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之《英雄项羽·李清泉》笔记(1至10集) 百家讲坛项羽全集

英雄项羽·李清泉博士(国家行政学院)

英雄项羽01·立志图秦·李清泉·2011.04.10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410/100378.shtml

百姓心中,有一个词叫盖棺定论。一个人当生命走到尽头,才能更客观地看他的一生。司马迁遇到困惑,盖了多少年还不好定论。这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当时流行看法,胜者王侯败为寇。追杀项羽的汉军将领竟然将项羽尸体分成五块,惨可以想象。但项羽波澜壮阔的一生,怎么看都是英雄。他创设了一个标准,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给项羽一个高的礼遇,青史留名,文天祥有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管谁都会走向生命的终结,官大钱多,再向老天借五百年,不可能。司马迁做到了让项羽留名青史,他还用本纪来让他留名。其中本纪记的是三皇五帝,项羽没做帝王。司马迁充分地肯定了项羽的地位。第二种他给项羽极高的评价。他感慨说:“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于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司马迁认为他太不得了,项羽也起义,在诸侯中,不算突出,他却成了诸侯总首领,三年内,把强大秦推翻了。还把秦始皇的基出分给十八个诸侯。秦不好灭,统一后,苦心经营,想建立万世基业。“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按华山的标准来建造,可见秦朝威猛,同时,严密布防,“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带领自己的团队,将大秦推向了灰飞烟灭的境地。所以司马迁说,这种人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项羽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司马迁在思考,真找着两个原因,项羽与众不同的是:一是体貌特征。二是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这两点影响了项羽的成功。体貌上,身高八尺,力能扛鼎,一米八以上,力气大得惊人。项羽自己说,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是夸张。足以看出自信。司马迁说另外一个特点,重瞳子,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也有说这是一种病的,叫重瞳症。如果一个人有两个瞳孔,太可怕了。史书记载他瞪眼的威力。说他带着二十八骑突围。汉军大将追上项羽时,项羽回身瞪着大声骂,他吓得呆了。赤泉侯,看到的是红色的重瞳子。更可怕了。幸亏战马赶快跑,跑了十几里,否则他完蛋了。冷兵器时代,这样的相貌能震慑人。还在于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司马迁用一个字来形容项羽“暴”,爱发火。另外也指他爆发力,威猛与顽强。司马迁还分析说,“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如果不是苗人的后代,为什么这么暴呢?远古时三苗传说是蚩尤的后代,曾逐鹿中原并大获全胜的蚩尤被黄帝封为兵主。今天说是战争之神。并把他描绘在军旗上,希望将士像他一样英勇。司马迁总觉得他像三苗人像。出生在楚国,曾是三苗生活区之一。所以他认为项羽可能流传着三苗人的血液。今天至于项羽是不是重瞳子,我们看不见,是不是三苗后裔,也无从考证。但是他的性格影响人生道路,应该有科学道理。我认为还有一点是项羽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与抱负的人。从小立志图秦这是最重要的。蒲松龄曾有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上联就是项羽,有志气有理想,所以创造了破釜沉舟的奇迹。

项羽为什么痛恨秦呢?2242年前,前232年出生在江苏。贵族,爷爷时是楚赫赫有名的大将。八岁时,项家获得更大的提升。项燕打了胜仗,打败了李信的二十万大军,意义不凡。当时是战国末期,秦始皇统一在即。六国中四国灭亡了,只齐国和楚国了。齐没有战斗力,而楚国是人们希望所在。但是楚国内人们都不自信,感觉到秦越来越强大,我们能行吗?项燕胜利得辉煌,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三天三夜疯狂追杀,把李信打得大败。大战后,项燕成了第一大英雄。项氏家族也成了楚国生存的最大希望。人们都敬佩他们。项羽也获得了更大的注意力。他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秦再次派军进攻,项燕身亡。楚国灭亡了,项氏家族贵族地位消失。项羽也成了亡国之民。时代地位变化影响极大。那时起,项羽立志图秦,要重振家风。国仇家恨,概括得了。

项羽成为英雄是因为他执著,追求着努力着。这个过程中,立志图秦的理想在三个方面影响了他:

一是引导了他的人生努力方向,项羽一直和叔叔生活在一起,项梁也想起兵,却看不到希望。估计自己没戏,把希望放在项羽身上。请人教项羽文化,不想学,项梁也不强求,干脆让他学武术。请人教剑术。几天后不练了。项梁生气了,骂他了,文文不学武武不练,总要独立走上社会呀,不学习,没本领怎么生存?项羽说了,学剑术,只能对付几个人,我要学万人敌。就是兵法,项梁一听高兴,有志向。这点还是值得肯定的。学万人敌是图秦的理想决定的。学万人敌,指挥的本领是理想对人生的引导作用。我常想起,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心服有涯随无涯,殆已。放到今天更实用,今天是知识爆炸时代,一个人不可能学全,需要有理想有目标,将有限生命放在理想上。

第二个影响是打造他的坚韧不拔精神。人的坚韧来自理想。能不能自信,能不能执著最重要。老子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楼靠的是基础,参天大树也是手指头一样的小树一天天长起来的,得经过风雨的考验。项羽正是秉持这样的信念。项羽与项梁为逃避仇人,逃到吴中,成了当地名人,生活变好了,但是,他们没忘理想,项梁项羽,“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常常偷偷来考察身边的子弟,有没有可培养的价值。为什么用兵法,就是想起兵反秦,当务之急是军事。

第三点影响是打造了他一往无前的勇气。像《潜伏》里余则成,我们看到的是勇气与毅力。有追求的生活。项羽也是如此。能把困苦化成精神与勇气。这在项羽二十三岁时得以爆发。秦始皇南巡到会稽时,还没回时就在半路上死了。项羽当时看到,就说“彼可取而代也”。项梁听到赶快捂着了,要灭族的。当时秦是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正是这种情况下,项羽才敢呀。他凭的正是霸王之勇。当他们立志图秦时,机会终于来了。看下集。会稽起兵。

英雄项羽02·会稽起兵·李清泉·2011.04.11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411/100759.shtml

(由于国仇家恨的影响,项羽从小就树立了图秦的理想,并且十四年如一日地为了这个理想坚持不懈的努力。直到项羽二十四岁这一年,终于等来了一个蓄势待发的机会,那就是席卷全国的秦末农民大起义。二十四岁的项羽与叔父项梁趁势带领八千名反秦义军登上了历史舞台。大泽乡起义吹响了反秦起义的第一声号角,作为大泽乡起义的第一人陈胜,之后建立了张楚政权,这成为秦末农民起义的精神家园。项梁项羽起义后,也准备与陈胜会合,然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陈胜突然被杀,想投奔陈胜的项梁和项羽两人,顿时束手无策。经范增的指点,项梁茅塞顿开,在义军中树立了楚怀王这个领导核心,这样他们反秦就师出有名,底气更足了。然而就在项梁和项羽反秦大业风生水起的时候,项梁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致使自己兵败被杀,本期节目带领我们拨开层层历史迷雾,跟随国家行政学院李清泉博士一起走近一个与众不同的项羽,一个震撼我们心灵的项羽。)

前209年7月,秦朝征用九百人去渔阳守边,这些人到大泽乡时,遇大雨,下了二十多天,人们天晴后赶路,按时到达不可能。只能靠走,赶不到,按法律得处死,这点严格,有一个人突出,叫陈胜。史载,当年他受人雇佣,当长工,到累了,几人休息一下,他脱口说了,苟富贵,勿相忘。说完,旁边人都笑他。做梦吧?有饭吃就不错了,有什么富贵?陈胜叹息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他有理想抱负。古今凡成大事人都是胸怀远大理想,这是普遍规律。陈胜想找一个人商量,吴广,是老乡。吴广厚道。陈胜觉得与他商量或许会想出办法。只一条路,死路一条。不过坐以待毙、逃亡、起义三种死法而已。想逃逃不掉,抓住死得更惨。起义,豁出去了。民不惧死,耐何以死惧之?不如索性反了。最终把秦带队的都尉杀了,宣布起义。这就是大泽乡起义。天下云集响应。百姓都跟着起义了。

秦朝上下布置,通报全国。项梁项羽生活的地方也传到了。政治敏感的殷通听到后,觉得秦要完了。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殷通觉得天下都沸腾了,自己命悬一线了,快完了。“诸郡县苦秦法,争杀长吏以应涉。”百姓都起来,杀掉郡守和县令,殷通觉得战火还没烧过来,一旦烧过来,他首当其冲。考虑后,他干脆来个起义得了。或许能保住性命。于是他找到项梁商量。和项梁商量,至少三个考虑:一是觉得项梁有反秦之心,项梁积极网罗人才,他应当知道,听到风声,他意识到项梁是最好的伙伴。二是想利用他的军事才能。起兵就得有战将,他掌一定的兵权,带兵打仗,他不行。项梁项羽是名将之后,他开诚布公地说自己要起兵,让他做大将。三是项梁有社会影响力。官方的影响上他大,但是反秦不靠这个,靠百姓拥护。在吴中,形成了一定势力。项梁的暗势力不可小视。项燕后代在社会上影响力大。项燕作为楚大将,有功于楚,并对士卒好,百姓崇敬与感激。基于这三点,殷通请来项梁。

项梁做出决定,出乎意料。要斩杀殷通。心生一计,和殷通讲,让我和桓楚为大将,英明。我们结合,起兵没问题。殷通觉得高兴。项梁说,桓楚不好找,躲进了深山,据我知,项羽应该能找着他。项梁说,项羽在屋外,我去问项羽。交代几句,时间紧,进屋内,一剑斩杀殷通。项羽说,没问题。于是项梁回到屋内,跟殷通讲,项羽确实知道桓楚,但他担心,空中无凭,桓楚不来。殷通一听,这样让项羽来,我写亲笔信。请进项羽。礼毕,殷通准备工作,项梁吩咐下手。郡守府哗然。斩杀了百十人,所有人吓趴下来了。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项梁与项羽把亲朋故旧召来,这是他们走上历史舞台的一第一战。这可以看出项羽的勇猛与出手敏捷。

