形,每日1次。改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加五味子调理善后。
《伤寒论》中的智慧(13)伤寒治火二方:麻杏石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陈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中的治水剂,基本上都是温热药组成。《伤寒论》里也有很多由寒凉药组成的治火方剂,如麻杏石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杏石甘汤
  方药组成及功效
  《伤寒论》的麻杏石甘汤,是张仲景专为清肺热而设的,是治疗肺热“汗出而喘”的。这个方子的药物组成只有4味药物,全写在方子的名称中了。
  药物组成:麻黄、石膏、杏仁、炙甘草。
  麻黄具有强大的辛散作用,入肺经,可以用来散肺中的病邪,又是平喘的良药,但因性温,在治肺热病证时要注意用量不要太大,而且一定要配伍石膏。
  石膏是辛寒之品,入肺经。寒能清热,辛能散热,所以石膏是治疗肺热的佳品,且石膏的寒凉可以抑制麻黄的温燥之性。麻黄配石膏治疗肺热堪称最佳组合,但石膏的用量要大于麻黄一倍以上,这样才能使麻黄专于宣肺平喘而不助肺热。
伤寒论中的智慧(四逆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五苓散,猪苓汤, 伤寒论四逆汤
  杏仁配合麻黄宣肺平喘,甘草调和诸药。
  麻杏石甘汤以清肺、宣肺为功能核心,可以用于外感发热和肺热引起的诸多病症。
  肺热咳喘的表现
  肺主呼吸,若肺中有热,最常见的就是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导致咳嗽气喘,呼吸不利,喉中有痰,色黄而稠。咳喘多伴有痰,中医治喘病,辨痰很重要。一般而言,痰黄粘稠的属于热证,可用本方;痰稀白有白泡沫的属寒饮,用小青龙汤;而介于两者之间者,用苓桂术甘汤。麻杏石甘汤治肺热,所以病人吐出的痰是黏稠的,同时会伴有高烧、口渴、出汗、小便短赤,甚至大便秘结,望诊可见病人的嘴唇很红,舌红苔黄。
  肺热咳喘多见于小儿肺炎、老年人肺部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肺炎、肺部感染常是由感冒引起,因肺主皮毛,所以外界的邪气由皮毛侵入可直接犯肺。如果是肺热咳喘,麻杏石甘汤是首选方剂。
  麻黄与石膏为最佳配伍
  需要强调的是,麻杏石甘汤的核心药物组合是麻黄与石膏,二者不可或缺,尤其是在治肺炎咳喘时,更是缺一不可。麻黄辛温,发汗力较强,许多人不敢使用,特别是治疗肺热咳喘时,更是谈虎色变。有一次我到外地某医院义诊,一个病房的大夫请我会诊一高龄男病人。这个病人78岁,几天前得了感冒,后转为肺部感染,气喘不能平卧,我到病房的时候,见病人半卧在病床上,背下垫了两床棉被,张口呼呼作喘,且痰多色黄,出汗,病人家属不断为其擦拭额头,舌苔黄,脉象滑数有力,小便短赤,大便虽量少但不硬,体温前天37.5℃,经输液现在体温已降至正常,只是喘没有减轻。我说这应该是一个肺热咳喘,属于麻杏石甘汤所治的“汗出而喘”。主治大夫讲他用的正是麻杏石甘汤加减,已用3日,取效不甚明显。我接过病历看,却没有发现麻黄,主治大夫讲,该病人出汗较多,麻黄发汗,不宜使用。我笑答:病人出汗是因为肺内有热,内热盛就会逼迫津液外泄,从而出汗,这实际上也是机体的一个自我调节作用,因出汗能不同程度地散热降温。所以张仲景特别强调麻杏石甘汤是治疗“汗出而喘”。麻黄在这里起两个作用,一是平喘,一是散肺热。只要将石膏的用量大于麻黄一倍以上,就可制约麻黄的温燥发汗作用。麻黄配石膏,一平喘为主,一清热为主,堪为治肺热咳喘病证之绝配。我劝他在原方上加上6~10克生麻黄,石膏用至30克,该大夫迟疑半天,才勉强用炙麻黄9克。当天服1剂,气喘即有减轻,痰也少了些,后来电话告知,共服7剂,气喘平定。
  麻黄为治喘良药
  前面讲到麻黄汤也治喘,主要也是麻黄在起平喘作用。麻黄为平喘之圣药,只要不是虚喘,张仲景都要运用麻黄,关键是配伍问题。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喘配桂枝,如麻黄汤;内热引起的咳喘配石膏,如麻杏石甘汤;湿邪盛的咳喘配杏仁、生薏仁,如麻杏薏甘汤;寒饮引起的咳喘配干姜、细辛,如小青龙汤等。
  麻杏石甘汤的配伍特色是麻黄与石膏相配。麻黄虽是辛温之品,但平喘作用好,它的温燥之性可以用石膏来监制,所以开方时石膏的用量一定要大于麻黄的两倍,方为保险。
  治小儿肺炎案
  一10岁儿童,高烧、咳喘一周,检查确诊为肺炎,在某医院治疗,不见好转,仍每天发烧39℃以上,白天咳嗽,夜晚气喘,不能平卧在床上,张口呼吸,影响睡眠。患儿来诊时测体温38.5℃,其母强调说,到晚上体温会达到39℃以上,患儿坐在我旁边呼呼喘气,咽喉中有痰声,孩子不会吐痰,只能大口往下咽,咽喉微有红肿,舌苔黄而厚腻(一般打过吊瓶的都会有这种舌苔),脉数。我即开麻杏石甘汤,因有高烧,合上小柴胡汤一起使用,又加上一些化痰平喘的药物,嘱患儿母亲让患儿当天服完1剂,如发烧不退,可服2剂。晚上10点其母来电,服完1剂,咳喘减轻,体温下降后又升到38.5℃,令她再煎第二剂。第二天一早,其母电话告知:夜11点服第二剂后,温度降到37℃以下未再上升,喘减很多,患儿熟睡一宿。其母担心体温还会上升,问今天怎么服药?我告诉她,可正常服用,一天一剂。共服5剂,症状全部痊愈。
