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4书摘社会纵横学转 社会纵横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202069.html

张宏路 著 《新浪读书》频道 连载

苏秦与张仪同出于鬼谷子门下,苏秦挎六国相印而挟制秦国叫做“合纵”,而张仪出任秦国宰相,实行了破解苏秦合纵战略,叫做“连横”。直到今天,都有许多人以为苏秦和张仪是在“对峙”,其实他们却恰恰是在“合作”。表面上看苏秦和张仪成对峙的状态,但是苏秦和张仪的目的不是击垮对方,而是要长久的对峙,对峙的目的就是让秦国不敢出兵,让其他六国不起战乱,从而给天下的老百姓一段没有战乱的太平盛世。他们在用彼此的智慧平衡着天下的局势,维持着社会的稳定和国与国之间的和谐,我想他们应该是最早具有“和谐”意识的人了,所以表面上他们剑拔弩张,其实他们内心早有默契,只不过世人看不懂而已。

其实我们反观古代的谋士也是一个道理,他们为了皇帝的一统天下而殚精竭虑,可是天下一旦稳定,他们便会退隐。我们常常以为皇帝了不起,其实真正了不起的是他身边的谋臣,皇帝统一天下其实只是一个虚名,而谋臣为统一天下却是还老百姓一个太平盛世。如果不统一,就永远有战争,所以就要以战止战,天下一统。而我们看到只要天下统一,谋士就会隐退,皇帝再挽留也无济于事,于是谋士便实现了功成身退的夙愿,并且躲过了一场“兔死狗烹”浩劫,最后的结局是中层社会的皇帝为了维护皇权和天下的安定而忧虑一生,高层社会的谋士却泛舟五湖,游山玩水,好不自在!

但是还有一种为天下百姓避免战乱的方法,就是各个诸侯要势均力敌,谁都不敢妄动,所以就有了苏秦和张仪的合纵连横,他们一个人制约着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国,一个挟制着其他六个国家,使哪个国家都不敢妄动,可是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苏秦和张仪只要一人身亡,便失去平衡,天下又要纷争了,苏秦和张仪用毕生心血捍卫了一段中国历史的太平岁月,让老百姓在那个大争之世得到了暂时的安居乐业,这也正是苏秦和张仪的价值。

只有高层社会会认真的听你到底在讲什么鬼话,反而不在乎你怎么讲。比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五丈原中的对峙,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让司马懿出战,竟然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妇人的衣服来嘲笑司马懿,把司马懿身边的将军们气的义愤填膺,纷纷向司马懿请战。而司马懿根本不上当,不但不急不躁,还穿上了诸葛亮送给他的衣服。这还不算,司马懿通过诸葛亮派来的使者打听到了诸葛亮的饮食起居,从而推断出诸葛亮“食少而事繁,岂能久乎?”的军事机密。诸葛亮与司马懿都是极具智慧的人,而正是因为诸葛亮一着不慎,激怒司马懿不成,却泄露了自己的军事机密。

所以遇到高层社会,最好少玩点花样,因为所有花样都逃不过高层社会的眼睛,所以最好老老实实的讲出你的观点,这样起码还能表示出你的诚意。因为高层社会的人不是很在乎自己个人的感受,他更在意你提出的观点正确与否。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总有遇到危局的时候,这个危局也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命运,也可能会关系到企业的存亡,正所谓:“世事如棋局”,一招错而满盘输,所以越是危险越不能盲动,而是要对时局冷静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化解危机。所以平时的时候,不同社会阶层的思维还可以经常碰撞一下,可是危机来临的时候,生死存亡见真招,用基层社会思维模式和中层社会思维模式处理危局的人和企业,就很容易会被淘汰,能留住的,只有高层社会,因为高层社会永远比对手多想几步棋。下面我们就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作为案例,分析一下社会三阶层面对危局的应对之道。

