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是需求分析成果的进一步定型,为后续的系统开发做相应的技术准备。由于着眼点的不同,在信息化总体规划、信息资源规划、企业架构设计和系统分析等诸多信息化工程建设工程中均会不同程度地涉及到建模。
建模(Modeling)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概念关系、数学和/或计算机模型的过程;建模是研究系统的重要手段和前提,凡是用模型描述系统的因果关系或相互关系的过程都属于建模,因此建立系统模型的过程、又称模型化。从系统工程学角度来评价一个模型的好坏,要把握三条原则:(1)分析与设计实际系统;(2)预测或预报实际系统的某些状态的未来发展趋势;(3)对系统实行最优控制。因此,要求在建模过程中,要对系统模型进行 抽象简化、并要在简化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之间适当的折衷,以满足前述三条基本原则。此折衷之意,就在于要保证模型的稳定性、均衡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去除非规划阶段的影响因素。
模型的多少,取决于不同信息化工程建设的阶段任务要求、也取决于不同的技术方法论的侧重点。大家熟知的企业信息资源规划中,要经历需求分析和系统建模过程,需要建立业务模型、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体系结构模型等;对于企业架构技术方法,则还会有组织模型、绩效模型等等。
建模的思路通常可分为:(1)自顶向下、逐层分解、逐步求精;(2)自底向上、业务汇集、综合集成。在建模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丰富的业务管理知识、系统工程知识和模型构造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来掌握系统的原始信息,借助合适的模型建造工具软件、实现对物质世界或描述对象的适当抽象。建模常用的方法有大家熟悉的IDEF方法(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UML方法(建模语言)、PowerDesigner方法(CASE工具集)、ROSE方法(基于UML的CASE工具)、FEA或ToGAF等方法(面向政府的业务建模工具集)。通常是采用格式化或图示化的描述,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面向过程、面向数据、面向信息、面向决策和面向对象的建模。
深入了解建模的目的和系统模型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信息化管理者正确地确定建模思路、理解模型的科学化表达,也有利于科学地部署信息化重点项目,避免因自身定位的混乱、造成因技术方法的无效融合而产生模型的杂乱或堆积,导致建了一堆“四不象”的模型、而无法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