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最近电视剧有《楚汉传奇》正在热播,虽说这部电视剧有些地方偏离史实,但整部电视剧还是将那个楚汉争雄的过程描绘出来。回过头来看剧情,大部分人认为,霸王项羽败在与刘邦性格之比,我以为这不是关键,何况后期在范增的指导下也是有改进的。
咱们先谈下刘邦,他原是个不学无术之人,游手好闲不思进取。但是他后来起事之后听了劝,马上悟到:【】形象对成大事极为重要,从此,特别注意树立高大形象,而且,还将不学无术本的缺点转变成不耻下问的优点,从善如流,使“勇者竭其力,智者竭其虑”,重用萧何、张良、韩信等人,最终取得天下。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性格而在心智。而心智的主要表现是悟性。
虽然从外表现象来比较,刘邦大大逊色于项羽,史称项羽“身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器过人”,简直是勇武过人的“巨人”,但项羽的心智与悟性比起刘邦来,则是质的差距。悟性太差是项羽的死结,这直接导致他的败亡宿命。项羽与刘邦的心智之比,首先体现在两人的“视线”上。刘邦攻陷秦王朝都城咸阳,金银美女,一无所取,在与百姓“约法三章”后,仍然返回霸上军营。刘邦这样做是为了什么?难道他不好色、不贪财?非也!他这是放长线钓大鱼,收买人心,为全取天下做准备。
而项羽的“视线”则“近视”得令人摇头。他率军抵达咸阳,疯狂屠城,把囚禁在监狱里的秦王朝三世羸婴处斩,焚烧阿房宫殿,并将都城金银财宝和美女洗劫一空,然后撤退东返。
咸阳宫固然是独夫秦始皇的杀人、专权和逸乐的淫窝子,但宫殿和美女何罪之有?你把对羸政的怒火,化为咸阳宫的大火,为了打狼,烧掉森林,脑子不是缺根筋吗?
孙子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迂人项羽不屑于谋略,不懂得外交,就认准武力,以为有武力就有一切。
悟性差,心智低,导致项羽思维简单,脾气暴躁。火烧阿房宫就是一例。占领秦都咸阳之后,有谋士向项羽建议:关中地区,拥有险要的山川形势,在四座要塞保护之下,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称霸天下。
项羽答:富贵不归故乡,好像穿着锦绣漂亮的衣裳,却在黑夜里走路,怎能显示荣耀?
谋士扼腕叹息:人家都说楚国人肤浅暴躁,虽然戴着人的帽子,却仍是一只猕猴,果然不错。
这话被项羽听到,逮捕此“流言谋士”,投人大锅煮死。
不悟的项羽容不得别人的讽刺挖苦,其实,谋士的话真正点到了他的死结一徒具人形,不悟人事。
这个头脑简单、肌肉发达的迂人,只有战场上的厮杀力,却没有政治上的创造力。谋士所做的分析,项羽既看不出、也不了解,远超过他的智商,所以他只能做一件事一一煮死智者,向天下人证明:他果然是一只“徒具人形,不悟人事”戴着人帽的猕猴。
项羽的霸王生涯是短暂的,这个短暂的过程,他不间断地证明自己“徒具人形,不悟人事”。
鸿门宴、别姬和乌江自刎,虽然在影视中描述得动人,但却都不是项羽悲壮的体现,而是愚钝的体现。至于坑降卒、烧宫殿、杀子婴、杀义帝、放范增……这些行为不仅残暴而且低劣。通过项羽的一系列“壮举”,让人们认识了到迂人是怎样炼成的。我们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悟”。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历史,纵使项羽没有“乌江自刎”,而是战胜了刘邦建立楚朝,他也不会是一个优秀的帝王。他杀死了降兵、子婴,而且纵兵烧杀抢掠,已经大失民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与其不同,他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为“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赢得了民心,建立汉朝也是迟早的事。
智者需要头脑,而迂人往往不愿思考。项羽自幼不愿读书、学剑,只学了兵法,却寡谋轻信、骄傲自大,不听取意见。以致在鸿门宴上听了刘邦一番谎言就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还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说出来,以表自己对刘邦无成见;宴会上,老谋深算的范增多次示意杀刘,他又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视若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有板有眼地训斥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生麁肩,赐坐;最后刘邦逃脱,他还毫不在意。怪不得范增宴后要感叹:“吾属今为之矣!”
项羽最有谋略的助手,只有范增一人。刘邦命陈平行反间计,迂人项羽轻易中了圈套,结果众叛亲离,终至失败。相反,刘邦虽然啥也不是,但却悟性极强。比如在韩信平定齐国后,请封齐王的表现上,刘邦的悟性堪称一绝。
韩信占据齐国后致书刘邦。刘邦打开一看,原来韩信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刘邦大怒,我这里正需要你来出力,你却要我封你为王。刚要发作,一旁的张良在底下踢踢刘邦的脚,刘邦马上醒悟,换了一副面孔:“大丈夫要做就做个真齐王,还封个什么假齐王。韩大将军为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应该!”
心智高的刘邦一点就通,韩信现在可是手握重兵,他现在想反谁反谁,想当啥当啥。是为了这件事逼他谋反好呢?还是顺水推舟先稳住他好呢?所以智囊张良不用多费口舌,刘邦马上悟出奥妙,峰回路转,从容搞定韩信。
楚汉血战5年,西楚一直居于主动,占尽优势。转折点是垓下之战。
刘邦用心理战击败了项羽,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心智之战中,迂人项羽一败涂地。“垓下被围”、“东城快战”、“自刎乌江”三个场面与其说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性格,不如说这个心智极差的迂人死在了“心理战”上。
四面楚歌与所谓的十面埋伏,都有刘邦的“心理战”成分,而项羽面对“心理战”果然崩溃,他开始思考自己何以失败。他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是项羽痛哭之后对失败思索的结果。这一思考的结果,再次说明项羽脑子有问题,想不到失败的根本,确实“竖子不足与谋”。人生的最后时刻,他没有后悔鸿门宴上未杀掉刘邦,不为鼠目寸光的大脑反思,却叹“天亡我也”,足见其一根筋已经不可救药。
那是一个需要智慧的时代,然而,表现突出的楚霸王,却是头脑简单的野牛。这头野牛,到死也没明白:他的惨败,与天无关,而一切源于自己的脑子有问题一悟性死结所导致的必然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