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知足者常乐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兴趣及其作用(上)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知足者常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论语·雍也》)。意思是说: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其有兴趣的接受得快。

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这句话很有道理。他说明兴趣在人的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客体的积极态度的个性倾向。它是人的个性动力性的具体表现。一个人如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他总是优先对乐器以及有关音乐方面的书籍、刊物等发生注意,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再如,对美术感兴趣的人,对各种油画、美展、摄影都会认真观赏、评点,对好的作品进行收藏、模仿;对钱币感兴趣的人,会想尽办法对古今中外的各种钱币进行收集、珍藏、研究。由此可见,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例如,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而且在跳舞时感到愉悦、放松和乐趣,表现出积极而自觉自愿。

人们常说:“知之深则爱之切,爱之切则知之深”,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兴趣与认识和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例如,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其中有知识基础差的原因,这样,学习兴趣就不浓,自然掌握的知识就不扎实。再如,有的人对集邮很入迷,认为集邮既有收藏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它既能丰富知识,又能陶冶情操,而且收藏的越多,越丰富,就越投入,越情感专注,越有兴趣,于是就会发展成为一种爱好。兴趣是爱好的前提,爱好是兴趣的发展和行动,爱好不仅是对事物优先注意和向往的心情,而且表现某种实际行动。例如,对绘画感兴趣,而且由喜欢观赏发展到自己动手学绘画,那么就对绘画有了爱好。

兴趣和爱好是受社会性制约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级、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层次的人,兴趣和爱好都不一样。有的人兴趣和爱好的品味比较高,有的人的兴趣和爱好的品味比较低,兴趣和爱好品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和表现一个人的个性特征的优劣。例如,对公益活动感兴趣,乐于助人,对高雅的音乐、美术有兴趣和爱好,反映了一个人个性品质的高雅;反之,对占小便宜感兴趣,对低级、庸俗的文艺作品有兴趣和爱好,则表现了一个人个性的低级。

兴趣和爱好有时也受遗传的影响,父母的兴趣和爱好也会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

年龄的变化和时代的变化也会对人的兴趣产生直接影响。就年龄方面来说,少儿时期往往对图画、歌舞感兴趣,青年时期对文学、艺术感兴趣,成年时往往对某种职业、某种工作感兴趣。它反映了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兴趣的中心在转移。就时代来讲,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物质和文化条件,也会对人的兴趣的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85912.html

更多阅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国的经典文化汇聚了中国文化最基础也最精粹的智慧。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汤川秀树曾在自己的物理著作的扉页用庄子的一句名言作题记:“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一位外国人,而且是物理学家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控制好情绪《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在没有产生喜怒哀乐等这些情感的时候,心中没有受到外物的侵扰,是平和自然的,这样的状态就是"中"。在处理各类事务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在心理上产生反映,发生各种各样的情

声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知足者常乐》为网友清遠眉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