高层社会 高来高往。

高层社会做事情,永远不是以个人为中心,也不是以自己领导的企业为中心,而是以天下大势为中心,因为高层社会懂得一个道理:形势永远比人强。谈到这里,我要以诸葛亮的空城计作为案例来分析一下。一谈到空城计,许多人都以为是老生常谈,而我所理解的空城计和许多人是不太一样的,这篇文章其实是我新浪博客里的一篇短文,今天提出来,供大家借鉴参考。

案例:诸葛亮的空城计给我们更深层次的启示。

我们先说一下空城计的经过:诸葛亮错用马谡,结果中了司马懿的埋伏,不仅损兵折将而且还丢了街亭,司马懿乘胜追击,诸葛亮被追的狼狈而逃,当实在跑不掉的时候,干脆大开城门,并且亲自登上城楼去弹琴,造成城中有埋伏的假象。司马懿追到城下,犹豫片刻,大喊:“诸葛亮琴声不乱,且城门大开,必有埋伏!速速撤兵!”于是司马懿大军调头,卷席而退。这个历史事件大概就是这个流程。事情没变,可是每个人对这件事情的理解却不一样,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就来说一下我对这件事的看法。

谈到空城计不得不谈到两个人:诸葛亮和司马懿。有人说空城计是诸葛亮赢了,有人说空城计的赢家是司马懿,在我看来,空城计没有赢家,只是两个同时具有大智慧的人的一次智慧碰撞的火花。而后人为此津津乐道,其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各有说法。下面我就把大家的说法一一列出来,并做一下具体的分析,让大家找到空城计真正的意义。

第一种说法是基层社会的说法。极度推崇诸葛亮,说诸葛亮如何的出神入化,把司马懿忽悠的一愣一愣的,我个人认为,这种看法只看到了表面现象。

第二种说法是中层社会的说法,说司马懿比诸葛亮高明,这种说法更深入了一些,虽然比基层社会的判断更接近于事实的真相,但是也不够透彻。

第三种说法是在下的一家之言,我认为诸葛亮和司马懿同等高明,只不过空城计是两个相同历史背景不同文化集团的一次交锋,是使命感和贪欲的碰撞,是两个都了解天下大势的人互相做出的让步。而拥有使命感的诸葛亮得到了智慧的美名,贪婪的司马懿得以保全性命,并且得到休养生息,以图霸业的契机。下面我来一一说明。

第一点:空城计到底是谁放过了谁?

谈到这里我们先分析一下诸葛亮和司马懿所属的集团,诸葛亮属于刘备集团,而诸葛亮的人生使命就是为了刘备的集团复兴汉室,所以必须要消灭司马懿。而司马懿属于曹魏集团,而且魏主对他极不信任,这次如果不是因为诸葛亮不好对付是不会启用司马懿的,所以司马懿不想置诸葛亮于死地,因为他一旦消灭诸葛亮就失去了被利用的价值,他自己就会被杀掉。我们从许多的战役就可以看出来,诸葛亮最感兴趣的是司马懿的人头,而司马懿最感兴趣的是诸葛亮的粮仓,因为只要把诸葛亮的军粮烧掉,诸葛亮就会不战自退,这样司马懿就可以保全性命,火烧上方谷就是个例子。

于是我们就会发现,诸葛亮是光明正大的,而司马懿却心怀鬼胎,但是司马懿还不能把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就算面对他的亲生孩子他也不会去说,否则他孩子因为修炼的火候不够而不小心把这种想法泄露了,那是要被灭门的,这就是老子道德经里讲的:“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司马懿在这方面是不能言传只能身教的,这要看他儿子们的悟性。所以司马懿天天对魏主讲的一句话就是:“诸葛先生真神人也!”拼命的在魏主那抬高诸葛亮的身价,这样魏主就更不敢杀司马懿了,司马懿这一招叫做用敌人的强大来换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其手段不所谓不高!而诸葛亮丢了街亭就要跑,司马懿又不能不追,为了做样子他也要追,这就逼出了下面的空城计。

