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桓专鲁
1.三桓是这样练成的
前面我们讲了春秋时期的几个霸主。争霸还是在周天子的名义下,争当家里的老大。诸侯再强大,也只是一方的霸主。称霸的先后有七个诸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但是在诸侯称霸的同时,新一轮的变革又开始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人新人换旧人。在诸侯国的内部,也开始了大臣替代诸侯的动向。所以东周时期不仅是王室衰微,政由方伯。在诸侯称霸天下的同时,诸侯国内部,也照着诸侯替代天子控制政权的葫芦,画着大夫取代诸侯的瓢。也就是在诸侯争霸的同时,在一些诸侯国内,大夫又架空了诸侯,成为实际的掌握政权的人。而他们一旦掌握政权,周天子的天下就预备着变颜色了。因为诸侯不管怎样还是尊王的,至少在名义上是这样,周天子毕竟是姬姓天下的大宗、正宗,他们只是在这个格局下争当老大。但是诸侯国内部的变革,情况就不一样了。一方面宗法制度已经破坏,另一方面,他们与周天子的关系就更远了。而他们一旦掌握国家,就彻底不跟周天子玩了。接下来,就进入了战国时期。春秋时期争霸,基本上是讨伐不灭国,所谓兴废继绝,把灭掉的国家恢复,把断掉的祭祀再传承下去。还比较绅士,比较贵族,重礼义,讲城信。但进入战国,就是以灭国为主要手段,以一统天下为主要目标,所以,进入战国以后,周王室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
这其中最标志性的三个事件:三桓专鲁,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我们先来看三桓专鲁。
三桓专鲁,“专鲁”是指掌握和控制了鲁国的政权,不允许他人染指或插足。“专”的意思是独自掌握和占有,鲁是鲁国。“三桓”指的是三个宗族。那三个宗族?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形成的三个宗族,所以称三桓。
三桓的“桓”是说他们都出自鲁桓公。
鲁桓公大家应该还记得,我们在前面二次提到,一次在讲篡弑的时候,鲁隐公代替年幼的弟弟姬允做了国君,弟弟长大后,公子挥来挑拨,要帮助鲁隐公杀掉姬允,做一个真正的国君,鲁隐公拒绝了,说他正准备把国君的位置还给弟弟,自己正在营建一个别墅养老,等别墅建好了,就准备让位,于是这个公子挥就去弟弟姬允好里搬弄是非,说鲁隐公为了做国君正准备把他杀了,小兄弟害怕,就答应公子挥去替自己把哥哥杀了。结果,把一个好哥哥、好人杀了。公子允继位,这个公子允就是鲁桓公。
然后,鲁桓公带着夫人访问齐国。结果发现夫人文姜给他戴绿帽子,与她的哥哥齐襄公私通。鲁桓公发现后,又被齐襄公弄死,那个死的有些窝囊的鲁国国君就是鲁桓公。
鲁桓公死后,他的嫡子继位做了国君,他的另外三个儿子则形成三个宗族。这三个宗族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互相支持,抱团取暖,最终掌控了鲁国的国政。
我们这里再回顾一下周公创立的宗法制度。在诸侯国,国君这一系是大宗,从周公那里延续下来。国君的亲兄弟就要分封到采邑,或在国君身边做官,形成小宗。具体到鲁桓公,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庆父、同、牙、友。庆父最大,是为孟,孟仲叔季,这是排序。周人是讲血缘,讲等级,兄弟大小很有讲究,不像英语,哥哥弟弟都是brother,姐姐妹妹都sister.周人不行,如果分不清大小,整一个缺心眼。不仅要分大小,还要分内外,比如堂兄、表兄、内弟,如果分不清他们的意义,在周人的宗法社会里是没有混的。庆父为孟,是长子,但他的母亲不是正夫人,因此,没有资格继承君位。老二同是文姜所生,文姜是鲁桓公的夫人,因此被立为太子,后来继承国君的位子。做了国君就成为了实际的老大,不仅是国君而且也是家长,做了家长就是家中同辈的老大,因此,庶兄庆父原本是哥哥,却被这种宗法制度弄成了弟弟,鲁庄公的弟弟,改称仲,这个弟弟其实比哥哥年长。老三牙称叔,叫叔牙。最小的友为季,称季友。
太子同做了国君纳入鲁国的正宗、嫡系,或大树的树干。他的三个兄弟分封,成为小宗、旁支或三个树枝。庆父、叔牙、季友分别成为三个宗族的始祖。这三个家族必须有自己的标识,这个标识就是氏。春秋时期,贵族称氏就是这个原因。大家都是姬姓,称姓不能摆明你的身份,而称氏则一下明白你的出处。鲁桓公是国君列入了嫡系,太子庄公也列入嫡系,是鲁国的正宗大宗,而他们三个宗族则分列成氏,这三个宗族必须有自己的称呼,宗族的称呼命名并没有一个特定的模式,多数是以居住地命名,这样容易辩认。比如,住在东门就称东门氏、住在西门就称西门氏。也有的以职业来命名,比如掌管书籍,称籍氏,还有干脆以数字命名。鲁桓公的三个儿子选择了长幼排序作为氏。长子庆父形成的家族称孟氏、三子叔牙这一宗称叔孙氏、四子季友这一宗称季氏。
可能大家注意到了,为什么老大、老小称孟氏、季氏,而老三称叔孙氏?