有人视诛杀好友为不仁,不该杀人家。有人视诛杀同道为不义。殷通本想起兵,也是反秦,不是相互残杀吗?有人视直面风险为不智。现在单独起兵在郡守府里杀郡守不明智。但是我们说,这三点讲得通,但是历史凡是大人物,考虑问题与我们不一样:大信念;大勇气;大战略。一,大信念上,立场鲜明态度坚决,项梁项羽不要看表面上与殷通交朋友,但是他们心中永远融不到一起。殷通是秦统一天下的既得利益者,而项梁他们是受害者。他们交往无非是为生存与发展,是权宜之计。当革命风暴来临时,不能含糊,得有坚定的立场与信念。二,大勇气上,有胆量,敢于面对风险。项梁与项羽与殷通有交往,对郡守府的兵力等都有所认识,他们感觉有风险,但是他们可以控制局势。如果没做前把什么都想周到,不成功不做,那什么也做不成。许多事是探索中去做。三,大战略上,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虑。考虑得长远,这是战略思维。项梁想得多,看着是突然决定,其实是战略判断。只有杀殷通,才能得民心。只有杀掉郡守才能表达立场,才能与人民站在一边。只有杀殷通才能彰显项家影响。楚人尊重项家,如果跟着殷通,楚人会笑话。杀殷通才能占领先机,当时天下如干柴,先下手能占领先机,获得更多民心。杀掉殷通,会占领战略至高点。所以项梁当仁不让,的确也获得巨大收益。部队发展到六七万人。

范增出现,当时七十多了。范增常有奇思,从没出过家,但是想出山了,想辅佐项梁。此时,项梁正召开军事会议,研究下一步该怎么办呢,范增看到大家的慌张,他分析,“陈胜败固当”。陈胜当败。大家惊奇。范境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原因是当年楚和秦没多少恩怨,秦灭六国要遭报应。楚怀王被秦扣,楚恨之入骨。天下人都明白,六国最恨秦的就是楚。天下人都在看楚国人。陈胜应立楚人为王,不应当自立呀。你是项燕的后代,你也得立楚王后代。我觉得陈胜失败有自己的原因。但是这话有效果。打消了人们对陈胜死的顾虑。范增一说,大家会感到悲伤少了。也指明了起义军的方向。义军要的是真楚王。三也让项梁部队成了义军的核心一支。陈胜不死,项梁不过是起义军中的一支。现在如果立了楚王,就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味道。名正言顺,事则成。项梁找楚后人,找到了熊心,放羊呢。楚怀王的孙子。于是熊心被带来了大营,封为楚怀王。

项梁犯一致命错误,是什么呢?这是骄兵,必败。战争复杂,得时刻警惕,不能大意。项梁仗着优势骄傲,忽视了强大的敌人章邯。项羽才把章邯打得大败,就是这位章邯,对项梁来了突然袭击。叫衔枚而击。含着小木棍,防止发出声音,人和马都戴上,可以突然袭击,所以,秦大将章邯带着大军杀向项梁,疯狂砍杀,把项梁打得大败,项梁也殒命。这对义军是塌了顶梁柱。项羽将以独立姿态走上历史舞台。看下集,横空出世。

英雄项羽03·横空出世·李清泉·2011.04.12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412/100618.shtml

(秦朝末年,在陈胜、吴广起义的大背景下,项羽跟随叔父项梁也起义了。然而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时,叔父项梁突然战死疆场。项羽一下子失去了自幼就为他遮风挡雨的叔父,不得不一个人面对未来的风风雨雨。然而就在项羽准备化悲痛为力量痛击秦军的时候,有人却趁机夺了他的兵权,这背后一刀更使得项羽空有一颗图秦之心,却无从施展。那么究竟是谁夺了项羽的兵权呢?接连遭受打击的项羽又是凭借怎样的智慧重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呢?)

人生总难免风雨,是早来好还是晚来好呢?我觉得是早来好。穷的孩子早当家。项梁死时,这支义军四部分,主力是项梁带领。另三支由项羽、刘邦、吕臣带领。他们都觉得没法打了。迷茫时,熊心觉得是好事。熊心做了楚怀王后,许多遗老来了,手下就有一堆旧臣,日子红火了。过得相安无事。这时,无事生非了。几个旧臣跟熊心说,没奔头,你是假的怀王。权在项梁那儿,你得抓回权力来。熊心一开始还批评,没项梁能有今天吗?人性弱点是软耳朵,说多了,就有感觉了。熊心想也对,心中就有了夺权想法。他没动。项梁一死,熊心就想机会来了。第一时间跑到彭城,把项羽与吕臣的兵权收走了。要重整三军,理由正当。封吕臣为司徒,表面另有重用了。刘邦封为武安侯,接着带领原来的部队,而项羽没兵权也没封赏了。夺了项羽兵权,熊心觉得没问题了。

(从楚怀王后来的表现看,他不是一个缺少智慧的人,然而在夺取项羽兵权这件事上,却显得心胸狭隘很不理智。因为消灭强大的秦国,还急需项羽这样的猛将。那么楚怀王不以项羽为主将,又任命何人呢?)

项梁的人他不用了,自己的人都是遗老遗少,头痛。一天,齐国使者高陵君显来了,和楚怀王说,前不久,齐王派我来出使,路遇项梁的使者宋义,问是不是要拜见项梁?宋义跟高陵君说,别走快,我预测项梁可能兵败,否则你到了,他败了,不是找死吗?事实果真如此,他惊出一身冷汗。从此,高陵君佩服宋义。跟楚怀王说,有先见之明,还不懂兵法吗?我听说你选上将军,这个值得考虑。楚怀王大喜过望。于是召来宋义,侃侃而谈,潇洒,宋义成了上将军。楚怀王封了上将军,应该得意吧?但是他抓了权,天下形势对他有利。一是军事上,秦章邯犯了致命错误,判断楚地兵不足忧。项梁都被干掉了,朝北去了赵。于是章邯去攻赵了。这是错误的。他没搞明白,忽略了兵家胜负评价的基本标准。有没有有效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毛泽东说过。人还在,就会卷土重来。人失光了,土地也会失去。消灭对方有生力量,保存自己是重要的。章邯只打败了一路,其他三路还在,怎么不足忧呢?事实是这些人消灭了秦。第二个错误是忽视了攻打楚国的战略意义。熊心是名义上的义军领袖。如果灭了楚怀王,楚军就成了散沙。战略作用完全不同。正因为这种错误让楚得以喘息。政治上,秦是赵高专权,离心离德,乱杀忠臣良将。大臣都不敢说话。因为赵高天天杀人呢。大吏贿赂赵高来保自家身家性命。天下都被吓晕了。这样的朝廷哪有凝聚心与战斗力?

(虽然秦朝内忧外患,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公元前208年,秦军大将章邯击败项梁领导的楚军后,又北上击败了赵国军队,并把赵国君臣包围在巨鹿。赵国危在旦夕,只得派出使者,向楚、齐、燕等国求救,那么楚怀王作为当时反秦义军的领袖,他究竟是如何平衡救赵和灭秦这两大任务的呢?)

楚怀王看到了,制订战略,一要派力量北救赵,赵派使者来求救了,邯郸打下来了,赵歇被围,危在旦夕。怀王应该表示一下。楚怀王不能无动于衷,应该救。他也看到,秦主力在赵,不消灭,秦不灭,早晚都得打,在赵打,更有利,所以,北上救赵。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楚怀王目光也远,秦内腐败,咸阳空虚,派人西攻秦,说不定打下秦。同时进行。后人研究,楚怀王的这个战略符合当时的形势。正因此保证了推翻秦。人一生不用做多少大事,一件就够了。

战略定了,下边选人哪。秦主力得宋义去,西攻秦讨论激烈,有不同意见。最后,形成共识,西攻秦不能猛打,从彭城到咸阳,硬打困难。打着仁义的旗号去,百姓对秦暴政都有看法,攻心为上。目光瞄准了刘邦,五十多岁,仁义著称,叫他去吧。当刘邦定下来去时,项羽终于说话了。项羽表态,我愿意跟沛公一起共同进关。哗然。他太狠了,杀人太多。一次项羽把襄城拿下来,活埋了全城的人。这个评价有道理,但也不绝对,当时攻下城池,集体抵抗,满城百姓遭殃,刘邦也做过。楚怀王还是没让项羽去。我觉得还有另一个原因。他对项羽还是不放心,控制在自己手中有把握。合兵一处,将来不好办。这时项羽低调。为国效力,不安排讲不过去。楚怀王就决定让他跟宋义北救赵。项羽心情抑郁,北上救赵,到安阳不走了,停了四十六天,冬冷,战事紧急。打宋义,为什么不走?应该与赵里应外合呀。宋义一听,笑,说打仗我斗不过,但讲策略你没法比。项羽说,这是机会呀。宋义说,我是这样想的,先让秦赵打,等他们累了再去,省力呀。赵胜了就不必打了,赶快西进。头功不能白送给刘邦。但项羽说了,强秦斗新赵,胜负没悬念。赵失败,我们没内应,没希望呀。宋义说,你挑战我的权威呀?如果再像老虎一样猛,我就不客气,斩之。项羽没面子,不说了,走了。

(面对楚怀王的排挤和打压,项羽既服从又心不甘,然而为了尽快实现灭秦的夙愿,项羽屈尊做了宋义的副将,并且积极地为宋义献言献策。可是宋义不懂军事,又从未领过兵打过仗,最终两人发生了严重的分歧。那么面对宋义的傲慢无理,项羽又是如何应对的呢?这里体现出项羽怎样的智慧呢?)

