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媒体上关于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性文章及电视节目铺天盖地的,恰巧我又是个好怀旧的人,因此常常被那些个文章和节目搞得泪流满面,唏嘘不已,然而擦干泪水后忍不住还想再看,如此得不可救药。
仔细想想也难怪,30年了,这难道不相当于在回顾自己的前半辈子吗?人生能有几个30年啊,能不感动吗?于是,和着媒体的调子,也放纵一下自己的思绪,静静地回到从前----
回忆中的人物有很多很多,但是有一个名字,自从看到她的第一眼起,就深埋在心底,至今难以忘怀,以至于从某种程度上讲后来都影响到我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因此不能不提。她,就是山口百惠。
山口百惠是伴随着电视剧《血疑》来到中国的,那时我正在上初中。那时候,电视机才来我家没几年,节目更是也没多少,每晚屏幕上还出现“再见”二字。记得那时候,社会上关于“靡靡之音”的争论终于告一段落,牛仔裤好像也才刚刚摘掉了“资产阶级奇装异服”的大帽子,祖国大地上万物都在渐渐复苏。我刚刚穿上了一种叫“滑雪衫”的衣服,也就是羽绒服的前身,里面装的不是羽绒而是棉絮,表面是滑滑的尼龙布,在那时,这衣服可是相当的时髦啊。要知道,那时候的孩子冬天大都只能穿着妈妈缝制的中式小棉袄。就在这样一个时候,这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日本女孩儿翩翩来到我们身边,带给我们巨大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冲击,以至于到现在许多中国观众仍然念念不忘。其实,那时候,山口百惠早已引退成家,做了妈妈,因为《血疑》是她15岁时的作品,所以留给中国观众的形象永远是那个青春妙龄的少女百惠。
记忆中当时只看过《霍元甲》、《陈真》、《敌营十八年》等几个又打又杀的电视剧,《血疑》的横空出世,在我们这些少男少女的心目中留下的印象,用罗格的话说,那叫“无与伦比”啊。现在每天的电视剧多的看都看不过来,却再也找不到当年的那种感觉了。
以我的感受,《血疑》之美,首先在于人美。山口百惠、三浦友和、宇津井健、岸惠子、八千草熏...剧中的演员个个都是俊男美女,让我们这些从小看惯了高大威武的革命战士、地雷战地道战里的老农爷爷和革命后代李铁梅等光辉形象的孩子们,冷不丁地,眼前一亮,甚至有点眩目。再加上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美轮美奂,实在让人着迷。给我印象最深的有,幸子的发型、海军衫校服、各种衬衫、去机场迎接姑姑时的连衣裙以及在巴黎时的每件衣服、右边有个小球球的棉线帽、呢子大衣(见下图剧照)、皮靴,等等,还有光夫的各种毛衣、巴黎姑姑的丝巾腰带长统靴...几十年过去,华丽服饰过眼无数,然而重看《血疑》,我依然觉得还是这个剧里的服饰和演员的气质,最美!远远超过现在的所谓时尚剧。也许是先入为主的情感在作怪吧,那时候,《血疑》为我们展示的许多东西都是人生中第一次看到的,怎能忘记?
《血疑》之美,还在于它的情感美。跌宕起伏的剧情中,涉及到了恋人之情、父子母子之情、夫妻之情、爷孙之情、兄妹之情、同事之情、同学之情,等等各类情感。对于刚刚结束了阶级斗争的中国人来说,《血疑》甚至可以说像本情感教科书,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触动着每个观众的心灵。记得当时为幸子流了无数的眼泪,哗哗的。她的病情、她的恋情,时刻牵动着我的心。那时,每天最惦记的事就是放学后快快做完作业,好赶在晚饭后可以安静地坐在电视机前,陪着幸子熬过艰难的冬天。那时候,学校里最警惕的就是中学生早恋,然而看到幸子与光夫的爱那么美、那么纯洁,有时候就想,不也挺好的吗?估计同学中和我有同感的不在少数,不知道这算不算《血疑》带来的唯一的一个副作用呢,呵呵。
看《血疑》,还让我了解到了一个美丽而未知的世界----日本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对日本这个国家充满兴趣。记得随后中央电视台还在周日的下午连续播放了日语原版的《血疑》,日语一窍不通的我竟然也通看了一遍。听着山口百惠的真声,并且用汉字标注着主题歌《谢谢你》的日语发音,哼着唱着,就憧憬着如果有一天也能听懂她的语言该多好啊,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去日本看看,该多好啊。这个愿望渐渐转化为理想一直隐藏心底,多年后终于变成了现实。所以说,少年时的偶像具有无穷的力量,我深信。隐约中,山口百惠在某个地方引领着我的人生。如今,回望那个时代,回顾自己的成长,再次感受到,她在我内心的影响力曾经是多么巨大。
看到最近的节目中,回忆这部剧的人真不少,我知道,《血疑》在我们这代人心中,已成为永恒。
(写于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