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化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凝愁。
《八声甘州》全词共八韵,故名八声。
开篇一提笔,便是肆意张扬的潇潇秋雨,将秋景清洗一番。接着就是寒气逼人的秋风,冰冷的关山,河流,以及那残阳斜照的高楼。一串串萧条凄冷的意象,不禁让读者打一个冷颤。作者登楼远眺时“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化休”,眼前这花败草零的残景,这美好景物的颓败,无疑使这风刮得人心更凄凉,这雨下的人更觉苦楚。秋已至,自然万物都按照各自的规则,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命运结束的悲剧。而为一给作者以慰藉的,就是这滚滚的长江水“无语东流”,它仍充满生机。但这无语的长江似乎也在暗示:生命也在不停地流逝。
作者登高所见之景,虽残败萧条,但始终给人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因为作者所流露出的那种由辽阔之景所发出的豪放之情,正体现了男子那种不屈服的英雄阳刚之气。这在柳永的词创中是少有的。苏轼曾评价其“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一句时,说其“不减唐人高处”。这也为柳永被后人指称“皆俗曲”洗清了“罪名”。
上阙中,柳永用白描的手法,将眼中景用一种近似毫无主观感情的语调描摹出来,而其实际上句句意在传达一种冷清的基调,也是为了引出下阙所要表达的感情。但值得指出的是,上阙中的基调悲而不哀,用白描罗列秋日意象,更体现了一种苍凉遒劲的阳刚之美。
下阙似乎回归到了柳永善于运用的细腻柔情的软性笔锋。下阙开篇便道出了客居他乡的漂泊生活。作者不忍心登高远望,因为故乡“渺邈”,更因为“归思难收”。这四个字将男子柔情的一面尽展无疑。“自古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此处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是不思念家,而是一思念起来,这感伤就像江水决堤般不可收拾。但作者还是鼓足勇气登上高楼,向水天相接的远处眺望,或许视线的尽头就是自己家乡的所在之处,虽然在空间上相隔甚远,但在心理上已经有了接近的错觉感。
漂泊在外的辛苦向何人倾诉?唯有家,唯有家中的亲人,才是真正的避风港,才能真正给自己带来安慰。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句,似乎道出了作者艰辛的缘由。羁旅在外的奋斗到底为了什么,自己一直在追求什么,而如今追求到的结果又是什么。所有的忙碌似乎都只是徒劳。无人赏识的悲哀更道出了作者些许的无奈。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句体现出了柳永俗俚的风调。此时的佳人,登楼远眺,几次都将天际漂游来的小船误认成归人。一次次希望的背后是一次次破灭的结果。这也许并非真实的场景,而是由作者本人臆想出来的画面。最后一句镜头突然拉回现实,原来此时的作者正倚着阑干,独自凝愁。这种空间的转换似用“蒙太奇”的手法,将两个画面拼凑起来,由设想对方思念自己转向自己对对方的思念,使这种思念的程度在多重空间结构的转换及互写方式中更显深刻。
本词中“天际识归舟”与温庭筠“过尽千帆皆不是”由相似之处。但温词中只写出了一个人“断肠”的悲苦,不及柳永此处的互写。
另外在本词中,柳永表现思念之情的方式与前人有所不同。前人选择的场景都是类似于小楼、庭院的地方,远则树影,近则花草凋零,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无言独上西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等,视野较小,而柳永选择了开阔的高楼。
本词中另一独特之处就是上阙的阳刚之美与下阙的阴柔之美通过物象联想到思乡思佳人将情感巧妙地融入景物,使通篇浑然天成,刚柔相济,别有另一番审美趣味。
柳永就像是一个善于运用画面的电影导演,先用一些景致组成不同的画面以引起读者的一种情绪,然后将主人公分成真实的和虚幻的两种,通过现实主人公的联想表现 另一主人公的行为,构造一种情景,再由联想回到现实,而此时作者与佳人的思念感心照不宣,巧妙地将思念双重化,使人细细品味如电影般回味无穷。
至于上阙中寥阔笔锋的出现,以笔者拙见,一是源自该词是边塞词牌,有一定的词调风格的限制,二是由于当时特定的景致使作者内心中被压抑的情感得到释放,由境遇坎坷引发了作者寻求慰藉进而思乡思佳人的心理变化因此,笔者认为其是柳作品中较有特色的另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