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与珍妃那段难以割舍的恋情
李恒昌
从社会发展趋向与执政君主的关系来考量,大清帝国时代实在是一段不可思议、令人费解的历史。一方面,封建帝国日益腐朽衰败,并最终走向完结;另一方面,清代诞生了很多堪称英明、有所作为的君主,不像历史上其他朝代一样出现那么多昏君。在大清朝为数不多的不争气的皇帝中,光绪皇帝是最值得研究的一个。这其中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行为,尤其是他鲜为人知的精神和情感世界。
姓名:爱新觉罗·载湉
网名:光绪帝
生日: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
属相:羊
星座:狮子座
血型:不明
职业:皇帝
任职时间:1875年—1908年
享年:38岁
大老婆:叶赫那拉氏
小二:瑾妃
小三兼知己:珍妃
最得意的事情:戊戌变法
最失意的事情:甲午战败
最不幸的事情:被慈禧囚禁
最痛心的事情:签订《马关条约》,失去爱妃
最大特长:忍辱负重。
光绪皇帝的“知”:一个无以把握的世界。
思亘古如斯又峳忽闪现,谁的惊愕能深究它?
光绪皇帝是被不可感知的命运推上皇帝位置的。作为一个亲王的儿子,论说他是和皇位无缘的。四岁那年,当朝皇帝同治去世。由于同治没有子女,他本人生前也没有选定法定继承人,光绪在事前没有任何预兆和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慈禧太后选为同治帝的继位人,从而成为清朝第11任皇帝。慈禧太后为何会选择他?第一考虑肯定不是为了家国大业,而是便于她操纵和把握。因为他是慈禧的侄子兼外甥。
光绪即位时,严格来说还不满4岁,纯粹属于学龄前儿童,对一切都茫然不知。据说,被选为皇帝的接班人,他的老爸和老妈也感到意外。他被人抱进皇宫的时候,还在熟睡之中,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时的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更不知道当皇帝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样的命运在远方等待着自己,就像大海里一根脱离大船的木舵,随着海浪的起伏而飘荡。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光绪都是生不逢时的。一方面,大清帝国垂垂老矣,内忧外患,面临国破家亡的严重危机;另一方面,独断专行、心狠手辣、腐朽守旧的慈禧太后矗立在他的面前,像愚公家门口的那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如果光绪像刘阿斗一样,是一个根本没有思想的人,或者他像历史上有些皇帝一样,甘当傀儡,根本就不在乎什么,那也无所谓了。问题就出在他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这就注定有悲剧要发生了。
光绪皇帝一生只活了38岁,还不到不惑的年龄就告别人间,其中在位时间34年。历史上多数皇帝的职业生涯,是享受权力和幸福的过程,对于光绪皇帝来说,当皇帝的34年,却是度日如年、心灵受尽摧残的过程。光绪当皇帝大致可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他读书阶段,也是他接受慈禧训斥的阶段;第二段,是他亲政的阶段,也是尝试改变些什么的阶段;第三段,是他被囚禁的阶段,也是一生中最黑暗的阶段。
光绪是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正式即位的。那时他虽贵为皇帝,实际上只是一个“拿钥匙不当家的丫环”。从4岁开始登基,到17岁“亲政”,整整13年时间,光绪只有两大任务:一是听从慈禧的训斥和摆布,二是读书和学习。在那样的环境里,从物质层面来说,他什么也不缺,唯独缺乏的是与人的交流和爱。他在孤独中长大,没有童年的欢乐,没有父母的疼爱。独特的生长环境,造成了他内向抑郁的性格,也使他观察和认识世界有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光绪是6岁那年背上书包上学堂的,学堂不在杏林,也在高墙之内,地点就是毓庆宫。虽然好玩是光绪孩童时代的天性,读书学习不是他的内心所愿,面对读书生活,他曾哭过、闹过,但在学习上他是有幸的。一是他非常聪明,一旦入门,很快就掌握了要领。二是他遇到了两个好老师。一个是翁同龢,署侍郎,内阁学士,一个是夏同善,内阁侍郎。两人是同科的进士,认认真真地对他进行了帝王教育。
光绪皇帝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重要的是浸淫骨髓的“仁爱”思想。何以为证?他15岁时的一篇“作文”很说明问题。光绪十一年,15岁的他,写了一篇御制文,里面有几句话。初步显示了他“仁爱”思想的光辉。他说:“必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爱之深,故忧之切,忧之切,故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有如此认识,对一个尚未亲政的年轻皇帝来说,实属可贵。
不仅如此,他还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当时社会的巨大贫富差距。他在诗歌《围炉》中写道:
西北明积雪,万户凛寒飞,
惟有深宫里,金炉兽炭红。
在他读书学习期间,国家发生了很多大事,他注意在高墙之内倾听。这些大事包括:一是左宗棠击败阿古柏,阿古柏自杀。对俄谈判取得胜利,大清朝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区。 二是慈安太后突然去世,从此慈禧一宫独裁。三是中法战争爆发,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这一切,他都看在眼里,装在心里,内心慢慢生长着一种做一个爱国爱民的君主的力量。