项羽起了杀宋义之心。这时,他也有足够理智,看看目前军队是听谁的。他并不想搞乱军队。军中就造了声势,宋义不恤士卒。徇私舞弊,给自己谋私利。给儿子安排工作,到齐做相。我觉得是找高陵君的。宋义非社稷之君,仗没法打。一看,许多人同情他,和他立场一致。支持宋义者少。时机成熟,于是他走进宋义大营,宋义一看,正要说话,项羽一剑斩了宋义之头。跟大家说,谋反楚,楚王阴令斩之。大家不吭声,心里清楚,两人间的恩怨。不过大家也觉得宋义不咋的,不如跟着项羽。整个军心稳定了。派桓楚向楚怀王汇报了。说宋义如何……

(此处四分钟视频有问题,以后更新)

英雄项羽04·破釜沉舟·李清泉·2011.04.13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413/100423.shtml

(项羽破釜沉舟,一举成名,成为威震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以四万军队打败三十万的强大敌军,在这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中,项羽充分展现了他炉火纯青的兵家智慧以及让人高山仰止的英雄魅力。

项羽之所以被称为反秦英雄,关键在于指挥了巨鹿之战。在这场人数相差悬殊的战役中,项羽凭借破釜沉舟的勇气背水一战,最终以少胜多,全部歼灭秦军的精锐部队。巨鹿之战成为中国战争史甚至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还给后人留下了以一当十、破釜沉舟这两个颇有气势的成语。后世人谈起巨鹿之战往往认为,勇气是项羽战胜强大秦军的关键。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在这场生死存亡的决战中,项羽充分展现了他炉火纯青的兵家智慧以及让人高山仰止的英雄魅力。那么巨鹿之战的来龙去脉,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项羽战胜秦军的秘诀又是什么呢?让我们拨开层层历史迷雾,跟随国家行政学院李清泉博士一起走近一个与众不同的项羽,一个震撼我们心灵的项羽。敬请关注《英雄项羽》第四集《破釜沉舟》。)

项羽杀了宋义,获得上将军职位,统领三军。但是他同时也把自己陷入别无选择的境地。杀宋义时说他非社稷之臣。轮到你,怎不能也靠不住吧?得拿出绝活来给人看看,只能前进,不能后退。项羽清楚,面对的敌人不一般,当时态势可以概括成十二字:冤家路窄;力量悬殊;张网以待。章邯杀死过项梁,那是他的仇人。可是从章邯角度呢,曾跟项羽打过,被项羽打得大败。章邯也不服气。当时是准备不充分,现在要报仇。二是王离,爷爷是王翦,著名大将。十六年前,王翦打败项燕,项燕身死。现在两个孙子对阵。历史多彩,是因为巧合。两人心情复杂。项羽想报仇,王离也想弘扬爷爷的光彩。这是冤家路窄。力量悬殊上,王离的边防军当时不得了,蒙恬建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边境不稳定。派蒙恬修了长城,并建立了这支军队。能把胡人打到七百余里外。有作战经验。现在被二世抽过来,还有章邯的二十来万,史称骊山军。这是敢死队。曾到关东剿灭义军。这支部队也是威猛。项羽才四万,刚入伍,新兵。四万对三十万,经验也没法比。张网以待上,人家做了准备。当时布局,王离围城,章邯在漳水,中间有运粮的道路,这是围点打援的布局。项羽没到赵国时,许多诸侯北上救赵了。都在巨鹿北边。章邯应该挡着诸侯呀,结果他跑到南边,奇怪。原来,他们知道项羽这人肯定决战来了。北边诸侯不足为惧。章邯就等着项羽来了。我们兵多,来吧。

(在巨鹿周围对抗强大秦军的并非只有项羽所率领的起义军,其它各路诸侯军也纷纷赶来助阵,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们见到了秦军的强大阵容后,都成了江湖上的街头艺人,光摆花架子作壁上观,各自保存实力。那么面对秦军这块硬骨头,势单力薄的项羽该怎么办呢?)

怎么打呀?项羽想,可以打。得先解决两点:要让战士兴奋起来,战士本来畏战,士气一矮怎么打?所以得鼓励士气。再者,项羽觉得王离与章邯一旦形成合力,切断联系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他的两点考虑。项羽的计划就是,攻取甬道,以弱示强。他发现两人间脆弱在甬道上。找薄弱环节攻断。他派人率两万军攻取甬道。消灭了一股章邯的力量。这是初战。兵家重初战,初战必胜。小时我们赶集,看到卖布的,都是粗布的,卖布的一拽,开了,我拽不了,觉得奇怪。后来发现,他们的尺子有刀片,切了一个口,才拽得开。我认为项羽取得初战胜利的效果,一是鼓舞了士气。士兵觉得仗有希望打。二是激励了诸侯。北边救赵的诸侯人多,但是胆小。胜利后有人找上门,说打得好。这是陈馀,有名声。项羽与他说,你回到巨鹿后,骚扰王离,让他重心移到北边。与项羽间就多了巨鹿城的割裂。我们就可以实施对王离的打击。陈馀答应了。这就有了合作伙伴了。三是迷惑了章邯。项羽攻取甬道,章邯应该恼,但他没恼。攻下来薄弱处没什么了不起,看来他胆小,不敢和我决战。

(由于项羽是杀了宋义怀王才被迫封他为上将军的,所以项羽处于一个没有任何外援、没有任何退路的境地,再加上宋义此前耽搁了四十六天,军中后勤粮草不足更是问题。同时秦军围困巨鹿已经有三个月了,巨鹿随时都有可能被击破。情势危急之下,项羽究竟是依靠什么来力挽狂澜的呢?)

王离忙活陈馀了,章邯放松了。项羽觉得背后进攻,有可能胜利。得快,不能让他们合起来,还得勇。他第二步计划就是:破釜沉舟,以快制敌。召来大将,让他们宰牛,犒劳三军。吃够,凌晨开始渡河,决战。于是率领大军渡河,天刚亮,项羽让所有将士向河站立,把锅碗等砸了,把船沉了。将士不知道就里,人们纷纷议论,项羽动员。他讲三点,一是明确战斗重要意义,我们胜秦完,我们败我们完。天下诸侯都在看呢,要高度重视。二是人活一世,要做事,生死何惧,要有精神状态。三是表态,我永远和大家在一起。说完,大家明白了项羽用心,只有胜利才能生还,没有退路。齐呼,愿意共存亡。这就是破釜沉舟。之后,项羽觉得劲差不多了,摩拳擦掌,奔向巨鹿背后,打了九次硬仗,连战连捷。王离被俘。苏角战死。史书上对这个场景有形象描述。“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手下兵都是一顶十,高叫兴奋。诸侯兵都吓得哆嗦。这是友军,那秦军呢?这就是一种精神力量。与王离战酣时,章邯不信。章邯率军救援。正这时,项羽收拾完王离了,正向南杀,章邯一看,气势汹汹。不妙,赶紧跑。项羽一路痛杀。解了赵围。

(虽然巨鹿解围了,秦军撤退了,但是秦朝大将章邯带领着剩余的二十万人准备卷土重来,如果项羽继续强攻,胜负依然未卜。事实上,项羽并不是总会来硬的,这次他采取了智取的战略,那么项羽最终是如何给秦朝主力以致命一击的呢?)

第三阶段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章邯撤走后,清点人马,有二十多万,项羽追过漳河,面对面扎下营寨。他看到了,不做困兽之斗。不能逼上绝路。他感到逼急了,会遭到顽强抵抗。所以休息一下。两人心情不同。项羽是胜者自居,诸侯都跪着拜见。一战威震诸侯。他成了各路诸侯的上将军。章邯呢,后勤跟不上,秦朝廷派人来责怪章邯。赶快决战呀。章邯以为是二世不了解前线状况,就派手下汇报。司马欣见不着二世。有人说,在前线作战不知道家里,是赵丞相专权,见不着二世呀。跟章邯说,没法了。没稳固的后方,最要命。这一点,被项羽知道了,好办。叫陈馀写信,和章邯说,状况我了解了,看看白起,蒙恬,谁有好结果?不如向我投降。这一说,章邯也派使者来谈。项羽觉得不是时候,章邯对秦有幻想,再打两次,章邯的幻想破灭了。再次派全使者来谈,项羽就答应在殷墟合谈,划上句号。收复章邯了。项羽树立起在诸侯中的地位。后人评价时说,“首难者虽陈涉,灭秦者项王也;入关者虽沛公,灭秦者项王也。”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领着少量的杂牌军竟然彻底打败了数倍于自己的秦朝精锐部队,这无疑是项羽的天才之作。大秦帝国由此只剩下了苟延残喘,再也无力重整旗鼓。那么项羽在这场战争中,给后人留下了怎样的智慧启迪呢?)

今天这场战例,可以有三点启示:一是人要有勇敢精神。人生社会国家民族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有挫折。得讲究技巧,缺少不了的是勇气。否则只能停留在书面上。项羽有再多方法技巧,没有勇气也不可能创造那么多奇迹。二是要重视团队。集体的力量不可小视。同样一群人,之前与之后不同,原因在破釜沉舟中团队的力量在于凝聚了人心,一致的目标与理想。这是非常关键的。三是抓薄弱环节。要想事半功倍,得抓薄弱环节。面对纷繁的事物,瞄准薄弱环节,才行。项羽抓住几个薄弱环节,才以少胜多。项羽灭了秦和战略力量,前边的路怎么样?听下集。

英雄项羽05·鸿门风云·李清泉·2011.04.14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414/100714.shtml

(谈起楚汉之争,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鸿门宴了。自古以来,人们对项羽最终没有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一事有过无数争执。有人认为项羽不杀刘邦是因为心太软,也有人认为项羽身边出了内奸。然而很少有人关注,鸿门宴是如何吃起来的,刘邦和项羽又是如何走到餐桌前的,因为这才是了解鸿门宴的关键。那么鸿门宴的来龙去脉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鸿门宴上,项羽真的是大意放走了刘邦吗?让我们拨开层层历史迷雾,跟随国家行政学院李清泉博士一起走近一个与众不同的项羽,一个震撼我们心灵的项羽。敬请关注《英雄项羽》第五集《鸿门风云》。)

项羽破釜沉舟的勇气消灭了秦的力量,当项羽在北方杀得热乎时,刘邦在干什么呢?熊心曾派二人同时出发或救赵或征秦。刘邦是苦差,他的任务是从彭城去攻咸阳,这路不好走。不过刘邦有特点:顽强的意志,比项羽大二十四岁的刘邦屡败屡战;灵活机动,能打就打,不能打就逃,攻不下城就绕着走;善于收复人心,攻心为上。这三个特点导致了他成效显著。一年后,真进了咸阳。开心极了。因为楚怀王当初曾约定“先入关者为王”,这天下诸侯都知道。刘邦就带着张良樊哙溜达,一进咸阳,就晕了。没有想到人世间有这样的奇珍,华丽让人叹为观止。刘邦想不就是图个荣华吗?享受一把吧。当年碰到过秦始皇的车队,大丈夫当如是也。应验了,没想到坐到了秦始皇的宝座上。他这心思被樊哙知道了,问他是想当富翁还是想有天下?当然是天下。劝你别住了。这都是晦气之物是灭亡的见证。得还军霸上。刘邦不高兴。这时,张良看出来了,和刘邦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张良一说,就听了,还军霸上。

