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雕艺术家王士成的传奇故事
杜克强
我国微雕艺术源远流长,而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门古老艺术以江西籍微雕艺术家王士成为标志,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王士成的成名作是象牙微雕120回本《红楼梦》全书,共103.5万字。而在此前,单件微雕作品没有超过三万字者。王士成含辛茹苦两千个日夜,终于成就了微雕《红楼梦》全书这座前无古人的丰碑。而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只是三个火柴盒大小的锦盒,里面装着象牙薄片,每片高50毫米,宽35毫米,厚0.4毫米,共60片。每片都双面刻字,计 120面,每面平均刻8000字,每字平均0.2平方毫米。这就是说,在一粒平放的芝麻所占面积上,要容纳15个微雕汉字。借助50倍显微镜来鉴赏,只见字迹雄健而隽秀,布局严谨而潇洒,插图金陵十二钗形神兼备,跃然眼底。王士成以空前的规模,精湛的刀艺,开辟了微雕艺术的新境界、新天地。
王士成是一位勤奋而多产的艺术家,不断有精品新作问世。在一支直径约10毫米、长178毫米的毛笔象牙柄上,他刻下了整部《唐诗三百首》,共21370字。在10余块高约50毫米、宽约10毫米,像秦汉竹简般编在一起的牛角薄片上,他刻下《孙子兵法》全部13篇,共6100余字。他在一把重81.92克的微型纯金扇上,仅用高45毫米、边弧长150毫米的方寸之地,微雕了古诗182首,共8400字。为了将我国传统的微雕艺术推向世界,王士成着意于作品题材和表现手法的推陈出新。一项成功的尝试是他与其长子王小光合作完成的。父子二人在长300毫米、宽45毫米、重51.2克的铂金片上微雕汉英对照圣经《马可福音》,计汉字18000个、英文字母60000个。
王士成的名字随同他的作品走向了世界。中央电视台和江西电视台为他摄制的专题片《大千红楼一微尘》已译成多种语言推向美、日、港、澳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泰国的甘米电视公司也为他摄制了一部专题片。几十家国内外报刊报道了这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的成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王士成“民间艺术家”称号。
王士成于1946年出生在一户贫苦农民家庭,没有条件接受系统教育。但他自幼对写字有特别的偏好和灵感。
才几岁时,母亲带他就寝,他总是在被子里用脚划动。为免冷风灌进被筒,母亲只好紧紧搂着他,可是他尽力挣脱,继续划动双脚。原来他是用脚在被子里“写字”,凡白天看到过的字,夜里都得在被子里用脚“描摹”一番。上学后,在农村中学寄宿,与同学一人一头共一床被子。同学为防止他就寝后用脚“写字”,只有抱住他的双脚才得安眠。至于白天,几十年来的习惯是,只要坐下来,他的双手食指便在膝头或桌面勾勾划划,乐此不疲。
少年时代,王士成以刀代笔,孜孜不倦地临摹历代书家名帖。仅在毛笔杆上临摹《兰亭序》全文,就刻了千余遍(枝),《兰亭序》他都能倒背如流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士成便跻身工艺美术家的行列。从那以后,业内人士提到他,总是津津乐道他的近乎神奇的功力。0.2平方毫米的字迹,其点横撇捺,每一笔都显现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每一划都能区别或由轻到重或由重到轻的笔势。他的微雕字迹,越是放大越能充分表现其艺术功底和推陈出新的艺术表现力。朋友间还流传他审视别人作品的某种“特异功能”:批阅学生微雕习作,一眼就能判断下刀是侧锋还是中锋,走势是逆锋还是顺锋,还能准确判断这件作品是用多长时间完成的。对此,王士成是很自信的。更有甚者,据说他欣赏别人的书法作品,尽管与作者从未谋面,他却能推断作者的性别、年龄,甚至身高及容貌特点。笔者曾为此当面向他求证,他却只是呵呵一笑,说“不过偶然说中”。
改革开放后的江西,终于走出了一位大师——微雕艺术大师。王士成对此应是当之无愧的。我们期待王士成推出更多更好作品,更期待他几十年积累的创作经验和别具一格的微雕艺术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2009-8-7)
笔者到王士成家时,他正在一支象牙杆毛笔上微雕,在5毫米宽、5公分高的弧面镌刻了《兰亭序》全文连题款共381字。
印章高7公分,每边宽2公分。四个侧面中有三个侧面刻有《滕王阁序》、《岳阳楼记》、崔颢《登黄鹤楼诗》,并三大名楼图。字数最多的滕王阁序》连题款共783字,刻在2.3公分高、1.7公分宽的范围内。
朱镕基(左二)观赏王士成微雕作品,左一为王士成
吴官正会见王士成夫妇
钱其琛与王士成在一起
张万年与王士成在一起
“王士成精微艺术馆”匾额为吴官正所题写
(以上图片为笔者摄影,其中与领导人合影为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