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例文
例文(一)
读《每个孩子都能成功》的心得体会
我阅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
书中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 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其实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这本书很值得大家一读!
学者、教者、智者——读教育专著有感
在我看来,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这学期,学校布置了读专著谈体会,粗略浏览推荐书目,专心阅读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爱的教育》等,边看边与平时教育相比较,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
“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学生了。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_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仁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井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
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例文(二)
《习惯成自然》教育专著学习体会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叶圣陶专门写过《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这些文章虽然写于20世纪40年代,但至今读来倍感亲切,文中所阐述的主要思想对当今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仍不乏启示意义。
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以常见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习惯成自然”就是能力什么是“成自然”呢?叶圣陶先生认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他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免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他进而指出,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读了叶圣陶先生的著作之后,自己反思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首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立规矩。
其次老师要依据孩子的年龄采用相应的方法培养良好习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就听之任之。老师要有坚强的教育意志,立下规矩之后就应要求孩子坚守。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孩子定能养成好习惯。
再者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特别需要施教者要求一致。这一点就要求老师做好家长的沟通工作,使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好的结合。
最后,要强调的是老师的榜样作用。要求孩子有良好习惯老师要以身示范,因为学生是爱模仿的。
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定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总之,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杰出的思想家培根也曾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作为老师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义不容辞。
最近几天,通过网络浏览了有关教育孩子的书,如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读后有几点心得。
赏识教育源于一位伟大的父亲——周弘。他利用传统教育中赏识的巨大能量,把女儿周婷婷由一个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培养成为我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他在《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赏识教育的概念。赏识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它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它能重塑孩子的健康自信,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潜能,使其最终走向成功。
赏识教育的本源是爱,如果我们的老师、家长都能用爱的眼睛去发现孩子的优点,用正确的方式指出和改正孩子的缺点,那我们的孩子或许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你能行”,“你真棒”,在老师、家长的鼓励下,许许多多的孩子在快乐中改变,在快乐中成长。赏识性语言与动作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一种向上的自信,其奥妙就在于它卸掉了压在他们心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就象火山一样爆发了。这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就看你会不会使用“赏识教育”这把开启孩子心灵的金钥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不少孩子有这样的体验,因为在某次考试中考出了好成绩,从此就爱上了该门课程,可见错误!链接无效。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赏识是引导孩子走向成功的阶梯。作为老师、家长,应该学会赏识孩子。
例文(三)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寒假里,我抽空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读了此书,感觉虽然现在的教学设施和教育环境相比以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光辉的教育理念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不但丝毫不显过时,还尤显重要。读着此书,我感觉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教学中的烦恼,给我指点迷津,书中给教师提出了多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让人阅读过后,掩卷长思,令人感触颇深,获益非浅。
书中谈到了关于教师的时间问题,我深有同感。确实,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也只有24小时啊!我们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课后辅导,还要抽出时间来开展校园活动及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和课题研究等等。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有自己的社会活动,既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困惑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我们不能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只有多读书,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与浅薄,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充实自己,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只有在书本中与大师们交流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实在太少。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经常读书和思考,能够使人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作出思考,并为自己指引正确的方向,丰富理论经验。因此,要多读书。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吧,立足于三尺讲台,培养出祖国鲜艳的花朵!