(远在千里之外的项羽,听说刘邦已经攻下了秦朝的都城咸阳,也马不停蹄地赶往咸阳,准备与刘邦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然而这时候的刘邦,已经心生异志,想独享胜利果实。他的一个不友好的举措,让项羽勃然大怒,这个原本可以化解的小误会,最终竟然升级为兵戎相见。那么这其中的来龙去脉,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时,鲰生说了一番话,有人说是他名与姓,有人说就是小把戏。他说项羽可不得了,天下诸侯都臣服呀。封章邯为庸王,封地在关中,来了你就当不成了。慌了,怎么办?那不简单,把函谷关一关,万事大吉。刘邦不冷静了。就派兵守了函谷关,就拉开了鸿门宴的序幕。项羽来了。一看,关上有大旗,一问是刘邦的人,项羽高兴呀,自己人呀。赶快开门,迎接楚国上将军,守城人说,沛公有令,所有人不许进关。项羽怒了。想,刘邦不得了,谁敢对抗我呀?我消灭了那么多秦军,否则你怎么进关?派黥布攻关,打了下来。项羽带大军进军关中,走到鸿门时,扎下军队,要兴师问罪。

项羽一怒,刘邦没感觉到,但是曹无伤敏感了。肯定要和刘邦打了。打过程中,刘邦不能胜,我只是死路一条。想得很多。他就干脆主动一点,到项羽这儿来告状,表忠心。告了三条:①欲王关中,这个客观,想当关中王倒也合法,顺着项羽说;②欲使子婴为相,这是捕风捉影,子婴是秦二世侄子,是秦始皇孙子。投降刘邦,刘邦没杀他。交给了执法官处理。但是说让他做宰相没有的事。项羽更生气了。秦是他仇人,生气。③珠宝尽有之。这是胡诌。造册封存了。项羽听过怒了。曹无伤得意地走了。关中一怒是第一口气,这是项羽的第二口气了。火上浇油的是范增。范增是为项羽着想,跟项羽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当年贪财好色,但进关后,都不爱了,说明他有想法,有志气,这点务必高度重视。范增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古代人有意思,说成大事的人有气,一般是紫气,是天子气。范增想告诉项羽刘邦可能有吞天下之心。刘邦想做天子,就跟项羽说,急击勿失。赶快消灭,别留后路。是不是项羽就开始设宴会了?项羽不会通过鸿门宴这样的小手段来对待比自己弱小的刘邦。他发怒时说,旦日飨士卒,为我击破沛公军。这是他的打算。

(此时在军事上拥有绝对优势的项羽,怎么会容忍刘邦独享胜利果实的行径,然而刘邦毕竟是自己的战友,自己如果以强凌弱恐怕让天下诸侯笑话。曹无伤的密告,正好让项羽找到了以战争手段打击刘邦的理由,蒙在鼓里的刘邦危在旦夕。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刘邦的救星意外出现了,这个人同时也就成了项羽命中的灾星,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又为什么要救刘邦呢?)

项羽想通过军事来消灭刘邦,这是军事机密。但这时,泄密了。是叔叔项伯。项伯之前没人提到,是不是亲叔叔,不得而知。但是出现后,项羽的人生命运在走下坡路,许多不利都是他导致的。项伯不担心刘邦,担心张良。当年他杀人,张良救过他,现在是报恩时,于是,到刘邦大营找到张良,赶快走。张良就问他,为什么呀?明天一早,要打了。张良晕了,不知道什么原因。高人在于关键时的理智冷静并准确判断。首先他认定是真的,其次能救刘邦的是项伯。这两个判断让他与刘邦一起演一出话剧。一捧杀二拉拢三诉苦,跟项伯说,来救我,当年没看错人,值。我和刘邦关系也一样,我能不救刘邦吗?如果不救天下人会笑话我。这样吧,我说一声,等我,不走,我们算仁至义尽了。项伯信了。项羽打击的不是张良,让张良告诉刘邦,这是没有原则的。见过,跟刘邦一说,刘邦也是晕了。问一下关系,第二步,拉拢项伯。立刻摆下宴席,招待项伯。交待得清楚了。刘邦后悔不得了。派兵守什么关呀?现在是考虑怎么办了。刘邦采取更有效一着:约为婚姻。做亲家吧。项伯高兴呀。这是高抬呀。感觉与刘邦更是一家人了。刘邦一看,达到了。第三步,诉苦。有针对性,刘邦和项伯说,派兵守关,不是守项羽。关中盗匪多。不看好对不起呀。不信,明天去咸阳看看,算不仗义。项伯一听,今天就说,保证明天不进攻你,明天一早赶快去,向项羽说一声,可能就过去了。他回了项羽大营。刘邦冒了大汗。急呀。当时刘邦两种选择:一是走为上计,现在跑或许能逃掉。二是直面项羽。这是生死之举。这是最难时。刘邦再三考虑留下来了。刘邦此时也是一种勇敢。

(鸿门宴前,刘邦在军事上对项羽构不成任何威胁,所以项羽没有必要非得杀死刘邦。他们之间矛盾的焦点是:刘邦能否放弃先攻入关中的大功。当刘邦决定去鸿门谢罪的时候,已经明白无误地表明了他的态度,所以刘邦的活命已经是必然的了。那么鸿门宴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筵席呢?这场筵席给我们的启示又是什么呢?)

刘邦去了,到了大营后,项羽不好意思了。因为项伯跟他说,不应该打击有功之人。当时项羽就承诺了。刘邦出现让他大吃一惊。否则他逃了。事实呀。刘邦看到表情,赶紧说,“臣与将军戮力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层层递进,刘邦摆低姿态。抬高对方。这是臣服。项羽怕软。这是第一步;再谈感情,我们一起打秦,战友情深。项梁死了,艰苦作战,天下人都知道。第三,谦虚,特没想到我先入关。不敢比功劳。刘邦早准备让项羽下台阶了,今有小人之言,不怨你,有人挑拨离间,解脱了项羽的尴尬。项羽下吧。直说了,都是曹无伤说的。后来刘邦直接杀了曹无伤。项羽还觉得不合适,几年不见,刘邦又这么真诚,大哥呀,来了,别走了,喝酒,搞几杯了,于是摆下了鸿门宴。可以看出,鸿门宴是项羽真诚地招待刘邦。宴会上有风雨,但是那是范增想杀刘邦,不是项羽想杀,项羽早就放弃了。所以,范增几次暗示,他都装看不见。项庄舞剑,项伯都挡着。樊咐闯进来,这是要命的事呀。但是项羽听说是刘邦的警卫员,高兴。说明项羽也看到范增想杀刘邦,所以觉得是好事,樊咐数落他,他都不生气。

后来刘邦找机会逃了,项羽都不追究。项羽四十万大军,不是刘邦想进就进,说明不是项羽想杀刘邦的。这表明,几人喝上酒时,就有惊无险了。可以看出鸿门宴是真诚的宴席。风险在之前,不在宴席上。

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如何规避风险,刘邦的风险不在宴席,刘邦在派兵把关,出发点是金钱美女,这是利益。无论人国家民族,许多风险在不能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如果正确处理好了,人生就少了许多风险。正视利益正视自我,我们才走得更加坦率。这是鸿门宴的重要启示。

英雄项羽06·裂土封侯·李清泉·2011.04.15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415/100521.shtml

(项羽入关后,与刘邦进行了第一次政治较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项羽尽管最终没有杀掉刘邦,但是刘邦在项羽面前的俯首称臣,也让各路诸侯都看在眼里。刘邦都服了,天下还有哪个不服。通过鸿门宴,项羽实实在在地掌握了对天下的控制权。鸿门宴之后,号令天下的项羽,率兵杀入了秦朝都城咸阳,最终实现了立志图秦的理想。由此项羽好像变了一个人,他由一个有勇有谋的、有进有退的将军,变成了一个大开杀戒的刽子手、一个目光短浅的短视者,最终把天下分给十八个诸侯王,又让项羽背上了分裂国家的历史骂名。那么项羽为什么没有把握住统一天下的机遇呢?他为什么要违背历史潮流而裂土封侯呢?

国家行政学院李清泉博士将从人性视角出发,带领我们一起走近一个真实的项羽,一个有血有肉的项羽。敬请关注《英雄项羽》第六集《裂土封侯》。)

鸿门宴上,项羽没杀刘邦,项羽在诸侯中的地位空前提高。之后,项羽接连干了三件大事:一是出了一口气,二是放了一把火,三是煮了一个人。曹无伤告状,刘邦说没那回事,项羽就说那就交给我吧。刘邦想,子婴命运会惨。但刘邦想无法抵抗,不能得罪项羽了,把子婴交给了项羽。项羽杀掉了子婴,出了一口气。项羽十岁爷爷死时就立志图秦,十七年的期待与奋斗,终于完成了心愿。子婴本想杀秦始皇,当年曾说“彼可取而代之”,但秦始皇已死,二世不在了,子婴只是替罪羊。子婴只当了十几天皇帝,虽有想法,想重振大秦,但历史没给他机会,只能成了替罪羊。第二是放了一把火。为什么要提他放火,为什么?太大了。毁灭性太强。烧咸阳三月不灭,把几代秦王建的宫殿毁于一旦,包括阿房宫。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让人无限遐想。《史记》记单是前殿是东西六百九米,南北一千一百米,比占地七万平米的鸟巢要大得多。可见当时凝聚了人民的心血。这段历史,让人感慨,火字,我们人类掌握利用火是重要的环节。有火才能度过漫漫长夜,帮我们驱赶狼豹。我们心中火是温暖与文明的象征。但是火无情,也是破坏文明的重要手段。第三是煮了一个人,这是韩生,是手下谋士。项羽进咸阳后,许多人劝他这是各路诸侯期待的,百二秦关,易守难攻,用两万可以抵抗百万军队的进攻。金城千里,固若金汤,沃野千里,这是张良的说法。是大粮仓,秦正是靠这统一六国的。项羽执意回彭城。这个韩生还是不死心,来劝项羽。项羽听了后说,我的想法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出来闯天下,现在好了,应该回老家看看,展示一下,否则没人看见有什么意义?这个理论一出口,韩生比喻说,楚人沐猴冠耳。有说是猴子洗了头戴了个帽子罢了。本质只是个猴子像个人样,心胸狭窄目光短浅。项羽哪能容忍?煮了。

(项羽不定都咸阳而执意回彭城这件事,固然有衣锦还乡的炫耀心理,但是更重要的是,项羽缺乏定都咸阳的政治上的合理性。因为怀王有约,先入关者为王,再加上项羽进入咸阳后的烧杀抢掠,更是让他失去了民心。失去了民心,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统治的基础,这使得项羽不得不离开关中这块易守难攻的宝地。但是当项羽准备回彭城的时候,他却突然改变了主意,想继续留在关中,那么项羽为什么要出尔反尔呢?)

