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氏家族与两个“静宜女中” 林静宜

英氏家族与两个“静宜女中” 林静宜

偶然发现,英达的父亲英若诚先生的自传里,有关于“静宜女中”的记载,那么这个“静宜女中”在哪里?与开封的“静宜女中”之间有渊源吗?



英氏家族:英敛之、英若诚、英千里、英达

这里说的英氏家族就是指英敛之的家族,英敛之是英若诚的爷爷。2000版的《辞海》里是这样描述的:

英敛之(1866--1926)中国天主教学者、教育家。原名英华,生于北京。22岁入天主教。1902年在天津创办《大公报》。民国后.先后在北京创立“静宜女中”、“辅仁社”.又创办“公教大学”(后改为辅仁大学).任第一任校长。长期致力于办教育和慈善事业。著有《万松野人言善录》、《也是集》等。

跟静宜女中有关系的就有他的儿子英骥良,又名英千里;他的侄子英启良等。

英敛之

英敛之(1867~1926),原名英华,别名赫胥利·英华,字敛之,号安蹇斋主、万松野人,满清皇族后裔。英若诚说:1911年清帝退位,次年我祖父一家搬到北京。祖父负责清室善后事宜,主管皇家园林香山。西郊许多地方,像清华大学或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原本都是皇室的御用园林。香山静宜园是其中之一,我祖父受命管理此地,为落魄的满人发展现代行业,收容了很多旗人。……在那里我祖父创办了静宜女中,母亲十九岁就任该女中的校长。同样,清华大学也是因为建在以前的清华园的位置上而得名的。……继而祖父建了一个很重要的机构,名叫辅仁社,1913年在香山静宜园建立,一直办到1918年。辅仁社着重于人文学科,成了后来辅仁大学的前身。

英骥良(英千里)

英若诚的父亲是英骥良,留学回来先是在辅仁做教授,后为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教授英国文学。再后来孤身一人到台湾做了辅仁大学的副校长,为了他的信仰一生没有再娶。英若诚的母亲是蔡葆真,19岁刚过门就当了由她公公在香山静宜园创办的北京第一所女子中学——静宜中学的校长。她出身于封建大官僚家庭,是晚清的山东巡抚、北洋政府的山东省长、教育总长、北洋大学校长蔡儒楷之女。

英若诚和他的母亲蔡葆真摄于1982年

说来也巧,后来在开封也个有“静宜女中”。1932年8月,河南省会开封筹办一个女子中学,创办人是来自美国的盖夏嬷嬷。她来中国传教的时候,取了个中文名字“陆静宜”,这所学校就叫私立静宜女子中学。她跟民国初年香山静宜园的“静宜女中”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因为外国人不能做校长,她聘请的第一位校长则是来自北京的英启良先生。英先生是英敛之的侄子,所以,英氏家族与这个“静宜女中”也就有了联系。


开封静宜女中创办人盖夏嬷嬷


开封八中校园的静宜苑

英启良校长的照片待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86599.html

更多阅读

73岁 与84岁 之说的来历 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

73(岁)与84(岁)之说 的来历毛主席晚年谈论他的健康时说:“73(岁),84(岁),阎王不请,自己到。”他老人家恰恰是84虚岁逝世的。民间也有73岁,84岁是老人的两个门槛之说。以后,每逢清明扫墓到墓地,我总要下意识地看看逝者碑刻上的年龄,按照统计学来观察,

声明:《英氏家族与两个“静宜女中” 林静宜》为网友破晓前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