例文(四)
读《陶行知教育著作》有感
今天,我们拜读他的教育著作,研究他的教育思想,依然有很大的感受,还依然能够从中得到关于做人、关于教人的深刻的哲理思想。他说过:“生活即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与陶行知先生的理论惊人的一致。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
一、联系生活找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采撷数学实例,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读教育专著有感
作为教师,对幼儿最重要的培养就是观察能力的培养,因为观察是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所以我仔细阅读了第17条建议“教给幼儿观察”,建议中首先强调了观察的重要性——“观察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源泉”,然后以生动的事例说明怎样教给幼儿观察。它让我豁然开朗,让我意识到应该这样教给幼儿观察:
一、引导幼儿扩大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还需要用耳去听、用鼻去闻、用手去触摸,用舌去品尝,观察需要用五官去感知。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幼儿扩大感官去观察,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引导幼儿的:“谁会欣赏大自然的音乐,他就能听出春天正在觉醒的第一批旋律。大家看吧,听吧,想吧。”多么美妙的具有启发性的言语啊!由此我联系自身,以前从来没有用这么好听的声音去唤醒幼儿用五官去观察的欲望,现在我会了。
二、启发幼儿发散思维进行观察。如果仅仅用五官去感知,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观察,真正的观察更需要用脑去思考。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发散思维,全方位进行观察,要教给他们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即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教给他们探寻和发现因果联系,要他们经常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启发的:“孩子们,你们仔细地看周围的事物。你们能看到春天已经快要来临的最初的标志吗?即使你们中间最不留心的人,也能看出两三种标志,而仅会看并且会想的人,就能看出几十种标志来。”讲得真好!以后我也要用这样的方法去启发幼儿发散思维进行观察。
三、教给幼儿观察不要受时空的限制。教给幼儿观察不应该仅限于课堂,应把观察延伸到课外,把观察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可以经常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去观察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让他们能对观察抱积极的态度。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幼儿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大海,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我想,今后,读书将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文(五)
读教育家魏书生著作有感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笛卡尔
学习方法事实上决定了你的成绩,方法就是征服未知的工具。
——爱因斯坦
以上两则名言摘自教育大家魏书生的专著《好学生好学法》一书。魏老师被称为管理派、自学派,教书有高招,指导学生学习也有绝招。吕叔湘老先生称他“不是一般的教育家”,他是一位既有博大精深的理论又有卓越成效的实践者。他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楷模,走近他,你会有许许多多的启示和感动。
一、不要在教育中迷失自我,好教师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在农民都跑起了直销的今天,时代的车轮迅急地向着物质的欲望奔进。作为教师,我们被荣归为读书人的行列,但我们的案上、心头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魏书生老师从他自愿做教师那天起,就成为了一个精神富有者。他孜孜以读,手不释卷,他自己认为自己是“为书而生的人”,可以说是书给了他精神的涵养和源泉,是书让他成为了一名大智慧者。他的经历极其平常,他低调而又躬行,直到他成功了,人们才会发现他的伟大之处。在个人价值迷失的今天,魏老师是我们的精神凉荫。佛家有云,自渡,然后渡人。教育不是做秀,它需要我们像魏书生老师一样能够着眼于自己人格的塑造,自教,然后教人。
二、教育是启人心智、导人向上的活动,给学生以兴趣,给学生以持久向上的动力,是教育工作者的重任。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之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人格性灵的唤醒。魏书生老师的管理不是像今天某些学校流行的那样,把一些管理制度细化为不同分值的量化考核,这从另一个方面讲是唯分数论的另一种畸形表现,学生会为了不被“扣分”而表现,哪还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了解这本书的几大板块,就可以明白魏书生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进程。“增强动力”,“激发兴趣”,“磨炼意志”,“发展智力”,“掌握技巧”,魏老师把学生品德的教育和人格的塑造放在第一位,教学生先学会做人,在学会学习。而良好品质的塑造要靠个人的自觉意识和长期培育,魏老师通过体育运动锻炼学生的身体、磨砺学生的意志,而有了这一切之后才是对方法和技巧的掌握。这是教育智慧的体现,也是教育成功的法则。