项羽却停住了,他变理智了。此时看不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了。他发现自己不过是楚国的上将军,听楚怀王吗?要杀掉他吗?当时,项羽对楚怀王有意见,但不足以杀他。他不过是家仇国恨,不想杀楚怀王,他的力量决定他又不想听楚怀王的。当时六国贵族都有了地盘。唯一可以安身的是关中。这是被打败的国家。这里可以立足。他第一次有了王关中的想法。这时他走投无路了,刘邦先入关了,项羽觉得简单,让楚怀王收回,任命自己不就好了,把球踢回了楚怀王。于是派人去报告楚怀王。明着要官去了。楚怀王这时只说,如约。按原来说的办。先入关者为王,没买账。楚怀王制定战略时,就表现出大眼光。但是他选择如约就是选择死亡,后来项羽真杀了他,楚怀王用死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守庄守约是优秀的传统。子贡问孔子,怎么治天下,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百姓讲诚信,社会和谐了,就好了。去了下,先去兵,再去,去食,最终保留的是“民无信不立”。建立诚信体系,在传统中就可以传承,这是我们固有的。楚怀王觉得天下人都认可的,为什么要苟且偷生呢?项羽却气晕了。这里有三气项羽。一气是项梁一死时楚怀王一夺权,把项羽打入冷宫,二不让他征西,不给面子是三气。这个三气不能忍了。项羽形势变了,势力大了,还这样对待,项羽不能容忍。诸侯开会,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废约,废了当初的约定。“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是一个傀儡,没有功劳,凭什么做个约定就要守呢?第二是分天下,“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能安定天下的是诸位和我呀。得享受荣华,我们自己做主,一怒之下分给了十八个诸侯王。自己称为西楚霸王。这是裂土分侯。读历史,心理把握关键,项羽为什么裂土封侯?许多人认为是进咸阳后有三种选择,为帝为王为霸。我觉得这个综合华丽,有道理,但是不符合当时的人生路程。项羽是军事家不是政治家。他不可能分析排序。他这样做,是随着发展而产生的偶然选择。

(项羽是反秦英雄,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权力让他膨胀,让他一气之下把秦始皇一统的江山又给划分得四分五裂。因为项羽看不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进步意义,看不到天下百姓对和平的向往。那么项羽为什么不能顺应历史的潮流呢?他没有一统天下的背后原因又是什么呢?)

我们说,分析这个原因是心无天下。他虽然有理想,是立志图秦,有缺陷是出发点有问题。陈胜吴广起义是打破旧世界。他反秦是家仇国恨是复仇。他忽略了一个问题,他没有认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作用。贾谊说“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几百年诸侯间靠力量说话。只看军事力量。连年战事,百姓希望和平。所以秦始皇来了,受到了百姓的欢迎。百姓“莫不虚心而仰上”,但是没实行仁政,失去了民心,他执政有过。却统一有功。项羽推翻了秦,实现了理想,达到了最高点。没按天下意志选择符合潮流的重要原因。项羽是幸运的人,成功了。没陈胜吴广他图秦是空话,大潮把他推向了历史前台。当拥有权力可以成就更大成就时,他错过了。我常想,看待机遇,怎么看?没机遇不行,项羽的起落中可以看出,人生有两种机遇,一是显性机遇,看得见。中了五百万,这是显性的。我们追求这种机遇。这种机遇可遇不可求。二是隐性机遇。时刻在身边。与人交流时,老人回顾一生有许多遗憾,当初好好把握一下,什么都有。但都溜走了。实际人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身边有许多机遇,把握时,就会把人生引导到最灿烂的去处去。像牛顿,善于观察。项羽这么好的机遇他错过了。这是教训。

(项羽的裂土封侯,又让统一的天下沦落为四分五裂,诸侯分争的天下,使得芸芸众生再一次陷入到战争的灾难之中。项羽的这种做法,不仅违背历史潮流,也为自己的人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那么这个隐患又是什么呢?)

人世间最难公平。何况分天下?招来许多怨恨。项羽的功臣都得平衡。如果这些怨言是因为公平不好做到,可以理解。但是有两件事,导致了他的覆灭。这一是拱手让汉中,本想把刘邦封到巴蜀之地,再回来就难了。这时,张良要离开刘邦,想去实行自己的理想——复兴韩国。张良想复兴祖业,与刘邦辞行。刘邦给了许多金银财宝。张良没要,给了项伯。项伯觉得太仗义。张良说,看刘邦情绪不好,不让当关中王。和项羽说说,把汉中也给他算了。一说,项羽还真同意了。刘邦拿到汉中,过了秦岭就是。项羽看不出战略作用。二是秦将治秦。项羽不想当关中王了,把咸阳分三块,分给三个秦降将。章邯,董翳,司马欣。韩信说,这三人被百姓恨入骨髓。传檄可定。事实证明如此。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两个人,是谁?对项羽产生了什么影响?看下集。

英雄项羽07·痛失双杰·李清泉·2011.04.16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416/100381.shtml

(项羽一怒之下裂土封侯,将天下分封给十八个诸侯王。不管对分封的结果是否满意,谁也无法改变项羽所确定的天下格局,因为胳膊拧不过大腿,大家只能俯首听命。按理说,各路诸侯各回自己的封地,大家应相安无事、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然而由于项羽的分封不公,最终埋下了诸侯之间纷争的隐患,尤其是被封到边远地区的刘邦,更是心不甘情不愿。由此拉开了刘邦与项羽的人才之争,刘邦手下的汉初三杰,有两个都是来自于项羽的阵营,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投奔刘邦呢?项羽和刘邦的用人策略,又有怎样的不同呢?

国家行政学院李清泉博士将从人性视角,带领我们一起走近一个真实的项羽,敬请关注《英雄项羽》第七集《痛失双杰》。)

这些诸侯中最郁闷最想不通的是刘邦。他一万多人打到关中进咸阳,第一个进咸阳,应该为王呀,结果呢,被封为汉王。意味着他到更边远处做王。这是当王吗?发配还差不多。不高兴。刘邦想与项羽拼了。咽不下气。这时手下人劝他,萧何说得直接:“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到汉中为王有耻辱,但总比死强。现在没法与他比,现在不能硬碰。也给刘邦指出了前进的方向:“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到汉中为王的事,冷静看,远点没别的毛病。不如去,到那里,对百姓安抚,经营好,广揽贤才,时机成熟再收复三秦,不光是汉中王的问题。刘邦听进去了。当年什么都没有,我都没失望过,今天当汉中王,手中有兵有马,怎么反而对人生没信心呢?得忍下这口气。不管你怎样,谁能风平浪静,总有坎坷。刘邦变得乐观了,心胸开阔了。项羽反而不好意思了。项羽明白,没让刘邦当关中王,于情于理讲不过去。于是叫来刘邦,跟他说,我知道你当汉中王最缺少人才,肯定不够用,再给精兵三万,刘邦当然高兴。项羽还向各路诸侯发出号召,愿意跟去汉中的开绿灯,并赏赐。数万人追随了刘邦。

(在这些投奔刘邦的人中,有两个人被项羽忽略了,而正是这两个世间奇才,最终成就了刘邦的天下大业。一位是面对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天才韩信,另一位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初第一谋臣张良。那么韩信和张良,为什么会离开当时实力最雄厚的项羽呢?)

韩信当时在项羽手下当郎中,负责营内安全,可以看为警卫队长这样的角色。与项羽接触机会较多。常给项羽提建议,项羽从来不听。韩信郁闷,觉得没用武之地,总想寻找新天地。听说了,觉得是机会,于是找项羽了,我想去刘邦。项羽答应。项羽心想,赶快走,免得唠叨,几年后项羽才知道这是灾难性的。后来再讲旧情,后悔来不及了。如果失去韩信还是第一损失。另一个天下奇才失去,他还不知道。张良没打算去汉中,不是他看不上刘邦,问题在,张良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复兴韩国。家族历代为韩相,父亲爷爷做过五世韩国宰相。韩国灭亡,他们的地位消失。他的理想正是恢复家族的荣耀。他积极赚钱,兄弟去世后,他用凉席就把哥哥埋了。古代讲礼仪,尽管现在不是宰相,但毕竟是大家,草草安葬会落得笑话。张良有着,要刺杀秦始皇,秦始皇戒备森严,如果靠近刺杀,不可能。只能远处杀,找来大力士,做大铁锤,听说秦始皇要经过博浪沙,让大力士在高处,当秦始皇路过时,远投把秦始皇边上的车辆砸碎,秦始皇免于一死。张良被通缉。韩王成被封为韩王。张良觉得有机会了,这个韩国有许多遗留问题,所以暂时回到了彭城,张良到了彭城,发生出乎意料的事。项羽觉得韩王成没功劳,降为侯。把成杀了。这是十八个诸侯中第一个被杀的。张良彻底失望了。复兴韩国的梦想也破灭了。他觉得呆不下去。他跑了,投奔了刘邦。

(刘邦之所以取得天下,张良和韩信这两位世间奇才居功至伟。这两人成了刘邦善于用人的典范,同时也就映衬出了项羽的不善于用人。那么面对同样的人,为什么刘邦能用,项羽不能用呢?)