这是因为叔牙犯错误了。因为犯错误,被剥夺了他的氏族宗主、掌门的称号,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叔牙被剥夺了政治权利,他的儿子替代他成为宗族的宗主家长或掌门,因此,称叔孙。这是有故事的。
什么错误使叔牙被剥夺政治权利?这一定是在重大的根本问题上。在那个时候什么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就是路线问题,在路线问题上,他表错了态,站错了队,在重大的原则问题上与国君不一致,因而被剥夺政治权力。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就是关于立储、立太子。
周朝的国家是家族的国家,嫡长子作国君,其它兄弟分封或在朝廷做官。也就是说家长担任国君,兄弟、叔伯亲戚担任大夫,这样,国君既是家长又是国君,兄弟既是大夫又是兄弟。因此,废立太子就不是国君一个人的事,而是家族的事儿,是家族的事儿,家族成员都有发言权。如果立的太子不合规矩,家族成员是可以不支持的。为了赢得兄弟的支持,鲁庄公在病重时,把叔牙找来,讨论一下谁能做国君的重大问题。他为什么不问庆父呢,这里另有原因,他问叔牙,谁可以做太子。
叔牙说:“父死子继,兄死弟及,这是鲁国常规。现有庆父,可为嗣君,您担忧什么?”
鲁庄公有四个儿子,公子斑、公子开、公子申、公子遂。这四个儿子都不是夫人所生,即都不是嫡子,因此,存在选择太子的问题。鲁庄王本来想听听叔牙的意思,看看他支持哪个公子。没想到,给他的选择题变成了问答题。叔牙根本就不按规矩出牌,直接给出了要辅佐庶兄庆父的态度。这是鲁庄不能容忍的,而且非常的厌恶。于是在没有人的时候,他召来小兄弟季友,问季友的态度。
季友说:“就算死也要立公子般。”鲁庄公实际上也正想立公子斑。为什么,因为他比较喜欢子斑的母亲。这也有段故事。鲁庄公所以没有嫡子,也许与这个故事有关。
鲁庄公年轻的时候,曾经在一个地方修筑一个高台,人有站在高台看风景的嗜好。站在高台上居高临下,很是享受。今天的人们也很喜欢登上东方明珠或金茂大厦观看城市风光。那时的贵族就有这个嗜好。
鲁庄公为了满足这个嗜好,就建了一个高台。鲁庄公建的这个高台正好可以看到一个大夫的家。这个大夫称党氏。在高台上,鲁庄公不仅看到了风景,还看到党氏的大女儿长得有意思,漂亮贤淑,就十分喜爱,想要跟她入洞房。
虽然是国君,人家女孩子也不会这么容易答应,而且越是身份高贵,越要慎重,有教养的女孩都是这样的,这个称之为孟任的女 孩是鲁国大夫党氏的大女儿,讲究礼仪,不愿没名没份的与男人发生关系,于是就闭门不见鲁庄公。
有些事就是这样,孟任越是不理鲁庄公,鲁庄公越是想要跟她进洞房。国君还是有杀手锏的,为了娶孟任,鲁庄公承诺要立孟任为夫人,如果有儿子,就立为太子。这样孟任心里就答应了,但怕鲁庄公说话不算数,就让庄公“割臂盟公”,即割臂出血,与鲁庄公歃血为盟。
鲁庄公一一照办,然后孟任跟鲁庄公进了洞房。
孟任嫁给鲁庄公之后,生了公子斑。
按照鲁庄公与孟任的盟誓,应当立她为鲁国夫人。但是,鲁庄公失约了,他并没有立孟女为夫人。因为有些事是他决定不了的,庄公的母亲文姜为他选择了自己的表妹,即文姜的侄女,或者说她的情夫兼哥哥的女儿哀姜做了夫人。
应了那句俗话:强扭的瓜不甜。看样子庄公不喜欢这个夫人,因此,夫人哀姜也没有给他生儿子,随哀姜嫁给庄公的哀姜的妹妹生了一个儿子名开。
孟任没有做夫人是鲁庄公决定不了、或者有困难的,但公子斑做太子他还是可以做的,他已经二分之一违约,他又想二分之一履约。因此,他征求二个兄弟的意见,本来就是想立子斑为太子。季友的态度让他很欣慰,但他也担心叔牙的态度。就对季友说,“刚才叔牙想立庆父,怎么办?”