  麻杏石甘汤虽然没有一味所谓杀菌的药,但治疗肺炎特别有效,可加上鱼腥草、冬瓜仁,一吃就烧退喘平,肺部炎症消散。中医治病,意在调节整体,改变生理环境,让侵入体内的病毒、细菌无法存活。
  麻杏石甘汤还治其他病
  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念理论,本方还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肺开窍于鼻,肺中有热,鼻也会受到影响,如一些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往往就是肺热引起,用麻杏石甘汤治疗有较好效果。
  又肺主皮毛,肺中有热,壅滞于皮肤,会引起皮炎、皮癣、皮疹、痤疮等皮肤病,也可以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头皮屑多、头皮经常发痒,本方治疗也有效。
  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中有热同样会影响到膀胱的气化功能,导致小便不利,或遗尿,同样可以用麻杏石甘汤治疗。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下移于大肠,可导致腹泻,这种泄泻往往伴有咳嗽,或气喘,可用本方下病上治。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麻杏石甘汤的一个变方,为麻杏石甘汤去掉石膏,加上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生姜、大枣。生梓白皮是梓树的根皮,因是保护性树种,药源难寻,药店无售,临床常用桑白皮代替。
  配伍特点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中,麻黄是发散邪气的,邪气在肺、在表,可用麻黄发散,因势利导地去除邪气。
  连翘具有清热解毒、散结的作用,其杀菌、抗病毒的作用较强,经常被用于治疗流感、皮肤疾病、人体上部的邪热证,它的清热散结作用还可用来治疗乳腺炎、乳腺增生、甲状腺肿大、扁桃体肿大等。
  赤小豆属于豆科植物,其形细长,比呈圆柱型的红豆个头小,注意不要用错。赤小豆有利水湿的作用。此外,《金匮要略》中还有一个方子叫赤小豆当归散,两味药物配伍可以治疗痔疮出血,张仲景称痔疮出血为“近血”。
  桑白皮即桑树的根皮,这个方中本来用的是梓树的根皮,但这种药源到清代乾隆年间就很难找了,桑树根皮与此类似,后来就用桑白皮代替它。肺主皮毛,皮类药物大多都可入肺,如桑白皮、地骨皮、丹皮、陈皮、生姜皮、绿豆皮等等,而桑白皮清肺热的作用最好,可以治疗肺热咳嗽、气喘、咽痛、鼻塞,以及许多皮肤疾病,尤常用于痒疹、痤疮等皮病。此外,桑白皮具有利水湿的作用,可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就桑白皮用于本方而言,不但可以清热,而且可以去湿气。
  主治湿热壅肺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也是治肺热的,只不过所治的热是湿热,热和湿混合在一起,难解难分,这个热就难以清除,必须加上化湿、利湿的药,湿邪一去,热无藏身之所,就很容易被清掉了。所以这个方子不用清热泻火的石膏与麻黄配伍,而是用连翘、赤小豆、桑白皮这些具有清热利湿的药物与麻黄相配,以清利肺中之湿热。凡是湿热壅肺导致的病证,如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疾病、鼻炎等,都可用本方治疗。
  还可治疗皮肤病
  麻杏石甘汤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都可用于肺热的疾病,但本方是治疗肺中湿热或蕴藏于皮表的湿热的,《伤寒论》本用来治疗“发黄”证,根据它的清利湿热的特点,现在临床还常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疾患,当然前提是属于湿热所致。因肺主皮毛,湿热壅肺,必犯皮毛,而导致各种皮肤疾病,如荨麻疹、银屑病、白癜风、痤疮等,属于湿热者用本方治疗,效果迅速。
  如一中年女性荨麻疹患者,过敏体质,本次荨麻疹反复发作一月余,发作时其状骇人,满身都是大疙瘩,有的如杏子、大枣一般,瘙痒难忍,过敏原不清楚。一直服用抗过敏药物,开始有效,后来不能控制发作。来诊时正逢发作,得一见到上述症状,是我看到的荨麻疹中最严重的一个。其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即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苦参、白鲜皮、紫草、赤芍等药,服用一周,病情得到控制。两周后复发一次,但其势较前减轻,又用上方加减连续服用两周,病愈无复发。
  临床上我用该方治疗许多湿热型皮肤疾患,大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如遇到病情顽固的皮疾,可待病情得到基本控制后,将本方制成水丸剂服用三个月,巩固疗效。