诸葛亮其实也是知道司马懿不敢杀他的,他们两个高手都是极具智慧的明白人,天下大势谁也瞒不了谁。诸葛亮很急,怕被司马懿追上,司马懿更急,既然装作要追就要装的像点,所以速度是不能慢的。这时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台阶,台阶说白了就是借口,是司马懿退兵的借口,而且可以瞒住天下人耳目的借口,这时候诸葛亮灵机一动就开始摆空城计了,而且为了让司马懿回去好交差又自己亲自上城楼去弹琴,懂兵法的人很多,但是琴不是谁都懂的,所以司马懿回去说琴声里有百万雄兵那是死无对证的事,因为当时也没有录音机。

而司马懿看到诸葛亮摆空城心里就非常好笑,心里话:“你玩也要玩的高点好不好,打了半天谁还能不知道对方有多少兵?就你那点兵全用上也玩不了空城计!这岂不是小瞧我的智商?”可是当时真的没得选了,诸葛亮不是不给司马懿面子,只是当时情况下实在没有更好的台阶了,司马懿当时思想斗争很激烈,如果退兵会被落下诸葛亮弹琴大退仲达大军的千秋笑柄,如果直接把诸葛亮杀掉自己也活不了,思前想后,只能落一个愚蠢的名声全身而退了。回去以后对魏主还是那句老话:“诸葛先生真神人也!”这其实是司马懿的保命之道。

所以说空城计救了诸葛亮,同时也救了司马懿,通过空城计这个事件,诸葛亮可以回去休养生息以图再战,而司马懿可以全身而退谋机篡位,所以我们不要单纯的强调诸葛亮多聪明,也不要说司马懿多愚蠢,这种高来高往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明白的。

第二点:空城计成就了谁?

其实空城计成就了诸葛亮的智慧形象,而司马懿只能委曲求全。我们知道,诸葛亮和司马懿打到最后没有赢家,说白了这根本就是一场不公平的较量,诸葛亮对司马懿是处处下死手,而司马懿对诸葛亮是一让再让。后来干脆司马懿闭门不出,可是诸葛亮天天想算计司马懿,最后还是累死了,其实诸葛亮一死最生气的是司马懿,诸葛亮一死留下许多美名,比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不利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尤其是空城计更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简直就是把诸葛亮当做智慧的化身!而司马懿万万没有想到才五十四岁的诸葛亮会为了算计自己累死掉,他要面对兔死狗烹的悲惨结局!可是司马懿毕竟是司马懿,装疯卖傻终于蒙混过关,得以保全性命。

第三点:空城计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

空城计给我们的启示是:人,就要光明正大的活。虽然诸葛亮英年早逝,但是他一直被人推崇。虽然司马懿老谋深算而且最终得逞,可还是要被后人唾骂。诸葛亮行正义之师可以高歌猛进,司马懿因为心怀鬼胎而处处受制。所以我们的人生规划不能只为钱,更要有使命,有价值。慧开禅师的诗说的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人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所以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人立于天地间就要像北宋大儒张横渠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要有使命感。人生,要有价值。这样才能不枉此生。

谈到最后,也许会有人说空城计根本就是虚构的,这种看法我不支持也不反对,许多历史事件都是虚构的,但是谁能知道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淹没了多少智慧碰撞的火花,又有多少后人因为思想高度不够而忽略了那些高来高往的智慧。历史已经成为过去,考证史实是历史学家的事,而我们要做的是更透彻的分析那些智者的内心,你会发现,智慧会使亘古之远变为心犀相通。我们中华文化更是一脉相承!而这种文化,需要更多的有使命感的智者传承和发扬!