在那个闭关锁国的时代,他不是冷眼隔洋看世界,而是基于摆脱落后局面、振兴国家的强烈愿望,非常迫切地了解世界得情况,以及世界上其他地方究竟发生了什么。驻美公使张荫桓自美归国。他急切召见他,询问国外情况,让他撰写考察报告。后来他又索取驻日公使参赞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彻夜通读,对日本明治维新很感兴趣。他还认真研读了冯桂芬《教邠庐抗议》,立下了改变中国积贫积弱面貌的壮志。
由此可见,光绪皇帝的“知”,是带有一定“民本”思想的“知”,是以“仁爱”为核心的“知”,是具有一定开阔眼界的“知”。在那个时代,不算先进,但至少能跟上时代要求,不算保守和落后。如果按照他的思想和思路发展,大清帝国一切都由他说了算,中国的历史可能会改写。
光绪皇帝的“意”:为何意志难以决定行动?
求知行合一,桎梏究竟在何处?
源于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光绪皇帝是个有想法,也有一定意志的人。然而,无奈他的跟前有一座大山,挡住了他的去路。这座大山太高了,也太坚硬了,让他既不能翻越,也不能搬掉。这座大山就是慈禧太后——中国封建制度最顽固、最强硬、最臭不可闻的代表。
光绪皇帝是27岁开始亲政的,然而,家国大权依然掌握在慈禧的手里,自己不过是一个摆设。在很多问题上,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有着不同的看法、想法和办法,但他只能发出微弱的声音,好似一个人在角落里“喃喃”,几乎没有什么效果。
事实证明,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是持不同立场的。
甲午 之年,日本蓄意发动战争,对大清朝廷是一个严重考验。是战,是和?朝廷分为两派,慈禧主和,光绪主战。长期以来,光绪皇帝在与慈禧太后的较量中,表现得一直比较软弱,当外敌入侵的时候,却表现得比较强硬。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他的爱国精神。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借口保护侨民增兵朝鲜,蓄意挑起中日战争。光绪皇帝当即看穿日本的狼子野心:“倭人肇衅,挟制朝鲜,倘致势难收束,中朝自应大张挞伐。”随后,光绪皇帝责成李鸿章不要贻误军机,利用这次机会,狠狠打击日本人。他还直接命令朝鲜牙山南路叶志超与进入朝鲜北部的清军夹击侵朝日军,算是早期的“抗日援朝,保家卫国”。
当其之时,国家财政吃紧,军费紧张,然而,自私自利、不顾大局的慈禧太后却经常挪用军费,去扩大颐和园的规模。光绪皇帝得知这一消息后,不好发作,只能偷偷命令李鸿章停止“暗渡陈仓”。遗憾的是李鸿章对他的命令置若罔闻。
很快,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光绪皇帝不得不耻辱地批准签下《马关条约》。当天,他痛哭了,发奋了,他要求全军上下戮力一心,痛除积弊,兴革自强。然而,他的发奋依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的加剧,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要求变法的呼吁,使光绪皇帝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不变法就是死路一条。然而,变法无异于革大清帝国的命,等于革慈禧太后的命,也等于革自己的命,真正变法何其容易。然而,他决心已定,为了国家的振兴,他把个人的利益和荣辱置之度外,义无反顾。
这天,他终于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冒着生命危险。他说:“太后若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这句话,他说得大义凛然,说得理直气壮,说得气壮山河。在这场进步与倒退、保守与改革的较量中,慈禧太后表示了妥协。
于是,变法在光绪皇帝的领导下启动并展开。中国历史阴霾密布的天空终于露出一线光明。
戊戌年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三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事诏”,决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诸方面实行变法,旨在挽救中国危亡。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成为决定因素。他很快对维新派主要人物作了恰当的人事安排,允许康有为专折奏事,并任命他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以让他们便于上奏,提出变法方案
变法如火如荼地进行,短短100天时间,光绪帝颁布了100多条新政命令,几乎达到他“亲政”之后历年的总和。
一切都似乎向着有利的方面发展,然而,光绪皇帝想错了,他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他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底线。很快,慈禧太后就采取了措施:发动政变。
一切都变得血雨腥风。八月六日,政变发生。光绪皇帝被囚于瀛台,新法被废除,慈禧太后第三次训政。参与变法的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康广仁等人被杀头,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张荫桓发配边疆,徐致靖被永远囚禁。历史上第一次按照光绪皇帝意愿操办的家国大事,就这样以血淋淋的局面宣告终止!