  过敏性疾病,其过敏原五花八门。有一个起痒疹的中年女士,对除足金外的所有金属过敏。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痒疹很快就消失了。但后来遇到金属仍然发作,到我这里看过几次。过敏性疾病消除症状容易,除根相当难。但对于非过敏性的各种皮肤病,属于湿热的,用本方都有满意疗效。
《伤寒论》中的智慧(14)清胃热名方——白虎汤□ 陈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白虎汤药物组成及功效
  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味药物组成,具有清透阳明胃热的作用,是中医清热泻火的代表方剂。
  张仲景说白虎汤是治“表里俱热”的,即从里到外,由外到里都热透了,病人在身热(多是高热)的同时,出汗,不怕冷反怕热,口干舌燥,欲饮水、脉大有力。后世将白虎汤类证总结为四大证: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
  石膏清热效极佳
  白虎汤方中石膏是大寒之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石膏的清热作用无与伦比,尤其是治疗外感发烧,更是药到病除,因为石膏不仅寒凉,而且具有辛味,是辛寒药,辛味药都具有能行、能散的特点,所以石膏能将体内的热邪透发出去,不至于因其寒凉而使热邪郁闭于内,不能外达。很多人因为石膏的寒凉不敢使用,即使用也只用9克、15克,这是没有用的,石膏一定重用,张仲景在白虎汤中用了一斤,我们现在临床使用石膏退热通常在30克以上,有时甚至达到90克、120克或更多,特别是伴有肿痛的时候,更是要重用,目的是借石膏的辛散来达到消肿止痛的效果。
  石膏是矿物类药,主要成分是水硫酸钙,现在用石膏多先煎半小时以上,但《伤寒论》中并未要求先煎,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石膏中的主要成分水硫酸钙是不溶于水的,高温下更是如此,所以先煎到底有无意义,还需进一步研究。
  白虎汤一方面可治外感发热,有表寒与麻黄配伍,无表寒与知母配伍。另一方面用于治疗热病后期的余热不尽,低热不除,与益气养阴药同用,如人参、麦冬。
  石膏的清热作用迅速,用于发热类疾病比较得心应手,因此受到后世许多医家的推举,最著名的就是近代的张锡纯先生,善用石膏治发热疾病,有一个方用石膏达数斤之多,人送绰号“张石膏”。他还善于中西药结合在一起使用,如退外感高烧用石膏加上西药阿司匹林,名为“石膏阿斯匹林汤”,很有意思。
  知母在本方中有两个作用,一是帮助石膏清热泻火;二是知母具有养阴润燥的作用,入肺、胃、肾经,所以可在大热时保护肺胃肾的阴津不受损伤,尤其是保护肾阴免受其害,是白虎汤迅速清除热邪的保证。胃中有热,容易下伤肾阴,因“肾者,胃之关也”,糖尿病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病人始肺胃燥热口渴,发展下去必伤肾阴,多尿,甚至导致糖尿病肾病,可以说肾病是糖尿病的一个必然结局。所以,治疗胃热时,要时时刻刻注意保护肾阴。
  甘草和粳米,益气养阴,保护胃中气阴,制约石膏、知母的寒凉伤脾胃的弊病,白虎汤中石膏、知母是寒药,就借炙甘草、粳米来缓和其寒性。同时,大热最易伤阴耗气,故在治疗大热时一定注意保护气阴,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是中医的精髓。
  白虎汤主治阳明大热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载:江阴缪姓女,予族侄之妇也。自江阴来上海,居小西门寓所。偶受风寒,恶风自汗,脉浮,两太阳穴痛,投以轻剂桂枝汤:
  桂枝二钱,芍药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二片,大枣三枚。
  汗出,头痛瘥,寒热亦止。
  不料一日后,忽又发热,脉转大,身烦乱,因与白虎汤:生石膏八钱,知母五钱,生草三钱,粳米一撮。
  服后,病如故。次日,又服白虎汤。孰知身热更高,烦躁更甚,大渴引饮,汗出如浆。又增重药量为:
  石膏二两,知母一两,生草五钱,粳米二杯,并加鲜生地二两,天花粉一两,大、小蓟各五钱,丹皮五钱。令以大锅煎汁,口渴即饮。
  共饮三大碗,神志略清,头不痛,壮热退,并能自起大小便。尽剂后,烦躁亦安,口渴大减,翌日停服。
  至第三日,热又发,且加剧,周身骨节疼痛,思饮冰凉之品,夜中令其子取自来水饮之,尽一桶。因思此证乍发乍止,发则加剧,热又不退,证大可疑。适余子湘人在,曰:论证情,确系白虎,其势盛,则用药亦宜加重:
  继用白虎汤原方,加石膏至八两,余仍其旧。仍以大锅煎汁冷饮。
  服后,大汗如注,湿透衣襟,诸恙悉除,不复发。
  白虎汤擅治“流脑”、“乙脑”之热厥
  还有一个现象,在高热的时候,手脚反而容易发凉,《伤寒论》里属于“热厥证”。“伤寒脉滑而厥,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这是由于大热郁闭于内,不得外达所致,尤其在高热无汗的情况下,最容易出现。而且,发热越高,手足厥冷就越重,“热深者厥亦深,热微者厥亦微”。流脑、乙脑往往有这种表现。
  上世纪50年代小儿流脑、乙脑流行,往往见到高热、神昏、谵语、舌謇、手足厥冷,中医成功地运用白虎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疗。这类病先见高热,继而神志不清楚,亲疏不分;继而高声吼叫,胡说八道;继而舌头僵硬,言语不清;继而手足冰冷。
