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译文及哲学赏析
文/小儒丸子
【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1),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注释:
(1)原驰蜡象:广袤的雪原上,正蕴育万物生机之象。蜡,古代祭名,周朝年终大祭万物。‘蜡’也可比喻为蜡烛,‘蜡烛’可以为‘蜡象’寓意‘小往大来’的思辩思想,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里说:“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是会很快的。”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yuán: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题解】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被誉为当代文学的翘首之作。一个‘雪’音,蕴涵了毛泽东倾心的抱负:‘学’作“传教之圣人”,改造人类灵魂,净化世俗风气的精神导师。白居易在《花非花》云: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沁园春•雪》中的‘雪’,亦有‘花非花,雪非雪’的意境。毛泽东爱学习,路人皆知。毛泽东早期著作《讲堂录》里有如下几段话,觉得颇耐寻味:
王船山:有豪杰而不圣贤者,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
圣贤,德业俱全者;豪杰,歉于品德,而有大功大名者。拿(破仑)翁,豪杰也,而非圣贤。
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
帝王一代帝王,圣贤百代帝王。
毛泽东在以后的著作《体育之研究》里,曾解释说:“所谓圣人,而最大之思想家也。圣人,既得大本者也;贤人,略得大本者也。”(1917年8月20日致黎锦熙书)这就是说,圣贤已超越了具体的事功,达到了对“大本大源”即人类、宇宙本源(真理)的根本体认,以思想、学术影响当代与后世,成为“传教之人”,即“改造人类灵魂,净化世俗风气的精神导师”。毛泽东在后来的施政中,推行文化大革命来净化世俗风气,大概也是有想当圣贤动机的。‘圣贤,乃百代帝王’可谓文人的最高追求,何尝又不是政治家的最高追求?
能成为‘百代帝王’者,古往今来唯有哲学、文化能当此任。秦始皇能与孔子、老子平起平坐吗?不能,秦始皇的出名还靠焚烧孔子等诸子的书出名。秦始皇的名头还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的‘雪’,不如解读‘为圣人学之道’。
毛泽东作为政治家的资本,在于哲学。在哲学领域中,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及军事哲学理论,是最有分量的,毛泽东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其实质还是中国哲学的具体运用。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一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实践者,是一个有勇气的中华文化创新者。在与时谐行的哲学境界上,毛泽东远远超越了他的老乡曾国藩,所以毛泽东的成就与功绩,远远高于曾国藩,这是哲学带来的境界。子曰:“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强国之路的理论有许多,种什么瓜(理论)结什么果(实践)。
读诗词必须注重题解,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赏析】
有人说,对《沁园春雪》的讲解历来有两个难点:一是如何理解诗人关于“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批判;二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究竟指谁?这是不对的。对《沁园春雪》的解读,最难的是《沁园春·雪》中的‘雪’的题解,运造气氛需要景象,‘学’是抽象字器,‘雪’是自然景象,xue音一统‘学、雪’两个字器,子曰:“(《诗》)成象之谓干,效(《易》)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诗词的境界,决不是玄之又玄的东西,通过理论学习,可以解决诗词阅读、创作两方面的意境的问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这三句话的中心字在‘雪飘’,此‘雪飘’实指‘学之广矣,学之泛矣,无所不包’。用感观器官感觉得到的‘雪’隐喻‘学’,可以因时造境,意境更加开阔,气魄自然宏大。阅读者可以顺速融入‘天地茫茫,纯然一色’的自然景色中,这比用抽象的‘学’来造境巧妙多了。“冰封”寓意‘自然规律隐藏在表象之下’,“雪飘”语音“唯有‘学习’能让之浮现,让自然规律为人们所广泛运用”。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雪之泛’一“望”无边,犹如‘学之泛’ 一“望”无边。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大雪之河’犹如冰上行走,履步维坚;隐喻‘学之大成’ 犹如冰上行走,履步维坚。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学之善’犹如‘银蛇之舞’,好比圣人有‘唤醒天下万物,还世界以洁净’的愿望,“欲与天公试比高”隐喻‘积极入世,拯救天下苍生’的抗争精神。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晴日’表达了对天时的尊重,表达了对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敢教日月换新颜’是毛泽东的政治理想,政治离不开哲学,‘敢教日月换新颜’也是毛泽东的哲学境界。
