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视又有地方台在重播《康熙大帝》了。偶尔再看看,感觉在近年来热播的的“辫子戏”中这部戏还是最好看的。其中有些情节很有味道。譬如,康熙要平三藩,知道吴三桂势力颇大,很难根除,于是借南巡之机,沿途不断与政界军界官员谈话,或拉拢或警告。几个月间,形势逆转,吴三桂的根基发生根本性动摇,平三藩大业决胜由此奠基。看到这里,不禁让人想到上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的南巡,以及与党政军干部谈话的情景。不知是毛泽东效仿了康熙,还是作家按毛泽东的南巡模式创作了康熙的南巡。今天恰是老人家逝世34周年忌日,在下 毫无亵慢领袖之意,诸公明鉴。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完全再现生活的作品不能称之为文学作品。
这里想说的是另一个人物,这位在《康熙大帝》中贯穿始终,地位显赫的人物叫魏东亭,这个人物便是作者根据真人真事加以艺术虚构重新塑造的人物。
魏东亭在《康熙大帝》是个极受康熙宠幸,备极尊荣的一品大员,但你查遍清史,也无处寻觅此人的踪影。几经分析,在下明白了,魏东亭的原型,乃《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也。
曹寅在康熙时期也算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其母孙氏,为康熙奶娘,据说曹寅少年时曾随母入宫,做过康熙伴读。二十几岁时,又做康熙的侍卫。康熙初年,江南还不大稳定,知识阶层中还潜藏着一些反清情绪,康熙不放心,就派心腹家臣曹寅到南方去,先做苏州制造,再做江宁织造。一面为皇上监制丝织物品,一面利用曹寅在知识界的影响笼络江南的知识分子。事实证明他干得不错,在皇帝心目中和江南官场以及知识分子中都有很好的名声。康熙一生六次南巡,四次驻跸曹寅的织造府。55岁时,他患了疟疾,康熙自拟药方亲派驿马星夜递送,可见康熙对其眷爱之深。可惜药没送到他就去世了。
有清一代的正史和野史,都对曹寅事迹有所记载,但毕竟他只是个五品小官,远远不能构成一个与皇帝朝夕相随权倾朝野的皇室宠臣形象。况且用真名实姓的人物来虚构,极易为史学家所诟病。所以二月河就在曹寅事迹的基础上塑造了魏东亭这样一个人物。
文学的魏东亭与历史的曹寅除生平事迹基本一致外,作家还在他们的姓名和家庭关系上动了不少脑筋,也故意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曹寅的织造府有一个亭子叫楝亭(楝树是一种果实可以榨油的树种),大约他很喜欢,所以他给自己取了个号就叫楝亭,当时同僚们大都称他曹楝亭。曹者,魏也;楝与棟相近,棟与东同音,七转八转,曹楝亭变魏东亭也。为让读者看得更清楚些,作者还给魏东亭取了个字叫虎臣,虎者,寅也,又绕到曹寅名字上去了。而且魏母曹母皆为孙氏,都是康熙乳母;曹寅的儿子叫曹頫(奉旨过继),魏东亭的儿子叫魏俯,頫与俯是相通的。
但作者感到为难的是,曹寅的存在是不能回避的,怎么办呢?在小说中他变成了一个不尴不尬的角色,跟在魏东亭的后面办一点很不起眼的小事。而在电视剧中他则完全消失了。
呜呼,如果曹寅九泉有知,不知会如何地愤懑和无奈。
另外,书中还有个有趣的人物,少年时与魏东亭一起做康熙侍卫,共擒鳌拜,后官拜苏州织造,此人名叫穆子煦。其实,这个人的原型叫李煦,“穆子”谐音“木子”,李也,因此穆子煦即李煦。李煦何许人也?他也是一位康熙朝特别是康雍朝交替时不可回避的人物。李煦是曹寅的妹夫,少时与曹寅同为康熙侍卫,后升至苏州织造,在雍正初年的政治斗争中惨遭抄家,死于流放途中。
写这篇东东没有显摆的意思,我只是因为弄清了一个困惑已久的问题感到兴奋罢了,不忍独享,便自说自话喋喋不休地讲给朋友们听,其实又何尝拘泥于曹某魏某!偶有所得,便得意忘形,这也是读书人的通病,朋友们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