20120924书摘社会纵横学(转) 社会纵横

这就是我对空城计的看法,我们不能单独的强调诸葛亮有多神,也不能说司马懿有多蠢。其实这是两个顶级智慧的较量。他们想问题都是以天下大势为出发点,以对方在所属集团内的状况为分析点,以百步之后的棋局为着手点,才演绎出了如此精彩的空城计。可惜世间的人大多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不去分析事物的本质,导致如此精彩的案例被我们误解了那么多年。所以记载历史是历史学家的事,但是还原历史却是哲学家的事,因为有些事情,只有智慧可以解开。通过这个案例,诸葛亮在这次命悬一线的对弈中和司马懿心照不宣,以空城计为支点,以天下大势为杠杆,不但巧妙的为自己化解了危局,还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智慧的启迪。

中层社会 重事而不看势。

其实中层社会也是很聪明的一群人,但是中层社会的聪明往往停留在对事情本身的分析,而达不到对大的形势的分析。

不知道大家留意到一个细节没有,在《三国演义》空城计的事件中,司马懿的儿子的智慧还停留在中层社会。司马懿追到城下的时候,司马懿的儿子就沉不住气了,对司马懿讲:“诸葛亮就那几个兵!根本没有设伏的兵力!待我冲进去把诸葛亮的人头取来就是!”说着就要往里冲,司马懿赶紧拦住,心里是非常的不爽,他心里话:“我这么聪明的人怎么偏偏有你这种笨蛋儿子!你把诸葛亮杀了,我就失去被利用的价值了,咱们全家都别活了!”可是看到儿子的智商,这种话更不敢说了,否则以他儿子的智商非要泄露掉不行。于是司马懿就装作很懂琴的样子说道:“你听诸葛亮的琴声,这铮铮之音如惊涛拍岸,风卷残云,指端似有雄兵百万!似山间小溪,清澈见底,非心旷神怡者不能为之!心乱则音噪,心静则音纯;心慌则音误,心泰则音清。听诸葛亮弹琴,如观其肺腑也!”好一番谬论!但是司马懿对那种不晓事的儿子,又能讲出多少道理?又敢对他讲几句真话?所以中层社会的人,如果你的智慧达不到那种高度,关键时刻就要学会闭嘴,否则只会添乱!

所以中层社会会一开始就看到诸葛亮是在摆空城计,但是他从来不去想诸葛亮为什么敢摆空城计。这就像动物世界里的青蛙和蛇,越是色彩鲜艳得越是有剧毒,如果不是本身有剧毒它们绝不敢长的那么显眼,否则它们早就被吃掉了。它们长的那么显眼,就是在告诉别的动物:“把我吃了,你也会没命!”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诸葛亮摆空城计也是同样的道理,两军打仗,尤其是两个高手对决,别的可以隐瞒,唯独对方还剩多少兵是瞒不住的,如果两个人打仗打了好几天,结果还不知道对方有多少兵,那我看这仗也别打了。何况诸葛亮和司马懿如此聪明之人,打了半天还能不知道对方还剩多少家底?所以诸葛亮的那点兵一算就算出来了,就算全用上也摆不了空城计,而诸葛亮却偏偏要摆空城计,就是要对司马懿说:“我已经没有退路了,你敢杀我,你也活不了!而你一旦失去被利用的价值,也会立刻被魏主杀掉!”这种智慧只有具备高层社会思维的人才能看得懂,而司马懿的儿子智慧达不到那种高度,所以只看到诸葛亮是在摆花架子,而想不到这个花架子背后的用意。这是中层社会需要提升的地方。

基层社会 匹夫之勇。

基层社会的人遇到诸葛亮的空城计是想都不想的,会直接冲进去。因为基层社会信奉一句话:“两军相逢勇者胜!”但是基层社会从来不去想所谓“两军相逢勇者胜”是有条件的。一,自己真的没有退路了,必须决一死战。二,真的没有第二条路了。三,杀了他保证你还能活。而这三个条件在空城计的事件中一个都达不到,一,是司马懿追诸葛亮,不是司马懿没有退路,而是诸葛亮没有退路。二,司马懿可以退军,也就是除了冲进去还有第二条路可以选。三,杀掉诸葛亮以后自己也活不了,这才是最要命的。而基层社会的人不管这些,总是乱打乱撞,所以我们通过观察就知道,基层社会的人要么是被利用的棋子,要么是派系斗争中的牺牲品。总之,所有的坏事都让基层社会第一个冲上去,所有的好事最后才能轮到基层社会,我们看大部分的企业对于基层员工的态度就知道,一有裁员总是先裁掉基层的员工,一有福利得到利益最多的往往是干部。没有哪个企业一裁员就要把分厂的厂长先搞走,那叫做“自断臂膀”。也没有哪个员工可以参与到企业分红,能分到几百万红利的永远是分厂的厂长,员工顶多就多拿一点年终奖金而已。

