狻猊 狻猊龙生九子

北京天安门华表上石犼,天安门上的"望天吼",一是"狻猊"(见图5),好坐好望,多为佛座上的狮子形象,也有作为佛寺、宫门前的蹲兽;二是"蒲牢"(见图6),因其性好鸣好吼,与"望天吼"的好声张有相似之处。笔者认为天安门前的华表柱头神兽应是狻猊,这主要是根据二神兽所处的位置而定的,前者位于佛座,后者位于钟钮,而华表柱帽上承露盘近似佛座,故狻猊更接近华表上的神兽特征。

狻猊(Suānní)
传说形如狮,喜烟好坐,佛主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当了坐骑。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狮子这种连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轩昂的动物,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中国发现的各种西方所制器物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明证,除此之外,在有些中国本土创制出来的器物中,也可见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痕迹,其中最主要的是各种器物上的艺术形象。
狮子主要生活在非洲,在亚洲则主要分布在印度、伊朗等地,中原地区是没有的。有些中外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斯基泰人(即中国古代文献所说的塞人)曾入居我国新疆地区,他们使用的是印欧语系中的一种古老方言,把狮子称为sarvanai(形容词)、sarauna(抽象名词),这些词汇译成中文后就成了“狻猊”,所以先秦文献中的狻猊就是指狮子。至于中文中的“狮子”或“师子”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它是吐火罗A方言中表示狮子的词汇sis

关于“狻猊”,林梅村先生曾引述贝利(Sir Harold WalterBailey)关于塞语的解释,他说:“据英国语言学家贝利研究,于阗塞语称狮子为sarau,该词的形容词形式作sarvanai;抽象名词作sarauna。所以,我们认为汉语“狻猊”大概来自塞语表示狮子的词savanai(形容词)或sarauna(抽象名词)。”
  案,林先生关于“狻猊”来源于塞语的观点很有启发性,可惜文中将sarvainai误排为sarvanai,又误sarauva为sarauna(李零先生转引林文亦沿袭两误)。和阗塞语狮子sarau的形容词形式,贝利书中举N1518.1 sarvainaiāysamu“lion-seat狮座”为例(N代指E.leumann的Nebenstücke),又举Kv247,17b1hvaCdānasarauva为例(K代指khotenes BuddhistText)。Sarauva原是sarau的复数形式,hvaCdānasarauva贝利英译为“lions ofmen”,直译即“人中之狮”,实意为象狮子般的人,故sarauva在此作形容词用。林先生将sarauva称为抽象名词不确。sarvainai虽然与“狻猊”音较近,但为什么不从狮子的名词形式而从形容词形式来译音,则殊不可解。
  为讨论方便起见,我现在将贝利《于阗塞语词典》“sarau”词条中有关狮子称呼的各种印度伊朗语族的语言材料译介如下。
狻猊 狻猊龙生九子
  于阗塞语sarau ,单数属格作sarvai /saruai,复数作sarauvasarāCva,复数属格作sarautaC/sero /sarrau/saro/sarāC/sarā形容词作sarvainai/sarauva
  佛教文献粟特语arγω,单数属格作arγωy摩尼教文献粟特语arωγ吐鲁番中古帕提亚语agragr-z刣g(狮崽)。中古波斯语agr琐罗亚思德教帕拉维语agrayr波斯语aēr古印度语siC
  贝利指出sarsar-g-盖意为“爬行和猛扑creepand pounce”,更重要的是他还构拟了sarau的早期形态,他说:
  后缀-au<*-āva-正如在rraysau-(“空”,词干raz-)和奥塞梯语fijjau“牧人”(*payāva-,“保护者”,参见《密特拉神研究》1975,12论pū_án)中那样。这里sarau则从*sarāva-而来,但由于在mura-“鸟”(Wga-)中缺少-g-,可能要将sarau追溯到*sargāva-,而以sar-g-为词干,就像粟特语和中古帕提亚语一样。关于s-和a-的变化,参见[[ära-词条
我认为贝利构拟的狮子的原始塞语形式*sargāva-,可与我国古籍中狮子的其他名称联系起来,试证明如下。
  狮子别称除了狻猊(狻麑)之外,还有驺吾(驺虞)、尊耳等。
  《山海经·海内北经》:“林氏國有珍獸,大若虎,五彩畢具,尾長于身,名曰騶吾,乘之日行千里。”郭璞注:“《六韜》云:‘紂囚文王 ,閎夭之徒詣林氏國求得此獸獻之,紂大悦,乃釋之。’《周書》曰:‘夾林酋耳,酋耳若虎,尾參於身,食虎豹。’《大傳》謂之侄獸。‘吾’宜作‘虞’也。”
  《淮南子·道应》:“屈商拘文王於羑里,於是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得騶虞、雞斯之乗……以獻於紂,因费仲而通。纣见而说之,乃免其身。”
  《逸周书·王会》:“史林以尊耳,尊耳者身若虎豹,尾长三尺其身,食虎豹。”
  案,“尊耳”郭注作“酋耳”,清代校注家多以“尊”为“酋”之讹,或以为“耳”为“牙”之误,“牙”即“吾”,于鬯认为“酋耳盖即驺吾之声转”。其实从对音的角度看,读“尊”更近,“酋”可能是“尊”的坏字。
  《穆天子傳》卷一:“狻猊……野馬走五百里。”郭璞注:“狻猊,獅子,亦食虎豹。……狻音酸。猊音倪。”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86260.html

更多阅读

宁波烙印纹身搜集 纹图寓意---------关于龙生九子 北京烙印纹身

(宁波烙印纹身搜集) 关于龙生九子中国民间有“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说法。说是一位龙母,生了九个儿子,这九个儿子各有各的长相,脾气和爱好也各不相同。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

龙生九子的名字及图片 龙生九子图片大全

龙生九子是哪九子(附图)  排行名称老大囚牛(qiú'niú)老二睚眦(yá'zì)老三嘲风(cháo'fēng)老四蒲牢(pú'láo)老五狻猊(suān’ní)老六赑屃(bì'xì)老七狴犴(bì’àn)老八负屃(fù'xī)老九螭吻/鸱尾(

螭吻怎么读 睚眦怎么读

螭吻,是龙生九子中的儿子之一,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在古建中,“五脊六兽”只有官家才能拥有。泥土烧制而成的小兽,被请到皇宫、庙宇和达官贵族的屋顶上,俯视人间,真有点“平步青云”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声明:《狻猊 狻猊龙生九子》为网友听说你过得不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