三、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大事,教育最大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研究魏书生得出最深的印象是魏老师对学生自学习惯的方法和过程的培养。魏老师先从学生接受程度和习惯养成的规律出发(由学生自己充分自主决定,给学生以自主权),由浅入深地让学生把计划变成自觉的行动,根据学生特点以及个性品质的差异,采用组对互助的形式,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完整的个性是在良好的习惯养成的基础上形成的,魏老师安排科学有序的步骤,从不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这些并不是太难,难的事作为老师能用自己持之以恒的执著,带领学生一起成长,这需要的是奉献教育的毅力和忠诚。教师的恒心与持久的热情是教育成功的一个前提。
四、方法指导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有了学生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方法的作用才能凸现出来,魏老师在长期的工作中首先解决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然后在导入有效的学习法,强调学生运用方法高效地学习,事半而功倍。魏老师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四个计划:一是终生奋斗目标;二是十年奋斗目标;三是一年奋斗计划;四是一天的工作学习目标,这种计划的培养,使学生能从现在做起,培养求实的精神和良好的习惯,又能让学生有自己的远大理想,使学生终生受益,这是空泛的说教远远不能达到的效果。他边教书边学习,边思考边总结,可以说只有善于思考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善思的学生。
教育的行为是一种长效行为,只有把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智慧潜能发挥出来,才能实现教育的繁荣。在新课改正在稳步推进的今天,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我们坚信只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高尚的使命、良知和责任去打造成功的人生,,我们就会培养出成功的学生,就能建造民族教育的丰碑。
中师的时候,从老师们的嘴里听到的最频繁的教育家是魏书生!似乎老师们都以他为榜样为偶像,这使我对魏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可是一直没有机会拜读他的教育教学著作。前不久买到了两本他的书,一本是《谈语文教学》,另一本是《班主任工作漫谈》。这两本书以极其朴实而流畅的语言,以大量生动感人的做人、育人实例,全面述说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语文教学经验与班主任工作经验,它让我明白了应该如何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自我和改变自我,去认识和引导学生,去认识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并努力进行改革。
魏书生身兼数职,既当校长,又做书记,当两个班的班主任,还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在通常的情况下,这分明是三四个人的工作量,可在他看来却丝毫没有“超负荷”之感。这是什么原因?
他教语文课从来不批作文,外出时从来不找人代课,也从来不补课。讲课文从来没写过什么“中心思想”之类的板书,还从来不搞什么正规的考试,等等。在许多五一节上,魏书生和我们语文教师通常的做法也完全不同,可学生很高兴,质量还挺高,这又是什么原因?
以上虽属表面现象,但也激发了我浓厚的兴趣,引导我去认真地、深入地了解魏书生,进一步地去研究魏书生。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是很新鲜很深刻的,具有很大的独创性,他的教育观已远远超出旧教育观的局限,他讲的已经不仅是教改的思想和经验,而是真真切切地从学生(也包括引导教师自身)怎样做人开始。
他主张人们之间的基本关系应该是互助的关系,而不是互斗的关系,因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应该是与人为善的、互相谅解的。在遇到矛盾、解决具体问题时,则应坚持“正面引导,搞心理穿透”,而不搞“互相碰撞”。每个人对自己应本着“宁让人负我,不可我负人”的精神,坚持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这样,人就可以活得轻松一些,人际关系也就会更协调。
魏书书生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本着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的认识,切实从实际出发,坚持民主的、商量的办法,针对学生实际,通过训练过程达到三个方面的开发,即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开发。
他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助手,在他的班级里有多少名学生就有多少名副班主任,每个学生都是助手而不是对手。久而久之,他就只有助手而没有了对手,从而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他还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为发展长处而学”。在教学实践中,他主张“强化过程,淡化结果”,不是简单地搞分数控制。他认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管理过程”。
魏书生的这些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他那些既具有规律性又很规范化的具体措施中。在他所教的班级中,制定的法规就有30排,在班级里做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干”。其精心、周到、严密的程度令人惊叹!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教改经验是博大精深的,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既觉得很高,又感到可学。我们虽然同为教师,可是他的人生精彩得让我羡慕!每一次阅读他的著作,我都会不禁反思自己,像是在与一个有经验的长者对话,真是受益匪浅。
