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日报》更名为《企业家日报》 企业家日报社章

擂响新闻体制改革的鼓声
——企业家日报社的前世今生
2012-11-25

□ 本报记者冯光国

[编者按]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经理日报》更名为《企业家日报》,从明日起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从《厂长经理报》到《厂长经理日报》,再到《经理日报》,直至如今的《企业家日报》,这不仅仅也不可能只是名字的更替,在“一脉相承”的同时赋有了更多的内涵:一方面,代表了一家专业类经济报刊数个重要发展阶段的节点,彰显着中国新闻业改革与发展的路程;另一方面,“创新”的核质贯穿发展历程的始终,而创新者总是会给人们带来太多的惊喜。

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历史时刻,在《经理日报》更名为《企业家日报》之际,刊发本文以飨新老读者。

有一个群体,曾经被世人广泛关注,那就是“经理日报人”;

有一种现象,曾经在中国新闻体制改革大潮里呼风唤雨,那就是“经理日报现象”;

有一家报社,在纸质媒体承受前所未有的冲击、经济类报刊大面积死亡的今天,依然坚挺屹立,并且不断延续着奇迹——那就是“经理日报社”!

鲁迅先生有一经典名句: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中国现代作家王小波说过,人拥有这个现实世界的同时,他还必须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正是这个“诗意世界”的诱惑,才使得经理日报人这个特立独行的群体,萌动了在现实与未来世界里留下诗一般印痕的奢望。

他们试图想要证明一个真理:13亿人口构成的空间密度,并不能妨碍一桩新生事物的诞生与成长;他们试图对自身进行裂变:艰难拓荒、负重突围、刻意创造,对个人聪明才智进行自我解放……

如今,他们百折不回地向着心中的理想目标和追求的诗意世界迈进……

时势造就英雄,英雄创造历史。经理日报人是一个英雄的集体,作为当代中国新闻出版体制革命的先行者,他们在痛苦求索的25年的时间里,写下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改革史上多项新纪录:

——第一家不要国家一分钱的投资,践行“独立办报”的媒体单位;

——第一张以厂长经理为直接服务对象的报纸;

——第一家将市场经济理念引入到媒体经营,推动传媒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第一家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成为“媒体企业”最早的实践者;

——第一家提出“报业实业集团化”构想,并催生了中国报业集团的形成;

——第一家扩版成为中国经济信息类报刊中版面最多、容量最大、信息最丰的报纸,掀动了改版扩版大潮的涌起;

《经理日报》更名为《企业家日报》 企业家日报社章

——第一家推行会展经济,并创立了会员制服务体系的新闻机构;

——第一家在海外媒体进行自我形象宣传;

——第一家建立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创新体制;

一改故辙 独立办报风气先
2012-11-25

1989年5月12日,《经理日报》获准国内外公开发行,他们通过自我创新,成功地探索出了“独立办报”的路子,刷新了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办报模式,在中国新闻改革史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题记

龙良贤作为《经理日报》(原《厂长经理报》,创刊于1988年3月25日,1993年1月1日更名为《厂长经理日报》,2003年6月1日更名为《经理日报》,本文统一使用“经理日报”名)的创始人,在创办这张报纸前,已经在新闻界摸爬滚打了近10年,成功地实现了从新闻人到报人的嬗变,具有成熟的办报理念和完整的经营思路,他在关注中国社会变革走势和审视中国新闻领域现状之后,创办《经理日报》的大胆设想喷薄而出。当时,我国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已经全面推行,在我国汹涌澎湃的经济大潮中,厂长经理们是中国经济建设中的脊梁,未来社会的主角,能够服务于这个特殊的阶层,是一项重大的社会责任和崇高的时代使命!更加具有推动时代前行脚步的价值!

在滔滔黄河、滚滚长江的神秘启示和召唤声中,我们定下了这个名字——厂长经理报。这不是赶现代管理的时髦,严峻而深邃的华夏大地上浮现出的时髦货从来都是站不住脚的。这是对历史和文明的一种反思的结果。我们终于发现几乎无法把自以为有一些现代意识的自己与提高整个管理水平分开。这是一种生存状态,这是血肉相依的烙印。——上述这段话是龙良贤在创办《厂长经理报》时提出的,这是他创办这张报纸的思想基础,也是从事这一伟大事业的思想宣言。

为了逾越“主权归属”这座大山,龙良贤将“独立办报”的思路坚定地锁定,由自己筹集资金,招募了一大批志同道合之士,走上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1988年2月24日,这是一个永远镌刻在经理日报人心中的重要日子。这一天,重庆市出版总社向《经理日报》核发《内部报刊准印证》,他们开始走上了完整的自我开拓的新闻之旅。