世人都说,思想决定行动,意志是不屈的力量。然而,在光绪皇帝这里,有思想却为何不能行动,有意志却为何被人禁锢?
光绪皇帝的“情”:千古难觅一知己。
点苍台白露冷冷,遮蔽处可有人行?
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构成的世界,同历史上其他皇帝一样,光绪皇帝的人生自然也离不开女人。
从身边的女人来考察,光绪皇帝是可悲的。因为,他始终生活在慈禧太后的掌控和阴影里;因为,他的皇后叶赫那拉氏也是慈禧太后为了便于控制他为他专门所配,相貌极其丑陋,而且没有丝毫共同语言。但是,他又是幸运的。因为,她的身边有一个真正的知己——珍妃。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光绪皇帝的一半是珍妃。
珍妃又称恪顺皇贵妃,生于1876年,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人们一般习惯按她曾获封的珍妃来称呼她。我喜欢这个称呼,因为里面包含着珍贵的意思。珍妃是1889年入宫的,那年她13岁,被封为珍嫔,同时被封的还有她15岁的姐姐。但是,光绪皇帝格外喜欢珍妃,不仅仅因为她长得漂亮,也不仅仅因为她更有才华,因为只有她才能听懂自己的“心音”,也只有她肯为自己“献身”。
光绪皇帝“亲政”之时,每日凌晨寅时上朝,午时退朝还宫,只有干活的份儿,没有决策和发言的权力,工作生活得极其辛苦,也极其窝囊,心中也有诸多不畅。这时候,正是珍妃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他那颗缺乏关爱的心灵注入了一线清泉,使他在漫漫人生旅途,增加了几番快乐、几多信心。
珍妃曾被慈禧太后打入冷宫,长期过着被软禁的生活,而自己的男人光绪身为皇帝,却爱莫能助。对此,珍妃没有丝毫怨言,而是给予他最大的理解和最坚定的支持。不仅如此,即便她最终的死,也是为了光绪所进行的最后抗争。
当时,英法联军就要进攻北京,皇宫上下处于一片慌乱之中。这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珍妃和慈禧太后发生了有史以来最激烈的较量。
事情发生在准备逃难之时,慈禧太后对珍妃说:‘洋人要打进城里来了。外头乱糟糟,谁也保不定怎么样,万一受到了污辱,那就丢尽了皇家的脸,也对不起列祖列宗,你应当明白。’这话话说得非常坚决,意思是“你是个累赘!”
珍妃愣了一下说:“我明白你的意思,我从来不曾给祖宗丢人。”
太后直截了当地说:“你容易惹事!我们带你走不方便。”
这时候的珍妃已经出于愤怒了,她站起来,大胆地说:“最不方便的应该是您。您老人家可以避一避,那样更有利于皇上坐镇京师,维持大局。”
珍妃这话,已经完全抛开了自己的安慰,是在替皇上说话。或许,她已经想到了所产生的效果,然而,她依然这么做,这是怎么样一种难能可贵啊!
珍妃这句话,犹如一把利剑,深深地刺中了慈禧太后的痛处。她是不能容忍这种挑战和反叛行为的。于是,她把那只老手一挥,宣告了珍妃的命运。就这样,珍妃被活活地投进了井里。投进井里的珍妃最后一句话是:“皇上,来世我再报答你!”
珍妃被太后投井,光绪皇帝是什么心情,人们可想而知。哀莫大于心死,悲莫大过无声。大概自从珍妃死后,光绪皇帝的心就已经彻底死了吧!
世人说其人生不幸,多为三大不幸。然而,后人总结光绪皇帝的一生,却有八大不幸。从无爱,到国难,从珍妃被害,到无儿无女。这是怎样的人生悲剧?世人多说光绪皇帝无能,可是,处在那种漆黑如铁的环境里,即便“有能”,又能怎样!
2010年12月22日
楚平王为何掉包儿子的漂亮未婚妻
揭秘卫灵公鲜为人知的同性恋生活
揭秘齐襄公为何迷恋兄妹乱伦生活
揭秘周幽王为何独独喜欢冷美人
揭秘殷纣王后半生为何性格严重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