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志愿者在科技馆湿地打捞满江红时,发现了一个不常见的东西:
经网友“菜包子”和“agriidae”的鉴定,系双翅目水虻科昆虫的幼虫。
在网上搜了些资料:
——“光亮扁角水虻。说实在的,很少拍它,因为它身体的颜色偏黑,不太容易拍好,但是同样因为逆光和线条的原因,而拍下了这只水虻。”(图片来源:http://xz3.2000y.net/566738/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11)
黑水虻简介
(来源于“水虻部落”网站)
http://chinabsf.com/index.php?c=msg&ts=who&
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是一种双翅目水虻科的昆虫,英文名称Black SoldierFly,又称光亮扁角水虻,幼虫营腐食性,取食范围非常广泛,是自然界中碎屑食物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常见于农村的猪栏鸡舍附近,取食新鲜的猪粪和鸡粪。
黑水虻原产于南美的热带稀树草原,随后扩散至北美,二战后,随着人员与物资的广泛运输与流动,黑水虻迅速传播到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大部分地区,中国的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河北、四川、香港、台湾都有标本记录或研究文献,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常见昆虫。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2 mm左右;触角宽、扁且长,体黑色并具蓝紫色光泽,腹部前端两侧各具一白色半透明的斑,足的胫节白色,余黑色。
幼虫乳白色,有毛,体型肥胖,半头式,老熟幼虫长约20 mm。
蛹为围蛹,深褐色,表皮革质,较硬,化蛹前尚有预蛹阶段,体色与蛹相同,不取食,能活动。
卵长椭圆形,初期半透明,后渐变为淡黄色,孵化前可见两个红色单眼。
生活史
黑水虻在华南地区1年有8-9世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或预蛹越冬,越冬场所为覆盖有树叶、杂物的浅土层。蛹通常在3月初温度升高时羽化,羽化的成虫寿命短,完成交配和产卵后即死亡。世代历期约35天左右,但随着环境的适合度而有很大弹性,实际上,黑水虻在适宜条件下28d就能完成1代,而在极端严酷环境下则有可能延长至8个月,其中预蛹期的弹性最大,从1周至6个月不等。
成虫羽化后即能交尾,约2-3天后开始产卵,单雌产卵量约800粒,聚产。雌雄性比约为1:1,雌成虫寿命8-9天,雄成虫寿命约6-7天。成虫有时有访花习性,以植物分泌的汁液和蜜露为食。成虫通常的栖息地为有矮灌木的绿地,雌成虫寻找新鲜的有机质作为产卵场所,并将卵产在食物附近干燥的缝隙中。
幼虫共有6龄,自3龄之后取食量增大,6龄后进入预蛹期,从乳白色转为深褐色,并从取食环境中迁出,寻找干燥、阴凉、隐蔽的化蛹场所,有明显的避光和趋缝性。
交配行为
黑水虻的成虫羽化后通常停歇在绿色植物的叶片上,因此适宜交配的环境为有矮灌木的绿地,交配行为通常发生在有强烈阳光的正午时分,尤其是温度较低的冬天。阳光是能够诱导产生交配行为的主要环境因子。黑水虻的交配行为在飞行过程中进行,雄成虫在空中追逐雌成虫,并迅速进行外生殖器的对接,然后落在附近的叶片或地面上,头背向、尾相接成“一”字形进行授精,授精过程持续大约20-30min,授精完成后生殖器分离,交配行为结束。
虽然黑水虻与人类共栖了一千多年,但人类对于黑水虻的系统研究仅开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发达国家,由于集约养殖模式的推广造成严重的土地富营养化污染,而黑水虻正是作为一种可将禽畜粪便转化为昆虫蛋白的生物媒介昆虫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美国佐治亚大学C.Sheppard的研究小组对黑水虻的生物学特性、共栖微生物、人工饲养、安全性评估、营养价值及人工饲养方法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并于2006年后被美国农业部批准,作为一种针对养殖废弃物的可持续管理模式在美国本地进行推广。
黑水虻作为固体有机废弃物的生物媒介昆虫是因为其具有非常独特的生物学优势,主要包括:
1, 成虫寿命短,虫体不携带病菌,不骚扰民居,不是任何形式的农业害虫或卫生害虫,具有天然的环境安全特性;
2,幼虫食性杂,取食量大,取食范围广泛,几乎可以取食所有软性的固体有机质,并且对食物中的盐、油、辣椒、调味品等不敏感;
3,喜好取食新鲜的有机质,因此固体有机废弃物不需要发酵处理;
4,抗逆性强,能够适应极为宽泛的环境条件;
5,成虫集中产卵、生活史可塑性强、周期长短适宜、明显的诱导趋性等特性使黑水虻的大量繁殖及生物处理工艺的可设计余地大、可操控性强;
6,营养价值丰富,富含具有开发潜力的生物活性成份,具有良好的经济预期。