所以基层社会永远看不懂高手下棋,因为高手总是想的比较远。可是看不懂也就罢了,还偏偏要去指点,并且还很急的样子告诉那个下棋的人说:“如果你再不动你车,你的车就被吃掉了,傻蛋!”人家不理你是因为有涵养,他会告诉你他的车一动,十步之内就会死棋吗?就算告诉你,你听得懂吗?所以观棋最好不语,不懂就不要乱讲,幸亏是下棋,如果真是两军对垒,你跑进中军帐骂那个将军是傻蛋,你早就被拉出去砍头了知道不?

所以不爱思考,不爱学习,就永远没有人重用你,这是基层社会的致命伤。

高层社会 不战而胜。

高层社会面对攻击方的策略是讲究不战而胜的,这就是孙子兵法的战争哲学“不战而屈人之兵”。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的,因为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必须要把握两个时机,这两个时机分别是:一,你不战,有替你战的,这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自然规律。二,把攻击方维持攻击状态的成本扩大到他无法承受的能力。

我们先说第一点:你不战,让万物替你战斗。谈到这一点,我举两个《三国演义》中的案例:火烧赤壁和草船借箭。

案例:火烧赤壁。

三国时期,曹操率重兵屯于赤壁,准备吞并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这时孙权和刘备以达成联盟,共拒曹操,孙权派大都督周瑜对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协助周瑜破曹,周瑜和诸葛亮皆为深通兵法之人,知道敌众我寡,所以决不能与曹操硬拼。要破曹军,必借自然之力而为己用,方有胜算。于是周瑜和诸葛亮达成协议,决定采用火攻。于是他们对曹操实施了一连串的计策:“离间计,苦肉计,诈降计,连环计。”这诸多计策都是为了实现火攻曹营的大计服务的。终于有一天时机成熟,周瑜派黄盖诈降,借东风之力火烧曹营,刹那间风助火势,火借风威,风与火的自然之力胜似百万雄兵,使曹营化为一片灰烬。赤壁一战,不但使曹操卷席而退,更是元气大伤,曹操从此一蹶不振,退守北方,有生之年再未有余力*江东。

案例:草船借箭。

赤壁之战时,诸葛亮深知大江之上,双方交战必以弓箭为重,于是诸葛亮打起了曹操的主意。于是按照时节算准了有几天江上必起大雾,于是提前准备了数艘小船,小船之上皆扎满草人,在大雾之夜迅速驶往曹营,并且战鼓齐鸣,虚张声势。曹操本就生性多疑,再看到大雾弥江,敌军忽至,深信大江之上必有埋伏,此必是对方的诱敌之计,于是曹操选择乱箭退敌的策略,于是许多箭矢便射到了诸葛亮船队的草人上,清晨大雾散去,诸葛亮满载箭矢而归,曹操知道上当却追悔莫及。

我这次之所以两个案例一起讲,就是要说明一个问题:胜败之道往往不在于争强斗狠,而在于借力。有的时候要借自然之力,有的时候要借人性之力。周瑜用火攻就是借助了自然之力,而诸葛亮草船借箭借的最大的力不仅仅是大雾,而是曹操多疑的性格缺陷。

