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对“婚介”这个词并不陌生。早在很多年前,就有“媒婆”这一说法,体面的人家都要“明媒”才能“正娶”。当然“媒婆”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有要天份。较专业的“媒婆”通常很会说话,不是胡言乱语,是会说些令人信服的话。农村里面“媒婆”出面都是有价格的,四斤猪肉还是一袋大米,由当地的风俗决定。“媒婆”也是正面人物,是为人们带来福音的人,是做好事的人。
后来发展到城市有“婚介所”,市场都是应需求而产生的嘛。再后来“婚介所”这个词很难听,名声很坏,为什么呢?因为有“婚托”这一行为在捣乱。既然需要牟利,有些人就不择手段,这在哪行哪业都存在过,也不难理解。本人曾经在婚介所里面工作过一个月时间,辞职还是因为面子问题,再再后来几年过后也重返过婚介所交过钱找过对象,虽然没成但那时是抱满希望的。所以我对婚介所没有大多数人那么的憎恶。
需要强调的是,早些年本人并没有这么大的勇气说过这些事。“什么?在婚介所工作?帮着骗人?居然进婚介所找对象?你不会是狗急了跳墙吧…”。脆弱的我,肯定是受不了这些冷朝热讽的,我想我也不是哪儿不对,就是没有象一些姑娘那样走桃花运,在合适的时间碰到合适的人,然后结婚生子,生活不早不迟步入正轨。而且我也相信大千世界不只只我一个人这样,要不然,为何婚所介所的生意有增无减呢?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经历,我才对“婚介”这个东西看得比较清楚。做婚介,如果只是老老实实地做,真的不赚钱,还会亏损得一踏湖涂,我当时的那个所决没有“托”这一说法,所以不到两年就关门了,电话费都交不起,有的工作人员还拖欠着工资,安排相亲的反悔的多,有时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理由;进来咨询的多,交费的少,谁也不知道会怎么样,你敢打包票?世间什么工作都好做,唯有跟人打交道不好搞,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心理学家按小时收费贵得惊人的原因吧。 婚介的工作人员必须有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你想想,这么多的适龄男女都摆在那儿,一定是要求上或者是心理上有些落差,你得拉平这些落差,人家才会高高兴兴地拉着爱人离开,这年头,真正能做到认识自我的人又有几个呢?
如今的婚介网生意很是红火,最要感谢的还是英特网。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让更多的人有了选择自己幸福的机会,我想将来的人们,那种很想结婚但终身找不到人结婚的应该很少了。我曾经认识或是听说过几个非常优秀的四五十岁的女士,因为圈子中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而错过了黄金时间,越到后面情况越糟,悔得肠子都青了,总是劝我们年轻人要调整心态,说如果想这辈子结婚的话,不要错过大好时光。我很是理解她们,但相对于降低标准,我更愿意扩大寻找范围,拼上全力,如果还是修炼不来,听命吧。宿命?在这个事情上,我有一点点,在最后。
毫无疑问,有了英特网后,我成为各大交友网上的活跃分子。而且我感觉很自在,当大家都感觉网络不可靠的时候,我一个人偷偷地来回游荡。也曾接受过几位朋友的介绍相亲,总觉得别别扭扭。见面,吃饭,然后不明原因互不再联系,双方既没有说继续也没有说不合适,我想这其中如果有一个先热一点点的话,也可能没什么问题,关键是没有感情基础的两个人,谁又愿意先热一点点呢,万一热得不好呢。曾经有那么两个我试着先热了一点点,放下架子,结果热脸贴了冷屁股,真是后悔啊。而且朋友的朋友,一点点小动作都有第三方在关注,太累啦。不如撤!
网络上找对象,从伤害程度上讲,算是最小的。虽然刚开始时见不到这个人,但能感受到这个人。用女人的第六感觉,用自己智慧的大脑。正如顾城的老婆对他说的:“我看到的不一定是真正的你,我感受到的才是真实的你”。我非常信这句话,我认为这是见面之前很好的一个相识过程,先感觉这个人,然后见这个人。感觉过不了关,就不要浪费时间见这个人了,多省事啊。
但是很不幸,接近五年的内地网络寻亲没有给我带来一个合适的男人,相亲倒是无数,于是我一气之下考了研究生,恶补了英语,想不到英语学习将我带入了另一片天地,于是,就有了我跟国际婚介这一名字的接触的机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