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广东反对日本“购岛”闹剧的爱国游行队伍中,竟然打出了“人在岛在,誓与日军共存亡”的荒谬标语,语文水平之低下,令人感到痛心不已。此例与故宫博物院以“撼”代“捍”有一拼。由此我想到了“唏嘘”一词。“唏嘘”近年屡见于报刊,成了媒体的新宠。“唏嘘”之得宠,大约是它表达情绪的冲击力,也可能是它的亦文亦白,让人似懂非懂。“唏嘘”虽混了个脸熟,但多为误用。据笔者的不完全观察,“唏嘘”与成语“差强人意”的出错率最高。谓予不信,请看以下见于大连地方报纸的用例:
春晚主持人没有提示短信收费,春晚过后观众常遭遇收费短信骚扰等事件,在网上引起一片唏嘘声。(新商报)
(孙玉华)在任俄语系主任的时候,曾经在40分钟内,一边看着菜谱一边做了8道菜,这也让现场的同事唏嘘不已。(大连日报)
彷佛从城市奔回了自然家园,“驴子”们唏嘘感慨着忙乎寻找安营扎帐之地。(大连广播电视报)
“我们三个(李连杰、成龙、周润发)在华语圈里很红,但我们三个书念得都很少,成龙连小学都没有念完。不是因为我们三个演技比在座的好,而是因为市场希望我们红。”(周润发)的一席话,说得在场听者唏嘘不已,尤其是那些正在电影学院中做着明星 梦的人。(大连晚报)
“唏嘘”亦作“欷歔”,又作“嘘唏”“歔欷”,意思是“叹息、哽咽”。“唏”“嘘”原各有所指,扬雄《方言》:“唏,痛也,凡哀而不泣曰唏。”例如《淮南子·说山》:“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又《说文》:“嘘,吹也。”指缓缓吐气。例如《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卧,仰天而嘘。”“唏”“嘘”连用,则表示因哀伤而叹息或抽泣,因为二者给人的生理感受是相似的。最早的用例大约是屈原的《离骚》:“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汉代时“唏嘘”或表叹惋,或表哽咽,如《三国志·杨戏传》:“扬威才干,欷歔文武。”这里的“欷歔”表示叹息;又《史记·扁鹊传》:“言未卒,因嘘唏服噫,魂精泄横,流涕长潸。”集解引徐广云:“一云言未卒,因涕泣交流,嘘唏不能自止也。”这里的“嘘唏”显然是指哽咽、抽泣。又枚乘《七发》:“纷屯澹淡,嘘唏烦酲。”李善注:“嘘唏,啼貌。”唐以后,“唏嘘”更侧重于哽咽、抽泣。现代汉语中的“唏嘘”也基本是这个意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唏嘘、欷歔,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例如成语中的“相对唏嘘”“不胜唏嘘”等,均表示因悲痛哀伤而哽咽抽泣。
以上误用“唏嘘”的例子有一个共性,即引起所谓“唏嘘”的原因都不是令人哀伤、痛苦的事情,如例一是将“唏嘘声”与“嘘声”混为一谈,“嘘声”表示制止或不满的声音;例二错得离谱,将“唏嘘”误解为“赞叹”;例三和例四都是将“唏嘘”误解为“感慨”,与哀伤全然无涉。可见,正确使用“唏嘘”的关键,是搞清引起“唏嘘”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引起唏嘘的事情多为负面的、伤感的、令人同情的。以下是正确的用例:
长春一家媒体几天前关于全国女子举重冠军、现年35岁的邹春兰,为生活所迫在长春一家大众浴池打工的故事,引来唏嘘一片。(中国青年报)
走笔至此,又看到《新商报》(11.17)娱乐版报道章子怡与撒贝宁二人的情事,称“一时间成为爆炸性新闻,祝福声有之,唏嘘声有之”。名人谈恋爱,与你何干?祝福可以理解,唏嘘不可以理解。大概作者又将“唏嘘声”误解为“惊诧声”了吧?
媒体的朋友,请善待汉语,别让谬种流传、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