《经理日报》创刊号,于同年3月25日呼啸而出。每半月出版一期的报纸,被广泛送到企业和中央、四川省、重庆市有关部门,无拘无束、挥洒自如的风格,犹如一股清新之风让人们眼前为之一亮。她以明确的服务对象、鲜明的时代气息、有效的信息供给、正确的舆论导向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和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的关注,他们以独到的眼光和正确的价值判断,对《经理日报》这个新生事物表示了认可和欢迎。

1988年6月15日,还显得稚嫩的《经理日报》飞进了中南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田纪云阅读之后,欣然为之题词:

“以改革精神把厂长经理报办好!”

1988年9月20日,他们正式向新闻出版管理机关递交了将《经理日报》从内部转为公开发行的报告,主管单位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单位为中国新闻与现代化研究中心和重庆国际信息咨询中心。报告通过层层审批送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后,时任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局长王福如、新闻局老局长钟沛璋、新闻局报刊处处长孙大胜、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王强华、新闻出版署报纸司司长林凤生等一大批领导同志表明了对《厂长经理报》全力支持的态度!

1989年5月12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向中国记协下发了同意《经理日报》转为正式报纸、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批文。5月18日,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向《经理日报》核发了《报纸登记证》。在全国报刊全面清理整顿、不少报刊被停刊的风口浪尖上,在一场影响中外的政治风波的漩涡中心的日子里,他们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中国报刊历史上填补了直接服务于中国厂长经理阶层的专业性读物这一空白。这也是他们向理想、追求、使命、目标远航的起点,并由此掀动起了中国新闻改革的大幕!

赓即,报社领导机构成立: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局长王福如任报社编委会主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常务书记杨翊任编委会总监事。《中国日报》总编辑、中国新闻与现代化研究中心副主席冯锡良,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成一,中央宣传部新闻局报刊处处长孙大胜,中国企业未来研究会秘书长吴崇源和重庆市新闻出版局的有关领导任编委会成员。龙良贤任总编辑。

如此庞大的、囊括了从地方到中央新闻出版管理机关领导的、高规格的报社领导班子,出现在一张刚刚诞生的地方性报纸里,在中国新闻界再也不可能找出第二家。

《经理日报》从创办至今,先后五次变更了主管、主办单位,这在中国新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个独特现象。每一次变更,体制的核心都没有变: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体制,“主管、主办单位”不承担任何经济责任和经济负担;报社的人、财、物权自行管理;报社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将一个全新的办报模式,将一份与现行媒体完全不同性质的报纸,生动、鲜明地勾勒出来,悄然之中完成了惊人的一跃。

1989年6月6日,这在中国新闻改革史上都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纪念的日子。不要国家一分钱的投资、完全市场化运作的《经理日报》从山城重庆飞向了全国、飞向了世界。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时代大变革的某一个历程上,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张独立操作、由创办人自出资金的报纸,由此而诞生!

铁肩道义 企业维权践行者
2012-11-25

“体现厂长经理意志、颂扬厂长经理业绩、反映厂长经理呼声、保护厂长经理权益”,是经理日报在创办之时提出的一个响亮的口号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特别是为企业家直言维权,成为了经理日报人重大的社会责任和崇高的时代使命。

从“一个阶层的声音”到“做中国企业的思想者”,办报的核心价值在不断深化,但为企业家这个特殊阶层直言维权的作用与意义永远不会被弱化:千千万万的中国企业家,他们在创造奇迹的历程中,充满了坚忍不拔、韧性拼搏、上撑下挡、左右排险……

——题记

1988年3月25日,《经理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的《中国企业改革的热点何在?》一文,反映了“来自全国30多家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呼声”。这篇文章和发刊词《造就中国企业家队伍是当代中国一项伟大的战略任务》,既是《经理日报》的面世宣言,更是成为了经理报日人后来的行动指南。

经理日报社的全体编采人员努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宣传中努力做到超前性。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总编辑确定的“高、力、深、广”的版面方针:“高(反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宏观经济形势有高度),力(报道企业微观经营管理有力度),深(研究探索经济理论有深度),广(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有广度)”和“新、精、趣、雅”的编辑方针:“新(时间新近、内容新鲜、角度新颖),精(精选好稿、精心编辑、精炼文字、精确表达、精心组版),趣(旨趣合一、寓教于乐、趣文引人),雅(品位高尚、格调高雅)”,使得这张报纸一创刊就获得广大读者的喝彩声。