  白虎汤还可治疗多种疾病
  白虎汤用于阳明经的大热而无大便秘结的时候,其病位在胃而不在肠,凡是胃热亢盛之证,如自汗出、胃火牙龈肿痛、小儿磨牙、青少年面部痤疮、糖尿病消谷善饥、口腔溃疡等,用白虎汤都有较好疗效。
  自汗出:后世多认为,在白虎汤治疗的四大热证中,一大汗为核心症状。《伤寒论》: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小儿磨牙:上牙属足阳明经,下牙属手阳明经。阳明有热,沿着经脉上攻,不但会引起牙龈肿痛,而且会出现睡中磨牙的病症。
  痛风病:《金匮要略》里有个白虎加桂枝汤,本是治疗疟疾的,因主证有“无寒但热,骨节疼烦”,即发热、关节疼痛的症状,现在多用本方治疗急性关节炎的关节红肿热痛。近来来,痛风病比较多,这个病是蛋白、嘌呤代谢失常引起的,血中尿酸往往较高,临床症状初起多是大趾处红肿热痛,继而踝关节、膝关节也红肿热痛,痛甚时不能行走,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效果非常肯定,如果再合用上四妙散(苍术、黄柏、牛膝、生薏苡仁),效果更佳。
  一中年男性患者,患痛风病,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服西药秋水仙碱,致肝功能异常。本次又因饮酒食螃蟹发作,两大趾、踝关节、膝关节均红肿热痛,不能行走与睡眠,血尿酸超出正常一倍多。我开了白虎加桂枝汤和四妙散,为迅速消肿,石膏用到120克,服用一周,即肿消痛减。后减量加减服用一个半月,血尿酸也降到了正常,病人很高兴,因他的血尿酸从未正常过。临床遇到很多例痛风病,在急性期使用白虎加桂枝汤,都取得了很好疗效。
  白虎汤加减运用
  白虎加人参汤:阳明大热气阴两伤者,本方加人参,名白虎加人参汤。前已述,此略。
  竹叶石膏汤:热病后期,余热不尽,气阴不足者,本方去知母,加竹叶、麦冬、人参、半夏,名竹叶石膏汤。《伤寒论》:“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本证特点是身热(多是低热)不退,汗出(有汗而热不退),气短、心烦,口渴,恶心呕吐,虚烦不眠,舌红少苔,或见舌苔花剥、地图舌。
  本方的特色药物:竹叶、麦冬、人参。方中竹叶具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的作用。入心、胃经,治疗心火亢盛、口舌生疮、舌尖麻、疼;心火下移小肠的小肠火,小便淋疼等。心火、小肠火不甚者,可用鲜竹叶泡水渴,一次一大撮,一天三次。麦冬甘,微寒,特点是养阴生津,入肺、心、胃经,所以擅长养肺阴、心阴、胃阴,用于肺燥咳嗽、胃阴虚口渴、心阴虚的心烦失眠。  人参,大补元气,又能养阴,前已述,此略。
  竹叶石膏汤常用于治疗急性传染性热病的恢复期,如甲流,在极期阶段高热之后,低热不退,困倦乏力,食欲不振,或有恶心,口渴,身体尚未完全康复者,当服此方。
  还可治疗无名低热,如低热久久不退,乏力、口渴、心悸,舌红少苔或地图舌者,本方有良好效果。一女,20岁,病低烧半年余,找不到原因,每于疲劳后自觉发热,体温在37.1°C~37.3°C之间,舌淡,脉弱。先用黄芪建中汤治疗2周,发热退,体温连续一周正常,但停药一周后,发热又起,体温仍徘徊在37.3°C左右,舌苔表现为地图舌,此余热不尽,气阴两虚,用竹叶石膏汤原方,服三剂,发热即止,巩固10天。后停药后,发烧一直未再起。
  婴幼儿夏季热、慢性口腔溃疡、牙周炎、鹅口疮、慢性萎缩性胃炎、中毒性心肌炎、糖尿病、红斑狼疮等,用竹叶石膏汤都有很好疗效。
  本方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良效,可加木瓜、乌梅、白芍、石斛、鸡内金等。《伤寒论》中的智慧(16)“三承气汤”治阳明腑实证□ 陈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所谓“三承气汤”,是指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在讲《伤寒论》承气汤前,我们先看一个医案。
  一患儿,10岁,2004年10月来诊。半月前感冒风寒,发烧39.8℃,怕冷,随即到医院输液治疗三天,发烧不退,并出现咳嗽、气喘,白天咳,晚上喘,痰多壅于咽喉,喉咙中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医院确诊为肺炎,继续输液治疗4天,体温降至37.5℃,但气喘不减,痰仍然很多,呼吸不利,晚上睡觉不能平卧在床上。遂停止输液,改用中药治疗,服一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药(生石膏、鱼腥草、瓜蒌皮、浙贝母、桑白皮、杏仁、桔梗、枇杷叶),效果并不明显。来诊时,患儿气喘、呼吸不利,喉中有痰,辘辘作响,体温37.6℃,其母说早上体温正常,每到下午发烧(患者就诊时间正是下午)。舌苔黄厚而腻。问其大便,其母称干结难下,现又三日未解,患儿腹部鼓胀,按之而痛,肚子里有气转动,欲想放屁而不得,须瞪眼努挣用力向下,始能放出。
  既是肺炎咳喘,为什么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的药而不效?
