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与“良宵” 刘天华良宵

刘天华与“良宵

那是一个隆冬的夜晚,寒风卷着雪花呜呜地呼叫。街上很少有人行走,但这所房子里却很温暖。一群年青人(回家过年的知识青年),围坐在火炉旁,眼睛放着光。

桌上,留声机正放着音乐。这可是大家从未听过的音乐(当时,只允许播放“样板戏”和“语录歌”其他一概被斥为“黄色音乐”或“反动音乐”而严禁)。

“文化大革命”的几年肆虐,年青火热的心终于厌倦了斗争。他们开始思考,寻找一种能慰籍心灵的东西。他们偷偷地,如饥似渴地搜集,转抄、阅读、谛听……

留声机很陈旧了,唱片也发了黄。旋转出来的音乐却掀动了在坐的每一个人的心。啊,音乐原来这么新鲜,雍容,华美……年青的心随着飘飞的音符,飞呀,飞,飞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

我也坐在这些哥哥姐姐当中。一支旋律格外亲切,特别地揪住了我。这是一首二胡曲子,它如此地使我心动神摇。“这是刘天华的‘良宵’”一个戴眼镜的长者说。刘天华?良宵?我第一次听说他的名字,他的“良宵”。“良宵”深深地震撼了我,从那天起“良宵”总是在我耳边回旋,我由此爱上了音乐,爱上了二胡。

我好不容易从“知青”手中,抄到一份“良宵”残缺不全的乐谱,也不知从哪儿弄来一把二胡,开始吱吱呀呀地学着拉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的解禁,开放,刘天华的音容笑貌也渐渐在我眼前清晰起来。

刘天华之兄刘半农是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刘天华是音乐界的开路先锋。他是现代二胡演奏的开山鼻祖,是他首次将二胡搬上了中国的独奏舞台。他既是演奏家又是作曲家。他的登台象征着新民乐的诞生。

刘天华精通中华戏曲和民间音乐。他还跟西洋人学过小号,小提琴,和西洋理论作曲。在二十世纪初,他开始展露他的天才。他创作的二胡独奏曲:“病中吟”’、“良宵”、 “空山鸟语”、 “光明行”、 “烛影摇红”、“独弦操”等,作品起点之高,乐曲之精美,令世人惊叹。他开劈“国乐”之先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良宵”,别名“徐夜小唱”。一种好似分解和弦的旋律,轻巧地上行或下行;纯八度,纯五度在二胡的不同音色的内外弦变换,上下滑进。这种滑音用得极为巧妙,圆润甜美,融乎其中。曲调自始至终舒展流畅,一气呵成。你静静地呤听,一股怡然自得的暖流涌遍你的全身,久久地沉浸其中。

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尤其是49年后),不少作曲家也写过不少优秀的二胡独奏曲和协奏曲。不论是作曲手法还是二胡的技法都有很大的改进。但,作品大都流于描述某一场景,某一庆典,或对某一事件的感受,缺乏“良宵”人性,和人文气质,一种深沉的文化底蕴折射出来的东方人所特有的“闲适”,一种学贯中西“大家”的旷达,高蹈。傅聪说,他走遍世界各地也没找到象他父亲(傅雷)那样的人。这使我想起了当时领导新文化运动的胡适之、刘半农、鲁迅、梁实秋……他们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熏陶,却又能从中跳出来,在西方文化中神游。他们的根基是中国的,放射出的是地道东方人的智慧和光芒。

“良宵”,很多名家演奏过,也以各种方式和不同的器乐演奏过。除二胡独奏外,还有二胡齐奏、小提琴独奏、小提琴齐奏、弦乐合奏等。风格不同,韵味各异。

一天,我偶尔从老城区的一个小巷经过,忽闻“良宵”飘然而至,一种熨贴灵魂的温馨油然而生,以至驻足流连,连连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将近一个世纪了,“良宵”仍然在神州大地的百姓家中作为精神“佳肴”代代相传。在海外,华人居住的地方,“良宵”更是游子温馨的伴侣,有华人就有“良宵”。

刘天华与“良宵” 刘天华良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86400.html

更多阅读

刘德华与《新少林寺》 新少林寺 电影

1982年的《少林寺》捧红了一代功夫巨星李连杰。时隔28年,陈木胜带着刘德华、成龙、谢霆锋、范冰冰、吴京等联袂打造出了一部《新少林寺》。这部即将于本月19日公映的电影,必将再一次掀起少林功夫热潮。说起与老版的比较,该片导演陈木

声明:《刘天华与“良宵” 刘天华良宵》为网友未够衬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