《经理日报》的诞生、发展历程,正是中国经济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变型最激烈、最敏感、最动荡的时期,报社编采人员敢于对经济工作中出现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剖析、及时报道。1994年2月12日,《厂长经理日报》在头版刊出《用“国有”代替“国营”》这篇文章的同一天,《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提出修改宪法第七条,正式将“国营经济”改为“国有经济”,与中央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不仅是时间上的超前,更是胆识上的超前。

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最稀缺的资源是企业家,一个企业家的起落浮沉,关乎着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甚至关乎着一个行业的变迁。然而,不少地方却对企业家这一稀缺资源并不珍惜,甚至于还在破坏、摧残这种资源。他们的生存环境艰难,一些人更是面临精神崩溃的危险。据有关权威部门的调查显示,自1980年以来,仅有记录可查的,中国便有1200多位企业家自杀。对此,龙良贤亲自撰写的《让诬告者成为改革者身后打不响的哑弹》、《维护厂长尊严、保护企业改革》等大量维权文章,树立起了《经理日报》敢为企业家撑腰壮胆的标尺。

为企业家这个特殊阶层直言维权,是《经理日报》的一个最鲜明的特色。为了做到让企业家有冤可申、可苦可诉,一旦有企业反映他们的困难、一旦有企业家倾述他们的疾苦,报社都会在第一时间派出最精干的记者前往调查采访,为此从来不吝啬版面。《经理日报》从创办到现在,维权报道的文章早已突破千篇大关。《优秀企业家缘何遭暗算》、《“婆婆”横行何时休?》、《婆婆扭住媳妇不放,没股权要强当董事长》、《企业告政府赢了官司输了“钱”》等为企业家维权的文章,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大量的反映企业家疾苦与呼声的报道,刊发后无不引起震动,不少报道引起了当地及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促动了对问题的解决,赢得了广大企业家的支持和拥戴。

对“东坡肘子案”的报道,反映出了报社对企业家维权报道的一个缩影:“红帽子企业”四川眉山东坡食品厂1993年被上级主管单位非法侵占后,报社当即派出骨干记者前往调查采访,《官民争夺“东坡肘子”记》在头版刊发后,被《中华工商时报》等媒体全文转载。

1998年,《经理日报》开辟专门的栏目,就“东坡肘子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民营企业“摘红帽子”的大讨论。同年11月27日,中央电视台为此专程到成都对报社和相关人员与单位进行了专访,就“东坡肘子案”和由此引发的全国性的“摘红帽子”大讨论进行了专题制作,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引起强烈反响。2003年6月终于被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裁决,将企业判回到创始人的手中。

在维权报道充满风险与曲折的面前,经理日报人从不退缩,甚至于不惜引火上身。《政府违规操作破产骨干企业含冤升天》反映了四川中江丝绸公司被人为操纵破产导致一个优势企业易主他人、上亿元国有资产在政府的眼皮下被大肆掏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受到了层层干涉和阻挠,该案最终惊动了国务院,县委书记、县长、法院院长因涉此案被撤职。《隆隆机声为谁鸣》刊发后,惹恼了当地的地方法院,他们在派人到报社交涉未果的情况下,采写该文的记者到该法院旁听这一案件的审理时,被法警以“协助调查”为由将该记者强行滞留,报社得到群众的电话举报后,由副总编亲自带队连夜驱车前往才将记者“解救”出来……

干涉、阻碍、压力,并没有使报社对企业家的维权报道望畏止步,从而赢得了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尊重。企业家给报社“铁肩担道义”的赠言,更加使得经理日报深深感受到了一份社会责任、时代责任、历史责任。

长袖善舞 主动出击赢市场
2012-11-25

如今,当传媒一成不变的旧模式已经被打破、多种办报体制并行前进、新的格局在变化中逐渐形成、资本的进入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的时候,我们应该向在“铁板一块”的时期,率先进行不花国家一分钱、走自生自养办报之路的探索者送去一份敬意……

——题记

龙良贤在《经理日报》获准公开发行后的第一次全体员工大会上,发出了激情高昂的总动员令。其中很短的一段精辟语言,为《经理日报》这艘战舰正式乘风破浪的启航指明了坚定的方向:

“我们不是高高在上的‘无冕之王’,我们是企业家的服务员、勤务兵。我们要主动深入到厂矿、企业和各行各业,为他们做好宣传服务,以舆论的先导作用促进企业的振兴,以企业的兴旺推动报业的更快发展。

我们的报纸具有鲜明的市场化烙印,国家没有一分钱的投资,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于其他媒体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化之路。”