  看患儿这些症状我们就明白了,这个肺炎咳喘为什么用化痰止咳平喘的药物而没有效果呢?原因就在于他的大便干结。这个孩子的大便干结是个热证,是大肠燥热引起的,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燥热大便秘结不通,就会影响肺气的下降,肺气降不下来,咳嗽、气喘就不可能得到平复。所以,治疗这种肺炎咳喘,其治疗的关键不在止咳平喘,而在于通泻大便,大便一通,大肠蠕动正常,肺气自然就会得到肃降,不治疗喘而喘自平。于是,我采取在通泻大便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平喘的药,用《伤寒论》的大承气汤加瓜蒌皮、浙贝母、桔梗、芦根、冬瓜仁等。当晚7点,服一煎,大便未下,8点服第二煎,大便仍不下,9点接着再服第二剂,两煎并在一起服用,服后不到半个小时,大便泻下,其母在电话中云:臭秽异常,拉出足有半盆之多,患儿当晚腹胀消除,气喘大减,酣睡一宿。第二天再服一剂,咳喘基本解除,下午测量体温正常。再开清热化痰平喘之剂三剂,病愈。
  这是个什么证呢,西医称作肺炎,中医辨证有多种,就这个患儿而言,虽然是哮喘病,但却明显表现为大便干结难以排出,腹部胀满,每到下午发烧,这种哮喘病已经属于《伤寒论》的阳明腑实证了,也就是中医在治疗这种哮喘时,重点不在于治肺,而在于治阳明腑实。
  什么是阳明腑实证
  《伤寒论》中的阳明腑实证是常见的一个重要证型。典型的阳明腑实证有两个特点:一是大肠阻塞不通的症状,表现为大便干结,腹胀,腹痛,或者绕着肚脐一周疼痛,害怕医生用手按自己的腹部;二是有热的症状,病人有发热,口渴,出汗。
  阳明腑实的发热可表现有时间性,多在下午发烧,中医叫做“日晡潮热”,日晡是在下午的3~5点,这是阳明大肠主时的时候,此时阳明中的正邪斗争剧烈,表现为这个时间段的发烧,是诊断阳明腑实证的一个关键症状。所以中医在临床上看发烧,见每到下午发烧的病人,就会想到有无阳明病的可能,再结合病人的大便情况和腹部的表现,就可以做出判断。阳明腑实的出汗也有特点,多见手脚连绵不断的汗出,汗出越多,大便就会越干。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手脚出汗都属阳明腑实证,也有脾热或脾虚寒的,还有精神紧张因素也不属于这种情况。上述这个小儿病案,有大便干结、腹胀,又有日晡发热,符合阳明腑实的两个特点,所以当诊断为本病。
  阳明腑实证形成的原因
  引起阳明腑实的原因,一般是外感发热,热邪较重入里,或在发热时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邪热继续发展,与大肠中的糟粕聚结在一起,就会影响大肠的传导蠕动,导致大便干结,当干结堵塞到一定程度,加上气机不通,就会腹胀、腹痛。上述这个患儿即是先有外感,继而邪热入里到肺,再由肺到大肠,最终导致了阳明腑实证的结果。阳明腑实的形成多见于素体内热的病人。
  《伤寒论》三承气汤
  《伤寒论》治疗阳明腑实证有三个承气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药物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小承气汤药物组成:大黄、枳实、厚朴。
  调胃承气汤药物组成:大黄、芒硝、甘草。
  所谓“承气”,就是承顺六腑之气的意思。阳明腑实证的两个特点都具备了,即既有大便不通的症状,又有发热的症状,两方面都比较明显,就用大承气汤;如果发热的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大便的干结难下,用小承气汤;相反,如果病人主要表现————热的症状,24小时持续性发热,心烦,口渴明显,大肠堵塞的症状不甚,用调胃承气汤。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大承气汤基本是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合方,因而可以兼治两个方子的治疗范围。
  临床上,许多热性便秘并没有发热的症状,只有腹胀或腹痛,一般属于小承气汤的适应症,所以治疗热性便秘,小承气汤最常用。
  大黄的使用
  三承气汤方都用大黄,在于大黄泻下大便,通腑泻热。大黄大苦、大寒,可以清除肠中蓄积的粪便,是治疗热结便秘的常用药,《伤寒论》三个承气汤都用了大黄。大黄的泻下作用很强,一般用酒炮制后,泻下作用有所减缓,服后不会出现明显的腹中绞痛的现象。大黄通过刺激肠蠕动泻下大便,使体内的热得以疏通消散,所以大黄常被用于热盛内结证,这种热用一般清热药解决不了问题,必须用大黄泻热。大黄的活血化瘀作用也很好,可以止痛,治一切瘀血证、跌打损伤。所以《伤寒论》中的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中也用大黄,目的是活血化瘀。
  需要指出的是,大黄能通泻大便,治疗热结便秘证,但若大剂量、长时间的应用,可使大肠神经疲软、甚至麻痹,反而使便秘加重,形成恶性循环,这就像失眠病人对镇静药物的依赖但又不能解决睡眠问题是一个道理。所以,对于便秘病人,一定要辨清原因,不可不问青红皂白,一上来就使用大黄通便。即时需要使用,剂量要适中,并且中病即止。
  芒硝的使用
  芒硝,主要含硫酸钠,属于盐类泻剂,大承气汤中用芒硝,主要在于软化大便,因为芒硝咸味,咸能软坚。现代药理研究解释了芒硝的这个作用,芒硝在肠管内不容易被肠管粘膜细胞吸收,由于钠盐的渗透压的作用,肠管外的水分就被吸到肠管内,随着肠管内的水分逐渐增多,大便自然就软化了,甚至服用芒硝后会拉出很稀的水便。
  芒硝还可以治疗咽喉痛、口疮,像冰硼散、西瓜霜里面就有芒硝。眼睛有红血丝,甚至目赤(红眼病),用水化开芒硝来洗眼,效果也很好。