做国君的哥哥有难,做兄弟的季友就得帮他排忧解难,于是他以庄公名义命令叔牙在针巫氏家中待命,然后派人强迫叔牙喝毒酒,话说得很客气:“你喝了这个酒,可以不杀你的后人;不然,你死了,你的后人也将被杀。”
叔牙选择了饮毒酒而死。
叔牙死了,季友立叔牙之子叔孙惠伯继承他的采邑和爵位,做了叔孙家族的家长或掌门人。叔牙这一宗也就称为叔孙氏。
庄公死,季友立太子般为君,季友辅佐。这个时候,老大庆父在干什么,庄公生前为什么不与他商量商量?或许庄公知道他从根上就与自己不一心——他正忙着在与弟媳——庄公夫人哀姜偷情。与哀姜私通,就想立哀姜陪嫁的叔姜的儿子开。于是,在庄公还没下葬,太子般尚未正式即位时,庆父让一个叫荦的马夫杀了子般。
这个荦是个养马人,正好与子斑有过节。斑长大后,喜爱梁氏家族的女孩儿。喜欢就会常来往,有一次,公子斑去梁家看他的女朋友。正好发现这个名叫荦的养马人从墙外戏弄梁氏女。看到有人调戏自己的女朋友,而且是一个下人,斑大怒,就用鞭子抽打荦。
这件事传到了鲁庄公的耳朵里,鲁庄公听说后这件事后,提醒公子斑说:“荦很有膂力,应杀掉他,不能打完后就放了。”
公子斑还没来得及找机会杀了荦,鲁庄公就去世了。庄公去世,庆父就利用这个矛盾,让荦杀死了子斑。看到斑死了,季友感到当时没有讨伐庆父的实力,只好出逃到陈国。
庆父如愿地立了情妇——鲁庄公夫人哀姜的妹妹的儿子公子开做鲁国国君,是为鲁闵公。
庆父立闵公之后,还是觉得不爽,因为妨碍了他与哀姜私通偷情,因此,也就是第二年,庆父又与哀姜合谋,派人杀害了鲁闵公。
杀了鲁闵公,庆父打算自立为君。但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鲁国人根本不接受,想杀庆父,季友听说这一事件后,是可忍,孰不可忍,利用国内的民怨,立即从逃亡地陈国返回,立鲁庄公另一庶子公子申为鲁国国君,是为鲁僖公。
庆父的阴谋失败,其行为又不得人心,遭国人驱逐,鲁国待不下去了,他就到逃奔莒国。季友怕他生事,而且杀了二个国君,罪不可赎,就贿赂莒国,让他们把庆父押解回鲁国,莒国答应了。庆父被送回,季友派人杀庆父,庆父要求允许他流亡国外,派大夫奚斯去向季友说情。
季友不答应,奚斯只好回见庆父。坏消息是不以直接对人说的,何况是要命的坏消息,于是,奚斯回到庆父的住处,到了院子门口就不再走了,扶着院子的门痛哭。哭声传到了庆父的耳朵里,庆父听出是奚斯的哭声,心里明白,他的求请没有成功,于是自杀而亡。
庆父出奔莒国后,哀姜在鲁国也呆不下去,出奔邾国。哀姜不守妇道,与庆父私通,还是庆父连弑二位国君的从犯,受到普遍谴责。决心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齐桓公听说侄女哀姜与庆父淫乱危害鲁国,就从邾国把哀姜召回杀了,然后把她尸体送归鲁国,陈尸示众。鲁釐公求情后,对哀姜仍以国君夫人之礼下葬。鲁国历史上有名的庆父之乱才最终落幕。
三桓中,孟氏的始祖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叔牙虽被逼自杀,但季友或者说鲁国人比较厚道,他们的后人并没受到牵连。由于受到小叔季友的呵护,庆父死后,庆父的儿子公孙敖,也称穆伯继承了庆父在家族中的地位。孟氏、叔孙氏、季氏家族相互支撑共同发展起来。期间,由于季友的缘故,季氏更强势一些,发挥的作用也更大一些。