长期以来,新闻舆论的官办性质、喉舌作用、严格管制,注定了中国传媒机构“吃皇粮、花国税”的优厚地位。发行靠摊派,广告靠等待,曾经的垄断地位只需要管好方向上不出问题而没有任何必要考虑经济来源,造就了高高在上的“无冕之王”的惰性。

当政治作用被无限地放大之后,社会效益就成为惟一的中心。经济效益的缺位,使传媒领域的从业人员只是获得了一份高贵的工作,却丧失了创造性的职业身份。

经理日报人从一开始就打破了这种常规定式,把报纸作为企业来进行经营和管理,“媒体企业”这个新词汇在今天已经得到认可与确立,而在“官办新闻”的时代里,“企业”一词是远离了传媒本身的,把“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这种经济效益化模式引入传媒的,更是鲜有为之。

“事业化单位、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是经理日报社一直精心并坚持地构架的报社经营管理模式,这是与他们始终坚持的“独立办报”的发展谋略相一致。这样的机制,不仅是对报社自我生存、发展能力的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而且也宣告着企业化媒体的诞生,昭示着“国家包养、财政补贴”的传媒经营机制将会被终结。

“向市场主动搏击”的全新经营战略,摈弃了新闻单位普遍习惯于坐等企业抱着钱、上门求着做广告宣传的陈旧观念,经理日报人主动深入到各个企业、厂矿,帮助他们树立市场意识、宣传意识、广告意识:企业知名度的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就会得到扩大,产品销量的增加将带动企业新的发展……这种启迪式、服务性的工作方法,很容易相互沟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既服务于企业,又为报社增加了收入、壮大了经济实力。

报社的经营工作推行“全效益工资”机制,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激励下,由经历了内刊时期严酷考验的老骨干和强力注入的新生力量组建起了一支专门从事经营工作的队伍。大家上下同心,不顾辛劳,不畏艰苦,长期奔走在全国各个地区、各个县城的每一个角落,甚至于最偏远地区的大部分企业都留下了经理报日人的足迹。

经理日报人的市场化意识是全方位的,1990年他们把报社积累的全部利润都砸入了报纸发行的广告宣传之中。1991年,《经理日报》的发行量翻了两番,全面进入全国各地和海外市场。从此以后,经理日报社的发行宣传就没有中断过,在成为第一家在香港凤凰卫视台进行自我宣传的媒体之后,又通过在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台、浙江卫视台等电视台发布征订广告,与其他报刊社相互交换刊登征订启事,直接向企业邮寄征订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的结合,不断扩大报纸的知名度,使报纸的发行量逐年攀升。1993年报纸由周三刊改为日报后,发行量更是得到大幅度跃升,跻身全国经济类报刊前三名之列。

1993年经理日报人更是挥出了大手笔,“经理日报增扩十二大版暨创刊五周年鸣谢读者大型有奖活动”在全国全面展开,订报抽奖的特等奖奖品为小轿车。

经理日报人在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创新了经营模式,一切围绕市场需要出发的种种创新行为,得到了市场给予的高额回报:不但很快就强身健体,而且迅速发展壮大!“经营”概念的引入,成为媒体市场化运作先行者的关键标志。

2004年11月,在深圳举办的首届“中国新兴媒体峰会”上,来自全国近40家媒体的60余名负责人在15年之后才开始呼吁:“不少媒体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企业,不是一个取得了法人资格的企业,不是一个可以自主经营的企业,从来身不由己,因此媒体的企业化革新是当务之急。”

当时被誉为中国新闻界诞生的一匹黑马的《经理日报》,其实是一种艰难的拓荒:中国几十年一贯制的党政机关报纸一统天下的传统格局被打破了,各种经济类、信息类报刊呼啸而出;由国家机关投资办报的陈旧模式被革新了,由办报人自筹资金办报的新纪元开启了;靠政府行政命令指令订报的计划形式被攻克了,开启了报纸走向市场的全新道路……

拓荒是一种贡献,而贡献的背后又隐忍着多少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

2004年6月,“媒体企业”一词正式出现:某国际著名的咨询调查机构发布了中国大陆“媒体企业100强”排行榜,这个排行榜基本反映出了强势媒体市场化发展的一种趋势。

一直在默默前行的经理日报社,在这个排行榜上没有名字,但他们对“媒体企业”模式的探索和构架,却比这个排行榜早了整整16年……

先人一步 会展经济强筋骨
2012-11-25

会展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近年来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递增,成为中国经济舞台上一个重要的角色。但谁曾想到,在上世纪的80年代,在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双轨制”并行的日子里,当会展经济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之际,率先涉足蕴藏巨大生机和潜力的“会展经济”领域并获得成功的,竟然是经理日报人!