尝试利用黑水虻处理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的可行技术在美国、韩国和瑞典都在积极开展中,但目前大多数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至目前尚没有成功的大规模处理的应用案例。国内的研究相对较晚,福建农业大学的林启训教授以水产饲料为目的进行了初步探索,而华中农业大学喻子牛教授的团队与美国研究机构合作,引入种源及饲养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广东省昆虫研究所从2006年开始着手于黑水虻在有机固体废弃物方面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水虻和微生物联合转化畜禽粪便及综合利用
http://www.ynstc.gov.cn/dymx/dymxjsgj/jsgjhznydx/200909051014.htm#
【发现物】水虻科幼虫
(2010.11.18 紫鹬 植物生态学硕士)
http://www.guokr.com/post/1771/
时间:去年夏天
地点:秦皇岛市南的七里海泻湖
拍摄:花落成蚀
这小东西其实是无意中采到的,其实基本就是不小心取水以携带我们采的其它标本的时候带进罐子中的。虫体明显分为12节,长约5厘米,体表有毛(刚毛?)。在水中时漂浮于水面,不停的扭动,并且尾部有类似尾扇的一列长毛,这些毛在离开水后就缩在一起。尤其特殊的是,该虫似乎可以呼吸空气,拿出水后还能够活动相当长时间。另外其生命力非常强,一桶生物在我们采回来后一天内全死了,但是这只小虫采回30多小时后依然精力旺盛。
这个小玩意儿我们带队老师也没有鉴定出来,只觉得可能是某种动物的幼虫,我也同意这种说法。后来很可惜标本遗失了,所以我也没法解剖它观察其内部结构。
对于这个小玩意我一直怀有非常深的挫败感,因为一年都了都没搞清楚它是什么。希望果壳网的老师们能帮我解惑。
水中的样子,在桶内其它生物挂了以后这小虫依然精力旺盛:
拿出水,尾部的毛缩在一起:
背部清晰版:
特写版:
花蚀同学的问题那是相当地给力。很有挑战性,都是出去考察时老师不认识的东西,压箱底的问题啊。
据上次鉴定红萤的曾昱的辨认,这是水虻科(Stratiomyidae)的一种。
要仔细鉴定到种恐怕尚需更多工作。
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网友“花落成蚀”提供的水虻科的分类谱系:
http://tolweb.org/Stratiomyidae/10444
荷兰Vivara公司到华中农大洽谈资源昆虫应用技术
(2013.07.24 华农南湖新 闻网 李佳、干静雯)
http://news.univs.cn/2013/0724/980550.shtml
5月27日,荷兰Vivara/CJ Wildlife公司研究协调员Anne MicheleDevreese女士和杨骋远来华中农业大学洽谈有关资源昆虫——亮斑扁角水虻应用技术合作研究事宜。
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郑龙玉博士介绍了华农在水虻废弃物处理技术及产品开发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Michele介绍了Vivara公司概况、昆虫中心建设规划理念及合作研究建议。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喻子牛教授、柯云副主任、张吉斌教授与Michele进行了详细讨论,达成了初步共识。双方都认为研究理念相近,希望能够优势整合,互通有无,加强技术和人员的交流,积极推进资源昆虫的利用。
Michele一行还参观了华农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水虻养殖基地。
荷兰Vivara/CJWildlife公司专业从事鸟类和野生动物保护设施及相关产品研发生产,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及培训教育于一体,服务区域遍布欧洲各国及美洲国家。在荷兰政府支持下,该公司正在建立全球领先的昆虫中心,专门进行各种资源昆虫的科学和(半)机械化养殖系统开发及后续产品深加工生产技术应用,建立资源昆虫用作新型第三代蛋白源的循环模式。资源昆虫重要性已为欧盟各国所重视,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提出昆虫可以作为缓解世界粮荒的途径。
处理厨余垃圾的水虻
(2011.09.08 CCTV-生财有道)
http://cctv.cntv.cn/lm/shengcaiyoudao/20110908/118513.shtml
黑色指突水虻是一种蝇类昆虫。主要功效是处理餐厨垃圾,水虻幼虫的粪便又是天然的有机肥料,完全可以回收利用,真正做到无公害,绿色环保。水虻幼虫本身又是一种高蛋白饲料,在养殖如养鸡、养鱼等等方面都是上等饵料。
吕明刚,怀着创业梦想的他放弃了青岛市中心医院的工作,成立了全国首家黑色指突水虻研究所,该基地也是除美国外的第一个大规模黑水虻养殖基地。敬请关注9月13日CCTV218:43分播出的《生财有道》--《处理厨余垃圾的水虻》。
视频资料(里面的对话可以忽略,虫子的视频供参考):
http://www.cyone.com.cn/cfsp/17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