但中国社会或中国历史有这么一种现象,父亲在世时强势,儿子或继承人往往得不到锻炼,或被父亲的光环笼罩,最后往往远不如父亲在世时的名声与威望。
季友死后,他的继承人却少有记载。按照宗法制的一般玩法,其后人在政坛上应当渐行渐远。最终淡出政治。但这个时候,这种玩法已经过时了。
进入春秋时期,周天子衰弱,各国间的国际结盟、所谓拉帮结派成为流行,各国为了生存与发展,需要不断地调整外交政策,而行使外交活动主要是一些大臣。于是这些常参与国际时务的大臣开始重要起来。周人是一个讲人情讲人脉的社会,常常参与国际事务,熟悉外国的情况,自然就有了国际人脉,很多事情往往就与这种国际人脉有关。于是乎,参与国政的大臣重要并发展着,使其家族与自己的政治生命不断延长,最终形成家族势力。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楚国曾形成若敖家族;晋国发展出六大家族;齐国有国氏、高氏;宋国有华氏;而鲁国也就有了三桓。三桓的形成,包括其它国家大家族的形成,往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第一个首先要是王亲或君亲,否则不可能形成大族。第二个家族中往往有出色的人才,尤其是家族形成的初期在诸侯国政治上发挥大作用。第三个发挥作用又往往是辅佐年幼的国君,而常常因为国君年幼因而角色重要、作用重大。还有就是在立国君问题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人是有继承制度的,立子立嫡不立庶,立嫡以长不以贤。也就是说,国君虽然很多儿子,但只能立嫡子,嫡子中谁是长子立谁。一点不会乱。但是,进入春秋以后,就有点乱了,这个乱往往是国君没有嫡子,大家都是庶子,立谁不立谁,就容易出问题。在这个时候,家族中的长辈,即前任国君的兄弟往往起着关健作用。而由于新立国君受到这个叔伯的帮助与恩惠,往往会比较听他的,比较依靠他,于是这个叔伯常常起重大作用。
鲁国在鲁庄公时,没有了嫡子,围绕着继承人,作为前国君的兄弟的三桓发挥了作用,最后季友辅佐公子申做了国君。公子申即鲁僖公的三个叔伯形成的三个家族也开始发挥作用。
但是,周人是任人唯亲的,亲不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周的国家也是家国,国君既是家长又是统治者,大夫既是兄弟又是大臣。所以,鲁庄公时期,庄公的兄弟庆父、叔牙、季友掌握重权,并排除国乱,立了公子申做了国君。鲁僖公即位以后,他也有自己的兄弟。按照亲亲的原则,他也要重用自己的兄弟,毕竟兄弟要比叔伯和堂兄弟亲。兄弟比堂兄弟、叔伯亲,就要掌更大的权,周朝的政治就是这么玩的,这样不断地以血缘亲疏淘汰身边的人。鲁僖公的兄弟斑、鲁闵公虽然已被庆父所杀,但他还有一个兄弟,公子遂。
因此,庄公子遂开始步入鲁国政坛。公子遂因家住曲阜东门,因此,他以东门为氏,又因为他死后谥号为襄,排行为仲,所以也称襄仲或东门襄仲。子遂或东门襄仲进入政坛,客观上就形成了与三桓家族的政治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