——题记

会展业作为中国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和城市与城市之间实力与形象的竞争。2000年以后,中国各地的会议展览一个接着一个地召开,彼伏此起的景象好不热闹。会展经济在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敞开大门办报,依靠厂长经理办报”的基本原则,是一种开放型理念。不拘泥于版面服务单一的形式,努力将服务工作延伸到版面之外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经理日报社以理论研讨、边境考察、经贸洽谈、产品展销、信息交流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撞开了会展经济的大门,从1989年开始持续用了7年时间,成功地在传媒领域构架起了“会员制”和“会展制”的市场化经营模式。

以1989年8月25日成立的“之友会”为标志,经理日报社的“会员制”正式启动。同年12月16日首届年会在重庆召开,308位企业家面对面地交流生产经营管理经验,第一届全国优秀企业家十有其五参加了会议。叱咤风云的著名企业家马胜利在会上发表了精彩演讲。

之友会高峰时期会员企业达到4000多家。经理日报社在此基础上,于1990年8月15日,成立了让厂长经理直接参与办报的“经理日报社办报指导委员会”,1992年5月27日在广西桂林市举行了第一届工作会,100多位企业家对办报方针、原则和具体的版面内容布局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刘三姐”黄婉秋还专程到会议上进行祝贺表演。1992年8月13日,“经理日报中国企业家编委会”正式创立,首届工作会议于1994年11月29日在福建厦门市召开,200多位企业家直接参与了办报决策。“经理日报社企业家联谊会”于1995年6月8日应运而生,1996年1月18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了首次会议,包括鲁冠球、鞍钢党委书记刘峰和当时名动江湖的储时健、陈传柏等300多位企业家参加了4天的会议。

会员制的创立,是厂长经理日报社对中国新闻改革主要贡献的具体表现形式。“之友会”是报企一体、共谋发展的开山之作,开启了新闻传媒服务功能的先河。“指委会”是会员制的进一步发展,请企业家参与办报指导,体现了报社决策者的过人胆识。“企业家编委会”的创建,把全国知名企业家吸纳进入报社的决策机构,是办报方针的发展和深化。

“三会”的建立和定期会议的召开,构架了有针对性地分级服务于中小企业、中大型企业、大型企业的会员制的完整体系,在传媒与企业之间织起了密切联系的纽带,构架起了报企互动、共谋发展的桥梁,赢得了厂长经理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

在中国的企业家队伍正处于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提高企业家的理论修养,推动经济学家走出“关门做学问”的旧模式,使经济理论有效地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经理日报社多次组织了企业家与经济学家的直接对话,通过经济理论与企业实践的互动,既是对企业服务的一种务实行动,也推动了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1990年6月11日,与经济日报社联合举办的“中国90年代企业发展战略与决策研讨会”在重庆市召开;1990年10月25日,企业家、经济学家400余人参加了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的“中国经济发展与企业改革研讨会”;1992年3月22日,“深化企业改革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在重庆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厂长经理参加了会议;1992年11月8日,100多位企业家聚首四川省成都市参加了“广告刊户座谈会暨广告效应研讨会”;1992年12月15日,“加快企业改革步伐,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研讨会”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近100位著名企业家到会。1998年5月5日承办了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的“中国西部开发与企业发展战略研讨会”。

不知是巧合还是先知,市场意识浓厚的经理日报人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不遗余力地推行“会展制”的经营模式。

1991年7月13日,经理日报社“中外企业产品信息交流会”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组织了国内600多家企业面 对面地进行商务洽谈,我国台港澳地区和新加坡的近100名客商闻讯赶来参加。5天的会议,成交额突破了1亿元人民币大关。

1993年3月17日,与光明日报社联办、会期5天的“海峡两岸企业家交流会”在上海开幕,近200人规模的台湾地区企业家代表团空降上海,逾千人的海峡两岸企业家聚首,成为当时海峡两岸最大规模的一次民间交流,在当地乃至国内外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成功的基础来源于对企业真实需求的对口满足,经理日报人善于捕捉这种切入点。为了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给生产经营带来的困难,于1993年12月8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了“大中华企业交流暨招商引资洽谈会”;针对不少企业产品积压、严重影响后续发展的问题,1994年5月25日在成都举办了“首届中国西部积压物资交易会”;1995年3月11日,厂长经理日报社参与承办了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为期7天的“四川与台湾经济合作与交流展望”活动。