晚上,很累的躺在床上,小腿已经开始酸疼,一天站的时间太长了吧。开着电脑,听着音乐,看着白天无意中下载下来的《心平气和一年级》。虽然已经是一年级下学期了,发现这个学期的孩子疲软了很多。上课有许多的“苍蝇”嗡嗡,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什么都可以把玩,提醒了很多次,却是没有什么大的效果,前面刚刚认错了,一转身错误又开始了。真是让我气结,所以生气的时候,我总是用脸皮厚形容他们,甚至说脸皮比墙壁厚。或许是说的次数太多了,还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吧,老师教育归教育,他的错误照犯。每天就在这简单而机械的重复中度过。而每一次的错误再犯,都让我觉得他们真的是无可救药了,烦躁的心情再一次的涌上心头。好几次,看着孩子旁若无人的玩着尺子,我开始着急,为他的习惯,也为了他不能学到好的知识。但是,我还没有更好的办法帮助他,所以,我选择向无尽的网络求助,便找到了这本电子书。书的主人公——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从一年级刚开始就给孩子培养静的习惯,学着轻轻的说话,她在班里从来不大声的说话。孩子为了听清她说的话,便试着静静的认真的听。慢慢的就变成了用心的听。我想,这样的方法是好的。教师不用扯着嗓子说话,我那沙哑的喉咙就不会在有灾难性的毁灭了。在我当班主任之前,我可是天生一副好嗓子,一个学期下来,嗓子坏了很多。今天,又是一番的吼叫,回到家,连话也不想说了。从明天开始,我试着用轻声细语代替我大声吼叫,行吗?会不会晚呢?会不会有人更加不听呢?孩子们肯定喜欢温柔的我多一点吧。每次冲着他们大喊,总会捕捉到几个惊恐的眼神,那时,我在他们的心目中美好形象顷刻毁灭了吧。所以,明天开始做一位心平气和的老师,不发火,不大吼大叫。和孩子好好的交流一番吧。其实,每一位孩子都是天使,只是有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而已。为什么一定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他们呢?一年级的孩子,喜怒都能表现出来,天真的很。好好的俯下身子和他们说话不是很好吗?
写着写着,回想起他们的一件件错误,觉得也不会那么不容易原谅了。老是玩着铅笔的肯定是对铅笔的某一个部件好奇呢。让他仔细的研究研究,然后对全班小朋友说说他的发现不是很好吗?老是玩着文具盒,是因为文具盒太漂亮了,还没有欣赏够呢,可以请他好好的观察铅笔盒,夸一夸自己的铅笔盒,或者给自己的铅笔盒留个影画一画它。孩子的兴趣转移了,源头找到了,问题不是解决了吗?老喜欢惹人,打架、把人弄哭的是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身上的能量,不如请他帮班里或老师做些事情,表扬表扬他,告诉他把力气用在打架上就得批评,把力气用到帮助别人身上就会受到表扬,相信孩子总是喜欢表扬的。作业没有交的或者是忘记带的,没有做好的,是孩子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的作业,也是家长没有很好的监督好孩子。所以,请他在学校补好的同时,得让他和家长一起为自己的作业写一封道歉信就当作是当天的写话。作业,对不起:我不应该把你忘记,……
与新课改精神不谋而合的教育专著
例文(六)
——读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近期,有幸拜读了“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华南师大教授,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本教育实验负责人郭思乐所著《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收获颇多。本书结合作者所开展的从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直到生本教育的实验研究,对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产生背景、哲学思考、主要观念和操作体系等进行行了全面的概述。作者对生本教育体系与师本教育体系做了系统的比较研究,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探讨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心理年,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有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下面就书中论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些观点方法简述如下:
一、“高度尊重学生”与“高度依靠学生”。
为什么要高度尊重学生和可以刻度尊重学生?作者有如下几点理由:
1、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
2、儿童人人可以创新
3、儿童潜能无穷
4、儿童具有独立性
从作者所开具的理论依据及事实依据看,“高度尊重学生”确实是可行的、必要的。由此,我想到了新课改所提倡的“师生平等”的命题。尊重意味着平等,可见郭教授的观点与新课改精神是暗合的,我们应该大胆而积极地将“尊重落到实处。
先是态度上尊重学生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的人格尊严及各种权利受法律和首先的保护;而且更重要的,他们应该也完全有能力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我们一定要从“师道尊严”“教师中心”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大的“自由”。
其次是方法上尊重。这与“全面依靠学生”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充分尊重了才会全面依靠,同时全面依靠又是充分尊重的具体体现。
“全面依靠学生”说得多么深刻,又多么富于现实意义!过去,我们在包办代替的思维和行为定式上走得太久,结果使自己的教学生涯黯淡无光,走不出“教书匠”的轨迹。今后,我要铭记这六个字,在班级管理中和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做到依靠学生。
二、“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
1、关于“先做后学,先会后学”,书中举的例子都是数学科的,其实语文科的阅读与作文,同样可以采取。每学一篇课文,都可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说读后明白的与不明白的;学得多了,阅读的方法再简单点拨一下即可通透。作文更是如此,只有学生熟悉的人、事、物,才会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动情、动人,所以“先做”“先会”都很重要。