所以诸葛亮草船借箭之所以成功,因为符合了两个条件:一,曹操多疑。二,天降大雾。要想使“草船借箭”的计策成功实施,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果曹操不多疑,必会出战,谋略必败。如果不是天降大雾,就会暴露目标。而许多人只看到了诸葛亮善借天时,而忽略了诸葛亮更善于揣摩人性,许多时候,可以帮助我们退敌的不仅是外在的环境,更在于敌人内心的顾虑和性格的缺陷,而敌人的性格缺陷一旦被我们加以利用,对方必会步步掣肘,我们才会占取主动权。

上面的两个案例我们讲的是第一点:你不战,有替你战的,这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自然规律。正所谓:善战者,善借万物之力!所以我的《纵横论》里有句话:将虽猛,难破纵横之阵。谋虽柔,能结草木为兵。

下面我们讲“不战而屈人之兵”要遵循的第二点:把攻击方维持攻击状态的成本扩大到他无法承受的能力。

我们见到许多人遇到别人攻城,采取的策略是不一样的。基层社会大多会放弃有利地形而大开城门去应战,结果“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就算打赢了也是元气大伤。而中层社会会等敌人攻城疲惫了再去打,叫做“避实击虚”,这听起来不错,但是却往往会中了对方的埋伏,反而会弄巧成拙。而高层社会根本不理他们,等他们吃完了带来的粮草,自然会退兵,这样我们既可以保存实力,又可以消耗对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吃不住这样消耗的,如果每次都打这种消耗战,而不能以战养战,很快就会国力空虚,不攻自破的。

所以我们看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五丈原的对峙,你就会想到谁更聪明,而许多人都说诸葛亮聪明,至于他们两人谁更聪明我不表态,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一个事实:“打到最后是诸葛亮死了,司马懿还活着,而且诸葛亮比司马懿的年龄小许多。”诸葛亮是主攻方,而攻击别人是要付出代价的,尤其粮草的供给是不能断的,而司马懿就是闭门不战,诸葛亮就天天算计如何引诱司马懿出战,而且还天天担心粮草被截,最后诸葛亮年纪轻轻就被累死掉,司马懿却凯旋而归(至少是全身而退)。而许多世人还笑司马懿不会打仗,但是却从来不去深入的想想:司马懿那么不会打仗的人怎么搞到最后还活的好好的?而那么会打仗的诸葛亮却死了?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所以进攻方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我举个例子:我们看两辆汽车想到达同一个目的地,但是路上时常堵车,一个车就走走停停,而另一个车则绕来绕去,你看绕来绕去的那个车很会绕,最后我们算一下,其实到达的时间都差不多。而那个绕来绕去的车一进行成本核算,还费了许多油,而且还减少了安全系数。

我再说一个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有一个人朋友欠了他一些钱,但是欠了钱之后不但不还而且还断绝了和他所有的联系方式,还没有写欠条。他就对我讲:“我要天天去他家要帐”,我就告诉他:“如果你去他家,不但路费没人替你付,而且你还得自付食宿费,等你要来钱,你会发现,你花的钱比要的钱还多。你去要钱你就是进攻方,你就要付出代价。”他问我他该怎么办?我告诉他:“你要变被动为主动,让他主动还你。”他说:“那怎么可能?”我就说:“你在他所在的单位和他的朋友圈制造舆论,说他借钱不还,不讲信用,他就会觉得不还你钱就会丢掉许多社会资源,正所谓:两利之间取其重,两害之间取其轻。你扩大他不讲信用的损失,等他承受不了了自然就来还你了,你又不用付路费,又不用付食宿费,多好。”

所以我们做事情很少考虑借助外力。这些外力包括自然规律,社会舆论,性格差异等等,这都是我们可以借助的力量,只要对方来犯,我们借助外力,就可以化解许多外来的攻击,让对方不战自退。