他们的视角不仅在于引进来,而且还想方设法地带动企业走出去。1991年7月26日,报社组织了全国各地的企业家参加了“中俄边贸考察”活动;11月21日,“中缅边贸考察”成行。1995年11月16日,组织了中国企业家代表团赴泰国曼谷参加了第三届世界华商大会。1997年8月20日,再次组建中国企业家代表团飞赴加拿大温哥华,参加了第四届世界华商大会。

经理日报社在中国新闻界首创的独具特色的“会员制”和“会展制”,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后来许多媒体开办这种会议的模式、成立理事会制等经营活动,提供了成功的范本。

经理日报人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独创的经营体系,在今天看来已经不足为奇,但他们的这些构想、探索都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中国市场经济处于萌芽、中国新闻界处于封冻的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不能不对他们的勇气和胆识而肃然起敬。他们率先将市场经济的理念运用到媒体经营,成功地构架了“会员制”和“会展制”市场化运作的典型形式,对中国的新闻改革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市场并不神秘,成功的关键在于满足需求。经理日报人读懂了企业家的这种需求,他们引领中国新闻界风气之先,把报业投掷于中国的经济改革大潮之中,与厂长经理们同呼吸、共命运,为厂长经理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纵横联合、广交朋友、全面合作的场所和机会。所以就能够做到举手一挥,让应者云集,创造了在当时无人望其项背的传媒界奇迹。

大梦先觉 报业实业争人先
2012-11-25

1996年1月16日,国内首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经过中央宣传部的批准宣告成立。而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率先践行报业集团之路的,却是因众多现实因素的掣肘而与伟大的构想、宏伟的目标渐行渐远的经理日报人……

——题记

如今,当“报业”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时,谁曾想过这个在十年前才出现的新词汇背后的深刻含义?就是在我国经济建设热潮掀动、产业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的时候,谁曾料想始终从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新闻传媒,也可以当作一项产业来经营?

机关报独霸天下的传统局面被打破之后,官办新闻的体制与多种形式的传媒机制的冲突与对撞,掀起了名噪一时的“报业大战”。硝烟散去之后,催生了“报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当资本进入传媒领域在今天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时,我们再回过头去审视过去几十年漫长的新闻史,就会蓦然发现,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在悄然之间就发生了。

1990年10月26日,经理日报社主办的“中国经济发展与企业改革研讨会”在昆明举办,中国海洋直升飞机总公司深圳实业发展公司总经理尚志安等8位企业家发出了组建“厂长经理股东联谊会”的倡议书。这是与会的企业家代表认同了龙良贤组建报业实业集团的理论,在中国新闻界最早的一份有关组建报业集团的呼吁书。

1991年11月,经理日报社组织内地企业家参加“中缅边贸考察”活动时,与企业家们就共同组建“东南亚发展集团”进行了积极磋商;1992年5月,在经理日报“办报指导委员会”首届年会上,报社将拟组建“四川龙报集团”草案交与参会企业家讨论时,赢得普遍赞同和支持……

龙良贤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出组建报业集团理论的首创者;他所统率的经理日报人这个团队,理所当然地就成为了首先进行报业集团实践的探索者。

1992年报社搬迁成都不久,经理日报社探索报业实业集团之路就开始了实践。1992年9月21日、1993年2月8日,由报社直接申请创办的《中外市场指南报》、《中外商人报》先后诞生。随后又参与了《电影作品》杂志的联办;1993年12月21日成为《体育爱好者》杂志的主办单位之一;1994年12月16日,成为《海峡两岸》杂志的主办单位之一;1995年12月17日,报社接管了社址在广州的《市场经济导报》;1996年7月6日,报社又接管了社址在北京的《中国合作经济报》;2000年5月承办《装饰市场报》;2001年初接办成都《四川青年报》;2003年初创办西藏《西部晨报》;2004年3月25日,龙良贤担任起了《中国西部时报》的总编辑……

不止乎于此,经理日报人把“报业”作为主攻方向的同时,“实业化”探索也与之齐头并进。

1993年10月13日,经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审查注册,成立了“天天广告公司”,并先后接收或成立了“四川省通讯电力建设公司”、“四川现代企业发展公司”、“四川省房地产建设开发公司”、“大中华新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等实体的挂靠和创建。

为此,报社成立了“企业管理处”等专门的服务管理机构。

1995年1月1日,由报社职工募股组建的“四川华商国际商务有限公司”宣告成立;1998年5月筹建“四川省新纪元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时,报社员工踊跃入股,在短短十多天时间里,就筹集到523万元现金。