项羽一生多在打胜仗,多一个少一个不在乎,对人才不看重。刘邦勇敢力量顽强都比不过项羽,他走上历史舞台是靠团队的力量。一直陪他直到打下天下。他常常体会到团队的重要作用常常体会到人才的重要。他没门户之见。周勃是吹喇叭的。刘邦不会在乎,有才就用,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刘邦的人才中,有郦食其,原是监门,看门的。性格像范增,傲气,他看到刘邦,看出他的气质,觉得刘邦能成大事,有心追随,求见刘邦。刘邦不见也讲得过去,但是他敏锐地认识到这人肯定不一般。于是请进,让郦食其觉得温暖。当时刘邦在洗脚,郦看到不高兴,问他想消灭强秦不应该这样对待长者。刘邦赶快让到上座,频频道歉。郦食其问他,西征有信心吗?还真没有。郦食其讲得有稳定的后勤保障。离高阳不远有陈留,秦的大粮仓。攻占不会缺少吃的。陈留的县令是兄弟,我明天说服他投奔。刘邦更高兴了。第二天,他们去见了。陈留县令也高兴,设宴款待。郦食其讲过,县令不买账。晚上郦食其睡不着,心想,刚表态,现在闹了没脸,干脆到县令处杀了他。郦食其打开城门迎进了刘邦,这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这可以看出领导用好人核心在不能光看着自己长处看不到别人的长处。领导光环大,不容易看到群众的闪光点。

(项羽并不是不用人,也不是完全排斥人才,比如历史上有名的谋士陈平最早也是为项羽服务的,而且是被项羽委以重任,但是陈平最终也离开了项羽,投奔了刘邦。可见除了敢于用人之外,能够留住人才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为什么同样的人,刘邦能留住而项羽留不住呢?领导留住人才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

陈平官拜都尉,为什么放弃项羽呢?本在魏王手下,魏王刚愎自用,就投靠了项羽。陈平是有名的美男子。学富五车。项羽一看,人才,当即封为爵卿。后来司马印反对项羽投了刘邦,项羽和陈平说,你去打司马印,打服了他。重新回到了项羽身边。项羽看出了陈平的本事。不久又反复了,项羽生气。陈平封为都尉了。根本没办好了,几天又反了。陈平说给我一个机会再办,项羽自己来,从此对陈平冷言冷语。甚至有杀心。陈平觉得心眼这么小,没意思。于是封金挂印,走了。后来在魏无知引荐下,投了刘邦。刘邦也封为都尉。权力更大,可以与刘邦同乘一台车。可以具有监督大权。刘邦手下人不高兴。就搜罗了三条告刘邦:为臣不忠,不能重用;为官不廉;为人不德,都说他盗嫂。刘邦听了很不痛快,他知道这些人有情绪,却也有理有据,他觉得这事得放在桌面上,叫来陈平,问他这些事。陈平哈哈大笑,“贤臣择主而事”,人有本事,不是什么人都依从,得选择,跟魏王不听,跟项羽他心眼小,跟你如果也那样,我也会走。可以打听一下,我是不是贪财小人,如果带来项羽给的金钱,我五辈子也花不完,这儿工资低呀,身无分文,得生活。送点小钱,有什么关系?对于盗嫂,刘邦不听。后来,盗嫂之事,也是道听途说。哥哥希望他成大事,他没干过活,嫂子不高兴。到现在还白吃白喝,哥休了嫂子。陈平觉得内疚。应该闯闯了,辞别了哥哥去闯世界了。人们认为是不是跟嫂子私奔了?刘邦对陈平可以看出,引人才,封官赏钱,简单,但真正要留得住得有宽广的心怀,一是用人不疑,刘邦用人“天下卒归之者,盖能收人之智,而任之不疑也”。天下人愿意跟着干就因为他把人才长处发挥出来而不怀疑人。这太重要了。第二是敢于担当。人不是圣人,谁能不犯错误?得有实践的磨练。当时墙头草有的是,给机会就是了。三是以人为本。今天常说用感情留人。人才得先是人再是才,是人就有感情,人在单位中人格得不到尊重,呆不下去。只看才,人就成了工具。人呆着就是为生存需要。会走人。用真诚留人。刘邦是受益者。像韩信支持谁,天下就是谁的。项羽派人说服韩信,想让他回归。韩信说,我在刘邦手下是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他念及这种细节,不可能叛汉,这正是以人为本的表现。

英雄项羽08·智救彭城·李清泉·2011.04.17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417/100383.shtml

(项羽分封完十八路诸侯,本想过自己的安稳日子去,但是没过几个月,就有诸侯纷纷向他发起挑战,项羽不得不再次披挂上阵、四处平乱。俗话说,按下葫芦起了瓢,正当项羽率军平乱的时候,他曾经的战友刘邦竟然率领56万大军偷袭项羽的大本营,占领了都城彭城,取得了标志性的胜利。项羽闻讯当机立断率3万精兵杀回彭城。然而就是这三万精兵把刘邦的军队打得东奔西逃、一败涂地。那么项羽究竟是如何以少胜多的呢?取得大胜的项羽,为什么没有乘胜追击把刘邦赶回老巢呢?

国家行政学院李清泉博士将从人性视角带领我们一起走近一个真实的项羽。敬请关注《英雄项羽》第八集《智救彭城》。)

刘邦没当上关中王,到汉中为王。人们认为刘邦没戏了,惨了。但是,祸兮福所倚,表面是坏事,但充满了机遇。我觉得到汉中的刘邦已非当初的刘邦了。无意中形成了强大态势。这成了他夺取天下的重要资本。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人才强势。他有三个人才梯队,一是核心三人,张良,萧何,韩信是汉初三杰。三人互补,是绝美的人才搭配。后世人都羡慕刘邦,有这样的团队。第二个梯队是主力梯队,代表有曹参灌婴周勃樊哙,共同起兵,一起摸爬,起点不高,但是实践出真知,在血雨中在战争实践中学习提高,都能独挡一面,此时都成熟了。像樊哙,在鸿门宴上的表现都让人刮目相看,只身闯大帐,让项羽都高看。镇住了许多人,吃生肉喝酒“人为刀俎……”这其中表现的勇敢执著,哪是当初的狗肉屠夫了?这些人陪伴刘邦,有特色。第三梯队是精英梯队,刘邦名气好,天下精英都归顺,像郦食其陈平等都汇聚在刘邦身边,成了刘邦人才强大的基础。这三个梯队成了刘邦强大的人才集团。项羽面对的不是刘邦一人,是天下的精英集团。再有本事,项羽难摧毁这样的集团。二是部队锐势。二十万人,是关东关中之人,中国人都有思乡情结,这是爱国重要基础。二十万人到汉中,思念家乡,不用动员,就可以直取关中。第三个优势是地缘优势。汉中和关中是远点,但是有优势,一是刘邦绝对安全了,没到汉中前,范增都看得出刘邦的野心,刘邦说错了话刘邦就可能性命难保。现在,到了汉中,路上听了张良建议火烧栈道,表明自己的决心。断掉了项羽追杀刘邦的通道。汉中的刘邦虎入深山了,安全了。二是刘邦保证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汉中巴蜀,是天然屏障,受战争影响小,平衡。意义重大。后来争天下,楚汉战争中屡次失败,为什么能屡败屡战,就是因为这儿能消源源不断地输送物资。刘邦后来都认为是萧何头功,我们只是猎狗,让我们吃饱的是萧何,他是猎人。没他什么都谈不上。

(在楚汉战争正式爆发之前,项羽对刘邦的认识很不充分,没有洞察到刘邦的战略优势和兼并天下的决心,始终没有把刘邦当做自己的主要敌人,那么当刘邦在汉中苦心经营的时候,项羽在做什么呢?他的所做所作所为又给刘邦带来了什么样的机遇呢?)

项羽没闲着,后院起火了。回到彭城,有人报告说,齐国的田荣与赵的陈馀造反了。利益使然。项羽没封二人为王,不高兴了。陈馀给田荣写信,说项羽“为天下宰不平,今尽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这些人欣赏的都封到好地方去了。于是二人起兵造反了。项羽接到消息,分析,先打齐。前206年7月,回彭城不到二个月,就进攻齐国。这消息传到汉,韩信得到消息后,找刘邦,韩信激动地说机会来了。收复关中的机会来了。这是天赐良机。一项羽无暇西顾,有齐赵,轮不到我们,分身无术。二是将士东归之意正浓。这些士兵想家,感情积累到快爆炸了。这时不回,他们会认为回乡无望。三是关中之民念沛公之情犹在。当时约法三章,当地百姓感激。刘邦一听有道理,起兵。韩信一看,后悔了?刘邦说,我们不是说梦话吧?韩信说,你昨天还在说刚刚修栈道,进攻关中不是痴人说梦吗?韩信说那是迷惑敌人的,有陈仓故道,可走。刘邦开心。兵出故道,于是二人带领汉军杀向了陈仓,楚汉战争开始。陈仓守军吓了一跳。汉军怎么飞来了?报告章邯,接到报告,章邯也是一头雾水。章邯带领大军迎战。几仗把他打到很小的地盘上,废丘。另两个封王,一看章邯都打不过,投降吧。刘邦真做上了关中王。这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周边诸侯国纷纷投降,楚汉战争开始了。

(面对刘邦的东进,项羽一昧地认为齐地离他的都城彭城很近,齐国叛军对彭城的威胁远远大于关中之地的刘邦。项羽根本不会相信刘邦真的有胆量图谋他西楚霸王的领地,更不会相信他敢进攻楚国的首都彭城。然而正当项羽一意孤行地在齐国作战时,刘邦来了一个突然袭击,让远在千里之外的项羽措手不及,那么项羽究竟是如何力挽狂澜的呢?)