2、“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既是还自由给学生和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不教而教”,即“教”的不露痕迹,也是教的最高境界。
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方便地学,互相地学,也也提高更快,小组合作的形式值得提倡,我们还应进一步深入地从人员的编排,具体操作规范等方面探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之效益达到最大化。
例文(七)
读袁振国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而是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等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阅读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让我的头脑经历了一番洗礼。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的教师,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我一直都在教毕业班,我就特别明显感觉到教师师德的重要性,每一个班的学生的为人处事可以说与班主任有很大的相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二)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学生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三、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
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分数指挥棒下的“优等生”,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了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天才出现。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
一、学会赞美他人
工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意气风发,通达洒脱,奋发向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乐于分享,肯于吃苦,勇于创新;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淡泊名利,虚怀若谷,默默奉献;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挚爱事业,深爱学生,精益求精;……我们本该赞美他们,我们能够赞美他们,我们也必须赞美他们!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二、学会把握机会
我们的教育工作它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其之所以会成为名师,都是将困难视为机会的,他不仅可以从困难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更从中发现了那个“伟大”自我,收获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三、学会享受生活
我们活着,似乎成天在赶路,整天脚步匆匆,不敢稍停一下,生怕一旦懈怠便再也赶不上别人的步伐,“惶惶不可终日”是现代人普遍的心理病症。我们耳边一直回响着两个字“竞争”,将我们的生活“糟蹋”为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世界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角斗场,自己则是一台疲于工作的机器,我们似乎根本没有闲心去享受生活。这样的状态、这样的心情怎能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怎能教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怎么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是啊,“妨碍教师享受生活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教师自己。”
四、学会利用时间
课堂高效益令学生喜欢,学生坐在教室里,其实是在投资,投资为了回报,每个学生投资一样多的时间,可为什么这个班的学生学得很好,那个班却很糟糕?因为效益不同,低效率的课堂总是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学生喜欢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教师也因课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学生枯坐教室,早已心飞天外,到头来一无所获,这就是浪费生命。金子般有限的童年、少年时光,随着我们的课表,被一点点用蛀虫爬满。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做短短课表的“守财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心向着孩子”。我们要心向着孩子的快乐,那么学校就成了孩子延续在家庭、父母之外的地方,他们自己流淌、享受着快乐,当然更需要学校这个快乐之地为他们创造快乐!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人精神财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尤其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们。从这本书中,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此书给了我很多的启迪,也让我深思。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了这本书,作为人,你是幸福的,作为教师,你是快乐的,作为你的学生,他们的生命也会非常精彩。以上只是我的几点感想,其实书中的每条建议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将这些教育智慧赋注于教育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