2002年11月18日,通过在报社员工中自愿、限额募股,“四川省龙虎菜餐饮有限责任公司”宣告成立;以同样方式组建的“成都龙人盛世经贸发展有限公司”随后也诞生……

后来的日子里,报业集团的创办之风,在神州大地上越刮越猛,但细心的人们都会发现,经过批准成立的报业集团都是清一色的党报党刊。早在1990年6月将组建报业实业集团纳入发展规划,并第一个将组建报业集团报告送到中宣部分管新闻的领导手里而得到赞赏和肯定的厂长经理日报人,时至今日仍然在艰难地进行着集团体系的构架。但是,作为中国新闻界率先进行报业实业集团化探索的经理日报人,为中国新闻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所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报业集团“官办”形式的明朗化,再次形成了依靠在党报集团旗帜下的都市市民类报纸“独领风骚”的新格局,直接导致了新形势下竞争对手的缺位。

随着报业集团大规模组建之后引发出的对弱势媒体的收编、整合浪潮,一些发展势头强劲的野战军被归并在了党报集团的旗帜下,而完全靠“拼打”的独立办报的真正市场化报纸无法获得组建报业集团许可。于是,留给“散兵游勇”的生存空间就愈加狭小,自上而下的报业市场的重新洗牌又充满了计划约束的官味,把一度充当报业市场生力军的经济信息类报刊逼到死角,面临着严重生存危机的挑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全国经济信息类报刊纷纷吹灯熄火的今天,经理日报社依然能够稳步发展,充分彰显出了自身的创造价值和顽强的生命力。长期关注、研究中国新闻改革的中国人民大学资深教授喻国明指出:作为独树一帜的《经理日报》,能够在今天依然屹立不倒,已经缔造了一个奇迹。

历史的评价,不但取决于将要做什么,更取决于已经做了什么。历史是真理的载体,历史和现实的撞击,将会发出更加动人心魄的回音,当我们以历史的眼光重新审视经理日报人走过的风雨历程时,会不自觉地送上一份最永远的尊重。

黄钟大吕 历史天空丰碑存
2012-11-25

与千千万万的中国企业家一同成长、一同发展、一同前进的经理日报人是幸运的:他们在无意之间缔造了那么多第一;同时,他们又是艰难的:走过的每一个脚印,都饱含着辛酸苦辣,他们在创造奇迹的历程中,充满了坚忍不拔、韧性拼搏、上撑下挡、左右排险……

——题记

在全国报刊社普遍面临亏损的大背景下,经理日报社不要国家一分钱的投资,敢于探索“自我起步、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的办报新路,绝对不仅仅是勇气、胆识、气魄所能产生的结果,而是植入市场化观念、引入市场化机制、进行市场化运作超前思维的表现,市场化才是这张报纸的价值核心。

没有行政手段,多了压力;没有财政投入,多了风险;没有计划束缚,多了灵活;没有必要保障,多了自警。封闭的新闻界在中国洪流滚滚的改革大时代里,自身的突破和改革已经势不可挡,新闻传媒走向市场,实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产业化经营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经理日报社的市场化探索之路,所发挥出的积极作用是明显的,理所当然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许。被一些从事新闻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高度归纳为“经理日报现象”,经理日报社主管主办单位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贾松青、李后强在担任院党委书记伊始就专门到报社进行调研,时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政协主席秦玉琴,把经理日报肯定为“代表了一种新生力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中央军委总后勤部部长王克勤,国家经贸委副主任赵维臣、陈清泰,新华社社长穆青,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新华通讯社新闻研究所所长成一,中国经济信息报刊协会会长冯纪新,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会长袁宝华,《求是》杂志总编辑戴舟,中顾委副秘书长郝盛琦,商业部部长胡平,轻工部部长于珍,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鑫,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陈佳贵,机械部副部长陆燕荪,全国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周克玉,国务院研究室宏观司副司长李晓西,中宣部新闻局报刊处处长孙大胜,国家体改委委员孙效良,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兼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谢世杰,河南省省长马忠臣,四川省政府常务副省长蒲海清,江苏省委副书记顾浩,四川省副省长刁金祥,中共成都市委书记吴希海,云南白药厂厂长朱宝凤,北京市糖业烟酒公司副经理李占忠,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于光远,厉以宁,萧灼基,张曙光,陈栋生,晓亮,王蒙,蒋子龙,邓友梅等党政要员、社会名流、著名企业家、著名经济学家、著名作家,先后为这张报纸题词、赠言,送去了经理日报社的祝福、鼓励、支持和鞭策,同时也能窥视到经理日报社的基本发展轨迹。

从各级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企业家给这家报社的题词和赠言中,能够感受到了一份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激情。每一份题词和赠言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如果将这些故事串起来,又是另一个讲不完的话题。我们只需要从这些题词和赠言中,去触摸到一段历史的脉络。这,就已经足够!