前205年4月,刘邦趁项羽难脱身时,直取彭城,端了项羽的老窝。项羽这时得到消息,晕了。这时才明白主要敌人是刘邦了。怎么办?要么撤兵打刘邦。撤兵齐兵会追。仗没法打。项羽认为常规打法不行。出奇兵是他的强项,你们在这儿打。我带三万人夺回彭城,不用担心。于是点了三万,夜奔彭城。从西边进攻。刘邦是从西边来的,他三万人对刘邦五十多万。断了刘邦的归路。真急了,也真有勇气。三万人对五十六万,这是困兽之斗。运气不错,刘邦骄兵了,不管什么人骄傲难克服。刘邦一看,项羽也没什么可怕,首都这么容易夺下来。他让大家好好享受。将士天天竟酒高会,醉酒。根本没想到项羽这样冒险。大军到彭城西边时,雨后清新宁静,项羽突入彭城,人再多,没组织没纪律,就没有战斗力。汉军北不能跑,往东跑吧。刚出彭城,泗水河水急,死了十几万。跑不了,转向西南逃,没多远,遇睢水。史载“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跳河,河水被人挡得不流了。项羽目标明确是刘邦,决心大,里三层外三层包围刘邦。但是这时,刮起一阵大风,大得飞沙走石。刘邦刮散了,刘邦趁机跳出了包围。这不会是瞎说。关于战争史上的现象,得辨证在看。战争史上许多,像拿破仑是战争天才,败在滑铁卢,原因很多,有一个不能忽略,决战时,下起大雨,他是炮兵出身,最关键时地集中炮火来消灭敌人。这时,炮要点火,雨让炮打不了,战斗力锐减,还因为这场大雨,一位元帅走不到,导致他的失败。也好解释,战争不是一秒一分完成,要时间空间。这种战争遇到恶劣天气会影响进程与结局,也正常。刘邦父亲老婆都被抓了,刘邦跑到荥阳,暂时稳定下来了。了在这儿与项羽形成对峙局面。

(彭城之战让项羽再次显露出了“勇战派”的豪气,也让后来的军事家深刻地认识到了“兵贵神速”、“兵不在多,贵于精”的治军经验。然而也有人认为,项羽的胜利是不彻底的,正所谓:“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如果项羽乘胜追杀刘邦,收复关中之地,取得战略上的优势,就不会有后来的兵败垓下、自刎乌江了。那么项羽没有趁势追杀刘邦的背后原因又是什么呢?)

项羽不可能赶回汉中。项羽兵力不足。三万人追,不可能没损失。三万人能剩下多少?这是骑兵,适应远距离作战。但是攻城不是长项,荥阳得攻坚,攻不动。二是受到有力阻击。中间黥布挡着他。刘邦一边跑一边想,要想保命,跑不了,派随何找九江王黥布,让他来挡。他就让项羽耽误了时间与兵力。刘邦这么狼狈,黥布为什么还投靠他。人生最大智慧在慌而不乱。刘邦认为说服黥布一定成功。因为项羽当年邀请过黥布,矛盾也由此产生,刘邦经过黥布时,项羽装作看不见,说明黥布公开反对项羽了。替他一分析,黥布傻了。这时,项羽使者也来了,这边使者先说了,你来晚了,九江王投靠刘邦了。这位使者也是火脾气,一听火了。黥布一看,得,反了吧。于是投了刘邦,阻击了项羽。这是项羽为什么不能追击刘邦的原因。三是刘邦有稳固的后方。项羽就算带了三十万也未必能拿下汉中,刘邦一系列措施曾巩固汉后方。

英雄项羽09·楚河汉界·李清泉·2011.04.18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418/100553.shtml

(公元前205年,项羽在彭城大败汉军,刘邦退到荥阳,楚军乘胜追击。当时楚军锐气正旺,对荥阳加紧了围攻,形势对汉军非常不利。刘邦最惨的时候,差一点就被项羽生擒活捉,然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项羽在荥阳战场上虽然是屡战屡胜,但是经过两年多的你来我往之后,项羽的节节胜利并没有化成全局性的优势,反而胜利的天平在朝着刘邦一方倾斜,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又该如何看待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优势转换呢?

国家行政学院李清泉博士将从人性视角带领我们一起走近一个真实的项羽,一个有血有肉的项羽。敬请关注《英雄项羽》第九集《楚河汉界》。)

彭城决战后,项羽把刘邦追到荥阳。刘邦与项羽对峙。对峙了两年三个月。整个楚汉战争只三年零四个月。这么长的对峙怎么看?实际上回顾人类历史,许多重大战争都有共同规律,战争的阶段,进攻相持反攻的阶段。刘邦利用了相持的阶段,采用有力的措施。刘邦有四项作法:挫敌;分敌;疲敌;围敌。

挫敌上,刘邦逃到荥阳,发现自己不能再退了,这不能丢。这是军事重镇。三英曾战吕布的地方,刘备关羽张飞三英与吕布作战,地点在虎牢关,就在荥阳。攻破就可以直取关中。刘邦还担心,荥阳除了地形重要还有敖仓重要。项羽一旦得到这儿,不得了。项羽进攻关中就会获得条件。刘邦觉得这是最后一道防线。挫掉项羽进攻的态势。刘邦看出项羽的破绽。项羽的部队走路都打晃了,强弩之末了。到荥阳的项羽没了锐气了,刘邦以攻为守了,打一次反击,组织骑兵迎头痛击项羽,把项羽打得稀巴。楚汉进入相持阶段。这叫积极防御。全局上弱不意味着每个局部都弱。在项羽最疲惫时,他采取反击,起到很好的防御。刘邦还把荥阳建设得固若金汤。项羽有劲时,又开始进攻刘邦了。他善于大规模进军。攻城不行。项羽曾在当年破釜沉舟时攻下甬道,这次又来了,继续进攻刘邦的甬道。屡屡抢了刘邦的粮食。刘邦慌了,觉得荥阳守不住了。跟张良商量,能不能把荥阳东归项羽,以西归我们。张良说可以,这样吧,求和。派使者求和,项羽也正想求和呢。楚国后顾无忧了。就想答应,但是范增不答应。这是阴谋。说明进攻甬道有效了,得加大力度。于是更加疯狂地进攻荥阳。

(正所谓是打蛇要打在七寸,如果项羽按照范增的建议,加紧进攻汉军的薄弱环节,消灭刘邦是指日可待。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项羽做了一件糊涂事,让自己失去了左膀右臂,也让刘邦有了喘息的机会。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项羽错失良机之后,又是如何补救的呢?)

陈平出着,见刘邦说,你着急,请和项羽没答应,这肯定是范增的主意。我了解项羽,如果范增的威胁不消除,下一步难胜利。他太有眼光。刘邦说怎么办?陈平说,好办。他们贪财,只要给我钱,我去摆平。刘邦听,小事。批了四万斤金。陈平效果出来了,项羽军中有谣言了,说项羽手下一些大谋臣不想干了,想投刘邦,这些人不平衡。跟着项羽多年没得封王没赏赐,心里不舒服,刘邦大方。项羽听了半信。派人去刘邦那儿的打听,名义请和,到了刘邦军中,刘邦与陈平早准备了,使团一来,刘邦摆下好的宴席。使者蒙了,我们身份不应该有这样的待遇呀。刘邦来了,生气,我以为是范增派来的,是项羽派来的,扭头走了,乐队也取消了,换成粗茶淡饭,使者想不明白。这些人回去跟项羽一说,项羽一听明白了,说明两人私下有交往,看得出来。于是从此不进攻荥阳了,范增说什么,他都不听了。范增一听,就来解释。项羽听不进。项羽坚信,范增也火了,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项羽爽快地答应了。赏了一些金钱与美女。范增仰天长叹。黄金于我何用?美女与我何干?路上生疮去世了。七十多岁,希望有所作为,没想到落得这样的结局。让后人也是思绪万千。消息传到项羽耳中,明白上当了。项羽把怒火烧向刘邦,更疯狂地进攻了。刘邦一看,荥阳难保了。四周都是项军,手下纪信长得与刘邦像,想脱身,我扮成你的样子,我出去,他的精力会投到东边,你开西门出去。纪信说,不要多想,为臣子者能效忠,是光荣。纪信带二千女子出东门,项羽部队看到了,问,纪信说没粮食吃了,认输投降了。楚军高呼万岁。楚军往东跑,项羽也赶快来了。项羽认得呀。不是刘邦,一怒杀了,今天荥阳还有纪信墓,纪念他。刘邦这时才从西门跑了。跑到成皋,项羽也得到消息,项羽立刻追到那儿,进入成皋争夺战。

(毕其功于一役,一直是项羽的战略指导思想,所以项羽一直在寻找刘邦的主力准备决战。但是刘邦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打持久战,所以刘邦对付项羽的方法不是逃跑就是坚守不出。正当楚汉相争难解难分的时候,刘邦使出了一个妙计,让项羽从此疲惫不堪,被汉军牵着鼻子走,那么项羽究竟是如何陷入刘邦所设计的陷阱里的呢?)

刘邦这时使出疲敌的绝活,逸而劳之,调动他,让他劳累。项羽还想着范增一事,攻下成皋,刘邦退回关中,想夺回成皋,袁生说刘邦说,我们没占便宜,原因是他的战斗力太强,不能硬碰硬,得牵着他鼻子打。袁生说,南阳不是我们的地盘吗?你去南阳,调他去。再彭越在彭城,让他骚扰项羽呀。像钓鱼,鱼要跑,松线呀,再紧,再松,几回合没劲,再收。这简单,刘邦觉得有理,带领部队奔南阳。项羽听了,不行,带领部队追,再次对峙。刘邦开辟了彭越的战场,断项羽的粮道,骚扰他。彭越是刘邦夺取天下的重要帮手。他本是打鱼出生,后当盗匪,后编义军。刘邦过昌邑时,彭越来见刘邦,两人谈得投机。彭越是游击战之父,灵活作战。接到刘邦命令,接连断项羽的粮道,兵进彭城。项羽吸取教训了,不能再让彭越夺了彭城,直接杀回楚国,刘邦看,好,夺回了成皋,这是项羽第一次有目的有计划地调动。项羽到彭城后进攻彭越,彭越闪了。项羽听说丢了成皋,想到刘邦更重要,杀回成皋,这是二夺。刘邦退回关中,想想,缺陷在彭越力量太弱,没打硬仗。于是派刘贾卢与彭越合力,军心振奋,带着部队接连攻下十七座城池。两次威逼彭城。项羽接到报告,不回来真不行,项羽再次救援。不过他明白,一走刘邦再夺成皋,派大将曹咎十五天内我必定返回,你只要守,不要硬战。曹咎答应。于是项羽东归。刘邦再次进攻成皋,免战了,刘邦有招。派人骂,难听。曹咎定力不够,于是出战,上当了,被刘邦打败,曹咎自杀了。刘邦再次夺回成皋。作为战将,忌讳动怒。曹咎没按项羽要求办。像司马懿就不吃诸葛亮的当。项羽接到报告,成皋失守,项羽气得要死,再次西征,但是这时他失去了许多将士。累死自己,没法打。太被动了。跑断腿,打不到敌人。

(项羽与刘邦双方又相持了几个月,楚军的军粮眼看就要吃光了。进攻吧,力量不足;撤退吧,汉军就会追过来。同时,彭越的军队又不断地扰乱楚军的后方,多次截断楚军的补给线,此时的项羽真是进退两难。这时候,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的左勾拳计划,最终让项羽不得不鸿沟议和,那么究竟是何方神圣能够让项羽在战场上无所适从了呢?)