  芒硝很容易溶于水,所以这个药不需要煎煮,用热水化开和其它药液兑在一起即可,也可以用熬好的药汤把芒硝化开。
  厚朴与枳实治肠胃胀气
  厚朴,具有温中、除胀、下气的作用,可以消除肠胃腹腔的积气,治疗腹胀、胃胀、气喘。枳实属芸香科植物,具有行气、下气的功能,可以增强肠胃的蠕动力,与厚朴配伍,是治疗胃胀、腹胀的良药。《伤寒论》里除大、小承气汤外,还有栀子厚朴汤、麻子仁丸方,都是用二药配伍来治疗腹胀或便秘的。
  麻子仁丸——承气汤的变方
  此外,治老人便秘、习惯性便秘的良药麻子仁丸也可以看作是承气汤的加减变方。
  麻子仁丸:麻仁、杏仁、白芍、大黄、枳实、厚朴、白蜜为丸。
  本方内含小承气汤的方底,可知此方主要是通便用的。麻仁就是火麻仁,又叫麻子仁,属于桑科植物,能润肠通便,就是通过滋润肠道使大便软化,容易排出,与大黄的通泻大肠不同。杏仁主要是协助麻仁润肠通便,同时杏仁还可降肺气,增强大肠的蠕动传导。仁类的药物富含油脂,大多能润肠通便,除麻仁、杏仁外,其他如桃仁、松子仁、柏子仁、郁李仁、瓜蒌仁也有润肠通便的作用。白芍养脾阴以润肠。蜂蜜也可润肠通便。麻子仁丸《伤寒论》用于治疗脾约证,多见于老年人便秘、习惯性便秘。
  张仲景用麻子仁丸治疗病势比较缓的阳明腑实证,被称为“脾约”。所谓“脾约”,简单地说就是脾的运化津液的功能被阳明中的邪气所约束,因脾与胃相表里,阳明胃热势必会影响到脾,热易伤津液,所以会导致脾阴的不足,继而影响脾运化津液的功能,使脾不能将人体津液均匀地布散于全身,尤其是不能运转到肠道,都偏渗到膀胱中,所以就会出现“小便数,大便硬”的症状,小便越多,大便就越干。脾约证没有明显的肠腑气滞,所以腹胀、腹痛不典型。
  上述这种境况多见于老年人的便秘、习惯性便秘的患者,这类患者一方面小便频数,夜尿多,一方面大便秘结,经常要吃润肠或用通便的东西,像果导片、番泻叶,甚至开塞路等,虽痛快于一时,但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越吃量越大,不但损伤大肠的功能,而且造成心理上的依赖。麻子仁丸治疗这类便秘效果很好。
  曾治一高年患者,因腰椎病手术后,渐致大便硬结,最长10天排便一次,但腹部不胀不痛,饮食尚可。小便频数,一天达到十几次,舌苔薄黄微腻,两脉细弱。辨证为脾约证,用麻子仁丸改汤剂加党参、炒白术、茯苓、肉苁蓉、牛膝、怀山药、益智仁等健脾补肾之品。7剂后复诊,病人称大便未下,只是小便次数有所减少(夜尿基本消失),患者见我仍开出原方,就要求我加重泻下药量。我劝他不要着急,不久大便必出。果又服药3剂,电话告知,大便已下,排除顺畅。后又服7剂,从此大、小便均正常。为什么见到小便数减少就知道大便将要通畅?因为脾约证出现大便秘结,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体内的津液偏渗到膀胱,从而使大肠内的水分减少,故而小便频数,大便干结,且小便次数越多,大便就会越干燥,所以该患者服药一周后大便虽未通,但见小便次数减少,就可以判断出体内的津液正在重新分布,将要还入肠道了,不久大便就会通畅的。这也启示医生,对大便干结的患者,要注意观察其小便情况,从而做出对病情的预后判断。《伤寒论》中的智慧(17)心肾相交与黄连阿胶汤□ 陈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在讲黄连阿胶汤之前,首先需要明白心肾相交的中医理论内涵。
  心肾相交理论
  在人体脏腑间的生克关系的协调上,以及阴阳升降消长的动态变化中,形成了一些功能性的“轴心”、“枢纽”,如脾气的升与胃气的降紧密配合,构成人体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肝气的出与胆气的入,构成人体气机内外出入的枢纽;肝气的上升与肺气的肃降配合,形成一个气机运行的小周天;心火的下降与肾水的上升,形成一个心肾相交的动态平衡。
  说到心肾相交,是人体内水火既济的具体表现形式,在维持人体阴阳协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心肾相交的理论渊源于《黄帝内经》,后由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在他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明确提出来,“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心肾相交,水火相济”。
  心肾相交的内涵是:心在上,属于火,应于夏季,《内经》称之为“阳中之太阳”。太者,大也,就是五脏中心为阳最盛的脏。肾在下,属于水,应于冬季,《内经》称之为“阴中之太阴”,即五脏中肾为阴最盛的脏。水与火,是阴阳的象征,《内经》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与阳,尽管是相对的,但它们却不是各自孤立,而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交流的,既对立又统一,阴阳之间若不进行交流,各自为政,画地为牢,中医就叫做“阴阳格拒”,或“阴阳离决”,到这个状态,就会出现严重的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心火、肾水虽一上一下,但水火、上下之间必须相互交通,即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助肾阳,共同温煦肾水,使肾水不要太寒凉;而肾阴(水)必须上济于心,以滋心阴,共同涵养心阳,防止心火太亢,这就是心肾相交,《周易》称这种状态为“既济”卦象,所以心肾相交又称作水火既济。