所以基层社会用蛮力,中层社会用巧力,而高层社会善借力。基层社会和中层社会无论怎么用力,都要付出代价。而高层社会善于借力,才能在消灭敌人的同时,自己却能韬光养晦。

曹操攻打张绣,张绣为了使百姓免遭涂炭而开城投降,但是曹操进城后不但对张绣百般侮辱,而且还非要娶张绣的婶婶为妾,张绣恼羞成怒,趁曹操深夜熟睡之时突然哗变,把曹操打了个措手不及,而曹操的长子曹昂和亲侄子曹安民,以及心腹爱将典韦都死在了这次乱战之中,于是曹操对张绣恨之入骨。时隔不久,张绣因形势所迫,再次投奔曹操,曹操为了表示自己大度,就把张绣当做老朋友一样对待,而且委以重任。而这一招着实迷惑了不少人,他们看到曹操对和自己有深仇大恨的张绣都可以既往不咎,于是许多诸侯都想降曹,许多人才都想投奔曹操,曹操的这一招就赚足了政治优势。

曹操对待张绣的所作所为就是典型的中层社会的逻辑,越是伪君子越要作秀,越是虚伪越要装作大度,这不但是虚荣心的满足,更是舆论的需要。

有的人就会说:“我把规章制度贯彻好就行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这样你只做到了“公”而没有做到“平”。“公”可以约束人,但是不能激发人,只有“平”才可以激发人,刚才讲过,所谓“平”就是机会平等,也叫做“机会均等”。那么何谓“机会均等”?就是同样的建议,无论是基层员工还是中层领导都有均等的机会向总裁表达,而做到这一点太难了,许多基层把改善工艺流程的合理化建议提交上去以后,到了每一层领导那里,都说是自己提出的,而且最要命的是他们会把这个合理化建议压下来,因为如果第一天员工提了个合理化建议,第二天就被采纳了,那岂不是会暴露上面的领导直接抢功?所以他们会把这个方案压个十天半月的,直到当事人忘了这件事他再往上交,这样一来,一个员工提出一个合理化建议,在组长那压半个月,交到副科长那再压半个月,科长再压半个月,分厂的副厂长压半个月,分厂厂长再压半个月,然后交到你的副总那里,你的副总更是老谋深算,干脆直接压它半年再交给你。到了你的手里,其实足足晚实行一年了,这一年你要少赢利多少?但是当你看到你的副总拿出一个可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提高产品质量合理化建议的时候,你觉得非常好!他不愧是你的副总啊,处处为你着想!你就对他更加器重。而且还有更狠的,你的副总手里压着许多基层提出来的合理化建议,等到你的企业快倒闭的时候忽然拿出来,他在你的心中简直就是力挽狂澜的英雄,你觉得企业不能离开他,所以就给了他许多股份,而你到最后也不知道,你的企业就是被他害死掉的。所以我的《纵横论》里有句话:病膏肓,往往奇医横行。企业亡,往往英雄辈出。传奇现,皆离失败不远。英雄出,是为乱世之兆。

这还不是最妙的,还有更妙的,你手下那些一层层的领导看到了那个合理化建议以后,为了证明是他自己提出的,他就会在报告材料上添油加醋,结果每一层领导都往上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88796.html

更多阅读

哇!今夜哪里有鬼 哇今夜哪里有鬼txt

哇!今夜哪里有鬼作者:黯然销混蛋第一章何弼学转过头去,正想发飙的同时愣了一下,连忙戴起黑框眼镜。他刚刚不是眼花吧?怎么好像看到几丝头发在车窗外飘啊飘?一口气、两口气,何弼学心里默念着,不是他眼花,真的有头发一直往下垂,就好像……就好像

转载 原创 诗词《纵横论》选自《社会纵横学》 取名选自古诗词

原文地址:【原创】诗词《纵横论》选自《社会纵横学》作者:傲雪箫歌《纵横论》作者:张宏路(社会纵横学创始人)。蚁虽小,能溃千里之堤。象虽巨,难负万斤之重。滴水缓,能穿千年之石。烈火急,难绝伏草之根。木虽尊,难避人为之伐。草虽卑,遍

声明:《20120924书摘社会纵横学转 社会纵横》为网友丶形鉽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