项羽休整部队,刘邦还有第四手,包围他。刘邦能得天下,战略有目光。下面可以抵挡但不足以消灭他。得包围他。西是他,南是黥布,北呢?五国,都是项羽的人。韩信出来了,献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梁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这是韩信一生最漂亮的战例,都是军事史上的绝唱。他的军事天才展示得精彩。形成对项羽的包围。项羽只剩下十万人了。刘邦如果号令,没问题。但是他顾虑,老婆父亲还有项羽手中,不能打急了。于是派人去与项羽谈判。项羽这时也感到自己威胁。刘邦说,不打了,行吧?鸿沟为界行不行?项羽觉得不行,于是两人签订了协定。这就是楚河汉界。

英雄项羽10·霸王之死·李清泉·2011.04.19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419/100524.shtml

(鸿沟议和后,项羽准备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但是刘邦却单方面撕毁合约,联合其他诸侯向项羽发起了全力一击。在刘邦的围剿下,项羽大败逃至乌江,他本来可以过江逃生,伺机东山再起。然而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项羽最终却选择了自刎。纵览项羽辉煌而短暂的一生,他身上那种战无不胜、永不服输的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慨叹。特别是他在乌江之畔挥剑自刎的壮举,更是给自己三十一年的人生画下了一个悲壮的句号。那么我们后世人该如何理解项羽的乌江自刎呢?他这个悲壮之举又折射出了项羽怎样的个性特点呢?

国家行政学院李清泉博士将从人性视角带领我们一起走近一个真实的项羽。敬请关注《英雄项羽》第十集《霸王之死》。)

刘邦与项羽签订和平协定,项羽就率大军班师彭城。刘邦此时也想回师关中,张良说话了。张良说,真想走呀?刘邦说对呀。张良说天下形势一大半姓刘了,这是消灭项羽的最佳时机,不要放虎归山呀。刘邦听了。率大军背后追杀项羽。固陵追上了。项羽气得不得了。太不地道了。怎么说话不算话呢?大家都恼火。他们打了一个反击,把刘邦打得落花流水。项羽扎下营寨。项羽当时没明白,反击胜利是刘邦的命令没人执行。这时,给韩信与彭越发出指示,要他们一起出兵,结果他们没来。刘邦问张良怎么办?张良说,消灭项羽是指日可待的。他们的不来是看你的态度。赶快加封,于是加封两人。将商丘以北到山东东阿的封给彭越为梁王。把淮阳东到海边加封给韩信。他们一看,围攻项羽吧。三人再加上黥布共同对项羽包围。这时,项羽也明白了,晚了。战场上的机会稍纵即逝,跑到垓下,被大军困住。项羽几次突围,没有能突破韩信的防线。项羽没办法。漆黑的夜晚,楚军听到外面人唱歌,楚歌。项羽部队想完了,肯定楚国灭亡了,否则怎么这么多人在唱歌呢?打什么呀?于是四散溃逃。项羽感到回天乏力。于是回到大帐看到虞姬,“力拔山兮气盖世,气盖世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耐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马也跑不动了,将士也离我而去了,我该怎么办呀?左右将士都流下眼泪。虞姬也和诗:“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我也懂得形势,国家灭亡了,要不这么多人 唱歌呀?我只有来世再见了。这是霸王别姬。项羽也没办法。带八百人连夜跑,第二天跑到乌江边。这不是红军抢夺乌江的那儿,这是安徽和县。

(虽然是四面楚歌,爱姬自刎身亡,百万雄师只剩下了八百人,但是当时的项羽还是渴望着求生的。在垓下成功突围之后,项羽在奋力地朝着江东方向逃跑,因为长江以南是项羽的势力范围。如果项羽顺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再一次击败刘邦。但是项羽逃到乌江的时候,却突然决定不过江了。那么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最终让项羽自杀身亡了呢?)

项羽到江边,乌江亭长在等着他呢。当时有乌江亭,亭长逃出垓下后,路上迷了路,许多人先到达乌江,亭长获得了相关信息。项羽是楚人心中的英雄。乌江亭长第一时间来接项羽。项羽到了,乌江亭长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矣,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这话准确而动情。楚国没有灭亡,对于战败的统帅来说是鼓舞。还告诉大王赶快上船,迫切表达心情。交代了江边形势。只一条船,只要上船就安全了。这话非常准确精炼。表达得充分准确而权威。项羽决定让所有人震惊。他也说:“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当年八千人渡江,多大威风,现在没人回来,就是父老可怜我,让我当王,可是我心中难受。我不过了。你走吧。身边将士都呆了。项羽下马,安慰他,今天一事相求,这匹马跟我五年,今天仍能日行千里,送给你,好好喂养。老亭长上了渡船,项羽看着江东,心中悲凉,回头看到追兵到了,应该再展示自己的威风,拔出长剑,斩杀汉军一百多人,自己也负伤十几处。他看到吕马童,高声断喝,听说刘邦悬赏我,万户侯,于是拔剑自刎。这就是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

(根据《史记》记载,项羽到乌江的第一时间,还是想渡江东去。但是生的机会来了,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这种不合常理的选择,令人匪夷所思。后世人对此也是众说纷纭,有人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了高度评价和赞扬;也有人对于项羽自刎乌江表现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项羽最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逃生呢?)

我觉得这种选择是多种因素产生的一个偶然性结果。至少四个因素:

一是宿命遮双目。当时与今天不一样。对世界了解不多。人有普遍心态,解释不了总想要说法,这时总会形成一种理念,万事万物有定数。老天规定了,左右不了。像人生到死间的轨迹是定了的。今天看不足信,但当时这种文化氛围中不可能不受影响。古代战争与祭祀最重要,像殷墟中出土的文物中充分显示这一点。项羽看到自己只二十八个人时说,天之亡我,非战之过也。他说这是因为上天决定我的命运应该这样。于是项羽把他们分成四个小组,在前边集合,他们迅速突围,杀了汉军一百多,集合时一个都没少。汉军上来了,项羽说,这次分三个小组,前边集合,迅速突围,到路口,只损失了二人。又杀了一百多。这叫东城快战。还有记载,他到乌江边上,亭长劝告后,他也表示,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干脆认了,不如痛快地打一次。让他在失败时,不找自己的原因,归于天命,就没了再作战的决心与信心。怎么可能再选择卷土重来呢?杜牧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还有机会呀。但项羽当时看不到正是因为这个宿命论掩盖了他的眼光。这启示我们遇到挫折先找自己的原因。

(现在看来,项羽所说的天之亡我,只不过是为自己的失败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其实项羽最应该自我剖析的是自己的个性。李清泉博士认为,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而选择自刎而死,其实是一个性格悲剧。那么在项羽人生的最后抉择中,究竟展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呢?我们后世人从中又会获得怎样的启迪呢?)

二是惭愧了此生。他说无颜见江东父老,这种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国人。这种理念背后有重要的东西,人要有知耻之心,知耻近于勇,才能敢于担当。他觉得得对失败负责,这是一种心情。这种知耻之心深深影响传统文化。社会上提倡知耻的精神,就是许多人置民族国家利益而不顾。这也导致了项羽没有选择继续生存。

百家讲坛之《英雄项羽·李清泉》笔记(1至10集) 百家讲坛项羽全集

三是虚荣断归路。人是多元的,有许多层面展示自我。项羽心眼不大,是非常典型的贵族。后来攻入咸阳时,就表明了光宗耀祖的心态。他说过衣绣夜行的话,这种衣锦还乡的理念决定他不能回乡。这里讲的虚荣与惭愧不一样。我们有时要心生惭愧之心,但不能有虚荣心。虚荣心不要太强,否则受不了打击。

四是英雄怒易生。这是来求生,为什么转变快,因为这一怒。一怒,不得了。一发怒,就不理智,会进牛角,英雄与身陷困境的人都容易怒,心灵脆弱容易怒。像项羽是霸王,有本事,挫折摆在面前,发怒也是正常之事,回顾项羽一路过程,他一直不顺,龙且被韩信杀掉,鸿沟协定签订,刘邦背信弃义,垓下被围,虞姬保不住,乌江边四面楚歌知道了是假的,新旧的气把他激怒了。项羽想的是没有逃跑,没有怕,死也是轰轰烈烈。这是他选择留下来,在父老乡亲面前完成最后一战。

项羽屡立功勋,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英雄,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他有不同的解读。我们总能吸取到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所以我们总是充满同情。

项羽大事年表:

前232年,项羽出生于楚国下相。

前209年,项羽追随叔父起兵反秦。

前207年,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军。

前206年,项羽设鸿门宴招待刘邦//分封诸侯自称西楚霸王//楚汉战争开始。

前205年,以三万骑兵大破56万汉军。

前203年,项羽与刘邦签订鸿沟协定。

前202年,项羽大败于垓下之战。自刎于乌江,时年31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87640.html

更多阅读

《英雄大战争:极限》图文攻略一

游戏名称:英雄大战争:极限 原文名称:グレイトバトル フルブラスト 发行厂商:バンダイナムコゲームス 容量大小:686MB 游戏语言:日文游戏类型:英雄动作类 《英雄大战争:极限》图文攻略(

读林语堂之《武则天传》有感 武则天传读后感

2008/6/3(农历四月三十)星期二晴 11:10六楼感觉地震读林语堂之《武则天传》有感5.12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黑色的日子,大地震对受灾的民众造成了永久的创伤。像平常一样,我在两点二十几分出门,走到三楼楼梯上时(我家住在六楼),突然

声明:《百家讲坛之《英雄项羽·李清泉》笔记(1至10集) 百家讲坛项羽全集》为网友她如夕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