  心火与肾水的既济,是人体阴阳升降的主要表现形式,对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现代医学的许多研究也证实了心肾相关,认为心脏参与血液循环的功能,心脏的搏出量、心率,都受着肾脏分泌的物质的调节,如分泌的肾素、血管紧张素可使血管强烈收缩而使血压升高,进而影响到心脏,我们经常见到的肾性高血压,最后会导致心脏病,即属于此,临床称为慢性肾病并发心脏病变。
  需要指出的是,心肾阴阳水火在相互交通中,需要脾胃这个气机升降的枢纽协助,脾气升有助于肾水升,胃气降有助于心火降。所以当脾胃升降失常时,心肾相交也会受到影响,在治疗上就要兼顾到调理脾胃。
  心肾不交与黄连阿胶汤
  综上所述,如若肾中的水亏虚,不足以制约心火,以至于形成心火亢炎于上的心烦失眠证,《伤寒论》用黄连阿胶汤治疗,第303条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此类型多见于久病或房劳过度导致肾阴亏虚,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继而使心火亢盛于上,导致心肾不交。
  心肾不交的症状表现可见腰膝酸软,骨蒸潮热,耳鸣耳聋,心悸,烦躁,失眠多梦,健忘等,此外舌象上有一个特殊的表现,就是舌质是深红色,叫红绛舌,而舌苔很少,或者干脆没有。由于下有肾水不足,上有心火亢盛,所以治疗的重点就是下补肾阴,上制心火。
  黄连阿胶汤组成
  黄连阿胶汤组成: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
  方子中主用黄连配伍黄芩以清心火;
  阿胶是由驴皮熬制而成,为血肉有情之品,能够大补真阴;
  鸡子黄即生鸡蛋黄,也是血肉有情之品,具有滋补肾阴的作用,取用时磕破鸡蛋,将内容物倒入碗中,再用勺子将蛋黄挑出,打碎搅匀备用;
  芍药用白芍,在这里起双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白芍可以养阴,帮助阿胶、鸡子黄滋肾阴。另一方面,白芍性寒,可以帮助黄连、黄芩清心火。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方子由于有阿胶、鸡子黄两味药物不能入煮,所以煎煮时稍微麻烦一些。先煮黄连、黄芩和白芍,阿胶另用开水化开,专业术语称作“烊化”,中药凡属胶之类的,都是用这种方法,如鹿角胶也是。千万不能入锅与其他草药同煮,否则,因其粘连性会把其它药物煮糊。鸡蛋黄也不适合煎煮,煮熟了就成鸡蛋汤了,滋阴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正确的做法是在药汤滤出后一会儿对入进去,这时候要掌握住火候,兑入时药汤不可过热,过热鸡蛋黄容易熟。但也不可以太凉时加入,那样蛋黄的腥味就会很浓。一般说来,药汤在40℃~50℃之间兑入较宜,一剂药使用两个鸡蛋黄。
  芍药的妙用
  芍药,在黄连阿胶汤里面起着既滋阴又清热的双重作用,既助黄连、黄芩清心火;又助阿胶、鸡子黄滋肾阴,两面联络,就像一个纽带把黄连阿胶汤的药物捆扎在一起,使它们发挥更好的作用。芍药有赤芍药、白芍药之分,赤芍药偏寒,凉血活血,用于血热证、瘀血疾病;《伤寒论》里的芍药,后世都是使用的白芍,白芍微酸、微寒,具有养血柔肝、敛阴止汗、缓急止痛的作用。中医在临床上使用白芍,多取以下配伍方法:
  白芍配当归:补血养血,用于血虚、贫血病症。
  白芍配柴胡:疏肝气,养肝血,用于肝气郁滞,爱生气,闷闷欲哭,喜叹息。
  白芍配桂枝:调和营卫,敛阴止汗,用于自汗出,出汗后怕风、怕冷。
  白芍配甘草:缓急止痛,用于各种疼痛,特别是急性腹痛、头痛,小腿抽筋、妇女痛经等。
  黄连阿胶汤治心肾不交之失眠
  黄连阿胶汤这个方子可以用于肾阴不足,心火亢盛的一切疾病,而这种类型的心肾不交多表现为心烦失眠证,所以黄连阿胶汤治疗这类心烦失眠,堪能药到病除。
  一30多岁未婚女博士,患失眠症已有三年之久,每当夜幕来临,心中即开始烦乱,入夜不得安卧,在床上辗转反侧,随之就是频繁的小便,有时会折腾到天亮,即使小睡一会儿也是做梦连连,爱做一些性梦,醒来时腰酸乏力,精神萎靡不振。曾服过几种镇静安眠药,收效不明显。近半年来,失眠症状更加加重,更令她担忧的是最近又添了一个很爱笑的毛病,笑起来控制不住,即使自己独处时有时也会大笑不止,笑完后身体像散了架一样,异常疲累。我询问她的生活习惯,原来她以前喜欢深夜工作,特别是撰写博士论文时,经常熬夜通宵,瞌睡时为了醒神提脑,喝大量的浓茶、咖啡,后来毕业参加工作后夜晚反不能睡觉,白天没有精神,影响工作。舌没有一点舌苔,就像熟透的草莓一样,脉象细而数。
  综合症状表现,断为心肾不交证,由肾阴不足,心火亢盛引起。“腰为肾之府”,肾阴虚,腰府失于滋养,就会感觉腰膝酸软,乏力,没有精神。心火亢,火扰心神,就会失眠多梦,尤其是爱做性梦,行话叫做“梦交”,是肾阴虚火气亢的表现。至于爱笑,更是心火有余的表现,《内经》说道:“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人爱悲伤欲哭,是心气不足的表现,若是爱笑,则是心气有余的表现,气有余便是火。结合舌苔,就是典型的肾阴虚、心火亢,所以给她开黄连阿胶汤原方,只服4剂,大笑的症状就没有了,服用两周,即能安然入睡。为巩固疗效,又服两周。一年后,带着男友到门诊给我送结婚喜糖,告诉我一年来睡眠正常。
  护肾阴是保持心肾相交的关键
  心肾相交是人体重要的生命活动形式,平时要注意保护心肾,只要我们认识了心肾之间的密切关系,就知道如何去保养它们了。比如防止心火亢盛,就要首先维护肾阴的充盛、保持心神的安逸,怎么样去护肾阴、安心神、防心火呢?