诗词的上半阙,由‘学’开头,学理论、学实践、学哲学、政治、学军事、学居危思安,尽管难,却终于看见了曙光。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学景’,对“‘学’国风光”作总评;救世之学的美,“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行文到此,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此‘惜’含‘惜、昔’两字,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紧扣“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实质都是指缺乏救世哲学,这五位历史人物的引出,志在传神地表现武功、哲学、文学的功能,隐隐约约表达了诗词作者对‘圣贤百代帝王’的向往。也为下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埋下伏笔。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什么是诗言志?者就是诗言志。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至于‘风流人物’具体指谁?从个人角度,指词作者本人;从历史高度,指一代更比一代强;从哲学角度,指革故鼎新乃不可抗拒;从政治角度,表达了钢铁般的坚定的意志。
学有‘善’之学,学有‘悟’之学,学有‘赢’之学,学有‘射’之学,毛泽东笼而统之,具体‘画象’为‘山舞银蛇’;圆‘学’之道在‘驰骋’,圆‘学’之道在纳‘象’为‘本’,毛泽东笼而统之,具体‘画象’为‘原驰蜡象’,好个‘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何谓善学?毛泽东仅仅抓住‘学、善’两音,‘善’巧化为‘沧桑’演化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云: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确有搞文学、哲学的天赋,对‘雪’可谓情有独钟。学问不在文凭,学问确需悟性。
后记一:
‘意境’一词,出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合并“意象”、“境界”两词则为‘意境’。‘意境’客观存在。‘意境’的名词解释却很麻烦,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名词是理论的基石,‘意境’一词不能求解,基石则不牢靠,俗语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意境’的哲音‘yijing’,最大的字器是《易经》,最实用的字器是‘宜今’。
后记二:
既然谈到《易经》,我们就以《沁园春·雪》为例解读‘诗词意象’的名词解释,这实际是高二课本中涉及的诗词理论鉴赏短文《解意象,品诗歌》的深度阅读。
毛泽东《沁园春·雪》实在是‘雪、血、学’归于‘xue’音,本词从‘学’的意境入手,必须要找个‘自然景物’借喻,借‘学、雪’谐隐来帮忙,赋‘学’于‘雪’,可以造像、可以比兴,‘万人敌的学’有多宽泛、雪景就有多宽泛,‘万人敌的学’有‘仁者见只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雪景就有‘仁者见只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上闋就‘象’上说,是雪景的实写谓之‘象’,是‘学’的虚写谓之‘意’,从阴阳学来看,隐藏的才是实质的,哲学家、政治家就需要究里,就一般老百姓来说,雪景系其最熟悉的景色,容易引起文字思维的感觉,有利于发掘内在的东西,有的人一辈子玩不转这里面的道道也可抚慰其性灵,对文学之事有向往之情,这就够了,故《系辞》说这种‘意’与‘象’的‘两仪四象’错综其变的文理是“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圣人之学,毛泽东早就心向往之。所以下闋以圣人角度来评千古一帝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只是英雄,离君子万年的圣人还差一大截。这段就是实写‘学问’了,不过这个实写学问,却隐藏了主动词‘学’,这就是制作隐语内在的句式剖析了,“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正常句式是‘学秦皇汉武?惜其略输文采。学唐宗宋祖?惜其稍逊风骚。学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惜其只识弯弓射大雕。”藏头去尾、倒装、为‘求象以藏志’而依据音而变动字器,都是隐语制作的基本特征,道家、练家子称其为‘抱残守缺式’。当然,隐语的制作,这只是最肤浅的知识,往深里说‘拆字拆音’、易理等,那才叫真学问。
为什么‘学、雪’会是同音字,那是语音思维早在六千年前没有文字的时候就这么定下来了,当时还没有文字呢!易理依辩音结果造字象,专门干这类事。所以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这大概是孔子学问是‘敏而求之’的正解吧。
要更深理解意象,请看我博文《认识诗语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