经理日报社的探索性办报思路、探索性经营模式,不仅在成都引起轰动,在全国引起反响,而且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1994年1月12日的这一天,经理日报社接待了第一批来自国际社会的重要客人:美国国会议员办公室职员访华团在成都访问期间特意到报社进行了简短的参观访问。同年4月30日,泰国泰华通讯记者协会访华团在成都访问期间同样到报社进行了参观访问,这是报社第一次接待的国际社会上的新闻同行。

1994年6月30日,由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克林顿亲自任命的美国新闻总署高级顾问刘易斯·曼尼洛博士一行到报社参观访问,这是由上而下安排的一次指令性的重要外事活动。曼尼洛博士作为美国新闻总署的高级官员,在访华期间指名道姓地要求到某一家媒体,同样也是第一次,蕴含的意义就显得不同寻常。美国驻华使馆新闻官员倪克波先生作为美国的官员,先后3次到经理日报社,对同一家媒体进行多次的访问和交流,也是一个很罕见的现象。

1995年4月4日,尼泊尔王国新闻访华团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安排下,在有关部门的陪同下,到经理日报社进行了参观访问。1997年10月21日,报社迎来了日本客人的登门造访……

国际友人的登门造访,每一次都有丰硕的收获,都有全新的领悟。经理日报人在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和沟通中,又一次占到了先机。

“走出国门”也成为报社开放战略的一种体现。走出去,开阔视野、扩大眼界、活跃思维,从而激活报社员工的思维,使事业获得更好的发展,这一点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报社领导层几乎所有的成员都有奔向世界、出访欧美国家的经历。不止于此,报社把对先进个人的奖励也定位在出国增长见识、开拓思维上。1997年3月,由报社出资,组织了上年度的工作标兵赴泰国观光游览。所到之处,当地的地方媒体基本上都有报道和介绍,其影响力的张扬度由此可见一斑。

无论历史的页码如何沉重,都会被时间的巨手无情翻过。经理日报人塑造了新闻改革先锋的形象,新闻改革的丰碑也塑造了经理日报人的形象!今天的经理日报社,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轰轰烈烈的风光无限、尔后又回归到平凡之中。如今,将以《企业家日报》的全新形象,踏上全新的征程——不论他们的前行之路还多么任重道远。

《经理日报》这张报纸,代表过中国新闻媒体的标杆;经理日报人这个群体,创新了媒体的运作方式。他们开创性的贡献,会永远载入新中国新闻改革的史册。在2004年11月的“中国新兴媒体峰会”上,与会代表给了他们如是评价:“《经理日报》在广告、经营和用人机制上实现市场化突破,‘面向市场’办报成为与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改革大势相吻合的新取向。”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经理日报人在中国新闻体制改革的路上,继续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86582.html

更多阅读

经营副经理述职报告 以《IT经理世界》看经理类期刊经营

目前期刊市场中以经理人为目标读者和关注对象的杂志主要有三类:冠名为企业家的杂志、冠名为经理人的杂志、MBA杂志。其中以经理人为名字的的杂志主要有《IT经理世界》、《经理人》、《世界经理人》等;以企业家为名的杂志主要有《中国企

《一分钟经理人》:团队版-48

系列专题:《一分钟经理人》运作流程  一份运作流程为团队提供了程序架构,以便于团队在完成该项任务或多项任务的过程中,将依据该流程运作,它包括了团队需要处理重要议题时将如何做出决策。实际上,对于运作流程,团队必须明确并达成一致

《一分钟经理人》:团队版-47

系列专题:《一分钟经理人》今天是什么样的挑战阻碍你的团队转变为高水平团队?  你是否充分有效地发挥了团队成员的个人特性?  点燃火花的最快方法是让两个对立物发生摩擦。  --无名氏  团队的基础:

《一分钟经理人》:团队版-45

系列专题:《一分钟经理人》由于运用工作小组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到越来越广泛地推广,因此工作在一线的员工们能胜任更多的职责和任务。工作小组转化为自我管理的组织,承担了更多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更多的责任。当团队完全自主管理时,他们制

声明:《《经理日报》更名为《企业家日报》 企业家日报社章》为网友食惡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