  给大家介绍养肾阴的一些常识和方法:
  肾在五行属于水,应于冬季,所以冬季是保护肾中阴精的关键,《黄帝内经》特别提出“秋冬养阴”的概念,就是告诫人们,秋冬尽管是寒凉之季,但在保护阳气的同时,在深层次的更要注意潜藏阴精。
  冬日天寒地冻,人的精气宜蜇藏而不宜外泄,否则,一旦肾精亏损,到春天容易发生下列疾病:
  (1)易发温病。《黄帝内经》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冬不藏精,肾阴亏虚,虚火内生,至春阳气生发,引动内热,则发温病,多见流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
  (2)易发脑血管、筋脉疾病。冬为水,春为木,水生木,肾水能涵肝木,若冬不藏精,至春则不能涵养肝木,导致肝血不足,肝阳上亢,易发中风、半身不遂等脑血管疾病、四肢抽筋、不安腿等筋脉疾病。
  强腰补肾法
  1.多吃含蛋白质的食物或入肾经食物
  山药——以河南产为佳,称为怀山药,性平,味甘,脾肾气阴双补,益肾填精。凡脾虚气弱,食少便溏或泄泻;肾虚遗精、尿频,妇女白带过多,宜常食之。同时是治疗糖尿病的良药。
  干贝——即扇贝的干制品,性平,味甘咸,补肾滋阴而又不寒,故肾阴虚者宜常食之。干贝蛋白质含量高达61.8%,为鸡肉、牛肉、鲜对虾的3倍。矿物质的含量远在鱼翅、燕窝之上。但儿童、痛风病患者不宜使用。
  鲈鱼——性平,味甘,补肝肾脾胃,益筋骨。
  栗子——性温,味甘,色黑入肾,能补肾壮腰,对肾虚腰痛者,最宜食用。
  枸杞子——性平,味甘,具有补肾养肝、益精明目、壮筋骨、除腰痛、久服能益寿延年等功用。尤适于女性肾虚之人。
  何首乌——性味甘、苦、微温。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对肾虚之头发早白,或腰膝软弱、筋骨酸痛,或男子遗精,女子带下者,宜常食之。
  桑葚——甘、酸,寒。归心、肝、肾经。补血滋阴,生津润燥。用于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血虚便秘。特别是桑葚有改善皮肤(包括头皮)血液供应,营养肌肤,使皮肤白嫩及乌发等作用,并能延缓衰老。
  补肾不宜食者:柿子、生萝卜、生黄瓜、生地瓜、西瓜、甜瓜、洋葱、辣椒、芥菜、茴香、胡椒、薄荷、盐、酱、白酒等生冷、发物、辛辣之品,以免耗散肾精。
  2.适度运动
  经常活动腰部,令腰部气血循环畅通,促使肾气下纳,并能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从而使肾气得到巩固。
  自我按摩脚心,脚心的涌泉穴属于肾经,浊气多积于此,经常按摩涌泉穴,可以:排毒、益精补肾、促使阳气入阴,增强睡眠强,每晚睡前可按摩15~20分钟。
  做强肾操:两足平行,足距同肩宽,两目自然平视前方,两臂自然下垂,手掌贴于裤缝,手指自然张开,脚跟提起,连续呼吸10次不落地。
  3.节制房事
  行房次数适度的掌握,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和规定的限制,宜根据性生活的个体差异,加上年龄、体质、职业等不同情况,灵活掌握,区别对待。行房适度一般以第二天不感到疲劳为原则,觉得身心舒适,精神愉快,工作效率高。如果出现腰痠背痛、疲乏无力、工作效率低,说明纵欲过度,应当调整节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89852.html

更多阅读

《射雕英雄传》中的《四张机》 四张机歌曲

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先白头,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射雕英雄传》金庸无论是读《射雕英雄传》还是看《射雕英雄传》,印象最深的就是这阕词,它深深地刻在周伯通、瑛姑和段皇爷的心中的,绕了他们的一生,也沉淀在读

《灼眼的夏娜》中的大地四神 灼眼的夏娜第一季

  自古以来,新大陆——这片广阔的原野的势力平衡,一直都由被称为“大地四神”的强大纯种美国人,即南北美大陆上土著原住民的火雾战士FlameHaze维持着。自称为神之战士,一直在守护着同胞和大地的四位火雾战士FlameHaze,他们的前身,都是先

声明:《伤寒论中的智慧四逆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五苓散,猪苓汤, 伤寒论四逆汤》为网友陈小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